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道教的泉州的道教著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5收藏

泉州道教的泉州的道教著作,第1张

五代以后,泉州出现不少道教著述,其中一些著作对泉州乃至全国道教的流播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保存我国的道教思想文化作出了贡献。泉州主要道教著作分列于下:

五代。有谭峭撰的《化书》6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其道学理论多出于黄老,其间糅合儒家的思想,有的篇章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如《化书·术化》云:至*者化为妇人,至暴者化为猛虎,心之所变不得变。是故乐者其形各,喜者其形逸,怒者其形刚,忧者其形威,斯亦变化之道也。小人由是知顾,六尺之躯,可以为龙蛇,可以为金石,可以为草木。大哉斯言!所谓至*者人为妇人句,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偏见,然《心变》一篇却道出心变人则变的朴素辩证法。即使有六尺之躯,只要心变坏了,其人的价值不如草木。

宋代。有吕惠卿撰的《道德真经传》4卷、《庄子解》10卷、《中太乙宫碑铭》等。《道德真经传》4卷,收入道教经籍总汇--《道藏》。此书所说的主要是宋神宗以高真之质而出应君师,以妙本之余而形为事业,这样的皇帝就可以同天下华胥,见神于姑射了。意思就是说,皇帝以《道德经》为准则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就能像姑射山上的仙人那样生活于无忧无虑之中。

曾慥撰的道教巨著《道枢》,全书42卷。涉及道教的哲学,如太极、坎离、黄庭、阴符、坐忘、水火、服气、炼精、胎息、返真,等等,各辑为专篇,并列诸家之说。全书所收道教丹家,都引原著,并注其真名,为研究道教炼养方术的重要著作。如《坐忘篇》上(卷二)云:心者一身之主,神之帅也。静而生慧矣,动则生昏矣。学道之初,在于收心离境,入于虚无,则合道焉。这里提到的所谓收心,即为内炼的基本功。所谓虚者,即有闻如不闻,有见如不见焉。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曰虚。心虚则安心,安则道自来矣。这便是道教和《道枢》提倡的炼养方术的理论。

此外,《道枢》收集不少宋徽宗等帝王儒士的养生心得,提出导养之方,治性保形,行之不怠,进行长生的理论。这些炼养方术,既有辩证的成分,也有主观唯心的理论。所以《道枢》一书,不失为中华文化和中华科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道枢》一书被收入道教经籍总汇--《道藏》。清代,又被收入《道藏辑要》。曾慥的道教著述还有《至游子》2卷和《集仙传》等。

此外,宋代泉州人的道教著述还有留元刚撰的《云峰入药镜序》。刘骥撰的《老子通论》2卷。陈权撰《道德经注》。黄址撰的《南华真经解》等。

明代,据民国《福建通志》、乾隆《泉州府志》,泉州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泉州人著作目录提醒》,以及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印的《道教文化研究通讯》等书辑录,泉州人的道教名著有:汪旦撰的《道德经注》、《黄庭经注》、赵建郁撰的《参同契释》,李贽撰的《老子解》2卷、《庄子内篇解》2卷和《易因》2卷,陈用宾撰的《悟真篇注疏》、《还真大旨》、《大道指南》和《道德经契心录》、郭宗盘撰的《老子解》4卷、《庄子解》4卷,周茂中撰的《黄庭经注释》、《参同契注释》、《悟真篇注释》和《感应篇注释》,苏希栻撰的《庄子注抄》4卷,李光缙撰的《南华肤解》,郑字明撰的《阴符经注》1卷、《道德经注》2卷,黄乔栋撰的《老子解》,韦际明撰的《南华经注》1卷、《儒道释考》3卷,吴载螯撰的《阴符经运灼》,戴亮策撰的《老氏骊珠》、《南华知知解》,林欲揖撰的《道德经注》2卷,陈洪壁撰的《参同契解》,洪天馨撰的《参同契解》、《悟真篇解》,陈荣选撰的《道德经解》和《南华经解》。

