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小说起源是哪本书啊?
所谓
洪荒
,讲的是从盘古开天,鸿钧得道,
巫妖大战
,
女娲造人
等造人前的洪荒
大战
到
封神
,
西游
等主题的以
朝代
更替映射
圣人
间的
因果
较量。
所以,
洪荒小说
的
起源
和背景应该是
封神演义
以及
西游记
等的
白话
演义小说
。
如果要在
网络文学
里找到最早的洪荒流,一般来说,大家公推的是
梦入神机
的《佛本是道》。
原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盘溪伊尹,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鸡田赤诚。
昆池碣石,钜野洞庭。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游鹍独运,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侍巾帷房。
纨扇圆洁,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接杯举殇。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翻译: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
黄金产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岗。最锋利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水果里最珍贵的是李子和柰子,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姜。
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苍颉(jié)创制了文字,嫘(léi)祖制作了衣裳。
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绩彰著。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使四方各族人俯首称臣。
普天之下都统一成了一个整体,所有的老百姓都服服贴贴地归顺于他的统治。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叫,小白马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食。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四大”,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五常”。诚敬的想着父母养育之恩,哪里还敢毁坏损伤它。女子要仰慕那些持身严谨的贞妇洁女,男子要仿效那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出现的有《苍颉篇》、《爰历篇》,汉代则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代有《埤苍》、《广苍》、《始学篇》等。
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其余影响不大。《急就章》虽然是《苍颉篇》之后较突出的小学之书,但由于流传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其权威性到南北朝时已大不如前,而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启蒙读物如《庭诰》、《诂幼》之类,可读性有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千字文》问世了。
南朝时期,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周将其编成了有内容的韵文,这就是流传至21世纪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千字文
洪荒含义
宇宙诞生,一切都是混沌。在混沌之中孕育出了许多混沌神祗,其中盘古最为强大。但是他却选择了开天,所以混沌被他劈开了,诞生了天地。这就是洪荒世界。有鸿钧讲道、收徒: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后土、准提、接引和女娲。但是洪荒之中并不有这几个强横的人,还有诸如鲲鹏,红云,冥河等等。更有许多强悍的种族,最主要的就是妖族和巫族。妖族的主要力量就是太一和帝俊。巫族的主要是12祖巫,后土就是其中之一。妖族和巫族为了争夺天地的统治权利,开展了长久的站头。在最后的战争中,双方都用上了威力最强大的招式,把整个洪荒分为9块。最后巫妖两组的绝招毁灭了5块大陆,最后剩下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其余的5块大陆分散,统称为海外十三岛。巫族最后只剩下大巫蚩尤,后土化身六道轮回。妖族则只剩下陆压(第十个太阳),有书说陆压后来去了西方教成了如来佛祖。
另一个意思:
洪荒是指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太古时代,经常说洪荒时代,洪荒世界。 古人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意思是宇宙广阔没有边际,远古时代,天地处于混沌蒙昧的状态。
(可以去看树下野狐的《搜神记》,里面讲的都是关于洪荒时代的人、事。)
洪荒九兽
洪荒九兽指的是后世人们编造的:鲲、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八歧……
上面的九兽,其实是现代人编造的如果真的有出现的话,只有‘上古异兽’出自《山海经》〈神怪志异〉
上古异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按古星宿所排。
