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用典
1 高中语文,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
诗中的《 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 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
2 高中语文书上的古诗:什么是用典1、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2、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3、用典的作用:可以是论据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4、意象的作用:
a、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
b、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诗的张力性。
c、避免与当时的政治发生冲突。
d、确立篇意。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和怎么写,梳理好思路,以至不会东一笔西一笔乱写(每个小节里还可以有小的意象加细内容,让读者更感觉身临其境)。
3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结构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
4 语文古文上的“引用”和“用典”的手法是怎样区分的引用包括用典解释如下1)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从定义上明显看到引用典故,所以引用和用典是所属关系若是区分,就是看这个被引用的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你要发表自己思想的感慨我真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这就是引用,这是借别人的文章表现自己的情感;而用典就是我现在的感情和宋之问回乡的时候一样,紧张激动之余还有一些恐慌,怕家乡有所变故,这是用典,用典往往要说明一个道理,有一个隐身的含义所以,简单地说引用笔用典要表层一点点)2)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用典的作用是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从各自作用上,可以发现它们的作用相似)3)引用分:直接引用,间接引用;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用典分:明典、暗典、翻典(表现技巧,引用常常有一种复古感,就是像你在电视前看古装剧,而用典就想穿越了一样“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这是李商隐些汉宫的诗句,仿佛突然回到汉宫一样,有穿越之感)。
5 高中文言文《劝学》中的实词与虚词啊~~~~~(加注释)O(∩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老一辈作家、学者如鲁迅、茅盾、钱钟书、梁实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简洁准确、典雅传神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就大量阅读和研究古代小说,这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茅盾背诵《红楼梦》的功力历来为人称道;钱钟书首先是一代学者,学贯中西,尤以国学见长,其次才是作家世人只知有《围城》,而不知有《管锥编》;梁实秋深谙古典,博览经史子集,体现在其散文作品中,不仅是语言的古雅淳厚,收放自如,还有用典之信手拈来,曲尽其妙梁氏读书之广与运用之活实在令人叹服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文言文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6 求高中文言文必修四 [教材篇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臣愿奉璧往使 通: , (2)召有司案图 通: ,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 , (4)拜送书于庭 通: , (5)可予不 通: , “否” 不给 “捧” 双手捧着 “按” 审察、查看 “熟” 仔细 “廷” 朝廷 《苏武传》 (6)信义安所见乎 通: , (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通: , (8)与旃毛并咽之 通: , (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 , (10)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 , (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通: , 通: , 通: , (12)前以降及物故 通: , “现” 表现 “叛” 背叛 “毡” 毛织的毡毯 “弆” 收藏 “无” 没有 “沾” 沾湿 “襟” 衣襟 “诀” 辞别 “已” 已经 《张衡传》 (13)员径八尺 通: , (14)形似酒尊 通: , (1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窃计欲亡走燕: (2)使人遗赵王书: (3)曲在于赵: (4)均之二策: “圆” 圆周 “樽” 酒器 “擒” 擒拿、捕捉 私下 送给 理亏 权衡、比较 (5)臣请完璧归赵: (6)相如奉璧奏秦王: (7)礼节甚倨: (8)不如因而厚遇之: (9)左右欲刃相如: (10)秦王不怿: (11)位在廉颇之右: (1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赵国。
捧着 傲慢 招待、款待 身边的侍从 高兴、喜悦 上 誓同生死的朋友 《苏武传》 (13)武帝嘉其义: (14)因厚贿单于: (15)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6)武复穷厄: (17)独有女弟二人: 赞许 赠送礼物 暗中 陷于困境 妹妹 《张衡传》 (18)游于三辅: (19)遂通五经: (20)公车特征拜郎中: (21)再迁为太史令: (22)又多豪右: (23)视事三年: (24)上书乞骸骨: 游学 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汉代官署名 升官 豪族大户 官员到职工作 大臣年老请求辞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2)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义: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今义:表示 的公告。
两个词,指,指出;示,给人看。 两个词,走上前去进献。
扬言。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他的 成员。
《苏武传》 (5)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今义:副词,表程度,但不到“很”的程度。 (6)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 相抵押。
栽培,提拔。 (7)兄弟亲近 古义: 今义:亲密地接近。
《张衡传》 (8)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 今义: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9)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古义: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做了皇上的侍臣。 特,特地;征,征召,是两个词。
篆,篆文;文,花纹。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负 《苏武传》 (2)使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依仗 使……承担 违背 辜负 背 数通使相窥观: 单于使陵至海上: 派 使者 (3)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旁征博引: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公车特征拜郎中: 挟天子以征四方: 观太学: 大王见臣列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玄都观里桃千树: 启窗而观: (4)观 应验 表现 出征 证明 征收 征召 征讨 学习 宫殿 景象 道观 观察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间至赵矣: (3)卒廷见相如: (4)肉袒负荆:(5)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6)怒发上冲冠: (7)臣乃敢上璧: (8)舍相如广成传: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名词作状语,“肉”作“袒”的状语。 名词作动词,上前。
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名词作动词,献上。
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10)赵王鼓瑟: (11)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2)左右欲刃相如: (13)宁许以负秦曲: (14)大王必欲急臣: (15)且庸人尚羞之: (1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名词作动词,弹。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形容词作动词,逼迫。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8)毕礼而归之: 《苏武传》 (19)单于壮其节: (20)舆营归: (21)空以身膏草野: (22)杖汉节牧羊: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古代含动宾结构的名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马超、张飞、林冲、杨过(改之)、胡适、赵文卓、张国荣、李祖兴。
2 于(鱼)成龙、岳(月)满楼、马行空、江别鹤、余(鱼)化龙、辛弃疾、李慕白、叶知秋、田归农。
3 卫边疆、贺胜利。
4 关山月、黄梅、黄梅雨、黄香、秋海棠、黄海萍、云龙、云中鹤、江上青、江疏影。
日本古建筑汲取了中华建筑风格,它具有哪些特点呢?
