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校法是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他校法是指,第1张

出版校对中的方法之一。即通过查检相关的工具书或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校对目的的校对方法。

校勘学释例 Jiaokanxue Shili

《校勘学释例》

中国古籍校勘学专著。陈垣著。陈垣(1880~1971),字授庵,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宗教史、元史、年代学、校勘学、辑佚学和史讳学等方面有创造性成就,著有《二十史朔闰表》、 《中西回史日历》、 《史讳举例》、《元典章校补》、《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作者出于讲授校勘学的需要,从《元典章校补》(10卷)所录的12 万条谬误中择出十分之一作为典型校例,并归纳出若干校勘的理论和方法,编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改名《校勘学释例》,1931年由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印行,1959年中华书局重印。

《校勘学释例》将古籍产生窜乱讹误的现象归纳为5 类:行款误例、通常字句误例、元代用字误例、元代用语误例、元代名物误例。每类又归纳出致讹原因,例如在“通常字句误例”中指出某些字句在读写时有易误因素,指出有“形近而误”、“声近而误”等11种致讹原因。《校勘学释例》还在历代学说的基础上概括和归纳出“校法四例”:①对校法,即以同书祖本与别本对校,其作用是可校各本的异同;②本校法,以本书前后内容互证,抉摘差异,以知谬误,此法宜用于未得其他资料之时;③他校法,凡著书均有采录前人或为后人所引用的现象,故可用他书校本书,这也是证明书有讹误的良法;④理校法,凡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则应由通误者断于情理,故名“理校”。“校法四例”提出的4 种校勘方法是对中国长期以来校勘工作经验和方法的总结,对于文献校勘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唐宋时期,校勘二字被用于指古籍的勘定工作,应用日渐广泛。如欧阳修《书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

研究古书,必须要准确理解古人的意思,因此校勘文字,使之没有错误,是首要之事。

校勘的原则是存真复原。指原作者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真与原貌。凡不符合作者原意,歪曲原书面貌的处理都是错误的。校勘是要修正古书在流传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为作者改文章,也不是要规范语言文字,而是要提供原书原作者最原始的信息。

古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古文献目录、古籍版本、古籍校勘、古籍辨伪、古文献辑佚。针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是“古典文献的普查登记与学科分类方法”。古典文献学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系统全面地认识了解自己的研究对象——中国古典文献的总体面貌,只有通过全国范围的古典文献普查登记,并对普查登记材料进行条分缕析,使之分门别类,才能掌握其数量和大致的学科类别。因此,普查登记与分类是古典文献学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其次是“古典文献的编目与著录方法”。古典文献的典藏与查阅都需要目录书和目录卡片提供按图索撰的途径,而编制书本式目录和卡片式目录,既要遵循一定的编目原则,又要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这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由此可见,“编目与著录方法”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者是“古典文献的鉴定与辨伪方法”。古典文献学在考辨古典文献的源流、判断某一部书或某一篇文献的价值、分析不同文献版本之间的关系时,都需要对文献的特征和内容予以鉴别,特别是对那些伪造的书籍和文献档案子以断定。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在专业文献的相关文库文档资源中很热门哦,下面为大家展示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的部分内容,更多具体内容请下载文档后进行查阅。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 (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 1分,扣完为止。共 10分)

四、简答题 (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 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 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 《汉志》,属于史书志目。《汉书》十志之一,《汉 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 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 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 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 38种, 596家, 13269卷。凡是 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 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 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此书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 的体例, 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 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 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据考,《经籍 志》 由李延寿, 敬播初修, 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 陈, 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 籍 14000多部, 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 6520部, 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 之下,分 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 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 类法, 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 志首有总序, 各部, 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 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 代官衔, 不作评价, 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 书下小注, 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 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故最为后世学 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 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 是:全备,真实和科学。这也是古文献编纂工作应当 遵循的基本原则。