西方的“洪荒”
1
“混沌初开,
伊米尔活着的远古时代,
没有沙或者海,没有汹涌的波浪;
世界没有大地,也没有天空,
只有那开裂的、寸草无生的鸿沟。”
——《西比尔预言书》
在遥远的洪荒时代,天地一片混沌,没有沙石,没有大海,没有天空和大地。在这一片混沌的中间,只有一道深深开裂着的,无比巨大的鸿沟,叫做金恩加之沟。整个鸿沟里面是一片空荡和虚无,没有树木,也没有野草。
2
在《巴黎圣母院》里面洪荒时代指的是社会混乱,黑白颠倒,而人民处在一种水深火热的远古时期一般。
参考资料:
写洪荒时代的神话小说: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志怪小说非常庞杂,除了《山海经》/《淮南子》/《西游记》/《封神榜》/《搜神记》/《镜花缘》/《何典》/《离骚》之外,还有:
《齐谐》、《续齐谐》
《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清朝三大志怪小说)
《太平广记》(北宋由皇家主持修撰的大型神话传说集)
《白虎通》、《世经》、《春秋繁露》、《庄子》
《列子》、《神仙传》、《八仙传》、《吕氏春秋》等等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的作者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大约出于周秦人的记载,不可信。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刘歆(最早可编者):(约前53-前23) 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讲六校传记。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对。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地皇末(23),谋诛王莽,事泄自杀。明人辑有《刘子骏集》。刘歆上《山海经》表,约在汉哀帝建平年间(前6~前5)。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山海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对历史,民俗,科学等的作用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经》中的文字。“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国的图腾。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现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山海经》在这里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这种记载无疑是宝贵的科学资料。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如《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两条记载,有人认为前者记载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北极的极地现象,后者记载的是极地附近的假日现象。此外,从《山海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的探测活动。《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记载,数字未必确实,但已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探测活动。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地理学上的科学地位
正如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的那样:“《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据谭先生研究,《山经》共写了四百四十七座山,这些山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可以指系确切的约为一百四十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对晋南、陕中、豫西地区记述得最详细正确。这应该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在《海经》中,记载了一些诸如结胸民、羽民国、厌火国、贯胸国、不死民、反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一目国、大人国、君子国、无肠国、夸父国、黑齿国、玄股国等奇异的国家和民族,虽然这些国家和民族并非真有,只存在于传说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学和民族学价值。谭其骧又作《“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经》中丰富的河道资料,将《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梳理,并加以排比,考证出一条最古的黄河故道。
对文学的影响
