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后,为什么曹魏就实存名亡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高平陵之变后,为什么曹魏就实存名亡了,第1张

高平陵之变后,为什么曹魏就实存名亡了?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的正月初六,魏国首都洛阳,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告病在家多年的太傅司马懿,趁曹魏皇帝曹芳与权臣曹爽共同出城祭扫魏明帝高平陵时,发动政变。

司马懿借用曹魏郭太后名义下诏,命自己的亲信接管洛阳城的军队,并关闭洛阳城门,司马懿完全控制洛阳后,即以郭太后之名,下诏罢免曹爽之职,曹爽在得知政变消息后,呆若木鸡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天真的曹爽听信司马懿的劝降之言,竟以为只要交出权力,就能保存富贵。

司马懿待曹爽入城后,就将曹爽下狱处死并夷灭三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不仅是曹爽、曹羲兄弟的被杀,更代表着曹魏宗室势力的衰退,司马氏的彻底掌握曹魏政权。

首先,曹爽作为魏明帝的托孤大臣之一,其代表的是曹魏宗室势力,而司马懿主导的高平陵之变除对曹爽、曹羲一族进行打击,更是借由此事对曹魏皇室支持者的一次“大搜捕”,政变发生后,支持皇室的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桓范等人,悉数被杀,可以说高平陵之变消灭了曹爽势力,更消灭了曹魏皇权的支持者,曹魏中央政权也就此司马氏党羽所掌控。

其次,司马懿在政变发生后,迅速安插心腹,牢牢掌握住曹魏的三大军镇,俗话说的好“枪杠子里出政权”,司马懿亦深谙此道,光掌握中央政权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掌握地方军队。

此时的曹魏政权,为拱卫首都,防备蜀汉、孙吴,分别将军队部署于许昌、雍凉(关中)、邺城(今河北临漳)三地,因此,司马懿在政变后,迅速安排自己手下亲信郭淮等人,接管三地兵权,以维持地方稳定。

最后,便是平定地方的叛乱,高平陵之变后,虽然中央朝政与地方军权,皆为司马氏集团所掌握,可总有人会对司马氏的专权感到反感,公元251年,曹魏太尉王凌就与兖州刺史令狐愚一同起兵反叛,他们认为魏帝曹芳愚钝,司马氏又专权,应该推翻他们,拥戴曹操之子曹彪为帝,司马懿得知后,迅速部署军队,并亲自出征讨伐,不出半年就平定了叛乱。

叛乱平定后,司马氏不仅借机,再次屠杀了大批忠于曹魏的大臣,更将曹操之子曹彪赐死,同时把曹魏宗室诸王,召至邺城监管居住,以削弱其影响力,虽然随着司马懿去世,曹魏内部又曾发生两次叛乱,不过因为司马氏集团的坐大,曹魏皇权的衰弱,这些叛乱最终都未能成功。

总而言之,高平陵之变后,尽管曹魏内部爆发了数次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叛乱,可这些小叛乱都无法有效阻止,司马氏在高平陵之变后,全面掌握曹魏的中央政权与地方军权,当这些叛乱被悉数平定后,曹魏诸帝自然也就只得成为司马氏手中的提线木偶了。

司马懿做得最成功的事,不是抵御诸葛亮,而是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干掉了曹魏政权,从此司马家开始了学习曹家欺负汉献帝的套路,直至最终篡魏,一统三国。那么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是很危险的。因为只要曹爽不降,手握天子号令勤王,那么胜算真就难说了。可奇怪的是,为何曹爽非要投降?

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能做简单推导,因为司马懿之所以敢发动高平陵之变,就证明了他没有从简单的双方兵力多少等方向思考,而是从全局入手。故而,就先要看看曹爽这些年都干了些啥。

自曹叡去世后,曹爽和司马懿都是托孤重臣。依照曹家规矩,军政大权不是曹氏子孙,就是夏侯家族。可惜这个根,被曹丕给挖掉了。曹丕在位时就大肆打压曹魏宗族,而仅有了曹魏三大人才,曹真、曹休和夏侯尚,又都短命。故而这才轮到司马懿掌兵权抵御诸葛亮。但当曹爽主政后他也是依照老规矩,开始排挤司马懿,消除司马懿的影响,因而导致了司马懿开始装病。

