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莶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豨莶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豨莶根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功能主治 26 豨莶根的用法用量 27 附方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豨莶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豨莶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豨莶根 1 拼音

xī xiān gēn

2 《辞典》:豨莶根

21 出处

《滇南本草》

22 拼音名

Xī Xiān Gēn

23 来源

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的根。

24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豨莶"条。

25 功能主治

治风湿顽痹,头风,带下,烫伤。

①《滇南本草》:"治妇人白带。"

②《广西中药志》:"治外感伤风热泻。"

26 豨莶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2~4两。外用:捣敷。

27 附方

①治风湿顽痹,腰膝酸楚:豨莶根二至三两,同猪脚(七寸)一只,黄酒四两,酌加水煎,分二至三次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头风剧痛:豨莶根二至四两,合萱草、蒲公英、浙贝。水煎代茶频服。(《泉州本草,)

③治火烧伤、烫伤:鲜豨莶根酌量,洗净,捣细,调花生油或麻油,敷患处。(《泉州本草》)

④治狂犬咬伤:豨莶根和水煎当茶服。并取鲜叶茎适量,和红糖、冷饭,共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28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豨莶根的方剂 黑鱼汤

拼音:hēiyútāng处方:豨莶叶、鱼不拘多少。制法:用豨莶叶铺在锅底,中间放鱼,上以叶覆之,白水

第一真黄风汤

夏1钱半,福橘皮1钱,当归身3钱,赤芍药1钱半,豨莶3钱。功能主治:真中风,初感一切形证。用法用量:

豨莶散

组成:豨莶草(其叶长如牛舌,其气如猪臭者)、小蓟根、五爪龙、生大蒜各等分。主治:痈疽发背及一切疖毒

敛口稀锦散

拼音:liǎnkǒuxījǐnsǎn处方:豨莶草(焙干,为极细末)、鸡肉锦(为极细末)。功能主治:

散痉汤

名:散痉汤组成:防己1钱,白术1两,泽泻2钱,豨莶草2钱,炒黑荆芥2钱,薏仁2钱。主治:外感风湿热

更多用到中药豨莶根的方剂

用到中药豨莶根的中成药 豨桐丸

药典标准:品名:豨桐丸XitongWan处方:豨莶草250g、臭梧桐叶500g制法:以上二味,豨莶

暗治饮

,柴胡1钱,白芍5钱,生甘草5钱,龙胆草1钱,豨莶草2钱。功能主治袖手疳。生 之颈上,皮包于内而

豨桐胶囊

名:豨桐胶囊XitongJiaonang处方:豨莶草790g、臭梧桐叶1580g制法:以上二味,加

豨莶丸

药典标准:品名:豨莶丸XixianWan处方:豨莶草1000g制法:取豨莶草,切碎,取出租茎500

痔康片

标准:品名:痔康片ZhikangPian处方:豨莶草、金银花、槐花、地榆炭、黄芩、大黄制法:以上六

更多用到中药豨莶根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豨莶根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眼部]皮翻证

两)甘草(生,三两)防风(酒拌,微炒香,二两)豨莶草(酒蒸,晒干,四两)共研细末,壮人二钱,弱人一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大麻风

黄涎,浑身疼闷如碎,然后利下脓血、恶物、臭气,病根乃去矣!方歌醉仙上部疠风重,牛蒡胡麻枸蔓荆,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疔疮

1牛蒡是什么

牛蒡:学名Arctum Iappa L,别名大力子,牛子、蝙蝠刺、东洋萝卜。

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的肉质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每l00克鲜菜中含水分约87克,蛋白质4。

1-4。7克,碳水化合物3。

0-3。5克,脂肪0。

1克,纤维素1。3-1。

5克。胡萝卜素高达390毫克。

维生素Cl。9毫克。

在矿物质元素中含钙240毫克,磷106毫克,铁7。6毫克,并含有其它多种营养素。

牛蒡肉质根细嫩香脆。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 牛蒡炖肉 牛蒡根500克,猪肉250克。

料酒、精盐、味精、葱段、姜片各适量。 将牛蒡根洗净,削皮切片。

猪肉洗净切块。锅内加入适量水,放大猪肉烧沸,加入料洒、精盐、味精、葱段、姜片,炖至肉熟,投入牛蒡根片炖至入味,出锅即成。

此菜由牛蒡根片与滋阴润燥、补中益气的猪肉相配而成, 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祛风消肿、滋阴润燥的功效。 适用于头晕、咽喉热肿、阴虚、咳嗽,消渴、体虚、乏力、泄泻等病症。

