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籍包括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历史典籍包括什么,第1张

·《楚辞》

·《诗经》

·《论语》

·《春秋》

·《战国策》

·《庄子》

·《老子》

·《荀子》

·《韩非子》

·《晏子春秋》

·《齐民要术》

·《秦简》

·《汉书》

·《汉纪》

·《汉简》

·《魏书》

·《颜氏家训》

·《陈书》

·《管子》

·《竹书纪年》

·《礼记》

·《盐铁论》

·《申子》

·《洛阳伽蓝记》

·《说文解字》

·《 胜之书》

·《水经注》

·《梁书》

·《晋书》

·《慎子》

·《左传》

·《山海经》

·《尚书》

·《尉缭子》

·《宋书》

·《孟子》

·《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

·《国语》

·《四民月令》

·《商君书》

·《周礼》

·《周易》

·《周书》

·《吴子》

·《吕氏春秋》

·《后汉纪》

·《后汉书》

·《史记》

·《南齐书》

·《南史》

·《华阳国志》

·《十六国春秋》

·《北齐书》

·《北史》

·《六韬》

·《公孙龙子》

·《东观汉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论中国情形危急

谭嗣同

林则徐: 禁烟奏折

白居易《长恨歌》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记·外戚世家》

《史记·孝武本纪》

《千字文》

《三字经》

最早的历书——《夏小正》

春秋会要 [清]姚彦渠撰

七国考 [明]董 说撰

秦会要订补(修订本) [清]孙楷撰 徐复订补

西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东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三国会要 [清]杨晨撰

唐会要(全三册) [宋]王 溥撰

五代会要 [宋]王 溥撰

明会要 [清]龙文彬撰

中外交通史籍丛刊:

大唐西域记校注 [唐]玄奘、辩机原著 季羡林等校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唐]义 净著 王邦维校注

西洋番国志 郑和航海图 两种海道针经 [明]巩珍著 向达校注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释迦方志 [唐]慧立著 彦悰笺 孙毓棠 谢方点校/[唐]道宣著 范祥雍点校

岛夷志略校释 [元]]汪大渊著 苏继庼校释

真腊风土记校注 西游录异域志 [元]周达观原著 夏鼐校注 [元]耶律楚材著 向达较注 [元]周致中著 陆峻岭校注

西洋朝贡典录校注 东西洋考 [明]黄省曾著谢方校注 [明]张燮著 谢方点校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

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经行记笺注 [唐]慧超原著 张毅笺释 [唐]杜环原著 张一纯笺注

安南志略 海外记事 [越]黎崱著 武尚清点校 [清]大汕著 余思黎点校

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 咸宾录 [明]陈诚著 周连宽校注 [明]罗日褧著 余思徐点校

诸蕃志校释 职方外纪校释 [宋]赵汝适著 杨博文校释 [意]艾儒略著 谢方校释

殊域周咨录 [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

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考 [日]真人元开著 汪向荣校注 [明]李言恭 郝杰著 汪向荣 严大中校注

清朝柔远记 [清]王之春著 赵春晨点校

岭外代答校注 [宋]周去非著 杨武泉校注

回回药方考释(全二册) 宋岘考释

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 金尼阁著 何高济 王遵仲 李申译 何兆武校

东印度航海记 [荷]威伊邦特库著 姚楠译

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 [法]戈岱司编 耿升译

蒙古与教廷 [法]伯希和撰 冯承钧译

道里邦国志 [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 宋岘译注

中国印度见闻录 穆根来等译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法]费琅(C·Ferand)编,耿升、穆根来译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童蒙止观校释 〔隋〕智顗著 李安校释

宋高僧传上下册 〔宋〕赞 宁撰 范祥雍点校

古尊宿语录(全2册) 〔宋〕赜藏主编 萧父 吕有祥点校

大乘起信论校释 〔梁〕真 谛译高振农校释

高僧传 〔梁〕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

五灯会元(全3册) 〔宋〕普 济编 苏渊雷点校

坛经校释 〔唐〕慧 能著 郭朋校释

成唯识论校释 〔唐〕玄 奘译 韩廷杰校释

道教典籍选刊(8种):

无能子校注 王 明校注

老子指归 〔汉〕严 遵著王德有点校

悟真篇浅解(外三种) 〔宋〕张伯端撰 王沐浅解

南华真经注疏 郭象注成玄英疏

天仙金丹心法(附气功秘文破译) 旧题八仙合著 松飞破译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王 卡点校

