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谏齐景公 译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晏子谏齐景公 译文,第1张

晏子谏齐景公施仁政

景公探爵,弱故反之。晏子闻之,不待请而入,见景公汗出惕然。晏子曰:“君胡为者也?”景公曰:“我探爵,弱故反之。”晏子逡巡北面,再拜而贺曰:“吾君有圣王之道矣。”景公曰:“寡人入探爵,弱故反之。其当圣王之道者何也?”晏子对曰:“君探爵,弱故反之,是长幼也。吾君仁爱禽兽亦加焉,而况于人乎?此圣王之道也。”

译文齐景公探视小鸟,看到小鸟很弱就回来了。晏子听到这件事,不等景公召请就入宫,看到景公担心得都出汗了。晏子就问:“国君为何如此啊?”景公说:“我去看小鸟,小鸟十分瘦弱,所以我就回来了。”晏子在殿北徘徊了一阵子,就再拜而祝贺道:“我们的国君具备圣王之道了。”景公不解地问:“寡人只是去看小鸟,小鸟太弱,就回来了。这就符合圣王之道,是什么原因呢?”晏子回答:“国君去看小鸟,小鸟弱,所以国君回来了,这就是爱护弱者啊!我们的国君仁爱禽兽尚且如此,何况是对人呢?这就是圣人之道。”

练习四

一 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且,副词,将要。

3.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词:者,辅助性代词,“……原因”。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

4.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

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

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

是,指示代词,这。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5.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

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

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货,名词,财物。

事,动词,从事、用。

6.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

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

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

三 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

《古文辞类纂》的归类:

贾谊《吊屈原赋》归哀祭类,枚乘《七发》归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状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归碑志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书说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类。

我们的分类:

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

四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文见教材第747页)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五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六 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

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标点: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

译文:

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标点: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标点: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佛教禁止婚外情。

佛教不禁止正常婚姻,只是禁止婚外情。也就是戒邪*。中国古代圣贤讲”万恶*为首“,与佛陀的戒律是相似的。

另外,佛教中修行,成就禅定和般若,都需要清净心,而霪欲心是最粗重的烦恼心,不利于修习禅定和般若。

在佛教中,戒色是非常重要的修行之一。佛教认为,色欲是修行者最大的障碍之一,因此戒色是非常重要的。

在印度,佛教和尚通常会遵守戒色戒律,以保持清净和修行。然而,戒色戒律在印度社会中并不是被普遍接受的,因此有些佛教和尚可能会违反这些戒律。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中的戒色戒律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要求修行者自我约束,以保持清净和修行。

看这个问题,一般人可能以为下臣管起皇上的私生活,肯定没好结果。其实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狄仁杰确实当面让武则天戒色。认为武则天不该让“二张”两个男色在后宫服侍自己,当时武则天已经大权在握,是武周的皇帝,但武则天没有恼怒,甚至连 尴尬都不一定有,武则天是这样回复他的,大意是,我GET你说的话了,你是忠臣,但这事就别管了。 我宠幸二张,主要是为了保健,我过去躬奉先帝,生育过繁,血气已竭,因而病魔时相缠绕,虽然经常服食参茸之类的补剂,但效果不大。 御医建议多行阴阳交合来固阳培本,我起初不信,试了一下效果还真不错,还张开嘴巴让狄仁杰看自己新长出来的牙齿。

狄仁杰接着说那也要到此为止,不添新宠,武则天也接受了。

武则天的态度说明了她是一个政治家。作为一个政治家,就不能意气用事,就需要跳出事情客观地看问题, 历史 上的狄仁杰,在唐高宗时他是办事认真的能臣,武则天时是中枢决策的宰相。狄仁杰已经是宰相了,说这事对他啥好处,况且狄素有直臣之誉,说这事是为她好。从高宗时代,狄就是武则天最信任和倚重的能臣干吏,而且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李唐皇室,有点《军师联盟》里荀彧的意思,在狄的劝解下,武则天最终决定立李显为太子,还政大唐,这是比篡唐为周更了不起更需要勇气的决策。可以说,有狄仁杰这样的大臣,有武则天这样的君主,才有高宗和武周时期唐朝的兴盛。君臣都不狭隘,虽改朝换代 社会 却没有太大的震荡。

