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明代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第1张

明代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扩展资料: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学习知识的行为。虽然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读书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拓展自己的视野。

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是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轨迹。

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

如何找书:多逛书店。在书店看书。这反映出你重视什么,重视读书,读书使人变强,给你带来乐趣。使好读书成为伴随你一生的好习惯。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杂志,专业杂志找一二种,如:《艺术当代》。要有知识的扩充和丰富的知识量。可以到邮局去查专业的杂志。网络,网络是学习的阵地,培养专业的素养。

如何读书:精读(字句落实,玩味,背,打扎实基本功,看书要有自己的看法,有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泛读(强调的是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相邻学科基础、人文知识、文、史、哲的底子,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

读书的态度: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读书肯定是有用的,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修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读书并不需要有很明确的目的。我们已经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对读书重视,观念的转变很重要。

说起“对联”,作为中国人,对它一点也不陌生了,毕竟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张贴。不过我们注意了,对联在不同的场景里所用到的名字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过年的时候张贴的叫做“春联”,在办丧事的时候则叫做“挽联”;古时候悬挂在楼堂殿宇楹柱上的则被称为“楹联”。

此外,对联还有多个名字,比如对偶、门对、对子、桃符等。再者来说,对联也并非只是写在纸上的,还有写在布上,或者是刻在竹子、木头或者是柱子上的。其特点为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字数相同、结构一致和平仄协调。

千百年来,对联内容的形式也多姿多彩,其中最典型的一种便运用多音字来作的对联。比如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的徐渭就曾作了一副多音字的对联,其对曰: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看到这幅对联,也许你会感觉很奇怪,怎么上联和下联会完全相同呢?这能叫做对联吗?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品味的话,会发现,这的的确确是一副绝妙的对联。

据说此联写成的时候,其子孙及客人读后都感觉是云里雾里,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徐渭见状后只是微微一笑,后来经他提示后,大家才悟出其中的道理,无不拍手称赞。

而这幅对联的妙处,就在一个“好”字上面上联的两个“好”字,读第三声,即“hǎo”。下联的两个“好”字,读第四声“hào”,也就是喜好的“好”。

上下联中的两个“好”字,读音相反,只要弄懂这个字,也就能读懂对联所表示的意思了。

上联的意思是说:年轻的时候耳聪目明,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机,因此要好好读书。但可惜这个时候的人们却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往往不“好(hǎo)读书”,不喜欢读书。

而下联的意思是说:年老的时候知道了读书的好处,“好hào)读书”了,但此时却已经是耳聋眼花,精力不济,不能好好读书了。

简单来说,这幅对联就是劝人们趁着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这也就是所谓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意。上下联虽然都是一样的,但却因两个“好”字读音不同,因而意思也不一样,从而也使得此对联含义深刻,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徐渭这幅对联,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古怪”的对联之一了,能读懂的都是‘大师’。虽然上下联一字不差,但由于读音不同,却也能让它成为千古佳对的典范。

全联十四个字(其实是四个字的巧妙组合),巧嵌妙镶、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寓意深刻,可以堪称是育人之妙联也!你们觉得呢?

出自(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百八十一回《醉禅师书写忠义词假道姑拍花盗婴胎》:

话说窦水衡、周堃二人,气哼哼来到山下一看,二人赶紧翻身下马,上前行礼。山下非是别人,正是济公禅师。二人上前行礼说:“原来是圣僧,你老人家从哪来?”和尚说:“我由临安城要上江阴县去。” ……这天和尚来到江阴县地面,眼见一座村庄,村口外那里围着许多的人。

和尚刚来到近前,内中有人说:“和尚来了,我们领教领教和尚吧,大师父请过来!”和尚说:“众位什么事?”内中有人说:“我们这座村庄,有七八十户人家,有三四辈人,没有一人认字的,都是目不识丁。”大众说:“这个事真怪,许是我们这座村庄,犯什么毛病了。

请了一位瞧风水的先生一看。他说我们不供文武圣人之过,供奉文武圣人,就有了文风了。我们村庄,公议修了一座庙,是关夫子?孔圣人?我们大家为了难了。有心说是关公庙吧,又有孔圣人,尽说圣人庙,又有关夫子。这个匾没法起名,和尚你给起个名,大概你必能行。”