这是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矛盾,却是代表了,曹魏皇权跟门阀士族之间的矛盾!因为此刻门阀士族已经全面兴起,曹魏宗族势力势衰之态非常明显了。因而曹爽排挤司马懿是必然的手段。他真正要做的是,从门阀士族手中夺回皇权。这其实就是史书上讲曹爽是“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的真正原因。

曹爽做得很成功,可惜代价却太大,得罪了郭太后,还比如表现出了臣子不该有的一些迹象。但若说曹爽篡位,那几乎不可能。为此他的兄弟多次劝阻曹爽,别太狂,别太嚣张,可惜曹爽就是不听。因此曹爽的所作所为,不但得罪了门阀士族势力,连曹魏忠臣都表示看不懂了,纷纷向司马懿靠拢,如蒋济!

于是司马懿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郭太后、蒋济等这些本该是曹魏拱卫势力的,却都倒向司马懿。故而曹爽倘若真手握天子,令天下勤王。那么曹魏内乱别会开始,但若说短时间内消灭司马懿,是不可能!至于到胜算,应该是五五开。司马懿可以依靠太后,依靠满朝大臣的支持,分化曹爽势力,曹爽也会把天子势力,发挥到极致,谁也别想短期吃掉对方!

倘若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谁最高兴?自然的东吴和蜀汉,必会趁机出兵。如此一来,曹魏就既有可能灭亡。

这种结果,司马懿和曹爽必心知肚明。因而司马懿请蒋济去游说,陈述厉害!都说曹爽胆小,为了活命才投降。但也必有担心由于内乱,怕曹魏灭亡的因素在里面。毕竟,是他们曹家天下。所谓,两个妇人扯孩子,亲娘从来都是先放手的。因此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绑架了曹魏天下,孤注一掷的行动,反正曹魏亡了,士族门阀不会亡。

一、关于曹爽谋反的“动机”

想谋反也好,想杀人也好,犯罪以前动机是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那曹爽有这种动机吗?有人说皇帝人人都想做了,这种动机显然有啦。这种理论用在其他人身上很可能是对的,但在曹爽这里却有个极大的错误。为什么我这么说呢?首先大家想想,你为什么想当皇帝?无非就是要后宫三千,家财万贯,良田千亩,地位高贵对吧?毕竟皇帝这个位置之所以那么诱惑,就是因为他享受的“权利”实在太大了,美女财宝地位气场,你当上皇帝就都有了,所以一般人都想当皇帝,但是这种理论用曹爽身上却有个致命的疏忽,那么是什么呢?看史料:

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三国志曹爽传

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曹爽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和皇帝不相上下了,后宫里的美女也可以占为己有,甚至可以改诏书。换言之皇帝拥有的权利,他都有了。皇帝所享受的福利,他也都有了。他干吗要谋反呢?曹爽是一个富二代,没有什么志向,既然皇上的福利他都能享受,他干吗还要去谋求皇上的“义务”呢?要知道皇上除了有很大的权利意外,也要背负很重的义务,所以以天下为己任,曹爽现在的状况是享受权利而不用承担义务,岂不美哉?人们为追求权利而斗个你死我活的事情不少,但是为了追求义务的相斗,那只有高风亮节或者有雄心壮志者才会做的事情,可曹爽很明显不是这种人。故而曹爽谋反毫无动机可寻。

二、论曹爽谋反的“风险”

要是谋反这种事情,就是要真刀真枪的玩命干得事情,没有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才能,基本都会失败,历史上无数前辈都在这里躺枪了。而曹爽也没勇气,也没才能。就算是曹爽再蠢经过伐蜀大败后,难道就没有对自己军事能力有个自知自明吗?看着全军溃败,自己狼狈奔逃,就算是狂妄自大富二代也明白些道理吧?明白自己军事能力不咋滴吧?既然曹爽军事能力低,那风险自然几何倍数的增长,而且当时魏国还有不少忠臣,要是真有人起兵谋反,难免不会出现毋丘俭之类的人,来讨伐曹爽。而且当时天下未定,孙刘两家虎视眈眈,你要谋反,那还不打过来?曹爽如果真要造反,难道不会掂量掂量风险?别说曹爽无脑不会思考,像谋反这种关系到全家性命的事情,就算是街头上的路人也会考虑考虑的。所以说风险如此之高,曹爽谋反岂不是天方夜谭?

