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的文学常识
1医古文的内容简介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
本书分文选、基础知识及模拟试题3部分,每篇课文都有学习要点、注释、译文及供练习用的阅读材料。
2医古文的简介
《医古文》是一本书的名字,为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供中医药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使用。
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
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
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与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
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
教学旨在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与毕业后研读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并进而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求有益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医生气质形成,为其将来从事中医药临床或其他各种医疗卫生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本课程以“医古文”为主干,构建成融合医古文(文选)、中医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注释纲要、中医文献学等课程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配合古代汉语选读、中国古代名著赏析、古代诗歌概要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促进学业素质不断提高 医古文课程简介 一、“医古文”学科的性质与作用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至今均为古文撰成,中医药学本身又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经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传统文化。
因此,就性质与作用而言,“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以及文献、文化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工具课,是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终身教育的主要课程。学习、掌握和运用医古文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医古文的水平,对于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传统语言文化修养和综合业务素质,进而不断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古籍、促进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有着非常切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医古文”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就广义而言,医古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员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以及研究中医药古籍的文辞义理并正确应用之。就狭义而言,是使学员在学习之后,能够借助工具书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其义理并能够进行断句、标点与语译。
本大纲以狭义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为准。基于本课的性质和作用,“医古文”还兼有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与任务。
三、“医古文”的教学内容 “医古文”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而确定的。就体系结构而言,分为“文选”、“基础知识”和“练习”三大部分。
其中的“文选”,按照性质,分为医学文选和与医学有关或关系密切的文选;按照内容及其时代,分为“医家传记”、“医籍序文”、“医事论文”、“医学论文”等。文选的教学,以字、词、句、意的语言文字知识及其义理和传统文化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员积累必要的医古文感性材料并培养一定的感性认识。
“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九章(九大类),即:工具书、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训诂、句读、语译、文化常识。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兼顾体系、突出重点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练习”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训,目的在于加深所学每一篇章的内容与要点,培养学员具有正确解释词语、断句与语译等能力。 四、“医古文”的教学要求 通过大纲规定内容的学习,学员应达到以下水准: 1、能够认识繁体字,写出其相应的简化字。
2、能够辨识文选中的通假字、古字与异体字,写出其相应的本字、今字与正体字; 3、能够准确解释文选中的字词特别是常用词(含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成语典故等)的形、音、义; 4、能够解释文选中的各种特殊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 5、能够正确理解医古文的文句、段、篇的意义; 6、理解“基础知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应用方法,用以解释有关问题; 7、能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较为准确、通顺地语译古文; 8、能够较准确地为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段落断句; 五、“医古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由于文选是医古文的活性材料,理论乃是从对它的。
3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4关于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的,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作品出处《柳河东集》。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作品出处:范文正公集。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国风·秦风·蒹葭》是春秋时期《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
《观沧海》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5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6医古文课文的翻译
《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3+2”五年一贯制高职、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及普通大学的必修必考课程。
