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 修订间的差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于 2010年1月12日 (二) 01:34 的修订 (检视原始码) Admin (对话 | 贡献) ←上一个 于 2010年1月12日 (二) 01:53 的修订 (检视原始码) Admin (对话 | 贡献) (→‎ 唐代至五代十国(618-960年) ) 下一个→ 行 6: 行 6:       ===唐代至五代十国(618-960年)===   ===唐代至五代十国(618-960年)=== −  在前代的基础上,唐代继而大规模集结道经、编纂道藏。如前述,在唐弘道元年,道士王悬河曾在成都立《道藏经序碑》,而从敦煌遗书发现唐高宗所撰的《[[一切道经序]]》表明,当时应有名《[[一切道经]]》的道经汇编。 + ====一切道经==== −   +  在前代的基础上,唐代继而大规模集结道经、编纂道藏。如前述,在唐弘道元年,道士王悬河曾在成都立《道藏经序碑》,而从敦煌遗书发现唐高宗所撰的《[[一切道经序]]》表明,当时应有名《[[一切道经]]》的道经汇编。唐玄宗即位不久,敕道士史崇玄等与昭文馆、崇文馆学士,据长安京中藏内见在经书2千余卷,修成《[[一切道经音义]]》。 《正统道藏》太平部收有《[[一切道经音妙门由起]]》。 − 唐玄宗即位不久,敕道士史崇玄等与昭文馆、崇文馆学士,据长安京中藏内见在经书2千余卷,修成《[[一切道经音义]]》。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唐玄宗又发使搜访道经,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后人用以指称此藏本身,总计3744卷<ref>见《文献通考》卷224引《宋三朝国史志》</ref>(一说5700卷<ref>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ref>,一说7300卷<ref>杜光庭删《太上黄箓斋仪》卷52</ref>)。天宝七年(748年),诏令缮写分送各地。 + ====三洞琼网====   + 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唐玄宗又发使搜访道经,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后人用以指称此藏本身,总计3744卷<ref>见《文献通考》卷224引《宋三朝国史志》</ref>(一说5700卷<ref>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ref>,一说7300卷<ref>杜光庭删《太上黄箓斋仪》卷52</ref>)。天宝七年(748年),诏令缮写分送各地。        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长安、洛阳两京秘藏多遭焚毁。上元年间(760年-761年),所收经箓6千余卷。大历年间(766年-779年),道士申甫搜寻道经,于京中缮写,至7千卷。<ref>见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52</ref>。及至黄巢之乱,「灵文秘轴,焚荡之余,散无统纪」,当时有道士神隐子「收拾余烬,复为三洞经」,但再经五代变乱,「篇章杂揉」<ref>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ref>。    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长安、洛阳两京秘藏多遭焚毁。上元年间(760年-761年),所收经箓6千余卷。大历年间(766年-779年),道士申甫搜寻道经,于京中缮写,至7千卷。<ref>见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52</ref>。及至黄巢之乱,「灵文秘轴,焚荡之余,散无统纪」,当时有道士神隐子「收拾余烬,复为三洞经」,但再经五代变乱,「篇章杂揉」<ref>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ref>。 于 2010年1月12日 (二) 01:53 的修订

道藏是汇集所有道教经典书籍而分类编纂的总集。在唐高宗、武则天时,已有名为《一切道经》的道书汇编。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唐玄宗下诏搜访道经,纂修成「藏」,名为《三洞琼纲》,道教经籍首次正式成藏。此后,宋、金、蒙古、明四代均曾编修过全藏。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编修成《大宋天宫宝藏》,至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扩编成《万寿道藏》,并首次全藏雕板印刷,到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又编刻《琼章宝藏》。金代明昌元年(1190年)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元太宗九年(1237年)至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编刻《玄都宝藏》。明代正统十年(1445)及万历三十五(1607)年编刊了《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清代没有编刻过全藏,只有选刊明代《道藏》并加以增辑的《道藏辑要》。由于明代《正统道藏》并《万历续道藏》是古代《道藏》中唯一的全藏传本,所以《道藏》一词常用以指称此二藏的合印本。近代以来,志于续补明代《道藏》者不乏其人,较重要的成果有民国时期出版的《道藏精华录》,1950至70年代出版的《道藏精华》,1990年代出版的《藏外道书》、《中华续道藏》、《敦煌道藏》、《道书集成》。2004年,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纂的《中华道藏》出版。

