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二十九 志第十(2)
礼直官引初献官诣盥洗位,乐作。至位,乐止。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至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执事者。执笏,诣坛,乐作。升自卯陛,至坛上,乐止。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司尊举幂,良酝令跪酌太尊之泛齐,酌讫,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三献奠爵,皆执事者受以兴。)执笏,俯伏,兴,少退,跪,乐止。举祝官跪,对举祝版。读祝,太祝东向跪,读祝讫,俯伏,兴。举祝奠版于案,再拜,兴。次诣配位酌尊所,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司尊举幂,良酝令跪酌著尊之泛齐,乐作太簇宫《保宁之曲》。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配位神座前,东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奠酒于茅苴。奠爵,执笏,俯伏,兴。少退,跪,乐止。读祝,讫,乐作,就拜,兴,拜,兴。降自卯陛,读祝、举祝官俱从,乐作,复位,乐止。次引亚献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授执事者。执笏,升自卯陛,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执事者以爵授亚献。亚献搢笏执爵,司尊举幂,良酝令酌著尊之醴齐,酌讫,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执事以爵授亚献,亚献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执笏,俯伏,兴,少退,再拜。次诣配位酌献如上仪,唯酌牺尊为异。乐止,降复位。次引终献诣盥洗位,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升坛。正位,酌牺尊之盎齐,配位,酌象尊之醴齐,奠献并如亚献之仪。礼毕,降复位。
初,终献将升,赞者引第一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神州地祇酌尊所,搢笏,执事者以爵授献官。献官执爵,执事者酌太尊之泛齐,酌讫,以爵授执事者。进诣神座前,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献官,献官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俯伏,兴,少退,跪,再拜,讫,还位。初,第一等分献官将升,赞者分引第二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酌尊所,执事以爵授分献官,分献酌以授执事者,进诣首位神座前,奠献并如上仪。祝史、斋郎以次助奠,讫,各引还位。诸献俱毕,诸太祝进彻笾豆,笾豆各一,少移故处。乐作《丰宁之曲》,卒彻、乐止。奉礼官赞曰:“赐胙。”众官再拜,乐作,一成,止。初,送神乐止,引初献官诣望瘗位,乐作太簇宫《肃宁之曲》,至位,南向立,乐止。初,在位官将拜,诸太祝、祝史各奉篚进诣神座前,玉币,从祭神州地祇以下,并以俎载牲体,并取黍稷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北诣瘗坎,实于坎中,又以从祭之位礼币皆从瘗,礼直官曰:“可瘗。”东西六行,置土半坎,礼直官赞:“礼毕。”引初献出,礼官赞者各引祭官及监祭、监礼、太祝以下,俱复坛南,北向立定,奉礼郎赞曰:“再拜。”监祭以下皆再拜,讫,奉礼以下及工人以次出。光禄卿以胙奉进,监祭、监礼展视。其祝版燔于斋坊。
朝日夕月仪
斋戒、陈设、省牲器、奠玉币、进熟,其节并如大祀之仪。朝日玉用青壁,夕月用白壁,币皆如玉之色。牲各用羊一、豕一。有司摄三献司徒行事。其亲行朝日,金初用本国礼,天会四年正月,始朝日于乾元殿,而后受贺。天眷二年,定朔望朝日仪。皇帝服靴袍,百官常服。有司设炉案、御褥位于所御殿前陛上,设百官褥位于殿门外,皆向日。宣徽使奏导皇帝至位,南向,再拜,上香,又再拜。阁门皆相应赞,殿门外臣僚陪拜如常仪。大定二年,以无典故罢。十五年,言事者谓今正旦并万春节,宜令有司定拜日之礼。有司援据汉、唐春分朝日,升烟奠玉如圜丘之仪。又按唐《开元礼》,南向设大明神位,天子北向,皆无南向拜日之制。今已奉敕以月朔拜日,宜遵古制,殿前东向拜。诏姑从南向。其日,先引臣僚于殿门外立,陪位立殿前班露台左右,皇帝于露台香案拜如上仪。十八年,上拜日于仁政殿,始行东向之礼。皇帝出殿,东向设位,宣徽赞:“拜。”皇帝再拜,上香,讫,又再拜。臣僚并陪拜,依班次起居,如常仪。
高禖
明昌六年,章宗未有子,尚书省臣奏行高禖之祀,乃筑坛于景风门外东南端,当阙之卯辰地,与圜丘东西相望,坛如北郊之制。岁以春分日祀青帝、伏羲氏、女娲氏,凡三位,坛上南向,西上。姜嫄、简狄位于坛之第二层,东向,北上。前一日未三刻,布神位,省牲器,陈御弓矢弓〈革蜀〉于上下神位之右。其斋戒、奠玉币、进熟,皆如大祀仪。青帝币玉皆用青,余皆无玉。每位牲用羊一、豕一。有司摄三献司徒行事。礼毕,进胙,倍于他祀之肉。进胙官佩弓矢〈革蜀〉以进,上命后妃嫔御皆执弓矢东向而射,乃命以次饮福享胙。
志·卷四
魏徵等
礼仪四
周大定元年,静帝遣兼太傅、上柱国、杞国公椿,大宗伯、大将军、金城公煚, 奉皇帝玺绂策书,禅位于隋。司录虞庆则白,请设坛于东第。博士何妥议,以为受 禅登坛,以告天也,故魏受汉禅,设坛于繁昌,为在行旅,郊坛乃阙。至如汉高在 汜,光武在鄗,尽非京邑所筑坛。自晋、宋揖让,皆在都下,莫不并就南郊,更无 别筑之义。又后魏即位,登朱雀观,周帝初立,受朝于路门,虽自我作古,皆非礼 也。今即府为坛,恐招后诮。议者从之。二月甲子,椿等乘象辂,备卤簿,持节, 率百官至门下,奉策入次。百官文武,朝服立于门南,北面。高祖冠远游冠,府僚 陪列。记室入白,礼曹导高祖,府僚从,出大门东厢西向。椿奉策书,煚奉玺绂, 出次,节导而进。高祖揖之,入门而左,椿等入门而右。百官随入庭中。椿南向, 读册书毕,进授高祖。高祖北面再拜,辞不奉诏。上柱国李穆进喻朝旨,又与百官 劝进,高祖不纳。椿等又奉策书进而敦劝,高祖再拜,俯受策,以授高颎;受玺, 以授虞庆则。退就东阶位。使者与百官皆北面再拜,搢笏,三称万岁。有司请备法 驾,高祖不许,改服纱帽、黄袍,入幸临光殿。就阁内服衮冕,乘小舆,出自西序, 如元会仪。礼部尚书以案承符命及祥瑞牒,进东阶下。纳言跪御前以闻。内史令奉 宣诏大赦,改元曰开皇。是日,命有司奉册祀于南郊。