和尚说:“我给起名就叫忠义词吧。”大众一听说:“好,还是和尚高明。你会写字,就求你给写块匾行不行?”和尚说:“行。”立刻拿了笔来,和尚就写。写完了忠义词的匾,大众说:“师父你给写一副对子。”和尚说:“可以。”

提笔一挥而就,上联是“孔夫子,关夫子,二位夫子。”下联是“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大众一看,书法甚佳,文理兼优,无不齐声赞美。众人说:“大师父再求你山门上写一副对联。”和尚提笔写起,山门上写的是“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

扩展资料

《济公全传》艺术特色

一、《济公全传》尤像一部侠客传。济公在东南一带游走江湖,惩处豪强恶霸,剪除大盗飞贼,扶危济困,治病救人,简直就是按照人间侠士的模式塑造的不折不扣的人间独行侠。

他常说“诛恶人即是善念”,每当用慧眼看到直冲霄汉的怨气,一句口头禅是“这件事,我和尚焉有不管之理”。他领着一帮侠客弟子,“专管人间不平事,剪恶安良乐陶陶”,侠客的人格理想完全成了这位罗汉的价值追求。

《济公全传》来自民间,又扎根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影响使全传更富内涵,济公的艺术形象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人们心里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色:诙谐、幽默,无拘无束,衣衫虽破烂,却整天嬉笑,虽一生游戏于人间,却每时每刻实践着普度众生的思想。

济公的故事和传说,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又是真正的民间文学。他的故事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济公是历史人物,人们在敬仰中遂渐升为信仰,在他圆寂后更有显圣灵异的传说出现,其中不乏有意无意的神化和佛化,使济公走向神坛。

至今济公生前的住所,活动过的地方,大都成为当今朝拜之圣地。济公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僧和活佛了。

济公多次惩治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王胜仙、秦恒、卞虎等,去也帮助官府捉拿西川采花大盗华云龙,还帮忙镇压邵华风的谋反判乱。全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济公行侠仗义的同时,领着一帮侠客弟子,不辞劳苦为某位清官服务,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同时期公案侠义小说的清官侠客模式。

只是济公有别于个别侠客对官府的臣服、归顺,济公一直保持着个体的人格独立,相反的到是官府对他的言听计从、奉若神明,即使在丞相秦熺面前,他也毫无顾忌,完全自我化。

在封建的生产关系尚末到灭亡的时候,客观上就具有其存在的意义,那个时代的人们去推翻自己的国家,如康熙时的三藩叛乱、准噶尔丹叛乱等就不能上应天心,下从民愿,不符合历史的潮流。

二、《济公全传》在对城镇生活的描绘中,还接触到封建后期人与人关系变化的问题。在封建时代,封建伦理道德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重要支柱。随着地主阶级的走向没落,封建伦理道德也逐步崩溃。宗法制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撕开,而金钱的力量,开始困扰着人们的心灵。

在城镇,有人拦路抢劫,或者开设黑店,谋财害命;有人装神弄鬼,骗财骗色;衙门黑暗,官吏枉法。它给人们的印象是乱七八糟,光怪陆离。在一片喧嚣之中,构成时代的主旋律是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在我国,从明代中叶开始,封建经济的母胎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嫩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主宰着城镇各阶层的命运的,仍然是封建官僚和地主豪绅,这一点,《济公全传》有真实的反映。作者还写到,讹诈钱财,已成为城镇一些人犯罪的主要动因。

在街头,到处有卖假药的,连出家人也把切糕捏成团子,诓说这是万应灵丹;有些和尚假装瘸腿,为的是掩人耳目,晚上好去偷盗钱财;有些人把桥弄断,“摆渡讹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于是发生了互争生意聚众殴斗的事件。 为了钱,有些人把“礼义廉耻”的遮羞布索性抛开。

在四十一回,作者写下了相当精彩的一幕:孝廉李文芳的弟弟死了,其妻在家守寡。李文芳“发现”她和别人有奸情,于是大叫大嚷,说她玷辱门楣,把她赶回娘家。事实的真相是,李文芳企图独占家财,不惜想方设法陷其嫂于死地。

很清楚,正是金钱的诱惑,使孝廉公丧心病狂。如上所述,作者写济公经行过的城镇,到处争财逐利,“闹嚷嚷似蝇吮血”。这一幅幅图景,叠印在读者眼前,使人强烈地感到封建后期人与人的关系,开始注入了新的因素。

