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风清热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中医耳鼻喉科学》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7 《中医喉科学讲义》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8 《张皆春眼科证治》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86 加减 87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疏风清热汤 1 拼音
shū fēng qīng rè tāng
2 处方防风6克,白菊花12克,桑叶9克,板蓝根18克,大青叶15克,银花9克,连翘12克,黄芩9克,夏枯草6克,白茅根9克,全蜕45克。
3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主肝肺风热。
4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第一煎内服,第二煎用纱布滤过,用其液洗眼,每日35次。
5 摘录候秋来方
6 《中医耳鼻喉科学》 61 方名
疏风清热汤
62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
63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64 主治风热喉痹。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
65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7 《中医喉科学讲义》 71 方名疏风清热汤
72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花粉、玄参、浙贝。
73 主治喉痹初起,咽喉部干燥灼热,微红、微肿、微痛,或仅起红点,吞咽感觉不利,以后红肿逐渐加重,疼痛也相应增剧。
74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8 《张皆春眼科证治》 81 方名疏风清热汤
82 组成薄荷3g,银花15g,赤芍9g,茅根15g,天花粉9g,枳壳3g。
83 功效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84 主治眼疮初起,胞睑微肿稍痒,渐变肿硬者。
85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86 加减若风热偏盛,胞睑漫肿,身兼寒热者,加牛蒡子6g。
87 各家论述方中薄荷辛凉疏表;银花辛凉,清热解毒;天花粉清胃热,生津液,且能消肿散结;茅根导湿热下行,无伤阴之弊;赤芍凉血行血,疏通络脉;枳壳行气以助赤芍行血之力。
古籍中的疏风清热汤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二]正麻奶麻风瘾不同第十五关大利害。不必用药而自散。倘身热不退。只宜微用疏风清热之剂。一服即愈。以荆防发表汤除红花主之。如身不
《本草从新》:[卷九木部]蕤仁。勿用。丛生有刺。实如五味。圆扁有纹。紫赤可食。汤浸取仁。去皮尖。水煮过。研膏。(蕤仁一两、细辛半
《疡科纲要》:[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不大不弦。此必不可以疏风清热消痰。治者六味都气,甚则并用附桂(桂宜作丸,八味汤必凉服,)惟外用末药
《疡医大全》:[卷十七咽喉部]喉风门主论者死。男子患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余以疏风清热药灌六十余次,外以阳起石烧研同伏龙肝等分和匀,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六婴儿部]胎疮目录 1 拼音 2 《证治准绳·疡医》卷六:定痛膏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定痛膏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普济方》卷三一四:定痛膏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定痛膏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博济》卷五:定痛膏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定痛膏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定痛膏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准绳·疡医》卷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定痛膏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定痛膏 1 拼音
dìng tòng gāo
2 《证治准绳·疡医》卷六:定痛膏21 处方
芙蓉叶60克 紫金皮 独活 南星(生)白芷各15克
22 制法上药为末。
23 功能主治祛风,消肿,止痛。主跌打损伤及疮疡初期焮肿疼痛。
24 定痛膏的用法用量
加生采马蓝菜、墨斗菜(即旱莲草)各30克,杵捣极烂,和末一处,用生葱汁、老酒和炒,暖缚患处。
若跌打损伤,骨肉凌痛,有紫黑色,未破皮肉者,加草乌、肉桂、良姜各9克,研末,姜汁调,温贴;若紫黑色已退,除良姜、肉桂,草乌,却以姜汁、茶清调,温贴之;若折骨出臼者,加赤葛根皮、宝塔草各60克,捣烂,和前药一处;又用肥皂10枚,童便煮,去皮、弦、子、膜,杵捣极烂,入生姜汁少许,生白面30克,砍烂和匀,入前药同杵捣匀,用芭蕉叶托,用前后正副夹,须仔细整顿其骨,紧缚,看后上下肿痛消,方可换药,肿痛未退,不可换药。
25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六
3 《普济方》卷三一四:定痛膏31 处方
清油12两,沥青1斤,黄丹10两,没药1两,乳香1两。
32 制法先将清油熬香熟,次下沥青再熬,滤去滓,次下黄丹,槐技搅,文武火熬,滴水中成珠不散为度,去火后下没药末,搅匀,和乳香一处匀。
33 功能主治诸疮及杖疮。
34 定痛膏的用法用量贴患处。
35 摘录《普济方》卷三一四
4 《博济》卷五:定痛膏41 处方
白槟榔2个,肉豆蔻1个,官桂半两,柳桂1分,当归1两,木鳖子20个,香白芷2钱,天南星1个,白附子1两,丁香3两,黑附子(大者)1个,黄蜡不定。
