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历史【信的历史,信距今的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还有它的发展历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信的历史【信的历史,信距今的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还有它的发展历程?】,第1张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有邮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所谓"置邮传命",即通过邮递而传达命令。"邮"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现了。到秦末汉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设驿站,传递政府公文。当时是用快马做工具,每到一个驿站便换人换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驿站才给全部裁撤。驿站撤消前,我国民间也同时存在公共的寄信机构,叫"民信局",明永乐年间(1403-1425)创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业。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问题一:古代对“信”有哪些称呼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书:家书即家信,手书即亲笔信。《春望》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函:便函即便信,公函即公文信件,函授即通过信件来往授课。

札:大札即重要的信,礼札即送礼的信。《古诗十九首》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简:书简即书信,小简即便信,叶圣陶写的关于语文教育的书信,发表时题目为《语文教育书简》。

笺:便笺即便信,锦笺、华笺即书信的美称。

尺牍:即书简,因古代常用一尺长的木简写信。

尺素:即绢书,用一尺长的白绢写信。《饮马长城窟行》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

鸿雁:典出自《汉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来,鸿雁就成了信的代称。>>

问题二:中国古代书信叫什么 尺牍――古时书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八行书――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问题三: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 尺牍 尺素 尺书 尺纸

鱼雁 雁足 桃符 简札

鲤鱼 鱼书 鲤素 鳞鸿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罚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宋王禹《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唐李商隐《春雨》:“玉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问题四:写信的尊称是怎样的 给父母长辈写信,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常用的惯用语有“膝下”“膝前”、“尊前”、“尊鉴”等, 对师长和文人,上款“大人”之下,常用“帐下”、“讲帷”、“座右”。“帐”、“帷”、“座右”都是老师讲学的地方。如:“张老师讲帷”、“赵老师函丈”、“座下”“座前”“尊前”都称呼尊长,唯“函丈”仅限于老师。 平辈、朋友之间通信,或称“仁兄”或道“先生”、“女士”,视情况而定,称呼下常用“阁下”、“足下”、“台鉴”、“惠鉴”。“台”字为古代的官署名,在书信中表示尊称。“惠”有赐予之意。如:“郭女士惠鉴”、“胡表弟足下”、“李董事长台鉴”。 给晚辈写信,可用“英鉴”、“如面”、“知悉”等,如“乾杰贤侄如面”。“英鉴”是说受信人英俊有为。“如面”、“见字”有见面之意。

问题五:“信”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别称?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与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简、柬、札、帖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意隽永的书信作品。笺、素、翰 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所以,笺、素、翰常被借指为书信。后来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函 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后也用函代指信件。尺牍 膝,书版。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八行书 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此外,如简札、简帖、简牒、简膝、书尺、书牍,以及音信、音讯、音问、音邮、音翰、音书等,也都用作书信的代称。再如,称亲笔书信为手书、手札,称简短书信为短简、短书、小书,称答复的书简为答记,称佛家书信为法帖,称与人断绝交往的书信为绝交书,称不署姓名的书信为匿名信,称诽谤人的匿名书函为飞书、飞文、飞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希望采纳

问题六:信在古代叫什么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尺牍――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盯

八行书――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问题七:书信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怎么由来的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问题八:请问:书信的别称有几个呢分别有哪些 20分 书信的别称,书:古代信一般称为“书”,所谓“家书”的书就是指信。尺鲤、鲤鱼、鱼肠、鲤素、素鲤、鱼素、鱼中素、鱼缄、鱼信、鱼讯、鱼函、鱼封、文鳞、鳞素、锦鲤、锦素、锦鳞书:这些都是与“双鲤”、“双鱼”同源的书信别称。

素书:杜甫《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月凡一束。”

书素:唐代权德舆《九华观宴饯崔十七叔》诗:“记室有门人,因君达书素。”

素札:唐代韦应物《答崔都水》诗:“常缄素札去,适枉华章还。”枉,谦词,指使对方受屈。

简素: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检素’,即'简素’,就是书信。”

笺:以前供题诗或写信用的精美的小幅纸张称为笺。如唐代女诗人薛涛自制深红小彩笺写诗,当时人称“薛涛笺”。现代一般信纸也称信笺。因为用笺写信,所以也称书信为笺。如鲁迅《书信集・致吴渤》:“附上一笺,请持此笺前往一取为幸。”

用笺字领头的书信别称还有:

笺札:清人叶廷g《吹网录》:“余因胡心耘得交季言,笺札常通,终未一面。”

笺书: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郡县民庶,竞修笺书,朝夕辐辏(fúcòu音福凑),几案盈积。”辐辏,即聚集。