多灾多难的下层民众更需要的是安定,而战争动乱,往往对于他们意味着更悲惨的遭际、痛苦,乃至生命的丧失。所以人们在渴望神仙、侠客铲除不平的同时,也渴望国家的稳定,即儒家文化理想所谓的太平盛世。

清中叶以后,国家统一,政局安定,士人复明心理已经消磨殆尽,后期内忧外患加剧,人们更希望国家社会稳定。从这个角度出发,作品写神魔侠客帮助官府,铲恶除强,平定叛乱,某种程度上也是顺应民愿。现代武侠小说家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即此之谓也。

三、《济公全传》弘扬佛法,本着“佛图才启,道念随生;若信芜词,奚关道化……戒律精严,本臻大道;嬉游诞放,亦畅玄机”的准则,描写人物,搬演故事。这样,不仅避免了概念化、公式化,而且使人物更加真实、生动;情节更加充满生活气息,富于吸引力。

济公惩治恶人的办法更是别出心裁:他要处罚逆子,只需用手一指,那个逆子的双腿就会不停的跑起来;教训贪财的刁奴,就把一块顽石变作美玉,令他们背着七八十斤的假货来回奔走。这种惩治恶人的办法夹杂着嘲弄揶揄的成分,也只有像济公这样的人物才能使用让人笑破肚皮的惩治手段。

在书中作者写济公的行动好似一个顽童的恶作剧一般,他的斗争贯穿的喜剧色彩。他不仅要结束人世间的种种悲剧,还要将悲剧变成喜剧;他不仅要为被压迫者报仇雪恨,还让压迫者出乖露丑,使旁观者哄堂大笑才罢休。济公牢牢守住一个信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济公身上,既体现了平凡的人性,又体现了非凡的神性,是平庸与崇高的有机结合。因此,对读者来说,更具亲和力。在嬉笑怒骂中实现了济公惩恶扬善的思想,展现了济公无穷的法力和慈悲济世之心。

《济公全传》写了天堂、人间、地狱;集神魔、武侠、公案小说于一书,特别具有趣味性。情节生动,多彩多姿,雅俗共赏。但主要写的还是市民生活,迎合了一般市民的审美需求。 

《济公全传》也是以劝善惩恶为宗旨的。作者将理、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庄于谐,寓教于乐,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作者的思想倾向,藉形象自然流露,毫无说教之嫌。

文学批判

明清时期,释道儒三教合一的思想成为民间社会思想的主流,他进一步摧垮了中国人原本就不虔诚的宗教思想。

在这种大的现实背景下,济公小说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到了《济公全传》及其续书宗教意味以及宗教倾向已经完全消失了,无论是神仙佛圣还是妖魔鬼怪,更像是一个个普通的凡人,这里边的神魔斗法,但与其说是神魔之争,倒不如说是江湖上高手之间的比拼更恰切。

而且这里面的法宝、阵法已毫无新意可言。妖魔们的法宝无非“捆仙绳”、“混元石”、“罩仙钟”一类,仍然未脱《西游记》、《封神榜》之故伎。

参考资料来源-济公全传

明代“最懒”对联,下联一字不差照抄上联!但是在当今社会,这副对联却成为了千古名句,这幅对联就是”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这个句子确实像是顺口溜,很多初学汉语的人根本不了解这副对联当中所蕴含的意义,甚至连中国人自己都无法进行辨析。虽然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能够解析出不同的意思。

因为这幅对联比较特殊,和其他的对联都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其他的对联的上下内容是不一样的,对联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据说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语言上面的表达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每当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购买各种各样的春联,张贴在大门的左右两边,句子非常的工整,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然而这幅对联上下联完全一样。所以就成为了经典,物以稀为贵。

因为这副对联不是一般人就能够看懂的,很多人看了这些字之后根本不太了解,但是在作者的讲解之下,大家都恍然大悟,这位对联的作者是徐渭,他在明朝是非常有名的才子,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是青藤画派鼻祖。当他看到这幅对联的上联时,在短暂时间之内就答出来了,但是却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幅对联当中的”好“是一个多音字,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很有能力好好读书,但是他们却不喜欢读书,然而等到他们年纪越来越大了之后,也知晓了书中的知识,但是他们却因为年龄比较大,无法好好读书。这副对联应该是为了警醒后人多读书,不要浪费自己的大好年华,否则的话,年老之时,大家会后悔。

明代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

明代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扩展资料: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