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第1张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针灸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虽然会对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有需要禁忌,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针灸,并且在针灸之后也要注意调理身体,以下是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的知识分享。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1

  1、针灸有什么好处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2、 针灸要注意什么

 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病人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病人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医学|教育网|整理,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灸治中,出现晕灸者罕见。若一旦发生晕灸,则应按晕针处理方法而行急救。

 施灸过程中,应防止艾火烧着衣物、被褥等。施灸完毕,必须将艾条或艾炷媳灭,以防发生火灾。对于昏迷、反应迟纯或局部感觉消失的病人,应注意勿灸过量,避免烧烫伤。

  3、哪些人不适合针灸

 糖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做针灸留下的针眼非常不容易愈合,很容易使针口处发生感染,所以糖尿病病人不适合做针灸。

 凝血功能障碍人群:比如血友病,这些病人的凝血时间非常长,很难凝血,容易出现针口处血流不止等情况,所以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也不适合做针灸。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2

  脸部针灸有什么注意事项。

 一、不是人人都适合针灸

 在进行针灸美容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皮肤状况,因为有些人是不适合针灸的。像皮肤比较敏感、有皮肤病、高血压、心脏病、白血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孕妇都不适合,以免造成生命危险。

  二、针灸前要做好清洁

 跟整容一样,针灸前一定要认真做好清洁,不要带妆。如果化了妆,一定要用卸妆产品卸干净,用洗面奶再清洁一次才可以哦。针灸的针器一定要进行消毒,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更加干净和安全。

  三、针灸之后注意事项

 针灸后的第一天皮肤不要碰水,避免寒湿邪气入侵。针灸之后不要开空调或者对着风扇吹,饮食上也要注意,像牛肉羊肉这些暂时不要吃。还有暂时不要化妆了,先暂停一个星期。

  四、其他

 个别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盲目进行针灸可能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以下五类情况不要进行针灸美容。

 1、美容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孕妇慎刺,一般妊娠前3个月禁刺,以免引起流产。在月经期间,亦不应针刺。

 3、若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也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求美者,不宜针刺。

 5、头面部禁刺穴位:中医古籍中记载头面部承泣穴、总会穴、脑户穴、神庭穴、玉枕穴禁用针刺。

  针灸美容的三大好处。

 1、健形养神

 针灸美容在生活中也被很多人认可,在您的生活中就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美容方法。神,又称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征。一个人的精神容貌则是人体精、气、神的充分体现,而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赖气血奉养而精明。根据中医“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理论,针灸临床历来注重“形与神”而强调以“神”为主。

 进行针灸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种的,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合理的针灸。针灸就其保健延年、美容美形方面可谓形神兼备,以神养形,以神治形,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积极因素,调理脏腑,运行气血,使肌肤得濡润,毛发获滋养。若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面容憔悴,皮肤苍老晦暗、弹性减弱,皱纹渐增,腹部脂肪堆积等,可以通过针灸调节使其精充气足,容光焕发。

2、通经消斑

 进行一些斑块的消除也是很大的作用的,在生活中你就要进行一些合理的针灸措施。黄褐斑,临床上很常见,是指对称性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斑,好发于鼻部、额部、颧部、口周和面颊等处,多无自觉症状。

 发生褐斑的情况一般就会和患者的自身的身体条件相关,进行针灸也是对身体的一种调节。根据临床观察认为黄褐斑往往与一些妇科疾病相关,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妇女以血为本,其生理特点,则以经血为重点,首重调经。脏腑和调,精气、津血上荣,黄褐斑自然消退。针灸既可以改善局部盆腔的血运,又能通调面部血运,既调整了内在脏腑功能,又可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3、祛痤疮

 在生活中我们始终会被一些疾病缠身,进行针灸也是一种面对痤疮的良方。痤疮,又称“粉刺”,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若不及时治疗或防治不当,可遗留终身难愈的瘢痕而影响容貌。现代医学认为痤疮主要与雄激素、毛囊和皮脂腺内微生物有关。

