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主要角色名称和四大名旦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生: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丑:扮演喜剧角色、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扩展资料四大行当的区别:
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当时(元杂剧的时代)这些行当(角色)的划分还不如现在的科学、细密,各种行当的涵意和表现形态,也和现在舞台上的行当,有很大的区别。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已经划分为12种角色(行当)。
江湖十二角色:老生、正生(相当于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相当于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相当于净)、二面(相当于副净)、三面(相当于丑)、杂。这些脚色在艺术上都有独特的创造。不过对于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汉剧。
-京剧行当
传统文化读物注重挖掘最具中华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内容,产品追求“独有性、知识性、传承性”。地方特色读物如《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天津古文化街彩绘图册》、《蓟州风物志》、《津沽旧市相》、《天津地名文化》等;民族特色读物如《京剧形式特征》、《京剧剧目概览》、《梨园声韵学》、《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华古庙》等等。
京剧创始人---程长庚
京剧创始人---程长庚
程长庚(1811-1880),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县程家井人,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活动家,京剧的创始人。他十几岁时便入家班“四箴堂”学戏。初次登台,一鸣惊人。进京后誉满京都。道光至光绪初年,长期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京都梨园公会“精忠庙”会首长达30余年,名列同光十三绝之首。文宗皇帝曾卦赏五品顶戴,慈禧、慈安太后也有过赏赐。他博采众长,凝众多优秀弹腔高手之心血,集弹腔艺术之精华,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熔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演变剧种——“京剧”。程长庚因此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伶圣”、“剧神”。
程长庚嗓音浑厚,唱腔高亢饱满,字正腔圆。善于用他那高、清、亮的嗓子,吸收昆曲、京腔、汉调的演唱技巧,演唱起来“声情交融”,有“刚健沉雄,大气磅礴”,“穿云裂石”、“余音绕梁”之势。艺术上重视人物塑造,长于表现典雅庄严的风度。他擅演老生,与当时的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他所演的《文昭关》之伍员、《取成就》之刘璋、《群英会》之鲁肃以及《战长沙》之关羽均著名,后来演出大多宗程。
程长庚管理戏班严肃认真以身作则,曾为维护本班全体利益,坚持拒演“大老板”。后代不少著名京剧老生,多受其培育,如孙菊仙为其北子,谭鑫培为其义子,汪桂芬为其琴师,杨月楼则为其指定之三庆班班主继承人。晚年创办三庆科班,先叫“小荣椿科班”,后改为“四箴堂科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着演员。
程长庚站在中国丰厚的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推动了徽戏向京剧的嬗变。他以匠心独运的唱腔艺术,声容殊众的老生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技艺超群的导演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丰碑。
程长庚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安徽人民的荣耀,更是潜山人民的骄傲。人民不会忘记这位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增添珍品的伟大艺术家。在1990年徽班晋京200周年之际,1991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0周年和1996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5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1996年5月潜山县又建立了程长庚陈列馆,展出有关程长庚实物、等资料300余件。1991年,程长庚故居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正误
标签:京腔十三绝 弋腔十三绝 高腔十三绝 分类:戏曲博文
作者:戴和冰 (2008年8月31日)
“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是清代戏曲史上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名称,但是,作为专用名词,“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却是一个沿用了数十年的错误。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撰写此文。
所谓“正误”,就是“改正错误”的意思,正误并不是因为观点不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经常听人说,甚至是一些大家、学术权威说,学术问题不存在对与错,只是观点不同罢了,易中天就在中央电视台这样说过。学术需要研究,研究的基础是知识,对研究过程中所需知识的认识,却有对有错。自然,错误的知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十三绝”,就属于一个知识性的问题。易中天所言是有限定的。提及易先生,只是为了减少阻力,轻松地将正确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对中国戏曲感兴趣的人,以免他人费力来“正”我的“正误”,给我来个“背背书”。
本文的正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名称的正误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所谓“专用名词”就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的名词,这种词是固定的,不能拆开,如“京腔十三绝”就不能说成“京腔的十三绝”、“十三绝京腔”等。“京腔十三绝”早已被列入辞书成为专门的条目,戏曲史和学者频频使用,似乎早就成了戏曲史上的专用名词。果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段史料:
我朝开国伊始,都人尽尚高腔,延及乾隆年,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其各班各种脚色,亦复荟萃一时,故诚一斋绘《十三绝图像》悬于门额(注见前翰墨门)。
这是清道光年间杨静亭《都门纪略》一书中的一段话。《都门纪略》专记北京的事,是一部类似“向导手册”或北京“小百科”的读物,又有些像年鉴,虽然栏目大体相仿,但每次刊行新版时都要加入新的内容,删去过时的信息,有很强的实行性。
这段史料明确地写着“十三绝图像”,也仅限于“十三绝”,既没有说是“京腔十三绝”,也没有说“弋腔十三绝”,更没有说“高腔十三绝”。所谓的“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都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制造出来的现代新名词。为方便起见,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十三绝”前加上了“京腔”、“弋腔”或“高腔”的声腔标识,如《清代戏曲发展史》中即称“《京腔十三绝》”,将“京腔”二字都放到书名号中去了。
高腔是一个统括性称呼,不是一个具体的声腔名称。简单地说,“高腔”的范围大,“京腔”、“弋腔”的范围小,前后包括了后二者。我们可以说“京腔”、“弋腔”是“高腔”,却不能反过来说“高腔”是“京腔”、“高腔”是“弋腔”,这是一个逻辑关系。将“京腔”、“弋腔”、“高腔”三者循环等同,又是一个错误,本人将另撰博文说明。