太平经合校(全2册) 王 明编

只是有可能而已,现代某些专家指出李白应该生于西域碎叶城(实际上他的出生地也众说纷纭)。而西域碎叶城属于中亚地区,在这些地方生活的大多是说突厥语族的民族。所以有人怀疑李白会不会有突厥血统。

怀疑李白有突厥血统的原因,是抓住他家应该客居西域这一点,他的子女们取名也疑似带有突厥民族色彩,加上有的专家提出某些古代文献暗示,李白的体貌特征符合突厥人的特点,眼珠子的颜色并不是黑的,符合中亚民族特征联合某些史书记载“天支为姓”,怀疑他本不姓李,是个冒称李姓的胡人。但大部分正式历史记载李白祖籍是汉人,家族被流放西域。所以也有怀疑他母亲是突厥血统。总是他本人有可能有突厥血统。

(有的人说是为了避免民族歧视或自卑心理我个人觉得是扯淡,唐朝民风开放,李唐皇族有鲜卑血统,很多外国人在长安做官,安禄山是胡人,高仙芝是高句丽人,阿史那的王族,波斯的王族,什么突厥人铁勒人回鹘人高丽人日本人阿拉伯人波斯人·······都能做官,甚至官拜宰相)

但他本人具体是客居西域的汉人,还是带有突厥血统的汉族混血,或者直接就是个胡人。真的很难说。

因为他本人的出身地,籍贯,血统都众说纷纭

身世之谜

关于诗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21]  。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马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人生诸要素的影响》(《丝路学刊》1997年第4期),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22] 

祖籍迷雾

虽然90年代以后大多数学者认同李白出生地在四川江油,但是关于李白确切的出生地还是存在争议,大致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四川绵阳江油、陇西成纪、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

四川绵阳江油

2009年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省安陆市委宣传部,认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安陆涉嫌“侵权”。

2009年8月24日,安陆市政府发专函给江油,希望两地能“共享李白”。

2009年8月28日,江油市文化旅游局向安陆市政府发去律师函,希望对方在10日内,立即停播或删除含有“李白故里”字样的宣传广告片,并保留用法律手段进一步追索的权利,最后胜诉。

陇西成纪

李白祖籍早于古书有记载《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魏颢(唐前进士,曾亲访李白,二人“相见泯合”)《李翰林集序》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范传正《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新唐》说:“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因为犯罪迁徙至西域,神龙初返还,客居陇西。”《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子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2010年3月,甘肃籍学者雷达写了一篇《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的文章,随即当地组织了网友签名等活动,颇为热闹。

吉尔吉斯斯坦

根据郭沫若等学者的考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白生可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今四川省江油市定居。李白《与韩荆州书》:“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楚汉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2009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访问安陆,称李白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希望托克马克与安陆两个城市能够以李白为纽带,共同担负起弘扬李白文化的责任,并进一步拓展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早在2008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就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李白文化的经济合作。朱萨耶夫·古邦造访安陆,更是表明吉方已经认识到李白故里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力图分上一杯羹。随后,两地草签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意向。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李白是不是真有突厥血统,只是一种怀疑而已并没有被证实。

突厥是在唐朝时出现,匈奴是在秦朝时出现,契丹也是在唐朝时出现。

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契丹早期分八部。 唐朝初年契丹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当时契丹酋长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唐太宗贞观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蒙恬逐出黄河河套地区,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西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汉元帝时,于五部呼韩邪和亲。后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在西迁后消失在中国的古籍中。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

雕镌天花乱坠的世界 辛德勇 2011-3-23

所谓“天凤三年鄣郡都尉”砖铭文与秦“故鄣郡”的名称以及莽汉之际的年号问题(上) 辛德勇 2011-3-7

题天一阁旧藏明刻本《天台集》 辛德勇 2011-1-13

补谈所谓“匆匆不暇草书” 辛德勇 2010-12-8

金匮石室与残砖断瓦 辛德勇 2010-11-17

唤起废墟遗址中酣睡的文化性灵 荣新江 2010-11-15

关于契丹小字《耶律糺里墓志铭》的若干问题 刘浦江 2010-10-12

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 刘浦江 2010-10-12

说阜昌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 辛德勇 2010-8-24

掩映之间——宋代尚书内省管窥 Deng Xiaonan 2010-5-21

出土材料与唐宋女性研究 Deng Xiaonan 2010-5-21

The Soviet Impact on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in the 1950s' Zang Jian 2010-5-7

Further Remarks Sogdia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Rong Xinjiang 2010-5-7