当患者出现脑梗的症状或者晕厥,第一时间除了拨打120,我们还必须做什么

       

①首先切莫搬动,原地头身扶正。

②刺血十宣穴

☞针或尖锐物刺破十指尖(十宣穴),把病人的手指握在一起,用注射针头,或三棱针,点刺病人的十个手指尖,使微微出血。再挤压几下,保证每个指尖都能出血两三滴。必要时亦可点刺十个脚趾尖出血。

③两耳尖耳垂刺血,挤血。

④然后就需要静静等着患者醒来,不会因为在等待救护车的时间过长,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愿每个人都学会。

附注十宣穴有什么作用?

      《针灸学》中记载十宣穴:“主治昏迷、癫痫、癔病、高热、小儿惊厥”。

      采用针刺十宣治疗小儿惊厥,也可以取得很好地疗效。

      日常应用也可以通过掐按的方式来保健,具体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复掐按,每次各掐按1-3分钟,每天一次。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急救回生丹处方朱砂45克冰片09克薄荷冰06克粉甘草(细末)3克制法上药共研细。功能主治解毒强心,辟秽和中。治霍乱吐泻转筋,诸般痧证暴病,头目眩晕,咽喉肿痛,赤痢腹疼,急性淋证。用法用量分三次服,开水送下,每隔半小时服一次。服后温覆得汗即愈。服一次即得汗者,后二次仍宜服之,若服完一剂未全愈者,可继续再服一剂。备注原书谓:“若其吐泻已久,气息奄奄有将脱之势,但服此药恐不能挽回,宜加服急救回阳汤。”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急救回生丹组成朱砂(顶高者)1钱5分,冰片3分,薄荷冰2分,粉甘草1钱(细末)。主治霍乱吐泻转筋,诸般痧症暴病,头目眩晕,咽喉肿痛,赤痢腹疼,急性淋证。用法用量分作3次服,开水送下,约半小时服1次。若吐剧者,宜于甫吐后急服之;若于将吐时服之,恐药未暇展布即吐出。服后温覆得汗即愈。服1次即得汗者,后2次仍宜服之;若服完1剂未全愈者,可接续再服1剂。若其吐泻已久,气息奄奄,有将脱之势,但服此药恐不能挽回,宜接服急救回阳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药禁忌体弱者及孕妇忌服。临床应用霍乱脱证:辽宁寇姓媪,年过六旬,孟秋下旬染霍乱,经医数人调治两日,病势垂危。其证从前吐泻交作,至此吐泻全无,奄奄一息,昏昏似睡,肢体甚凉,六脉全无,询之略能言语,唯觉心中发热难受。处方:镜面朱砂一钱半,粉甘草一钱(细面),冰片三分,薄荷冰二分,共研细末,分作三次服。病急者四十分钟服一次,病缓者一点钟服一次,开水送下、复诊:将药末分三次服完,心热与难受皆愈强半。各家论述朱砂能解心中窜入之毒,且又重坠,善止呕吐,俾服药后不致吐出;此方中冰片,宜用樟脑炼成者,因樟脑之性,原善振兴心脏,通活周身血脉,尤善消除毒菌,特其味稍劣,炼之为冰片,味较清馥,且经炼而其力又易上升至脑,以清脑中之毒也;薄荷冰善解虎列拉(即霍乱)之毒,且其味辛烈香窜,无窍不通,无微不

详见百科词条:急救回生丹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03:34 共91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看病的地方叫坐堂。是长沙太守张仲景流传下来的称呼,游医没固定地方。

装饰器材没什么特别的。桌子 凳子 草药柜子。同仁堂这种在诊室后面有自己的药材库房,加工房。

古代医生自己都认识药材,懂医识药,给他抓药的都是他的徒弟。不过像同仁堂这种级别的就有专门的药工了。

病人称呼医生为大夫,郎中。

药箱里放人参大黄这些急救药品。古时候野地多,草药多,着急了就就地取材了。

针灸急症就是病发现场,慢性病就到人家里去了。不过从清朝皇帝就不让针灸了,伤害龙体嘛。

气海一穴暖全身!先天自带的方法要会用,理气化湿,补益劳损!

