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式有哪几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文言文的句式有哪几种?,第1张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编辑本段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编辑本段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编辑本段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句式类型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两大类型,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倒装句可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扩展资料 文言文句式类型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两大类型,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倒装句可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的句式有哪几种?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