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繁体字,对古文特别是医古文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当他们一进入中专或大学学习《医古文》这门课程时,一开始的畏难情绪很大,学习热情不高。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我是来学专业的,学不学医古文无所谓,而不知学习医古文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与前提。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老师的教授引导之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多数同学不仅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而且在学习古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从先贤们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中感受到了他们人格的魅力,并成为激励学习的动力。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笔者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教自学指定教材及普通高校新世纪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依据,结合这几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与体会,写下此文,一则给学习者以津梁,二则以就教于行里。
面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会经常对他们说,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她绝非一人所创,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百代传承,千载创新而成为救死扶伤的国之瑰宝,并以其奇特的医理疗效而在世界独树一帜。然而,传承这一瑰宝的载体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载体就是医古文。
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学好医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医古文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1 何谓医古文 医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
狭义的医古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医古文》课程。也是我要在这里重点讲述的知识。
这种狭义的医古文按词义切分,有“医”和“古文”两层意思。这个“医”,指中医,含中医药历史文化;“古文”指古代语言文字。
由此可知,医古文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古代中医药的语言文字;二为古代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医学生来说,简言之,《医古文》是研究祖国古代医学文献与语言文化现象的基础课程与学科。
学习对象了解了,固然必要,但仅仅是掌握一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大纲的要求。
教材的体例,突出的重点等等。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习才有成效。
因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 《医古文》的学习内容 医古文作为祖国医药技术与语言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传承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独特,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
在段逸山教授选编的中医药大学教材《医古文》中,遴选了名医传记、医著序言,医理阐释,医案凡例等,集中反映了祖国古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集古代哲学、医学、文史、伦理等医家理论,诸子思想,各家学说于课文之中,兼长并蓄,自成一家。 具体解析,在编写方式上,它分上编(阅读文选);下编(基础知识,自考教材为阅读指导);及附编组成。
上编阅读文选部分有传记、序文、医论、医则等体裁的文章四十篇;下编基础知识部分有汉字、词汇、语法、修辞、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附编为简繁字对照表和异体字整理表两个方面。整个教材体例合理,容量适中,便于学习。
但这毕竟是一部有七十多万字的洋洋大篇,泛泛而学,对于初涉者必定难以适从,只有既窥全貌,又抓肯綮,才能学有所成。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了解教材全貌,又能掌握课文的重点呢?这就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三个问题。
3 如何掌握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 医古文,首字为“医”,医则难学,次字为“古”,古文难懂,第三字为“文”,文为繁体字则难认。难!难!难!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掌握学习《医古文》能克难制胜的重点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践行,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可概括为:抓住一个重点;明确三个目的;注重五个方面。 31 抓住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必须较全面地掌握《医古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中国语文,论今及古,都是以词语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你对词语的数量掌握不足,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清,词语的应用把握不准,那就很难学好医古文。
因此,学习医古文的首要问题,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掌握词义。如果词语的数量在胸中一鳞半爪,那便犹如缘木求鱼,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只有在词语数量的掌握上如韩信率兵,才能在词义的理解中融会贯通,应用中得心应手。重点明确了,那么这个重点怎样才能抓住?怎样才能掌握呢?下面所要论述的实际上也是落实“掌握词义”这个重点的措施与方法。
32 明确三个目的这三个目的就是阅读、理解与应用。教材主编段逸山教授曾明确指出:“增强医古文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医古文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医古文最为标准的尺度,是测试医古文阅读素养的圭臬〔1〕。”
如何阅读理解?如何做到有效地阅读理解?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可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课文效率的“三结合”方法。 321 点面线结合“点”就是字、词、义。
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并掌握一些重点的字义词义。“面”就是教材中的四十篇课文。
这四。
7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
(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
(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
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