目录 1 历史 11 早期对道书的分类和整理 12 唐代至五代十国(618-960年) 121 一切道经 122 三洞琼网 13 宋辽金元时期(960年-1368年) 131 大宋天宫宝藏 132 万寿道藏 133 琼章宝藏 134 大金玄都宝藏 135 玄都宝藏 14 明代(1368年-1644年) 141 正统道藏 142 万历续道藏 15 清代(1644年-1912年) 16 近代(1912年至今) 2 相关条目 3 注释 4 参考资料 历史 早期对道书的分类和整理

道书的分类和整理工作,始于东晋。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已着录道书670卷、符箓500多卷。南北朝时,陆修静广为搜访,以「三洞」分类编成《三洞经书目录》,着录道书并药方、符图等1,228卷,是首部道经书目,又有孟法师按「三洞」「四辅」分类法编纂成《玉纬七部经书目》。此后,陶弘景又撰《经目》和《太上众经目》。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令道士王延校定三洞经书。隋朝官方也进行过收集整理道书的工作。

唐代至五代十国(618-960年) 一切道经

在前代的基础上,唐代继而大规模集结道经、编纂道藏。如前述,在唐弘道元年,道士王悬河曾在成都立《道藏经序碑》,而从敦煌遗书发现唐高宗所撰的《一切道经序》表明,当时应有名《一切道经》的道经汇编。唐玄宗即位不久,敕道士史崇玄等与昭文馆、崇文馆学士,据长安京中藏内见在经书2千余卷,修成《一切道经音义》。《正统道藏》太平部收有《一切道经音妙门由起》。

三洞琼网

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唐玄宗又发使搜访道经,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后人用以指称此藏本身,总计3744卷[1](一说5700卷[2],一说7300卷[3])。天宝七年(748年),诏令缮写分送各地。

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长安、洛阳两京秘藏多遭焚毁。上元年间(760年-761年),所收经箓6千余卷。大历年间(766年-779年),道士申甫搜寻道经,于京中缮写,至7千卷。[4]。及至黄巢之乱,「灵文秘轴,焚荡之余,散无统纪」,当时有道士神隐子「收拾余烬,复为三洞经」,但再经五代变乱,「篇章杂揉」[5]。

宋辽金元时期(960年-1368年) 大宋天宫宝藏

北宋初年,宋太宗搜寻道书7千余卷,命徐铉、王禹偁校正抄写,删去重复,得3,737卷。至大中祥符初,宋真宗命王钦若详定道藏,尽以「秘阁道书」、「太清宝蕴(亳州太清宫唐代道藏写本)」出降于余杭郡(今浙江杭州),由戚纶、陈尧佐、道士朱益谦、冯德之等专其修校,凡4359卷。大中祥符九年(1016),王钦若撰篇目上献,宋真宗赐名曰《寳文统录》。

然而由于「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岁月坐迁,科条未究」[6],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时,道士张君房得到戚纶、王钦若的推荐出任著作佐郎,专事修藏,据朝廷发到余杭郡及江南各地旧《道藏》经本,铨次成藏。天禧三年(1019)修成,全书以「千字文」为函目,从「天」字到「宫」字,故题名《大宋天宫宝藏》。张君房又撮其精要,撰成《云笈七签》。

万寿道藏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又诏令搜访道书,于书艺局令道士元妙宗、王道坚校订,增至5387卷。政和三年(1113年),再诏搜访道书。次年,接纳黄裳建议,在福州闽县刻版,完成进经版于京师,共540函,5481卷,称《政和万寿道藏》。这是《道藏》全藏首次刊板印刷。

琼章宝藏

靖康之乱,北方各处《道藏》多毁于兵火,惟南方仍多有全本。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宋孝宗下诏把福州闽县报恩光孝观所藏的《政和万寿道藏》送往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写成数部,题名为《琼章宝藏》并分赐各地道观。

大金玄都宝藏

大定四年(1164年),金世宗诏以南京(今河南开封)的《政和万寿道藏》经板付中都(今北京)十方天长观。明昌元年(1190年),诏令十方天长观提点孙明道搜访遗经,重修《道藏》,补刻经板。此藏修成凡602帙6455卷,题曰《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天长观失火,经板焚毁。