俗语有云“气海一穴暖全身”。身体出现了冰冷或者是四肢冰凉的情况,就可以对气海穴进行按摩,可以疏散寒气,乃至温暖全身。

气海穴掌控着全身气机,具有强壮身体的功用。还连通着人体内外的能量交换。常按气海穴,可使人体经血畅通,经气充溢,身心舒畅,还可促进胃肠蠕动,强化消化功能。

经临床证明,气海穴可调整人体虚弱状态,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先天羸弱、后天劳损所致的体虚症状。

父母如果经常给孩子按摩这个位置,能够促进孩子身体更加健康的发育。而身体处于大病初愈、亏损严重的情况时,可以按摩气海穴调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湿邪阻滞气机便会引发多种疾病。气海穴位于人体阳气蒸发为阴液的关键部位,经常按摩,可理气化湿,温补五脏六腑,对湿邪入侵引起的各种内科、男科及妇科病有疗效。因此,气海穴为补虚益阳的要穴。

释穴

气即元气,海即天池,以纳百川。

穴居脐下15 寸,经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15 寸为一气。

气海为元气之海,《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是指膻中为气海,前者为先天之气海,后天之气海,后天以先天为本。

本穴之前为石门,元精化气所出之门,经气运行聚积于此处,而为元气之海。

穴性

本穴属任脉腧穴,任主一身之阴。

穴名气海,精气之海,本穴禀任脉阴精之气,精气充盛之处。

古籍记载

《灵枢·四时气》: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针灸甲乙经》:少腹疝,卧善惊,气海主之。

《针灸大成》: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肿,气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肌体羸瘦,四肢力弱,奔豚七疝,小肠膀胱肾余,症瘕结块,状如覆杯,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阴证卵缩,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妇人临经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带下,月事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疗痛,闪着腰痛,小儿遗尿。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水泄利,灸气海百壮三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今附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治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悉皆灸之,慎如常法。

《针灸资生经》:以为元气之海,则气海者,盖人元气所生也。

《胜玉歌》: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医宗金鉴》:一切气疾,阴证痼冷及风寒暑湿,水肿,心腹膨胀,胁痛,诸虚症瘕。

《类经图翼》:昔柳公度曰:吾养生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若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

穴位应用

按摩:双手搓热,把两只手叠加在一起放在气海上,按先以右掌心紧贴气海穴,按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按逆时针方向,如前法按摩100~200次。