牛蒡粥 粳米50克,牛蒡根30克。 先取牛蒡根研滤取100克,再煮米做粥,临熟兑入牛蒡根汁即可。

牛蒡根具有祛风热、消肿毒的功效。粳米具有健脾胃的功效,二者煮成粥具有宣肺清热、利咽散结的功效。

适用于肺胃虚热而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食欲不佳、便秘等病症。 牛蒡排骨汤 牛蒡1条、排骨半斤。

盐、味素各少许。1。

牛蒡削皮洗净,切长方块或滚刀块,排骨洗净川烫去血水。2。

将(1)料加水,以电饭锅炖煮,或直接煮成汤,调味后即可。

2牛蒡的养身之道

功效与作用功效: 牛蒡 1、可增强人体内最硬的蛋白质“骨胶原”提升体内细胞活力。

2、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可产生三十种以上物质,其中“多量叶酸”能防止人体细胞发生不良的变化,防止癌细胞产生。 3、促进体内细胞的增殖,强化和增强白血球,“血小板”,使T细胞以3倍的速度增长,强化免疫力,提升抗癌之功效。

4、促使体内磷钙及维他命D在组合上之平衡,维持人体成长。 5、能清理血液垃圾,促使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防止老化,使肌肤美丽细致,能消除色斑,黑褐斑。

作用:1、身肿欲裂。用牛蒡子二两,炒过,研细。

每服二钱,温水送下。一日服三次。

2、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细。

每服一匙,热酒送下。3、小舌痛。

用牛蒡子、石膏,等分为末,茶调服。4、小舌痛。

用牛蒡子(炒)、甘草(生),等分为末。水煎,含咽。

此方名"启关散"。5、风热瘾疹。

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

6、牙痛。用牛蒡子(炒过),煎水含嗽。

7、妇女吹乳。用牛蒡子一钱、麝香少许,温酒小口送下。

8、关节肿痛(风热攻犯手指,赤肿床木,甚至攻达肩背两膝,遇暑热则便秘)。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9、流行性热症(小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

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有效。10、伤寒抽筋(汗后受寒,手足抽痛)。

用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先锉后研,加好酒一升,再同研,榨药取汁,煎成黑膏。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一日服三次。11、一切风疾,年久不愈。

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装在袋子里,泡在三升酒内。每天取饮适量。

12、老人中风(口目抽动,烦闷不安)。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晒干,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合做成饼,在豉汁中煮熟,添葱椒五味。

经常空心取食,极有效。13、头面忽肿,或连手足红肿。

用牛蒡根洗净研烂,加酒煎成膏,摊布上贴肿处。同时以热酒送服根末一、二匙,即感肿消痛减。

14、头风白屑。用牛蒡叶捣汁,熬浓涂头上。

第二天早晨,以皂荚水洗去。15、喉中热肿。

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16、牙痛。

齿龈肿,用牛蒡根一斤,捣汁,加盐花一钱,在银器中熬成膏,涂牙龈。17、项瘿。

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或将根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常服。

18、小便不通、脐腹急痛。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和匀,加蜜二合。

每取一合,又水半碗,煎开几次,调滑石末一钱服下。19、诸疮肿毒。

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食一碗。20、月经不通(腹肋胀痛)。

用牛蒡根二斤,锉小,蒸三遍,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泡五天。饭前温服一碗。

3有多少人知道牛蒡的妙用

关于牛蒡 别名牛菜、大力子、恶实、牛蒡子、蝙蝠刺、东洋萝卜、东洋参、牛鞭菜等。

为菊科草本直根类植物,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子和牛蒡根也可入药。原产我国,公元920年左右传入日本,在日本栽培训化出多个品种,20世纪八十年代末由日本引种菜用牛蒡,大部分出口,少量进入国内市场。

牛蒡在日本牛蒡成为寻常百姓家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保健菜。它可以与人参相媲美,因此被称作东洋参。

在我国长期做为药用,近年来才开始对牛蒡的营养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理进行研究。[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降低体内胆固醇,减少毒素、废物在体内积存,达到预防中风和防治胃癌、子宫癌的功效。

西医认为它除了具有利尿、消积、祛痰止泄等药理作用外,还用于便秘、高血压、高胆固醇症的食疗。中医认为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

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

《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 我国《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药典中把牛蒡的药理作用概括为:有促进生长作用;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

药材根呈纺锤状,肉质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皱纹,内呈黄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采集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净晒干。