笺简:清人缪良所写《珠江名花小传》:“数日复贻笺简。”

笺缯:缯与素、帛等都是丝织品,笺缯也指书信。如南朝人徐陵《与李那书》:“脱惠笺缯,慰其翘想。”翘想即悬念。

缄、启:都是书信的别称。如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十日以来,几于日以发缄更正为事,亦可悲矣。”宋代人沈作哲《寓简》:“秦缱丛及第,汪彦章以启贺会之。”(秦纭⑼粞逭隆⒒嶂皆人名)由缄、启构成的书信别称还有:

缄札:李商隐《春雨》诗:“玉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玉指玉制耳饰。云罗本指如网罗一样遍布上空的阴云,这里借指整个天空。

缄素:明人张羽《怀友》诗:“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缄:《水济传》第四十七回:“李应教请门馆先生来商议,修了一封书缄。”

缄书:杜甫《奉汉中王手札》诗:“前后缄书报,分明馔玉恩。”

缄翰:唐李匡义《资暇集》:“四方缄翰,日满阍者之袖。”(阍者指守门人)

缄题:本指信函的封题,但亦指书信。如白居易诗句:“缄题重叠语殷勤”。

缄封:既指封闭、封口,也指信函。如苏轼《谢孙舍人启》:“不遗衰朽,过辱缄封,永敦为好之怀,深负难酬之作。

书启:古代专指下级对上级的信件,欧阳修《与陈员外书》中曾说:“下吏以私自达于其属长,而有所候问请谢者,则曰笺记书启。”后来也用为信札的通称。如《剪灯新话・翠翠传》:“书启堆案,元人裁答。”

尺书音信

在书信异名的词语中,除了常用书、简等以上几个字外,还有尺和音。如“尺书”、“书尺”、“尺牍”、“赤牍”、“尺一”、“尺一书”、“尺翰”、“尺笺”、“尺函”、“尺素”、“尺帛”、“尺纸”、“尺楮”、“尺题”、“简尺”、“音书”、“音邮”、“音信”、“音讯”、“音问”等,兹举例如下:

尺书:《汉书・韩信传》:“奉咫尺之书以使燕。”唐代颜师古注解说:“八寸曰咫,咫尺者言其简牍或长咫,或长尺,喻轻率也。今俗言尺书,或言尺牍,盖其遗语耳。”这是说“尺书”、“尺牍”的来历。古代书牍有一定规格,如汉代民间大约一尺左右(约合23厘米)。可见尺是指书简的长度,后成为书信名称中常见字。如骆宾王《军中行路难》诗:“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

书尺:宋代韩驹《送范叔器次路公弼韵》:“小驻鄱阳末宜远,欲凭书尺问寒温。”

尺牍、赤牍:如鲁迅《花边文学・一>>

中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意思是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也就是言而有信。做人要言而有信,言而有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从这方面说,人可以分为两种:承诺的事基本不兑现的、承诺的事基本兑现的。我认为人要么兑现承诺,要么不承诺。当然这是理想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上边我才用了“基本”二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作为追求的目标。

我们可以不承诺,没有人能挑你的毛病,正所谓沉默是金。但一旦有所承诺,你又没有兑现,就会落下话把。因为当你承诺后,对方就会有所期待,而你不承诺就不会使对方产生这种期待。

许多人酒场上特别爱承诺,虽然也不是好现象,但这还可以理解,酒话嘛,没人跟你太计较的。关键是清醒的时候,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头脑一热就豪言壮语,随便许愿,结果又言而无信,要时刻牢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历史上有“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典故,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一诺千金”的出处。说的是秦朝末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有个姓朱的大户人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不仅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还专程到洛阳去找和刘邦关系非常铁的汝阴侯夏侯婴解救季布。夏侯婴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在“一诺千金”的故事中,讲信用让季布死里逃生。

1、“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

2、“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

“义”本来含义是适宜。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是指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

3、“礼”:恭敬尊重,礼仪文明。

古代所谓“礼”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礼仪规范。

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但是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

4、“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写作“知”,既作动词指认知,又作名词指知识、智慧。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

儒家相信,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

5、“信”:忠于职责,诚实守信。

所谓“信”,即诚信,意思是对自己的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说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

扩展资料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就已经分别对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作了深入具体的阐发。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

从此,“五常”往往与“三纲”合称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维护当时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准则。

汉以后,历代儒家人物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对“仁义礼智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发挥,其具体内容不断丰富而复杂,其中确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斥之为“吃人”也并不过分。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

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

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

中国新闻网--今天,我们怎样借鉴“仁义礼智信”