从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到公元895年(唐建宁一年)的264年间,日本为学习中国文化工艺和政策制度等,向大唐派遣了19次党团。狮子本公司当时对促进日本社会发展、促进中日文化友好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狮子本公司为日本带来了文学化、音乐舞蹈、科学技术、法令制度等,现在也在日本广泛传播。其中建筑设计的影响最深。日本的古都国家建筑总体上是唐代的风格,其中混杂着许多寺庙、佛堂等独特的日式特征,在唐代的古籍和古籍中可以找到几乎相似的模板。
有唐朝余韵,也有本土特色,日本古代建筑怎么能窃取师大党的独创性风格?
唐朝使节带来的唐朝风格
在本公司派遣开始的贞观年间,唐代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唐代的城市建设持续发展。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集体建筑物是首都长安城。当时中国建筑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长安市的建设表明我国古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正在逐渐完善。长安市内以中轴线对称排列的布局形式对日本建筑设计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次来长安的狮子当事人对这个大国的雄伟都城更加感到震惊。不仅是日本平圣经,平安庆的设计建设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狮子本公司在大唐堂堂多次拜会统治者,举行朝拜和宴会的地方大部分是在唐代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市大明宫举行。派遣本公司200多年的人熟悉长安城,特别是大明宫的风格特征。在长安城派遣使节期间,师的日本画家们惊叹于唐代绝妙的建筑风格,全心全意临摹各种建筑图纸,并把他们像宝贝一样带到日本。这个模仿的建筑设计图有很多宫殿、佛堂、寺庙、塔等建筑物,图纸中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施工方法对当时日本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发展只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日本狮子党回国后建造的寺院
唐朝统治数百年来,从日本派遣的狮子当事人不断吸收中国的建筑技术,为了改善当时日本的居住环境,回国促进了整个国家建筑设计水平的发展。由于唐朝狮子、造船技术及定位技术的不足,长安的海洋中牺牲了很多人。尽管如此,许多日本工匠仍然怀着对中国优秀建筑水平和文化遗产的无限憧憬和热情漂洋过海。
为了一眼就能看到长安建筑的美丽风采,正在研究先进的建筑设计工艺和建设方法。来自日本的本公司对日本建筑业晋升和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多亏回国的狮子党,日本在建筑设计和施工等领域少走很多弯路,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建筑产业和建筑内在的文化发展。当时不仅对日本建筑物,对日本以后的建筑物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基础和推进效果。
建筑设计的交流融合。中国建筑设计界有句话说,要研究中国当代的建筑类型,不能错过日本。一位建筑师为大型古董居民社区设计了唐朝风格的塔,很多人看到后感叹,感叹日本佛塔是如何搬到中国的。不得不说,当代建筑和日本建筑有很大的共性。
这种共性是多维的。唐朝作为当时东方的中心,日本的建筑风格自然受到唐朝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公元6世纪中期,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国内,还带走了唐代独特的建筑艺术,包括唐代的建筑结构方法和施工技术、地区布局、城市总体规划等,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英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帕特里克詹金斯写了关于:的文章。“我们研究日本古代建筑时,可以看到,正如很多建筑艺术史著作所述,日本建筑深受当代文化的影响。
日本白凤时代以后,受唐朝的影响,佛教盛行,掀起了佛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大天王寺等。这些佛教建筑讲究的手法与仁东烨装饰风格和唐代木秋的手法相似。此后,在国家时代,日本建筑界逐渐形成统一的唐代风格,呈现出向中国唐代建筑鲜明特征和日本本土化特征转变的趋势。例如,日本宫殿建筑的屋顶结构形式大部分模仿唐朝时期中国风格的屋檐屋顶,形式比较单一,以休山顶等结构为主,屋檐上添加日本独有的新元素是唐朝风格和日本本土风格融合的典型例子。
“融合当代风格的天朝破风结构”
日本国家时代以后,沿袭了用毛笔庙连接的唐代木质建筑设计,但与唐代传统建筑不同,直接暴露了木质结构,不使用复杂的工艺过程、建筑技巧装饰房子,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简单朴素,接近自然。这与当代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在日本皇室的宫殿里,皇室贵族想要表达的也是崇拜自然的简单朴素的居住思想。“日本对美”的代表作桂利宫是简洁明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理念。桂利宫的御运门是用面团编织而成的,高度比较低的建筑物,有竹子栅栏连接。宫殿内建筑物的天花板大部分由竹木结构、草修补或树皮修补等材料组成,建筑物的墙壁上没有太多油漆和奢华的装饰。整个宫殿都以自然为主的材料作为主要装饰材料,展现了皇室贵族的端庄、清贵和与自然和谐共生。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墓葬古籍资料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於葬礼重视的象徵。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中国经历的朝代比较多,这里不便细说,篇幅也不够写的,
我推荐你看一下这些墓葬结构和墓葬习俗的古籍资料,应该能让你了解更多的墓葬方面的知识
另外说明一下,此类几百册的墓葬古籍资料均出自图中右下角
非常全的墓葬考古资料目录如下:
《图说殷墟妇好墓(博古架)]》
《北朝墓壁画渊源探讨》
《唐范孟容墓发掘简报》
《唐长安醴泉坊的变迁与三彩窑址》
《唐长安醴泉坊镶嵌刻纹骨饰片的发现与研究》
《围屏石榻的源流和北魏墓葬中的祆教习俗》
《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画》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出土漆皮文字考》
《北魏破多罗氏壁画墓所见文字考述》
《试谈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的时代》
《试论北朝墓室壁画的内容与布局特征》
《图说曾侯乙墓(博古架)]》
《墓志所见唐折冲府卫官》
《山东即墨出土西汉钱范》
《山西平阳古瓷窑调查》
《扶风县齐家村四号墓出土青铜器的修复》
《文化沉淀与中国文物保护的现状》
《曾侯乙墓漆箱岁星纹符和年代考》
《武威旱滩坡十九号前凉墓出土木牍考》
《汉成帝昌陵相关问题探讨》
《河南新乡李大召遗址战国两汉墓发掘简报》
《浅谈日本秋田县的田野考古工作》
《甘肃彩陶制作工艺实验与探索》
《甘肃玉门官庄魏晋墓葬发掘简报》
《甘肃玉门蚂蟥河墓群发掘简报》
《宁夏北朝隋唐墓壁画研究》
《北周天和四年造像碑》
《北齐王胜族造像碑》
《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
《唐京兆府功曹参军庾承欢夫人李氏墓志考释》