首先,狄仁杰劝说武则天戒色这种说法,正史中似乎不见记载。

当时,确实有大臣在这个问题上当面对武则天进行劝谏,但那人不是狄仁杰,而是一个名叫朱敬则的大臣,是一位右补阙。《旧唐书》中记录了他与武则天之间的对话,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非常非常地辣眼睛。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大权独揽,个人生活也十分混乱。她先有了一位内宠薛怀义,到了通天二年,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推荐了张昌宗给武则天,得到武则天的宠幸。

张昌宗告诉武则天说,他的哥哥张易之“器用过臣,兼工合炼”。张易之当时也是二十多岁,“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

于是兄弟二人都成了武则天的内宠。到了圣历二年,武则天搞了一个控鹤府,安置自己的内宠供奉,由张易之担任控鹤监。久视元年,又把控鹤府改为奉宸府,由张易之担任奉宸令,又引入一些奉宸供奉。

所有这一切引起朱敬则的不满,他认为这样影响太坏了,他对武则天这样说:“陛下内宠,已有薛怀义、张易之、昌宗,固应足矣。近闻上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史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堪奉宸内供奉。无礼无仪,溢于朝听。臣愚职在谏诤,不敢不奏。”

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

大概是说,陛下您的身边已经有了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您应该满足了。可是,我最近听说,上舍奉御柳模夸耀他的儿子肤色洁白,须眉漂亮,另一位左监门卫长史侯祥到处夸耀自己“阳道壮伟”,比薛怀义要强。他们如此宣扬,为的是能够被选为奉宸供奉。

朱敬则认为,这些人的言行,既无礼又不合规矩,在朝堂之上四处流传,影响非常不好。所以他劝武则天不要嗜欲,要节制,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武则天听了,一点儿也不恼,反而夸赞说:“不是先生直言,朕还不知这些。”于是赐给朱敬则许多彩缎。

武则天因此知道张易之兄弟在外面的名声不好,就让张昌宗出面,组织二十多个当时有名的文学之士,编了一部《三教珠英》,一千多卷。随后封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各实封三百户。

而关于狄仁杰劝谏武则天戒色的记载,据说来自一部《控鹤监秘记》,看其中的文字风格,不是唐人的著作,应该是后人托名的伪作。而且其中也有明显的错误。

个人认为,狄仁杰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多嘴,即使有所劝谏,也不会如此直接,而是会很婉转地表达。

对此武则天没有大怒,只是拐弯抹角的加以解析:“我早已知道你是忠贞老臣,所以把国家的重任委托与你。但是这件事情你不宜过问,因为我宠幸二张,实际为了修养身体。我过去躬奉先帝,生育过繁,血气衰耗已竭,病魔时而相缠绕,虽然经常服食参茸之类的补品,但效果不大。沈御医说:‘血气之衰,非药石所能为力,只有采取元阳,以培根本。才能阴阳合而血气充足!’我原也以为这样虚妄,试行了一下,不久血气渐旺,精神渐充,这绝不是骗你的,我有两个牙齿重新长出来就是证明。”说完把两个刚长出来的牙齿露给狄仁杰看。不可一世的女皇武则天张大了嘴巴向狄仁杰逼来,使得狄仁杰这位忠耿正直的大臣一时之间窘迫异常,狄仁杰不得不做出让步,但仍不屈不挠的说:“游养圣躬,也宜调节适度,恣情纵欲,不加节约将有害身体。但我知道陛下不会像 历史 上的秦,胡二皇后,希望陛下到此为止,以后不能再添加男宠了。”武则天和颜悦色的说:“你讲的是金玉良言,今后我一定会有所收敛的!

则天女皇肯定这样说:狄公年轻时也是美男子,她年轻时也是暗恋过他,两人初次见面时都怔住了,碍于世俗礼仪也就这样了,不过说话聊天谈公事都是开心的,用眼神就能交流,这个才是天造一对,只是君臣有别,不能在一起。狄公脸红了一下,心怀鬼胎,只能打哈哈说,微臣不敢,于是此事就此打住,狄公死心踏地,忠心耿耿辅佐女皇了,这种暗恋的友谊还是存在的。

狄仁杰劝谏武则天戒色的故事,应是出自京江张氏藏《控鹤监秘记》,正史并无提及。原文如下:

狄仁杰为一代名臣,虽公正不阿,而深得武后倚重,故得屹立于群小之间,得安于位。初设控鹤监时,仁杰曾以顾全圣德,撤除控鹤监,免贻千秋万世之讥为言。武后虽即改为奉宸府,而二张之宠眷,曾不稍衰,仁杰又谏曰:“臣之请撤控鹤监,不在虚名,而在实际,今控鹤监之名虽除,而二张尚在陛下左右,仍足为盛名之累,陛下志在千秋,留此污点,殊可惜焉,愿去而远之。”武后曰:“朕早知卿为忠正老臣,故以国家重任委托,但兹事卿殊未宜置论,盖朕嬖二张,实为修养计耳。朕躬侍奉先帝,生育过繁,血气衰耗已竭,因尔病魔时相缠扰,虽经常进参茸补剂,未见其效。沈南璆曰:‘精血之衰,非草木所能为力,惟有采取元阳,以培根本,则阴阳和而血气充矣。’朕初以为妄,试行之,不久而血气渐旺,精神渐充,此非朕好为文饰之辞而欺人,二齿脱而重生,可为证也。”言已张口以新生之齿示仁杰,仁杰知后意不可回,乃曰:“游养圣躬,亦宜调节有度,恣情纵欲,适足贻害,然臣固知陛下非秦胡二后比也,并以嗣后奉宸府中,勿再进面首为谏。”武后曰:“卿言良是,朕春秋渐高,颇有倦勤意,卿曾言庐陵王贤,且深得民心,卿其为我召之还也。”仁杰谢恩而退,即赴房州,召庐陵王还都。

狄仁杰和武则天的问答相当有意思,不像是在讨论色情,而是在进行学术讨论。狄仁杰的角度是影响陛下您的休息,不利于您的龙体,还是彻底戒了吧。而武则天就回答说朕宠幸二张啊那也是为了身体修养,以前朕为老李家生了那么多孩子,气血衰竭了,现在需要采阳补阴,培养根本啊,你看朕现在牙口好了吃麻麻香啊。然后还露出牙齿,口气清新的样子。

狄仁杰在身体保养和性学上估计练习不多,所以也说不过武则天,只好作罢。

这段故事不一定真实存在,但是,如狄仁杰一般的臣子敢讲,武则天肯听,这才成就了“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大唐的盛世才能延续一百多年的辉煌。

武则天虽然是一个女人,但是在治国方面,她绝对要比许多男人要强很多,所以在她在位期间,很受拥护。武则天本人也是完全不把自己当女人看,而是把自己当成真龙天子来看。

好色是人类的本性,女人也不除外,只是比较内敛。而像武则天这种已经把自己当男人,权力无穷大的boss级女人,已经没有任何必要遮遮掩掩,所以武则天开始放纵自己,设立了像皇帝三宫六院一样的“控鹤府”,以此来大量豢养男宠,比较出名的有既有颜又有才的“二张”。

控鹤府在张氏兄弟的领导下,队伍越来越壮大,几乎就是一条龙服务,从唱曲,到宴会,一直到最后的温存环节,他们是个个身怀绝技,伺候的武则天相当开心,以至于最后在晚年长出了新牙。

武则天时期的贤臣,以狄仁杰最为著名,对于武则天的纵欲,狄仁杰十分忧心。面对大臣们的畏惧,他直接找到武则天,像她说出了厉害关系。武则天并没有生气,而是真的慢慢收敛了自己的态度。但是武则天绝对不会因此而觉得尴尬,因为在她眼里,狄仁杰更像是一个知己,可以无话不谈的人。否则,狄仁杰也不可能直接谏言。

“尴尬”,男女之事,有什么尴尬,推荐一篇文章,作者是唐朝白居易弟弟白行简所写,叫《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说白了在写房中术,跟现在的小黄文有一拼,有人评论它,说:“文风优美”。

但你看完后,你绝对笑不出来,那是人的本性,家庭和睦的根本。回到武则天上来,我们都知道,她有四个著名的面首,先是和尚冯小宝,后是御医沈南璆,再后来才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这还是最出名的四个,实际上是美男子三千,为此还特地设立“控鹤府”,负责人就是张氏二兄弟。武则天很迷恋张氏二兄弟,房事上很妙不可言,因而越发纵容包庇,也使得武则天威严下降。