明朝中后期,泉州人李贽(1527-1602年)著《易因》,后被收入道德经籍总汇《道藏》。李贽的晚年,用七年时间研究《周易》。据李贽的学生汪本钶的《卓吾师先师告文》云,李贽读《周易》的情况是每卦自读千遍,达到忘食忘寝的地步。李贽作《周易》的目的,是对历代注解《周易》之书的不满,以为多属臆测附会,使《易》道大丧,遂欲自著《易因》,阐发《周易》经传之本义。李贽认为孔子以后的《易》学,多悖《周易》大旨,所以他自命说夫子之所攸赖,担当起疏理《易》义的重任。后李贽又避祸入河南商县的黄檗山中继续研究《周易》,修改《易因》,直到友人马经伦保护他到河北通州,乃继续修改《易因》。一直到他被捕入狱前,《九正易因》方告脱稿。所以这是他最后学术著作。

清代,因为上层道教的衰微,地方世俗化的民间道教的盛行,所以泉州人研究道教的著作就不多了。有陈年撰的《阴符经解》2卷,王命岳撰的《感应篇引经征事》2卷,黄志美撰的《金丹指南》,李光地撰的《阴符经注》2卷、《参同契章句》和《鼎符》,蔡起撰的《道德篇》,黄煜撰的《修真要言》,李日升撰的《读老牖规》等。

近现代。民国以来,泉州的道教因受新文化运动和外宗教文化的影响而进一步式微,道教的著作更少子。唯有民国时期的周子秀撰的《性命圭旨评注》(手抄本)、辑的《诸真语录》(手抄本)和辑的《吕祖仙经》(手抄本)。

除佛教外还有道教。

道藏为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很多早期的道教典籍均未能保存在传世道藏中。敦煌遗书中共保存了800多件有关道经的抄本。其中《正统道藏》未收的80多种,有超过半数的敦煌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这批敦煌道教遗书对研究南北朝、隋唐道教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老子道德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之一,敦煌遗书中有抄本,而且发现11种注疏,其中8种是传世道藏所无的佚书,《老子想尔注》(S6825),元代失传,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抄写于南北朝末,保存了原书上卷的部分内容,是研究早期道教的基本文献。

《太平经》是道教最早的一部大型道书,分为10部170卷,但传世道藏中仅存此书少部分,敦煌道经《太平部卷第二》(S4226)有完整目录,揭示了《太平经》的原貌。

扩展资料

1900年出土的敦煌藏经洞遗书中,经、史、子、集全有,所以它被称为中古图书馆,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为读书和藏书方便,古人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经部包括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即《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其中尤以《史记》到《清史稿》《新元史》为止的二十六史为代表。此外野史、清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书籍,均被列入史部。子部包括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学、农学等。

此外,宗教、宋明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内容均归于子部。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

凤凰网-敦煌遗书中的经典

-敦煌遗书

人民网-敦煌藏经洞里藏了哪些珍品遗书

引 言

第一章 道教学术思想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道教立教的过程

第二节 道教学术思想的渊源

第三节 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

第二章 道教的建立

第一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道教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道家

第三章 道教的成长

第一节 北魏时代道教的定型与道佛之争

第二节 南朝的道教与陶弘景

第四章 道教的扩张

第一节 唐初开国与道教

第二节 新兴道教的吕纯阳

第五章 道教的演变

第一节 宋初儒道归元的华山隐士陈希夷

第二节 宋代的皇帝与道教

第三节 正统道教南宗的崛起

第六章 宋元时期新兴的道教

第一节 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第二节 元代敕封天师道与其他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 明太祖与周颠

第二节 明成祖与武当山的张三丰

第三节 明世宗与陶仲文的前因后果

第四节 明末清初道家派别的分支

第五节 康熙雍正与道教

第八章 二十世纪的道教

第一节 十九世纪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节 当代学人研究道教学术的活动

第三节 研究道教学术的人士

附录:

海内外道教士之统计

台湾省道教会章程

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缘启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

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库全书》并不是指哪四本,而是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

该书著录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而且写有内容提要和评论,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

扩展资料:

《四库全书》的成因:

1、安定的社会环境

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

2、统治者的重视

《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

3、雄厚的资金来源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

4、严密的组织系统

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

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

5、破格录用人才

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库全书

编者的话

金丹派南宗诗词论要

论道教诗词的思想意蕴与艺术特色——以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为例

道教典故与唐宋诗词

论韩国炼丹诗的审美趣味

诗心道骨——论道教与魏晋山水诗的兴起

唐诗中有关女道士的恋情诗考论

道家对《韩诗外传》的影响

葛洪仙道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道家“复”“反”哲学思想与

道教文学关系刍议——以宋元时期的道教文学作品为例

宋玉为道家文人考——兼谈阗于宋玉骨气问题的争论

文以载道——陶弘景的文学成就及其价值追求

张天师传说和佛本生故事

古本道教陈靖姑小说《海游记》研究

死亡时空与生命欲望——道教信仰与六朝鬼神志怪小说的时空形式

八仙过海传说的演变与传播

道教笔记小说概说

纠须客故事的形成与版本流传考

论《搜神记》的巫术特色

《西游记》故事角色的内丹学寓意——兼驳反“证道书”论

谪仙的产生、种类及在小说中的表现——兼谈李白传说对谪仙内涵转变的影响

宋代鼓子词与道教的唱道情

道教与南戏《孟姜女》

从误入到导入:《刘阮天台》杂剧主题的新变

辅教风化劝善于戏——道教劝善书与元明清戏曲初探

道教与戏剧关系研究综述

访道教文学研究学者詹石窗教授

书评·书介

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

黄永锋:《道教服食技术研究》

陈广忠:《淮南子斠诠》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宗教共同之点

第二节 神仙之观念

第二章 外人对于道教史之分期

第三章 诸书所述道教之起源

第四章 道之名义与其演变

第一节 子思中庸宋儒朱子所说之道

第二节 张衡灵宪广雅列子及宋儒周子所说之道

第三节 道家之所谓道

第四节 道经之所谓道

第五章 道教以前之信仰

第一节 古代之巫祝史

第二节 秦汉之方士

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

第一节 于吉太平道及张角

第二节 《太平清领书》与《太平经》之关系

第三节 张陵天师道及孙恩

第四节 张天师世系考

第五节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

第六节 茅山道与武当道

第七章 道教之神

第一节 天地间之神

第二节 人身中之神

第三节 洞天福地

第八章 道教之方术

第一节 符篆祈禳禁劾诸术

第二节 守庚申

第三节 房中行跷变化

第九章 道教之修养

第一节 内丹

第二节 存思

第三节 导引沐浴

第四节 服食烧炼

第十章 道教之规律

第一节 传受

第二节 赏善罚恶

第三节 斋戒及清规

第四节 诵持

第十一章 道佛二教之互相利用

第十二章 道佛二教之相排

第十三章 唐宋两朝之道教

第十四章 道教之流传海外

第一节 新罗之花郎

第二节 日本之山伏

第三节 真腊之八思及其他

第十五章 道教经典之编纂与焚毁

第一节 《汉书·艺文志》

第二节 道教经典之编纂

第三节 元代之焚经

第十六章 道教之分派

第十七章 明清时代之道教

第十八章 现在之道藏与辑要

第十九章 宫观及道徒

第二十章 结论

中国学者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道教史》--读傅勤家《中国道教史》

泉州道教的泉州的道教著作

五代以后,泉州出现不少道教著述,其中一些著作对泉州乃至全国道教的流播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保存我国的道教思想文化作出了贡献。泉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