悬灸:可以用悬灸的方式,时间在30分钟左右,在悬灸时感受是否有向腹腔感传或喜热的热敏感,如有就定穴悬灸至热敏感发生改变。

气海穴的配伍功效

气海穴配三阴交穴:治白浊、遗精。

气海穴配关元穴:治产后恶露不止。

气海穴配灸关元穴、膏肓穴、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

气海穴配关元穴、命门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症。

气海穴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

气海穴配中极穴、带脉穴、肾俞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针灸大成》)。

气海穴配三阴交穴:治白浊、遗精、经少、下腹痛(《腧穴学》)。

气海穴配关元穴、阴陵泉穴、大敦穴、行间穴:有行气通经,清热除湿的作用。主治小便淋沥不尽,少腹胀痛,黄白带下。

随笔

藏在哈文微博的秘密:李咏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国人无法接受的……

阅读 3105

为网站和应用程序创建难以穿透的防御屏障

广告

男人坚持多长时间算正常?如果时间短怎样提高?5个好方法送给你

阅读 951

锁阳功——源于道家的止漏固护精气的功法

阅读 824

好色且婚姻非常不幸,看到了前世后,她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因果报应

阅读 428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1 拼音

zhēn jiǔ xué de fā zhǎn

2 概述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门学科。它发源于中国,后流传国外,当前已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考古发掘和文献考证证明,针灸起源于中国原始时代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于十万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四千年前,它跨越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和从一万年前开始的整个新石器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先民们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逐步深化,制造石器日趋精致,用火技术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发明针灸提供了条件。古书曾记载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有的说是伏羲氏(或谓即太皞氏)“尝草治砭”,有的说是黄帝“欲创九针……得歧伯而砭灸之法精”。伏羲代表先民们开始畜牧的时期,而太皞则是原始时代生活在我国东部夷族的首领。太皞和黄帝都是氏族公社制度时期的代表人物。

针法的原始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如《左传》记录公元前550年臧孙氏的一段议论:“美疢不如恶石”,汉服虔注:“石,砭石也”。《素问》说:“制砭石小大”,南北朝金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石,其实一也。 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 可见砭石治病是起源于应用石器的原始时代。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懂得了使用尖状器、刮削器之类的石器刺破痈疡,排出脓血,使病痛缓解。到了新石器时代,由于掌握了磨制精巧石针的技术,然后产生了专门的医疗工具砭石,并且扩大了应用范围,作为针刺治疗之用。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和山东省日照县的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分别发现过砭石,为针砭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素问》记载: 砭石治病来源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以渔业为主的先民们,这同太皞氏发明砭法的传说是吻合的。近年来,在我国山东省发现的一批东汉画象石,内有用针砭治病的题材,医者作半人半鸟的形象,显然是来源于氏族公社制度时期的图腾崇拜。古代东夷族就是崇拜鸟图腾的。至于灸法则是来源于我国北部以畜牧为主的人们,北部地区风寒冰冽,先民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证,非常适于热疗。据文献考证,先民们敲石取火,以及氏族公社制度晚期出现的骨卜,都喜用艾绒作为燃料,这同灸法的发现似有密切关系。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中国处于奴隶制度时代。砭石仍然是刺病的主要工具,但由于炼铜技术的进步,也出现了青铜医针。殷和西周甲骨文、金文里,有了关于针灸的象形文字,有的表示针刺人股,有的表示针刺人的腹背,有的表示灸人下肢。春秋时期名医医缓、医和都精于针砭之术。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581年,医缓曾给晋景公诊病,认为他已病入膏肓,针、灸、药都无能为力。在这个时代,产生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医学领域对脉、血、精、气、神等有了初步认识,并且产生了人体与天地相应的观念,显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萌芽。

从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医药学从经验向理论的深化。随着铁器的推广应用,砭石逐渐地被金属医针所取代,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医疗实践范围,带来了针灸学术的飞跃发展。当时的金属医针有九种不同的形状和用途,称为“九针”,包括针刺和外科手术、 等工具。1968年,在河北满城一座公元前113年的墓葬中,出土过四根金针和五根残损的银针,为我国展示了九针的一部分原形。这个时期灸法也很盛行,都是应用艾炷施行的烧灼灸法。当时的医家都掌握针灸技术,例如,战国初期的秦越人(扁鹊),曾针刺急救一位患尸厥证而病势垂危的太子,被传为医史佳话。汉初的淳于意,在25人的诊疗记录中就有4人用过刺灸方法治疗。这个时期开始了对医药学的总结,出现了一些医药论著,包括针灸学术著作。1973年,在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种经脉专著,大约撰于战国时期,反映了经络理论的早期面貌。《黄帝内经》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书中除了阐述中医基础理论以外,有多篇论述了经络、腧穴、刺灸法及一些疾病的针灸治疗。其中的《灵枢》尤详于针灸,故又名《黄帝针经》。