史料中所说的“都人尽尚高腔”,并不一定都是“京腔”或“弋腔”,更不能说明“十三绝”全是“京腔”或“弋腔”艺人。
二、“十三绝”人名的正误
说了“十三绝”,接下来该轮到这十三个艺人是谁了。偏偏这十三个人的名单又出了问题,而且,一错又是好几十年。
为了弄清楚“十三绝”是哪十三个人,大藏书家傅惜华和著名学者王芷章,都曾进行过专门考证,不过,都是短文。傅先生1931年在《北京画报》上发表了《高腔十三绝图考》一文,经他考评的“十三绝”分别为:
大头官、嘟噜胡、老公李三、杨大彪、马年、唐套儿、池财官、虎张、肉粥、连喜、王七爸、金丑、火六(按火似霍之误)……
三年后的1934年,王先生在《腔调考原》一书中,也论及“十三绝”,并进行了考证,指出“十三绝”为:
大头官、虎张、池财官、嘟噜胡、杨大彪、肉粥、老公李三、马年、连喜、霍六、唐套儿、王七爸、陈丑子。
但是,他们的考证都过于依赖田野考察,推测的意味也很重,其中,难免有自己的学术偏见。其实,杨静亭《都门纪略》那本书中就有现成的“十三绝”名单,而且,比傅惜华、王芷章的要早整整100年。后来,一些学者按照这个名单,依先后顺序照录了下来。即:
霍六、王三秃子、开泰、才官、沙四、赵五、虎张、恒大头、卢老、李老公、陈丑子、王顺、连喜。
但是,这个名单出现了句读错误。此后,“十三绝”的姓名就是采用了上述三个名单,大同而小异,被固定下来。例如,《中国曲学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卷,都有“京腔十三绝”条目,均采用了句读错误的名单和王芷章考证的名单,并打乱了原有的排列顺序;《中国戏曲通史》、《北京戏剧通史》列入了王芷章的名单,原有顺序也被打乱。
三个错误名单造成了不良影响,以至于缪种流传。傅、王二先生考察的错误自不必说,后者连标点符号都打错了,纯属低级错误。
众所周知,清代印的书是没有标点的,我们在利用古籍时需要断句,断句的差异表明对史料理解的不同,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记载“十三绝”名单的《都门纪略·翰墨门》“诚一斋”条,经本人重新断句标点,全文如下:
人物匾额,时人贺世魁画,所绘之人皆名擅词场,霍六、王三秃子、开泰、才官、沙四、赵五虎、张恒、大头、卢老、李老公、陈丑子、玉顺、连喜,号十三绝。其服皆戏场妆束,纸上传神,望之如有生气,来往观者络绎不绝。
将“赵五虎张恒大头”七字的三个人名,断为“赵五、虎张、恒大头”,形成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断句方式,显然是一个错误,也未见有文字说明。而且,三个人名被打乱了原来的排列顺序。而按之常理,“赵五虎张恒大头”应断为“赵五虎、张恒、大头”——以姓为主,又兼顾了绰号,合情合理,这也是为人名句读的依据和原则。正因为句读出现了错误,所以,对这三个人名的考证就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将“京张”与“虎张”、“张恒”对应;将“大头冠”、“恒大头”、“大头官”与“大头”对应;用“赵五”对应“赵五虎”,这种对应过于勉强,自然不能让人联想到他们就是同一个人。而且,认定“王七”或作“王顺”、“王七爸”,又是一个错误,因为“王顺”偏偏不姓“王”,却是“玉顺”之“玉”形近而误所致。
此外,上述史料称艺人们“号十三绝”,也未说是“京腔十三绝”。
“京腔十三绝”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对学者的恭敬和辞书所具有的权威性,国人对眼前的错误都深信不疑,以至于这些“成果”被戏曲史书吸纳,被载入史册。戏曲史上的常识性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这个日本和中国有两大交流时期隋唐的文化交流,和宋元明清时期的贸易交流,能乐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中叶(782-1185),当时正是我国唐朝中叶到宋朝的这段时间,我天朝圣国及朝鲜半岛的伎乐、舞乐、散乐相继传入日本,并长期在宫廷演出,促使日本能乐的诞生,而京剧起源于清朝初期,距今200多年,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而日本的能乐是一种包含了器乐、歌谣、舞蹈、模仿、杂技、魔术等表演的民间技艺,说白了就是"马戏团",所以京剧和能乐,并无什么渊源;
1、中国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画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3、中国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中医。它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慢开始被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民所接受,同时在国际上也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渐渐开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4、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书法为中国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
5、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又称功夫,武功,国术或武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中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内容丰富,它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6、围棋、中国象棋
围棋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象棋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辩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7、古琴
古琴,又称玉琴、瑶琴、丝桐、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是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渊源贯穿“道儒释”,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
8、汉服、丝绸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9、瓷器
中国瓷器指的是中国制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
10、锦与绣
锦是用彩色丝线织成花纹图案的丝绸。其色彩斑斓,图案华丽,是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高等丝绸。如新疆出土的汉代著名的《红地韩仁绣锦》就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是在红色地锦上,织绣着具有汉代特征的图案,即云气纹、动物纹和吉祥语的组合。
扩展资料: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长久不衰的发展下去,和它的传承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以父子相传、家族相传的形式流传至今的。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有些文化在国内遍地开花,有些却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情。
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领域的要求愈来愈高,流行音乐和欧美文化的盛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的多样性,对传统文化的碰撞明显。
提倡传统文化的应有地位,需引导年青一代的思想观念和加强道德水准,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弘扬“国粹”艺术,振兴“国粹”艺术,传承“国粹”艺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人文教育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本文2023-08-03 18:01: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