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药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慢性胃炎中药方,第1张

胃肠炎症治疗重点不在药物,而在于平常的饮食。只有通过精神调适和改变行为等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调整胃肠道功能紊乱。传统治疗上应用饮食疗法、保持心情愉快对症状也是有帮助的,中医治疗也是可以的,祖方茶疗瑺媦宝茶,专治肠胃不好,引起的胃炎等症状,清除肠胃内的毒素;然后进行调理,内部调理,一步到“胃”

注意事项

1、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严格遵守。

2、建议少食多餐

3、避免烟、酒、咖啡、碳酸性饮品、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可多喝热水,牛奶。(豆奶虽好,但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4、馒头可养胃,可作为主食。

5、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6、肠胃病的人饭后不宜马上运动,用餐结束休息后再运动。

7、非急性情况下,不建议服用药物,长期服用药物会形成副作用,而肠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

8、木瓜适合胃的脾性,可以当作养胃食物,适量。

9、最养胃食物是面食,米饭中含酸多,可少吃米饭。

10、花生,生吃最好,饭前吃4-6粒,吃太多反伤胃。

11、补充肠胃有益菌,肠胃炎症引起原因是有益菌流失,有害菌增多,可补充正 分 子水苏糖作为辅助调理肠胃。

慢性胃炎,不管是胆汁反流,或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致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等,都属中医“胃脘痛”、“胃反”、“痞满”等范畴。其病因多与饮食不调、情志不畅、劳累过度、伤风感冒及体质虚弱等有关。病变主要发生在脾胃、肝胆。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胃脘饱胀或疼痛、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口干苦、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症,也有毫无症状者。慢性胃炎,多为虚证、淤证或虚实夹杂证。中医治疗此病,一般根据病人的症状,结合舌象、脉象,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方法有以下3种:一、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连胁、口苦、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脉搏快、有如按琴弦之感称之)。治疗宜疏肝和胃,可选用中成药“逍遥散”。二、脾胃虚寒型:胃脘冷痛、喜按喜热、面色无华、大便稀烂、舌淡苔白、脉弱,治疗宜温补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丸”。三、脾胃阴虚型:胃脘灼痛、食欲不振、口干舌燥、便秘干结、舌红无苔、脉细数,治疗宜养阴润燥。可选用养阴名方“一贯煎”:北沙参20克、麦门冬10克、生地黄15克、当归8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若伴有湿热,则有胃脘胀满、泛酸、口苦、口臭粘腻、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治疗宜清泻胃热,可在“一贯煎”的基础上加石斛12克。若伴有血淤,则表现为胃脘刺痛有定处、拒按、大便色黑、舌紫暗有淤点或淤斑、脉弦涩,治疗宜活血化淤和中、缓急止痛,可选用“当归芍药散”:当归9克、赤芍15克、川芎6克、茯苓12克、白术6克、泽泻9克、三七粉3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也可配合针灸、按摩、推拿治疗。最后,慢性胃炎患者还须特别注意饮食要有规律,忌烟酒,忌辛辣油腻及难消化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加强身体锻炼,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体质,也能促进胃炎康复。

胃炎中医名为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其实胃不好由于胆不好引起来的症状,胆不好主要在于体内寒气逐渐累积,胆囊收缩功能下降,让胆汁减少,食物不能充分分解代谢,不能完全消化,胆汁逆行入胃对胃黏膜屏障产生破坏,有时间到附近野地采点苦菜,苦菜红糖汤待温时喝下,配些红糖,平时食东西清淡些少油,少熬夜,多休息,少食多饮多食。

  慢性胃炎属于人体消化系统的一种疾病,对于这种类型的疾病,很多病人都情愿选择中医治疗的方法,毕竟中医不像西医的副作用那么大,而且比较温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医辨证慢性胃炎且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辨证慢性胃炎及治疗方法

 (1)寒痛:胃痛暴作,感寒则剧,得热则缓,畏寒喜热饮,不渴,苔白腻,脉紧。治宜散寒止痛。用良附丸、附子理中丸,或用胃痛定。

 (2)胃脘灼痛:泛恶口苦,口渴饮冷,便秘,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和中。用生姜得心片,口服。或用胃痛片(吉林方)、胃痛宁。