性味辛,苦,寒。 ①《纲目》:"苦,寒,无毒。

" ②《分类草药性》:"味甜,性刚。"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涩,无毒。

"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 功用主治祛风热,消肿毒。

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 ①《别录》:"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

" ②《药性论》:"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饭食之,消胀壅。 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少许盐花捣。

" ③《唐本草》:"主牙齿疼痛,劳疟,脚缓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壅;疝瘕,积血。主诸风,症瘕,冷气。

" ④《本草拾遗》:"浸酒去风,又主恶疮。" ⑤《分类草药性》:"治头晕,风热,眼昏云翳,耳鸣,耳聋,腰痛,外治脱肛。

"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伤暑。" ⑦《四川中药志》:"治疥疮。

" ⑧《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

主治上不风痰,面目浮肿。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熬膏涂贴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

(《食医心镜》) ②治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着痛:牛蒡子根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 (《斗门方》) ③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牛蒡根热捣,和腊月猪脂封上。

(《千金方》) ④治喉中热肿: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四服。忌蒜、面。

(《延年方》) ⑤治头晕痛:牛蒡子根四两,老人头(酒洗)一两,熬水服。 (《重庆草药》) ⑥治热毒牙痛,齿龈肿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捣汁,入盐花一钱,银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上,重者不过二、三度。

(《圣惠方》) ⑦治痔疮:牛蒡子根、漏芦根,嫩猪大肠服。(《重庆草药》) ⑧治瘿:鼠粘草根汤洗,细切除皮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四、五里一服,宜服六剂。

(《救急方》) ⑨治耳卒肿:牛蒡根净洗细切,捣绞取汁一升,于银锅中熬成膏,涂于肿上。(《圣惠方》) ⑩治虚弱脚软无力:牛蒡子根炖鸡、炖肉服。

(《重庆草药》) 咽喉肿病 (咽峡炎、扁挑体炎):牛蒡子6克,桔梗、甘草各3克,水煎去渣,频频含咽。 妇人乳痈、肿痛:牛蒡子6克,炒研细末,踌香1厘,共研匀,一日2次,温黄酒送服。

小儿麻疹透发不快:牛蒡根适量煮汤饮服,有解毒利尿、防止并发肺炎之效。 急性中耳炎:鲜牛蒡根捣烂榨汁滴耳,一日数次。

一切痈疽疮疖:牛蒡根或叶汁涂敷,一日数次。 胃痉挛痛:鲜根捣烂绞汁,温饮半杯,一日2一3次。

鲜牛蒡根煮食,对胃癌、宫颈癌等有一定抗癌作用。老年血管硬化,预防中风:牛蒡根适量煮粥食,中风后半身不遂,服食亦好。

4牛蒡的做法和禁忌

牛蒡为菊科草本直根类植物,性温、味甘、无毒。

别名大力子、东洋参、牛鞭菜等。牛蒡子和牛蒡根既可入药也可食用。

牛蒡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在日本可与人参媲美,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产品,它全身是宝,富含菊糖,纤维素,蛋白质,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所含胡萝卜素比胡萝卜高280倍。 经常食用牛蒡根有促进血液循环、清除肠胃垃圾、防止人体过早衰老、润泽肌肤、防止中风和高血压、清肠排毒、降低胆固醇和血糖,并适合糖尿病患者长期食用(因牛蒡根中含有菊糖),类风湿,抗真菌有一定疗效,对癌症和尿毒症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抑制作用,因此被誉为大自然的最佳清血剂,台湾民间把牛蒡作为补肾、壮阳、滋补之圣品。

牛蒡的作用和价值正被人们更深入的认识和发掘。我国《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国家权威药典中把牛蒡的药理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有促进生长作用;第二,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第三,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

牛蒡根的主要功能是疏风散热、解毒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便秘、风火上扰之头晕、耳鸣耳聋、目昏,外用治头面风毒赤肿、热毒牙痛、齿龈肿痛、痈疸恶疮。 其实,牛蒡根作为一味中药,古代医学文献《本草纲目》、《名医别录》、《药性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分类草药性》、“中国药膳大宝典”等著作中均有详细记载。

美国著名的保健专家艾尔·施德尔博士在它的《抗衰老圣典》一书中指出“牛蒡的根部深受全世界人的喜爱,认为它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良好工作状态(从幼年到老年均适实用)的温和营养药草,牛蒡可日食而无任何副作用,且对体内系统的平衡具有复原功效的重要药草,药草师用它作为一种癌症治疗剂,同时也视它为疗效突出的消化剂及解肝毒剂”,全世界最长寿的民族——日本人长期食用牛蒡根部。 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部前田博士认为牛蒡的保健功能在于可消除和中和有害人体健康的“活性氧”,因为“活性氧”不仅是致癌的因素也是动脉硬化和老化的原因之一。