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语见王着《神话与小说》)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淮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据「帝命氏二子负山」来看,夸娥极有可能是夸父演化来的。<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即是《庄子》寓言的鲲鹏之变的根源。《庄子·应帝篇》“倏忽为浑沌凿七窍”则是来自<北山经>浑沌无面目的天山神灵。庄周梦蝴蝶的寓言则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灵感。屈原<天问>、<招魂>、<九歌>、<离骚>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多所雷同。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是句句源自于《山海经》。浪漫诗人李白具游仙思想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甚至<清平调>……皆源于《山海经》神话。李贺诗对《山海经》神话亦多所运用。李商隐更是大量运用《山海经》神话象征、隐喻的个中翘楚。魏晋以降的小说:王宝的《搜神记》所志之怪,几乎是《山海经》神话的脱胎。唐传奇如《柳毅传》脱胎于《山海经》陵鱼(人鱼)的演化。宋名诗人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祀歌:「骑龙白云乡、织锦裳的天孙、讴吟下招的巫阳」,都是直接源于<海内西经>的。
元剧《窦娥冤》、明小说《封神演义》、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莫不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一脉相承。
明吴承恩《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神、兽杂揉的形性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运用。李汝珍《镜花缘》的奇闻异事、四十一个神话国……则是海内外经远人异国的改写。例:女儿国、毛脸国分别是《山海经》的女子国、毛民国……
近代戏剧:《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莫不取材脱胎于《山海经》神话。
古诗词、小说、戏曲……泛取《山海经》神话题材者所在都是,举不胜举。现代诗文也不乏以《山海经》神话入诗者:杨牧、余光中、郭沫若、覃子豪、吴瀛涛……在诗中,神话往往成为讽喻性的解说主题。
总之,《山海经》神话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神话与文学几乎是一体的两面,是象征的、想象的、朴野的、是叙事描绘的、是情感的、是富于生命力……的文学形式。《山海经》的古神话,比之于西洋神话,是嫌零碎、简陋。然而虽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细探究,竟是一块一块的璞玉美石,可誉为“中国文学的宝矿”。
参考资料:
有关洪荒时代的书籍有:《重生之我成了东皇太一》
《再起封神之我是申公豹》
《年圣》
《黑风老妖》
《地皇传说》
《重生成妖》
《黑猪老妖》
《重生武仙》
《妖猴传》
《混元无极太上大道》
《太古鸿蒙》
《洪荒学者》
《巨灵神新传》
《截教弟子风云传》
《佛本是道》
《逍遥洪荒》
《重生之西游释厄传》
《太古洪荒之逆天》
《封神志》
《真封神》
《封神奇缘》
《封神天下》
《西游封神》
《西游重生之我是六耳猕猴》
《西游之我成了唐僧》
《反西游记之混混唐僧》
《西游红孩传》
《洪荒元道》
《漫话西游》
《重生洪荒吾称尊》
《洪荒神医》
《重生洪荒之他成了通天教主》
《重生洪荒之圣人不仁》
《白蛇新传之我是许仙》
以上都可以在起点小说网(http://wwwqidiancom/)、小说520(http://wwwxiaoshuo520com)、小说阅读网站(http://wwwreadnovelcom/)中搜到。
也可百度直搜
最重要的书籍是《山海经》。
混沌初开,生灵万物俱无,天地连成一片,只在其间孕育着一株混沌青莲,那青莲有叶五片,开花二十四瓣,结成一颗莲子。待得亿万年期满,莲子裂开,盘古大神手执开天斧出世,盘古大神因不满混沌中那无穷无尽的压抑,遂用那开天斧将天地劈开。
天地初开后,天地不稳,盘古大神便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每日长高一丈,使天每日也增高一丈,地每日也增厚一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定型。后盘古大神有感于天地间万物皆无,便身化洪荒: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头发成繁星点点;鲜血变成江河湖海,肌肉变成千里沃野;骨骼变成草木,筋脉变成道路;牙齿变成金石,精髓变成珍珠;气为风云,声为雷霆,汗成雨露;盘古大神倒下时,头与四肢化成了五岳,而脊梁却成了天地间的支点不周山脉……肚济却化成了一片血海,那血海方圆几万里,里面血浪滚滚,鱼虾不兴、鸟虫不至,天地戾气全都聚在了此处,洪荒众人将此处唤做幽冥血海。
在盘古大神倒下的瞬间,从身上逸出三道清气和十二道浊气。三道清气上升化为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通天道人。十二道浊气下降化为了十二祖巫,分别为:蓐收:金之祖巫。句芒:木之祖巫。共工:水之祖巫。祝融:火之祖巫。天昊:风之祖巫。玄冥:雨之祖巫。强良:雷之祖巫。翕兹:电之祖巫。帝江:空间速度之祖巫。烛九阴:时间之祖巫。奢比尸:天气之祖巫。后土:土之祖巫。
开天斧因承受不住开天的阻力,斧头化成了太极图、盘古幡,斧刃化成了诛仙四剑,斧柄化成了混沌钟,合称四大先天至宝!而混沌青莲亦因天地开裂而毁损,二十四瓣莲花化成二十四片造化玉牒,上面记载着大道三千,后为鸿钧所得,并籍此悟道。混沌青莲的五片叶子化成了十大先天灵宝为五行旗(中央戊己杏黄旗、东方青莲宝色旗、南方离地焰光旗、西方素色云界旗、北方玄元控水旗)、乾坤鼎、十二品莲台、山河社稷图、河图洛书、七宝妙树、天书(封神榜)、地书、冥书(生死薄)、红绣球;只有那莲茎不知所终。
巫族为盘古一脉,天生能掌控各洪荒元素,巫族之人期盼能如盘古父神一般以力成圣,故只炼肉身,不修元神。巫族以十二祖巫为首,十二祖巫,乃盘古精血惹天地戾气而化,为肉身最强存在,每人皆有准圣境界,合炼一阵名为十二天都煞神大阵,乃是洪荒第一凶阵,无人敢挡其锋!