后齐将崇皇太后,则太尉以玉帛告圆丘方泽,以币告庙。皇帝乃临轩,命太保 持节,太尉副之。设九傧,命使者受玺绶册及节,诣西上合。其日,昭阳殿文物具 陈,临轩讫,使者就位,持节及玺绶称诏。二侍中拜进,受节及册玺绶,以付小黄 门。黄门以诣合。皇太后服袆衣,处昭阳殿,公主及命妇陪列于殿,皆拜。小黄门 以节绶入,女侍中受,以进皇太后。皇太后兴,受,以授左右。复坐,反节于使者。 使者受节出。册皇后,如太后之礼。
后齐册皇太子,则皇帝临轩,司待为使,司空副之。太子服远游冠,入至位。 使者入,奉册读讫,皇太子跪受册于使,以授中庶子。又受玺绶于尚书,以授庶子。 稽首以出。就册,则使者持节至东宫,宫臣内外官定列。皇太子阶东,西面。若幼, 则太师抱之,主衣二人奉空顶帻服从,以受册。明日,拜章表于东宫殿庭,中庶子、 中舍人乘轺车,奉章诣朝堂谢。择日斋于崇正殿,服冕,乘石山安车谒庙。择日群 臣上礼,又择日会。明日,三品以上笺贺。
册诸王,以临轩日上水一刻,吏部令史乘马,赍召版,诣王第。王乘高车,卤 簿至东掖门止,乘轺车。既入,至席。尚书读册讫,以授王,又授章绶。事毕,乘 轺车,入卤簿,乘高车,诣阊阖门,伏阙表谢。报讫,拜庙还第。就第,则鸿胪卿 持节,吏部尚书授册,侍御史授节。使者受而出,乘轺车,持节,诣王第。入就西 阶,东面。王入,立于东阶,西面。使者读册,博士读版,王俯伏。兴,进受册章 绶茅土,俯伏三稽首,还本位,谢如上仪。在州镇,则使者受节册,乘轺车至州, 如王第。
诸王、三公、仪同、尚书令、五等开国、太妃、妃、公主恭拜册,轴一枚,长 二尺,以白练衣之。用竹简十二枚,六枚与轴等,六枚长尺二寸。文出集书,书皆 篆字。哀册、赠册亦同。诸王、五等开国及乡男恭拜,以其封国所在方,取社坛方 面土,包以白茅,内青箱中。函方五寸,以青涂饰,封授之,以为社。
隋临轩册命三师、诸王、三公,并陈车辂。余则否。百司定列,内史令读册讫, 受册者拜受出。又引次受册者,如上仪。若册开国,郊社令奉茅土,立于仗南,西 面。每受册讫,授茅土焉。
后齐皇帝加元服,以玉帛告圆丘方泽,以币告庙,择日临轩。中严,群官位定, 皇帝著空顶介帻以出。太尉盥讫,升,脱空顶帻,以黑介帻奉加讫,太尉进太保之 右,北面读祝讫,太保加冕,侍中系玄绂,脱绛纱袍,加衮服,事毕,太保上寿, 群官三称万岁。皇帝入温室,移御坐,会而不上寿。后日,文武群官朝服,上礼酒 十二钟,米十二囊,牛十二头。又择日亲拜圆丘方泽,谒庙。
皇太子冠,则太尉以制币告七庙,择日临轩。有司供帐于崇正殿。中严,皇太 子空顶帻公服出,立东阶之南,西面,使者入,立西阶之南,东面。皇太子受诏讫, 入室盥栉,出,南面。使者进揖,诣冠席,西面坐。光禄卿盥讫,诣太子前疏栉。 使者又盥,奉进贤三梁冠,至太子前,东面祝,脱空顶帻,加冠。太子兴,入室更 衣,出,又南面就席。光禄卿盥栉。使者又盥祝,脱三梁冠,加远游冠。太子又入 室更衣。设席中楹之西,使者揖就席,南面。光禄卿洗爵酌醴,使者诣席前,北面 祝。太子拜受醴,即席坐,祭之,啐之,奠爵,降阶,复本位,西面。三师、三少 及在位群官拜事讫。又择日会宫臣,又择日谒庙。
隋皇太子将冠,前一日,皇帝斋于大兴殿。皇太子与宾赞及预从官斋于正寝。 其日质明,有司告庙,各设筵于阼阶。皇帝衮冕入拜,即御座。宾揖皇太子进,升 筵,西向坐。赞冠者坐栉,设纚。宾盥讫,进加缁布冠。赞冠进设頍缨。宾揖皇太 子适东序,衣玄衣素裳以出。赞冠者又坐栉,宾进加远游冠。改服讫,宾又受冕。 太子适东序,改服以出。宾揖皇太子南面立,宾进受醴,进筵前,北面立祝。皇太 子拜受觯。宾复位,东面答拜。赞冠者奉馔于筵前,皇太子祭奠。礼毕,降筵,进 当御东面拜。纳言承诏,诣太子戒讫,太子拜。赞冠者引太子降自西阶。宾少进, 字之。赞冠者引皇太子进,立于庭,东面。诸亲拜讫,赞冠者拜,太子皆答拜。与 宾赞俱复位。纳言承诏降,令有司致礼。宾赞又拜。皇帝降复阼阶,拜,皇太子已 下皆拜。皇帝出,更衣还宫。皇太子从至阙,因入见皇后,拜而还。
后齐皇帝纳后之礼,纳采、问名、纳征讫,告圆丘方泽及庙,如加元服,是日, 皇帝临轩,命太尉为使,司徒副之。持节诣皇后行宫,东向,奉玺绶册,以授中常 侍。皇后受册于行殿。使者出,与公卿以下皆拜。有司备迎礼。太保太尉,受诏而 行。主人公服,迎拜于门。使者入,升自宾阶,东面。主人升自阼阶,西面。礼物 陈于庭。设席于两楹间,童子以玺书版升,主人跪受。送使者,拜于大门之外。有 司先于昭阳殿两楹间供帐,为同牢之具。皇后服大严绣衣,带绶佩,加幜。女长御 引出,升画轮四望车。女侍中负玺陪乘。卤簿如大驾。皇帝服衮冕出,升御坐。皇 后入门,大卤簿住门外,小卤簿入。到东上合,施步鄣,降车,席道以入昭阳殿。 前至席位,姆去幜,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帝升自西阶,诣同牢坐,与皇 后俱坐。各三饭讫,又各酳二爵一卺。奏礼毕,皇后兴,南面立。皇帝御太极殿, 王公已下拜,皇帝兴,入。明日,后展衣,于昭阳殿拜表谢。又明日,以榛栗枣修, 见皇太后于昭阳殿。择日,群官上礼。又择日谒庙。皇帝使太尉先以太牢告,而后 遍见群庙。皇太子纳妃礼,皇帝遣使纳采,有司备礼物。会毕,使者受诏而行。主 人迎于大门外。礼毕,会于听事。其次问名、纳吉,并如纳采。纳征,则使司徒及 尚书令为使,备礼物而行。请期,则以太常宗正卿为使,如纳采。亲迎,则太尉为 使。三日,妃朝皇帝于昭阳殿,又朝皇后于宣光殿。择日,群官上礼。他日,妃还。 又他日,皇太子拜合。
隋皇太子纳妃礼,皇帝临轩,使者受诏而行。主人俟于庙。使者执雁,主人迎 拜于大门之东。使者入,升自西阶,立于楹间,南面。纳采讫,乃行问名仪。事毕, 主人请致礼于从者。礼有币马。其次择日纳吉,如纳采。又择日,以玉帛乘马纳征。 又择日告期。又择日,命有司以特牲告庙,册妃。皇太子将亲迎,皇帝临轩,醮而 诫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对曰:“谨奉诏。”既受命,羽仪而 行。主人几筵于庙,妃服褕翟,立于东房。主人迎于门外,西面拜。皇太子答拜。 主人揖皇太子先入,主人升,立于阼阶,西面。皇太子升进,当房户前,北面,跪 奠雁,俯伏,兴拜,降出。妃父少进,西面戒之。母于西阶上,施衿结帨,及门内, 施鞶申之。出门,妃升辂,乘以几。姆加幜。皇太子乃御,轮三周,御者代之。皇 太子出大门,乘辂,羽仪还宫。妃三日,鸡鸣夙兴以朝。奠于皇帝,皇帝抚之。 又奠于皇后,皇后抚之。席于户牖间,妃立于席西,祭奠而出。
后齐娉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皆用羔羊一口,雁一双,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自皇子王已下至于九品皆同,流外 及庶人则减其半。纳征,皇子王用玄三匹,纁二匹,束帛十匹,大璋一第一品已下 至从三品,用璧玉,四品已下皆无。兽皮二第一品已下至从五品,用豹皮二,六品 已下至从九品,用鹿皮。锦彩六十匹一品锦彩四十匹,二品三十匹,三品二十匹, 四品杂彩十六匹,五品十匹,六品、七品五匹。绢二百匹,一品一百四十匹,二品 一百二十匹,三品一百匹,四品八十匹,五品六十匹,六品、七品五十匹,八品、 九品三十匹。羔羊一口,羊四口,犊二头,酒黍稷稻米面各十斛。一品至三品,减 羊二口,酒黍稷稻米面各减六斛,四品、五品减一犊,酒黍稷稻米面又减二斛,六 品以下无犊,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诸王之子,已封未封,礼皆同第一品。新婚从 车,皇子百乘,一品五十乘,第二、第三品三十乘,第四、第五品二十乘,第六、 第七品十乘,八品达于庶人五乘。各依其秩之饰。
