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化妆能有多讲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古人化妆能有多讲究,第1张

古人在化妆的时候,画眉需要先将自己的眉毛剃光之后在眉骨上面化妆,嘴唇是需要化妆成樱桃小嘴而不是像我们现代将整个唇部都涂满,古代人的化妆品都是纯天然的材料制作成的,妆容都比较的淡雅。

化妆是我们现代每个女生基本都会的一项技能,一个好的妆容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气质和颜值,在古代一样也是要化妆的,那么在古代化妆有什么讲究呢

古人化妆能有多讲究

在古代画眉的时候需要女人把眉毛剃光,然后在眉骨上作画;化嘴唇的时候要把嘴唇化成樱桃小嘴;古代的美容配方大多都是以中草药、食物、花粉、果实等天然材料研制而成的,讲究妆容淡雅。古代女人给人优雅温婉的感觉,所以淡雅的妆容迎合了这种风格。

古代女子化妆的步骤

1、敷铅粉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2、抹胭脂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

3、画黛眉

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就是明证。《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画的是桂叶眉,莫高窟盛唐45窟里有两头一样粗细的柳叶眉,还有些菩萨脸上有翠绿色的翠眉。

4、点额黄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妆容特点

1、秦的女子偏好橘色系的妆容,眉妆的流行甚至延续到汉和唐,是经典而且被扶桑所学习的一点眉。重点是眉心浓,眉头和眉尾淡。

2、唐的民风开放,因此唐女子妆容多有变化。先是有引导后世“一白遮三丑”的经典白面出现,一点眉也延续出远山黛,青黛,柳叶黛等多种其他妆容。

3、宋民风极为保守,唐代女子的开放风气受极大打压。因此宋代女子妆容极为素洁。妆容以清新高雅为主,强调自然肤色及提升气质为主题。眼妆延秦丹凤,但更为自然,淡淡斜飞入鬓的眼型在许多宋代仕女图中都可查证。

4、元朝女子蒙古族宫廷多以暗红色着妆,仍十分简洁。元民间女子盛行素颜风潮,与前两朝的艳丽与高雅反差极大。整体妆容随意。

5、明代女子着妆以明亮为主,艳丽色彩盛行,甚至延续到清代的各种眉妆。

6、清代女子妆容宫廷民间反差大。官宦及宫廷女子着色沿袭秦,以橘色为主,艳丽的色彩张力是清上层的着妆风尚。柳叶眉,水眉,平眉,斜飞眉占据主位。眼妆反腔调素净。脸颊着色偏暗,唇色艳红居多,强调艳丽雍容。

古人在化妆的时候,画眉需要先将自己的眉毛剃光之后在眉骨上面化妆,嘴唇是需要化妆成樱桃小嘴而不是像我们现代将整个唇部都涂满,古代人的化妆品都是纯天然的材料制作成的,妆容都比较的淡雅。

1、秦的女子偏好橘色系的妆容,眉妆的流行甚至延续到汉和唐,是经典而且被扶桑所学习的一点眉。重点是眉心浓,眉头和眉尾淡。

2、唐的民风开放,因此唐女子妆容多有变化。先是有引导后世“一白遮三丑”的经典白面出现,一点眉也延续出远山黛,青黛,柳叶黛等多种其他妆容。

3、宋民风极为保守,唐代女子的开放风气受极大打压。因此宋代女子妆容极为素洁。妆容以清新高雅为主,强调自然肤色及提升气质为主题。眼妆延秦丹凤,但更为自然,淡淡斜飞入鬓的眼型在许多宋代仕女图中都可查证。

4、元朝女子蒙古族宫廷多以暗红色着妆,仍十分简洁。元民间女子盛行素颜风潮,与前两朝的艳丽与高雅反差极大。整体妆容随意。

5、明代女子着妆以明亮为主,艳丽色彩盛行,甚至延续到清代的各种眉妆。

6、清代女子妆容宫廷民间反差大。官宦及宫廷女子着色沿袭秦,以橘色为主,艳丽的色彩张力是清上层的着妆风尚。柳叶眉,水眉,平眉,斜飞眉占据主位。眼妆反腔调素净。脸颊着色偏暗,唇色艳红居多,强调艳丽雍容。

从古至今女性都有一颗爱美之心,现代人们的化妆品五花八门,款式、型号之多,数不胜数。在古代没有这么高的科技,他们都用胭脂、螺子黛、铅粉、画面靥等化妆技术来装扮自己,这些我们听都没有听过,但是当时古人的化妆技巧一点都不失我们现在的水准。