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扩展资料

1、手书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2、家信

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锦字:即用锦织成的字,源于一个凄惋的故事。《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后来就把妻子寄给丈夫的信称“锦字”。如范成大《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锦字也称“锦字书”、“锦文”、“锦书”、“锦中书”。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你能送信不能”黄耳摇尾作声,表示可以。于是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

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家信。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黄犬音也称“犬书”。如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待:“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鹤病“即妻子生病。

3、便函

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陈木南写了个札字,叫长随拿到国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两银子。”

参考资料来源

-书信

1 有关诚信的诗句

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金石为开:像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扩展资料:

中西方诚信不同的地方:

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在诚信之道上,不同之处有:“原善说”与“原罪说”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儒家认为人类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爱的“良心”,只要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求得诚信之道,认为诚信源于人类的“良知”。

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建立在“原罪说”的基础之上,基督教认为人类生而有罪,所以种种灾难随着原罪而来到人间。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万物的终极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类道德的最终根源。

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认为,我们“只有照着信心而生活,而且我们只能够这样做,以我们的信心与祈祷,盼望那给我们以信心之上帝会帮助我们。”他认为信仰源于神。

奥古斯丁以《圣经》中的“诚信即智慧”为根据,宣称信仰既高于理性,也高于知识,只有信仰才能给人类以真理,使人类道德完善。

参考资料:

-诚信

2 关于诚信的诗句有那些

1,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出自宋代:王安石《商鞅》

白话文释义: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你们这些变法的反对派怎能随便指责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

2,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出自唐代: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白话文释义: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

3,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出自唐代:李白《酬崔五郎中》

白话文释义: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4,但见丹诚赤如血, 谁知伪言巧似簧。——出自唐代:李白《天可度-恶诈人也》

白话文释义:看上去是一副诚心诚意的样子,谁料到好听的言辞全是假话。丹诚:丹心,赤诚之心。巧如簧:指表面动听而实际虚伪的话。

5,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出自唐代:李白《侠客行》

白话文释义: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

3 诚信的古诗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诚是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诚信是一切成功和渴望成功的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诚信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之耻也

诚,乃信之本;无诚,何以言信?诚而有信,方为人生

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

4 有关诚信的古诗5首

有关诚信的古诗有:宋·王安石《商鞅》、三国·曹植《君子行》、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唐·李白《酬崔五郎中》,唐·元结《自箴》等。

1、宋·王安石《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白话释义: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你们这些变法的反对派怎能随便指责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

2、三国·曹植《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白话释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3、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白话释义: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

4、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白话释义: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5、唐·元结《自箴》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白话释义:你如果是道德完美,一定是忠诚、耿直的人。

扩展资料

诚信名词概述

《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华 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 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 吴兴 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 孝宗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诚信

5 关于诚信的诗

1、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白话释义: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

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你们这些变法的反对派怎能随便指责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2、三国·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白话释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

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3、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白话释义: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4、唐·李白《酬崔五郎中》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白话释义: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6 怎么找到有关于诚信的诗句

现代葛优说过:“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

东汉王充讲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近代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弘一大师说过:“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

西方人说: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中国人说:无信不立。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乐府诗集》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李白

凡作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明·袁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意思是:不胆绩册啃夭救差寻倡默要把金玉当成宝物,而忠诚与信用才是宝 出自《礼记·儒行》。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

意思是:行为不实在的人,说话一定夸夸其谈;

不诚实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

意思是:没有真诚所涉及不到的,用真诚提高自己以养就能规范,从真诚去处理事情就能完美。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论道篇》。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诚是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出自《孟子。离娄上》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意思是:说话办事,信诚在先;欺骗与胡说,那怎么可以呢?出自《弟子规》。

非直谅多闻之人,不能得直谅多闻之友。

意思是:不是正直、信实、知识渊博的人,不能得到正直、信实、知识渊博的朋友。

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华而不实,耻也。

意思是:只开花不结果实,令人感到羞耻。比喻徒有漂亮的外表,无实际内容。

出自《国语·晋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意思是:人的真诚所达到一定程度,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又称“精诚所加,金石为亏”。出自(汉)王充《论衡·感虚篇》。

君子诚以为贵。

意思是:有修养的人把真诚看得非常重要。

出自《礼记·中庸》10 君子一百,快马一鞭。

意思是:一句话说定,不再反悔。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六·道明禅师》。

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意思是:失去粮食,失去兵器,也不能失掉信用。出自(元)关汉卿《独赴单刀会》。

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意思是:既然接受别人委托,就要把事情办好。出自(元)高则试《琵琶记》。

