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到底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艾灸到底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第1张

艾灸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先秦两汉是我国灸法的重要形成时期,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大量著作,以及以张仲景为代表的著名医家。

《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通经脉、舒气血等多个方面。《皇帝内经》还提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的补泻之法。同时,还指出了艾灸的禁忌证: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皇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法的基础。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强调药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灸法。《伤寒论》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条之多,且重点论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并提出了"阳证宜证,阴证宜灸"的见解。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艾灸到传艾艾灸,传艾艾灸速成班:艾灸+筋膜疗法+小儿推拿+刮痧,4天轻松学会4大调理手法,传艾健康采取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结合互联网线上教育平台,给学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艾叶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植物形态 9 采制 10 性状 11 化学成分 12 性味 13 功能主治 14 艾叶的用法用量 15 化学成分 16 艾叶的药理作用 17 中药中毒 171 艾叶作为温里药中毒 1711 不良反应机制 1712 临床表现 1713 治疗 172 艾叶作为止血药中毒 1721 不良反应机制 1722 临床表现 1723 治疗 18 艾叶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182 来源 183 性状 184 鉴别 185 检查 1851 水分 1852 总灰分 1853 酸不溶性灰分 186 含量测定 18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8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8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864 测定法 187 艾叶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艾叶 18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8712 醋艾炭 187121 鉴别 1872 性味与归经 1873 功能与主治 1874 用法与用量 1875 贮藏 188 出处 1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艾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艾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艾叶 艾叶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ài yè

2 英文参考

folia artemisiae argyi [朗道汉英字典]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rgy Wormwood Leaf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rgy wormwood leaf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艾叶(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艾叶

艾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1]。艾叶为灸用材料[2]。又名冰台[2]。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2]。各地均产,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2]。《诗经·王风》:“彼采艾兮”;注:“艾所以疗疾。”《本草纲目·卷十五》:“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argy wormwood leaf(《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艾叶的别名

蕲艾、灸草[1]。

大艾叶、杜艾叶、萎蒿。

7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家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Vant的叶。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8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5~12m。茎直立,被白色细软毛,上部分枝。叶互生,中下部叶片广阔,3~5深裂或羽状深裂,裂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上面散生白色腺点,疏生毡毛,下面密生白色毡毛。头状花序钟形,长3~4mm,直径2~25mm,几无柄;总苞片4~5层,密被白色绵毛,边缘膜质,外层披针形;雌花长约1mm;两性花结实,长约2mm,紫褐色。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7~10月。

生于荒地、林缘,有栽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各省区。

9 采制

夏季花未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10 性状

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11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12 性味

苦、辛,温,有小毒[1]。入脾、肝、肾经[1]。

13 功能主治

温经散寒,止痛,止血,安胎[1]。

1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宫冷不孕,胎动不安,腹中冷痛[1]。

2治吐血,衄血,便血,血痢[1]。

3近用治慢性气管炎[1]。煎服:3~6g[1]。

4治疥、癣、湿疹[1]。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1]。

14 艾叶的用法用量

止血炒炭用[1]。干叶捣绒,制成艾卷、艾炷,供灸疗用[1]。

15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内含桉叶素、β丁香烯、松油烯醇、芳樟醇、蒿属醇、樟脑、龙脑等[1]。

16 艾叶的药理作用

艾叶油、β石竹烯及松油烯醇对豚鼠有镇咳及明显的平喘作用,对小鼠有祛痰作用[1]。艾叶油在体外对白色葡萄球菌、甲链球菌、奈瑟菌、肺炎球菌及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1]。此外,艾叶油对豚鼠尚有抗过敏性休克的作用[1]。

17 中药中毒 171 艾叶作为温里药中毒

艾叶又名冰台、艾蒿、医草、黄草、家艾、甜父、艾莲、草艾、狼尾蒿子、香艾、白艾、大叶艾、野莲头、阿及艾等[3]。本品为菊科艾屑植物艾的干燥叶[3]。主要含挥发油,有34种成分,如α罗勒烯、β罗勒烯、桧烯、α蒎烯、β蒎烯等[3]。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效[3]。

1711 不良反应机制

艾叶煎剂小白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3g/kg(生药);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为112ml/kg[4]。本药内服煎剂常用量3~9g[4]。人口服20~30g可引起中毒,100g左右可致死亡[4]。有报道用陈艾6根(约80g)煎服,10min后出现头昏、呼吸急促,相继抽搐死亡[4]。也有服艾叶水500ml,出现昏迷死亡的报告[4]。本药主要损害胃肠道、肝脏及神经系统[4]。