三,论曹爽谋反的“人才”

按道理说一个人要谋反,首先要和一些很牛的谋士或者将领谋划,让他们帮帮自己出谋划策什么的。但曹爽这边呢?他的合作对象是谁?何晏。何晏何许人也?一个书生,一个天天聊老庄之道的书生。嗯,一个无能的富二代和一个天天尝到无为的书生密谋反叛,除了司马懿脑残粉,还有人信这么奇葩的事情吗?

四,论曹爽谋反的“觉悟”

按道理说一个人谋反,觉悟总的是有吧?毕竟谋反要是失败,那就是全家被杀的悲惨结局。既然要谋反,觉悟就不可或缺。但是曹爽有吗?没有。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曹爽当时还手握兵权,如果他真的要谋反早就起兵了,但是他居然奉还了兵权!这真的有谋反的觉悟吗!?如果曹爽真的要谋反,那他不可能不知道交出兵权什么下场吧?谋反这种罪,曹爽参考一下前辈就知道下场如何了,但他还是被司马懿忽悠交出兵权了。那这又说明什么呢?那就是曹爽本来就没打算谋反,所以他就没考虑谋反者的下场,故而被忽悠了,认为自己虽然有罪(除谋反意外的罪名),但是金盆洗手的还能保住性命。有人又会认为曹爽低能,才会被忽悠,但我要说前辈血淋漓的例子在眼前,什么韩信之类的,忽悠一个人真的那么容易吗?况且曹爽智商是正常水平的啊。

五、曹爽谋反之说出自何处?

1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出自晋书

这个我并不想多言,大家都看见第一条“证据”出自晋书,晋书是什么啊?科幻类的小说。陨石落汉相归天,司马懿超神战绩。而且高平陵之变还是个敏感的事情,就好比高乡贵公事件,高乡贵公事件,晋书已经对司马昭进行相当程度的美化,一眼看过去就能得出明确结论“曹髦找死,司马昭是无辜的”。所以在这么敏感的事情上,晋书的可信度又有几何呢?有人说晋书黑司马懿,但是晋书再怎么黑能不为司马家的正统说话?是想要是晋书否认了司马家的正统,那干吗还什么宣帝纪,文帝纪啊?有人说这是司马懿个人的问题,不能和司马家正统挂钩,那么还请把晋书中的宣帝纪除名行吗?不是没关系吗?晋朝以及司马家的正统,晋书是必须要曲笔回护的,要不然问题可就大了。

2初,张当私以所择才人张、何等与爽。疑其有奸,收当治罪。当陈爽与晏等阴谋反逆,并先习兵,须三月中欲发,於是收晏等下狱。出自三国志曹爽传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陈”字,何意?就是说:张当“说”曹爽要谋反。换言之这是人证。但我们知道人言可谓真假难辨,到底张当说的是真还是假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内容

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三国志三少帝纪

这段史料也是说人证,但是大家要注意两点,1是“付廷尉”2是“考实”

先说1把张当交给了廷尉,那么这个廷尉是什么机构呢?简单来说就是审讯犯人的地方,不过和现在法院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当时的廷尉是可以使用私刑的!就是所谓的屈打成招!而且这还是普遍现象!

今有司务纠刑书,不本大道,是以刑用而不措,俗弊而不敦。三国志高堂隆传

高堂隆把话说得非常明白,就是官员们审讯犯人,不按照正道,用私刑。

还有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三国志陈表传

说得很清楚,官员们用私刑审讯。在当时很常见。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第2点,就是“考实”,考在古代也通“拷”,拷问。考实翻译过来拷问核实。但有人说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说考实是考实,不应该逐字翻译。而考实这个词是考察的意思,没有拷问的意思。那他们的史料出处是什么呢,也是三国志里的内容。

《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

那么这种说法对吗?显然不对。因为翻译势必要联系情况,为什么傅嘏这里就翻译成考察了呢?因为他说的是如何选拔官员,如果发展内政之类的事情,和刑狱无关,自然要翻译考察喽。那我再举些例子:

首先上面说过的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

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

以上也都是三国志上内容,可是这里的“考”显然就是拷问,换言之和刑罚,牢狱有关的考自然应该翻译成拷问。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所以张当这个“考实”,和廷尉挂钩,自然应该翻译为拷问核实。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处张当是被屈打成招的,曹爽谋反子虚乌有。

六、论审讯曹爽和曹爽死后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审讯曹爽过程,自然是没有明确记载,有阴谋你还详写?不过呢,三国志对于审讯曹爽一事,非常隐晦的提出两点。1审讯曹爽、何晏的人是卢毓,而且还是司马懿让卢毓审讯曹爽、何晏的。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这司马懿可是别有用心,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曹爽和卢毓是有私仇的,曹爽得势的时候曾经打压过卢毓。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司马懿用谁不好,偏偏用个和曹爽有仇的,这难道是巧合吗?而且卢毓申完后,曹爽死了。他可谓是一路高升,就像做了直升飞机一样。复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封高乐亭侯,转为仆射,故典选举,加光禄大夫。这难道都是巧合?