这时,狄仁杰进谏,说:“控鹤府很损圣名,是个累赘。”武则天也听取,撤销了控鹤府。没多久,又改名奉宸府。狄仁杰又进谏,让武则天驱赶远离二张,实在是有损圣威。实际上,二张却是如此,为非作恶多时。

武则天就说:“我宠幸二张是因为 健康 ,早年侍奉先帝,后又频繁生育,血气有损,现在病魔缠身,御医建议我“阴阳调和”固本,调养身体,休 养生 息。”

然后武则天又张开嘴,给狄仁杰看新长出的牙齿,和眉毛。狄仁杰也没有什么话再说了。

一个进谏,一个回答,我实在看不出什么尴尬来,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讨论阴阳之道。也看出了狄仁杰武则天关系不错,否则武则天也不会这么有耐心。

有人说什么狄仁杰这是“过线”了,什么时候管起皇帝的私生活来了。知道吗?武则天和狄仁杰还是老乡,很多情况下,狄仁杰都鼎力支持武则天,所以常常称“国老”,有时候以朋友之礼相待,很尊重狄仁杰。

狄仁杰这才进谏,但也适可而止。我认为,这纯属于“老乡的温馨提示”。

正史之中并没有这种对话,这是出自古代禁书《控鹤监秘记》,位居九品禁书的上上等。里面还记载了太平公主如何进献男宠的事,还直接探讨男宠。

也不敢说这对话的真假,或许真实存在,只不过狄仁杰有点委婉,纯属于老乡之间的一种“温馨提示”。

(文/非常茴香豆)

狄仁杰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和武则天时期不可多得的忠臣,其一生都忠诚于李唐,但是其为人十分聪明,就算武则天篡位建立武周,狄仁杰一样得到武则天的重用与信任,并且成为武周时期的第一宰相,权倾朝野,帮助武则天治理国家。

也正是因为两人之间有着密切的交集,所以关于武则天与狄仁杰之间的故事也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狄仁杰劝诫武则天还政于李唐,还有狄仁杰劝诫武则天戒色之事,前者是有正史记载的,后者则无正史记载,至于是真是假,武则天又是什么反应,我继续为你娓娓道来。

狄仁杰劝诫武则天戒色

事实上,关于狄仁杰劝诫武则天戒色一事,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而是来自于一部名为《控鹤监秘记》的后人所著书籍,至于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后边再分析,先来看一看这个精彩的故事。

话说武则天在拥有了薛怀义,并且被薛怀义恃宠而骄搞得乌烟瘴气之后,很多当朝的大臣都炫耀各自的资本,试图得到武则天的宠爱,成为武则天的男宠,其中沈南缪靠着不错的医术,获得了武则天的宠爱,可是武则天似乎还并不满足,想要继续宠爱二张兄弟。

就在这样的间隔之间,狄仁杰一边建议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立李显或者李旦为太子,一方面还试图撤掉控鹤监一职,免得人心惶惶,此外,狄仁杰还劝诫武则天要戒色,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不然对自己身体不好,恐怕会变成北齐时期的胡皇后那样。

可是武则天听完狄仁杰的建议之后,不仅没有尴尬羞愧,反而跟狄仁杰讲了很多道理,让狄仁杰一时间无言以对。武则天是这样解释的,她说自己以前伺候高宗李治,并且生孩子导致疾病缠身,现在虽然吃了很多补药,依旧无济于事,所以沈南缪建议自己要“ 精血之衰,非草木所能为力,惟有采取元阳,以培根本,则阴阳和而血气充矣 ”,一开始武则天不相信,可是后来尝试之后,发现居然真的有效果,自己在这个年龄,还长了新的牙齿,说着就把自己的牙齿给狄仁杰看。

狄仁杰见武则天这样不要脸,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只能劝诫武则天要注意身体,合理控制自己欲望,以后不要再继续找男宠了,武则天也答应了狄仁杰,并且同时还把狄仁杰一直以来最想要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了,那就是叫狄仁杰去把李显叫回来。