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降低体内胆固醇,减少毒素、废物在体内积存,达到预防中风和防治胃癌、子宫癌的功效。 西医认为它除了具有利尿、消积、祛痰止泄等药理作用外,还用于便秘、高血压、高胆固醇症的食疗。

中医认为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

5牛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中医们指教下牛蒡的作用有哪些

牛蒡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菊科,其种子即是中药的牛蒡子,也叫牛子。

其肥大的根茎叫牛蒡根,可做蔬菜用。 牛子的主要药理作用如下: 性能 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 宣肺祛痰, 利咽透疹, 解毒消肿。

适应证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以下是牛子和牛蒡根的药用小偏方。

1、身肿欲裂。用牛蒡子二两,炒过,研细。

每服二钱,温水送下。一日服三次。

2、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细。

每服一匙,热酒送下。 3、小舌痛。

用牛蒡子、石膏,等分为末,茶调服。 4、小舌痛。

用牛蒡子(炒)、甘草(生),等分为末。 水煎,含咽。

此方名"启关散"。 5、风热瘾疹。

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

6、牙痛。用牛蒡子(炒过),煎水含嗽。

7、妇女吹乳。用牛蒡子一钱、麝香少许,温酒小口送下。

8、关节肿痛(风热攻犯手指,赤肿床木,甚至攻达肩背两膝,遇暑热则便秘)。 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9、流行性热症(小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

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有效。 10、伤寒抽筋(汗后受寒,手足抽痛)。

用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先锉后研,加好酒一升,再同研,榨药取汁,煎成黑膏。 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一日服三次。 11、一切风疾,年久不愈。

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装在袋子里,泡在三升酒内。每天取饮适量。

12、老人中风(口目抽动,烦闷不安)。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晒干,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合做成饼,在豉汁中煮熟,添葱椒五味。

经常空心取食,极有效。 13、头面忽肿,或连手足红肿。

用牛蒡根洗净研烂,加酒煎成膏,摊布上贴肿处。同时以热酒送服根末一、二匙,即感肿消痛减。

14、头风白屑。用牛蒡叶捣汁,熬浓涂头上。

第二天早晨,以皂荚水洗去。 15、喉中热肿。

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 16、牙痛。

齿龈肿,用牛蒡根一斤,捣汁,加盐花一钱,在银器中熬成膏,涂牙龈。 17、项瘿。

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或将根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常服。

18、小便不通、脐腹急痛。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和匀,加蜜二合。

每取一合,又水半碗,煎开几次,调滑石末一钱服下。 19、诸疮肿毒。

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食一碗。 20、月经不通(腹肋胀痛)。

用牛蒡根二斤,锉小,蒸三遍,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泡五天。饭前温服一碗。

6牛膀是什么东西

牛蒡菜谱

保健蔬菜(茶)——东洋参(牛蒡)食谱

牛蒡可做菜,可炒、拌、炸、蒸、煮、烧、炖、做汤、馅、粥,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采用不同菜系的工艺及配料,可做出不同品位的牛蒡佳肴。餐饮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在短期内定会创出光辉灿烂的牛蒡食文化。具体参考做法如下:

(一)沙茶牛蒡

原料:鲜牛蒡500克,沙茶酱30克,芝麻酱10克,花生酱10克,泡椒茸15克。精盐、味精、鸡精、干淀粉、白糖各适量,生菜叶少许,精炼油1500克(约耗50克)。

做法:将新鲜牛蒡去皮洗净,切成“一字”条(或用清水牛蒡段),放入清水中浸泡10分钟后,捞出沥尽水分,纳盆,加入沙茶酱、芝麻酱、花生酱、精盐、鸡精、白糖、泡椒茸拌匀,再逐一拍上干淀粉备用。净锅上火,放入精炼油烧至七成热,下如拍好粉的牛蒡条浸炸,待炸至金**时,捞出沥油,装入垫有生菜的盘中即可。

(二)牛蒡排骨汤

原料:牛蒡250克,排骨250克,香菜少许,盐2小匙,胡椒少许。

做法:牛蒡片,泡入醋水中以防止变色。排骨(或五花肉)切小块。锅内放水煮沸,放入排骨与牛蒡,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煮20分钟左右,加盐,胡椒调味。盛入大碗中,撒入香菜即可。