42 制法上为末,药末1两,蜡1两,同于铛内煎,直候紫色花上来,药方熟,后用井泉水1盏,将铛内药倾入水盆内,然后以手控干其药,直须热炙,更不得分毫结梗,捻为饼子。
43 功能主治大段伤折疼痛。
44 定痛膏的用法用量裹在伤处。其药3日后,却将药重于火上炙团一处,依旧捻饼子,裹旧伤损处。
45 摘录《博济》卷五
5 《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51 方名
定痛膏
52 组成绿豆粉不拘多少(炒令微焦)。
53 主治火烧汤烫。
54 定痛膏的用法用量以生油调涂疮上。痛即止。
5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6 《准绳·疡医》卷六 61 方名定痛膏
62 组成芙蓉叶2两,紫金皮5钱,独活5钱,南星(生)5钱,白芷5钱。
63 主治打扑伤损,动筋折骨,跌磕木石压伤,赤肿疼痛。
64 定痛膏的用法用量暖敷。若打扑跌磕压伤,骨肉酸疼,有紫黑色未破皮肉者,加草乌3钱,肉桂3钱,良姜3钱,研末,姜汁调,温贴;若紫黑色已退,除良姜、肉桂、草乌、姜汁,却以姜汁、茶清调,温贴之。若折骨出臼者,加赤葛根皮2两,宝塔草2两,捣烂和前药一处,又用肥皂10个(童便煮,去皮弦子膜),杵捣极烂,入生姜汁少许,生白面1两,砍烂和匀,入前药同杵捣匀,用芭蕉叶托,用前后正副夹,须仔细整顿其骨,紧缚著后,上下肿痛消,方可换药。肿痛未退,不可换药。
65 制备方法上为末,加生采马兰菜1两,墨斗菜1两,杵捣极烂,和末一处,用生葱汁、老酒和炒。
古籍中的定痛膏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跌扑伤损]筋骨伤服之。若只损伤,骨未折,肉未破者,用消肿膏,或定痛膏。凡皮破、骨出差臼,拔伸不入,撙捺皮相近三分,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跌扑伤损]手伤膝头垫定,医用手于颈项肩处,按下其骨还窠,却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贴。若手腕失落,或在上、在下,用手拽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跌扑伤损]腰臀股膝伤搬住其门,下用三人拽伸,以手按损处三时久,却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贴,病患浑身动作一宿至来日,串处无痛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跌扑伤损]颈骨肩胛胁肋伤用手左边掇出,如在右用手右边掇出,却以接骨膏、定痛膏敷贴。又一法,令患人卧床上,以人挤其头,双足踏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跌扑伤损]脚伤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痛泻要方的别名 5 组成 6 痛泻要方的功效与主治 7 痛泻要方的用法用量 8 方解 9 痛泻要方的临床运用 91 加减法 92 使用禁忌 10 痛泻要方的现代适应证 101 急性肠炎 102 神经性腹泻 11 痛泻要方的药理作用 11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12 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 113 对胃肠道的影响 114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15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2 歌诀 13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痛泻要方 1 拼音
tòng xiè yào fāng
2 英文参考tongxieyao form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痛泻要方为方名,出《丹溪心法》。本方原著无方名,方名见于《医方考》[1]其组成为炒白术9g、炒芍药6g、炒陈皮45g、防风3g,具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运化失常所致之痛泻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属肝木乘脾者。
痛泻要方是治疗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的专用方,其基本原理为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痉、改善循环功能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但应注意其主要作用是解痉,因此,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酌情加用有效抗生素。同时应当看到其对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的治疗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即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一是白术促进肾上腺皮质作用;二是白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双相调节作用,使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恢复平衡。[2]
4 痛泻要方的别名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大全》卷三十五)。
5 组成
炒白术三两,炒芍药二两,炒陈皮一两半,防风一两[3]。
炒白术9g、炒芍药6g、炒陈皮45g、防风3g[4]
炒白术90克 白芍(炒)60克 陈皮(炒)45克 防风60克
6 痛泻要方的功效与主治痛泻要方具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运化失常所致之痛泻证,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腹痛必泻,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弦而缓。[4]
痛泻要方功能泻肝补脾[1]。治痛泄(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属肝旺脾虚);近代也用于急性肠炎见上症者[1]。