狄仁杰一看武则天有这样的举动,自己恢复李唐的梦想就要实现了,所以就没有继续说武则天什么,武则天也终于可以继续放飞自我了。这个故事虽然一看就知道并非真实的,但是从中却能体现出武则天的政治智慧与谋略,她明白想要堵住狄仁杰的嘴巴,就必须自己妥协一些,但是自己不舍得在男宠这件事情上妥协,就只能在其余方面妥协了。

事实上真实 历史 中的狄仁杰确实劝说过武则天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不要立侄子为太子,因为自古以来,只有儿子会祭拜母亲,侄子怎么可能祭拜姑姑呢?这样一句话才指明了武则天的方向,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太子。

历史 上劝武则天戒色的人

当然了,狄仁杰劝诫武则天戒色的事情,在正史上没有记载,并不代表真实 历史 上就没有人敢劝诫武则天戒色了,实际上真实 历史 上确实有人劝诫武则天戒色,并且在《旧唐书》中都有记载,这个人就是朱敬则。

朱敬则劝诫武则天的时间点,就是武则天专宠二张的时候了,在武则天已经先后拥有过薛怀义、沈南缪之后,武则天再次接受了太平公主给自己送来的张昌宗,并且在张昌宗的推荐下,武则天还把张昌宗的哥哥张易之一并收下了。

在圣厉二年,武则天为了给二张的身份镀金,采用了自己之前给薛怀义镀金的手段,在权力方面给了二张更多的发挥空间,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武则天修建了一个控鹤府,并且让张易之担任控鹤府的控鹤监,后来还把控鹤府改成了奉宸府,由张易之担任奉宸令。

二张兄弟仗着武则天的宠爱,开始嚣张跋扈起来,大有当年薛怀义的态势,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朝中很多大臣眼看这样的小鲜肉也能一步登天,都纷纷找武则天推荐自己,有的说自己儿子帅气如二张,有的说自己强壮如薛怀义,朝廷中一片乌烟瘴气,感觉就是在给武则天选男宠一样。

朱敬则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大臣,眼看这种情况是不行的,就去劝诫武则天,叫武则天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不然朝中如今已经有这么多人为了能够成为武则天的男宠而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再这样下去的话,怕是不行。

听完朱敬则的建议之后,武则天确实是有一些尴尬的,连忙表扬朱敬则说他是个正直的官员,并且赏赐了朱敬则很多东西,这样一来,朱敬则得到了武则天的肯定,自己以为武则天以后会注意的,就高兴地离开了。

可是武则天并没有戒色,而是为了防止有人说二张是靠姿色上位,所以就命令二张组织了一群人,编撰了一部一千多卷的《三教珠英》,书籍编写成功之后,武则天借此机会,封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以堵住其余人的嘴。

你看,武则天就是这么厉害,你去劝诫她,虽然她不想改变,但是她不会怪罪你,而是奖励你让你误以为其已经接受了你的建议,事后自己再想方设法欲盖弥彰,这就是一个真正厉害的政治家,爱好与权力都要,并且两不误。

结语

虽然说狄仁杰劝诫武则天戒色一事是没有正史依据的,但是 历史 上确实有人劝诫过武则天戒色,不过两个故事最终的结局都差不多,就是武则天表面上接受了建议,实际上继续放飞自我,只是找了一些方法来堵住别人的嘴,不得不说武则天确实是有些政治手腕的!

武则天机智果敢,为人心狠手辣,从妃嫔到皇后,在唐高宗死后,大权独揽,又先后从儿子的手中抢过皇位,成为中国 历史 上唯一的女皇帝,成功的走上人生的巅峰,当上皇帝后,她的私生活非常的混乱,以至于影响到国政大计,狄仁杰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当面劝武则天戒色,下臣管起皇帝的隐私来了,面对这样的尴尬,武则天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我们 都知道,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皇帝都是三宫六院,可以有无数的女子,但这都是为男皇帝的制度设计的,她一个女皇帝怎么册立妃子呢?但是不立妃吧,皇帝的生理问题又没办法解决,也不能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好在武则天在位期间,也没有把自己当女人看,而是把自己当真龙天子来看,在没有制度设计的情况下,武则天采用豢养面首(也就是男宠)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她先有一个媚宠薛怀义,后来女儿太平公主又向她推荐了张昌宗,武则天非常高兴,也非常宠幸他。