2我们已经知道曹爽、张当啊,是交付过廷尉审讯的。那么当时的廷尉长官是高柔,在处理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对高柔说了一句很有内涵的话,那就是“阁下就是周勃”了太傅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周勃,想必大家都了解,刘邦的部将,后来除掉吕家,将政权还于刘家。最后周勃担心功高被害就宣布隐退了,不再过问朝政。那么司马懿对高柔说这样的话,意义何在?古代人说话特别政治上有时候说的话很委婉,但很有内涵。比如邓艾兄就是听不懂司马昭的内涵而扑街的。那司马懿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曹爽死后,高柔的表现,首先高柔莫名其妙的加封了爽诛,进封万岁乡侯。,按道理说无功不受禄啊,要说高柔在高平陵之变干的事情,就是接了皇后的诏书。这怎么突然加封了呢?再联系一下他是廷尉长官,哦,反正我是明白了。接着高柔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在曹爽被诛杀之前,高柔还是管事的,经常过问朝政了。但曹爽死后,高柔可谓尸位素餐,当着高官,不再过问朝政了,基本上和周勃结局差不多。这是不是可以说高柔理解了司马懿的话语了呢?

结论:一个贪图享乐,不胸无大志的富二代,突然一天脑子抽筋不考虑风险,像高风亮节人士一样去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义务。并且他的合作对象还是个满口无为的书生。到了关键时刻又放弃了,在前辈血的教训前,还认为谋反这种事情还金盆洗手。这么离奇的故事,你信吗?总而言之:曹爽谋反,不切实际,斩草除根,还看仲达。

太尉蒋济说:“曹爽就象劣马贪恋马房的草料一样,因顾恋他的家室而不能作长远打算“

司马懿派遣侍中、高阳人许允和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告诉他应该尽早归降认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诉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职而已,并指着洛水发了誓。

大司农桓范劝说曹爽兄弟把天子挟持到许昌,然后调集四方兵力辅助自己。曹爽仍犹豫不决,最终

曹爽然后把刀扔在地上说:“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于是曹爽向曹芳通报了司马懿上奏的事,告诉魏帝下诏书免除自己的官职,并侍奉曹芳回宫。最后被司马懿以谋反罪灭三族。

这就是曹爽放弃抵抗的最主要原因和简略的经过。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可以来说虎啸龙吟这部电视剧里有些对司马懿的演绎是真,有些是假,可以说大部份是假的。里面把司马懿刻画的是以德报怨,胸襟宽广,非常忠于朝廷,即使总是受到同僚的陷害也不去陷害他人,甚至从不与人结怨。而且对上十分的孝顺,对兄弟情同手足,对妻子也相敬如宾甚至有些怕老婆,对孩子也十分的疼爱。可以说十个十足的大好人。后来是因为自保,才逼不得已去发动政变。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可以说这部电视剧是有点美化司马懿了。当然如果拍摄一部丑化的司马懿,描写的都是一个丑陋不堪的主角,对现在人的价值观也起不到好的作用,也不可能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批,就更不能播出让大家看到。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可以说绝对的狡猾,一直是隐忍,狡诈,悄无声息的蓄势待发。经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曹氏君主,一旦抓住机会,就夺取了曹魏政权。而且绝对没有电视里刻画的处处针对他,更没有他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人陷害并想除掉他。首先曹操就是特别的爱才,刚开始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有能力的武将也有很多,那个时候曹操让司马懿出来当官,司马懿觉得没有出头之地,所以拒绝曹操的邀请。也是曹操当了丞相后强制司马懿出来当官,而且曹操何等英明和善于用人,而且曹丕和曹睿也绝对不是昏庸的君主,也是知道司马懿的才能,当然你说如果有防范司马懿的地方这个我比较相信。