一、第一步敷铅粉

古代美人上妆的第一步是敷铅粉,就像我们现在打底妆上粉饼一样,为了让肌肤变得白皙美丽动人,人们会米粉或白铅研磨成粉状涂于脸上,古人还会在粉中加入一些香料,制成香粉,对皮肤更服贴,还有迷人的香味。

二、第二步涂胭脂

古人的胭脂可以天然无添加的成分,古代女性会将鲜花或石榴等有红色素的植物采摘下来,将植物中的红色素提炼出来制作成胭脂,红妆就是指这个,胭脂涂抹在脸上可以增加好气色还可以让肌肤显得粉嫩有光泽。

三、第三步画眉

在战国时期,因为没有画眉的材料,女性就将柳树的枝条烧成炭之后轻轻的涂在眉毛上。不同的朝代,流行不同的眉形,唐朝流行将眉毛画成宽而短的形状;到了元朝女性流行将眉毛的边缘晕开,更自然;到了唐末眉毛的形状就更加的丰富多彩,款式达到了十多种眉形。

四、第四步画面靥

画面靥早期流行在皇宫内,开始并不是为了装饰,只是告诉皇上某个妃子当时来了例假,没法服侍皇上,但又不好意思说,于是在脸上点了画了个红点以代表提醒。后来因为红点渐渐的为了好看变成各种形状的画,被大家流传起来。

五、第五步描斜红

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的女性喜欢在眼角的旁边画一个如同月牙形状的红色印迹,后来流传到唐代的皇宫中非常受妃子们的喜欢,于是月牙的形状被大家变成各种造型,丰富多彩起来。

六、第六步点朱唇

古代的女性将口红称之为唇脂,人们将唇脂涂在嘴唇上。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涂法,唐宋时期流行点绛唇,就是将唇脂只涂在两片唇的中间,以显示樱桃小口之美。直到后来渐渐的演变成涂满整个唇部。

古代女子代妆步骤之多,一点都不输我们现在,爱美之心人皆有知,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女子都有一颗爱美,热爱生活的心。而不同的化妆方法也体现了不同朝代的各式各样的审美观念。

现代的桃妆和古装有什么区别?历史上真实的桃花妆是什么样的?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给你详细解答。

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化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化妆师很优秀的人,真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塑造出一个皮肤差又不太年轻的美人。在各种精致的化妆品中,有一种化妆品叫桃花妆,吸引了很多人的喜爱。名字本身就有一种古老的韵味,也确实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一种妆容。但是,现代人化其实是很现代的“桃花妆”。桃花妆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起初,化妆品只有两种。一种是用米做的化妆粉,所以这种粉是用“米”的声音“分离”出来的。"名称及首饰说明:"粉,分之,碾米使之散。指的是将大米磨碎,然后经过一系列加工步骤制成的化妆品粉末。饭是白的,傅的脸能让他的脸变白。

还有铅粉,是以铅、锡等一系列化学物质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得到的粉末就是铅粉,铅粉是用来使其光亮洁白的。唐嫣石鼓指出,“粉末称为铅粉和米粉,它们都是有福的和光滑的。

可以看出,在汉唐时期,粉妆的主要成分还是这两种,粉妆颜色素淡,用后能使脸部白皙无瑕。

红色化妆品是古代女性使用的一种化妆品。一般来说是在化妆粉的基础上涂上一层胭脂。傅粉贵,可惜。'

还有一种制作红色化妆品的方法,就是事先将胭脂和粉混合,然后一次性涂抹。这种化妆粉叫晒粉。用这种晒粉制成的晒粉化妆品主要用于中老年人的化妆品。

但世人认为红色化妆品的内材是胭脂,但相比轻粉,胭脂是油腻的。颜师古指出“脂肪,即面部脂肪和唇部脂肪,软腻而合理。”但是胭脂又软又腻,很难驾驭,因为跟粉乳有关。胭脂太多会使粉凝固,不容易分布均匀。素食粉太多会使红色化妆品变干,显色性降低。

那么,红色制服是什么材质的呢?起初唐朝流行另一种“粉妆”“红妆”,但材质不是胭脂。

桃花粉,顾名思义,应该是粉色的化妆品,而不仅仅是普通的白米粉或者铅粉。《桃花粉配鹿角》唐代记载的方法《台湾秘笈》:

拿起牛角,切成三四寸,再放在灶底烧一遍。去邪心,去黑皮,戳到底,用丝筛,然后用水调。丝练有四五个砝码,放在中角末端,搓成一团,大小不限。用炭火做饭,很快就出来凉了。捣成粉,用水调和,用帛练四五遍,磨成球。烧四五次,用水捣烂。超过三次后,按前法用牛奶和糊捣一次。再捣碎,用玉锤在瓷器上磨成粉。用桃花粉和贾。