梁大同五年,临城公婚,公夫人于皇太子妃为姑侄,进见之制,议者互有不同。 令曰:“纁雁之仪,既称合于二姓,酒食之会,亦有姻不失亲。若使榛栗段修, 贽馈必举,副笄编珈,盛饰斯备,不应妇见之礼,独以亲阙。顷者敬进酏醴,已传 妇事之则,而奉盘沃盥,不行侯服之家。是知繁省不同,质文异世,临城公夫人于 妃既是姑侄,宜停省。”
后齐将讲于天子,先定经于孔父庙,置执经一人,侍讲二人,执读一人,擿句 二人,录义六人,奉经二人。讲之旦,皇帝服通天冠、玄纱袍,乘象辂至学,坐庙 堂上。讲讫,还便殿,改服绛纱袍,乘象辂,还宫。讲毕,以一太牢释奠孔父,配 以颜回,列轩悬乐,六佾舞。行三献礼毕,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升阼,即坐。 宴毕,还宫。皇太子每通一经,亦释奠,乘石山安车,三师乘车在前,三少从后而 至学焉。
梁天监八年,皇太子释奠。周舍议,以为:“释奠仍会,既惟大礼,请依东宫 元会,太子著绛纱襮,乐用轩悬。预升殿坐者,皆服朱衣。”帝从之。又有司以为: “《礼》云:‘凡为人子者,升降不由阼阶。’案今学堂凡有三阶,愚谓客若降等, 则从主人之阶。今先师在堂,义所尊敬,太子宜登阼阶,以明从师之义。若释奠事 讫,宴会之时,无复先师之敬,太子升堂,则宜从西阶,以明不由阼义。”吏部郎 徐勉议:“郑玄云:‘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宫室既异,无不由阼阶之礼。请 释奠及宴会,太子升堂,并宜由东阶。若舆驾幸学,自然中陛。又检《东宫元会仪 注》,太子升崇正殿,不欲东西阶。责东宫典仪,列云:‘太子元会,升自西阶’, 此则相承为谬。请自今东宫大公事,太子升崇正殿,并由阼阶。其预会宾客,依旧 西阶。”
大同七年,皇太子表其子宁国、临城公入学,时议者以与太子有齿胄之义,疑 之。侍中、尚书令臣敬容、尚书仆射臣缵、尚书臣僧旻、臣之遴、臣筠等,以为: “参、点并事宣尼,回、路同咨泗水,邹鲁称盛,洙汶无讥。师道既光,得一资敬, 无亏亚贰,况于两公,而云不可?”制曰:“可。”
后齐制,新立学,必释奠礼先圣先师,每岁春秋二仲,常行其礼。每月旦,祭 酒领博士已下及国子诸学生已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已下、太学诸生阶下, 拜孔揖颜。日出行事而不至者,记之为一负。雨沾服则止。学生每十日给假,皆以 丙日放之。郡学则于坊内立孔、颜庙,博士已下,亦每月朝云。
隋制,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年别一行乡饮酒礼。州 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州郡县亦每年于学一行乡饮酒礼。学生皆乙日试书,丙日 给假焉。
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台门辟,禁卫皆严,有司各从其事。 太阶东置白兽樽。群臣及诸蕃客并集,各从其班而拜。侍中奏中严,王公卿尹各执 珪璧入拜。侍中乃奏外办,皇帝服衮冕,乘舆以出。侍中扶左,常侍扶右,黄门侍 郎一人执曲直华盖从。至阶,降舆,纳舄升坐。有司御前施奉珪藉。王公以下,至 阼阶,脱舄剑,升殿,席南奉贽珪璧毕,下殿,纳舄佩剑,诣本位。主客即徙珪璧 于东厢。帝兴,入,徙御坐于西壁下,东向。设皇太子王公已下位。又奏中严,皇 帝服通天冠,升御坐。王公上寿礼毕,食。食毕,乐伎奏。太宫进御酒,主书赋黄 甘,逮二品已上。尚书驺骑引计吏,郡国各一人,皆跪受诏。侍中读五条诏,计吏 每应诺讫,令陈便宜者,听诣白兽樽,以次还坐。宴乐罢,皇帝乘舆以入。皇太子 朝,则远游冠服,乘金辂,卤簿以行。预会则剑履升坐。会讫,先兴。天监六年诏 曰:“顷代以来,元日朝毕,次会群臣,则移就西壁下,东向坐。求之古义,王者 宴万国,唯应南面,何更居东面?”于是御坐南向,以西方为上。皇太子以下,在 北壁坐者,悉西边东向。尚书令以下在南方坐者,悉东边西向。旧元日御坐东向, 酒壶在东壁下。御坐既南向,乃诏壶于南兰下。又诏:“元日受五等贽,珪璧并量 付所司。”周舍案:“《周礼》冢宰,大朝觐,赞玉币。尚书,古之冢宰。顷王者 不亲抚玉,则不复须冢宰赞助。寻尚书主客曹郎,既冢宰隶职,今元日五等奠玉既 竟,请以主客郎受。郑玄注《觐礼》云:‘既受之后,出付玉人于外。’汉时少府, 职掌珪璧,请主客受玉,付少府掌。”帝从之。又尚书仆射沈约议:“《正会仪注》, 御出,乘舆至太极殿前,纳舄升阶。寻路寝之设,本是人君居处,不容自敬宫室。 案汉氏则乘小车升殿。请自今元正及大公事,御宜乘小舆至太极阶,仍乘版舆升殿。” 制:“可。”
陈制,先元会十日,百官并习仪注,令仆已下,悉公服监之。设庭燎,街阙、 城上、殿前皆严兵,百官各设部位而朝。宫人皆于东堂,隔绮疏而观。宫门既无籍, 外人但绛衣者,亦得入观。是日,上事人发白兽樽。自余亦多依梁礼云。
后齐正日,侍中宣诏慰劳州郡国使。诏牍长一尺三寸,广一尺,雌黄涂饰,上 写诏书三。计会日,侍中依仪劳郡国计吏,问刺史太守安不,及谷价麦苗善恶,人 间疾苦。又班五条诏书于诸州郡国使人,写以诏牍一枚,长二尺五寸,广一尺三寸, 亦以雌黄涂饰,上写诏书。正会日,依仪宣示使人,归以告刺史二千石。一曰,政 在正身,在爱人,去残贼,择良吏,正决狱,平徭赋。二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其劝率田桑,无或烦扰。三曰,六极之人,务加宽养,必使生有以自救,没有以自 给。四曰,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五曰,人 事意气,干乱奉公,外内溷淆,纲纪不设,所宜纠劾。正会日,侍中黄门宣诏劳诸 郡上计。劳讫付纸,遣陈土宜。字有脱误者,呼起席后立。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 升。文理孟浪无可取者,夺容刀及席。即而本曹郎中考其文迹才辞可聚者,录牒吏 部,简同流外三品叙。元正大飨,百官一品已下,流外九品已上预会。一品已下、 正三品已上、开国公侯伯、散品公侯及特命之官、下代刺史,并升殿。从三品已下、 从九品以上及奉正使人比流官者,在阶下。勋品已下端门外。
隋制,正旦及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皇太子卤簿至显阳门外, 入贺。复诣皇后御殿,拜贺讫,还宫。皇太子朝讫,群官客使入就位,再拜。上公 一人,诣西阶,解剑,升贺;降阶,带剑,复位而拜。有司奏诸州表。群官在位者 又拜而出。皇帝入东房,有司奏行事讫,乃出西房。坐定,群官入就位,上寿讫, 上下俱拜。皇帝举酒,上下舞蹈,三称万岁。皇太子预会,则设坐于御东南,西向。 群臣上寿毕,入,解剑以升。会讫,先兴。
