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遵循什么原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古籍修复遵循什么原则?,第1张

古籍修复的原则包括最少干预原则、整旧如旧原则、可逆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

1、最少干预原则

在古籍的修复中,摈弃传统的整卷整叶托裱的方法,对文献各部分的残破现状做具体分析,对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处理。尽量少地在藏品上添加修复材料,避免因过度修复而造成的保护性破坏,尽量保留古籍文献的各种研究信息。

2、整旧如旧原则

在修复中尽可能保持古籍文献的原貌,保留文献的装帧风格。这里所谓的“整旧如旧”,并不是企图回复该文献没有损坏以前的原貌,“如”古代的“旧”。古代的那个“旧”,不可能再恢复,而是尽可能保持该文献修复前的原貌,就是在修复工作中仅使该文献的残破部分得到养护,决不使其它部分的现有状况产生任何形态上的改变。

3、可逆性原则

即修复措施是可逆的,可重复的。如果将来 发现有更科学更适宜的保护修复技术,随时可以更换修复材料,回到修复前的原来状态。同时可逆性原则对于我们改正工作中的失误而尽量不损害古籍非常必要。

4、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

即修复中所用的修复材料(纸张、线、颜料、墨等)必须与原始文件的材料有一定的色差,避免与藏品本身固有的历史信息混淆。

扩展资料

古籍修复选取纸张的注意事项:

选取修补古籍的纸张,首先要注意纸张的酸碱度,不能用酸性纸张去修补古籍,以免引起或加速古籍纸张的酸化;其次,如果选用旧纸修复古籍,要注意旧纸的纸张强度不能太低。

同时,还要注意所选纸张的纤维组成应该与古籍的纸张相近,厚薄相近,颜色相似但不能相同。补纸的吸水性要强,才易于粘合,纸张帘纹的宽窄也要相近。

具体修复工作中还要注意补纸与古籍纸张的帘纹方向要一致。总之这些都适宜了,才能使修复处纸张粘结的牢固服帖,与原来的书叶协调自然。

-古籍修复

古人绘画同样也上色的。早在很久以前,秦汉就出现了彩绘颜料,彩绘颜料不仅在壁画上使用,而且在秦始皇兵马俑上使用。魏晋以后,中国的绘画颜料色彩更加的丰富,在敦煌艺术中更是得到大大发展。

我国古代的染料,基本上是从泥土、天然矿物、植物中获得材料,再进行提取和加工,天然矿石是用彩色岩石经过研磨,过滤,再研磨而获得的,过程十分的复杂。而相对简单的则是从植物中提取汁液,古人将几种基本的颜色混合得到各种不同的颜色。

古代的**可以从栀子、地黄、雄黄中、拓黄中获得,栀子果实中含有**素,是一种最直接的染料,而雄黄是古人书写时写错字后用来弥补涂抹的覆盖颜料,拓黄则用做君王的服色,因为其色彩炫人眼目。

古代的橙红色可以从赤铁矿、朱砂、茜草中获得,但是赤铁矿和朱砂的黏着度较低,在画上很容易掉落,所以周朝开始使用茜草进行染色调色。

古代的白色则可以利用天然矿物绢云母涂染获得,但是大多数的白色是通过漂白的方法获得的。在很久之前,还有使用硫黄熏蒸漂白的方法获得白颜色。

黑色也是主要从植物中获得的,橡实、冬青叶、鼠尾叶、柿叶都是一些黑色的染料。

其他的颜色,则是通过最基础的颜色进行混合和套染,从而得到不同的间色,古人进行研究,通过他们自己的不断尝试,混合得到不同的间色,以用于各种作坊和绘画。以上,就是古人通过天然矿物和植物获得绘画颜料。

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 裴晋昌

我国很早就利用矿、植物染料对织物或纱线进行染色,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化生活。

各类矿、植物染料的应用

早在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天然的赤铁矿粉涂染串珠贝和筋绳。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分工精细,专门设有官职“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并且有“染人掌染丝帛”(《周礼》)。高贵的丝和丝织物在染色以前,还要经过“暴练”处理(相当于现今的精练工艺)。在《考工记·幪氏》中曾经记述“暴练”的操作工艺:先是“以况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而后“昼暴诸日,夜宿诸井”,共“七日七夜”。对于丝织物,因为它比丝线紧密,暴练的时候要“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再“实诸泽器,*之以蜃”,同样反覆处理七昼夜。况水和栏(liàn)灰都是富含碱性的植物灰汁(碳酸钾等),栏灰就是楝木烧成的灰,而蜃是用贝壳煅烧出来的碱性更强的生石灰(氧化钙)。丝线和丝织物经过反覆碱性灰汁或灰处理以后,就把纤维外面的大部分丝胶除去,有利于染色。织物染前的预处理——“暴练”大都在春季进行(“春暴练”),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夏纁玄,秋染夏”(“夏”的意思是五色)的染色生产活动。

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它们的提取和施染方法各不相同。

矿物颜料

前面提到的天然赤铁矿,是最早利用的矿物颜料,到春秋战国时期,仍然用来涂染粗劣的麻织物。当时称作赭衣,可能是用天然赤铁矿石粉涂染的,无领的赭衣作为罪犯的囚衣。此外,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是古代重要的染红用的矿物颜料。在《考工记·钟氏》中曾经记述用丹涂染羽毛,丹就是朱砂。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以及刺绣印痕上,都有用丹涂染的痕迹。由于朱砂颜色红赤纯正,经久不褪,一直到西汉,仍旧用它作为涂染贵重衣料的颜料。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朱红菱纹罗绵袍上的朱红色,经X射线衍射分析,它的谱图就和六方晶体的红色硫化汞相同。朱砂或赭石颜料施染以前,都要经过研磨,并且加胶液调制成浆状,才可以用工具涂到织物表面。从上面说的出土纺织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颜料研磨已经相当精细,涂染技术十分精良。除染红色的朱砂、赭石外,其他的天然矿物颜料有染白的绢云母,染黄的石黄,染绿的石绿等。

中国是个对颜色非常敏感的国家,所以汉服是很讲究颜色的。从唐朝开始官员的级别不同衣服的颜色也不同。 古代明**、秋香色(茶叶末颜色)是皇室专用色。老百姓是灰色蓝色。

现代职场用深色,生活中无禁忌。

中国是个对颜色非常敏感的国家,所以汉服是很讲究颜色的。

如果是在古代,那么,不可以用明**、秋香色(茶叶末颜色),因为是皇室专用色。

古代的官员级别不同,官服的颜色也不同的。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衣裳,从此**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被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

在现代,汉服不能全白,如果以白色为主色,至少要有暗纹或者异色边缘,否则就成素服矣。另外不要轻易用白色腰带,因为那是丧服腰带。

另外,在不同的场合,穿着的颜色注意礼貌为好。比如,别人的婚礼不可喧宾夺主穿正红,也不好穿过于朴素。

冠的颜色也要注意,从古到今冠不可用绿色,在现代最好不用白色。

古籍修复遵循什么原则?

古籍修复的原则包括最少干预原则、整旧如旧原则、可逆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1、最少干预原则在古籍的修复中,摈弃传统的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