《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
《河西墓室壁画中“伏羲、女娲”和“牛首人身、鸡首人身”图像浅析》
《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_李晋栓》
《河北临漳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简报》
《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_徐光冀》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壁画墓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
《幽州刺史墓考略》
《太原北齐墓壁画中的仪仗出行图像分析》
《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报告》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南京西善桥宫山“竹林七贤”壁画墓的时代》
《略谈徐显秀墓壁画的菩萨联珠纹》
《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
《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
《中国魏晋南北朝壁画墓和日本装饰古坟的比较研究》
《袁台子壁画墓的再认识》
《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现状调查》
《晋阳重大考古发现丛书——北齐徐显秀墓》
《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宴饮、出行图的类型及其演变》
《陕西靖边县统万城周边北朝仿木结构壁画墓发掘》
《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发掘》
《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发掘》
《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
《图说秦始皇陵(博古架)]》
《[遗落秋风的叹息-图说北齐高洋墓(博古架)]》
1 高中语文文言文,像什么宾语前置还是后置什么这中类型
(1)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介词宾语前置 :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有时放在介词之前(2)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3)定语后置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二、“中心词+定语+者”三、“中心词+之+定语” 四、“中心词+定语”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
2 高中语文文言文,像什么宾语前置还是后置什么这中类型的这位童鞋啊!!下面全是知识啦,你要的好像在第3~5大段里面的吧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2)蒙后省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
3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有哪些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一、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1)忌不自信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2)毋吾以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未之有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 (《寡人之于国也》)(4)寂寥而莫我知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 (《愚溪诗序》)(5)以为莫己若者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 (《秋水》)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用我。
(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
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二、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归去来兮辞》)(3)则何以哉?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何有于我哉?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我何有哉”?) (《 十则》)(5)牛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牛之何?”) (《齐桓晋文之事》)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大王来,拿了什么礼物?(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之”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在疑问句中动词前的代词是否作它的宾语。
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动词前。(二)疑问句介词的宾语前置(1)何以自托于赵?(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2)何由知吾可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由何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3)君何以知燕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为而在吾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祭十二郎文》)(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种树郭橐驼传》)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凭什么在赵国托身?(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由”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凭什么知道燕王(可以依靠)?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是否作介词的宾语。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介词前。
三、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体词性宾语移在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的前面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以”式。
