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大佛梵宫的灵山大佛梵宫东阳木雕及天象图
由敦煌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主创。灵山大佛梵宫绘制穹顶装饰画是他们迄今承担的体量最大的绘图任务,绘制过程几乎汇集了代表当前敦煌壁画创作最高水平的数十名画家。
灵山大佛梵宫穹顶的壁画《天象图》,结合穹顶的独特建筑形态,依据唐代不空法师所译《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以炽盛光佛、九曜星全图、十二宫等为主要元素构成。圆心是祈福消灾的炽盛光佛,内圈是九曜星,外圈是十二宫,分三个层次一次排布与整个穹顶之中。二十八宿的图案散布其间,并将佛教文化特有的飞天、莲花、葡萄纹等图形与整个画面有机结合,每个穹顶四角各有一飞天,守护四方。整幅作品呈现出四方天宇、高朗明丽,飞天腾跃,云气缥缈,天花旋转的图景,突出了天象图的动感意向,展现了佛教曼陀罗意味的天象幻境。考虑到壁画在灵山大佛梵宫整体的装饰作用,以及所要展现的文化内涵,天象图不过分强调天文学的意义,而是注重佛教意味和艺术表现,利用圆阔的画面空间,在稳定中追求动势,形成一幅凝固而不滞重,流动而不散漫的画面。为了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并与周边环境色调相呼应,壁画选取了唐代为主的风格,画面以金黄褐色为主调,运用了宝像花,绕枝莲花等元素。为了更好地把佛国的空灵与天象的幻境完美地融合,天象图的创作在继承发扬敦煌壁画特色的同时,又从图案、色彩上做了相应简化,令各图形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使穹顶富有起伏变化的建筑美感,营造出庄严华贵、圆融明丽、舒展大气的佛教艺术气息,以彰显东方佛教文化之魅力。就风格的选择,是因为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也是中西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重要时代。经继承、发扬、创新后的唐代壁画艺术可谓艺苑中的一支奇葩,结合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创作《天象图》,才能够体现出华贵圆满、和谐大气的完美风格,才能最终呈现出一部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
古代的夜观天象更多的是指天文上的一些观测,实际上是长期积累下来,比如说星座的移动,它跟季节的变化相关,比如说像北斗斗柄的指向,指向西的时候就是秋天了,指向东是春天。它也应该是长期的观测的结果,是有科学性的。
但是我们经常可以从文学作品听到比如说夜观天象,在三国里头也可以看见,就是说司马懿夜观天象说有颗星暗了,说诸葛亮已经不在人世了,还有一些借看星象,说改朝换代,这是统治者为他政治服务的一种说法。
在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会通过观天象预测天下大事的变动,享有盛名的如汉朝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和明朝的刘基等。
历史上中外都出现过许多著名的预言家,留下许多有名的预言书,如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和法国人诺查丹马斯的《诸世纪》等,都对他们身后所出现的大事作了非常准确的预测,他们大多精通星象学,有些就是通过观测天象而做出预言,说明通过天象观测和解读的确能预知人间的变化,也说明古人在对天象的解释上确有独到之处。
星象学在中国已有至少几千年的历史,其实真实的历史可能更为遥远。从本质上来看,它和“太极”,“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等都是来源于史前文明。
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从天象的变化可以推知人类将要发生的事情。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象,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若是逆天而为、干了坏事,“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所以古人很重视对天象的观测。
今年夏天迎来了观赏七星连枝的罕见天下,由于现在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将这一天象记录下来,并且发布在网上,引起很多人的围观以及热议。
七星连珠这种天象对地球有影响吗?七星连珠这样的天象对地球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其实这样的谣言主要来自于古代。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对于科学认知水平较低,而且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又高,于是古人会将天下以及灾害联系在一起。同时,古代人又有观天象来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所以一旦出现较为罕见的天文现象,就会认为是不祥之兆。所以七星连珠这一现象在古代看来就被认为是天灾,因此这样的谣言一直流传到现在,虽然有科学说法,已经将此进行解释,可是七星连珠会影响地球并且是一种灾害,也会当做常遇饭后的谈资,让人们津津乐道。
虽然在我国古代也有好几次七星连珠的记载,古人也会将七星连珠和灾难联系在一起。可实际情况是记载当中虽然有七星连珠,但是在七星连珠这一天当中也并未发生灾难。
七星连珠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七星连珠只不过是天体的一种巧合现象而已,因为太阳是公转的,而太阳系里面所有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进行运作。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是指一个物体围绕着另一个物体进行运动,但在此期间其他行星运行轨迹可能呈现圆形或可能呈现椭圆形,并且是以一种抛物线或者是双曲线为主。而每一颗行星轨道以及公转周期也会有所差异,在特定的时间内,自然会导致七星连珠的画面。用一种通俗的说法来讲,就是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并且形成一条直线时,也就会形成人们所见到的七星连珠。
个人观点。
七星连珠其实就是一种天文现象,并不会对地球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像古人说的,七星连珠就是灾难到来的一种象征。
大唐秦王陵被成功发掘之后,考古专家们在墓室外部,意外地找到了一幅天象图。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幅天象图,其内居然存在一个特殊的“指路石”。难道它是“盗墓贼”留下的路标?
