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本纪故事——大禹巡行九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史记本纪故事——大禹巡行九州,第1张

夏禹,名文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昌意和父亲鲧都没能称帝,都只是天子的臣民。

禹的巡行从冀州开始。冀州:治理完壶口,再治理梁山和岐山。治理完太原地区,又到达太岳山的南面。治理好覃怀,又治理到横流人河的漳水。冀州的土壤呈现白色而细柔,贡赋属上上等级,有时也交错上中等级,田地的等级为中中等。常水、卫水疏通以后,大陆水泽也整治好了。乌夷的贡品是皮衣。冀州的贡赋从海中绕过右边的碣石山,运入黄河。

衮州在济水和黄河之间: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已经疏通,雷夏泽也已汇成湖泊了,雍、沮两条河水汇合流入湖中,种有桑树的土地已经能够养蚕,民众都从山丘上搬下来,居住在平原上。这里的土壤呈黑色而肥沃,因而草木长得繁茂高大。田地属中下等,贡赋的等级与此相同。衮州治理了十三年,才和其它的州相同。衮州的进贡品是漆、丝,以及用筐子盛着的绣着花纹的丝织品。这些贡赋先经过济水、进入漯水,再转入黄河。

东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埚夷治理完毕,潍水、淄水也已疏通。土壤颜色白而肥美,滨海一带广阔而含有盐质,这里的田土就是盐碱地。田地属于上下等级,赋税为中上等。青州的贡品是盐和细葛布,各种各样的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出产的丝、麻、铅、松、怪石。莱夷地区可以放牧牲畜,贡品是用竹筐装着的柞蚕丝。贡品先经过汶水,再转入济水。

东海、泰山和淮水之间是徐州:淮水、沂水治理完毕,蒙山、羽山也已开始开发种植。大野泽已经汇聚水成湖,东原地区也平定了。这里的土壤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逐渐茂盛。田地为上中等级,田赋为中中等。贡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所产的野鸡、峄山南面的独生桐木、泗水边用浮石制成的磬、淮水下游地区所产的蚌珠和鱼,及用圆筐装的黑色丝绸。贡品经过淮水,进入泗水,再通入黄河。

北至淮水、东至大海的地区是扬州:彭蠡已经会聚成湖,是大雁冬天居住的地方。三条江水疏通入海,震泽地区也已安定。竹箭遍野,野草繁茂,树木高大,土壤湿润。田地为下下等,贡赋为下上等,有时也有中下等。这里的贡品有三色铜,美玉、玉石、竹箭,象牙、兽皮、鸟羽、旄牛尾、岛夷人的草编衣服,竹筐盛着由贝壳缀成的贝锦,以及包起来进贡的橘子和柚子。这些贡品都先沿着长江、大海,再进入淮水、泗水。

从荆山到衡山南边这一带地区是荆州:长江、汉水都经此地汇人大海,九条江由此汇入长江,处于全州的中部,沱水、涔水已被疏通,云土泽,梦泽也得到治理。这里土壤湿润,田地属下中等级,田赋居上下等。贡品是鸟羽,旄牛尾,象牙,兽皮、三色铜,椿木、柘木、桧木、柏木、粗磨石、细磨石、智石和丹砂,梏木来自三个诸侯国,是当地最著名的贡品,还有包捆起来进贡的菁茅,用筐子装着的绛色锦缎和串起来的珍珠,有时还需进贡九江的大龟。这些贡品先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北运,再经过一段陆路运到洛水,之后进入南河。

南至荆山,北到黄河的地区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已经疏通进人黄河,荥播泽已汇聚成湖泊,疏通了荷泽,治理了明都泽。这里土壤柔细,低洼地区是很肥厚的黑色硬土。田地属中上等级,赋税属上中等级,有时偶然有上上等级。贡品有漆、丝、细葛布、麻,用圆筐装的细丝絮,有时候还要进贡磨馨的错石。这些贡品先经洛水,再进入黄河。

东到华山南面、西到黑水之滨的地区为梁州:汶山,蟠冢山已进行开发,沱水、涔水也已疏通,蔡山,蒙山开凿完毕,和夷地区也收到了治理的效果。这里的土壤呈青黑色,田地为下上等,赋税属下中等,有时也有下上等和下下等。进贡品有美玉、铁、银、钢、弩、磬、熊、罴、狐狸及地毯。西倾山的贡品经桓水运出,其它贡赋由潜水运送,转一段陆路到达沔水,再进入渭水,然后横渡黄河。

黑水以东、西河以西的地区为雍州:弱水已经西流,泾水流人渭水,漆水、沮水已经疏通,沣水已汇入渭水。荆山,岐山已经治理好,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治理完毕。高原和低洼地区的治理效果显著,又治理到都野泽。三危山一带可以居住,三苗族也已秩序安定。这里的土质颜色黄而细柔,田地属上上等,赋税为中下等。贡品有缪玉、琳玉、珠宝。这些贡品都在积石山下装船运输,到达龙门地段的西河,汇入渭水湾里。进贡毛呢的有昆仑、析支、渠搜三国,西戎各部族也已归服。

禹开凿了九大山脉的道路:由泺山和岐山直到荆山,并越过黄河;从壶口山、雷首山直到太岳山;由砥柱山、析城山直达王屋山;由太行山、常山直达碣石山,之后入海;经理西倾山,由朱圉山、鸟鼠山直至太华山;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直至负尾山;开凿蟠冢山,直至荆山;由内方山,直达大别山;从汶山以南直抵衡山,经过九江,到达敷浅原山。

