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研究情况综述怎么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目前研究情况综述怎么写,第1张

目前研究情况综述可以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当前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展望几个方面写。

1、研究背景和意义:简单介绍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引发读者的兴趣,说明该综述的价值和必要性。

2、当前研究现状:全面综述该领域的目前研究现状,包括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还要针对不同方面的研究进行分类和归纳,对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和分析。

3、发展趋势和展望: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挑战和难题进行探讨,指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突破,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启示和参考。

除了基本的写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角度:综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呈现,比如历史角度、学科角度、方法角度等。可以根据所选的角度,来筛选文献和整合研究资料,凸显综述的重点和特点。

2、重点讨论:在全面综述研究现状之外,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重点进行细致的探讨,以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比如,可以关注一种新的技术或理论,探究其应用前景和挑战,揭示当前研究局限性和未来挖掘方向等。

3、比较分析:对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凸显其优劣,明确其发展瓶颈和解决途径。比较分析可以从各个角度出发,如不同学科、不同方法、不同地区等,或者将其与其他相关领域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交叉点和互补性。

4、趋势分析:在综述中关注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可以突出该领域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为研究者提供策略性的思路和建议。趋势分析可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评估。

5、反思评价:对目前研究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可以揭示当前研究局限性和偏差,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和反思。反思评价不仅关注研究成果,还涉及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困惑和挑战,有助于探究研究的本质和意义。

目前研究情况综述写作要领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严谨的逻辑结构和准确的表述,以及合理使用图表和数据支持自己的论点,进一步增强全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青铜器是商周艺术文化之代表,亦是贵族社会文化产物,它不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具,更是宗教祭祀重要之礼器,因此青铜器发展史,可称为商周文明发展史。过去之传统,对青铜器研究,偏重在铭文意义及考古断代上,而忽略纹饰与形制之研究。然而铭文、形制与纹饰三者本为一体,并非所有青铜器皆有铭文可作断代用,多数铜器只有纹饰或形制,因此研究青铜器应朝综合研究,才是最佳之研究方向。由於时间之限制,笔者无法对青铜器作全面研究,只对青铜器之「纹饰」作初步探究,俾能有所得,为他日研究之础石。

最早研究青铜器纹饰者,当属清末民初学者容庚,他在《商周彝器通考》(1941)一书中,用一章之篇幅列举纹饰七十七种。首次对铜器纹饰作详细之分类,具体列举各类纹饰,并介绍各类纹饰名称之来源、演变,及其所属时代。透过容庚先生专书介绍,使後世青铜器研究者,开始正视青铜器纹饰之存在与价值。近来研究青铜器纹饰著作甚多,各类动物:如鸟、龙纹及兽面纹之研究不乏其文,在这几类中,虽然龙纹纹饰有较多文章介绍,但多数只针对龙纹之分类、起源著墨而已,对於龙纹时代演变、艺术价值则鲜少探讨,因此本文选择此范畴作为研究方向,希能更深入探究龙纹纹饰之艺术内涵。

要瞭解龙纹何以出现在青铜器之原因,首应瞭解纹饰之起源,神话须从古籍及新石器时代出土古物中探究。龙纹纹饰并非在商代青铜器中突然产生,其起源可追溯新石器时代中陶、玉器。此外,就龙纹存在之意义,探究与当代政治、宗教之关系。龙纹分类中,采马承源先生之分类法作为基础,因马先生分类方式最为实用,具有理论上之价值,且多数商周青铜器之龙纹不出此范围,因此本文所论之龙纹分类,大抵以马承源先生之分类为基础,并拟制一表格,详尽言明各类龙纹盛行时代与其艺术价值。

第二章 龙纹起源及其意义

第一节 神话中之龙

在原始社会中,龙代表重要信仰之一,关於龙之神话层出不穷,古籍中记载颇多,如:《山海经�6�4海内北经》:「冰夷人面,乘两龙」;或《山海经�6�4西山经》:「……锺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国语�6�4郑语》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於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史书中神话,有《史记》、《汉书》、《南史》……等记载龙之神话。史记中有「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常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以而有孕,遂生高祖。」汉书中有「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王媪见其上有龙。」南史中有「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长七尺五寸,鳞纹遍体。」综合先秦文献中之龙神话记载,约可整理出较具代表性的四种说法注1:

一、将人、龙混为一体。如开天辟地宇宙开创者伏羲氏、生命创造者女娲氏、战胜蚩尤及创造物质文化之黄帝、亲尝百药神农氏,皆被描写成人面龙身或人面蛇身(图1)。反映出上古原始人在与自然斗争中,对胜者之崇拜。