2001年时,陕西省文物研究所接到群众举报,称在宝鸡市金台区陵原乡陵原村东部苹果园中,突然出现大量古代青砖,请求考古专家前往勘察。听到这个消息后,文物研究所不敢怠慢,迅速成立了一支专业的考古队,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考古专家队赶到之后,第一眼便看到了现场的狼藉不堪,在苹果园中,有一个小型的地下洞口,洞口附近全是散落的砖瓦,很明显,此处很可能存在一座古墓,而散落的砖瓦,则是盗墓贼们利用炸药炸出来的墓砖。在此之后,考古专家对该墓进行了简单勘测,最终发现,此处盗洞并未被彻底打通,这令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为了能够保护我国重要的文化财产,陕西省文物研究所决定,对该墓葬进行保护性发掘,争取在盗墓贼再次盗掘之前,将墓中的所有文物全部抢救出来。
可是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当考古学家们在发掘该古墓时,却失望地发现,这座墓葬早已经被盗掘一空,墓室内的贵重陪葬品,几乎一件不剩。唯独令人庆幸的是,该墓葬内的墓志铭、陶俑等证明主人身份的物品却并未被盗,由此考古专家们才断定,该座墓葬的墓主人,正是唐末藩镇李茂贞夫妻。李茂贞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著名军阀,曾经因护送唐僖宗有功,被封为岐王,后一直割据陇右地区数年。
考古专家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了另一个特殊的盗洞,该盗洞位于墓室券顶之上,正好避开了墓道前的端楼陷阱,其定位之精确、打洞之熟练,似乎是早有预谋的盗墓行为。经过鉴定,考古专家们确定,该盗洞的年代较为久远,应该是在五代末期至宋初左右。
此时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宋代时期的盗墓贼,为何会对李茂贞的墓葬情况如此熟悉?难道他们真的具有某种秘法,能够精确定位大墓墓室的位置?带着这个特殊的疑问,考古专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可是尽管他们非常努力,却也未能寻找到最后的答案。
直至后来,在考古专家们清理墓道时却发现,墓道外面的地面是由一堆唐砖组成的,其形状为北宽南窄,整体呈中间隆起且四周翘起之状,造型类似于一顶八抬大轿。
更重要的是,墓道唐砖摆放并不规则,且内部存在无砖的现象,而这些无砖的位置,构成了一幅“北斗七星图”,被称为是“天象图”。一般来说,在古代封建时期,只有帝王才能拥有以“北斗七星图”陪葬的资格。也就是说,按照李茂贞生前的地位来看,他将自己以皇帝资格下葬,无疑是一种僭越行为,其野心也昭然若揭。
正是在这片唐砖之中,考古专家们找到了一块极不寻常的怪砖。它并非规则的矩形状,反倒是类似于一个大型的齿牙状箭头,并且该箭头的指向,正好是李茂贞夫人墓室的位置,而在这座墓室之内,存在着大量的奇珍异宝。
考古专家们望着眼前的箭头指示青砖,陷入了一阵深思,最后他们提出了一种可能,认为箭头形青砖的出现,应该是在陵墓建设之初,由盗墓贼故意造出的“标记”。众所周知,盗墓贼与墓主人之间是互为矛盾的双方,修建墓葬时,盗墓贼不可能大摇大摆的进入墓室,进行明目张胆的活动。他们唯一能利用的方法,便是乔装打扮,摇身一变成为“修墓工”,才能有机会做手脚。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此块方砖看似狭小,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可能被完全疏忽,所以专家们进一步推断,混入修墓队伍的盗墓贼数量,起码需要多人以上。
大唐秦王陵已经度过千年风雨,萦绕在它头上的疑云仍有很多,因此我们也殷切的希望考古专家们再接再厉,最终为我们解读更多该陵墓的真相。
灵山大佛梵宫的灵山大佛梵宫东阳木雕及天象图
本文2023-10-18 21:17: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