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第1张

摘要:礼产生于上古时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利用礼维护统治,礼的形式和内涵在这一进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殷周时期礼慢慢向世俗化转变,而到了先秦时期礼乐崩塌。孔子正处于这一分崩离析的社会之中,他力图通过恢复三代之礼而平社会之乱。孔子为礼注入了新的元素,礼包含了仁的思想,恭、敬、和、俭则是礼的原则,礼的主要作用是密切伦理关系,进而改善社会关系,最终调整政治关系。

关键词:孔子 礼学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73-01

一、礼的来源

礼是随着“神”这一观念而产生的,所以礼的本源具有宗教性质,礼的形式就是通过祭神仪式体现出来的,而这一认识在《说文》中有所体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示,天垂象显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说文》)。这表明礼的这种宗教性是由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的不了解,这一时期人们完全依赖于自然,人们对于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便产生了神这一观念,随着神思想的产生礼也产生了。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礼成为奴隶主统治社会的一把利器,“礼者,君之大炳也”(《礼祀·礼运》)。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把礼的形式扩大到社会的一切方面,礼也便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到了春秋时期由于战乱频发,整个社会陷入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而这时的统治阶级依然没有放弃以礼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身处这一时期的孔子面对动乱的社会力图通过礼来恢复社会秩序,但最初意义的礼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孔子保持了礼的原有形式但变革了礼的内容,在孔子的理论里无论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要遵守礼,孔子认为人应“立于理”(《论语·泰伯》),“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论语·颜渊》),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不仅对人而且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孔子礼学思想的原则

孔子保留了礼的形式,但为礼注入了新的内容,礼要以仁为内容,所以孔子所说的礼是人道的,孔子否定古代礼中不仁的内容,在《孟子·梁惠王上》记载说:“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解释其原因是“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古代的丧礼中最开始以活人殉葬,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进行了改制进而产生了人俑陪葬,不管是活人陪葬还是人俑陪葬孔子认为这都对人的残害,是不仁之事,并对其进行否定,也就是表明孔子对礼的内容舍弃了其不仁的部分进行了创新。孔子的礼学思想中融入了仁,在《论语》中多次论述了与此相关的内容,如“人而不仁,如何礼”(《论语·八俏》),“礼运,礼运,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的思想里任何形式的礼都要以仁为支撑,如果礼而不仁,那么那些徒有其表的礼节形式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恭、敬、和、俭是礼的原则。“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如何才能做到“恭近于礼”,孔子认为要有“和”的态度,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句话是要求人们在进行各种礼节活动时要保持“和”的态度,表达出真挚的感情。礼也要以俭为原则,“礼与其奢,宁俭”(《论语·八俏》),“先进与礼乐,野人也,后进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恭、敬、和、俭共同维护着礼,行礼也就有了标准。

三、孔子礼学思想的作用

人与人相互联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网络,而身处这一网络当中的每一个人的心态调整最终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变化。所以孔子把礼的作用从调节人的伦理关系推至改善社会关系,最后调整政治关系。孔子提出礼的目的是为了拨乱反正,所以礼的作用可由个人推到国家层面。正如《礼记·礼云》记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义的标准来规定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实现“正”“和”“睦”,以礼规定了人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关系。孔子利用礼来规范长幼、先后次序,如此一来就能整理好亲缘和社会关系,那么政治关系自然能够得到改善,如此一来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也就达成了,进而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下百姓实现安居乐业。孔子把人伦道德与社会秩序的调节融入到礼治思想当中,这是对礼内涵的丰富,而且这也表达了孔子所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孔子的礼学思想继承了先古礼学的形式,而又将仁这一新的内容注入其中,恭、敬、和、俭为礼的原则,通过密切仁的伦理关系,进而改善社会关系,最终调整政治关系,追求大同社会。孔子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儒家学派继承者的传承,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从不同的角度对礼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礼学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思想发展历程,时至今日仍有巨大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仍可以继承,如孔子一般推陈出新,为其注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孔丛子独治原文翻译如下:

原文:

子思居于卫,齐君欲以尼溪之田求断于夫子。子思曰:以吾为夫人之徒,似难乎!子曰:求信则非也,安能虑卫事?子思曰:周人之俗,泰而不俭,险而不教,其无礼甚矣。且非所谓习可常者也。

翻译:

子思居住在卫国,齐国的君主想让卫国将尼溪的田地让出来给子思。子思说:如果让我成为您的臣子,似乎是很难的!孔子说:(如果齐君)想取信于你,让你能为他做事,那就不是问题了,他怎么能考虑卫国的事呢?

子思说:周朝人的习俗,奢侈而不节俭,冒险而不讲教义,这种风气已经很久了。而且这不是所谓‘可以慢慢训练他们,使之有规律可行’的人所能办到的。

孔门的成就:

孔门,即孔子之门,是一个由孔子的弟子们组成的学术团体。孔门在儒家学派的演进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门对儒家学派的演进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儒家思想体系逐渐形成。

在孔门的传承过程中,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同时,孔门的弟子们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发展,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创新和改造,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儒家学派。

孔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仁爱、忠诚、诚实、谦虚等思想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孔门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也被广泛地传承和应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门的成就不仅限于儒家学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一个由众多小国家相互争霸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孔子认为应该通过恢复礼教来治理社会,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敬畏和恭敬之心,使人们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和睦的社会环境。因此,孔子提倡以礼治国,同时提倡人人都践行周礼,以周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礼乐制度为基础,强调以礼乐传统为基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此外,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也导致了礼崩乐坏,这也是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之一。同时,这一时期的思想界也相对活跃,出现了各种思潮和学派,这也为孔子关于礼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背景。

总之,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是在春秋时期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摘要:礼产生于上古时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利用礼维护统治,礼的形式和内涵在这一进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殷周时期礼慢慢向世俗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