二、龙乃人之化身。如大禹父亲鲧,死後三年不腐,化为黄龙。

三、龙乃神通广大之神灵。如大禹治水时,因尽心竭力治水,行为感动天地,因此得到神龙的帮助。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助禹治水有功。

四、龙乃神人驾驭之动物。《山海经》谓,西方之神蓐收,南方之神祝融,北方之神禹疆,东方之神句芒皆乘两龙。

以上之神话及传说虽不可考,但可知「龙」在中国人心中有其特殊之地位、意义。龙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原始社会之崇拜对象,反映人们崇拜超自然力,而龙即为超自然力之象徵,因它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故成为具有神力之形象。然而龙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里,只是一想像之生物。在古籍中,描述龙之记载有:

《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管子》曰:「水池」:「欲小则化为虫蠋,欲大则藏於天下;欲上则凌於云气,欲下则入於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

《尚书.洪范》曰:「五行纬」:「龙,虫之生也渊,行无形,游於天者也。」

「龙」究竟是什麼?形状为何?从古至今许多学者皆有考证。较一致结论为龙起源於原始氏族社会之图腾崇拜,它是由许多动物图腾,纵横起来之虚拟物。距离5000年前之远古氏族社会里,人民对各种自然变化还无法充分认识,他们将自然界一切皆视为有灵。从天上日月星辰,空中风雨雷电,至地上生物、非生物…等,皆视为神灵。原始人对这些自然现象,意识到一股神秘力量,是崇敬,也是慑服,於是将天上与世间物象联系起来,企图用周遭熟悉之动物来解释。

原始人为求生存与发展,每一氏族或部落将其中一种神灵,作为自己部落之守护神,也作为自己族标或象徵,供奉它、崇拜它,将神灵视为祖先,此即图腾崇拜。当时部落或氏族存在著兼并现象,当一强大部落并掉另一部落时,会将另一部落中最厉害部分吸收至自己部落图腾上,合并与融合成一幅凌驾於原来形象之新图腾,代表所有被合并之氏族。如此形成之图象,即非现实中之动物,而成一种虚拟之综合性生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象徵之「龙」,即是从氏族部落之图腾中产生注2。

传说中龙,实际上是神化之蛇,而龙之形象主要来自於蛇。传说古人常遭蛇之袭击,先是恐布,後又对它加以神化,当作能免除一切灾难之灵物,此种畸形心理,使许多不可理解自然现象得到圆满之答案。如春、夏之雷电,在一道曲折白光闪过後,即是倾盆大雨。闪电像一条瞬间腾空疾飞、曲折行进之巨龙,因此人们即想到「云至而龙乘之」,久之则「以龙蛇为天使」。雷电能引起大火,於是龙又可吞吐烟火。如此一来,蛇在原始人心中即成为神灵。它成图腾中之主宰物,其他一切动物只能依附它,龙之神话即顺理成章产生。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龙纹之萌芽

「龙纹纹饰」并非青铜器时代原有之产物,远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龙之形象已经出现在中国人使用各式器具上。即使「龙」之原始形貌已不可考,惟透过现代考古之发掘,各时代不断有「龙」形物出现,即可证明「龙纹」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即已萌芽与发展。

龙之雏形,最早出现於山西省吕梁山南端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是一幅鱼尾鹿龙岩画,距今约一万年。在考古发掘中,甘肃省甘谷县及武山县出土文物中,隶属仰韶文化之彩陶已有龙纹装饰,它们曾被称为「人面鲵鱼纹」,实应称之「龙纹」注3。另外在内蒙古与辽宁交接之红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多种玉制龙形器,其中有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龙形玦」;翁牛特旗三星拉他村之「玉龙」,辽宁牛河梁「猪龙形玉饰」(图2)与喀左县东山嘴「双龙首玉璜」。在牛河梁遗址之「女神庙」中,发现泥塑「猪龙」之残块。在内蒙古熬汉旗小山遗址还发掘出之大甸子陶器龙纹(图3),此乃距今约3400年以前,属夏家店下层文物之产物。此外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掘出之彩陶上(图4),亦发现有「龙纹」存在。陶寺出土之陶盤上,盤底内壁磨光,用红白两色彩绘出蟠龙图形。蟠龙头在外圈,尾卷盤中。龙体为蛇躯鳞身,巨口利齿,似蛇非蛇,此龙显然已是想像合成之虚拟生物,属早期龙形象之重大发现。据有关资料考证,此「龙纹」年代不晚於4500年前,可称为「天下第一龙」注4。但若将红山文化之「玉龙」与山西襄汾出土之陶龙进行比较,显示出玉龙较具原始时代气息与文化特性,故一些考古学者推测玉龙应距今5000年前,因此,玉龙取代陶寺龙,成为「天下第一龙」。

