古籍山海经下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古籍山海经下载,第1张

山海经

一共收集到七部不同版本的山海经古籍,

1,吴任臣注《山海经广注》

此为清乾隆五十一年,有金阊书业堂刻本,吴任臣注的《山海经广注》,增补《山海经图》五卷,有图一百四十四幅,称为《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吴任臣,清代学者兼藏书家,仁和人(今浙江杭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吴任臣为人好精乐律和奇壬之书,为顾炎武所推重。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引书目530余条,于名物训诂、山川道里,皆有所订正,在《山海经杂述》中列逸文三十四条,这是郭璞注《山海经》后,现知的第一次认真的《山海经》辑佚工作,对后人的研究探讨,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吴仁臣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中的图本,按神、兽、鸟、虫、异域分类,一神一图,无背景,线条粗糙,但注重眼睛的描绘,给人以粗中有细的感受。

注意看一下图中山海经右下角处,此处可获得这七部山海经古籍电子书

2,格古斋刊《山海经》

3,还读楼刊《山海经笺疏》

此《山海经笺疏》为清光绪时期还读楼刊本。内容含:上谕、奏折、校刊山海经笺疏序(宦懋庸撰)、校刊山海经笺疏序(蔡尔康撰)、重刻山海经笺疏后序、刻山海笺疏序(阮元撰)、山海经笺疏叙、山海经叙录及以上十八卷,后附山海经图赞、山海经订讹。

4,群玉书堂刊《山海经》

此写刻本为清康熙时期项絪群玉书堂刊本。内容含:上山海经奏(刘秀撰)、山海经序(郭璞撰)、山海经后序(杨慎撰)及以上十八卷。

5,黄晟槐荫草堂刊《山海经》

此写刻本为清乾隆时期黄晟槐荫草堂刊本。内容含:山海经序(郭璞撰)、山海经后序(杨慎撰)、上山海经奏(刘秀撰)及以上十八卷。此本与群玉书堂刊本基本一致。

6,蒋应镐绘图《山海经》

此书由蒋应镐绘画,李文孝镌。 蒋一揆所作的一部类似作品《山海经释义》中有75幅插图,与此书中的74幅图一致。此本另有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时期刊本,可由此下载。

7,大业堂刊《山海经释义》

此《山海经释义》(王崇庆著)十八卷,为陵书林周如山大业堂刊本。王崇庆,明代学者,开州人(今河南濮阳),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王崇庆一生没有其他爱好,只爱著述。附一册《图像山海经》,有图七十五幅。这个版本的《山海经释义》,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收录,并称“此书全载郭璞注,崇庆间有论说,词皆肤浅,其图亦书肆俗工所臆作”。此本扉页题: (图绘全像)山海经广注, 太史汪舟次先生鉴定,康熙己巳新镌,玉堂重梓。按广注为清吴任臣撰康熙六年初刊,此或为其新刊本之扉页,而书贾误置于释义本之前。

另外还有一本《谟区查抄本》(Boxer Codex)其中也有关于山海经插图(页566至607),可供参考研究。

  这个Flash格式的头部LOGO的名字叫《三百六十行》

  这两张图都由日本广岛王舍城美术宝物馆收藏,一起发表在王舍城美术宝物馆1986年出版的《苏州版画》图录中。

  中国古代以市井百态为特色的风俗画是随着商业城市的形式而发展的。先有宋朝张择端描写汴京社会经济生活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后有明朝仇英以苏州世俗为蓝本再创造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继而在清朝出现了一些描写苏州繁华的市井生活的艺术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长卷和一批巨幅的场面宏伟而高度写实的姑苏版画,起着连接中国古代和现代风俗画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盛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姑苏版画,应以《苏州金阊图》为代表作,只是长期以来,这件鸿篇巨制被分作了两幅,不能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完整的全貌,对其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未能得到更高的重视。