(三) 蜜汁牛蒡

材料:牛蒡1斤、麦芽240克、糖1斤、酸梅4粒、白芝麻少许。

做法:1牛蒡切成3公分长段加水(要腌过牛蒡)煮至熟烂加入酸梅并上、下翻动使之入味,再下糖用小火续熬至糖溶化,再拌入麦芽糖,并常翻动一面烧焦,待水分收干即可。2使用前拌入少许白芝麻、增加美味。 注:不加锅盖,水分才易蒸发。

(四) 牛蒡一家亲

材料:羊肉1斤、牛蒡1斤、老姜,酒、盐、味精各适量。

调味料:炖肉料即可。

做法:1先把羊肉烫去血水及腥味。

2牛蒡去皮洗净,用刀切断。

3将羊肉、牛蒡、姜调料品一起放入锅内至熟,食用前加点酒、盐、味精即可。

牛蒡:学名Arctum Iappa L,别名大力子,牛子、蝙蝠刺、东洋萝卜。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的肉质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每l00克鲜菜中含水分约87克,蛋白质41-47克,碳水化合物30-35克,脂肪01克,纤维素13-15克。胡萝卜素高达390毫克。维生素Cl9毫克。在矿物质元素中含钙240毫克,磷106毫克,铁76毫克,并含有其它多种营养素。牛蒡肉质根细嫩香脆。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

《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唐显庆2-4年)是苏敬等所编著。世称《唐本草》。 唐代的文化,在当时是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医药亦属文化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就药物而言,品种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而当时医家奉为用药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在内容方面存在着:“闻见阙于殊方……诠释拘于独学……秋采榆人,冬收云实。谬梁米之黄白,混剂子之牡蔓。异繁美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防葵狼毒,妄日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抽不分”等问题。而此后之医家,“更相祖述,罕能厘证”,“承疑行妄,曾无有觉”。这些存在问题,如不解决,势必以误传讹。因此,苏敏于唐显庆二年表请修定本草,得到唐高宗的批准,并命李劾等组织二十二人修定,实际上是由苏敬负责。于显庆四年修定完毕,名曰《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等。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类。

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的李时珍,本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并广泛地向药农民间医生猎人渔人等劳动人民学习与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物学知识,共参考各类典籍八百余种,经过长期的。

2、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县,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热爱医学,本草纲目一书就是他总结以前本草学为基础,结合长期学习时间,历时数十年编成的著作1本草纲目的简要介绍。

3、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

4、本草纲目作者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他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共有五十二卷,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本草纲目共有52卷。

5、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作者简介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父言闻,有医名幼习儒,三次应乡试不中师事顾日岩,读书十年受家庭。

6、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被人们尊称为“药圣”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

7、本草纲目作者是李时珍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其书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典籍因为本草纲目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以证类本草为蓝本,故此得名本草纲目一共分为五十二卷,全书。

8、个,约190万字,分为。

9、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县,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热爱医学,本草纲目一书就是他总结以前本草学为基础,结合长期学习时间,历时数十年编成的著作李。

10、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卷一至二集录各家本草学序例卷三至四为“百病主治药”卷五后为各论,载列药物以“部”为纲,以“类”为目,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共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

1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

12、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历时27年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

13、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

14、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

15、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县,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热爱医学,本草纲目一书就是他总结以前本草学为基础,结合长期学习时间,历时数十年编成的著作本草纲目是我国著名的。

16、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该典籍于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定稿,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

17、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古籍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小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就有李时珍这篇课文,学过这篇课文后,就对这位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学者李时珍了一些了解李时珍对于医学。

18、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

有图就可以鉴定了,不过一般民间出现的这些多是坊刻本,价值是小了些,又不是孤本秘籍,况且本草纲目除了祖本金陵本,后世刻的都不是很值钱,千斤方,伤害杂论等估计也都是清末本子,总之,无图无真相,呵呵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千斤拔 31 千斤拔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斤拔 41 拼音名 42 千斤拔的别名 43 来源 44 原形态 45 性味 46 功能主治 47 千斤拔的用法用量 48 摘录 5 《中华本草》·千斤拔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千斤拔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性状 59 化学成份 510 性味 511 归经 512 功能主治 513 千斤拔的用法用量 514 各家论述 515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千斤拔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千斤拔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千斤拔 1 拼音

qiān jīn bá

2 英文参考

Philippine flemingia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千斤拔

千斤拔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1]