这里将鹿角按3-4寸的比例切开,反复燃烧,使鹿角内的杂质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并剥去外面的黑皮。烧过的鹿角碾成粉末,用丝过滤,加水调成泥,用生丝包裹,揉成团。然后将鹿角放入火中燃烧,冷却后捣碎,用水反复搅拌4-5次。

桃花粉配方:鲜沙、雄黄、熏黄、朱砂粉、鹰粪、珊瑚、云母粉、麝香、鹿角粉。九味磨,细的最好,中间多一点鹿角粉就行,没关系。将鲜沙、雄黄、熏黄、珍珠粉、鹰粪、珊瑚、云母粉、廖香磨成细粉,越细越好,再与调制好的鹿角粉混合,得“桃花粉”。

这种粉末是亮砂即朱砂、朱砂、红色的混合物,是胭脂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之前,女性化妆的必备材料。这里有桃花粉,粉妆用的。它的颜色是粉红色的。

桃花妆的特点是淡、亮、粉。也就是说,上妆可以让脸看起来红润,所以不能太红,也不能太淡。那么如何控制呢?因为桃花妆的实施方法,看古籍,我认为桃花妆的涂抹方法是先涂粉,再涂胭脂。浅色的叫桃花妆,先涂胭脂再涂粉的叫费霞妆。

但是,无论是《梳妆台》还是《中国古今笔记》等。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详细描述。仔细研究古籍,人们认为如果朱轼是弱女子,那就是桃花妆;如果是浓妆,那就是淡妆加酒。

桃花妆的定义是有偏差的,对它的色调没有确定的限制,因为妆容的定义是涂上薄薄的一层朱,再用素粉覆盖,呈现出一种内白外红的感觉。如你所知,费霞妆也是一种粉妆,可能比酒妆要淡一些。

但是你怎么区分桃花妆和费霞妆呢?通过唐代台湾省秘籍中记载的桃花粉制作过程,不难发现桃花妆并不是简单的用素粉胭脂涂抹,而是专门为其制作的桃花粉。

当我们发现桃花粉的制作工艺时,谭粉的原理和谭粉是一样的。棕粉先用胭脂和铅粉混合,再涂在脸颊上,因为已经混合变成棕红色,也就是粉红色。

檀香粉的制作原理虽然和桃花粉一样,但是檀香粉适合中老年女性,桃花粉适合年轻女性,所以檀香粉会略显暗淡端庄。桃花粉也不同于费霞妆和酒妆,是桃花妆的真面目。

  汉代化妆文化综述

  撰文:李芽

  摘要:中国古代化妆文化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经济贸易发展程度,而且可以对当代的戏剧影视人物造型提供科学的参照依据。汉代在中国化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铺垫期,其在化妆品的制作与化妆造型两方面都比之前代取得了质的进步。可以说,没有汉代所奠定的物质、观念与形式美的坚实基础,也就没有随后的中国化妆史上魏晋盛唐的灿烂辉煌。本文试图通过对汉代化妆品与化妆造型两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出汉代化妆文化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汉代 化妆品 化妆造型

  化妆,做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俗,做为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人们就已经发现有在面部涂绘花纹的陶塑人像了,如果说此时的绘面习俗还更多的是反映一种远古图腾仪式,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美化仪容的化妆形式的话,那么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明确的使用脂、泽、粉、黛来化妆美容的记载了。但在先秦,由于中原尊礼文化的影响,对人物品德的要求要重于对外貌的修饰,再加上化妆品制作工艺和原料进口的限制,此时的化妆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以“粉白黛黑”为主流的素妆时代。

  而汉代是汉民族形成、汉文化精神确立的朝代,也是结束先秦百家争鸣,使多元一统的审美观念形成的时代。汉初的休养生息与随后汉武帝的杰出统治,不仅使汉代社会政治安定,各类产品相对丰富,而且在军事上,打败了北边的匈奴,平定了南方的南越,不仅打通陆上的丝绸之路,而且还开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大大扩展了汉朝的对外贸易往来,这都为化妆品的制作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铅粉、胭脂、合成香料等化妆用品都是在这时普及的。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在提倡推崇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并开始整理、研究文化典籍。同时,汉文化还吸取了大量楚文化,给北方文化注入了保存在楚文化中的原始巫术、神话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从而产生了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幻想结合在一起的生气勃勃,恢宏伟美的汉文化。这种恢宏的汉文化,对汉代的妆容审美观念也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化妆各个方面的长足发展。使得汉代在中国古代化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时代,为后世中国化妆史的灿烂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汉代化妆品综述

