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个时期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明朝四个时期各自的特征是什么?,第1张

个人认为,明朝刚帝国的初期,属于它的强大时期,特征就是统治者励精图治,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之后的明朝就进入到了守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帝王都是很平庸的,表现平庸,但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之后明朝就记录到了衰败时期,从嘉靖开始,一直到崇祯皇帝,这一时期皇帝都基本上不问政事,做一些脱离皇帝实际的事情,皇帝当木匠,做生意炼丹修道,最后从崇祯皇帝一直到南明的小朝廷结束,这一时期属于悲壮时期,虽有励经图治之心,但没有实际的客观条件,内部腐化太深了,已经来不及补救了,从李定国死后,基本上也算彻底结束了。

在最近,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天文学上的奇观——“血月”,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对待奇特的天文现象呢,总会用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但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眼里,血月可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代表了一种不祥的预兆,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今天。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血月在民间的说法吧!

目录

一、血月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二、血月出现的科学依据。

三、除了血月还有其他的什么自然现象被认为是不祥征兆

一、血月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科技并没有那么发达,所以对血月的出现呢,也就并没有像现代人那样,把它当作一种正常的现象来看待。试想一下,在那个封建社会,没有科学的思想,当你在一个幽静的夜晚,突然发现,平时皎洁的月亮变成了红色的,甚至像鲜血一样红,同时,月亮在古代又代表“阴”,“血月出,妖孽现”。所以,第一想到的肯定也就是“啊!会不会有什么妖怪出没呢?”

在古代帝王的眼中,血月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在公元498年,出现了一次血月,这也是历史上,有关血月明确记载的一次,很不巧的是,在血月出现后的三天,大司马就造反了;无独有偶,在公元499年,血月再次降临,当天始安王又造反了,结果死掉了,可能对于他来说,血月就是大凶的预兆。于是后来,人们就开始吧血月和战争、民变等联系起来。后来其实也发生过几次比较巧合的事情,例如,1644年,血月出现,崇祯皇帝上吊而死;1900年,血月出现,也是庚子国难的时期……

其实吧!我觉得这只是凑巧的事情,只是刚好在血月出现的时候,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但是这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来理解的,在古代的人眼中,这就是不祥之兆。那么血月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

二、血月出现的科学依据。

红色月亮,也就是血月,一般是发生月全食的时候会出现的。这是因为浓厚的大气层把紫、蓝、绿、黄光都吸收掉了,只剩下红色光可以穿透过来。月全食时的红月亮也是同样的道理,大气层将红色光折射到月球表面上,所以我们仍然能看到在地影里,红红的月亮挂在天空中。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当月球上发生日全蚀时(这正是地球上的月全蚀),面向地球的半个月球并不是完全黑而是像地球上的早晨或者傍晚一样是红色的。

三、除了血月还有其他的什么自然现象被认为是不祥征兆(一)七星连珠

从出土的古籍中,我们了解到古人提到的“七星连珠”,当时这一现象被视为“不祥之兆”。

因为那一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被刘邦消灭,同年项羽攻入关中,一把火将阿房宫烧了个干净,而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将刘邦立为汉王。与此同时,一场持续4年的楚汉之争也拉开了序幕,举国上下皆处于战火之中,一时间生灵涂炭。因此“七星连珠”变成了不祥之兆,此后这一天象也出现过很多次。

(二)日食

日食在史书中的出镜率很高。公元前178年,即:汉文帝继位后的第二年,发生日食。于是,汉文帝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个天象诏,下诏罪己,宽省徭役,广纳谏言。汉文帝以及后来的许多帝王,都认为异常天象,是上天对自己的警告,所以特别重视。

(三)彗星

古人对于彗星的记载十分完备,对其方位、大小都有详细的记录。《春秋》上的“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是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从谏如流的李世民,就遇到过彗星出现百余日的倒霉事。他召集百官商量怎么办,儒学大师虞世南道:以前齐景公时代,也出现过彗星;后来齐景公改掉奢靡纵欲的毛病,彗星就消失了。皇上你不要紧张,只要你继续保持这种贤明君主的作风,就没什么事。