  在程颖和王祖德、李明的启发和协助下,对《苏州金阊图》进行了联接复原,并作了初步的研究。现将《苏州金阊图》的联接复原和研究的情况作简要的阐述,企盼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苏州金阊图》原分作两张图

  《苏州金阊图》原分为两张,一张依画上题记,称作《三百六十行图》(见封底图1)。另一张依画上的“阊门”城门,称作《姑苏阊门图》(见封底图2)。这两张图都由日本广岛王舍城美术宝物馆收藏,一起发表在王舍城美术宝物馆1986年出版的《苏州版画》图录中。江苏古籍出版社与香港嘉宾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书中,这两张图仍分别沿用旧有的名称。其他有关苏州版画的图册和文章中,也大多将这两张画看作是相互关联而又各自分开的。

  二、问题的提出与症结所在

  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时,有幸聆听庞薰琹老师讲授的《中国历代装饰画》课程。庞薰琹老师在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书中,早已明确地指出:“《苏州阊门图》,这幅画分则可以成为两幅,合起来则是一幅完整的构图。①”那么为什么这两幅画长期地未能联接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呢?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两幅画的边缘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裁切处理,以至不能将两张画现存的图像接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现存的两张画的画面尺寸存在着差别,《三百六十行图》画幅的尺寸为高1087厘米、宽556厘米。《姑苏阊门图》画幅的尺寸为高1086厘米、宽560厘米。根据两图联接部分的对照分析,《三百六十行图》的右边至少裁去了2厘米以上的条边,而《姑苏阊门图》的上边裁去较多。如要将两图联接成一幅,必须将两图裁去的部分进行有根据的复原,尤其是对两图联结处的缺失部分的复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三、《苏州金阊图》的联接复原

  首先找出《姑苏阊门图》和《三百六十行图》联接处的可作依据的座标。自下而上的座标为夹于横街上下两排店铺的屋顶与地脚线、河面的层层水波、河的石堤岸、阊门的瓮城和内城的横向城墙。横向的座标为一个商店的店面应有的宽度和斜列的船应有的长度。通过纵和横座标进行定位,确定两图缺失部分的范围和画象的内容和位置,把两图联接处和上、下边缺少的图象一一进行复原。

  经过复原处理和两次调整修改,将《姑苏阊门图》和《三百六十行图》联接成紧密无间的构图完整的《苏州金阊图》(见封面图3)。

  通过复原联接成的《苏州金阊图》,画面高1090厘米、宽1100厘米,应该很接近原先未裁剪前两画相联接的尺寸,为一幅接近方形的巨幅木刻设色版画。画面内容以位于前部的阊门外的繁华的南濠街市为主体,约占画面的四分之一,对街市的描写具体而详尽。阊门城门位于画面中上部,只占画面的十二分之一,城楼的景物描写相对简单。而对阊门内的苏州市容的描绘十分简略,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庞薰琹先生对这幅画的布局特点作过如下描述:“在这《苏州阊门图》上,人物描写并不突出,三百六十行,也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而苏州城内却是一座空城。②”因此这幅画的主题既不是苏州阊门,也不是“三百六十行”,从画面布局来看主题是表现苏州金阊地带水陆码头的形形色色的行市。因此,这幅画的名称不能延用原来两幅画的《姑苏阊门图》和《三百六十行图》的名称,可称作《苏州金阊图》,而这幅画的主题在画的题诗中也有所体现。

  四、《苏州金阊图》题诗考订

  这幅画的右上方(原为右图),有隶书写的“三百六十行”题款。在画的左上方(原为左图),有行书题诗、作诗画的时间和作者的斋号。先前对这首诗曾有过不同版本的译文,但对诗中一些字的辩认上略有出入。为此特进行了校对,现将此画题的诗文重译如下:

  万商云集在金阊,航海梯山来四方。

  栋宇翚飞连甲第,居人稠密类蜂房。

  绣阁朱甍杂绮罗,花棚柳市拥笙歌。

  高骢画舫频来往,栉比如鳞贸易多。

  不异当年宋汴京,吴中名胜冠寰瀛。

  金城永固民安堵,物阜时康颂太平。

  甲寅秋七月

  宝绘轩主人并题

  诗的首句就点出了画的主题:“万商云集在金阊”,金阊一带是苏州商市最繁盛的地区,因此这幅复原整合的画应称作“苏州金阊图”。

  五、《苏州金阊图》与清代其它绘画中的阊门景色比较

  在明清时期,阊门一带是苏州商市最繁盛的地区。画家唐寅在《阊门即事》诗中描写了明朝晚期阊门市井的盛况:“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元代拓展了由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从苏州西部流过,促成了阊门的兴起,阊门成为当时苏州六个城门中最重要的城门。元代末年,张士诚称吴王,将苏州各城门增置月城(参见《同治重修苏州府志·卷四》),“月城”即为瓮城。在康熙元年,对苏州城门作了重大的修缮,《同治重修苏州府志·卷四》记载:“国朝康熙元年,巡抚韩世琦改筑城垣,并拓女墙。……为门六,葑、娄、齐、阊、盘各有水陆门,惟胥无水门。每门有楼,建官厅军器库。”但以阊门环城楼构筑的瓮城的规模最大,其他城门瓮城设有二门,而阊门的瓮城设有三城。

  我所见到的绘有阊门图的作品共四件。第一件是明朝末年苏州人袁尚统绘的《晓关舟挤图》③(图4),图中描写的是阊门水门的舟船出入拥护的景象,对阊门城楼的描写较简略,看不清“月城”的形制,但却画出阊门外的吊桥,吊桥上没有建筑物,桥的两边为石砌的斜坡基。这张画是突出阊门的水路运输,并未描写商业活动。

  第二件作品就是经复原合成的姑苏版画《苏州金阊图》,图中用写实的手法具体细致地描绘出阊门的形制,而且采用了与以往中国绘画不同的焦点透视的俯瞰式样,这样能看到阊门内城的形制和景物。图上的阊门座东朝西,分水陆城,陆城有两重月城,共设陆门四个。正面的陆门上有砖砌的敌楼,与砖城墙连成一体。拱顶城门上有竖写的“阊门”门额,在城墙的缝隙中还长出小树。正对外城陆门和内层瓮城门,为阊门的内城门,上设两层的高大城楼,两层楼上都有军士把守,表明楼中正是苏州府志中记载的“官厅军器库”。内和外层瓮城之间的场地上,依城墙建有商店房舍,并在内和外层瓮城的南侧,各设有相通的拱顶城门。在外层瓮城门的内侧,由自西向东而上的宽大的斜坡马道,一辆带蓬马车正循马道缓缓上行。在北城墙上的走道上,有自由活动的马群。阊门北部为水城,西和东两端各设一拱顶水门。

  阊门陆城的大门正对着吊桥。吊桥旧称钓桥,横跨外城河上,为出入苏州西城最重要的桥梁。始建于元朝,屡经毁修,清康熙三年(1664)重建。吊桥两面的坡基由石砌改为砖砌。桥为平顶,桥顶路面两旁各有一列简易的平顶棚式商铺,内设以条凳支起的简易摊位。