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8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现代中医学 1 拼音
xiàn dài zhōng yī xué
2 英文参考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 注解
现代中医学是中国医学从20世纪开始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在现代条件下中国医学吸收和应用近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深化对人的健康和疾病规律的研究,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现代化的理论成果。它以经典中医学为基础,但解决了经典中医学提出而未能完全解决的理论问题,补充了经典中医学没有认识到的新的理论内容,建立起不同于经典中医学的概念、观点、学说、理论体系,因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原则区别于经典中医学,但又不是西医学或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而是中医学发展的现代时期。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近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以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研究为主要标志,中医学的发展开始进入非经典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针麻原理、血瘀实质、阴阳实质、脏腑实质、经络实质,辨证客观化以及中药方剂的现代研究的发展,日益增多地出现著非经典性的新概念、新观点、新学说,正孕育著现代中医理论。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及其体系,将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
古籍中的现代中医学 《外科方外奇方》:重刻序世人对于中西医学之评判。辄谓西医擅外科。中医精内病。按之实际。西医诊疗内病。固多特过中医之处。中医对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口]口甘
(入中消门)《医学纲目》明楼英公元1565年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2.牙疳散镜面朱砂(二分)牛黄(五厘)珍珠(五厘,)共研细,日敷三次。《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公元1909年
《医学启源》:[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中满注云∶湿为积聚痞隔,而土主形体,位在中央,故中满也。《医学启源》金张元素公元11271279年
《医学摘粹》:[伤寒证方歌括太阳本病]抵当汤证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学科概念·中医学 41 定义 42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43 中医学的内容 44 中医学的特点 5 同类同名科教书籍·中医学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医学 1 拼音
zhōng yī xué
2 英文参考Chinese indigenous medic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hinese orthodox medic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中医学:1学科概念;2同类同名科教书籍。
4 学科概念·中医学中医学为学科概念[1]。中医药学为学科名[2]。以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医药体系,有别于近代从西方传人的现代医学体系,故又称中国传统医学[2]。从现代学科分类,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合称,但两者的基础理论是统一的,所以历古至今中医药学都是统一的医药体系[2]。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2]。
41 定义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3] 。
42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和发展于中国,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有了药物,砭石、外治法的广泛应用;春秋时期出现医学理论,医和于公元前541年提出“六气致病说”;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后两千多年,历代都有重要发展,特别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明清的温病学说,都大大地丰富了临床经验,提高了理论水平,充实了治疗手段,建立起内容宏丰的科学体系,在整个古代长期居于世界医学发展的前列,是世界上现存的两大医学体系之一。
43 中医学的内容中医学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大方面:
(1)基础医学。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特征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包括运气学说、养生学说、未病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2)临床医学。研究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辨证论治。包括对内、外、妇、儿、骨等大多数已知疾病的诊治;创造和发展了辨证论治体系,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以及方药、针灸、推拿、 、导引等多种治疗方法。
(3)中药方剂学。研究中药药理和方剂的方理。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方剂学研究运用方剂的基本治法和各种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剂型及煎服方法。
44 中医学的特点中医学具有不同于西方医学的许多特点,主要是其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对于人的健康和疾病注重整体和交互作用,注重功能和动态过程的观点和方法,在医学科学的现代发展中,显示出其优势。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中医学逐步走向现代化,并正被世界各国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5 同类同名科教书籍·中医学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枳壳的处方用名 5 来源 6 产地 7 采收与初加工 8 生药性状 9 枳壳的炮制 91 枳壳的炮制方法 911 枳壳 912 麸炒枳壳 92 成品性状 93 炮制作用 94 炮制研究 9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43 工艺研究 95 贮存方法 10 性味归经 11 枳壳的功效与主治 12 枳壳的用法用量 13 枳壳的化学成分 14 枳壳的药理作用 15 枳壳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鉴别 155 检查 1551 水分 1552 总灰分 156 含量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64 测定法 157 枳壳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枳壳 15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5712 麸炒枳壳 15712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572 性味与归经 1573 功能与主治 1574 用法与用量 1575 注意 1576 贮藏 158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枳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枳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枳壳 1 拼音