1712 临床表现

口服过量艾叶30min至1h后,可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咽喉干燥、恶心、呕吐、胃肠不适、全身无力、头晕、耳鸡、四肢震颤、全身痉挛、肌肉弛缓,严重者出现谵妄、惊厥,甚至瘫痪现象[4]。也可有肝脏肿大、黄疸、胆红素尿等[4]。孕妇可引起出血或流产[4]。

1713 治疗

艾叶中毒的治疗要点为[4]:

1口服中毒者应尽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给予口服牛乳、蛋清或服用药用炭混悬液等[4]。

2置暗室内静卧休息,避免光、声等 [4]。出现痉挛、惊厥,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钠等镇静、抗惊厥药物[4]。

3出现腹痛、腹泻时,可给予阿托品1mg皮下或肌肉注射[4]。

4保护肝脏,可给予联苯双酯、甘利欣等药物[4]。

5对症、支持治疗[4]。

172 艾叶作为止血药中毒

艾叶又名艾蒿草、家艾叶、灸草等,属温经止血药[5]。为菊科植物艾的叶片。含有挥发油,包括各种生物成分,叶还含有黄酮类成分[5]。主要药理作用有抑菌,止血,镇咳,祛痰,平喘,保肝和胆,抗过敏等[5]。

1721 不良反应机制

其挥发油成分对局部有 作用,可使肢体末梢麻痹,胃肠道急性出血,严重时可引起癫痫伴惊厥,全身吸收后造成肝细胞代谢障碍。[5]

1722 临床表现

中毒后先出现咽部干燥、恶心、呕吐等 症状,继而全身无力、四肢震颤,随后局部乃至全身痉挛,多次发作后导致惊厥、瘫痪、精神症状,还可至肝功能异常、肝大、黄疸,慢性中毒者感觉过敏、神经炎、癫痫等。孕妇可致流产[5]。

1723 治疗

艾叶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1患者出现抽搐、惊厥时,先给予镇静药控制,缓解后方可给予洗胃、导泻,静脉补液,口服药用炭或用解毒剂处理[5]。

2对症治疗:腹痛、腹泻明显者可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出现中毒性肝炎者,给予氢化可的松静滴,并口服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肝泰乐等[5]。

18 艾叶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艾叶

Aiye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18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183 性状

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184 鉴别

(1)本品粉末绿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臂不等长,柄2~4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髓,常断落。腺毛表面观鞋底形,由4、6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2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艾叶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aC)甲苯一丙酮(10: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185 检查 1851 水分

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二法)。

1852 总灰分

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6 含量测定

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E)测定。

18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甲基硅橡胶(SE30)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0%;柱温为110℃。理论板数按桉油精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

18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桉油精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010mg的溶液,即得。

18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如入正己烷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正己烷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8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μ1,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桉油精(C10H80)不得少于0050%。

187 艾叶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艾叶

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18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8712 醋艾炭

取净艾叶,照炒炭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酷,炒干。

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片,表面黑褐色,有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

187121 鉴别

(除显微粉末外)同药材。

1872 性味与归经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1873 功能与主治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官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1874 用法与用量

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187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8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9

端午插艾是汉人很重要的习俗,根据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

“端五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身上和发饰已很少见插艾,但有些地方至今仍然保持端午节在门框上插两株艾草的习俗,那么,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

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荆梦岁时记》),或“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或“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岁时杂记》),“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这些古籍记载的都是当时端午插艾的状况,他们或直接在门上插艾草,或将艾草做成老虎的样子,然后寄托了心中的美好愿景,期盼通过艾草的药效和诚心祈福,能让自家驱邪避害,平安多福。

但通过艾草来驱瘟辟邪的习俗却是来自远古,早于端午节的出现,那时我们的先祖已经认识到艾草可入药,“艾叶能灸百病”,春秋之前就有记载医者将艾草用于针灸,而长期的实践也证明,熏艾草可以抗菌、抗病毒、止血、祛痰、平喘、镇静、抗过敏和护肝利胆等,其药效最好当是农历五月时,五月中下旬到了夏至艾草就会长得很快,药效降低,所以端午前后采集艾草晒干是最好的时间段。

同时古代先民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气候湿热,毒虫出没,瘟病流行,人们容易得病,巫术是远古时期驱除毒病的最主要手段,远古的巫术与今日人们理解的并不一样,不尽是迷信,除了咒语、巫舞、符图外,还会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黄之类药物,后来符咒部分的咒语、巫舞、符图逐渐失传,但插艾挂蒲和喝雄黄酒却保留了下来,再后来蛇越来越少见,雄黄酒也很少人喝了,到了今日,就只剩下了插艾挂蒲的习俗了。

而从实用的角度看,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也可净化空气,艾草无毒无害,却又能起到蚊香和空气净化器的作用,人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用呢?