 (3)气滞痛: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苔薄腻,脉弦。治宜疏肝理气。用柴胡舒肝丸、和胃平肝丸、舒肝丸,或用沉香舒郁丸。

 (4)火郁痛:胃痛日久,痛势急迫,有烧灼感,口苦而干,心烦易怒,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泄热。用丹栀逍遥丸,并配以左金丸,或用戊已丸、越鞠保和丸。

 (5)虚寒痛:胃痛隐隐,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暖喜按,泛吐清水,舌淡,脉细软。治宜温脾健胃。用小健中合剂、参桂理中丸、益气六君丸,或用黄芪建中丸。

 (6)血瘀痛:痛有定处,如针刺刀割,脘痛彻背,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用元胡止痛片。

慢性胃炎的特点

 共同点:

 1、起病缓慢,多有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往往是无规律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

 2、可伴有食欲不振或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及嗳气。

 3、可出现消瘦、疲乏无力、腹泻、舌炎、指甲脆弱及贫血等,多为缺铁性贫血。

 4、检查时可发现上腹部有轻微压痛,皮肤粘膜苍白,光滑舌,少苔等。

 不同点:

 1、浅表性胃炎:

 食欲减退,饭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有压迫感,嗳气后自觉舒服,或时有恶心、呕吐、反酸或疼痛等。

 2、萎缩性胃炎:

 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部钝痛,此外尚有消瘦、贫血及腹泻等。

 3、肥厚性胃炎:

 上腹部痛类似溃疡病,亦可因进食或服碱性药物而疼痛暂时缓解,常有消化不良,有些患者可并发胃出血。

慢性胃炎的保健注意事项

 晚饭后半小时,可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自由自在地散步;散步时,整个内脏器官都处于微微地颤动状态,再配合有节奏的呼吸,可使腹部肌肉有规律地前后收缩,横膈肌上下运动,可以对胃肠起到按摩作用。

 站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右手手掌在腹部上下左右按摩,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每日按摩2~3分钟,以空腹时按摩效果最好。在按摩过程中,应有揉的动作,酸痛感强,止痛效果好,不可因为害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此法对急性发作的胃痛效果较好。慢性胃病发作时,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坐位,五指并拢,用右手手掌从右胸直搓至左大腿沟,后用左手手掌从左上胸直搓至右大腿沟;按摩100次左右为宜。

 坐位;右手握拳(拇指在外);用拇指的指关节敲击同侧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叩击一百次,再换另一只手操作;或者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待有酸麻胀感后持续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仰卧,以两手拇指侧面放在右侧的腹直肌上;食指和中指相对,捏提起腹直肌;由上到下慢慢进行,随捏随提,进行1分钟;换左侧。

  猜你喜欢:

1 慢性胃炎吃什么可以养胃护胃

2 常见的胃病种类有哪些治疗方法是什么

3 胃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4 目前检查胃病的方法

5 女人有哪些严重的胃病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中医认识

脾胃虚弱为其内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为其诱发因素

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劳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气机不舒

脾胃素虚,加之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畅,郁滞胃脘,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症状 辨证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胃脘隐痛,嘈杂嗳气,厌食恶心等一般胃体胃炎可见厌食,体重减轻,或伴贫血;胃窦胃炎或伴胆结石,尤其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起急性糜烂而出现明显疼痛,嘈杂,灼热等,严重时可出现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等

慢性胃炎在中医书籍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

本人经多年探索,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合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

中医治疗

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

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代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探索,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实 黄连 生姜 人参 炙甘草 茯苓 麦芽 等10余味中药

用量,加减和煎服法:视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异和辨证结果而定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不佳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

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肝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逆明显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虚实增减

保健常识

(1)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各种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类胃病中居首位。在中医上属于胃脘痛、饱胀、厌食、吵闹、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范畴。

1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是胃脘痛和饱胀。

1尤其是饭后,症状会加重。虽然每次吃的量很少,但有些人会觉得太饱,身体不适。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

2还有的人在饿的时候有嘈杂的不适或疼痛,容易产生饥饿感,也就是饭后不久就饿了。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有哪些,治疗方法有哪些?