Newly discovered Chinese-Khotanese Bilingual Tallies Rong Xinjiang 2010-5-7

On the Dating of the Khotanese Documents from the Area of Khotan Zhang Guangda and Rong Xinjiang 2010-5-7

The Name of the So-callde Tumshuqese Langguage Rong Xinjiang 2010-5-7

草原地带の突厥石人から见た东西文化交流 Wang Xiaofu 2010-5-7

近世以後における中国都市形态史研究 Li Xiaocong 2010-5-7

The end of the Five Virtues theory:Change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since the Song Dynasty Liu Pujiang 2010-5-7

契丹名、字研究——文化人类学の视点からみた父子连名制 Liu Pujiang 2010-5-7

近年における北京吴简研讨班の主要成果につぃて Luo Xin 2010-5-7

中国古地図の再会——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図の整理と考察 Li Xiaocong 2010-5-7

拝火教と突厥の盛衰 Wang Xiaofu 2010-5-7

日本の人文学杂感――中国史研究を中心として Deng Xiaonan 2010-5-7

多面的な政治业绩と调查宋代の情报处理システム Deng Xiaonan 2010-5-7

考古资料と唐宋女性史研究――唐代西北と宋代华北を事例として Deng Xiaonan 2010-5-14

TheAncestors' Family Instructions:Authority and Sovereignty in Song China Deng Xiaonan 2010-5-7

白江口の战いに関する历史的地名の考证 Wang Xiaofu 2010-5-7

靺鞨、女真逓兴述论——渤海国を中心として Wang Xiaofu 2010-5-7

Chinese maps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Li Xiaocong 2010-5-7

Women Returning Home-A Topic of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Zang Jian 2010-5-7

Autorite imperiale et gouvernement dans la Chine medievale Deng Xiaonan 2010-5-10

Wome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 Song China Zang Jian 2010-5-7

Women in Turfan during the 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 A Look at their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 Deng Xiaonan 2010-5-10

论细柳仓与澄邑仓 辛德勇 2010-3-25

越王勾践徙都琅邪事析义 辛德勇 2010-3-22

隋大兴城坊考稿 辛德勇 2010-1-22

述钱塘汪氏自存本振绮堂重刻《湖船录》 辛德勇 2010-1-21

一时故实,百年蓍龟 辛德勇

关于《水经注图》 辛德勇

契丹开国年代问题——立足于史源学的考察 刘浦江

穷尽·旁通·预流:辽金史研究的困厄与出路 刘浦江

《汉书》赵佗“处粤四十九年”说订讹 辛德勇

题嘉庆初刻两卷本黄钺《壹斋集》 辛德勇

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形态与结构演进之研究 李孝聪

论《两京新记》在中国古代城市文献编述史上的意义 辛德勇

创新与因循:从“祖宗之法”看宋代政治基调 邓小南

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邓小南

“真吏”新解 罗新

吉木萨尔二工河古突厥文刻铭的调查与思考 罗新

由草原突厥石人看东西文化交流 王小甫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 王小甫

王化与山险——中古早期南方诸蛮历史命运之概观 罗新

题孙人和旧藏初印本《禹贡本义》 辛德勇

记百万塔陀罗尼清末传入中国的一条史料 辛德勇

从《西教纪略》到《教务纪略》 辛德勇

太原的异名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辛德勇

汉“元朔五年弩”鐖郭铭文述疑 辛德勇

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 辛德勇

“访闻”与“体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径举例 邓小南

《契丹地理之图》考略 刘浦江

西汉宗室绝国考 陈苏镇

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唐龙朔年间哥逻禄部落破散问题 荣新江

吐鲁番新出送使文书与阚氏高昌王国的郡县城镇 荣新江

吐鲁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研究 荣新江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概说 荣新江