以上出现之「龙纹」,出现於距今约四至六千年以前,属新石器时代。它们共同特点是:图像均为两种或三种动物形象之结合体,有一大头与一卷曲成环型或半环形之体躯。所异者是,红山文化与小山遗址中出现之龙,形象为猪首、蛇身及马鬣相加;仰韶文化之龙则是人或兽之首,蛇或鱼之身相结合。仰韶与红山文化,几乎同属一时代,但却属不同文化区域,它们之间有一定之联系,又各有渊源。正由於文化差异之存在,所出现之龙形象徵即各有特色。此证明「龙」之观念,已非某一氏族所专属,而是在长期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成为许多部落之图腾标记注5。

铜器上纹饰之名称,最早见於《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周鼎者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又如《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所论及饕餮与窃曲,皆是後代采用为商周铜器纹饰之名称,但却无法追溯其命名之缘由。所谓饕餮文,在铜器上有时是兽面,有时则配置在龙身上之龙面。至於窃曲文,或谓变形夔龙文,或谓夔之涡转文。而铜器上之夔、虺、螭等纹,依《说文》解释,皆与龙有关,或是龙之别名,或是龙子。

第三节 龙纹之意涵

人们论及史前艺术,皆相信原始纹饰与原始社会与宗教密不可分,商周时代亦存在此现象。原始社会中,纹饰并非仅作为审美之用,其艺术活动与社会型态、宗教信仰,似有更密切之关系。西方学者卡西勒曾曰:「艺术在其起源和开创时,似乎与神话关系密切。艺术即使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离开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的范围和影响」注6。因之,原始纹饰与社会文化、宗教三者关系密不可分。

商周时青铜艺术,纹饰占重要一环,由纹饰分类观之,不难发现商周纹饰题材以动物纹样居多,而动物纹样中又以「龙纹」纹饰占绝大部分,此种现象反映出动物图像在商周时期人们心中,有其特殊崇高之地位,而动物纹饰与商周鬼神崇拜之宗教信仰无不关连。张光直先生认为商周器物之动物纹样是协助巫觋沟通天地神人之媒介注7,其於《中国青铜时代》曾曰:

在商代早期,神话中的动物功能,是发挥在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沟通上,……在古代中国,作为与死去的祖先之沟通的占卜术,是靠动物的骨骼的助力而施行的。礼乐铜器在当时显然用於祖先崇拜之仪式,而且死後去参加祖先行列的人一起埋葬。因此这些铜器上之铸刻著作为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沟通的媒介的神话性的动物花纹。

商周时,祭祀鬼神为一经常性之大事,商人尚鬼,凡事皆须请示鬼神,而请示鬼神之工作皆由「巫」来作,亦即所谓「占卜」。虽然原始时代之巫术与宗教并不相同,唯巫术与宗教之间仍有密不可分之关系;而原始宗教则从巫术信仰中发展出来。青铜器作为礼器,多用於宗教祭祀上,因此青铜器物上之纹饰,与鬼神崇拜之宗教信仰习习相关。商周时有「铸鼎象物」之观念,而龙纹主要是作为象徵「天命神权」而设计出来之纹饰,因此,在宗教上有其重要意义。

商周人将动物视为具有无限神力之神灵,因此青铜器上之动物纹样,除宗教祭祀意涵外,并富有政治之意义。由於殷人尚鬼,对超自然力颇为崇敬,其祭祀与崇拜并非最终目的。商周人将动物纹样视为巫觋沟通天地之媒介,而能独占此沟通方式者,唯贵族或领导阶层。正因为握有此特权,领导阶层为维护政治地位及利益,透过青铜器上神秘、肃穆之动物纹样来宣扬自己力量,由於此怪异形象之象徵符号,令人望之崇敬、生畏,因此可威吓其下之被统治者,达到贵族巩固本身地位及威权之目的,此动物纹样无形中强化为统治者之政治力量。

第三章 龙纹种类及时代演变

第一节 龙纹类别

龙纹分类,依龙体形状划分,可分为直体、曲体、卷体三类。惟龙纹流行时间较久,同属一类者在时间上或相隔甚长,演变关系较不明确注8。容庚「殷商青铜器通论」,将龙纹分为蟠龙纹、两尾龙纹、爬行龙纹、蛟龙纹四类;马承源先生则将龙纹分成爬行龙纹、卷体 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五类注9;朱凤瀚先生将龙纹分成夔纹、颐龙纹、蟠龙纹、团龙纹、蛟龙纹、曲龙纹、其他形式龙纹七类注10。由於各学者分类观点不同,意见亦异,以马承源先生分类方式最为实用,具有理论之价值,多数商周青铜器龙纹皆不出此范畴,本文所论及之龙纹分类,大抵以马承源先生分类为基础。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之动物,皆可归於龙类。龙纹约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爬行龙纹