慢性胃炎多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情绪不佳、先天禀赋有关。病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机可由气虚气滞变为血虚血瘀,可虚实夹杂,也可虚寒兼湿热。

中医认为“思脾”,饮食不当,作息异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不和,长期气虚,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单纯性脾胃虚弱相对少见,但脾胃虚弱贯穿所有类型。脾虚、气滞、气机失常、运化功能失常是整个病机的核心。

慢性胃炎还是中药治疗比较合适。因为胃病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饮食、心情、生活习惯等造成的。胃病的消除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所以中医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最佳方法,这是西医所不能及的。

中医更注重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在临床诊疗中,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结合辨病论治,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三、主要治疗方法:

1平时多吃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少吃甜食和易胀气的食物,油蒸油炸,禁绝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这是辅助治疗所必需的)

2浅表性胃炎可用硫糖铝胃炎合剂治疗;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胃酸缺乏的症状。可给予稀盐酸和胃蛋白酶混合物。(具体方法和用量,还是要遵医嘱。)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急躁、愤怒、激动等不良情绪。

4定期检查胃镜,去医院复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一定要去医院或者看医生才能判断出胃病的诊断,尤其是病情加重或者疼痛规律发生变化,疼痛部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更要去医院检查。

4如何区分胃溃疡和胃癌?

单纯从症状上很难区分胃病。真正的区别要通过胃镜下活检来做。

比如胃溃疡和胃癌,只有在胃镜下才能明确区分。

胃溃疡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后,出现胃黏膜缺损、炎症(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黏膜损伤,然后修复形成疤痕等一系列表现。

1胃溃疡有什么症状?

胃溃疡患者的主观感觉一般是上腹痛。常隐痛、隐痛、胀痛、灼痛。多位于上腹部,也可位于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方。疼痛一般在饭后1小时内出现,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与十二指肠溃疡不同的是,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疼痛是饥饿感,进食后缓解,多发生在夜间。

部分胃溃疡患者可能无症状,部分严重胃溃疡患者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胃癌的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胃癌无明显不适,但胃癌与普通胃部不适无明显区别。

进展期胃癌的表现主要是上腹部持续疼痛,饭后加重,多数伴有明显的体重减轻;部分患者有呕血或黑便;瘦弱的病人可以摸到上腹部的肿块。所以有些溃疡型胃癌可以和普通胃溃疡区分开来,症状基本相似。服用药物治疗胃溃疡的症状也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退,很多胃癌患者就是这样被耽误的。

有时候连胃溃疡的内镜表现都特别像胃癌。当溃疡面较深较大时,在CT上容易误诊为胃癌。这时候就需要取活检确定是否有癌细胞来确定是全胃癌还是胃溃疡。

所以胃溃疡和胃癌的区分不能只看主观感觉。如果患者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用药效果不好,建议胃镜检查,这是鉴别胃溃疡和胃癌最有效的手段。

萎缩性胃炎听起来挺吓人的,其实就是胃黏膜受到了反复的刺激与伤害后,表面的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一种病态现象。慢性萎缩性胃炎也是胃病中的常见病,约占14%。随着年龄的增长,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也在增长,所以说,萎缩性胃炎其实也是人的一种衰老现象。

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唇干齿燥,舌质无苔,精神萎靡,大便偏秘结,胃脘隐痛,这些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明显症状。这其中的胃痛可以单独出现,但多数情况下与胃胀同时出现。疼痛部位一般在胃部,少数出现在胁部、腹部、背部或胸部。有的患者还有烧心和反酸现象。此外,消化不良也是常见症状。食欲减退甚至一点东西都不想吃,或虽有食欲但吃一点点就感觉饱了。总之,呈现出非正常的消化状态。

临床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萎缩性胃炎是由于患者先得了浅表性胃炎后得不到有效治疗,而进一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的。也就是说,萎缩性胃炎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中国人多数情况下是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同时存在,其程度差异必须通过胃镜检查才能区别。

香砂六君子汤取了“四君子汤”中的党参、白术、甘草三味,加了陈皮、半夏、砂仁、木香,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的、有效的中药方。

党参能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道功能;白术、木香能调节肠道运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半夏、砂仁可促进肠胃蠕动,陈皮可抑制肠胃平肌痉挛,缓解痉痛,半夏、陈皮亦有不同程度地调节胃液分泌,促进胃排空及改善肠胃功能的作用,半夏还具有降低胃液游离酸和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