以上是关于端午插艾的由来,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先人对艾还赋予诸多美誉,如尊称长老的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先人对艾的厚爱。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能治愈它。民间曾留传“家有三年艾 郎中不用来”的颜语 。可见,人们对艾草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肯定了它的药用价值。现在祖国医学的发展步履艰辛,很多人对中医感到迷惑,曲解它的理论。像中药的炮制、配伍,独特的药性理论,中医的辨病诊治都是我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像艾叶,古人用来辟邪,并不仅仅是迷信,也有它的科学所在。

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且不说端午节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也不说端午节最有气氛的划龙舟比赛,今天就说说艾叶这种神奇的植物和艾制品——“艾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而且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悬于空中,或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用以辟邪驱瘴,因此也有人称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全国均产,但以湖北蕲州“蕲艾”最佳。夏季花未开时摘,生用、捣绒或制炭用。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因此,我国民间常用艾叶挂在门窗上驱虫杀菌。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

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症,由宜于崩漏。本品又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调经,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同时又为安胎之要药。若将本品捣绒,制的艾条、艾柱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通达经络,是温灸主要原料。  《名医别录》: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药性论》: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煎叶,主吐血。炒艾作馄饨,吞三、五枚。以饭压之良。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又捣末和干姜末为丸,一服三十丸,饭压,日再服,治一切冷气,鬼邪毒气,最去恶气。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能明显缩短出血凝血时间,艾叶油对多种过敏性哮喘有对抗作用,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肺炎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95%~998%。可见艾叶确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同时,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这种平常无奇的菊科草本植物,是一味古老而神奇的良药。假若说“杏”是中医之花,那么“艾”便是中医之草了。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千金方》和《本草纲目》中就已经有关于艾叶预防瘟疫的记载,在以后的历代本草中也均有记载。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之大。特别是艾叶烟熏时发出的烟气及挥发油可有效抑制多种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而对人畜无害。《华商晨报》2005年5月4日就曾报道:艾叶烟薰可防治非典;《中国医药报》2005年12月23日也曾报道:预防禽流感可用艾叶烟薰法。由此可见艾叶烟薰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流行性疾病的作用。

然而,怎样才能将艾叶的作用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发挥?怎样才能让它在城市人群的生活中得到更普遍的应用,经湖南省疾控中心的权威检验证明:艾叶在20立方米空间内的灭菌率达9949%,在60立方米室内对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率为8886%,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使用它既可以满足人们辟邪驱瘴的民俗需要,又可以预防流感,防治非典和禽流感。此外,它还具有清除室内异味,驱灭蚊虫的功效,所以它特别适合家庭、学校, 幼儿园、医院、办公室、卫生间、宾馆、酒店、娱乐包房、集体宿舍、新装修的房屋等需要洁净空气环境的居住、工作或娱乐场所。

从时令上看,端午将至,盛夏即将来临,气候多雨湿热,百虫滋生、百毒齐出、病毒流传,而人的体质相对较差,极易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的大流感曾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我国是流感的多发区,流感的流行或局部爆发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每年有1亿多人遭受流感的困扰,因流感到医院就医者超过150万人。而且目前流感疫情也在全球蔓延,且成爆发性趋势;这个时节经常使用艾制品进行室内场所消毒、除菌很有必要。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草有什么功效艾草是南方常见的一种中草药,在治疗一些疾病有神奇的效果。端午的时候则被用来驱毒避邪。下面就跟我来详细了解一下艾草有什么功效,欢迎大家来到学习。

艾草特殊功效作用介绍

艾草,又称香艾、苦艾、家艾、艾蒿。以艾叶入药,能祛寒溼,可治关节痛、神经痛等疾病。艾叶也可以加工成绒丝状,称为“艾绒”,可作为艾灸的燃料,艾灸能治疗痛风、风溼等疾病。因艾草有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房屋前后种艾草,以防蚊虫入室。

艾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草药,既能够食用,又能够药用,同时民间还认为能够驱毒避邪,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