盘古左目所化太阳星中,帝俊裹先天灵宝河图洛书出世,太一执先天至宝混沌钟而生,帝俊与太一曾于紫宵宫中听鸿钧讲道,修炼得一身超凡入圣的本领。帝俊与太一于三十三天外建立妖皇宫,帝俊自号妖皇、太一自号东皇,拜同在紫宵宫中听道的妖族大神鲲鹏为妖师,统领天下妖族,一时风头无两。巫妖两族是天生冤家,互斗几百万年,死伤无数,最后由三清与众人一起调停,形成妖管天,巫管地局面,两者才稍稍平和!
但好景不长,妖族和巫族为了争夺天地的统治权利,展开生死决战,双方都用上了威力最强大的招式,把整个洪荒分为9块。最后巫妖两组的绝招毁灭了5块大陆,最后剩下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其余的5块大陆分散,统称为海外十三岛。巫族最后只剩下大巫蚩尤,后土化身六道轮回。妖族则只剩下陆压(第十个太阳),有书说陆压后来去了西方教成了大日如来。据网络主流意见,陆压后投佛教成为大日如来与乌巢禅师(同一个人的不同化身),其中乌巢禅师在西游记里曾露过面。
既然楼主是用来写书的话,我觉得就应该详细的了解一下。关于中国的洪荒时代,这方面最权威的史书应该是“山海经”,但是这本书很难懂。我给楼主推荐另一本书:
古本山海经图说——当前最完备的山海经图本。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昌仪,从现存的九种山海经图本中选出1000幅山海经图,配合山海经文字,著《古本山海经图说》。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一般每条目附二图,有的条目多达四图,每条附详细解说,是当前最完备的山海经图本。
还有一本《中国古代神异图说》,楼主也可以参考一下。
上面我说的两本书在“新浪爱问共享资料”中可以下载电子书
[编辑本段]洪荒实力等级
一、天道:代表人物是道祖鸿钧。二、圣人:不死不灭,只能被封印。道祖曾云:大道三千,条条可证混元。然目前成就圣人有三条途径。1、以力成圣代表人物:盘古;2、斩三尸成圣代表人物:三清(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接引、准提;3、功德成圣代表人物:女娲。三、准圣:初期、中期、后期代表人物:十二大祖巫、东皇太一、帝俊、红云、镇元子等。四、金仙:初期、中期、后期(大罗金仙)五、地仙:初期、中期、后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下一句是”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出自《千字文》。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简述天地自然的原始状态。
“ 天”,本义是: 头顶上方的苍穹。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颠也,至高无上。《尔雅》: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天”常用作名词,有天皇、天帝、天堂、气象状态等意;古代也指君王,作形容词用,有天然的、天生的、顶上的等意。
说到这个“天”字,在《梅花易数》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人去找算命先生测字,写了个“天”。算命先生说:你要做一件大事,因为“天”可以拆分为“一”和“大”,需要二人帮忙,因为“天”还可以拆分为“二”和“人”。“天”,上面是“一”,下面是“人”,就是一个人头顶着天。这个“人”很大,谁呢?是盘古。在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里面,记载着这样的传说:太古时代,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也辨不出东西南北,人类的祖先盘古就孕育其中。盘古在混沌的“鸡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才有了生命。当他有了知觉的那一刻,便迫不及待地睁开眼睛,可是周围一片黑暗,他什么都看不见。急切间,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鸡蛋”破裂了,从中散发出两种气体:一种轻而清,一种重而浊。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但盘古没有因此就高枕无忧,因为他担心天空和大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盘古顶天立地站在天地间不断长大,盘古每生长一丈,天就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如此一日九变,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体也变得极长。盘古就这样与天地共存了一百八十万年,终究耗尽了全身力气。