  汉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陆上海上丝路的开通,使得化妆品的制作工艺得到长足进展,化妆品的原料也大大丰富。例如年代为西汉初期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便出土有两个保存完好的妆奁,其中共放有大大小小九个盛放各种化妆品的小奁。内中化妆品的质地有粉状的、油状的和块状的。[①]其具体配方和用途目前虽然暂时无法考证。但根据对汉代化妆史的研究,汉代化妆品的品种已经非常全面,脂泽粉黛,一应俱全,基本上涵盖了化妆品的所有主要门类。

  (1)面脂

  面脂即涂面润肤的香膏,也可涂唇。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写:“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形容脸上涂上面脂之后,则柔滑如细腻平坦的石头一般。汉史游《急就篇》“脂”唐颜师古注曰:“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

  (2)泽

  泽也称兰泽、香泽、芳脂等。是用以涂发的香膏。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曰:“香泽,香入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汉史游《急就篇》“膏泽”唐颜师古注曰:“膏泽者,杂聚取众芳以膏煎之,乃用涂发使润泽也。指以香泽涂发则可使枯悴的头发变得有光泽。汉枚乘《七发》:“蒙酒尘,被兰泽。”即指此物。

  (3)妆粉

  妆粉,即妆面用的香粉,有白粉、红粉之分。周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以粉傅面了,当时用的粉,多半是用米粉制成的。秦汉时的妆粉除了米粉之外,还发明了铅粉。认何新兴事物的发明,必然与当时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关。秦汉之际,道家炼丹盛行,秦始皇就四处求募“仙丹”,以期长生不老。烧丹炼丹术的发展,再加上汉时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铅粉的发明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并把它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汉代张衡《定情赋》中有:“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神而无光。”在语言文字中,一个新的词汇,往往伴随着新概念或新事物的出现而诞生。铅华一词在汉代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决非偶然,当是铅粉的社会存在的反映。铅粉通常以铅、锡等材料为之,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粉,主要成份为碱式碳酸铅。铅粉的形态有固体及糊状两种。固体者常被加工或瓦当形及银锭形,称“瓦粉”或“定(锭)粉”;糊状者则俗称“胡(糊)粉”或“水粉”。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胡粉。胡,糊也,脂和之如糊,以涂面也。”因此,有人认为“胡粉”为胡人之粉,是不对的。铅粉能使人容貌增辉生色,故又名“铅华”。

  除了白色妆粉外,汉代还有红色妆粉,用以妆颊。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赬粉,赬,赤也,染粉使赤,以着颊也。”《古诗十九首》之二便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除了以粉傅面之外,汉代还有爽身之粉,通常制成粉末,加以香料,浴后洒抹于身,有清凉滑爽之效。多用于夏季。汉代伶玄《赵飞燕外传》中便写有:“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座;……婕妤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②]

  (4)胭脂

  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对其起始时间,古书记载不一。《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蓝花汁凝作燕脂。”但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则称:“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梳妆奁中已有胭脂等化妆品。此墓主人为当时一位驮候之妻,墓年代大约为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灭不过四十年时间。可见,至迟在秦汉之际,妇女已以胭脂妆颊了。

  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是从匈奴传入我国的。汉代以来,汉匈之间有多次军事力量的厮杀,如汉武帝三次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右部浑邪王率众四万人归附于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归臣于汉朝;光武帝建业廿四年,驻牧于南边的匈奴日逐王比率众到王原塞归附。再加上官吏与民众间的交往,都为汉匈两民族文化习俗的沟通与传袭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胭脂”的制作、使用与推广,也正是在这种大交流、大杂居的历史背景下,渐渐传入汉朝宫庭和我国与匈奴接壤的广大区域的。

  宋《嘉祐本草》载:“红蓝色味辛温,无毒。堪作胭脂,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张华《博物志》载:“‘黄蓝’,张骞所得,今沧魏亦种,近世人多种之。收其花,俟干,以染帛,色鲜于茜,谓之‘真红’,亦曰‘鲜红’。目其草曰‘红花’。以染帛之余为燕支。干草初渍则色黄,故又名黄蓝。”史载汉武帝时,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国内,因花来自焉支山,故汉人称其所制成的红妆用品为“焉支”。“焉支”为胡语音译,后人也有写作“烟支”、“鲜支”、“燕支”、“燕脂”、“胭脂”的。在汉代,红蓝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美容化妆材料已经广泛地进入了匈奴人的社会生活之中,故霍去病先后攻克焉支、祁连二山后,匈奴人痛惜而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除了用红蓝花作胭脂外,在江苏、海州和湖南长沙早期汉墓出土的物品中,还发现以朱砂作为化妆品盛放在梳妆奁里。朱砂的主要成份是硫化汞,并含少量氧化铁、粘土等杂质,可以研磨成粉状,供面妆之用。

