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古琴的历史发展,对于古琴最早的文字记述可以借鉴于哪本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追溯古琴的历史发展,对于古琴最早的文字记述可以借鉴于哪本古籍?,第1张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而考古发现则没有这么早,1978年在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属战国早期的琴。但在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墓区出土的一张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为目前所知最早,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也就是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经唐代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减字谱。

  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古琴,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反映了华夏传人的安详寂静、洒脱自在的思想内含。在古琴曲中,有一首叫《华胥引》的名曲,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黄帝夜得佳梦,梦中来到一个叫华胥国的地方。其地“国无师长”,“民无嗜欲”,其国民“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见其国之状况,羡慕不已。华胥国的国民所过的安详自在的生活,正是黄帝心中的理想生活。也可以说,黄帝的华胥之梦,正是他治国的思想境界。古德先贤的理想,往往通过琴来表达。伏羲、神农、黄帝、虞舜等造琴的传说,在琴界流传很广,而孔子、庄子等大家也都是琴学大家。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在古琴文化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思想舞台上主要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等九大家。各家学说各有差异,但这九大家的思想,一直共存于中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因为中国人深知各种思想的共通之处:自心洒脱,世道安详。此内心之声的表达,正是琴的长处。虽诸家思想各不相同,但都同样对琴有着特殊的好感。琴融汇百家神髓,尽展人心深处的恬静安详潇洒自在之声。所以,人们才说,琴是中国文化的卓越代表。 儒释道三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琴文化是三教皆崇的文化。乐是儒学必修的重要内容,而琴更是儒者的最爱,而道者更是喜爱琴那清静洒脱的韵味。就连佛教僧人,也同样喜欢自琴中领悟空灵大智。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往往皆尊三教,对琴的喜爱当然不在话下。他们往往借琴以完美自我的人格,修养身心,体悟大道。琴与剑,成为了文人的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备。琴棋书画,则是才子佳人们才能的标帜。琴文化与中国文人、中国思想文化之间联系十分紧密。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难怪世界为之惊叹。“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

  中国古代名琴

  1周——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春秋/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汉/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东汉/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5唐/春雷

  长126cm 高108cm 肩宽221cm 尾宽172cm 连珠式琴,形饱满,黑漆面,具细密流水断。玉徽、玉轸、玉足、龙池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春雷」二字行草书填绿。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沈以雄,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6唐/九霄环佩

  琴为伏羲式,杉木斩成,木质松黄。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轸、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为紫檀制,工艺规整。琴身髹朱红色漆,鹿角灰胎,间以历代修补之墨黑、朱漆等。琴身通体以小蛇腹断纹为主,偶间小牛毛断纹。琴底之断纹隐起如虬,均起剑锋,突显比琴面浑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弹抚弄,若断纹起剑锋反碍事及易出杂音,故琴家每三数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断纹之剑锋的原故。琴身颈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独有之圆楞减薄处理。龙池为圆形,凤沼作细长之椭圆形,以漆作赔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势成纳音。龙池内有唐宫琴格式之寸许大字“至德丙申”隶书腹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756年),为中唐之始。琴背池上阴刻篆书“九霄环佩”,是为琴名;龙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迹。比照海内外公私藏家的唐琴,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大圣遗音”和北京琴家锡宝臣旧藏之“大圣遗音”,均有“至德丙申”款;辽宁省博物馆藏之“九霄环佩”、中央音乐学院藏之“太古遗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之“枯木龙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阳后裔郭京家藏”和“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二方,篆刻时间略晚于唐代。此琴弦长1125厘米,音质苍古,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沈迈士先生旧藏,后转让吴金祥先生处藏,早年流失海外。

  7唐/大圣遗音

  这架唐代大圣遗音琴为神农式,桐木斫,髹栗壳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补,纯鹿角灰胎,发蛇腹间牛毛断纹。通长1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圆形龙池、径76厘米,扁圆凤沼为12厘米长,12米宽,龙池上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十六字,俱系旧刻填以金漆。腹内纳音微隆起,其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响亮松透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璀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生动,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

  8唐/独幽

  独幽琴 晚唐 长1205cm 肩宽20cm 尾宽14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凤嗉式。琴面黑红相间漆,梅花断纹与蛇腹断纹交织,背面牛毛断纹。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静题款。此琴于明末清初为王船山所用,民国时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静珍藏。