盘古想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于是他微笑着倒了下去,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地。在他倒下去的刹那间,他的左眼飞上天空变成了太阳,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他的右眼飞上天空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了光明。两眼中的液体撒向天空,变成夜里的万点繁星。他的汗珠变成了地面的湖泊,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他的毛发变成了草原和森林。他呼出的气体变成了清风和云雾;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了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了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从此人世间有了阳光雨露,大地上有了江河湖海,万物滋生,人类开始繁衍。因此,盘古成了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伟大英雄。
“ 地”,本义是: 远古的简单墓穴。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地”是个多音字,读de是语助词。读dì作名词,有大地、土地、领土、地方、路程等意。
“ 玄”,从甲骨文( )可以看出“玄”最初是指用蚕丝拧成的绳带。本义是:赤黑色,黑中带红。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就是黑紫色、黑红色,在这里指天的颜色。“玄”作形容词时,黑红色,泛指黑色,深、厚,引申为黑暗等意;作名词时,指天空、道教、北方、也是农历九月的别称等意。
“ 黄”,本义是: 蝗虫。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地之色也。**五行属土,调和能力比较强。“黄”作形容词,有**、美好等意;作动词时,有成熟、垮掉、坏了事等意;作名词时,有金印、黄金、颜料,指幼儿,也指老人,黄河的简称等意。
“ 天地玄黄”这句话出自《周易》,《周易》坤卦的上六爻的《爻辞》讲:“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坤》的最后一句话也讲:“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天地玄黄”是讲开天辟地之后的天地的颜色。在这之前,是阴阳未分、天地混沌的无极时期。由无极到太极,由太极而阴阳分,宇宙万物由此创始,形成了天地,称为“两仪”;由“两仪”产生“四象”,有说是“四时”,有说是“刚柔阴阳”,其实就是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八卦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由“八卦”判断吉凶,趋吉避凶而成就大业。由开天辟地到人类的产生,再到文字的出现、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国家的定位等等,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缓慢的过程,这也是周兴嗣所撰写的《千字文》的整体脉络。大家在学习或朗读《千字文》的时候,会有一种从远古慢慢走到现实的感觉。
“天地玄黄”这句话其实是总括天地的视觉印象,简单地指出了天地的颜色,并由此联想到天空的高远玄妙和神秘以及大地的广阔深厚和敦实,如果单单理解为“天的颜色是玄色的,地的颜色是**的”,那就太机械刻板了,要想真正理解天地,还是要从《周易》中才能明白。《周易》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说的是物理世界的天地。就文化层面来说,物理世界属于形而下的器世界,对形而上的道世界的理解就受制于人的智慧高低了。对于“懂”的人来说:“形而上者就是天,形而下者就是地。”乾坤谓之天地。对于天的纯阳特性,《周易》是这样描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对于地的纯阴特性,《周易》是这样说明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总之,要懂得“天地”及“玄黄”,其实并不容易!
“ 宇”,本义是: 两端向天空翘伸的横梁。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屋边也。“宇”用作名词,有房屋、空间、地域、风度、仪容等意。