很多人在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后,萎缩性胃炎被控制住,同时也感到体力明显好转。

原料

党参3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3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克,木香25克,生姜6克。

做法

将上述所有药材用水冲洗一下,放入砂锅中,水煎服。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500毫升,分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功效

益气,养胃,标本兼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可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

如果觉得香砂六君子汤熬制麻烦,也可以将上述药材研磨成末,做成香砂六君子丸,每日服用2次,每次6克,用开水送服,吃起来很方便,效果也很好。

慢性萎缩性胃炎往往引起胃酸缺乏,导致胃消化能力不足,木瓜米醋汤则能有效缓解这一个难题,帮助胃进行消化,从而慢慢恢复胃 健康 。木瓜性味甘平,有健胃、助消化的功效;生姜性味辛温,有驱寒健胃的功效。米醋性味酸苦温,有补气益血、祛风散寒、消食开胃的功效。

原料

木瓜500克,生姜30克,米醋50克。

做法

将上述食物共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煮成汤。

用法

每2天服1剂,每剂分3次服完,可常服食。

胃炎发作时,宜饮酸奶,因酸奶中的磷脂类物质会紧紧地吸附在胃壁上,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使已受伤的胃黏膜得到修复。酸奶中特有的成分乳糖分解代谢所产生的乳酸,葡萄糖醛酸能抑制有害菌分解蛋白质产生毒素,同时使胃免遭毒素的侵蚀。

要想治疗得到稳定的结果,还要严格遵守治疗期内的饮食原则。油腻、煎炸、冰冻、过烫的食物一律不碰。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饮食对胃过度刺激,避免病情加重。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梅国强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寒)为常见,但脾胃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或因肝郁乘脾,常可化热(湿热),在症状上常有热象,辨属寒热错杂。本病由于个体差异,上、中、下三焦的寒热偏向有所不同,临床表现的主症也有所差别:或见既有口干口苦,舌红泛酸,又见大便溏薄易通,甚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的上热下寒证;或见既有清涎自涌或呕吐清水,口淡,又见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的上寒下热证;或间杂痰湿而表现为胸闷,脘痞,腹满,小便不利,舌红,苔厚腻,脉濡数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湿热均重之证。用药均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务求其平。常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之类,常用药物有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等。湿热或痰热困阻较重则可用柴胡陷胸汤之类清热化痰,疏肝和胃。针对三焦脏腑寒热的不同以及湿热的偏重,又可随证加减。另外,本病到中后期阶段,由于病程较久,久病入络,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应考虑刘寄奴、徐长卿、生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药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病案举例

案1 胃脘痛(糜烂性胃炎)

朱某,女,43岁,2005年10月27日初诊。自述胃脘疼痛反复发作8年,近期胃脘疼痛发作,泛酸,呕吐清水,口淡,大便3~4日1次,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而少,脉沉弱。2005年9月胃镜提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寒热错杂),西医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理气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枳实25克,莱菔子15克,吴茱萸5克,乌贼骨1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虎杖25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11月3日二诊:胃脘不胀,疼痛减轻,不反酸,不呕吐,纳差,大便不干,二日一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守上方,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药后诸症消失,少有复发。

按:患者胃脘疼痛,泛酸,呕吐清水,口淡,大便3~4日1次,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而少,脉沉弱。梅国强认为此案辨证为上寒下热,虚实夹杂之证,且寒在上中二焦,热在下焦。寒邪客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水气不化,故呕吐清水、泛酸;胃脘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胃脘疼痛;脾胃虚弱,寒邪犯胃,寒湿中阻,故口淡;热结肠府,传导不利,故大便干结,多日一行;热结膀胱,则小便短赤;舌质红亦为热象,治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梅国强认为方中半夏泻心汤之主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半夏苦辛温燥,和胃降逆,黄连、黄芩苦寒清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吴茱萸、乌贼骨制酸止痛,郁金、片姜黄、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循“久病入络”之意,厚朴消痰下气除满。针对便结加用虎杖、莱菔子清热下气通便。复诊诸症缓解,胃寒减轻,肠热亦缓,舌质转淡,效不更方,守原方巩固疗效。