31 千斤拔的别名

金鸡落地、老鼠尾、一条根、吊马桩、大力黄[1]

32 来源及产地

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Merr et Rolfe的根。分布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1]。

33 性味

甘、淡,平[1]。

34 功能主治

祛风湿,强腰膝,消肿解毒[1]。

1治风湿骨痛,腰腿痛,腰肌劳损,偏瘫,跌打损伤,阳痿,白带,慢性肾炎。煎服:15~30g[1]。

2治喉蛾肿痛,研末吹喉;肿毒,蛇咬,酒、水磨涂[1]。

35 化学成分

本品含蔓性千斤拔素A~D、刺桐素B、β谷甾醇和脂肪酸[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斤拔 41 拼音名

Qiān Jīn Bá

42 千斤拔的别名

蔓性千斤拔、一条根、老鼠尾、吊马墩、吊马桩、金牛尾、箭根、钉地根、土黄芩[广西、广东]、鉆地风[四川]

43 来源

为豆科千斤拔属植物千斤拔Moghania philippinensis (Merr et Rolfe) Li [M prostrata (Roxb) Wang et Tang],以根入药。春、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也可鲜用。

注:大叶千斤拔(千斤红)Moghania macrophylla (Willd) O Kuntze,两广地区也作千斤拔入药。

44 原形态

蔓性半灌木,高1~2米。根粗锥形,形如鼠尾,不易拔出。茎多枝而被短毛,幼时四棱形。三出复叶互生。秋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蝶形花冠红紫色。荚果矩圆形,浅**,长约8毫米,有黑色球形种子2粒。

45 性味

甘、微温,平。

46 功能主治

祛风湿,强腰膝。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白带,跌打损伤。

47 千斤拔的用法用量

05~1两。

4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千斤拔 51 出处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52 拼音名

Qiān Jīn Bá

53 英文名

Philippine Flemingia Root, Root of Philippine Flemingia

54 千斤拔的别名

金鸡落地、土黄鸡、老鼠尾、透地龙、牛大力、千里马、牛顿头、一条根、土黄昏、吊马桩、千斤吊、大力黄、千尾荡、三股丝、金牛尾、千金坠。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lemingia prostrata Roxb[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 Et Rolfe;Moghania philippinensis (Merret Rolfe)Li;Mprostrata(Roxb)Waang et Tang]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挖,洗净,切段,晒干。

56 原形态

蔓性干斤拔 直立或平卧半灌木。幼枝有棱角,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3cm,被长茸毛;托叶2片,三角状,长约1cm,具疏茸毛;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长48cm,宽23cm,先端钝,基部圆形,上面有疏短柔毛,下面密生柔毛,侧生小叶基部斜,基出脉3条;叶柄有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长225cm,花密集;萼齿5,披针形,下面1个较长,密生白色长硬毛,有密集的腺点;花冠紫色,稍长于萼,旗瓣椭圆形,基部变狭,无明显的爪;雄蕊10,二H体;子房有毛。荚果长圆形,长78mm,有**短柔毛。种子2颗,圆球形,黑色。花期1011月。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58 性状

性状鉴别 根长圆柱形,上粗下渐细,极少分枝,长3070cm,上部直径12cm。表面棕**、灰**至棕褐色,有稍突起的根长皮乱及细皱纹,近顶部常成圆肩膀状,下半部间见须根痕;栓皮薄,鲜时易刮离,刮去栓皮可见棕红色或棕褐色皮部。质坚韧,不易折断。横切面皮部棕红色,木部宽广,淡黄白色,有细微的放射状纹理。气徽,味微甘、涩。以根条粗长、除净芦茎及须根、断面发白色者为佳。

59 化学成份

根中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已确定结构有:蔓性千斤拔素(flemiphilippinin)C、D。此外还含5,7,3',4'四羟基6,8双异戊烯基异黄酮(5,7,3’,4'tetrahydroxy6,8diprenylisoflavone),千斤拔素(flemichin)D,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以及碳原子数为2230的正烷酸。

510 性味

甘;涩;平

511 归经

肺;肾;膀胱经

512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四肢痿软;跌打损伤;咽喉肿痛

513 千斤拔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514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补气血。2《岭南采药录》:祛风去湿。治手足痹痛,腰部风湿作痛,理跌打伤,能舒筋活络。3《南宁市药物志》:壮筋骨,去瘀积。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四肢酸软无力,黄疸。

515 摘录

  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

  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

  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

  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

  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

  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

  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豨莶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豨莶根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