“ 宙”,本义是: 支撑整个建筑的中柱。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舟舆所极覆也。即舟车上覆如屋极者,舟车的顶盖。“宙”是时间的总称,也指天空等。
“宇宙”二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尸子》篇中:“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迄今在中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的“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后来在《淮南子》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刘邦的曾孙刘安当淮南王的时候,请了很多门客来炼丹、搞文化,其中有八个知名的门客协助刘安创作了《淮南子》,这本书值得一读,因为这是一本从上古到汉以来的最系统的讲天人合一的书。《淮南子》讲:“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四方上下”,是指空间;“往古来今”,是指时间。“宇宙”其实包含了空间和时间,就是现在的“时空”概念。而我们现在理解的“宇宙”通常只是指物理空间意义的太空,已经没有了时间这一概念。“四方上下”就是三维,这个三维空间就叫“六合”。庄子讲过:“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存”,是承认它确实存在。“不论”,是暂且不去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及,即使说也说不清楚。“不议”就是不评判。“论”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议也。“议”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语也。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了,也就是说,对于三维空间之外的,我们承认其存在而不要作任何讨论;对于三维空间之内的,我们只作讨论,但不要下结论,也不要评价。我们生活在这个“六合”空间里边,所谈的内容都在这个范围里,我相信一定有其它形态存在于六合之外,即使讨论也不会有结论,因为我们没那水平、没那智慧,在里边谈外边的事怎么谈呢?我猜想老子刚跨出六合之边,孔子在六合边缘徘徊,其实还是在内侧,所以说孔子是一个半人,因为他比我们的智慧高一些,但他始终没有穿过六合的边缘。老子、释迦摩尼他们可能穿过去了,跑到六合之外了。《道德经》、《金刚经》就是两位大圣人教给我们的穿越时空的经典,已经超越了宗教的界限,其实人死后也许就跑到六合之外了。即使是谈六合之内的事情,我们也不必抬杠,我们谈谈主流价值观,谈谈积极向上、坚持,谈谈崇尚真理……谈一些积极入世的事,这样人才能阳气十足、刚健中正。
“ 洪”,本义是: 众多山间湍流汇成的暴涨河川。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洚水也。“洚”读作:jiàng,是大水泛滥的意思。
“ 荒”,本义是: 荒芜。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芜也。是指草木丛生,荒无人烟。“荒”作形容词时,有广大、久远、虚空、年成不好等意;作动词时,有荒废、扩大、迷乱等意;也做名词用。
“洪荒”出自于西汉杨雄写的《太玄子》,里面有个词叫“洪荒年代”。关于洪荒年代,我想最近的就是指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治水,定九州,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的治理自然的最早例证。
“ 宇宙洪荒”,是指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地球形成后的早期状态,那时的地球地壳很薄,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洪字就是大水。人类还没有出现,离现在至少是500万年,那时的地球上还处在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开篇这句话就是讲宇宙广阔没有边际,天地洪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洪荒神话在先秦及汉以后的书中,并没有像希腊荷马史诗那样成系统的被录入下来,也就是说,包括像山海经这样的早期神话书籍,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记载。
后人大多遵循了像封神演义这种故事的架构,将中国的洪荒神话顺出了一个顺序,近代的袁珂写过一本中国神话史,将中国各朝代的神话传说做出了一个顺序。这个比封神演义来的靠谱点