浅议宋人子嗣观念变化及对妇女生活的影响 臧健

张芝“匆匆不暇草书”本义辨说 辛德勇

谭其骧先生写给我的一封信 辛德勇

隋唐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

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 辛德勇

跋绍良先生所藏元王氏《直说素书》 辛德勇

《绍良书话》序言 辛德勇

谈传言所说晚近存世金刻本《旧五代史》乃绝无其事 辛德勇

论阙特勤之阙 罗新

中韩关系视野下的《三国史记》撰作 王小甫

19世纪后半期以来清朝学者编绘历史地图的主要成就 辛德勇

导向的确立——兼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 邓小南

苏联对中国性别平等的影响 臧健

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公羊》学 陈苏镇

记我买过的几部影印本古籍 辛德勇

跋绍良先生旧藏无著盦辑校《草窗词》 辛德勇

读《隋代墓志铭汇考》 辛德勇

漫谈丛书零本的收藏 辛德勇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

黄永年先生与古文献研究 辛德勇

《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序言 辛德勇

再谈“东丹国”国号问题 刘浦江

默室求深,备其宣导 辛德勇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辛德勇

《王重民向达先生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序 荣新江

池田温《敦煌文书的世界》序 荣新江

北魏太武帝的鲜卑本名 罗新

汉初侯国隶属关系考 陈苏镇

“祖宗故事”与宋代的《宝训》、《圣政》 邓小南

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 王小甫

金中都“永安”考 刘浦江

清代城镇街头的公众文字信息 辛德勇

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 辛德勇

唐人模勒元白诗非雕版印刷说 辛德勇

释《南史·宋本纪》之“禾绢闭眼诺” 辛德勇

显曲江风度 见武溪风采 辛德勇

上古史地研究二题 辛德勇

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张希清

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 阎步克

“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 刘浦江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 陈苏镇

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邓小南

柔然官制续考 罗新

拜火教与突厥兴衰——以古代突厥斗战神研究为中心 王小甫

收养:一个不可忽略的人口与社会问题——宋元民间收养习俗异同初探 臧健

阚氏高昌王国与柔然、西域的关系 荣新江

孔道与平台: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李孝聪

肃慎辛氏箧存稀见明人别集题录 辛德勇 2007628

中国对瑞典国最早的全面记述——述清末写本《瑞典国记略》之历史由来 辛德勇 2007621

《冥报记》报应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 辛德勇 200758

准望释义——兼谈裴秀制图诸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沈括制图六体问题 辛德勇 2007412

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谭其骧 2007412

花冤大头钱买书读 辛德勇 2007412

《澶渊之盟新论》前言 张希清 200745

《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前言 张希清 200745

黄永年先生教我读书买书 辛德勇 2007320

《周礼》地域职官训释——附论上古时期王官之学中的地理学体系 辛德勇 2007320

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里 辛德勇 200634

两汉州制新考 辛德勇 200634

落伍的一年 辛德勇

西汉关中龙首渠所灌溉之“卤地”抑或“恶地”与合理对待传世文献问题 辛德勇

咸丰九修《毘陵徐氏宗谱》与中国古代的铜活字印本问题 辛德勇

以五原郡的始设时间为例述吕祖谦之历史考辨 辛德勇

一份有关《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学术史料——史念海《述<中国疆域沿革史>书》

汉长安城的兴建与变迁 辛德勇

我与绍良先生的书缘 辛德勇

《中国考试通史》(宋辽金元卷)后记 张希清

《中国考试通史》(宋辽金元卷)序言 张希清

中国考试通史第二卷(宋辽金元)目录 张希清

《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三卷(宋)简明目录 张希清

“无情如造化 至公如权衡”——宋代科举封弥誊录制度述论 张希清

“清、慎、勤”——为官第一箴言 张希清

历史上的包公 张希清

斯波义信先生北京大学座谈记录

西汉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

《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研究》序言 辛德勇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下) 辛德勇

河山集提要 辛德勇

《靖逆记》原本判别 辛德勇

《两京新记辑校》前言 辛德勇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 辛德勇

在书市的最后一个秋日里 辛德勇

钱泳《记事珠》稿本经眼识略 辛德勇

五德终始说之终结 刘浦江

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 刘浦江

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 刘浦江

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 辛德勇

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的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的战略地位 辛德勇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 辛德勇

《三辅黄图校释》后述 辛德勇

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 阎步克

汉武帝徙民会稽史事证释 辛德勇

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 辛德勇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 阎步克

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度述论 阎步克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 罗新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阎步克

北朝墓志丛札(一) 罗新

北魏直勤考 阎步克

墨山国之路 罗新

从可汗号到皇帝尊号 罗新

北大与敦煌学 荣新江

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荣新江

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中古时期粟特人的迁徙与入居 荣新江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系 王小甫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 邓小南

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 邓小南

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 邓小南

走向再造:试谈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 邓小南

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 刘浦江

辽朝“横帐”考 刘浦江

辽朝国号考释 刘浦江

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 刘浦江

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 刘浦江

金代捺钵研究 刘浦江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辛德勇

记南明刻本《西曹秋思》——并发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事件之覆 辛德勇

历史典籍包括什么

·《楚辞》·《诗经》·《论语》·《春秋》·《战国策》·《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晏子春秋》·《齐民要术》·《秦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