7 关于诚信为本的古语或诗句

精诚(庄子)敦厚周慎(后汉书) 笃诚(春秋左氏传)敬业乐群(礼记) 养真(陶渊明)君子诚之为贵(礼记) 坦怀(六朝王俭)信者诚,诚者直(汉书) 澄怀(清金晓)信为万事本(唐褚遂良) 德不孤(论语)诚者圣人之本(宋周敦颐) 明则诚(论语)忠信所以进德也(易经) 诚则明(礼记)一言九鼎(清李绿园)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唐陈子昂) 君子履信无不居(汉班彪)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论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待物莫如诚,诚真天下行(宋邵雍)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诚信者,国之宝也,民之凭也,天下之结也。

清·顾图河: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 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

宋·苏轼: 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宋·周敦颐: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诚召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资治通鉴: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 其他: 《论语》中的“信”观念与个人修养问题 中华古籍诚信名言摘录 诚信名言若干 /2007-04/13/content_24598457htm 来源:。

8 关于守信的古诗

关于“守信”的古诗有:

1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2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乐府诗集》

3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4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李白

5 凡作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明·袁枚

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7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jīng chéng suǒ zhì ,jīn shí wéi kāi ,意指人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形容真诚对人产生的感动力。语出《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jun1 zǐ tǎn dàng dàng ,xiǎo rén zhǎng qī qī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原文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注释:荡:清除,洗涤。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从戉,从尗,尗亦声。戉(yuè),斧子。第一个戚是指的斧子,第二个戚是指的斧别人,攻击别人,小人不是修自身的,是修别人的。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3、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hǎi yuè shàng kě qīng ,kǒu nuò zhōng bú yí 意思是: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 终不可改变。出自(唐)李白诗《唐诗纪事·卷十八》。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fán zuò rén guì zhí ,ér zuò wén guì qǔ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原文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注释:荡:清除,洗涤。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guā tián bú nà lǚ ,lǐ xià bú zhèng guàn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出处《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古代对“信”的称呼有:

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扩展资料:

古代的通信有三种方式:“传”指车递,“邮”是步递,“驿”是马递。车传成本高效率低,逐渐废除。短距离的靠步行递送,长距离靠马递。驿站为中转站,即为传递军情官员途中食宿、换马之所。

周朝开始在大道上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唐朝有1600多个驿站,从业人员超20000,因为已有大运河,是水陆兼能传递,通讯业有极大发展。官方为传公文书信设立“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汉旧仪》),刘邦开始担任的泗水亭亭长(沛县邮局局长)。

嘉峪关的魏晋墓中有壁画,画有一个骑快马的人,手举简牍文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邮递员”。古代邮递员叫“驿使”,为了醒目,红色是邮驿、驿使的标志性颜色且一直沿用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使用绿色。

古代还专门训练狗来当邮差的。唐代诗人李贺曾有“犬书曾去洛”之句。不过这个并不像驿站一样普及。有些地区设置了许多“狗驿”,养着许多“邮犬”。前面说的都是传递书信,再来看看传递物品。

安禄山起兵的紧急军情,六天后传到三千里外正在骊山看霓裳羽衣舞的唐玄宗耳朵里的。换成现在三千里的两地寄平信,真实收信时间也差不多。由此来看,古代的官方快递还是蛮快的,只是这种紧缺资源成本较高,只能由少数人占有。

普通人的传信方式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很少使用传信,一般就是托人捎口信。同时交通业不发达,一般百姓活动范围小,捎信的任务落到流动人群身上,比如出外经商的人和镖局。但托人传信属于私人行为,并非商业行为。

明朝出现了“民信局”,民间也才有了专门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属于私人经营的商业机构,可以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款兑款。至清代晚期,民信局遍布全国达数千家,就连海外地区的华侨聚居也能与大陆亲友互通信物。

古代文人好写书信,创造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等关于通信的美好故事,还想象出了青鸟、鸿雁等“通信员”,让情感能够穿越千山万水。辛弃疾与陈亮是喜欢互相写信和诗词以表诚心的。陈亮离开辛家后,辛觉得失落,快马追朋友,结果两人走得不是一条道。

辛弃疾提笔为陈亮写了一首词。陈亮路上也想念辛弃疾,到家正好收到了辛寄来的词,可想而知心情有多么激动。喜欢古人那种生活,那种意境和情怀。在平常日子里,“车,马,邮件都慢”。要是遇到战事,那更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收件人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函牍

一、意思是“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二、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三、出处

《论语》

四、意义

“子以四教”是由外至内,由浅入深,似可成立。文、行是人的外在,忠、信是人的内心。在孔子那里,才智教育与道德教育是融为一体的。这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二、作品赏析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三、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子以四教

信的历史【信的历史,信距今的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还有它的发展历程?】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有邮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所谓"置邮传命",即通过邮递而传达命令。"邮"字在2000多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