痛泻要方功在补脾泻肝。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7 痛泻要方的用法用量为粗末,分八帖,水煎或为丸服[1]。
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久泻者,加炒升麻18克。
8 方解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5]
痛泻要方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白芍酸寒,醒脾和胃,为臣药。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4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泻自止。[5]
方中炒白术味甘苦而性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以抑肝旺,为臣药。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防风辛散肝郁,疏理脾气,又为脾经引经之药,能胜湿以助止泻之功,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用防风,一则取其疏散之性,与疏肝药配合,以助疏肝解郁之力;二则取其祛风能胜湿,在健脾药的配伍下,有利于祛湿止泻;三则与补脾药相伍,能鼓舞脾胃清阳,使清阳升,湿气化,脾自健而泻自止。[4]
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敛肝泻肝,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和中,防白术壅滞气机;防风散肝舒脾,防肝气被遏[1]。四药配合,能泻肝补脾,调和气机,而痛泻可止[1]。
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
9 痛泻要方的临床运用痛泻要方是治疗痛泻交作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腹痛必泻、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4]
91 加减法若脾虚清阳下陷,久泻不止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清热燥湿;脾阳虚而四肢欠温、完谷不化者,加煨肉蔻、干姜温阳止泻。[4]
若久泻,加升麻六钱[1]。
92 使用禁忌伤食腹痛泄泻及湿热泻痢者不宜使用痛泻要方[4]。
10 痛泻要方的现代适应证痛泻要方适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属肝本乘脾者,均可加减用之。从中医学记载主治范围看均为腹泻、腹痛,脉弦而缓者。[5]
101 急性肠炎急性肠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如霍乱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空肠弯曲菌、轮状病毒、蓝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真菌等。某些食物、药物等也可引起该病。这些微生物一是直接侵袭肠道,使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二是它们的毒素或代谢产物使肠壁前列腺素含量增多,引起cAMP增加,cAMP可使肠黏膜分泌亢进,从而引起腹痛、腹泻。另外某些食物和药物以及病原本身除引起上述病理过程外,均可因肠道消化液分泌不足,导致肠道渗透压增高而引起渗透性腹泻。[5]
102 神经性腹泻神经性腹泻是由于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导致腹痛腹泻,腹泻与精神因素紧密相关,大便化验除稀便外多无异常,肠检也无明显病理性改变。慢性结肠炎实质上是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这种免疫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最终导致组织损害,常见病理改变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扩展及整个大肠。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糜烂及溃疡,个别溃疡可并发肠穿孔。由于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正常结构被破坏,溃疡愈合致瘢痕形成,黏膜肌层肥厚,可使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变形缩短。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里急后重,消瘦等症状体征。[5]
11 痛泻要方的药理作用[6]
11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君药白术水浸剂对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臣药白芍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10种真菌也有抑制效果;而且有直接抗病毒作用。佐药陈皮也有抗菌作用。防风鲜汁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金**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所含挥发油中的α和β蒎烯有抗真菌作用,而柠檬烯对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金**葡萄球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112 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君药白术所含白术内酯能降低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可有效地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SOD活性,增强全血GSHPx活力,明显降低RBC中MDA含量,增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同时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增强其吞噬功能,显著增强抗体产生能力及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反应和IL1、IL2的分泌,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同时能增加TH细胞数,提高TH/TS比值,具有调节免疫作用;增加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提高IL2水平。