②全备,是对文献编纂工作的首要基本要求,即 搜集材料应当力求搜罗全部文献,避免重大的遗漏, 这样才能提高编纂质量,使之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真实,求真的基本要求是不伪不滥。所编录的文献本 身应当真实, 采集到的文献史料也要经过审慎的考证 才能编入, 不能擅改原文, 逐一注明原始出处; 科学, 这里的科学是指体例而言,即文献史料的编排应当科 学有序,要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检。

4简述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全, 真,正”三个方面。所谓全,就是要避免漏版。既辑 一书,搜求该书的佚文应当力求全备。为此,应当博 览群书,不但要查各种典籍,还要查找同一典籍的不 同版本,尽可能详备地搜集资料。

②所谓真,就是要避免滥收和误收。所辑内容正 确无误,不要误将本书中已有的不是佚文的文字辑 入,更不要将他书的文字作为本书的佚文辑入。这就 要勤于查核,对搜辑到的史料作认真的考辨,避免张 冠李戴的错误。

③所谓正,就是要体例完善。首先,所辑的文献 应当尽可能依据善本,准确抄录,认真核对。其次, 所辑佚文的编排,应当尽可能还原书的本来面貌。

5简述校勘的四种方法。

答①对校法: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 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的错误的方法。此方法 的优点在于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 的依据。

②本校法:即以同一种书的上下文或不同部分相 校,从而抉择其异同,正其误。 在没有异本可供比 勘,或虽有异本,但无校勘根据可循的情况下,此方 法有效且实用。

③他校法:即以本书以外的各种文献典籍来校本 书。此方法能解决对校和本校所不能证明的讹误,但 要求校勘者熟悉古代文献。

④理校法:即根据事理,文理进行校勘。包括两 种情况:一是在校除各种异文之后,要依理对异文的 正误做出判断和抉择,这一类往往是和本校,对校, 他校结合进行的;二是在通过对校,本校,他校无法 找到版本的情况下,按照事理或者文理加以推断。此 方法“最高秒”但也“最危险”。

6清代王引之提出的校勘古籍的“三勇改”和 “三不改”原则是什么

1/3

答①引之语:“吾用小学校经。有所改,有所不改。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孟蜀以降,斩工主之,斩工误,吾则勇改。唐宋元明之士,或不知声答文字而改经,以干误为误,是妄改也,吾则勇改其所该。若夫周之末,汉之初,经师无所帛,异尔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吾不改。假借之法,由来久矣,其本字什人可求,什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借字,则考反之圣之任也,吾不改。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王引之简介,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公译,争取更多的人看懂;

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专业学习的需要。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的文献典籍,因此,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便使自己在学习中能顺利地找到材料。正确地运用材料王引之简介,进而分析批判材料,得出科学的结论。总之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写官,斩工误矣,吾疑之,且思二得之矣,但群书无佐证,吾惧来者之滋口矣,吾又不改。”

②也就是说,古籍因抄写,刻印和后人妄改出现的错误,有确凿的理由和版本一句的,应当勇于改正;那些义可两通的字,假借字,知其为误却没有版本依据的字,则不改。

7.请简述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总结清儒辨伪的六条方法。

答①著录传授上检查

②从书籍所载事迹、制度和所引书上检查 ③从文句或文体上检查 ④从思想渊源上检查

⑤从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

⑥从 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材料上检查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论述学习古典文献学的目的与意义。 答目的: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更好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曾指出:“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体改民族信心的必要条件。”

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打好从事文献整理及一切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例如,不明目录,就难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不明版本,就无法确定最好的书籍版本等;

③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我国古代的学者在文献整理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主要采用实证地方法,形成了无证不立,孤证不为实说等一系列学术规范。

意义: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整理古籍,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是一项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最起码的一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可以提高民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因此,整理古

坚实的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成就。

2.试论版本学的功用。

答①读书须择善本,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往往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读书不择版本是一种偏向,把好的版本仅当做古董收藏欣赏,而不将其作为研究资料加以利用,也是一种偏向。正确的态度是“读书宜求善本”;