东汉、三国及两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华佗每当针灸,取穴不过一两处,并且很注意针感传导,著有《枕中灸刺经》(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多次提到了刺灸、烧针、温针等法,注意针药结合,辨证论治。皇甫谧在公元256~260年,将《黄帝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该书共收349穴,分为12卷128篇,按照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刺灸法、临床各科病证针灸治疗的学科次序加以编纂,成为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书,对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影响巨大。这一时期,针灸专著明显增多,而且出现了针灸腧 。在公元6世纪,针灸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繁荣时期。著名医学家甄权、孙思邈,都精通中医各科,对针灸学术很有研究。唐 在公元627~649年间,曾组织甄权等人进行了校定针灸图书的工作。孙思邈撰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传世,书中广泛地收入了前代各家的针灸治病经验,并且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成为现知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 (佚)。这个时期的针灸专著更加增多,而且有了针对专病的著作。如唐朝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专门介绍灸治痨病方法;刊于公元862年以前的《新集备急灸经》,是我国最早雕版印刷的医书,专论急证的灸疗法。从7世纪开始,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开始有了“针师”、“灸师”等专业名称。唐太医署掌管医药教育,分设四个医学专业和一个药学专业。针灸是医学专业之一,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

五代及宋、金、元时期,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医药学文献的积累,加快了医药学的传播与发展进程。在北宋 的支持下,王惟一考订了354个腧穴位置及所属经脉,增补了腧穴的主治病证,于1026年撰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 刊印颁行,并且还刻上石碑,以便人们抄录。1027年,王惟一设计的两具铜人模型制成,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教学和考试针灸师之用。这些成就和措施,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统一。这个时期,针灸专著和针灸名医很多,形成了不同的针灸派别。有的特别讲究刺法;有的极力推崇烧灼灸法。甚至为了防止烧灼痛而采用全身麻醉;有的亲自观察尸体解剖,主张用解剖学知识指导针灸取穴;有的提倡按时取穴。元代滑寿考订经络循行及其与腧穴的联系,著《十四经发挥》(1341年)进一步发展了经络腧穴理论。

针灸学术在明代发展到 ,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和广阔。明代初期的陈会,中期的凌云,后期的杨继洲,都是驰名全国的针灸学家。明代针灸的主要成就有: ①对前代的针灸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出现了许多汇编性的著作。最有代表性的是《针灸大成》,内容丰富,对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②针刺手法的研究。在单式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二十多种复式手法,并且围绕手法等问题展开了学术争鸣。③灸法从用艾炷的烧灼灸法向用艾卷的温热灸法发展,14世纪开始出现艾卷灸法,后来发展为在艾卷中加进药物,辨证施灸。④对于历代不属于经穴的针刺部位,进行了整理,形成“奇穴”一类。

清代医者重药而轻针,针灸逐渐转入低潮。18世纪吴· 谦等人奉敕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以歌诀和插图为主,很切合实用。此外著述虽多,但都影响不大。1822年,清王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理由,命令将太医院针灸科永远停止。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针灸学术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有的西方殖民主义者甚至污蔑针灸是“医疗上的折磨”,把医针叫做“致死的针”。国民党 从1914年开始,多次提出要废止中医,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中医的反动措施,造成了针灸事业停滞不前。但是,由于广大群众需要针灸治病,所以这门学术得以在民间继续流传。

,又称“针刺”,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的一种方法。

本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本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杨继洲《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针具的选择

1.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2.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

3.临时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缝衣针、注射针头、瓷片、刮脸刀片等代替。

施术

1.先将针具煮沸消毒,然后操作者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2.临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络法和划割法两种。

(1)刺络法: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膕窝、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

(2)划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为宜,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进刀划割。适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3.在用右手刺络或划割放血的同时,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以配合放血。

禁忌症

1.患有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2.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宜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

5 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按语

本疗法通过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为医家临床所习用,疗效也有所提高,特别对于某些急病重症更有抢救及时,收效迅速,的特点。本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和针刺原理,用针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促邪外出。临床证明,本疗法有镇定、止痛、泻热、消肿、急救、解毒、化瘀等功效。

放血疗法、之、针灸认识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  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针灸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虽然会对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