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禅师的南宋僧人
大慧讳宗杲,南宋高宗敕赐大慧禅师,孝宗更赐号为普觉禅师。师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生于宣州(安徽宁国),卒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大慧为临济宗的一代高僧,是圜悟禅师之弟子。大慧极力鼓吹临济一派之看话禅,而与曹洞一流之默照禅针锋相对。后者的代表人物为宏智正觉(天童正觉),他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生于陕西隰州,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年三十九住于明州(浙江宁波)天童山,致力于曹洞之默照(寂默灵照)禅,但处处遭受大慧宗杲的攻击 。当时的我国禅林,实为宏智正觉与大慧宗杲的天下,而有兰菊争妍之势。宏智的沉默与大慧的霹雳,诚为当代明显的对比。对于宏智之彻底于绵密的曹洞禅,大慧则以临济的棒喝君临天下。当宏智默默端坐于天童山宣扬曹洞禅接引一个半个时,大慧则东奔西走,席不暇暖,而受到当代一流士大夫之逢迎。对大慧之攻击,宏智不但未加以反击,仅作『默照铭』一篇作为酬答,而且于临终时「沐浴更衣,端坐告众,顾侍僧索笔作书,遗育王大慧禅师,请主后事」。大慧亦于「夜得书,即至山中,以十四日奉师全身,葬东谷塔」。古德的风范如此,吾辈实为望尘莫及也。
依『五灯会元』的记载,大慧(字昙晦,号妙喜或云门)为宣城(安徽宁国县)奚氏子,夙有英气,年十二入乡校读书。某日与同学戏耍,投掷砚台,误中老师的帽子,因而赔偿。回家后乃感叹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于是辍学而至东山慧云院事奉慧齐。十七岁受具足戒,偶读『古云门录』,恍如阅读曾习经书。因此前往依止广教珵禅师修行。又阅诸家语录,对五家门流之别,因有疑,遂游走四方,从曹洞诸老宿学得禅法。然后又到宝峰谒湛堂准禅师。湛堂见知大慧之非凡,乃收为侍者,开示入道的快捷方式。但大慧不认输,说出许多理由与师对质。这时堂和尚呵责大慧说:「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当湛堂即将病卒时遗嘱大慧说:「吾去后当见川勤(圜悟),必能尽子机用。」
湛堂死后,大慧趋访张无尽,请其撰写堂和尚的塔铭。张无尽的门庭很高,本不易见人,但与大慧却一见如故,甚为投合,因此撰写「妙喜」的庵号给他。日后再会时,无尽也劝大慧往参圜悟禅师。至此,大慧始至天宁,而于某日听圜悟之说法。
这时圜悟说:「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即不然。忽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他道: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大慧闻后大有所悟,虽然到达了「动相不生」的境界,但「欲坐在净洁之处」,因此圜悟开示他说:「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圜悟遂命大慧住于择木堂(朝士止息之处),做一个不理务侍者,因此每天得与士大夫一起入室参禅。每当大慧参禅时,圜悟即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问之。这时,若大慧想开口回答,圜悟即说:「不是,不是。」而不许大慧开口。如此,经过半年,某天大慧问圜悟说:「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圜悟只笑而不答。因此大慧再进一步地问说:「和尚当时须对众问,如今说亦何妨?」这时圜悟不得已才回答说:「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大慧当下释然大悟说:「我会了。」因此圜悟再举几则公案诘问大慧,而大慧皆能「酬对无滞」。圜悟高兴地说:「始知吾不汝欺。」而将所著的『临济正宗记』授给大慧,俾掌记室。不久,令大慧分座室中教化众弟子。自大慧握竹篦教化学人后,四方丛林慕风而来参禅者甚众,因而一时名震京师。这时右丞相吕公舜徒奏请皇上赐紫衣,并赐佛日之号。
大慧的著作,除了『正法眼藏』六卷之外,另有门人集录的『大慧语录』十二卷、『大慧法语』三卷、『大慧普说』五卷、『大慧书』二卷、『大慧宗门武库』二卷、『大慧年谱』一卷、『大慧普觉禅师塔铭』等。
为什么去印度取经的玄奘能听懂本地语言?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现代历史学界对玄奘身份的定义时,会经常将他定义成一个翻译家,也就是说玄奘本人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大翻译官。