后齐元日,中宫朝会,陈乐,皇后袆衣乘舆,以出于昭阳殿。坐定,内外命妇 拜,皇后兴,妃主皆跪。皇后坐,妃主皆起,长公主一人,前跪拜贺。礼毕,皇后 入室,乃移幄坐于西厢。皇后改服褕狄以出。坐定,公主一人上寿讫,就坐。御酒 食,赐爵,并如外朝会。
隋仪如后齐制,而又有皇后受群臣贺礼。则皇后御坐,而内侍受群臣拜以入, 承令而出,群臣拜而罢。
后齐皇太子月五朝。未明二刻,乘小舆出,为三师降。至承华门,升石山安车, 三师轺车在前,三少在后,自云龙门入。皇帝御殿前,设拜席位,至柏阁,斋帅引, 洗马、中庶子从。至殿前席南,北面再拜。
天保元年,皇太子监国,在西林园冬会。群议皆东面。二年,于北城第内冬会, 又议东面。吏部郎陆卬疑非礼,魏收改为西面。邢子才议欲依前,曰:
凡礼有同者,不可令异。《诗》说,天子至于大夫,皆乘四马,况以方面之少, 何可皆不同乎?若太子定西面者,王公卿大夫士,复何面邪?南面人君正位,今一 官之长,无不南面,太子听政,亦南面坐。议者言皆晋旧事,太子在东宫西面,为 避尊位,非为向台殿也。子才以为东晋博议,依汉、魏之旧,太子普臣四海,不以 为嫌,又何疑于东面?《礼》“世子绝旁亲”,“世子冠于阼”,“冢子生,接以 太牢”。汉元着令,太子绝驰道。此皆礼同于君。又晋王公世子,摄命临国,乘七 旒安车,驾用三马,礼同三公。近宋太子乘象辂,皆有同处,不以为嫌。况东面者, 君臣通礼,独何为避?明为向台,所以然也。近皇太子在西林园,在于殿犹且东面, 于北城非宫殿之处,更不得邪?诸人以东面为尊,宴会须避。案《燕礼》、《燕义》, 君位在东,宾位则在西,君位在阼阶,故有《武王践阼篇》,不在西也。《礼》 “乘君之车,不敢旷左”。君在,恶空其位,左亦在东,不在西也。“君在阼,夫 人在房”。郑注“人君尊东也”。前代及今,皇帝宴会接客,亦东堂西面。若以东 面为贵,皇太子以储后之礼,监国之重,别第宴臣宾,自得申其正位。礼者皆东宫 臣属,公卿接宴,观礼而已。若以西面为卑,实是君之正位。太公不肯北面说《丹 书》,西面则道之,西面乃尊也。君位南面,有东有西,何可皆避?且事虽少异, 有可相比者。周公,臣也,太子,子也。周公为冢宰,太子为储贰。明堂尊于别第, 朝诸侯重于宴臣宾,南面贵于东面。臣疏于子,冢宰轻于储贰。周公摄政,得在明 堂南面朝诸侯。今太子监国,不得于别第异宫东面宴客,情所未安。且君行以太子 监国,君宴不以公卿为宾,明父子无嫌,君臣有嫌。案《仪注》,亲王受诏冠婚, 皇子皇女皆东面。今不约王公南面,而独约太子,何所取邪?议者南尊改就西面, 转君位,更非合礼。方面既少,难为节文。东西二面,君臣通用,太子宜然,于礼 为允。
魏收议云:
去天保初,皇太子监国。冬会群官于西园都亭,坐从东面,义取于向中宫台殿 故也。二年于宫冬会,坐乃东面,收窃以为疑。前者遂有别议,议者同之。邢尚书 以前定东面之议,复申本怀,此乃国之大礼,无容不尽所见。收以为太子东宫,位 在于震,长子之义也。案《易》八卦,正位向中。皇太子今居北城,于宫殿为东北, 南面而坐,于义为背也。前者立议,据东宫为本。又案《东宫旧事》,太子宴会, 多以西面为礼,此又成证,非徒言也。不言太子常无东南二面之坐,但用之有所。 至如西园东面,所不疑也。未知君臣车服有同异之议,何为而发?就如所云,但知 礼有同者,不可令异。不知礼有异者,不可令同。苟别君臣同异之礼,恐重纸累札, 书不尽也。
子才竟执东面,收执西面,授引经据,大相往复。其后竟从西面为定。时议又 疑宫吏之姓与太子名同。子才又谓曰:“案《曲礼》‘大夫士之子,不与世子同名。’ 《郑注》云:‘若先之生,亦不改。’汉法,天子登位,布名于天下,四海之内, 无不咸避。案《春秋经》‘卫石恶出奔晋’,在卫侯衎卒之前。衎卒,其子恶始立。 明石恶于长子同名。诸侯长子,在一国之内,与皇太子于天子,礼亦不异。郑言先 生不改,盖以此义。卫石恶、宋向戌皆与君同名,《春秋》不讥。皇太子虽有储贰 之重,未为海内所避,何容便改人姓。然事有讯息,不得皆同于古。宫吏至微,而 有所犯,朝夕从事,亦是难安,宜听出宫,尚书更补他职。”制曰:“可。”
后周制,正之二日,皇太子南面,列轩悬,宫官朝贺。及开皇初,皇太子勇准 故事,张乐受朝,宫臣及京官北面称庆。高祖诮之。是后定仪注,西面而坐,唯宫 臣称庆,台官不复总集。炀帝之为太子,奏降章服,宫官请不称臣。诏许之。后齐 立春日,皇帝服通天冠、青介帻、青纱袍,佩苍玉,青带、青袴、青袜舄,而受朝 于太极殿。尚书令等坐定,三公郎中诣席,跪读时令讫,典御酌酒卮,置郎中前, 郎中专,还席伏饮,礼成而出。立夏、季夏、立秋读令,则施御座于中楹,南向。 立冬如立春,于西厢东向。各以其时之色服,仪并如春礼。
后齐每策秀孝,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考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皇帝常服,乘 舆出,坐于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其有脱误、书滥、孟浪者,起立席后,饮 墨水,脱容刀。
后齐宴宗室礼,皇帝常服,别殿西厢东向。七庙子孙皆公服,无官者,单衣介 帻,集神武门。宗室尊卑,次于殿庭。七十者二人扶拜,八十者扶而不拜。升殿就 位,皇帝兴,宗室伏。皇帝坐,乃兴拜而坐。尊者南面,卑者北面,皆以西为上。 八十者一坐。再至,进丝竹之乐。三爵毕,宗室避席,待诏而后复位。乃行无算爵。
正晦泛舟,则皇帝乘舆,鼓吹至行殿。升御坐,乘版舆,以与王公登舟,置酒。 非预泛者,坐于便幕。
仲春令辰,陈养老礼。先一日,三老五更斋于国学。皇帝进贤冠、玄纱袍,至 璧雍,入总章堂。列宫悬。王公已下及国老庶老各定位。司徒以羽仪武贲安车,迎 三老五更于国学。并进贤冠、玄服、黑舄、素带。国子生黑介帻、青衿、单衣,乘 马从以至。皇帝释剑,执珽,迎于门内。三老至门,五更去门十步,则降车以入。 皇帝拜,三老五更摄齐答拜。皇帝揖进,三老在前,五更在后,升自右阶,就筵。 三老坐,五更立。皇帝升堂,北面。公卿升自左阶,北面。三公授几杖,卿正履, 国老庶老各就位。皇帝拜三老,群臣皆拜。不拜五更。乃坐,皇帝西向,肃拜五更。 进珍羞酒食,亲袒割,执酱以馈,执爵以酳。以次进五更。又设酒酏于国老庶老。 皇帝升御坐,三老乃论五孝六顺,典训大纲。皇帝虚躬请受,礼毕而还。又都下及 外州人年七十已上,赐鸠杖黄帽。有敕即给,不为常也。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地理四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马站七十四处,水站四处。)
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大德三年,罢云南行御史台,立肃政廉访司。)