  (5)眉黛

  即描眉用的石黛。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写:“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那么“黛”是什么呢?通俗文云:“染青石谓之点黛。”这样看来,黛是一种矿石,汉人叫做“青石”,也称作“石黛”。其在矿物学上属于“石墨”一类。因其质浮理腻,可施于眉,故后又有“画眉石”的雅号。这是中国的天然墨,在没有发明烟墨之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则用它来画眉。石黛用时要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然后加水调和,涂到眉毛上。后来有了加工后的黛块,可以直接兑水使用。汉代的黛砚在南北各地的墓葬里常有发现。在江西南昌西汉墓就出土有青石黛砚,江苏泰州新庄出土过东汉时代的黛砚,上面还粘有黛迹。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汉代梳篦盒中,也发现了一已粉化的黑色石黛。

  (6)唇脂

  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也提到唇脂:“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说明点唇之俗最迟不晚于汉代。丹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但朱砂本身不具粘性,附着力欠佳,如用它敷在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又渗入适量的动物脂膏,由此制成的唇脂,既具备了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且能防止口唇皲裂,成为一种理想的化妆用品。唇脂的实物,在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西汉墓葬中都有发现,出土时,还盛放在妆奁之中,尽管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但色泽依然艳红夺目。

  (7)香料

  在妆饰文化中,对香的运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自古女子妆品,无不含香。面脂口脂也称“香脂”,洗发之露称为“香泽”,妆面之粉称为“香粉”,而盛放梳刷镜篦、胭脂油粉的梳妆奁,又被称之为“香奁”,香料与化妆品是密不可分的。香料不仅可以芳香身体,使人未见其面,便可先嗅其香,起到一种妆容服饰所无法达到的神秘、诱人之效。而且香料还有着驱蚊除秽、镇静安神、杀菌消毒等保健的功效。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就出土了众多的香料,今天可以辨认出来的有花椒、桂、茅香、高良姜、姜、辛夷、杜衡、藁本、佩兰等十余种,这些香料分别盛放在草药袋、香囊、枕头、妆奁和熏炉中,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用香习俗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③]从一号墓出土香料看,西汉初期贵族所使用的香料都为国产的香草,比较常见,并无名贵香药。因为它们是直接采自植物,故称为天然香料。这些香草风干后缝于香囊中佩戴尚可,用于焚烧的话,烧出来的烟并不会很香。而可供焚烧的香料,如乳香、沉香、檀香、郁金香、苏合香等,多为热带产物,不产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后世的名贵香料主要靠从西域和南海进口。汉武帝时期,在通西域、平南越之后,才打通陆上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中国这时候才和世界取得较为广泛的联系,香料贸易也从这时起才提到日程上来。[④]随着香料品种的增多,人们已开始研究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并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于是出现了“香方”的概念,即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合香”。从天然香料演进到合成香料,这是用香方式的一个重要发展。东汉时期《汉建宁宫中香》的香方就显示了东汉的这一用香的进步:

  黄熟香四斤、白附子二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四两、零陵香四两、白芷四两、乳香一两、檀香四两、生结香四两、甘松五两、茅香一斤、沉香二两、苏合油二两、枣五两

  研为细末,炼蜜和匀,窖月余作丸,或饼爇之。[⑤]

  二、汉代化妆造型综述

  汉代由于化妆品制作技术的成熟与对女性美观念的转变,使得妆型大大丰富,是中国古代化妆史从先秦的的素妆时代步入后世的彩妆时代的重要转折期。在面妆方面,由于红蓝花的引进,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妇女们一改周时的素妆之风,而开始盛行各式各样的红妆。在眉妆方面,则一扫周代单调的纤纤峨眉妆,而创造出了许多颇为“大气磅礴”和“以为媚惑”的眉式。再加上花钿与面靥的趋于成俗,都显示出汉代女性对美的一种无拘无束的追求。而且,自汉以后至魏晋、隋唐,屡屡出现的男子涂脂敷粉的现象,既表明了化妆术的日益普及,也表明了这一时期人们对美的一种宽容之心。但从审美风格上看,汉代的妆型总体上还是以柔和典雅为美。