  《苏州金阊图》的阊门吊桥西面,是通往南壕街与山塘街的要冲,为当时苏州商贸的繁盛地区。图上“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画面上的商铺的可辨的招牌、商号有:“宝源号兑换银钱”、“东XX海味”、“天宝斋XX钮扣”、“南北杂货”、“XXX箱行”、“川广药材行药材、人参”“当出兑金玉珠宝行”(以上南濠街北端)。“茶室”、“花素云白烟袋”、“徽州雨伞”、“太原号加染春色”、“XX青蓝缥扣”、“猫食”、“XX朱磦颜料行”、“大同号蒲城X烟XX”、“三鲜鸡汁大面”、“顾二房”、“京苏杂货”、“洋广XX花梨物件”、“分茂号红绿锦笺”、“川广道地生熟药材X北人参”(街心)。“陈秀文”、“酒坊”、“杂货”、“雨伞”、“德顺号”、“金茂号”、“染坊真青大红”、“酱X”、“皮货”、“太和行”(外城河东岸)。在阊门外街市上,绘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有身背货物的贩夫、行进的货郎担夫、前呼后拥的骑马出行的官吏,穿长衫的吸烟者、运陶瓮的挑夫、售鲜果和卖食品的摊贩、僧人、琴师、蹲坐戏耍的儿童、露台上观景的女子。在阊门外南侧的小广场上,还有一女子手持横竿在走钢索,钢索下有围观的人群。描绘了金阊一带的市井百态。

  图中对阊门的市容只作简略的描写,除了东往的西中市大街外,还特意表现了东北方远处的北寺塔,标出了西中市南面的云林寺的寺名,为南宋时建的古刹。在民国初年并入“文山潮音禅寺”。在城内的北方,有耸立的四根旗杆,应是当时的大教场。

  许多舟船由外城河穿过吊桥而驶入运河,外城河中行进着一艘大船,为官宦所乘,船前立有一人,手持棒槌击锣,吆喝前方的船舟让道。这幅《苏州金阊图》以全景式的画面,表现出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金阊的壮观场面。

  第三件阊门图,见于徐扬在乾隆十六年(1751)绘的《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长卷中的一段(图5)。图中的阊门城楼画得较为概略,只表现了一重瓮城,瓮城上的敌楼已不是砖砌的,不再与城墙连为一体,而是筑于城头的墙垛内。吊桥顶部的道路两旁的商店变得正规,成为连排的瓦顶房,已是一座两厢有长长的廊房的廊桥。吊桥上的人流量增大,显得十分拥挤。

  第四件阊门图,是顾怡禄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编修的《虎丘山志》中的插图(图6),见于书中木板刻印“金阊门起山塘至虎丘山图” 的起始部分。图上的阊门表现得不完整,连城楼也只画出了一角。虽然画得十分简略,但却画出了阊门有两重瓮城,与《苏州金阊图》上的阊门的瓮城形制大致相同,也表明《姑苏繁华图》描绘的阊门瓮城是较为省略的。

  从这四件绘有阊门图的作品来看,以《苏州金阊图》上的阊门表现得最真实,连城楼上栏干的形制、城墙砖缝中长出的小树、水关大门内的饰有乳丁的铁闸板、由城墙上走道登往城楼的台阶等细部,都描绘得细致具体,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最接近当时阊门城的原貌。

  六、《苏州金阊图》年代考订

  《苏州金阊图》绘于何时?其主要依据是图上的“甲寅”年墨书题记。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雍正时的甲寅年,时为雍正十二年(1734)。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庞薰琹老师在《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书中认为这幅画题记上的甲寅年应属于乾隆时期,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主要的理由是当时姑苏版画还不可能去模仿欧洲铜版画,认为发生模仿铜版画的契机产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当时将《乾隆西征记图》的四幅草稿,送法国雕铜版,花银一万六千两。“于是,发生这样的疑问,假若真是三十年以前,木刻已经摹仿西注的铜版画,那么是没有必要花白银一万六千两,把四幅画稿送到法国去雕刻。④”在庞老师写成此书以前,关于清初期西洋画法传入的资料发表和翻译得很少,因此庞老师持有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近十年以来,关于清初中西美术交流的新资料不断发表,并撰写了不少有关的研究著作。从中获知康熙皇帝已得到欧洲铜版画,法国人伯德莱写的《清宫洋画家》书中,记述了“1663年,白晋神父奉康熙皇帝的钦命,远涉重洋前往欧洲,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奉献……《易经》一书的满文释本。为了向康熙致谢,法国国王交给了白晋神父一本豪华装的铜版画集。⑤”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将中国宫廷画家绘制的《承德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刻制成铜版画⑥。