又疏通九条河流:疏通弱水流到合黎山,使其下游注入流沙河;疏通黑水,流至三危山,进入南海;从积石山开始疏通黄河,直到龙门山,向南流到华山北面,往东流过砥柱山,再往东流至孟津,从东进入洛水,至大邳山,向北流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再向北分成九条支流,汇合为逆河,东流入大海;从蟠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往东流的形成汉水,再往东形成苍浪水,经过三滋水,流至大别山,向南流入长江,再往东汇成彭蠡泽,继续向东流成为北江,最后流入大海;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往东另外分出交流沱水,再向东到澧水,经九江,到达东陵,向东偏北方向汇成彭蠡泽,再往东流形成中江,注入大海;疏导沅水,向东海为济水,汇入黄河,从黄河溢出的水形成荥泽,向东流经陶丘北面,再往东至荷泽,又往东北流,与汶水汇合,再往东转北流至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通淮河,向东汇合泗水,沂水,再往东流入海;从乌鼠同穴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汇合沣水,往东北流到达泾水,再向东经过漆水,沮水,注入黄河;自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汇合涧水、瀍水,又向东汇合伊水,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于是九州和睦安定,四方土地均可以安居,九大山脉都开出了路,九大河流都疏通,九大湖泊也已修筑好堤防,四海之内进贡的路线畅通无阻。各种物质异常齐备,各州土地交相被评定了等级,使财赋的征收更加严谨慎重,根据三等田地来确定赋税的标准。在中原地区帝舜向诸侯赏赐土地和姓氏,告诫说:“务必敬业,以德为先,不要违背我的政令。”

他规定天子国都以外的五百里地区为甸服:百里之内,老百姓赋税缴纳带禾秸的谷物;距离国都二百里以内的地区,交纳用镰刀割下的禾;距离国都三百里内的地区,交纳谷实;距离国都四百里内的地区交纳粗米;距离国都五百里内的地区交纳精米。甸服以外方圆五百里区域为侯服:靠近甸服的一百里内地区是卿大夫的采邑,二百里以内的地区是给天子做事的小国,另外三百里的地区用来分封诸侯。侯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为绥服:距离侯服一百至三百里以内的地区根据当地情况施行教化,另外二百里的地区振兴武力,保卫领土。绥服以外方圆五百里区域为要服:靠近绥服三百里内的地区为夷人居住地,另外二百里为遵守王法的人居住。要服以外的五百里区域为荒服:靠近要服的三百里区域给蛮人居住,另外二百里是犯人流放的地方。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主要讲述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大禹名叫文命,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传说,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发生很大水灾,庄家、土地都被淹没了,百姓的房子、财产也被冲毁了。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无法生存。尧决定派部落首领鲧负责治水,鲧用了九年时间也没有治得了洪水。大禹是鲧的儿子,长大后成为新的部落首领,并接替父亲鲧的职责,继续负责治理洪水。大禹率领百姓挖渠,疏通河道排水,将洪水通过河道引到大海中。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并令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安定和平的九鼎。

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深受其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继父业治水。当时禹刚刚结婚,他离家外出,带领大家沟通九河,引济漯水入海,把汝汉淮泗导入江。

他用了十三年时间,终于制伏了洪水。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 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他把天下有人淹死看成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身劳焦思,身体偏枯,手中胼胝,全心全意治水。

扩展资料

禹是黄帝的玄孙,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绘画作品)

大禹治水,是华夏千百年来最为人熟知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这是一种难得的民族的精神动力。那么大禹除了治水有功之外,还有哪些故事呢?今天就为您解密,大禹背后的那些事儿!

大禹治水是典故,但是和这相关联的还有一个典故,那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注意这原本就是两个典故,只是因为有逻辑关联,所以后世就把这两个典故给合在一处,称之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了。

(大禹治水绘画作品)

首先要明白,大禹治水和三国家门而不入,是两种境界也是内涵极其不同的两个典故。我们知道历史典故是有一定的内涵在里面的,不是随随便便一件事就能成为典故,还能得到全天下广为流传而且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你要知道,历史典故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权势或者地位而形成,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并不是因为大禹有名气,所以这件事就成为了典故,而是因为三过家门而不入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很强的内涵的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种乐观豁达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这是大禹最让人称道的地方,而不是因为他治水有功被大家久仰供奉,要知道历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当时即便大禹不治水也会有其他人。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才是大禹真真正正的故事,是有高尚精神内核的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绘画作品)

此外,大禹除了治水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外,还有一个给中华大地留下生生不息的名号的故事,那就是九州。在很多书籍,或者皇帝的诏书当中都很常见九州万方的说法,世人不知道的是,九州最早就是大禹一步一步勘探取名形成了。在《尚书》中就有专门的记载。

(大禹治水图)

大禹(yǔ),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gǔn),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yáo)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fàn)滥(làn),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任命禹的父亲叫鲧担任治理洪水的负责人。

鲧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消极怠(dài)工。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重新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舜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qiān)逊(xùn),做事认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xiè)怠(dài)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jì)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大婚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bá)山涉(shè)水,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大禹感到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yí)憾(hàn),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个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jué)石,日夜劳作。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qín)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咆哮的河水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大禹治水

史记本纪故事——大禹巡行九州

夏禹,名文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昌意和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