  (1)汉代面妆

  从汉代开始,女子们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妆为美了,而流行起了“红妆”,即不仅止乎敷粉,而且还要施朱,即敷搽胭脂。

  汉时妇女颊红,浓者明丽娇研,淡者幽雅动人。依敷色深浅,范围大小,妆制不一,产生出各种妆名。如“慵来妆”,衬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相传始于汉武帝时,为武帝之妃赵合德创。汉伶玄《赵飞燕外传》:“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再如“红粉妆”,顾名思义,即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汉代《古诗十九首》之二便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其俗历代相袭,经久不衰。

  (2)汉代眉妆

  两汉时期可以说是上承先秦列国之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开辟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汉王朝时,涌现出了很多致力于修眉艺术的帝王与文人。在西汉以汉武帝为首,《二仪实录》说他:“令宫人扫八字眉”。在东汉则以明帝为魁,史称“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有了帝王的提倡,普通士庶自然也跟着对女子的妆饰重视起来。著名的张敞画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据《汉书·张敞传》载:“敞为京兆……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与他有隙者向汉宣帝造密,宣帝召见并责问他,张敞答“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使宣帝很满意。从此这就成为流传久远的夫妻恩爱典故。唐代诗人张悦在《乐世词》中诗云:“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就引用了这个旧典。另一位汉代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是一位“眉痴”,他是汉代古文的“文章魁首”,他的辞赋中有不少为写眉的名句,偏生他结识的爱人,恰巧又是一个特富眉间天然美的绝世美人。《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一本作“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这正所谓佳人才子,相得益彰了。后来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让她的妹妹赵合德也仿照文君“为薄眉,号远山黛”。可见修眉的风气的确盛行于两汉。

  汉代流行于贵族女子之中的眉妆,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八字眉、远山眉和蛾眉之外,当属长眉最为流行了。长眉是在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纤巧细长。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脸上即是长眉入鬓。除长眉外,汉代妇女也曾画过阔眉(又称“广眉”、“大眉”),据说这种风气首先出自长安城内,后传遍各地。谢承的《后汉书》里就载有:“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甚至“女幼不能画眉,狼藉而阔耳”。在文人作品中也有这类描述。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靓妆刻饰……长眉联娟”。吴均《与柳恽酬答诗》中的“纤腰曳广袖,半额画长蛾”,都是对长眉的描写。由此可见,恢宏壮美的汉文化表现在眉妆上也同样是大气磅礴。从广州郊区汉墓出文物中的女乐形象上便可以看到这种眉式,颇有特色的是两边的女乐眉形还不一边高。前面提到的八字眉便是在长眉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因眉头抬高而眉梢部分压低,形似“八”字而得名。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式。

  汉代还流行过一种惊翠眉,但很快被梁冀之妻发明的“愁眉”取代了。愁眉脱胎于“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细而曲折,色彩浓重,与自然眉形相差效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画上双眉。《后汉书·梁冀传》言:“(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里的啼妆指的是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之状的一种妆式,流行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几种眼妆之一。)此举影响很大,“至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京都歙然,诸夏皆放(仿)效。此近服妖也。”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词语——“愁蛾”,后世常用以形容女子发愁之态,谓之愁蛾紧锁。

  关于汉代女子妆眉的方法,除了描画之外,还需要借助工具修饰。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即古人画眉是先拔去眉毛,然后再描画上去的。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五子漆奁中就发现有一把角质镊,长172厘米。镊片可以随意取下和装上,柄制作精细,并刻有几何纹饰。《释名·释首饰》中写:“镊,摄也,摄取发也。”《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四引《通俗文》:“披剪须发谓之镊。”可见,镊即拔去发须之用。当然,除了发须,眉毛当也属此列。清王初桐《奁史》卷七三引《郑氏家范》:“妇女不得刀镊工剃面。”从侧面说明刀和镊是女子修面的重要工具。但实际上,古代女子也并不都是先拔去眉再画之的,只是画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时,才不得己拔去,和现代人其实是一样。东汉时期汉明帝的明德马皇后端庄秀丽,《东观汉记》中记载:“她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可见,也有很多女性是崇尚眉型的自然美的。

  (3)汉代唇妆

  点染朱唇是面妆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因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故可改变嘴型。因此,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唇美的妆唇习俗,如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以赞赏女性之唇色如丹砂,红润而鲜明。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汉代即已成俗。女子在妆粉时常常连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唇脂重新点画唇形。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的点唇形状便十分像一支倒扣的樱桃。