后面曹爽和司马懿共为辅佐大臣,小皇帝年幼,双方当然会争权夺利,谁都想获得更大的权利,而把对方踩在脚下。当然曹爽也并没有想着致司马懿于死地,首先司马懿一直都喜欢装病,而且是从曹操在的时候一直装到起兵谋反。也骗过了很多人,曹爽也对他疏于防范,只是夺得了他的一些权利。司马懿也一直不是屈居人下的人,一直都想着争取更大的权利,前面几代曹家君主在的时候他没有机会,只能是争取做大一点的官,获得大一点的权利。到了小皇帝登基,他便有了资本去谋朝篡位。而且私自培养死士三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说明司马懿确实早有预谋,等的就是时机成熟发动政变。而且司马懿是心狠手辣之人,发动政变杀了很多的曹氏宗亲和反对他的人,成千上万的人死在这场斗争中。绝对没有电视里宽宏大度,以德报怨的样子。

从司马懿一生的表现和追求来看,司马懿从来都不是被逼无奈才谋反,而是早有预谋,只是等待时机而已。

司马懿在曹魏帝国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威望,所以曹爽对司马懿一直抱以尊重和谦恭的态度。而司马懿也因为曹爽是曹氏皇族的代表人物,也对曹爽一直也报以尊重和礼让的态度。他们这种做法获得了外界的高度认可,如果这种局面一直保持下去,历史也许就是另一番模样。

但在利益面前,曹爽利令智昏了。

曹爽为什么能够成为帝国首席执政官呢?因为他是皇族子弟。如果抛开这种原因,以曹爽的才能、资历和表现,是绝对无法与司马懿相提并论的。曹爽很明白这一点,但随着事件的推移,曹爽逐渐开始忘乎所以了。而曹爽所亲近的人,大多都是急近功利的浅薄之徒。他们劝说曹爽应该把司马懿挤到一边去,于是曹爽让皇帝封司马懿为太傅,表面上更加尊崇司马懿了,可实际上却轻松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

司马懿是司马家族的代表人物,更在军政两界有着无人可及的威望。但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步步进逼,却一直报以了退缩与忍让,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十年之久。

很多人因为高平陵之变的缘故,认为司马懿本来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但在我看来这不太可能。司马懿不想去做乱臣贼子,绝不是因为他道德水平高,更不是他对曹氏忠心,而是因为客观条件一直在局限着他。后来虽然策划了高平陵之变,那也是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去做的。

昨天我分析过:一个位高权重的实权派,如果愿意提着全家人头去赌博,一定不是因为利益。因为他已经位高权重,再想更进一步的概率太小,危险太大,以司马懿的智慧不至于做出这种事情。可如果不提着全家人头去赌博,就有可能让全家人被政敌压赴刑场,那愿意赌博的实权派一定会有很多。

行险一搏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因为恐惧。

司马懿害怕成为乱臣贼子,所以不敢与曹爽相争。一切仅仅是因为当一个乱臣贼子,绝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容易。看看历史上的乱臣贼子,满门抄斩的可谓车载斗量,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呢?

司马懿爬上人臣尊荣的顶点后,必须面对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接受家族由盛转衰的命运,另一种选择就是冒险去当乱臣贼子。

这两种选择,对司马懿而言都是痛苦的。司马懿现在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如果向前一步,自然可以让自己的家族更上一层楼,但里面的风险与艰难却是深不可测的;如果选择向后退缩,却会让自己的家族渐渐面对由盛转衰的命运。司马懿选择了向后退缩,因为司马懿没有勇气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去赌明天。

如果我们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历史,如果我们不用盖棺定论的态度评价历史人物。那么在高平陵之变以前,司马懿都是一个完美的臣子。他是国家的栋梁,又事事循规蹈矩,恪守臣子的本份。

说完主角曹爽和司马懿,我们再来说说重要配角,曹爽的唯一支持者桓范。司马懿和蒋济称呼桓范为“智囊”。在我看来,这个称呼并不是褒义的,而是饱含着贬义的讽刺意味。

桓范当徐州都督时,曾与徐州刺史郑歧争夺房屋。争夺得不可开交之际,桓范竟然想滥用职权往死里整郑歧,最后因此丢了官。

后来桓范听说朝廷任命自己给吕超当下属,立刻大呼小叫没完没了。因为桓范认为自己的资历和能力都比吕超高,怎能去给他当下属呢?桓范的老婆对他说:你从前与下属相争弄得声名扫地,现在又对自己未来的上司报以这种态度,世人会怎样看您呢?桓范无法反驳自己的老婆的话,顿时恼羞成怒地动手打老婆。桓范的老婆当时已经怀孕,被桓范打得受伤流产,没多久就死了。

桓范曾写过一本书,觉得自己写得非常好,于是就劝太尉蒋济读一读自己的书,涨涨见识。蒋济看到桓范这种自大的样子,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对这本书不屑一顾。后来桓范为此事向蒋济寻碴挑衅,蒋济面对桓范的挑衅置之不理。桓范对此气得要命,逢人就说蒋济狂妄。

大家可以看看桓范的各种表现,这种人也配被称为“智囊”吗?