中国古代会外语的人也很多
其实中国最早出现翻译的年代非常久远。早在周朝时,就有关于翻译的记载了。古籍《册府元龟》里记载:
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意思是周公摄政的时候,越裳国派了三个口译员(象胥)来朝贡,并且说因为路途太远,山川阻隔,所以派三个翻译官,一个传一个地翻译,翻译三次才能翻译成周公能听懂的语言,完成朝贡的使命。这就是儒家经典《尚书》里“重译献雉”的典故。
而到了秦汉时代就有了“九译令”、“译令官”等专职翻译官,后来历朝历代官方也都会招募培养专职的翻译人员。所以翻译在古代中国也并不是一个特别稀罕的职业。
玄奘也是外语大神
而玄奘生活的年代是唐朝,是中国古代除了元朝之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朝代,玄奘所生活的城市又是长安,是一个按现代标准都非常国际化的城市,玄奘日常生活中可能天天都会接触到一些生活在唐朝的外国人。而且玄奘是个僧人,需要大量学习佛教经典,而最早的佛经其实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汉文的,所以玄奘在学习时能接触到一些原文经典,甚至学习一些梵文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所以玄奘会一些外语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了。
有史书记载,玄奘早年就曾经跟随来华的西域僧人学习梵文。既然是西域僧人,那么玄奘所学习的应该就不仅是印度的梵文了,恐怕还会有一些西域国家的语言。而玄奘西行之后,也曾先到了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迦湿弥罗国进修梵文,所以玄奘真正到达印度的时候,梵语应该已经说的非常流利了。
唐代张九垓的《张真人金石灵砂论》中说:“铅者,黑金也,……可作黄丹、胡粉、密陀僧也。”这里将密陀僧与黄丹、胡粉并称,并且指出由铅所作,表明唐代金丹家对密陀僧已有一定的认识。宋代苏颂等撰《本草图经》和明代陆容所撰《菽园杂记》在介绍吹灰法炼银的同时,还都指出此过程的副产物就是密陀僧。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并不是玄奘,而是一个叫做朱士行的僧人。而且他还是我国佛教的第一僧,比玄奘早了很多年。
说起西行取经,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玄奘,《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为我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多人都以为玄奘就是我国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玄奘以前,还有人去西行取经过,而这个人就是我国佛教第一僧朱士行。
第一,朱士行成为僧人后,全心为我国佛教事业做贡献。朱士行是河南人,是在洛阳出家的,成为僧人的朱士行下定决心把佛法事业当成是自己的终身事业,并且为之奋斗,后来在整理资料的时候,他发现我国的佛经因为语言的问题,还有抄录的问题,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所以朱士行打算亲自去印度求取佛经原本,并且翻译。为传真经,朱士行开始了他的西行之路。
第二,朱士行历经二十年求取真经。朱士行出发的那一年是公元二六零年,雍州是起始点,全程步行,在这过程中,朱士行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在公元二八二年的时候,取到了真经的原本,并且想办法把真经送回了洛阳。他是我国第一位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之人,比法显提前了一百多年,比玄奘提前了四百多年。
第三,朱士行对佛法事业的贡献深,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虽然朱士行取回来的只是一部分真经,但是不得不说,朱士行的行为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他那种为了求法而忘我的精神,感动着无数人,后世对于他的行为评价也都是极高的,他开创了我们汉族人民学习佛法的先锋,也促进了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
大慧禅师的南宋僧人
本文2023-10-18 21:43: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