  9唐/太古遗音

  太古遗音琴 晚唐 长122cm 额宽22cm 尾宽14cm 中央音乐学院藏 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曾由已故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

  10明/奔雷

  奔雷琴 明 长1276cm 肩宽19cm 尾宽156cm 故宫博物院藏 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现收藏于 故宫博物院。

  11其他

  1>蛇腹 古代名琴,它的断纹很像蛇腹下的花纹。 宋·何远《春渚纪闻·古声遗制》:“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无华饰,以最古蛇腹文为奇。” 2>断纹 古代名琴。琴以古旧为佳,琴身崩裂成纹则证明年代久远,故名断纹。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琴辨》:“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凡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者,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他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 3>峄阳 古代名琴,以峄山(在今山东邹城东南)南坡(山之南面为阳)所产桐木制成,故名。 《格古要论》:“古琴有阴阳材。盖桐木面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此可验也。” 《尚书·禹贡》:“峄山孤桐”,孔安国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孤桐,中琴瑟。”后以“峄阳”为琴之别称。 4>冰弦 古代名琴,以冰蚕丝为琴弦。 王嘉《拾遗记》卷十“员峤山”云:“员峤山,一名环邱山……有木,名猗桑,煎椹以为蜜。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载,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给杨妃琵琶,“弦乃末诃弥罗国永泰元年所贡者,渌冰蚕丝也,光莹如贯珠瑟瑟。” 一说冰弦为一种素质丝弦,明·项元汴《蕉窗九录·琴弦》:“今只用白色柘丝为上,秋蚕次之。弦取冰者,以素质有天然之妙,若朱弦则微色新滞稍浊,而失其本真也。”

  中国古琴名曲

  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醉鱼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酒狂、凤求凰、唉乃、关山月、碧涧流泉、倩女幽魂、十面埋伏等。

  著名琴师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琴家有:孔子、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师旷、先秦琴师伯牙、战国琴师雍门周、东汉琴家桓谭、汉末琴家蔡邕、汉末女琴家蔡琰、魏末琴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阮咸、晋代琴家刘琨、隋代琴师贺若弼、唐代琴家薛易简、北宋琴家(僧人)义海、南宋琴师徐天民、明末琴家严徵、明末琴家徐上瀛、清末民初著名琴家王宾鲁、清代琴家庄臻凤、清初琴家徐常遇、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琴学大家张合修、清末民初著名琴家彭庆涛、清代琴师徐祺、清代琴师吴虹、清代琴家祝凤喈、清代琴师张孔山、近代琴家杨宗稷等。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汉抚琴俑

  汉弦歌俑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嵇康擅长弹奏古琴名曲《广陵散》,己传为历史佳话。创作的著名乐曲有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传为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所作琴曲《酒狂》以及六朝宋王义庆《乌夜啼》。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隋末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并辑录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为南朝梁丘明传谱,现存为传到日本的唐手写卷子,是中国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谱。

  唐代诗人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白居易爱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他的琴艺很高,并能自弹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写道:鸟栖月动,月照夜江,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闻无古今。”张祜的《听岳州徐员外弹琴》也有:“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描写了古琴丰富的表现力。唐代著名琴家有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赵耶利总结当时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盛唐的董庭兰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传世。薛易简在他著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范。

  晚唐曹柔鉴于文字谱"其文极繁",使用不便,而创造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是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兰(开元、天宝年间),从其师陈怀古处承继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沈、祝二家声调,擅弹琴曲《大胡笳》、《小胡笳》。天宝中琴家薛易简,可弹大弄四十、杂调三百,并有理论著作《琴诀》七篇,擅弹《三峡流泉》、《胡笳》、《乌夜啼》、《别鹤操》、《白雪》等曲。晚唐还有琴人陈康士根据屈原《离骚》所作的琴曲等。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南宋时期杰出琴家郭沔 (号楚望,生于1190年,卒于1260年后)和他的弟子刘志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遗产的整理、创作方面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如郭沔创作的琴曲《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刘志芳创作的《忘机》、《吴江吟》;毛敏仲创作的琴曲《渔歌》、《樵歌》、《佩兰》、《山居吟》等都流传至今。当时著名的琴曲还有《楚歌》、《胡笳十八拍》、《泽畔吟》等;琴歌有姜夔(公元1155一1221)的《古怨》;庐山道士崔闲所著《醉翁吟》等。宋人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明《梅下横琴图》(局部)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是明代琴家,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收录唐宋之前艺术珍品六十四曲、历十二年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于1425年刊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明末清初,徐上瀛更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明清以来,著名的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水仙操》、《鸥鹭忘机》、《龙翔操》、《梧叶舞秋风》等。