②整理古籍广求众本,进行比较,择善而从,是校书应当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是整理出版图书,还是读书治学,凡需要校勘就应广搜众本,具备一定的版本学知识;

③购藏书记应鉴异本;

④学术研究也应该注意版本,我们从对版本的研究中可以了解某个时期或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3.试论目录的结构与功用。

答①目录的结构包括: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书名项为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书名不能称其为目录,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类序为古代目录中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交流,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②目录的作用:对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对把握学术流变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著作对文体兴起,流变,盛衰,得失往往予以简明扼要的叙述,显示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文献差别的产生发展予以交代;

对学习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古典目录“彰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使其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方面的指导意义,学习研究学术,最要辨明源流,考查得失,否则如在黑暗中摸索。

更多详细内容,请下载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文档进行查阅。

西汉刘向、刘歆校理群籍,奠定了校勘学,完成了《别录》一书,做出了大贡献。刘氏父子的成果确定了校勘的规范、明确了古籍整理的程序和校勘的位置,即:①兼备众本,②审理篇目,③校勘文字,④确立书名,⑤厘定部居,⑥录成专书。此后。校勘之业盛久不衰。

东汉郑玄博通五经、并遍注群经,网罗众家,删繁裁芜,刊改漏失.佼后之学者略知所

U。西晋劲励,依刘向成例校订典籍,也作出f成绩c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书目答问》附录清代学问家,列校勘名家者就有三十一人。有:何焯、惠栋、卢见曾、全祖望、沈炳程、沈廷芳、谢塘、姚范、卢文弨、钱大昭、钱东垣、彭元瑞、李文藻、周永年、戴震、王念孙、张敦仁、丁杰、赵怀玉、鲍廷博、黄五烈、孙星衍、秦思复、阮元、顾广圻、袁廷梼、吴鼒、陈路、钱泰吉、曾剑、汪适原。

这些校勘大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求实的学风,凡经他们校勘的书籍可称善本,最负盛名者当数卢文弨、顾广圻、戴震、惠栋、王念孙、段玉裁、阮元、孙星衍等人:如卢文弨刊刻的《抱经堂丛书》、孙星衍的《平滓馆丛书》、阮元的《十三经注疏》都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倍受世人推崇。

清代校勘大家,各有家法。清末叶德辉《藏书十约》第七《校勘》,曾提出校勘之法有二:曰死校,曰活校。他说:“今试其法,曰死校,曰活校。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顾千里广圻,黄尧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斯二者,非国朝校勘家刻书之秘传,实两汉经师解经之家法。郑康成注《周礼》,取故书、杜子春诸本,录其字而不改其文,此死校也。刘向校录中书,多所更定;许慎撰《五经异议》,自为折衷,此活校也。其后隋陆德明撰《经典释文》,胪载异本;岳珂刻《九经》、《三传》,抉择众长,一死校,一活校也。明乎此,不仅获校书之奇功,抑亦得著书之捷径也已。”

还应当特别强调的是明代《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的编纂,都是校勘典籍的巨大成果的重要体现。

清人的校勘成果写成专书的名著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卢文弨的《群书拾补》。但清人校勘成果主要的流传形式不是写成专著,而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写成校勘记,随刻本流传,也称校记、考异或考证.如清殿本《十三经》、《廿四史》、《九通》就都附有考证。二是把校勘所得写在研治经史诸子的学术著作中。著名的王念孙的《读书杂志》80卷,王引之的《经义述闻》32卷,钱大昭的《二十二史考异》100卷,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俞椒的《群经平议》、《诸子评议》各35卷等。

近人对校勘享有建树的应首推陈垣。1931年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问世,初步建立了校勘学的理论体系。《释例》全面总结了校勘一种古籍的理论、方法、原则和通例,初步建立了校勘学体系。它不仅贯通的继承了古代校勘学尤其是清代校勘学的传统,而且突破了以经典古籍为主的传统,把校勘学运用于中古白话古籍,并广泛涉及民族语言,使校勘学更具有普遍的概括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