中庆路,(上。)唐姚州。阁罗凤叛,取姚州,其子凤伽异增筑城曰柘东,六世孙券丰祐改曰善阐,历五代迄宋,羁縻而已。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阐其一也,郡四,部三十有七。其地东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宪宗五年,立万户府十有九,分善阐为万户府四。至元七年,改为路。(八年,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南北中三路,路设达鲁花赤并总管。)十三年,立云南行中书省,初置郡县,遂改善阐为中庆路。领司一、县三、州四。州领八县。(本路军民屯田二万二千四百双有奇。)
录事司。
县三
昆明,(中。倚郭。唐置。元宪宗四年,分其地立千户二。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领县。二十一年,州革,县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余里,夏潦必冒城郭。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万余顷,皆为良田云。)富民,(下。至元四年,立黎灢千户。十二年,即黎灢立县。)宜良。(下。唐匡州,即其地。蛮酋罗氏于此立城居之,名曰罗裒龙,乃今县也。元宪宗六年,立太池千户,隶嵩明万户。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治太池县。二十一年,州罢为县,后废太池来属。)
州四
嵩明州,(下。)州在中庆东北,治沙札卧城。乌蛮车氏所筑,白蛮名为嵩明。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汉人尝立长州,筑金城、阿葛二城。蒙氏兴,改长州为嵩盟部,段氏因之。元宪宗六年,立嵩明万户。至元十二年,复改长州。十五年,升嵩明府。二十二年,降为州。领二县:
杨林,(下。在州东南,治杨林城,乃杂蛮枳氏、车氏、斗氏、麽氏四种所居之地,城东门内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唐有羊林部落,即此地。元宪宗七年,立羊林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县。)邵甸。(下。在州西,治白邑村,无城郭,车蛮、斗蛮旧地,名为束甸,以束为邵,宪宗七年,立邵甸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县。)
晋宁州,(下。)唐晋宁县,蒙氏、段氏皆为阳城堡部。元宪宗七年,立阳城堡万户。至元十二年,改晋宁州。领二县:
呈贡,(下。西临滇泽之滨,在路之南,州之北,其间相去六十里,有故城曰呈贡,世为些莫强宗邵蛮所居。元宪宗六年,立呈贡千户。至元十二年,割诏营、切龙、呈贡、雌甸、塔罗、和罗忽六城及乌纳山立呈贡县。)归化。(下。在州东北,呈贡县南,西宾滇泽,地名大吴龙,昔吴氏所居,后为些莫徒蛮所有,世隶善阐。宪宗六年,分隶呈贡千户。至元十二年,割大吴龙、安江、安氵明立归化县。)
昆阳州,(下。)在滇池南,僰、獹杂夷所居,有城曰巨桥,今为州治。阁罗凤叛唐,令曲旂蛮居之。段氏兴,隶善阐。元宪宗并罗瑀等十二城,立巨桥万户。至元十三年,改昆阳州。领二县:
三泊,(下。至元十三年,于那龙城立县。)易门。(下。在州之西,治市坪村,世为乌蛮所居。段氏时,高智升治善阐,奄而有之。至元四年,立洟门千户。十二年,改为县。县西有泉曰洟源。讹作易门。)
安宁州,(下。)唐初置安宁县,隶昆州。阁罗凤叛唐后,乌、白蛮迁居。蒙氏终,善阐酋孙氏为安宁城主,及袁氏、高氏互有其地。元宪宗七年,隶阳城堡万户。至元三年,立安宁千户。十二年,改安宁州。领二县:
禄丰,(下。在州西,治白村,其地瘴热,非大酋所居,惟乌、杂蛮居之,迁徙不常。至元十三年,割安宁千户之碌琫、化泥、骥琮笼三处立禄丰县。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译谓碌为石,琫为甑,讹为今名。)罗次。(下。在州北,治压磨吕白村,本乌蛮罗部,地险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罗部立罗次州,隶中庆路。二十四年,改州为县。二十七年,隶安宁州。)
威楚开南等路,(下。)为杂蛮耕牧之地,夷名俄碌,历代无郡邑,后爨酋威楚筑城俄碌睒居之。唐时蒙舍诏阁罗凤合六诏为一,侵俄碌,取和子城,今镇南州是也。后阁罗凤叛,于本境立郡县,诸爨尽附。蒙氏立二都督、六节度,银生节度即今路也。及段氏兴,银生隶姚州,又名当箸验。及高升泰执大理国柄,封其侄子明量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长寿。元宪宗三年征大理,平之。六年,立威楚万户。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总管府。领县二、州四。州领一县。(本路军民屯田共七千一百双。)
卷一 因革
卷二 形胜
卷三 风土
卷四 田赋
卷五 圣泽
卷六 官师
卷七 选举
卷八 人物
卷九 附记
卷十 艺文(上)
卷十一 艺文(中)
卷十二 艺文(下) 殷梦高曰:古今以来,盛衰兴废,势若循环。开辟之初,循蜚疏仡,所纪不可得而知己。若夫《典坟》《丘索》、《禹贡》、《职方》诸书斑斑可考,至于左、史、斑、范百家传记,童而习之。其间惟是天文、地理、星纬、舆图、百世不改。他如帝室、皇居、名都、大邑,虽创造自圣人,且不免麦秀黍离之叹焉。大抵因者什一,革者什九,岂非气运靡常,而人事亦有新故迭乘之势与!保德之在全晋,仅若黑子之著面,然自战国迄今,数为用武之地。明室中衰,边患孔棘,益无宁宇。鼎革时又亟为寇氛所蹂躏,宜其荆棘生而麋鹿游矣。乃城郭宫室尚堪倚庇,井里邑市未尽丘墟。若是者,不独前贤维持补救之功,而亦朝廷休养生息之所致也。享其利者,尚勿为巢幕之安,而益廑厝火之忧。则庶几乎作因革志。
建置一之一 星野一之二 疆域一之三 城垣一之四 公署一之五 学校一之六
街衢一之七 都里一之八 坊表一之九 市集一之十 津梁一之十一 冢墓一之十二 殷梦高曰:洪范庶徵与五行相应。而风者,土之应也。王制有言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盖万物本乎土,土之气积而成风。其刚柔轻重之习,皆因夫寒暖燥湿之宜,虽古圣王,不能强是使同也。然而裁成辅相以左右之。修其三纲五典之教,齐其礼乐刑政之用。三代盛时,亦岂遂无化导之方,为之潜移默夺于其间哉。保德,地瘠民贫,生植不广。是以人多质朴,俗尚俭啬,有唐魏遗风。无如僻处边鄙,且又介居河山之间,性习刚悍。一二贤士大夫或克自振拔,而蚩蚩者流,靡不好勇斗狠,敢死轻生。至于冠、丧、婚、祭,岁时伏腊,多不循礼,长幼尊卑,揖让周旋,时或愆仪。风俗之坏,盖已极焉。司教化者,急宜挽回云。作风土志。
风尚三之一 礼仪三之二 岁时三之三 土产三之四 祥异三之五 民性刚好强,喜饮居平。少不相得,辄诟詈,攘臂相斗。至有陷辟者,独不好讼,越诉尤鲜。直朴株守,无狙诈。俗尚节俭,有陶唐氏风。近来流俗岁异,淳朴渐凋,奢靡竞尚。游手好闲者日众。父兄之教不严,子弟之率不谨,是当预为之防矣。