  这一时期在演奏上由于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创新,如《五知斋琴谱》中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左手技法极为细腻,前所未见。以后的许多琴谱,在整理加工传播传统古琴音乐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清时期著名琴人有严澄、徐谼、蒋兴俦、徐常遇、蒋文勋、张孔山等人,近代著名琴人又有黄勉之、杨宗稷、王燕卿等。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岳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等

这个有点不好找啊

只能先给一点这些东西了```

Sorry

古琴又名七弦琴,古代谓之「琴」。通常用於琴歌

弹唱、独奏琴箫合奏。琴具有悠久的历史。琴的音

色丰富,低音区淳厚深沉 ,明朗宽润,高音区清丽

纤细,兼有动人的泛音。按五声音阶排列,音域共四

个八度又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

一百四十七个。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卅五种多。全

长约有124公分,宽21公分。演奏时,右手拨弹琴

弦,左手按滑琴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

琴乐的媚力, 与琴的特性是分不开的,琴乐以自

娱为主。琴的音量不大,音色丰富多变,且富於

韵味。除能发出钟磬般的散音和珠落玉盘的泛音

外,还可以在四个八度的音域内自由选取音高相

同而音色不同的实音、虚音,组成旋律骨干; 再

加上左手的绰注吟猱形成独具风格的琴韵,使琴

乐兼具拉弦乐器的美妙线条,在艺术的表现上,

有其独到的长处。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古琴音乐犹如一条清澈的溪流,从远古流淌到今天,在世界上许多古代音乐早已干枯、成为考古对象的今天,中国古琴艺术的清泉却依然潺潺汨汨流淌不息,并且在2003年11月7日的法国巴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氏春秋》记载,伯牙弹琴可以表现出他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或者“洋洋乎志在流水”,而他的知音钟子期完全可以领略到他的音乐表现,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伯牙遂摔琴一生不在弹奏,这就是伯牙破琴谢知音的故事。而今天《流水》这首乐曲,1977年8月20日被美国宇航局发射的航行者号探测器、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在茫茫宇宙中寻觅着知音。

“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仰观俯察,感荣河出图,以画八卦,听八风以制音律,采泽山孤桐,合阴备阳,造为雅乐,名之曰琴。”

“古先圣贤造琴,其状不一,而制度尚象则有定式。”

“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有上下象天地之气相呼吸也。其底上曰池下曰沼,池者水也,沼者伏也,上平则下伏。前广而后狭象尊卑有差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龙池长八寸以合八风。凤沼长四寸以合四时,其弦有五以合五音,象五行也。”

----《上古琴论》

“夫泛声应祉,不假抑按,自然之声,天声清也。律应气於地弦,象律管入地之深浅,而为散声之次第,是为地声,地声浊也。按声抑扬於人,人声清浊兼有者也。”

----《太古遗音》之《三声论》

中国古琴作为整个中国社会君子四艺之首、既琴棋书画的琴,它的构建乃是依据中国哲学天地人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勾至深远、气韵生动的诗话意境和生命情调,这实为人类哲学与艺术的最高典范。