zhǐ qiào
2 英文参考fructus aurantii [朗道汉英字典]
aurantii fruc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itri immaturus exsiccatus, fruc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URANTII FRUCT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Aurant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orange frui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枳壳为中药名,出《雷公炮炙论》。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1]。枳壳呈半球形,直径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微酸。麸炒枳壳表面淡**,偶有焦斑,质脆,气香,味较弱[2]。
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3]。归脾、胃经[2][3]。具有理气宽中、消滞除胀的功能[2]。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3]。枳壳生品辛燥,作用较强,偏于行气宽中除胀[2]。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胁肋胀痛,瘀滞疼痛;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2]。麸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2]。用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风疹瘙痒[2]。麸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适宜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枳壳的处方用名枳壳、炒枳壳[2]。
5 来源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2]。
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将成熟的果实[4]。
6 产地枳壳产福建、江西、四川、浙江、江苏、广东、贵州等地[4]。
7 采收与初加工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2]。
8 生药性状枳壳呈半球形,直径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微酸。
9 枳壳的炮制南北朝刘宋时代用麸炒(《雷公炮炙论》)[2]。
唐代有炒焦炙(《经效产宝》)和麸炒(《颅囟经》)等炮制方法[2]。
宋代提出了麸炒醋熬(《太平圣惠方》)、米泔浸后麸炒(《圣济总录》)、制炭(《博济方》)和面炒(《产育宝庆集》)等炮制方法[2]。
金元时代有炒制(《儒门事亲》)、麸炒、火炮、煨(《世医得效方》)等法[2]。
明代不仅增加了炮制方法而且对炮制目的也有阐述[2]。如米炒(《普济方》);萝卜制(《奇效良方》);米泔水浸(《保婴撮要》);“(苍术、萝卜、干漆、茴香)四炒枳壳丸,治气血凝滞,腹内蛊胀”(《医学纲目》);“热水浸一时,取起晾干,慢火煨透热即起,切片用,破至高之气,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医宗粹言》)等[2]。
清代有麸炒、酒炒(《本草述》)、醋炒(《医宗金鉴》)、蜜水炒(《校注医醇賸义》)等法[2]。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麸炒等[2]。
91 枳壳的炮制方法 911 枳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捞出润透,去瓤,切薄片,干燥,筛去碎落的瓤核[2]。
912 麸炒枳壳先将锅烧热,均匀撒入定量麦麸,用中火加热,待烟起投入枳壳片,不断翻动,炒至淡**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2]。
每100kg枳壳片,用麦麸10kg[2]。
92 成品性状枳壳为不规则弧形条状薄片,长达5cm,宽达13cm,表面黄白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内侧具瓤脱落后的凹窝[2]。周边绿褐色或棕褐色,粗糙[2]。质脆[2]。气清香,味苦微酸[2]。
麸炒枳壳表面淡**,偶有焦斑,质脆,气香,味较弱[2]。
93 炮制作用枳壳辛燥,作用较强,偏于行气宽中除胀[2]。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胁肋胀痛,瘀滞疼痛;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2]。如治胁肋胀痛的枳壳散(《本事方》);治瘀血疼痛的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2]。
麸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2]。用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风疹瘙痒[2]。如治积滞内停,胃脘痞满的木香槟榔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呕逆嗳气兼脾胃虚弱,里急后重的宽肠理气汤(《婴童百问》)[2]。麸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适宜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2]。
94 炮制研究枳壳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枸橼醛、d芳樟醇和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2]。另含黄酮类成分,主要为酸橙素、苦橙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异橙苷)、苦橙丁等[2]。还含升压成分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2]。
9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枳壳的炮制,历代以去瓤后麸炒居多[2]。实验对枳壳及其果瓤和中心柱等不同药用部位进行成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者均含挥发油、柚皮苷及具有升压作用的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2]。但果瓤和中心柱中挥发油含量甚少,且不含柠檬烯[2]。柚苷含量也低于枳壳[2]。枳壳瓤约占整个药材重量的20%,并极易发霉变质和虫蛀,水煎液味极苦酸涩,不堪入口,因此传统炮制中将枳壳瓤作为质次部分和非药用部位除去是有科学道理的[2]。
又有研究表明,枳壳经麸炒后,其挥发油含量有所降低,挥发油比重、折光率、颜色及成分组成也发生了变化[2]。挥发油中低沸点成分含量下降,多数高沸点成分含量略有增高[2]。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麸炒前后的枳壳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薄层色谱行为基本一致,而麸炒枳壳的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含量均减少,说明枳壳经麸炒加热过程,对黄酮苷含量有一定影响[2]。
9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枳壳和麸炒枳壳水煎液对兔离体肠管、兔离体子宫及小白鼠胃肠运动均有影响,但麸炒品水煎液作用强度低于生品,从而减缓了枳壳对肠道平滑肌的 ,这点符合古人“麸皮制其燥性而和胃”及有关文献对枳壳生用峻烈,麸炒略缓的记载[2]。
943 工艺研究针对传统麸炒烟气大,污染环境,且不易控制质量的缺点,有人对其炮制工艺进行了研究,介绍如下:
(1)采用中药炮制控温炉加工麸枳壳,其优选工艺参数为:炒制温度420℃,炒制时间50秒,加麸量10%,投料量150g,翻拌速度为每分钟40次[2]。