在劝说曹爽失败后,桓范哭着骂曹爽:你爹曹真英雄一世,生下你们几个兄弟,真是像猪一样蠢啊!桓范骂曹爽像猪一样蠢,为什么不骂自己像猪一样蠢呢?

截止到高平陵之变,桓范与曹爽兄弟最少也有十年了。 十年的近距离观察,桓范都不知道曹爽兄弟是什么样的人。直到事不可为,全家老小即将被满门抄斩之时,才连哭带骂地说曹爽兄弟像猪一样蠢,这是多么优秀的洞察力啊?

在我看来,桓范并不是什么有谋略的人。因为从桓范的生平去看,除了在高平陵发表过一段似是而非的高见之外,桓范再也没有留下什么了不起的高见。而且从他的传记去看,他只是一个执衷于争权夺势,并且自视甚高的官僚而已。所谓的“智囊”称号,恐怕也是源于众人对他的奉承,甚至调侃。

司马懿听到桓范跑出城去的消息之后,显得格外担忧。这并不是担忧桓范给曹爽出什么高明的计谋,而是害怕曹爽在桓范的鼓动下头脑发昏。因为桓范和曹爽都没有什么大智慧,两个愣头青一时想不开,高平陵之变就有可能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而司马懿却希望兵不血刃地解决这件事,如果真的演变为流血冲突,司马懿就算胜利也只能是惨胜。

高平陵之变的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在司马懿的预料范围内圆满收场。但司马懿也没能笑到最后,因为就在高平陵之变后的两年,司马懿就病逝了。而司马家族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能否安然度过呢?

影视剧中的司马懿形象

其一,曹操旧部年迈失权;顾名思义,曹操旧部就是指和曹操一起打天下的那帮人。要知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那班人马已经是老的老,死的死,你像蒋济还被剥夺了兵权。所以,那个时候的曹操旧部在政治上已经无法制衡司马家族了。

影视剧中的曹爽形象

其二,曹操旧部不满曹爽

;曹爽自担任顾命大臣以来,仗着权势倒行逆施,比如霸占先帝后宫、大肆结党营私、极力排除异己、贪污腐败,惹得天怒人怨,他的所作所为让曹操旧部对他十分不满。

其三,司马懿深得曹操旧部支持

;稍微有一点基础的人都知道,司马懿也是曹操旧部啊,他早年追随曹操征讨天下,虽然曹操一直防着他,但是他在曹营也是有不少势力的。

影视剧中的司马懿形象

其四,司马手执皇太后懿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奉的可是太后的懿旨,太后可是皇家的人,难道那些曹操旧部不知道,谁才是天吗?自然是皇帝,虽然皇帝在你曹爽手中,但那也是被你逼的,人家根本就不愿意跟你玩。

司马懿属于和诸葛亮差不多类型的人物,而曹爽和司马懿相比就差了很多,所以在司马懿便便的时候曹爽根本打不过他。

这也验证了一个道理,不作死就不会死。不过最可怜的是,曹芳这个皇帝,成了傀儡皇帝,汉献帝第二。也许,这也是曹家的报应吧,当年曹操将汉献帝玩弄于鼓掌之间,几十年后,曹魏天下的末代皇帝,曹芳也被司马家族玩弄于股掌之间。

因为《三国演义》的描写,大家多会误以为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一个人掀翻了魏国朝廷。其实不然,司马懿掀翻的是专擅朝政把持尚书台的曹爽一党而已,而满朝文武几乎全都站在司马懿一边。只不过政变的成果最后被司马懿所窃取,让人误以为是司马懿靠一己之力翻的身

高平陵之变后,为什么曹魏就实存名亡了

高平陵之变后,为什么曹魏就实存名亡了?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的正月初六,魏国首都洛阳,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告病在家多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