爬行龙纹(图5)为龙之侧面形象,多平置横向,龙头朝前,身躯作爬形状。通常龙头张口向下,上唇向上卷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里,额顶有各不同之角形,中间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无足者,尾部常弯曲上卷。爬行龙纹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式排列,由各种不同角形兽头与蛇类躯体组合,盛行於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龙纹中侧视一足者,称为「夔纹」。所谓夔纹系指有一足、二足或省略足之龙形侧面图像。张口,体躯伸直或弯曲,额顶有角,尾部上卷或下卷,皆可称之为夔,夔之名本於《说文解字》:「夔,神魖也,如龙,一足。」《山海经�6�4大荒东经》:「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可谓龙或爬行类兽之综合变体,构图不用讲究对称之法,而以变形动物侧视全身之连续构图,以神化飞龙、走兽表现此一特有之动态与节奏。

(二)卷龙纹

卷体龙纹(图6)是龙躯体蜷曲形象。《礼记�6�4王藻》有「龙卷以祭」之说。郑玄注:「画龙於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於衣,以祭宗庙。」古代将龙画作卷曲状。青铜器纹饰中,卷体龙纹可分两类,一是龙上半身直立,龙身布满云雷纹,下半部横卷做曲尺状,龙头则置於青铜圆盤正中央,依构图变化及时代不同产生差异,自商至战国青铜器上皆有;另一是身躯蟠曲一团,以龙首为中心,或首尾相接,或成螺旋状蟠旋,称为蟠(盤)龙纹,盛行於商末周初。蟠龙纹系以龙首为中心,蟠卷成圆形之龙纹,多装饰於青铜盤底内,身躯间或周围常有小龙、鱼、龙鱼及鸟纹等物。

(三)交龙纹

交龙纹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缠绕之龙构成之纹饰,又称「蛟龙纹」。交体龙纹(图7)是龙体部交缠形象,见於《周礼�6�4春官�6�4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旂。」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又《释名�6�4释兵》:「交龙为旂,其,倚也。画作两龙相依倚也。」此纹饰为数条浮雕交龙相互穿插於青铜器上,龙身状如环带,装饰紧密配合器皿造型,予人节奏感与立体感。在青铜器上,常以X和∞型结构为基础,变化出复杂之交龙形象,而交龙形象乃一上一下,下者上升,上者下覆,两体交缠,故称交龙。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两龙相交,亦有群龙交缠,发展成各种复杂形式。青铜器上,躯体较粗壮交体龙纹旧称「蟠螭纹」。变形缩小交体龙纹,辄称「蟠蛇纹」注11。

(四)双体龙纹

龙体龙纹特色为龙首居中,体躯向两侧展开,两边分出两尾之意,四足利爪(或龙无足),尾上卷,旧称「双尾龙纹」(图8)。此纹饰构图与兽面纹相似,皆为体躯向两侧展开。此纹饰常装饰於青铜器物之颈部狭长范围内,呈现带状分布,而其优点为可使龙躯体充分展开,此即双体龙纹;盛行於殷商晚期至西周中期注12。

(五)两头龙纹

此种纹饰特点为一兽体之两端,各有一龙头或兽头,旧称「两头龙纹」(图9)。青铜器上,兽体大部分为一斜线,或曲折形线条,此乃图案变形之现象。两头龙纹双头并非完全相同,有时一作正面,另一作侧面。简单且独体之两头龙纹,多见於西周中、晚期;缠绕式之龙纹则盛行於春秋中、晚期。 

第二节 商代龙纹之时代演变

一、商早期:

商早期主要纹饰是兽面纹,随青铜器纹饰之复杂化,在兽面纹两侧常出现二蛇形之辅助图纹,此种蛇行图案常以长条形状之单足、头部向下、嘴巴张开,双唇翻卷之面貌出现,它即夔龙纹之雏形注13。夔龙纹初期虽仅作兽面纹之辅助纹饰,但已渐演化成为夔龙纹。

二、商中期:

商中期有二特殊现象,一为「夔龙纹」自兽面纹之附属部分独立出来,成为夔龙纹饰;另一现象是「蟠龙纹」开始发展。夔龙纹於此期中,可见之型式有三,依出现年代之先後,又可分为下列数型注14:

(1)直短身,首向前

此型之龙体躯干为单体,尾下垂(图10)或上卷(图11),流行於商中期偏晚至商晚期。此型纹饰仍有部分作为兽面纹两旁之辅助纹饰,但形状多倒立。

(2)折身式

折身式夔龙纹特点为,龙躯体下折,折角作直角状,尾上卷,张口向下(图12),见於商中期偏晚至商晚期。

(3)曲身,尾上卷,张口向前

此期龙纹纹饰之龙身躯接近S型,张口向前,流行於商中期偏晚(图13)。

蟠龙纹於此期可分二型:一为龙首作侧面,身躯顺著头向下卷,在青铜盤中盤卷成一圈(图14),见於殷商中期偏晚;另一为龙首作正面,龙体身躯作顺时针盤卷成一圈或一圈半於青铜盤中,身躯间常夹有小龙(图15),多见於殷商中期偏晚,延续至春秋早、中期注15。另外,「爬行龙纹」亦於此期盛行,且出现不同角型之兽头和蛇体组合成之形象,如虎头龙纹、长颈鹿龙纹、外卷角龙纹等,此纹饰盛行於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三、商晚期:

「夔龙纹」承袭前期风格继续流行,且折身式夔龙纹新变体出现,其特点为龙躯干上折,折角作直角状,尾下卷(图16)。「蟠龙纹」亦於此期继续盛行,由设计巧意而言,此蟠龙即在圆盤内之周围连作团纹,此即龙之雏型。「爬行龙纹」亦於此期继续盛行并延续前期风格。此外,另有两种龙纹纹饰於此期开始发展,一为「双体龙纹」,另一为「颐龙纹」。双体龙纹於商晚期开始出现,特色为龙首居中,体躯向两侧展开,旧称「双尾龙纹」,此纹饰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颐龙纹」於商晚期萌芽,龙纹型态为身躯短直,尾上扬,末端下卷垂冠(图17),虽少见,惟西周早期仍可见之(图18)。颐龙多两两相背,多分布於器物颈部以作为主纹饰存在。

第三节 西周龙纹之时代演变

一、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夔龙纹」继续发展,并出现不少夔龙纹之新变体。如直短身,首向前之夔龙纹,龙体体躯分歧为二,尾上卷(图19)。另外在此型基础上,又演变成另一型体之夔龙纹。此龙纹型态为低首,口向下,前额多生出二独角,上枝长而上卷,状似象鼻(图20)。此龙纹虽类似龙体躯分歧为二,尾上卷之夔龙纹,但其龙纹背上有刀状羽翅,因此可藉该特徵区别两龙纹之差异,此龙纹见於西周早期偏晚注16。新变体如一龙头引出两身躯,即「双体龙纹」,於商晚期萌芽,并於此期继续发展;或是一条身躯之两端各有一龙头,成为两头龙,此即「两头龙纹」;或是夔龙、夔凤交接在一起之怪体(图21)。「双身龙纹」、「蟠龙纹」亦於此期继续流行。「爬行龙纹」之新变体於此期出现,称之为「长冠龙纹」,其特点为以凤之长冠取代龙头之角,其头部依然是兽头,而龙身躯较长,中间有一足或作鳍部,尾部分开上下卷曲注17。此外,「颐龙纹」之样式为一身双首,身躯斜直,双龙首因回颐而相向,始见於西周早期偏晚(图22),延续至西周中期(图23)。

古籍影印虽然不需要校勘 标点 但是要选择和鉴定底本 是个细致活需要检查缺页 漫漶 要做好配补描修等工作 中国影印古籍有三类 卷轶资料书 一类是古籍的善本和孤本 主要是保存版本 使书籍得已流传 第三类是必备书工具书 以满足学者和研究古书的需要 对待检查缺页 漫漶 要做好配补描修等工作 比较重要 有些学者要求保留全貌 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需要配补描修 以保持古书的全貌 防止古书因为随意的修补 导致资料不全影响古书的价值 全国通宝杯广场舞大赛开始了 快来报名参加

研究现状评述是指对于某一研究领域或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综述和分析,以评估目前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进展。以下是研究现状评述的写作要点:

简介:首先需要介绍研究领域或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明确本次研究现状评述的目的和意义。

检索文献:对于该研究领域或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检索和筛选,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以确保评述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综述分析:在对文献进行筛选后,需要对所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研究领域或问题的研究进展和趋势。可以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展望未来:在综述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提出当前研究领域或问题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总之,研究现状评述需要全面、客观、准确地综合分析研究领域或问题的相关文献,评估当前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导和促进作用。

目前研究情况综述怎么写

目前研究情况综述可以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当前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展望几个方面写。1、研究背景和意义:简单介绍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