(2)采用CY340460电热炒药机加工麸枳壳,其优选工艺参数为:炒制温度490℃,炒制时间20秒,加麸量10%,投料量1500g[2]。
(3)用烘法代替传统麸炒法加工枳壳的工艺为:枳壳喷湿后,润30分钟,用170℃温度烘20分钟[2]。此法炮制的枳壳挥发油降低程度与麸炒法近似,均能减少枳壳对肠道平滑肌的 ,黄酮类成分薄层层析结果一致,其中橙皮苷含量高于麸炒法[2]。
95 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2]。防蛀[2]。
10 性味归经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3]。
枳壳味苦、辛、酸,性温[2]。
归脾、胃经[2][3]。
枳壳味苦,性微寒;入肺、肝、脾经[4]。
11 枳壳的功效与主治枳壳具有理气宽中、消滞除胀的功能[2]。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3]。
枳壳生品辛燥,作用较强,偏于行气宽中除胀[2]。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胁肋胀痛,瘀滞疼痛;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2]。如治胁肋胀痛的枳壳散(《本事方》);治瘀血疼痛的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2]。
麸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2]。用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风疹瘙痒[2]。如治积滞内停,胃脘痞满的木香槟榔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呕逆嗳气兼脾胃虚弱,里急后重的宽肠理气汤(《婴童百问》)[2]。麸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适宜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2]。
枳壳具有行气宽中,化痰,消食的功效,治气滞,食积,痰饮,胸胁胀满,脘腹胀痛,噫气,下痢后重,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4]。
12 枳壳的用法用量煎服:3~9g[4]。
13 枳壳的化学成分枳壳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枸橼醛、d芳樟醇和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2]。另含黄酮类成分,主要为酸橙素、苦橙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异橙苷)、苦橙丁等[2]。还含升压成分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2]。
枳壳含挥发油和黄酮苷等。挥发油含蒎烯、丁香烯等。还含辛弗林、N甲基酪胺、多种维生素。橙皮苷、新橙皮苷[4]。
未成熟果实果皮还含柚皮苷、福橘素、那可汀、色胺等[4]。
枳壳种子含宜昌橙苦素、闲米林等[4]。
14 枳壳的药理作用枳壳和麸炒枳壳水煎液对兔离体肠管、兔离体子宫及小白鼠胃肠运动均有影响,但麸炒品水煎液作用强度低于生品,从而减缓了枳壳对肠道平滑肌的 [2]。
枳壳和枳实的水煎剂能兴奋家兔子宫,能使动物胃肠蠕动加强而有节律[4]。
枳壳能升高血压,短时间利尿,减小肾容积[4]。
低浓度枳壳使离体蟾蜍心肌收缩加强,高浓度时抑制,对血管呈轻度的收缩[4]。
枳壳所含的N甲基酪胺和辛弗林具有和枳实同样的抗休克作用[4]。
柚皮苷等可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等[4]。
柚皮苷还能抑制肿瘤组织DNA合成[4]。
15 枳壳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枳壳
Zhiqiao
AURANTII FRUCTUS
152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153 性状本品呈半球形,直径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微酸。
154 鉴别(1)本品粉末黄白色或棕**。中果皮细胞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大多呈不均匀增厚。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类方形或长方形,气孔环式,直径16~34μm,副卫细胞5~9个;侧面观外被角质层。汁囊组织淡**或无色,细胞多皱缩,并与下层细胞交错排列。草酸钙方晶存在于果皮和汁囊细胞中,呈斜方形、多面体形或双锥形,直径3~30μm。螺纹导管、网纹导管及管胞细小。
(2)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柚皮苷对照品、新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 (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10ul、对照品溶液2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6:2)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在105℃加热约5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呈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不得过120%(附录ⅨH 第二法)。
1552 总灰分不得过70%(附录ⅨK)。
156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20:80)(用磷酸调节pH值至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3nm。理论板数按柚皮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柚皮苷对照品、新橙皮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各80μg的溶液,即得。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粗粉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5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56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柚皮苷(C27H32O14)不得少于40%,新橙皮苷(C28H34O15)不得少于30%。
157 枳壳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枳壳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后筛去碎落的瓤核。
本品呈不规则弧状条形薄片。切面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中果皮黄白色至黄棕色,近外缘有l~2列点状油室,内侧有的有少量紫褐色瓤囊。
15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15712 麸炒枳壳取枳壳片,照麸炒法(附录ⅡD)炒至色变深。
本品形如枳壳片,色较深,偶有焦斑。
15712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1572 性味与归经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
1573 功能与主治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1574 用法与用量3~10g。
1575 注意孕妇慎用。
1576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注:栽培变种主要有黄皮酸橙Citrus aurantium‘Huangpi’、代代花Citrus aurantium‘Daidai’、朱栾Citrus aurantium‘Chuluan’、塘橙Citrus aurantium‘Tangcheng’。
158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医古文的文学常识
本文2023-10-18 21:32: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