  (4)汉代面饰

  面饰,即粘帖或绘制于面颊上的妆饰,是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中很重要的一个门类。其在先秦时就已有滥觞,至汉代逐渐趋于成俗。

  花钿

  花钿,亦称面花或花子,是一类可以粘贴在脸面上的薄型饰物,大多以彩色光纸、云母片、昆虫翅膀、鱼骨、鱼鳔、丝绸、金箔等为原料,制成圆形、三叶形、菱形、桃形、铜钱形、双叉形、梅花形、鸟形、雀羽斑形等诸种形状。当然,也有直接画于脸面上的,色彩斑斓,十分精美。花钿,也泛指面部妆饰,在这里特指饰于眉间额上的妆饰。

  面饰花钿之俗,在楚时已有之,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脸上就点有梯形状的三排圆点,在信阳出土的楚墓彩绘木俑眼皮之上也点有圆点,当是花钿的滥觞。秦朝“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虎凤飞升。”[⑥]说明秦时贴花钿已开始趋于成俗了。汉承秦制,又受楚文化影响至深,因此,花钿在汉代也应该有所承袭。

  面靥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涡,因此面靥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老的面靥名称叫“的”(也作“旳”)。指妇女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

  商周时期便已有之,多用于宫中。早先用作妇女月事来潮的标记。古代天子诸侯宫内有许多后妃,当某一后妃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不便启齿时,只要面部点“的”,女史见之便不列其名。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旳。旳,灼也。此本天子诸候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难)以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即说的是此。但久而久之,后妃宫人及舞姬看到面部点“的”有助于美容,于是就打破月事界限而随时着“的”了,“的”的初衷便慢慢被美容所代替,成为面靥的一种,并传入民间。繁软《弭愁赋》中便写道:“点圆的之荧荧,映双辅而相望。”

  (5)汉代男子化妆

  化妆自古并不只是女人的专利,男子也有化妆,只是不似女子般繁复齐全而已。

  汉朝时,不但女子傅粉,男子亦然。《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旁。”《汉书·佞幸传》中载有:“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傅脂粉。”《后汉书·李固传》中也载有:“顺帝时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余人。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文章虚诬固罪曰:‘……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这虽是诬蔑之词。但据浓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记:“若士人则惟汉之李固,胡粉饰面。”可见,李固喜敷粉当属实情。也可看出当时男子确有敷粉之习尚。虽然汉时男子敷粉属实,但或列入佞幸一类,或冠以诬蔑之词,说明男子敷粉自古便不为礼教所推崇。

  (6)汉代妆饰用香习俗

  香料的使用在汉代是涵盖生活的诸多方面的,如饮食、保健、宗教、防腐等都离不开对香料的依赖。但妆饰用香主要还是出自芳香身体内外的需要。

  用香花香草芳香身体,让人的身体终日萦绕在香气之中,在先秦时就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了。楚辞中有关这类的论述非常之多,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九歌·山鬼》)等等。从楚辞的诗句来看,楚人是从野地里采来新鲜的香花香草,编串成花环、花链等形式,直接佩戴在身上,这往往比较受到季节和场景的局限。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是把阴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香囊里,将之佩戴在身上,香气就会更持久的保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就出土有六个香囊,女尸辛追两手各握绣花绢面香囊一个,一个“信期绣”绢香囊出土于北边箱,另三个放在东边箱的65号竹笥中。

  让身体散发动人的香气,紧紧依靠佩戴香囊还是不够的。在先秦时,古人就已经懂得在加热洗澡水的时候,将香草投入其中,煮成香喷喷的“香汤”,用来清洗并芳香身体。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即在端午时以兰草汤沐浴去污。因为端午正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认为兰(即佩兰)汤可以香身除病,祓除不详。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浴兰节”,而佩兰也就得到了另一个美称“香水兰”。《九歌·云中君》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赵飞燕外传》中则有:“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座, 坐燎降神百蕴香;婕妤浴豆蔻汤,傅(敷)露华百英粉。”这里的“五蕴七香汤”和“豆蔻汤”则是专供后妃使用的更为高级的香汤了。

  除了沐浴香汤,将香料参入化妆品,直接涂抹于身上则是更为重要的。自古女子妆品,无不含香。面脂口脂也称“香脂”,洗发之露称为“香泽”,妆面之粉称为“香粉”,而盛放梳刷镜篦、胭脂油粉的梳妆奁,又被称之为“香奁”,马王堆一号汉墓五子漆奁内两个最大的圆形小奁便专门放置香料,一个小奁内绷绛色绢,绢上放花椒,另一个放的是香草类植物。可见,香料与化妆品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身香,除了外用,还有内服。应劭《汉宫》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含之。”即以鸡舌香掩盖口臭。这应是中国古代内服香药的最早记载了。