地偏僻且瘠薄,舟车不通,商贾罕至。民贫,鲜生理。耕种而外,或佃佣陕西,贸易邻境间。沽体涂足。城中惟荷薪水,而妇女磨腐熬油,勤苦尤甚。不知织 殷梦高曰:阡陌既开,井田之制不可复已。汉世限民名田,法良意美,最为近古。唐有天下,初以“租庸调”立赋敛法,至杨炎约百姓丁产定为两税,秋夏征之。迄今赋役犹守其遗法焉。顾当时定制有额外率一钱者,以枉法论,日且耗蠹百出矣。盖天下无不弊之法,而有不弊之人,人与法不相得,故互其流毒无既也。保德,作邑于山,滨河而处。高者稍晴即旱,洼者一雨即潦。至于丁徭之重,为他郡最,又多赔累,贫富不均。嗟!此穷黎剜肉补疮肉且尽矣。吏此邦者,日夕冰兢,但饮黄河一杯水,尚恐不足以苏民困也,循良牧守,惟有招流散以滋生聚;诛兼并以恤贫困;清隐匿以均徭役;劝敦睦以拯灾患。保之民庶有幸乎!作田赋志。
地粮四之一 丁徭四之二 税课四之三 匠户四之四 起解四之五 存留四之六 明原额坡地三百六十顷一十四亩六分五厘,后增地一十六顷二十四亩二分七厘三丝二忽。万历二十六年,黄河水冲地六十顷六十亩四分四厘九毫八丝。二十八年,知州韩朝贡申允除豁,实在地三百七顷七十四亩四分七厘五丝二忽。每亩征粮七升六勺五撮一圭三粒三粟。
桑二千三百八十三株,征丝一十五斤零一钱。
夏粮征本色麦六百一石六升二合。永乐十年,增五十八石五斗六升七合四勺。宣德五年,减一十七石二升一合九勺,实征夏粮六百四十二石六斗七合五勺。起运偏关本州仓三百五十七石。存留本州仓一百三十二石六斗七合五勺。存留本州儒学仓一百五十三石。
秋粮征本色米豆一千五百一十九石四斗七升四合八勺。永乐十年,增一百三十七石六斗七升七合九勺。宣德五年,减四十五石八斗七升六合二勺,实征一千六百十一石二斗七升六合五勺。起运偏关本州仓内米六百一十一石,黑豆六百石。存留本州仓米二百石二斗七升六合五勺。存留本州儒学仓米二百石。
以上共实征夏秋粮二千二百五十三石八斗八升四合。每石征站银七分,共征站银一百五十七两五钱六分一厘二毫八丝。内六十四两三分一厘一毫起解,本府存留银一百八两八钱,听过往官使支用。除存留麦米外,起运偏关麦米豆共一千五百六十八石。又起运本色草三千三百二十三束,亦赴偏关本州草场。上纳。民甚苦累。正德五年,本州岁贡张绶具疏请将本州本色粮草,俱存留本州支用,州人德之。
万历十九年行一条鞭法。
夏粮将前起运偏关麦八十五石,每石征银八钱,共银六十八两。本州仓麦内改解代州户部一百三石二斗六合五勺,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八十二两五钱六分五厘二毫,加征王府大有南仓银四两五钱六分四厘二毫;宣府脚价银四两三钱五分七厘。桑丝一十五斤零一钱,征绢一十二匹,征正价并铺垫脚价添搭等银共一十六两五钱六分三厘六毫二丝五忽。
以上共征银一百七十六两五分二丝五忽,俱解本府。存留本州仓麦除改解代州外,其二十九石四斗,每石征银七钱,共征银二十两五钱八分,备本州官吏俸粮支用。存留本州儒学仓麦一百五十三石,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一百二十二两四钱,备儒学师生俸粮支用。其先起解偏关保德州仓本色麦二百七十二石,俟照例征银完日,发收头籴买本色麦,贮本州预备仓,听户部开销。
秋粮将存留本州仓米,改解代州一百七十石八斗七升六合五勺,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五百三十六两七钱一厘二毫,加征王府大有南仓银二两八钱四分三厘,宣府脚价银二两四分。其先起运偏关本州草场谷草三千二百二十三束,每束征银八分,共征银二百五十七两八钱四分,加征大同草场脚价银二十九两九钱三厘三毫。
以上共征银四百二十九两三钱二分七厘五毫,俱解本府。外加征宣大解银,委官盘费银三钱九分三厘九丝三微,贮本州库内支销。存留本州仓米二十九石四斗,每石征银七钱,共征银二十两五钱八分,备本州官吏俸粮支用。存留本州儒学仓米二百石,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一百六十两,备本州儒学师生俸粮支用。其先起运偏关米六百一十一石,黑豆六百石。俱照例征银。完日籴米豆贮本州预备仓,听户部开销。
万历二十年,知州韩朝贡申允将本州仓改征折色银两,径征本色,不烦召买,州人德之。又因水冲地亩,将本州儒学仓折色麦减征一十五石三斗三升二合四勺八撮,折色米减征一十三石五斗二升九合六勺。本色麦减征一十一石二斗五升三合,本色米减征二十石六斗五升二合三勺,黑豆减征二十石二斗八升一勺一抄四撮。以上减免本色、折色粮共八十一石四升七合四勺二抄二撮。
实征存留本色麦二百六十石七斗四升七合,米五百九十石三斗四升七合六勺九抄四撮,黑豆五百七十九石七斗一升九合八勺八抄六撮。共实征麦米豆一千四百三十石八斗一升四合五勺八抄。每年每石征耗粮三升,共征耗粮四十二石九斗二升四合四勺三抄八撮五圭八黍。每年每石减一升减尽。每年减正粮一升。万历四十年,知州胡楠以耗粮旧规相沿,一体查盘,并不开除,申允仍准递年减除讫。又以每年余豆小麦并无出放之期,且每年余豆一百九十余石,日积日多,易为 殷梦高曰:天生民而立之君,君不能独理,而分疆置吏,使司牧之。然则官师者,承流宣化,百里之所寄命者也。
尸位素餐已足耻矣,若复作威福,恣溪壑,毋乃国之蠹,而民之贼与。保德自郡县以来,吏斯州者,或任专城,或司佐理,不知凡几矣。乃按籍稽之,前之传者何寥寥也。惟明自成、弘而后,姓氏类多可纪。然彼循良著称,堪垂不朽者又多乎哉?计其一时乘权莅事,威势赫奕固显荣矣,及乎运数迁移,腐同草木,间有一二败检者流,且继今指摘无穷焉。嗟乎!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继人君子,尚其鉴诸。作官师志。
官制六之一 名宦六之二 职名六之三
宪泽六之四 署官六之五 裁官六之六
杂职六之七 社师六之八 流寓六之九 宋
朝散大夫知保德军事上骑都尉一员。 大中大夫同知保德军事轻骑都尉一员。 承信校尉充保德军事判官飞骑尉一员。 武德将军司狱骁骑尉一员。 显武将军都巡检骑都尉一员。 承宣军使一员。 将仕郎都孔目一员。 登仕郎知法一员。 敦信校尉充司候一员。 监造孔目官一员。 各寨寨官一员。 税课司大使一员。 儒学主学一员。 庆历中,郡县置学,以郡官提学事。 崇宁中设学长谕、直斋长谕各一人。小学教谕一人。小长一人。
金
以刺史主州事。皆授大夫。或朝散、或少中、或奉议,兼都尉。或轻车、或上骑。封爵皆五等,或伯,或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宗室则授大将军,食邑七百户。兼设同知、判官、尉、孔目等官,略仿宋制。
元
设知州一员,以汉人为之。授奉训大夫,或奉政大夫,或奉议大夫,兼管都军奥鲁劝农事。承事郎达鲁花赤二员,以蒙古、色目人为之。亦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 同知一员,以蒙古、色目人为之。授忠翊校尉,或授承事郎。 判官一员,授敦武校尉,或修武校尉。 吏目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至元二十年,置经赋、学正各一员。大德四年裁减。 税课司大使一员。 芭州镇巡检司巡检一员。