如何用word 制作简谱

我们知道,制作简谱有专业的制谱软件,然而,Office 的广泛应用,为我们制作一些简 单的简谱带来了非常的便利。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文本编排 Word 系列软件(97/2000/xp 均可) 来制作一些常用的简谱。下面先来看一段简谱:歌剧“芳草心”的插曲《小草》 1=C 4/4 小 草 1 ||:66 .. 17 . 6 . - | 66 .. 32 3 - | 33 53 22 1 77 .. | 6 . ·5 . 3 . -:|| 没有 花 香, 没有 树 高, 我是 一个无人知道的 小 草。 从不 寂 寞, 从不 烦 恼, 你看 我的伙伴遍 及 2 6 . 6 . 5 . 6 . - | 7 6 3 7 6 3 | 56 65 3 - | 7 6 3 7 6 3 | 天 涯 海 角。 春 风 呀 春 风 你 把我 吹 绿, 阳 光 呀 阳 光 你 56 6 b 5 3 - | 2 2 6 . 2 2 4 |32 21 2 - | 2 2 6 . 1 1 2 | 把我 照 耀, 河 流 呀 山 川 你 哺 育了 我, 大 地 呀 母 亲 把 76 .. 65 .. 6 . - ‖ 我紧紧拥 抱。 下面来讲讲这个歌谱是怎么编排出来的。 首先,把能用键盘输入的全部音符和部分音乐符号及歌词全部录入好。 然后再对照原歌谱,把歌谱中出现的其它不能直接用键盘录入的符号找出来,并从Word 主菜单的“插入”菜单中找到“符号”选项(或在页面空白出单击鼠标右键也可出现“符号” 选项),点击它,并从中可以找出以下音乐符号: 起始线和终止线 “‖” 和“∶”,这个起始线的双圆点最好不要用键盘上的冒号代 替。 小节线 “|” ,这种小节线也可以直接从键盘上的竖线键录入。 附点符 “· ”,这种附点符最好不要用键盘上的小数点键(因为小数点位置偏下)。 最后就是把这些符号放在在相应的音符处。另外,歌谱中出现的一些音符要做些技术处 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 1、全音符的输入:数字加三条短线 每个音符之间最好是空一半格距离,以利美观。 2、八分音符的输入:数字加下划线。 下划线可以点击格式栏中的“ U ”图标,或选准数字后单击鼠标右键,在“字体”选 项卡中的“下划线”里选则“单线”。 3、十六分音符的输入:数字加下划线(双线)。 方法同单线,只是在“下划线”里选则“双线”。 4、降5 音符的输入:先写小写字母b 和数字5,然后将b 设置成上标,方法也是像设 置下划单线一样把字体选项卡调出,在字体选项卡里把字母b 设置成上标,最后成 b 5。 5、起始线和终止线都是由双竖线加双圆点组成的,把两个符号找到后设置它们之间的 字体间距,到一定的值后即可达到美观的效果(不同的字号可设置不同的间距值),本人把音 符字体大小设为三号字的时候,它们的间距值设为“紧缩10 磅”。 6、低音的输入:以 6 . 为例,先输入 6,再选择 6 把字体选项卡调出,在“着重号”里 选择“· ”,即可达到效果。 7、反复跳跃号的输入: 先把反复跳跃号的数字和小数点录入,并与主音符分行输入,再把它们的行间距设置成 稍小一点,最后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然后再在绘图工具栏中按照跳跃号的形式画一些 短线组合即可。 此外,在一些歌曲中还会出现高音那该如何处理呢?这种音符的输入方法较为困难一 些,但还是有办法的。下面以“ · 1 ”为例,看是如何输入的。 首先把上述讲到的“符号”选项中找出来的小圆点(不是小数点)和音符1 写成·1 的形 式,一起选中两者之后单击主菜单中的格式菜单,选择“组合字符”,在对话框中选择“纵 横混排”就可以大致看到高音 · 1 的雏形了,但还不是满意的效果,我们可以选择“ · 1 ”后单 击鼠标右键,选择“切换域代码”即出现如下“ · 1 ”代码,把代码中的8 号字体符号“1” 改成自己需要的相应的大小,如改为5 号字,而1 前的数字4 及圆点前的-4 都是表示·和1 上下之间的距离的,可以更改调整,最后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了。比如,我将域代码改为 “ · 1 ”便可以看到高音音符“ · 1 ”了。 由此可知,一般歌谱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输入了,但是Word 毕竟不是制作简谱 的专业工具,其它好多简谱中的特殊符号它都无法输入的,如圆滑线、倍高音、倍低音、三 十二分音符等等。但是,Word 这一字处理软件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追溯古琴的历史发展,对于古琴最早的文字记述可以借鉴于哪本古籍?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琴曲存世336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