(一)“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一般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师说》)(2)夫晋,何厌之有 (一般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3)何陋之有 (一般语序为“有何陋”) (《陋室铭》)(4)宋何罪之有 (一般语序为“宋有何罪”) (《公输》)(5)何功之有哉 (一般语序为“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句读”、“惑” 前置在动词“不知”、“不解”前,表示强调。句意是: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2)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厌”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3)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陋” 前置在动词“有”前,。
4 文言文句子结构具体描述以及文言文中一些像状语后置之类的,拜托1、被动句,常用“(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如:见笑于大方之家。
2、判断句:常用“乃、为、者。也、也”等表示,如:是(这)乃(是)狼也
3、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二、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忌不自信”。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⑤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惟命是听 惟利是图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特点是用“者”煞尾,意为“的”,或用“之”做后置的标志。
(1)表数量定语的后置
例: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词组,这个词组叫“介词结构”,也称做“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上把它称为介宾短语后置。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称为状语后置,因为这种结构有时做状语,有时做补语。常见的格式如下:
(1)介词“乎”与后面的词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做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提前做状语,有的依旧做补语。
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2)由“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①表示比较。例:长于臣。(《鸿门宴》)。
②表示处所。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③表示被动。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④对象。例: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皇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
(3)介词“以”带宾语,一般做状语,有的做补语。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
论语这书,我在学生时代也是读过的。当时读完一个感觉,这书不就是记录孔子这个老滑头的言行么。怎么就成经典了?今天看见你这问题,想必是遇到当年我类似的困惑了。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自认关于这书,也算有点体会了。少年大凡正常一点,脑子还能自行思考,应该大多都对这书挺反感的,里面的道理又大又空,对实际生活丝毫没有帮助不说,孔子这老人家很多时候还言行不一,简直就是为老不尊,教坏子孙的典型。
自认自己到了青年,对于其中所说的道理,还是很介怀的,是很痛恨的。这就要说我国典籍的一个特点了----文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其中的含义以学校那种求知解,求字面意思的学习是很难理解的。 举个例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真的是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学习的么?(中学标准答案似乎是这个)。易经里还说:三人行必损一人呢?按字面来理解,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个对,哪个错呢?孔子是研究易经的大师,怎么会说出和易经完全相反的话呢?
其实,两句话都对,但着重点是不一样的。孔子那话,说的是个气度,是个心态。易经那话说的是个常理。自己年轻时候,满脑子的争强好胜,就算按照字面理解了,但因为缺少那个气度,所以也做不来择其善而师之。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对这种很容易知道,却又很难做到的大道理很是痛恨(学校老师一般也不会刻意指出这里有个气度问题,就算有提到气度,又怎么培养这个气度呢,通常也不会讲)。
所以,学习我国典籍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先要有那个体会,看到典籍里那话,才会有所感触。这个感触很重要,在佛家,这感触就是悟道前的思想准备,有了这个,才能领会那个禅,才会自觉产生那种超越曾经自己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因为是自发产生的,所以会如孟子说的:沛然若决江河,不可御也。也就是说,就在你认识到的那一刻,你就会做到。
<论语>就是这么一本非要有点体会才看得明白的书。而且,论语说的是仁,是性善。这性善就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要知道,纯粹从生物角度着手,性恶才是站的住脚的,因为人是动物,有其动物的本能,这种生存竞争的天性,便是利己的,性恶的。孔子偏偏要说仁,这个境界是超越性恶的,因为他体会到了人不光是动物,人身上还有人性,这是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而纯粹的人性,我们亦可归结到神性。孔子光说仁这点,就很了不起,因为他肯定了人存在的意义。所以,无论是东方海书西方,无论是何种哲学流派,对孔子,对论语都是尊敬的。 而且,在论语中,怎样通过实践去体会那个仁,他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整部论语都在说仁,但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空泛的定义,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仁,来阐述这个人性,这就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实践的方向,这是孔子另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光凭以上所说两点,就奠定了<论语>的典籍地位。 以上所说,是我这些年的学习体会,不是很专业,如你有兴趣对这问题深入了解,推荐看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的特质>,以及<中国哲学十九讲>。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用典
本文2023-10-19 00:45: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