白芍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均具有双相调节作用,能提高TH细胞,抑制TS细胞,提高TH/TS比值,对免疫低下者促进之,亢进者抑制之;其抗炎作用显著,对多种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炎剂所致实验性炎症如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和增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芍药总苷可明显增加SOD及GSHPx活性,降低MDA、TNF、NO水平,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有效成分与白芍总苷、牡丹酚等有关,而且均表现为功能依赖性免疫调节效果;芍药总苷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双相调节作用,这是芍药总苷对免疫功能双相调节的另一途径。陈皮所含橙皮苷有维生素P样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同时对肉芽囊肿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能拮抗组胺、溶血磷脂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陈皮水提液能清除超氧阴离子,陈皮苷能清除羟自由基,抑制LPO生成,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防风水煎剂对多种炎症也有抑制作用,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能提高脾脏指数,因而具有抗炎作用。
113 对胃肠道的影响君药白术对肠道呈双相调节作用,既能呈兴奋作用,又能呈抑制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能兴奋肠管,当肠管受乙酰胆堿等作用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抑制之;当受肾上腺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时,白术则兴奋之,能使肠管活动恢复正常;白术水提取物对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白术丙酮提取物对胃液分泌量有抑制作用,可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对胃蛋白酶活性有抑制倾向,因而对胃黏膜损伤有防治作用。臣药白芍所含芍药苷对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其所含牡丹酚也有抑制效果,并能抑制胃酸分泌;对肠道平滑肌,芍药及芍药苷可直接抑制肠管而具有显著的解痉效果。五种白芍炮制品组成的芍药汤对乙酰胆堿所致肠管痉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剂量越大,作用越强,同时对于习惯性便秘芍药能延长结肠收缩时间,增强其收缩幅度,促进大肠黏液分泌,促进大小肠推进运动,使肠内水分增多,又有泻下作用。陈皮煎剂对胃肠运动具双相调节作用,既可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又可对抗毛果芸香堿、BaCl2引起的肠痉挛,既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又可抑制病理性胃液分泌增多,具有抗溃疡和促进消化作用。防风煎剂能抑制肠管收缩。由此可见,该方剂治疗急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腹痛、腹泻是通过对胃肠道平滑肌运动予以抑制和兴奋双相调节作用而实现的。该方剂能治疗急性肠炎所致腹痛腹泻可能与白术的利尿作用有关。白术煎剂具有显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促进电解质尤其是钠的排泄,并有降血糖作用。这样不仅可减轻肠黏膜水肿,另一方面,大量的水液、钠从尿中排出,以及血糖的降低可导致循环中液体量不足及渗透压下降,因而有可能使肠道的液体进入循环而减少肠道排泄量。
114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君药白术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臣药白芍能扩张冠状动脉,拮抗心肌缺血并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陈皮小剂量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大,增加脉压,提高心肌指数,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凝血,降血压并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本方剂中陈皮用量偏小,取其强心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可以改善循环状态,特别是肠道循环功能的改善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15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君药白术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臣药白芍苷除具有较强的解痉作用外,还有一定的镇痛和镇静、抗惊厥作用。芍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双相调节作用。防风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同时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温作用。