艾草有什么功效可治病驱虫。

  有关艾草可以驱毒辟邪的传说已流传很久,古人认为艾草是很有灵气的东西,常用艾草来占卜。

端午节在门口悬挂或插艾草、菖蒲等植物的习俗是如何演变而成的呢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天中节”,阳气极盛必然会产生“热毒”之类的“邪气”,这类邪气会干扰家宅平安,不利身体健康。因此人们利用艾草、菖蒲等来驱毒辟邪。根据晋代《风土志》记载,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把具有防虫害功效的艾草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或用彩布剪出一个虎形,然后再用艾叶贴上去,这样编成或剪出的物件称为“艾虎”。菖蒲的叶片呈剑形,古人认为其生长季节使菖蒲吸收了“百阴之气”,可解“阳极之毒”,因此菖蒲被视为“天中节”的吉祥物。人们把菖蒲编作人形,或编成剑状,称为“蒲剑”。南朝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妇女将“艾虎”别在发际

除了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外,妇女们经常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们将“艾虎”或“蒲剑”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人们认为这样就能防止邪毒侵袭,确保身体健康。

另外,在古籍上还记载,端午节这一天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有“令人不病”的作用,这种五色线称为“长命缕”。后来,人们用五色彩线系著一个装满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粉末的小布袋,给小孩挂著,用来防止毒虫干扰,这种用五色线系绑的小布袋称为香囊或香包,在古代被人们视为驱邪保命的吉祥物。

民间还认为艾草不仅可以保健康,还可招百福。一些地方有在端午节时贴“午时联”的习俗,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石榴花胡蒜也是吉祥物

也有人在端午节时在门上挂榕枝、石榴花或胡蒜。在民间,人们认为挂榕枝有使身体矫健的吉祥寓意,胡蒜可除邪治虫毒;石榴皮为一种中药材,石榴花也有治病的功能,所以这些植物被人们视为端午节保佑家人平安的吉祥物。

其实,无论是居家还是旅行,都可以悬挂、佩戴在端午节所采的艾草、菖蒲等编成的物件,这些物件对人体有益而无害,在心理上也可使人精神稳定,心情愉快。

艾叶泡脚的方法介绍

艾叶具有降火,特别是降肝火的作用。但是如果是体虚的患者或者是气血不足的患者,最好不要直接用艾叶泡脚,而是应该在泡脚之前喝一碗红枣桂圆汤,这样能够有效的补充体内的元气;阴虚的患者最好也少用艾叶泡脚,如果出现 头晕的情况,最好吃虾补一补,这样能够有效的补充精气神。

具体方法如下:

将一把艾叶放入干净的锅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之后继续熬煮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取出。等水自然放凉到可以泡脚的时候就可以了。泡脚的时候一定不能够得到全身大汗,而是应该在微汗的时候就停止。然后 涌泉穴大概一百下就可以睡觉了。

艾草有什么功效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艾草的作用了,不妨在家里常备艾草吧。

艾草是在目前发现中,最早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应用记载的,艾条(艾草制作)艾灸的。如果追溯起源的话,基本上与于火的应用基本同步的。

马王堆是西汉时期的,公元前2世纪早期。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

艾灸疗法起源于——

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另外艾草入药,性温、苦、辛、微甘。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

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食用

艾草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参见艾糍)。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艾草米果

每逢立春时分赣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习俗。艾米果的形状与饺子有点像,但体积更大内有馅,美味可中可当主食。

染料

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

印泥

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朱镖、艾绒、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调和而成。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价廉,可以选购。细艾绒用放大镜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日本有传承几百年的名牌艾绒商家,如东京“釜屋会社”,釜屋牌艾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还有“三惠贸易会社”等等,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中国湖南艾医,釜屋一家一年产艾绒就达十余吨之多。

植物文化

艾蒿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头,还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艾蒿叶熬汁,然后稀释兑水沐浴,可除身上长的小红疙瘩。此外还可以驱蚊蝇、灭菌消毒,预防疾病。艾蒿还用于针灸术的“灸”, “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用艾蒿泡脚有很多保健功效。因为它有着治病的功能,特别是在五月节这天乘着露水采到后,药效最好。艾蒿还是一种食用植物,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艾蒿馍馒、艾蒿糍粑糕、艾蒿肉丸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5]

悬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艾草

拼音:ài cǎo

物种名称 艾草

别 名 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

拉丁学名 Artemisia princeps

英文名称 Asiatic wormwood

科属分类 菊科, 艾属

出处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软毛,背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红色、淡**或淡裼色。瘦果长圆形,有毛或无毛。

药用特性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长期使用艾草叶的副作用:如果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会有抑制。

其他使用方法

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染料作用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