其一开天辟地。关于开天辟地就有多种说法,而至于开天辟地的时间,有说是造人之后,亦有说是造人之前,不成正论。
混沌造天地。语出庄子(应帝王) 篇。关于这位混沌,有帝鸿、帝江之说,也就是后世的黄帝。这个就是所谓的黄帝造人说。(基本框架和上帝七日开天辟地兼造人差不多)
阴阳二神创天地说;
巨灵创天地说(所谓巨灵,疑为盘古,男神也。另有元气所生女神,无作为)
朴父夫妇开创天地,出自’ 神异经(东荒南经) ,这个牵扯到了原始图腾膜拜,也就是所谓的生殖崇拜,认为天地交感,HIGH出了天地……
鬼母创造天地,出自任窻(字窗)( 述异记),这位鬼母,就是传说的九子鬼母(见九十九鬼子母或鬼子母)
烛龙说,形象与女娲近似,男身。(有疑说女娲因此而来,因为烛龙出现时间比女娲早)
盘古开天地,这个是最常见的,多见于苗瑶传说。我国在建国后出现了相关影视作品及画本。
其二造人
阴阳二神说(传统汉族儒教相关传说)
盘古造人说(盘瓠),到这里就很混乱了,有说血肉化人,有说为地母神天人交感,有说犬人(盘瓠)因功得天女交合,造人传世。这些根据民族历史的不同,传说也不尽相同。
盘古夫妻说(见开天辟地第三种巨灵创天地说)
诸神共同造人,这里指出,黄帝为诸神首领,与诸神共造人之(见《淮南子》)
女娲抟土造人。
女娲与伏羲共同造人。这里盛传,女娲伏羲为兄妹,洪水后兄妹得天神指引,交合后女娲产肉球,伏羲怒剑斩球,肉碎,化人也。
这是我所知晓的在我国文学史上各本书籍上传下的各种开天辟地以及造人的神话,之后有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以及大禹治水降九妖十八怪,都是后人补充完善的一些说法了
=============
至于近代“洪荒”这种混淆了民间传说人物(尤其是《封神演义》的)
现下一般是将阴阳二神化作了清浊二气,清化鸿钧,浊生盘古,盘古开天地,身化山川湖海及世间万物后,嗯,眼珠子变成太阳月亮。元气(也就是灵魂,精气神、一说三魂七魄中的三魂)化为三,也就是所谓的一气化三清,分别是太清、玉清、上清。
鸿钧有感盘古不易,于是收三清为徒,传下大道(造化玉蝶和其他弟子基本都是后加的)。同时,见三皇五帝治乱天下,三清有成,遂成三教(其他基本巫妖天庭什么的都是后加的)。
而三皇五帝中最后一位,也就是大禹,治水成功欲禅让时,其后人启不孝,遂有家天下,这就是夏朝。
实际上,在老子创道德经离函谷关后,守关的那位,他后人,也就是现在的天师教掌教前人,在春秋末期才创建了五斗米教(道教前身),而另一派,也就是黄巾军中的张角张梁张宝这仨,据说是这个张姓掌教的旁支,因战乱而分。
然后三国后,也就是魏晋之后,五斗米教改成了现在的道教,最出名的就是现在的天师教了。
上述很多说法,基本上都是为了传教编造出来的。就像而今的邪教“一贯道”会虚构麻姑、鸿钧、吕洞宾等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一样。
至于玉帝,实际上就是汉朝那个发明豆腐的刘姓王爷,关于他还有一句成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后来宋朝觉得不是滋味,便将这个刘姓王爷变成了赵姓。
=\=\\\\\\\\\\\\\=============
实际上按我自己的思路,大致是这样,按第三种巨灵开天地说。
男神盘古开天地,身化万物,女神女娲或烛龙丧偶,于是造先民存世。后有盘古化万物中的妖神(现在所说的巫族大拿共工祝融)争斗撞不周山塌,天裂,洪水不止,女娲补天力竭而死。
先民伏羲女娲兄妹受女神女娲种子,种下得巨葫(芦),洪水中为舟得以苟存,后又因女娲梦中指引(这也就是我前面怀疑那个女神女娲可能叫烛龙的主要原因,难道那会女娲这名字很流行?)兄妹交合,女娲产肉团于石后,伏羲怒,斩肉团为糜,糜化人,是为遗民。
遗民受万物骚扰,苦不得生,遂推五帝治乱,即炎黄与尧舜禹,另外,前有神农尝百草、燧人氏造火、有巢氏筑巢,是为三皇,共为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按我现在接触到的神话传说,也就是这么个顺序了。妖怪频发的恐怕只有女娲造人那会,还有大禹治水那会写的比较多了
==========================
秦朝之前就没有完整的关于凤凰的神话传说,龙凤之争这个故事是神话,但不属于洪荒类
我看到龙凤这个词,最早出现的中国书籍是《南史》(当初在百度翻到,不信去查,真有)
《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那会我王氏家族里,优秀的青年俊彦可谓龙凤,不怎么优秀的,那也是如同虎豹一般)
而其他说法也基本都在旧唐书什么的里面,之前没听过说谁,历史名人也没有以凤出现的,汉代刘邦皇后叫吕雉。雉,就是锦鸡、野鸡,你想想吧……
罗嗜没听过,罗睺计都倒是知道。罗睺是从印度随佛教传过来的,唐朝之前就没有过记载,你所谓的罗睺之乱,那是印度的,跟中国没关系 。
中国自清代之前,没出现过罗喉计都的神话传说,否则西游记里的九曜就没那么水了(罗睺、计都,都是西游记中的九曜之一)
本文2023-08-04 21:27: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