12 歌诀痛泻要方理肝脾,防风白芍术陈皮;腹中疼痛肠鸣泻,泻后依然痛不离。[4]
13 出处《丹溪心法》卷二引刘草窗
《医学正传》
《医方考》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四十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威灵仙方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威灵仙方 1 拼音
wēi líng xiān fāng
2 《圣惠》卷四十四 21 方名威灵仙方
22 组成威灵仙1两半,牵牛子1两(微炒),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1两,木香1两。
23 主治腰脚疼痛,经年不愈。
24 威灵仙方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于食前以温酒调服。服之泻下恶物为效。
2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6 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威灵散”。
古籍中的威灵仙方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六身体门]腰脚疼痛(附论)出危氏方)用蚯蚓粪涂肿处。高阁起脚。一夕即愈。威灵仙方(一名威灵散出御药院方)治腰脚痛。并腰肾脚膝。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四]治腰脚疼痛诸方所患脚坐良久。以候药力。治腰脚疼痛。经年不瘥。威灵仙方。威灵仙(一两半)牵牛子(一两微炒)陈橘皮(半
《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一]治妇人血气小腹疼痛诸方。与血相治妇人久冷气滞。气血刺小腹疼痛。威灵仙散方。威灵仙(一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没药(半两)木
《奇方类编》:[奇疾方]飞丝缠阴肿痛欲断,以威灵仙捣汁浸洗。一人病此得效。(李楼怪证方)《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
《奇效简便良方》:[卷一身体]飞丝缠阴目录 1 拼音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麻黄葛根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治疹全书》卷上:麻黄葛根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麻黄葛根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麻黄葛根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活人书》卷十七 61 方名 62 麻黄葛根汤的别名 63 组成 64 主治 65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 66 制备方法 67 附注 7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71 方名 72 麻黄葛根汤的别名 73 组成 74 主治 75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 76 附注 8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麻黄葛根汤 1 拼音
má huáng gě gēn tāng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麻黄葛根汤21 处方
麻黄(用开水泡一二次,焙干)芍药各90克 干葛30克 葱白7茎 鼓30克
22 制法上药锉碎。
23 功能主治治伤寒一日至二日,头项及腰脊拘急疼痛,浑身烦热,恶寒。
24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服后以厚衣盖覆。半小时后再服。若仍无汗出,再煮葱粥少许,热服以取汗。
25 摘录《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3 《治疹全书》卷上:麻黄葛根汤31 处方
麻黄、葛根、升麻、柴胡、防风、荆芥、枳壳、杏仁、山楂、麦冬。
32 功能主治疹不出,喘急妄语,及浑身壮热,足冷,咳嗽呕吐,腹胀不食,鼻流清涕。
33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34 摘录《治疹全书》卷上
4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麻黄葛根汤41 处方
麻黄(去根节)1两,葛根(锉)1两,知母(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42 制法上为粗末。
43 功能主治伤寒发癍,状如锦纹,呕逆烦闷。
44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
45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5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麻黄葛根汤51 处方
麻黄(去根节)1两半,葛根(锉)1两,柴胡(去苗)1两,芍药3分。
52 制法上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发汗。主伤寒初得12日。
54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豉100粒、开口椒17粒、连须葱白3寸,薄荷叶20叶,同煎至8分,去滓热服。服后葱豉汤1盏投之,衣覆取汗,汗未快再服。
55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6 《活人书》卷十七 61 方名
麻黄葛根汤
62 麻黄葛根汤的别名麻黄汤
63 组成麻黄(用沸汤泡12次,焙干称)3两,芍药3两,干葛4分,葱白7茎,豉1合。
64 主治伤寒1日至2日,头项及腰背拘急疼痛,浑身烦热恶寒。刚痉无汗。
65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盏半,煎至1中盏,去滓温服。服后以厚衣盖覆,如人行45里再服。良久如未得汗出,更煮葱粥少许,热投之,取汗。