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栽培要点

目前郎溪县生产的艾草都是通过加工后出口日本,该国用作食用。生长主要以采收鲜嫩株头及嫩叶为目的。生产中主要以根茎分株进行无性繁殖,但也可用种子繁殖。一般进行种子繁殖在3月份播种,根茎繁殖在11月份进行。畦宽15米左右,畦面中间高两边低似“鱼背”型,以免积水,造成病害。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 2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千克,深耕与土壤充分拦匀,排后即浇一次充足的底水。

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茎开始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顷每茬采收鲜产品 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获4~5茬。每采收一茬后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粪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生产中要保持土壤湿润。企业收购合同价为每千克065元,一般农户每公顷纯收入达22500 元左右。郎溪县生产的艾草经加工的成商品艾及艾草茶出口日本。该县有较多的岗地,因其生产水稻取水困难,所以在岗地生产艾草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植被,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郎溪县艾草生产已有十年历史,现有品种6个,生产面积100公顷。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现拟再建200公顷的艾草生产基地,扩大加工流水线,以达到扩大日本市场和国内部分市场的需要。

首先准备好糯米干粉,磨得越细越好,艾草准备多些,芝麻、花生适量,猪油适量,黄片糖和白糖适量,柚子树叶或者芭蕉叶若干。

艾草用清水洗净后,入大锅里煮开,其间加一点点苏打粉一起同煮,这样可以使艾草容易煮烂,煮好艾草后,捞出再用清水洗净,然后挤干水分备用。

把花生和芝麻洗净后,分别入锅里炒香,然后放入搅拌机搅碎备用,黄片糖切碎加入花生芝麻馅里,再加入适当的猪油和白糖,搅拌均匀后,制成艾糍粑的馅备用。

用适量的黄片糖放入锅中煮成水状,然后把糯米粉置入大盆,加入黄糖水及处理过的艾草,一起搓揉,尽量揉久些,以便艾草能充分的和糯米粉搅拌均匀,水不可一次加太多,慢慢加入,因为艾草也带有水分,揉好的面应该不干不湿,就象做包子似的面那么样便可。

抓一团面,揉圆后,在中间挖开个洞,装入芝麻花生馅,然后轻轻包好,再揉搓一下成圆形状,蒸笼里垫上柚子叶,把做好的艾糍粑外表抹上一层花生油,然后轻轻置于柚子叶上,置炉上旺火蒸20分钟即可。

艾绒

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由菊科植物艾蒿的干叶制成。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炷。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冰台

艾的别名。见《尔雅·释草》。《本草纲目》:“陆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名。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含挥发油,对皮肤有刺激,可使局部发热、潮红,皮肤吸收后则使肢体末稍神经麻痹;口服对咽喉及肠胃道有刺激,产生咽喉部干燥、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反应,并有头晕、耳鸣、四肢震颤、痉挛、谵妄、惊厥、甚至瘫痪。艾中毒能引起肝脏细胞的代谢障碍,出现黄疸型肝炎。艾油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大剂量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小鼠灌胃LD50为 2.47ml/kg,腹腔注射LD50为1.12m1/kg[17]。艾叶药用不得超过10g,对人致死量为100g

艾叶可以用来医治妇科病霉菌性阴道炎:用水慢慢的熬煮,沸汤和渣盛在小桶里,再小桶上放点坐的东西直接在上面蒸半小时。要尽量把水煮沸,窗户关牢,人一定要出大汗才行。

**台湾公视人生剧《艾草》

故事介绍:片子改编自真人真事。主要讲述了一个母亲与一对子女在观念上的冲突,重点塑造了一个母亲逐渐包容子女、日益冲破束缚的坚强成长励志故事。

母亲吴艾草,成长在保守排外的某个闽南村落,年轻时为了跟大她20岁的外省籍教师谈恋爱,不顾老母亲反对,只身嫁到台北。38岁时丈夫去世,独自抚养一儿一女,时常照顾乡下的老母亲,一直耿耿于怀儿子的高龄未婚。留学法国的女儿回来,带回了非婚生外孙女,冲突展开。母亲由最初怒不可遏地排斥,到后来转变自己的人生观,打开心结,慢慢接受了儿女们违背所谓社会传统道德的行为。虽然剧情最末没有明确让儿子向母亲出柜,但事实上知子莫如母的母亲早已知道儿子是同志的事实,加上姐姐在其中的斡旋,相信最终这会是幸福美满的团圆之家

艾灸到底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艾灸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先秦两汉是我国灸法的重要形成时期,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大量著作,以及以张仲景为代表的著名医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