明
设知州一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同知一员。万历以后裁。 判官一员。永乐十八年裁。 吏目一员。 学正一员。 训导三员。嘉靖间裁。 巡检一员。正德间裁。 仓大使、副使各三员,副使万历后裁。 医学典科一员。 阴阳典术一员。 僧正司僧正一员。 六房司吏六名。 典吏十三名。永乐间裁减,止设司吏二名,典吏六名。 铺长司吏一名。 承发典吏一名。 架阁典吏一名。 儒学司吏一名。 巡检司司吏一名。 保德、恒羡、广积三仓各攒典一名。
国朝
仍明制。设知州一员。 吏目一员。 学正一员。 无同知、判官、巡检、训导。裁减司吏。初,仓大使三员。康熙年间并裁保德仓、广积仓两大使。
保德旧隶太原府属。雍正二年,改升直隶州知州。 宋
高 涣 广陵人。熙宁间,授朝散大夫知保德军,创建文庙于南坡。——旧从祀
金
高怀贞 广陵人。大定元年,授朝散大夫知保德军,上骑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改建文庙于城内西北隅。(旧从祀)
李 晏 陇西进士。大定二十一年,授少中大夫,知保德军轻车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先是军城西南临沟,辄修辄圮。公相视得木瓜崖,退数武,裁削壁立,筑城一百七十步有奇。城中苦无水,于石渠之上累甓为洞,以便汲者。创开西门。有记。军治北旧有拟江楼,岁久倾圮,改而新之,名曰“安西”。亦有记。政平讼理,盗贼屏息,人以古治渤海目之。(旧从祀)
王嘉言 明昌间,授少中大夫知保德军。甲寅,建讲堂于文庙之后。斋舍俱备。——旧从祀
张令臣 博平人。太和元年,授奉议大夫知保德军提督常平仓事,上骑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重修文庙殿宇、两庑、垣墉、补缺像,正直次起讲堂、斋舍、庖厨等类。有碑记——旧从祀
元
许仲杰 字汉臣,长清人。至正十三年,由毗陵推官,以廉能升知保德州。捐俸修州治、公廨,兼置供奉上司器具,及 殷梦高曰:唐虞三代之士,皆以德升。《尚书》、《周礼》炳然可睹。汉氏略仿古制,有孝弟、力田诸科,与征聘辟召之法,时称得人。至魏陈群设九品中正,以选择州郡人物,奸弊遂滋。厥后荐辟间行,然随举随废。盖世道江河,矫伪易托,古制之不得不变,亦其势矣。南北六朝,专尚门第,隋唐以来,始设科举,虽非复成周选造之旧,然言扬亦圣世取人之一法,故相沿至今。其间即诗赋、策论、帖括、经义,所尚不同。总之,道德词章,古今华实,相去悬绝已。保德僻处弹丸,上世等诸荒裔,五季以前,缙绅之徒,不见纪载。宋金而后,始有传者。明及本朝,风气日上,名公巨卿,接踵而出。至于明一经,效一职者,累累若若焉。虽然名位何足以重人,人乃足为名位重耳。士之有志者,慎勿以功名富贵遂足为不朽事业也。作选举志
荐辟七之一 进士七之二 举人七之三 岁贡七之四
恩拔七之五 例贡七之六 儒官七之七 吏员七之八
武进士七之九 武举七之十 武官七之十一 耆宾七之十二 元
狄元昌 (见乡贤)
狄 琮 (见乡贤)
狄 珍 以人材授河曲知县,墓在西庄村。
狄东山 (见乡贤)
狄西山 以人材授孝义簿,墓在西庄村。
狄管山 管领本佐下上都、大都诸色人匠,纳绵付提举。
王友贤 字伯善。其先高平人,宋中兴间有任麟、府者,因籍本军。体容洒落,性志温雅,拔乎众类,荐授监察御史。
王友闻 友贤弟。以茂材授岢岚知州。
王巨渊 授中书省克本州蒙古学正。
王永渊 以明经秀才授中书吏部尚书。(以上王氏墓俱在沙坪梁,一在下流碛,今无考。)
唐 逢 字大遇,授荆湖北道提举司知事。
李 谦 (见乡贤)
翟 宣 以人材举晋宁路霍州知州,兼管诸军奥鲁事。
刘济民 以人材举兴和路天成县尉。
郭 殷梦高曰:人之名不易副也,禀五行之秀、居三才之一,负须眉者、自非比迹孔周,佩巾帼者,或不追踪任姒,几何弗使官骸为虚器,而男女为空名与。虽然论人而必求其全,将四海之广,百世之遥,终无一人。故苟忠、孝、节、义,一行可称,皆扶舆磅礴、川岳灵秀之所锺也。苛以责之,刻矣。保德,沙漠之。与邻要荒之,是处鄙哉邑乎。顾莲山耸峙乎其南,而黄河环带乎其北,盖亦晋中一风气凝聚处也。故奇材异敏,敦伦饬纪之士,代不绝书。即闺阁中共姜伯姬之俦,亦未易更仆数焉。呜呼!何才之盛耶!作人物志。
孝子八之一 忠臣八之二 乡贤八之三 列女八之四
节妇八之五 义士八之六 技术八之七 元
狄元昌 ——见乡贤
明
傅 文 字彦章,静乐都人。天顺七年是年例贡,游太学。以母老不仕,足迹不蹑公庭。知州周山慕其高,致为书请第,敦请为大宾,其略云:恭闻硕德高隐,少负聪俊之资,茂游芹泮,继以优邃之学,贡入桥门,持终养老亲之心,高不仕王侯之节,诚有古人之风,无循时俗之态。
阎 忠 字谏,义合都人。有孝行,贡游太学,养亲不仕,有司延请乡饮大宾。
张 绶 字朝仪,宣化坊人。居乡恂恂,奉亲唯谨,力学笃行,人无闲言。丁内艰,不饮酒茹荤。比葬,庐墓三年。正德五年,贡入太学。疏免本州与河曲起运宣大税粮四千余石,谷草五千束,令存留本处支用,为州永利,州人德之。详见《奏疏》、并《田赋记》。任至山东齐东县丞,归以寿终。万历三十年,知州韩朝贡请祀乡贤。
马化龙 字子变,廷莹子。万历二十三年贡。历仁威远马邑训,耀州学正。少知定省,长笃色养亲,终尽哀尽礼,乡邻皆矜式之。好恤人之急,而不责其偿。闾有横逆,惟平气以待,其人每悔谢。至训子孙,则凛凛义方,不少假借,一门雍肃,称积德焉。名闻当路,屡隆旌表。详允大宾,寿七十七岁。子上锦,见恩拔;上锡见儒官;上觐增广生;上行,见岁贡。
贾居奇 字异锺,宣化坊人。万历三十年恩贡。历升平凉府授。有孝行,屡蒙旌表。
李士光 士元弟。事亲尽哀尽礼,躬以厚以义,有司旌奖。
高 宣化坊人。年十九,割肱愈亲。司院旌奖,李孝廉为之传。
李士冠 士光弟。上事老母,下抚双孤,皆尽其道。有司给扁旌奖。
国 朝
高之麒 字明春,廪生。母死居丧,忧号病卒。知州苏东柱扁曰:“真孝子”。
徐 煜 保德所人。父国赞,本营弁兵。康熙间,从征噶尔丹,煜方应童子试,痛父年老,请身代之。凯旋归,生子开第,成进士。人以为孝感所致。
刘维世 岁贡。少孤贫,善事母,母死,哀毁逾制,水浆不入口。几毙,亲友力劝之,乃已。以上孝行。 明
戴 辰 所千户。嘉靖三十七年,寇大举围丰阜城五日,辰奉檄往援,顾赵夫人曰:“后事畀尔,谨奉舅抚孤”。遂擐甲跃马,直薄寇营,转战重围,三馘寇首,日暮犹提示城上,以坚守者之心。矢尽力竭,竟没于阵。寇亦惊畏,解围去。次日寻尸,刀砍、箭伤,一十七处。事闻,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时人多有诗哀挽,见《艺文》。子延春,见武官。
王昌龄 所百户。连中三科武举。嘉靖四十一年,西豹峪挺身拒寇遇害。
徐尧臣 所百户。嘉靖四十五年十一月,领兵于唐家会龙王庙前打冰,寇众踏冰入犯,尧臣拒堵力战,面中五矢,刀伤七处,遂没于阵。事闻,恤录加升副千户。子。——见本所