时代在进步,对于以前的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我们现在也可以用科学去解决了。我们也应当坚持科学,反对迷信,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好啦,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当然,如果小伙伴们还要更好地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比小说还好看的9本历史书有趣有料 读史不再枯燥

《给大家讲的中国历史》作者:杨照从考古的角度出发,用文物来佐证使历史更有说服力,大部分的历史书都是对古籍中史料的总结,而这本不是,它交给我们思考历史的一种新思路。

本书主要讲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的历史,加入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常识。读过之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之所以很多人穷尽一生努力寻找那些古老的世界的原因。全书共6册,每本都有惊喜,要耐心看完哦。

《战国歧途》作者:刘勃这本书的独特见解和通俗趣味大概也是它曾一书难求的原因!

战国是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阶段,作者以史籍为底本,抓住了“歧途”这个关键词,详细分析各国在关键时刻所做的重大抉择,为什么只有秦国走上了统一全国的“正途”,而其他国家都走上被兼并的“歧途”。从战国七雄到容易让人忽略的越国,每个国家都讲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作者:渤海小吏一场场战争将我们对于历史的所有看法、印象、调侃、想象,全部浓缩。

在我们所有对历史的记忆中,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战争。作者通过描写三家分晋到秦朝统一天下时期的十二场著名战役讲述了当时的历史,深刻解读了战国几次大战的始末,让人读着真是爽快。这本书源自于公众号文章合集,但并不是简单历史知识的二次传播,作为一个外行的历史爱好者,读它真的是再合适不过啦。

《人类群星闪耀时》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历史在瞬间改变,瞬间即永恒!作者茨威格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十四个生死攸关、超越时代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历史教科书上从未记载过的人物,但更多的是他们鲜为人知的那些时刻,如群星般璀璨而不渝地照耀着暂时的黑夜。这十四个故事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展现出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

《长安客》作者:北溟鱼你仰望的那个人曾经也是普通人!人之一生,何其憾!一片痴心千万绪,人世间却没有一个实现它们的地方。对于《长安客》中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诗人。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诗人版《人类群星闪耀时》。

用八个故事串联起大唐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一段历史,通过这些故事,你或许能重新认识这些诗人,看见和我们一样的人。在他们对自我和时代的追问里看见尊严信仰,爱与同情,生命的意义。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是一本改变了人们历史观念的书看过《人民的名义》,或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必定会听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万历十五年,在整个明朝历史中似乎不是什么重要的时间点。这一年发生了若干看似平凡的事件。

这些事件,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细翻几页你就会惊叹于这本引用资料不输学术论文的历史书,竟也能有小说般的高潮迭起。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一本书让你爱上历史这本书曾一度风靡全国,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可以把枯燥或者无聊的东西说得浅显易懂而且还非常有趣。

作品以史料为基础,运用小说的笔法,展示了明朝从建国到亡国三百年间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这一系列共有七本,别被吓到读完第一本你肯定会欲罢不能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作者:马伯庸于细微处读懂真正的古代中国初看这本书以为是一本小说,没想到它是本历史纪实,通过此书作者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

王侯将相是历史,普通老百姓也是历史,作者通过解读了明朝几个民间的案件以及明黄册的兴衰,如同显微镜一样,放大了明朝这个巨人体内小小的病毒,让我们看到了病毒是如何慢慢蔓延并击倒了整个身体。

《饥饿的盛世》作者:张宏杰何为盛世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乾隆盛世被认为是传统中国的巅峰,GDP占全球三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

但作者通过此书全面透彻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自称十全天子的乾隆努力、勤政,风光无限又复杂不堪的一生同时向我们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内在的腐烂。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明朝四个时期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个人认为,明朝刚帝国的初期,属于它的强大时期,特征就是统治者励精图治,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之后的明朝就进入到了守成时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