张昌宗又向武则天推荐自己的哥哥张易之,这张易之也是20多岁, 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辞, 于是兄弟二人都成了武则天的男宠,这还不能满足武则天的欲望,她还成立了一个专门搜集美男子的机构,叫做“控鹤府”,由张易之担任控鹤监,一些年轻人也不读书了,而是涂脂抹粉,希望走这个捷径当官。

世人难免都会有私欲,权力越大,欲望越强,武则天也同样如此,尤其在色欲这一方面,有一段时间她沉迷于其中,耽误了朝政的处理,这样的形势让宰相们非常的忧心,当时狄仁杰深受武则天的敬重,所以,大家就委托狄仁杰向武则天提出谏言。

武则天成为皇帝后,狄仁杰算得上是她的心腹大臣,对她也非常忠心,毕竟他是武则天破格提拔出来的,狄仁杰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人才,因此,武则天对他非常信任,很多时候都会听取他的意见,在选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武则天有意立自己的侄儿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曾直言,天下哪有侄子为姑姑供庙的,一句话点醒了武则天,于是武后还政于李唐。

于是,狄仁杰找了个机会劝说武则天为社稷保重身体,毕竟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没想到武则天却说,这件事情你不宜过问,因为我宠信二张,实际是为了休养身体,我过去供奉先帝,生育过繁,血气已竭,因而病魔时常相缠,虽然经常服食参茸之类的补品,但效果不大,御医建议说血气之衰非药食所能为力,只有多行阴阳交合以培根固本,才能血气充足,我原认为这样会虚旺,试行了一下,不久就血气健旺,精神健充,这不是骗你的,我有两颗牙齿重新长了出来,这就是证明,说完张开嘴巴,露出那两颗牙齿给狄仁杰过目。

武则天没有恼怒,甚至连尴尬都不一定有,其实唐朝算是开放的了,武则天可能是看在狄仁杰忠诚的面子上吧,不然要是其他的人敢这样跟她说话,她早就将他碎尸万段了,像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和女婿就曾在背后议论过武则天养面首的事,被武则天知道后,就下令赐死了他们三人。

武则天说之所以养面首是为了江山的稳固,为了盛世的繁荣,这使得忠正耿直的狄仁杰一时之间窘迫异常,不敢反驳,但仍不屈不挠的说,有养圣功也应调节适度,色情纵欲,不加节制将有害身体,希望陛下到此为止,不要再添加男宠了。

武则天和颜悦色的说:“你讲的都是金玉良言,今后我会注意的。”

天子无私事,虽然私生活被臣子劝谏有伤颜面,但武则天还是接受了批评,她爱面首,但更爱江山,后来一些选美的事情再没有发生过,“控鹤府”也裁撤了,后宫大部分男宠都解散了,还是留下了几位,而且经常和他们待在一起。

在武则天晚年的时候,在男宠方面还是比较堕落的,尤其是狄仁杰去世后,再没有大臣敢像狄仁杰那样劝诫她,她变得越来越堕落,把朝政交给了张氏兄弟二人,使得朝政混乱,连宰相都见不得皇帝的面,再加上武则天年龄越来越大,丧失了对朝政的敏锐,导致自己最终被赶下皇位。

人的权利达到了顶峰就开始想别的办法来满足欲望,所以男宠就成了武则天很喜欢的一类人,找了不少美男子做男宠。尽管在男尊女卑的 社会 当男宠为人所不齿,但是权力可以驱使人们干任何事,傍上女皇,那可不是只能少奋斗十年的事了,权力、财富想要多少有多少,所以薛怀义、张易之等年轻美貌的男子心甘情愿的上了女皇的床。

武则天一生饱受争议,尤其是在她的晚年,一批男宠慢慢走进她的生活。

唐高宗李治驾崩后不久,武则天便有了第一个男宠冯小宝,后来这个首席男宠得罪了武则天,最后被秘密杀死。冯小宝死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为武则天的新宠。

当时,武则天已经进入了暮年,病症缠身而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将二张兄弟当作耳目,二张兄弟逐渐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仅与朝廷大臣结怨,也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逆转,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起来。