  特别要指出康熙时的宫廷画家焦秉贞学习西洋画法产生的影响,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奉诏绘《耕织图》四十六幅。胡敬《国朝院画录》赞许焦秉贞采用西洋画法:“善于绘影,……以至照有天光,蒸为云气,穷极深远,均灿布于寸缣尺楮之中。”焦秉贞的《耕织图》已表现出远小近大的透视意识,还运用了铜版画中常用的排刀刻法。康熙为《耕织图》亲自作序,为每幅都题诗,还赐给王公大臣,使之不忘耕织是衣食之本。并且还赐给海外使臣吏员,对民间也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当时苏州是纺织业的中心产地之一,在康熙十三年,在苏州设织造署。当时苏州又是雕板木刻印刷的兴盛之地。因此《耕织图》交由苏州刻工朱圭来雕版刻印就不是偶然了,而且对苏州的雕刻艺术一定产生很大影响。

  另一个重要学习西洋画法的重要作品,产生于雍正初年。曾任工部右侍郎的年希尧,在与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的数次晤谈中得到助益,于雍正七年(1729)首次刊印了介绍焦点透视画的专著《视学精蕴》。此书刊印后,应是备受欢迎,于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又刊印了第二版。苏州是清朝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自康熙期间,就已接受西洋的画风和雕版技巧。在雍正年间接受西洋透视和模仿铜版画风格,是十分合乎情理的。

  从《苏州金阊图》和《姑苏繁华图》中反映出的阊门一带建筑变迁的情况,也能分辩出这两幅图作成年代的早晚。《苏州金阊图》的外城河的东岸边没有任何建筑,吊桥顶部的道旁两厢为平顶的棚式商摊。《姑苏繁华图》中阊门外城河的东岸边,盖起了瓦顶二层商铺。吊桥顶道旁两厢,成为夹道的成排的有着整齐店面的商铺。在桥的两旁还竖起了长杆吊灯。这些地方比《苏州金阊图》增添了一些建筑和设施,因此《姑苏繁华图》作成的年代相对较晚。《姑苏金阊图》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苏州金阊图》的甲寅年只能由乾隆十六年上推,应是雍正时的甲寅年,为雍正十二年(1734),不可能晚到乾隆五十年(1794)。

  七、《苏州金阊图》复原整合的意义

  1、由原先分列的《三百六十行》和《姑苏阊门图》两幅木刻版画,经过复原联接,成为一幅构图完整的《苏州金阊图》特大型版画,画面高1090厘米,宽1100厘米,不仅是已知的姑苏版画中画幅尺寸最大的,也是中国古代版画中画幅较大的。

  2、由于原先两图分列,阊门关城图像竟被一分为二,而且两图衔接处有所裁剪,必须左顾右盼才能联想出阊门关城的全貌。复原联接的《苏州金阊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阊门关城的面貌,为我们见到的明清时期的阊门图中描绘最真实具体的,提供了清代阊门关城相对确切的珍贵的形象资料。

  3、《苏州金阊图》采用焦点透视法绘成,并有明暗光影,是我国迄今所知有确切年代的最早模仿西洋铜版画风格的大型的民间木刻版画。

  4、《苏州金阊图》场面宏伟、构图复杂、内容丰富、风格写实,一反当时山水画玩弄笔墨、陈袭古人的风气,它是清代重要的风俗画作品,与《姑苏繁华图》可以并称为反映清代苏州面貌的代表作。

  5、《苏州金阊图》的销售对象应主要是来苏州贸易的国内外客商,起到形象的城市名片的作用,这也是《苏州金阊图》等姑苏版画大量保存在海外的原因。这就使我们突破仅限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模式概念,对姑苏版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作出新的认识和评价。

  注释:

  ①②③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第117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④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第412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⑤(法)伯德莱:《清宫洋画家》,第8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⑥莫小也:《十七一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第196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张朋川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我曾经在 古籍阁 中找到的共八个版本的山海经电子书,非常稀少的版本