钱 浩之子。由守备历升老营副总兵。隆庆四年阵亡。赠都督指挥佥事。子烨,见《武官》。
姜名武 字我扬。中天启壬戍武进士,授大同威远城守备。有功历升通镇骁骑左营副总兵,调保总督标下中军都督佥事。崇祯十五年,援豫至朱仙镇,力疾从戎。与亲丁耿道明、姜业隆、王豹、朱喜贵、白玉柱、杨守荐、庄登科七人俱战死。总督杨文岳疏称姜名武:“诗书从戎,孝谦素著致身于困苦之际,尽忠于危急之秋,一段肝肠,当与河山不朽。请加赠恤”。长男宗吕亦具疏言:“臣父无尸可裹,有魂难招”云云。情辞恳挚。其疏详见《艺文》。部议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子孙世袭锦衣卫百户。会国变未下。子宗吕、祚吕、师吕、述吕,孙栩、 殷梦高曰:艺形而下,文以载道。文而艺,似乎雕虫小技,不足尚也。艺而文,经天纬地之用讵不藉是哉!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保德边隅岩邑,生于斯、吏于斯、往来于斯者,多不暇谈文。况乎屡经兵燹,断简残编,又多付诸荒烟蔓草之中。是虽雅意搜罗,广收博采,犹恐文献不足,无以增光邑乘。而顾欲覆瓶视之,糟粕弃之,可乎?故苟其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有关郡中典故生民利弊者,道之所见端,即大雅之所不弃也。保残守缺,只字片言,且当宝若拱璧,又何必衙官屈宋仆隶邹枚,若平子之两京十年,太冲之三都一纪,始足著之篇帙,登之纪载欤。作艺文志
奏疏十之一 公移十之二 传十之三
赞十之四 说十之五 起运粮储乞恩分理民情疏(正德九年)
张 绶(见岁贡)
臣原籍山西太原府保德州人。臣伏睹弘治十八年诏书内一款:天下军民利病、时政缺失,有可兴可革者,许诸人宜言无隐。钦此钦遵。窃见本州与河曲县地方,极临边境,山岭陡峻,沟壑坡渠,十无二地,堪种田苗。递年以亢旱歉收,本州与河曲县,岁办额设夏秋税粮,不下四千余石,谷草五千余束,本布政司起派,宣府沿边仓场上纳。臣本处设有保德守御千户所,官军岁支岁用,倘遇声息,动调客兵,一应钱粮却坐拨平阳府所属州县上纳。窃臣本州道路崎岖,车辆难行,止是驴驼、担挑,运送不前,或典男鬻女,方得完获,艰苦万状。兼以宣德年间,奉例续添御冬守河人马五百。接连河曲县界,俱有黄河渡口,东接大同、雁门等关,西通陕西榆林、延绥等处,最为紧急冲要,人民愈加疲备。如蒙圣恩怜悯,乞敕户部转行山西布政司,将臣本州与河曲县额设税粮、草束,递年存留本处仓场上纳,以备官军岁支岁用。上不负国税,下不苦人民,庶免贻患,诚为万便。臣不胜感戴圣恩之至。奉旨依议行。
奉使危疆直述见闻疏(崇祯九年)
王 邵(见进士)
臣奉命谕祭代藩,于去岁二月十八日陛辞就道。时兵燹之后,驿舍多墟。臣与二三仆夫,每向残村投止,磷火乞炊。宣府城旷人涣,糈薄马稀,桑乾土木,处处可虞。至臣乡大同府,则斗米五钱,宗呼兵哗,鬻女易子者,趾错不忍视。人心汹汹,真有旦夕不保之惧。蒙皇上发饷源源,军心欢动。但有银无米,有马无糗。往者,大同歉则太原输,今太原八年汤火,河曲、保德盖巨寇王嘉胤首难地,民徙亡十七,兼之七八两年蹂躏最惨,兵括靡遗,道无行人,城如荒野。即臣乡保德,弹丸一州,编户五里,与陕西府谷县止隔一河,受寇害良久。今以见在二千余丁,追征逃故八千之徭租,民安得不尽。以是类推,睿照如镜,乃恩诏特蠲,屡旨令灾民务沾实惠,此真固本除凶之上策。抚按诸臣,亦频檄催核,而郡邑奸胥,故稽不报,追徵如昔。壅德意,殴良民,莫此为甚。臣窃虞臣乡雁门河保之地,岌岌乎瓯脱矣。臣役竣,便道一视丘垄,遂值敌锋逼城,日夕与父老子弟,荷戈城头,倡义共守。寻以河冰既合,秦寇鸱张,正官久缺,残民无主。臣复请兵防剿,劝民输饷,百计得保块土。盖数月来,无日不登陴,无刻不拮据。矢食二者,胆薪恒矢,迄可小休,冀如期病趋供职,而臣因是遇病,奄奄床蓐,未有起色。诚恐少逾限期,为罪滋大,谨据实吁请,并陈目击情形,伏乞圣明垂鉴,严敕当事诸臣,确遵恩诏,实图蠲恤,以救灾黎,以奠危疆。臣与臣乡孓遗,共戴尧仁再造矣。臣不胜引领待命之至,奉旨奏内核蠲钱粮,故稽不报,仍复追徵,显系官胥通同情弊,该抚按严查,据实具奏。
劾当疏
陈奇瑜(见进士)
为举朝公论,不可不明。乾纲独断,不可不决。仰祈圣明,俯赐转圜,以息议论,以安社稷事:臣尝读《春秋》曰,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凡犯无将之戒者,虽疏逖之臣,犹在不赦。况肘腋腹心之地,天下之治乱否泰,全系于此;君臣之精神命脉,毕萃于此。使罪状历历可考之人,盘据君侧,则丰 记
重修城壁创开西门记
(见名宦)李晏
大定二十有一年春,有司请完城郭。朝廷以边为先务,启塞从时鸠工三万,命长贰督之。旧城皆因山而为,虽高下不齐而颇坚固,独西南一方,岁时辄圮。召故老讯之,佥曰:山势随河而倾,下多沮洳,加以沟洫不浚,而又修筑者不慎,故频年至此。若非改图,终不能久也。予视之,信然。相土之,宜退十数步,得木瓜崖,亦随其形势裁削壁立,且坚且厚。其卑者犹数仞,其广五步,其袤凡一百七十步有奇。上则平之,即加之堞。下则沟之,即为之池。中之缺断者,篑土以补之。叠石为渠,以通水潦。起于二月上旬,迄月晦而毕。实省其功役之半。城中素无水,宋熙宁间凿数井,皆湮塞泥不可食。居民汲城外涧泉以供日用,先是由北门往还,诘曲数里,不胜其劳。遂因石渠之上,累甓为洞,创作西门焉。距泉所才百步余,民甚便之。落成之日,熙熙然,咸愿刻石以记。噫!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今之为政者,多行姑息,偷隋苟且,不为久计。每修完者,亦聊复已耳。故朝设板而夕已败,不知反害民力也。滋多食人之食者,宁不愧于心乎?于是直书其事,以劝诸后来者。并董役之官吏姓名于石之阴,识其岁月云。(此西门在孙家沟稍北今西门之南五十步)
石渠记
(明户部尚书三边总督都察院右都御史)张珩(南川人)
嘉靖甲寅秋九月,保德守蓝公,作城下石渠成,保民利之。丐余文纪诸石。余夙知蓝公政绩,先是余侨庆阳,夜半风雷大作,雨下如注,负郭居民被垫者三千余家。民谣频岁,刻吏肆诋,积冤千和。不浃旬,除蓝公节推于庆抵任御史,行部机谳环庆一路狱,公明决公恕,平反甚多,遂得列荐剡,陟守保德。郊别有难色,余曰:“移所以治庆者于保,何有无何?”余再抚延绥,闻公政声视庆益振。公复移书请曰:“保德边郡,民固相信矣,迩来套冠猖獗,不时入寇。若深犯岚、保,腹背受敌,计将安出兹欲深沟高垒,寓战于守,何如?”余复书以为然。公乃登城旰眺,相地势,南高北下,且先年霪雨溃决东北城垣百丈余,有谓弃旧垣,南徙里许筑之便。公曰:城枕黄河据形胜,如若辈议,使寇自北南侵,殊失河山表里之险。佥服其言。乃鸠工伐石 渠水为久远图。其东北为一渠,长三十丈,阔二丈,深一丈,使水东流入于河。西北为一渠,长二十余丈,阔深如东北渠,使水北流入于河。正西为二渠,各长十丈余,深阔如前,使水由西沟曲流入于河。其工始于是年六月下旬,历三月而竣事。其他女墙、门垣倾圮者,罔不完葺,用资保障,复恪遵道
《金史》卷二十九 志第十(2)
本文2023-10-18 23:08: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