  化妆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和美学内涵,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科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程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汉代,化妆品的制作已经趋于成熟。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原料来源广泛,既有来自植物和动物,也有来自矿物;既有产自本土的原料,也有来自异域的原料。在化妆造型方面,由先秦时期流行的的“粉白黛黑”式的素妆向明丽典雅的红妆转变;在眉妆方面,由于帝王与文人的提倡,出现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花钿与面靥的使用也逐渐趋于成熟;香料由西汉时期的天然香料过渡为东汉的合成香料,由先秦时期的外用进步为汉代的内服;甚至连巍巍男子也加入了脂粉大军。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化妆器具的制作,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个妆奁来看,在西汉早期其制作已经相当精美齐全。可以说,汉代在中国化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铺垫期,没有汉代所奠定的物质、观念与形式美的坚实基础,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化妆史上魏晋盛唐的灿烂辉煌。

1、唐朝

唐朝妆容最大特色就是面部一定要化白面妆。唐玄宗时期更是百花齐放,光是眉形便有十多种,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唐玄宗时期还流行在额头画花,用金箔贴上,整个妆容配上当代的发髻显得华贵艳丽。

唐代民风开放,因此唐女子妆容多有变化,仅晚唐时期三十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等流行的妆容也融入了外来文化的特色。

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

2、宋朝

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审美偏清秀质朴,所以宋朝的女子妆容极为素洁。但是唐朝盛行的远山黛在宋朝依旧十分受捧。宋朝妆容强调自然肤色及提升气质。

明、清的“裸妆”都是从宋代承袭的。胭脂只是略施一点,唇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桃心唇,而是比较丰满圆润的唇形,以浅色为主。

尽管宋代妆容大走简约风,但精致和高级感一样没落下,宋代皇后率先用珍珠作为面靥。面靥是古代妇女面部的妆饰,除了贵妇才用得起的珍珠,平民一般用金箔片、螺钿壳、花草、榆钱等剪制成的各种花朵形状。

此外,“倒晕眉”在宋朝盛行于宫中,是一种画成宽阔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浅入深,逐渐向外晕染,直至黛色消失。这种眉式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3、元代

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妇女盛行“黄妆”,即在冬季用一种黄粉涂面,直到春暖花开才洗去。这种粉是将一种药用植物的茎碾成粉末,涂了这种粉可以抵御寒风沙砾的侵袭,开春后才洗去,皮肤会显得细白柔嫩。

贵族女性们感觉此妆很美,就用黄妆饰面,涂以金色,演变成为宫廷流行的佛妆。佛妆在北方民族建立的宫廷中盛行,显然是受佛教的影响,也与寒冷地区的气候有关。

燕地女子冬天用**的枯萎叶做浆涂面以防风吹,称之为佛妆。佛妆即是整个面部涂成**,以拟金色佛面。

4、明朝

明代女子着妆以明亮为主,艳丽色彩盛行,与清代相差最大的是明女脸颊色彩偏亮,唇色自然。整体而言,明妆是最接近现代审美观的。明朝眉形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不像宋朝和唐朝那般有弧度,更自然,眉尾偏长。

这时候的唇色和化法,都比较接近于现代,唇边干净线条柔和。为了让五官更加立体,手法上流行“三白法”,即在额、鼻和下颚三个部分晕上夸张的白粉,表现面部层次。

5、清朝

清朝时期女子妆容以含蓄内敛为美,总体上来说以素雅简约为主,眉毛纤细,部分有身份的女子眉心会画得高挑一些,眼妆清淡柔和,胭脂多用粉色系,这样看起来更少女。

当时女子的眉毛均为眉头高、眉尾低的形态,形状纤细修长如柳叶,弯似新月,衬托出女性清秀柔美的姿态。

清朝女子的唇妆追求的是一种小而薄的感觉。嘴唇都是上唇几乎不涂,下唇只涂抹内唇部分,从中间向两边减淡, 第一眼看上去有点像现在特别流行的“咬唇妆”。

人民网-花木兰“额黄妆”引争议 历代女子妆容不完全解析

人民网-瓷白匀净 巧笑嫣然 古代仕女化妆用的那些“瓶瓶罐罐”

古人化妆能有多讲究

古人在化妆的时候,画眉需要先将自己的眉毛剃光之后在眉骨上面化妆,嘴唇是需要化妆成樱桃小嘴而不是像我们现代将整个唇部都涂满,古代人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