66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
67 附注麻黄汤(《云歧子脉诀》)。
7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71 方名麻黄葛根汤
72 麻黄葛根汤的别名麻黄干葛汤
73 组成麻黄3钱,赤芍药3钱,干葛1钱半,豆豉半合。
74 主治伤寒刚痉,心腹痛。太阳发热无汗,恶寒而喘。刚痉,无汗恶寒。脾土郁结,心腹卒痛。
75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以水2盏,加葱白1茎,煎至8分,去滓温服。
76 附注麻黄干葛汤(《医统》卷十四)。
8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81 方名麻黄葛根汤
82 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甘草(炙)1两,知母(焙)1两半,葛根(锉)1两半,石膏(碎)1两半。
83 主治伤寒、温病吐下后,余热未尽,头痛,口干烦渴。
84 麻黄葛根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8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麻黄葛根汤 《幼科发挥》:[卷之二急惊风类证]病似天钓不可大汗。大汗过则发。有刚柔二。无汗曰刚。宜麻黄葛根汤。有汗曰柔。宜桂枝葛根汤。二并宜人参败毒散加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八·小儿科]疹梨,寒郁而没,喘闷,面青肢冷,声哑昏晕。急以麻黄葛根汤,葛根、柴胡、甘草、桔梗、紫苏、生姜等发之,
《医学正传》:[卷之五]病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方见伤寒门。)麻黄葛根汤(活人)治刚,无汗恶寒。麻黄赤芍药(各三钱)
《专治麻痧初编》:[卷三朱氏《痘疹传心录》]附治验余谓疹症也。皆由风寒封闭腠理,故伏而不出。以麻黄葛根汤表之,得汗则皮肤通畅,疹透而症悉平矣。亦有表
《伤寒大白》:[卷一]项强痛泻要方为方名,出《丹溪心法》。本方原著无方名,方名见于《医方考》其组成为炒白术9g、炒芍药6g、炒陈皮45g、防风3g,具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运化失常所致之痛泻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属肝木乘脾者。
痛泻要方是治疗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的专用方,其基本原理为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痉、改善循环功能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但应注意其主要作用是解痉,因此,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酌情加用有效抗生素。同时应当看到其对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的治疗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即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一是白术促进肾上腺皮质作用;二是白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双相调节作用,使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恢复平衡。
详见百科词条:痛泻要方 [ 最后修订于2017/5/25 10:25:55 共413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摄生秘剖》卷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痛风膏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痛风膏 1 拼音
tòng fēng gāo
2 《摄生秘剖》卷四 21 方名痛风膏
22 组成姜汁1碗,葱汁1碗,广胶8两,牙皂1两,川椒1两,米醋1碗,乳香5钱,没药5钱,麝香1钱。
23 功效祛风散寒,行痰除湿。
24 主治痛风。
25 痛风膏的用法用量
每用绢或狗皮摊贴患处。
26 制备方法将姜、葱汁同椒、皂煎熬,去滓,入醋再熬,再加广胶,慢火熬成膏,取起入乳没、麝香在内,和匀。
古籍中的痛风膏 《医方集宜》:[卷之六牙齿门]治方牙根肿痛风虫作疼肾虚齿动龈宣出脓血青盐细辛熟地黄防风川芎当归破故纸地骨皮白蒺藜(各一两)软石膏(火上
《孙文垣医案》:[卷三新都治验]程孺人黄氏春温过时热病足以戕生,非卫生也。方和宇氏亦以予言为是,乃用石膏五钱,知母、麦冬各三钱,竹茹、甘草、黄连各一钱,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百棱藤。治一切风痛风疮。以五斤锉,水三斗,煮汁五升,熬膏。每酒服附方新三。头风脑痛∶百灵藤十斤,水一
《景岳全书》:[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论治中风(共三条)内彻外者,则为伤寒、瘟疫。久留筋骨者,则为风痹、痛风,或为偏风。风热上壅者,则为大头时毒。风湿相搏者
《证治准绳·幼科》:[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齿]龋齿四肢疼痛为症状名。见《备急千金要方·诸风》。指上肢,或下肢,或上下肢的筋脉、肌肉、关节疼痛。多因风寒湿邪外袭,或痰火壅塞经络所致。疼痛部位有固定与游走的不同。《诸病源候论·四肢痛无常处候》:“四肢痛无常处者,手足支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其痛处不肿,色亦不异,但肉里掣痛,如锥刀所刺。由体虚受于风邪,风邪随气而行,气虚之时,邪气则胜,与正气交争相击,痛随虚而生,故无常处也。”《医权初编》卷上:“体肥善饮,素多痰火者,一旦发动,经络壅塞,四支疼痛,亦不为用,此亦脾家之病。”可用防己汤、附子八物汤、松节酒等。本症可见于痹证、痛风等疾患。
详见百科词条:四肢疼痛 [ 最后修订于2016/2/16 11:40:45 共26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疏风清热汤简介
本文2023-10-18 22:04: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