《明万历时期大业堂刻本》《清光绪时期还读楼刊本》《金阊书业堂藏板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清乾隆时期黄晟槐荫草堂写刻本》《清康熙时期项氏群玉书堂刻本》《明万历时期刊本》《明崇祯时期刊本》《明万历二十八年闽格古斋刊本》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全书现存十八篇,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此内收明清多个版本:格古斋本、群玉书堂刻本、还读楼刊本、大业堂刻本、金阊书业堂本等等。

1,格古斋刊《山海经》

2,群玉书堂刊《山海经》

此写刻本为清康熙时期项絪群玉书堂刊本。内容含:上山海经奏(刘秀撰)、山海经序(郭璞撰)、山海经后序(杨慎撰)及以上十八卷。

3,黄晟槐荫草堂刊《山海经》

此写刻本为清乾隆时期黄晟槐荫草堂刊本。内容含:山海经序(郭璞撰)、山海经后序(杨慎撰)、上山海经奏(刘秀撰)及以上十八卷。此本与群玉书堂刊本基本一致。

4,还读楼刊《山海经笺疏》

此《山海经笺疏》为清光绪时期还读楼刊本。内容含:上谕、奏折、校刊山海经笺疏序(宦懋庸撰)、校刊山海经笺疏序(蔡尔康撰)、重刻山海经笺疏后序、刻山海笺疏序(阮元撰)、山海经笺疏叙、山海经叙录及以上十八卷,后附山海经图赞、山海经订讹。

5,大业堂刊《山海经释义》

此《山海经释义》(王崇庆著)十八卷,为陵书林周如山大业堂刊本。王崇庆,明代学者,开州人(今河南濮阳),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王崇庆一生没有其他爱好,只爱著述。附一册《图像山海经》,有图七十五幅。这个版本的《山海经释义》,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收录,并称“此书全载郭璞注,崇庆间有论说,词皆肤浅,其图亦书肆俗工所臆作”。此本扉页题: (图绘全像)山海经广注, 太史汪舟次先生鉴定,康熙己巳新镌,玉堂重梓。按广注为清吴任臣撰康熙六年初刊,此或为其新刊本之扉页,而书贾误置于释义本之前。

6,蒋应镐绘图《山海经》

此书由蒋应镐绘画,李文孝镌。 蒋一揆所作的一部类似作品《山海经释义》中有75幅插图,与此书中的74幅图一致。此本另有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时期刊本,可由此下载。

7,吴任臣注《山海经广注》

此为清乾隆五十一年,有金阊书业堂刻本,吴任臣注的《山海经广注》,增补《山海经图》五卷,有图一百四十四幅,称为《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吴任臣,清代学者兼藏书家,仁和人(今浙江杭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吴任臣为人好精乐律和奇壬之书,为顾炎武所推重。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引书目530余条,于名物训诂、山川道里,皆有所订正,在《山海经杂述》中列逸文三十四条,这是郭璞注《山海经》后,现知的第一次认真的《山海经》辑佚工作,对后人的研究探讨,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吴仁臣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中的图本,按神、兽、鸟、虫、异域分类,一神一图,无背景,线条粗糙,但注重眼睛的描绘,给人以粗中有细的感受。

另外还有一本《谟区查抄本》(Boxer Codex)其中也有关于山海经插图(页566至607),可供参考研究。

山海经系列《明万历时期大业堂刻本》《清光绪时期还读楼刊本》《金阊书业堂藏板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清乾隆时期黄晟槐荫草堂写刻本》《清康熙时期项氏群玉书堂刻本》《明万历时期刊本》《明崇祯时期刊本》《明万历二十八年闽格古斋刊本》

一共收集和整理了这八种最清晰和完整的山海经古籍,内容完整而且非常珍贵,图中右下角处可获得,内中还有现代版的山海共,共计两百多册山海经,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版本的山海经古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