狄仁杰曾向好男风的一代女皇武则天进言,劝她戒色。

好色是人的天性,男人如此,女人亦如此。论好色的本领, 历史 上因而知名的女人比比皆是,比方南北朝的山阴公主一次就向她的皇帝大哥要了三十个男宠,著名的贾南风更是玩一个杀一个,不过最著名的还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699年,武后为二张设置新的机构——控鹤府,以使他们的地位合法化——鹤是道家仙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虽然设置的公开目的是提供有才华的文件草稿和文学作品汇编,但它很快就堕落为类似男性后宫的场所——如果朱敬则的奏疏可信的话。

狄仁杰是个很负责任的人,对百姓如此,对皇帝也是如此。看到武则天沉溺在温柔乡里,他自然有话说。不过他的话也太硬了,直接要求武则天关闭控鹤府。

他说:“臣过去请撤‘控鹤监’,不在虚名而在实际,今天‘控鹤监’的名虽已除去,但二张仍在陛下左右……”

对狄仁杰的指责,武则天没有大怒,反而拐弯抹角地加以解释:

武则天说完,还张大了嘴巴让狄仁杰看。其实张易之确实是个难得的制药师,他不光帮武则天长出了智牙,还想办法让她脱落的眉毛重新生了出来。

但狄仁杰就是不依不饶,坚持说:“游养圣躬,也宜调节适度,恣情纵欲,适足贻害,希望陛下到此为止,以后不要再加添男宠了。”武则天只得服输地说:“你讲的是金玉良言,今后我一定会有所收敛的!”

想想从前连自己皇帝老公都不怕的武则天,竟然在狄仁杰面前没了霸气,足见女皇对他的敬重。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699年,令人可悲的是狄仁杰于公元700年去世。就在狄仁杰去世的当年,武则天改控鹤府为奉宸府,又以易之为奉宸令。

日久天长,张氏兄弟开始排斥异己,尤其是武则天晚年,兄弟俩权倾朝野,因圈地一事嫉恨宰相魏元忠,便罗织罪名将魏元忠陷害。而后,李旦、李显两个武则天的儿子为巴结这哥儿俩,竟然奏请为他俩封王。

晚年的武则天,整日沉迷于和哥儿俩的享乐,国家大事也多荒废,吐蕃进犯凉州,突厥侵扰朔州,武周朝皆反应迟钝。

公元705年正月起,武则天干脆不见群臣,关门和哥儿俩玩乐,大权也不抓了,她的丧钟也敲响了。

中国古代名句

[先秦名句]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弗,不纳: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求:找寻疵:毛病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气贰:再,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 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解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这句名言是商朝开国贤君汤刻在盘子上的铭文,叫“汤盘铭”刻在洗涤的盘子上,天天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励的作用这里借指要让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新鲜而清洁的日新:这里指在道德上日日更新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好(hào):喜爱前“恶”(è):缺陷和丑恶后“恶”(wù):讨厌,憎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

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接:接触,交往 醴(lǐ):甜酒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尚:重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dù):蛀蚀

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失败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衰落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尧舜:上古时代的国君唐尧和虞舜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礼记·中庸》

[解读](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解读]像切,像磋,像琢,像磨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解读] 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解读]人生在世应当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即使死了也不当害人的“鬼”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解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人尤天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修权》

[解读]原文是: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谷物更恰当的;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有比培植果木更恰当的;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恰当的换一种说法就是: 种植一次而有—次的收获,这是谷物;培植一次而有十次的收获,这是果木,培育一次而有百次的收获,这是人才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也是不容易的树:种植,培育木:树木人:人才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解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旨:味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

[解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雕:同“凋”,凋零,零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文科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他山:别的山攻:琢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团结,得人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体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行:运行,运转健:强壮有力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荡》

[解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投: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报:回报,回赠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解读]羊跑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原文是: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末为迟也”我们知道,事情失败后,及时补救,还不为迟;怕就怕不吸取教训,不采取补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臣:庄辛在楚襄王面前的自称鄙语:俗话顾:回头看,回头召唤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解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解读]坚持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断前行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为、行,就是实际行动有了实际行动,再难的事情也能办到;没有实际行动,容易的事情也办不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须臾:一会儿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解读]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圬(wū):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学记》

[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殆(dài):疲倦而无所得

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

[解读]为学

晏子谏齐景公 译文

晏子谏齐景公施仁政 景公探爵,弱故反之。晏子闻之,不待请而入,见景公汗出惕然。晏子曰:“君胡为者也?”景公曰:“我探爵,弱故反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