案2 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林某,女,52岁,2004年9月29日初诊。自述胃脘胀痛10余年。近期胃脘胀痛,泛酸,口干口苦,纳差,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舌红,苔薄白,脉弦缓。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寒热错杂,气机阻滞),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治疗,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枳实2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4年10月5日二诊:胃脘不痛不胀,纳差,二便调,无泛酸,舌红,苔薄白,脉缓。守9月29日方加广木香10克,砂仁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4年10月12日三诊:胃脘轻度胀痛,纳可,二便调,无泛酸,舌质红,苔腻,脉数。治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止痛。方用小陷胸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味。处方:法半夏10克,全瓜蒌10克,黄连10克,枳实25克,吴茱萸5克,乌贼骨15克,炒川楝10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片姜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厚朴25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004年10月19日四诊:胃脘胀痛消失,不泛酸,大便日行1~2次,舌红而胖,苔薄白,脉缓。守10月12日方,加乌药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胃脘胀痛,口干口苦,舌红,泛酸,纳差,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此案患者与案1患者不同,为上热下寒之象。因病机为寒热错杂,气机阻滞,故仍以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为基本方加减。而后患者症状减轻,在此方基础上,加用行气止痛之品,如广木香、砂仁。三诊时,患者胃脘轻度胀痛,无泛酸,舌质红,苔腻,脉数,症有痰热之象,乃脾虚生湿,湿郁化热酿痰所致,遂改用小陷胸汤配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味,治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止痛。四诊时,患者胃脘胀痛消失,不泛酸,大便日行1~2次,排便不爽,脉缓,酌加乌药行气止痛,调畅肠腑。继服1周,诸症消失,少有复发。

案3 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侯某,男,34岁,2005年5月26日初诊。自诉胃脘疼痛一年半。现见胃痛,牵引右胁及脐周,伴胃脘胀,无泛酸,胸闷,咽喉不适,咽赤有滤泡,脉弦,苔白厚腻。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治以疏肝和胃,辛开苦降,佐以化湿。方用柴胡陷胸汤合左金丸加减。处方: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全瓜蒌10克,黄连10克,枳实20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片姜黄10克,炒川楝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5年6月2日二诊:胃痛好转,胸闷不适,纳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舌苔淡黄而厚,脉弦。守5月26日方,加甘松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5年6月9日三诊:胃不痛,餐后饱胀感,不泛酸水,咽喉疼痛好转,另诉颈部有淋巴结1~2枚,不痛,大便正常,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守上方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5年6月16日四诊:饥饿时胃脘隐痛,餐后胃胀,咽部仍有不适,纳可,舌脉如前,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枳实25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莱菔子10克,延胡索10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5年6月23日五诊:胃脘疼痛消失,胃胀亦轻,咽部仍有不舒,另诉精神郁闷,纳可,食少,少腹不适,舌质红,舌苔白厚,脉缓。守6月23日方稍作调整,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枳实25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莱菔子10克,玄胡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射干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继服1周,诸症消失,少有复发。

按:患者胃脘疼痛,牵引胁腹,咽喉不适,胸闷,舌红,苔白厚腻。此案与前两则案例均有所不同,梅国强认为此患者有湿热之象,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不和,则胃脘疼痛,牵引胁腹;肝失条达,气机阻滞,则胸闷;肝经“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肝郁化热,肝火上炎,故咽赤有滤泡;肝郁客脾土,脾胃运化不利,酿痰生湿蕴热,则有舌红,苔白厚腻等湿热之象。总病机为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故治法以疏肝和胃,辛开苦降,清热化湿为主,与案1、案2均不同,方用柴胡陷胸汤加减。小柴胡汤疏肝解郁,小陷胸汤清热涤痰,二方相合,疏肝和胃,清热化痰,加用藿香、佩兰燥湿健脾,乌贼骨制酸止痛,枳实、炒川楝、玄胡行气止痛,郁金、片姜黄活血行气,加强止痛之功。四诊时患者饥饿则胃脘隐痛,餐后胃胀,咽部仍有不适,舌质红,苔白厚,脉弦,乃上炎之肝火未尽,胃热已除,痰湿残余,但寒象初起之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象,病机与前两案似,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随证加减,因夹杂痰湿,另用藿香、佩兰芳香醒脾燥湿,病人症状缓解,基本痊愈。

作者: 岳滢滢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