玄都宝藏

元太宗九年(1237年),宋德方遵从其师丘处机之遗意倡刊《道藏》,令其弟子秦志安在平阳玄都观总领其事,至乃马真皇后称制的第三年(1244年),全藏刊毕,凡7,800余卷,亦称《玄都宝藏》。元定宗年间(1246年-1248年),经板移至永乐镇纯阳万寿宫。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诏令焚毁除《道德经》以外的其余《道藏》经文印板,遂遭焚毁。

明代(1368年-1644年) 正统道藏 主条目:正统道藏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修道典。正统九年(1444年),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正统十年(1445年)校定付印。全藏凡5305卷,采用《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共480函。因修成于正统年间,后世称作《正统道藏》。

万历续道藏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明神宗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在原《道藏》上续补180卷,仍以《千字文》为函目,自「杜」字号至「缨」字号,凡32函。总计明代《道藏》凡5485卷,512函。由于明代《正统道藏》并《万历续道藏》是古代《道藏》中唯一的全藏传本。清末八国联军之乱,明代《道藏》经板悉遭焚毁。及至民国初年,上海涵芬楼据北京白云观藏本影印,得以流通至今。

清代(1644年-1912年) 道藏辑要 主条目:道藏辑要

清代没有编刻过全藏,只有选刊明代《道藏》并加以增辑的《道藏辑要》。康熙年间(1662─1722年),彭定求选录《正统道藏》的精要约2百多种,编成《道藏辑要》。嘉庆年间(1796─1820年),蒋元庭增辑清代道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贺龙骧等再行增辑并在成都二仙庵翻刻,新增道书114种。

近代(1912年至今)

近代以来,志于续补明代《道藏》者不乏其人。民国时期,丁福保精选明代《道藏》及藏外道书100种148卷为《道藏精华录》。1952至1979年间,萧天石编辑了十七辑《道藏精华》。1992年和1999年,巴蜀书社和新文丰出版社均以补续明代《道藏》为旨,分别出版了《藏外道书》和《中华续道藏》。1999年,又有编收敦煌考古发现唐代道经的《敦煌道藏》,以及遍收道书的《道书集成》面世。2004年,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纂的《中华道藏》出版,尽录明代以前道教典籍。

相关条目

道藏源流考

注释 ↑ 见《文献通考》卷224引《宋三朝国史志》 ↑ 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 ↑ 杜光庭删《太上黄箓斋仪》卷52 ↑ 见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52 ↑ 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 ↑ 《云笈七签》序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227,229,230,1701页。 李养正:《道教手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05─308,358─359页。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第171─172,417,803,829,931页。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二卷,第297-303,788-799,802-805,931页,第三卷,第212-216,462─463页,第四卷,第453-464页。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11-27,第32-33页。 朱越利:《道经总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第144─146,148─149,150─154,155─162,327─329页。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上册,第182─188页。 黄开国、李刚等主编:《诸子百家大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第617页。 朱越利:《道经总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第251─252页。 任继禹主编:《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页1至10、页1531。 (法)施舟人原编,陈耀庭改编:《道藏索引--五种版本道藏通检》之胡道静〈序〉、施舟人〈序〉、陈耀庭〈改编者的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道藏源流 唐代 三洞琼纲 北宋 大宋天宫宝藏 | 云笈七签 | 万寿道藏 南宋 琼章宝藏 金代 大金玄都宝藏 元代 玄都宝藏 明代 正统道藏 | 万历续道藏 清代 道藏辑要 民国 道藏精华录 当代 道藏精华(1956至1979年) | 庄林续道藏(1975年) | 藏外道书(1992年)

中华续道藏(1999年) | 敦煌道藏(1999年) | 道书集成(1999年)

中华道藏(2004年)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

六御分别是:

玉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五方五老:

为元始天王所化,名号即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五位天君,是中国民间信仰,也是道教神祇。

道教有四御或者六御两说,也称四帝或六帝,身份仅次三清。东极青华大帝也称太乙救苦天尊,实力甚强,是东方之神,不次玉帝。

扩展资料:

西游记出场最多的是玉皇大帝和东极青华大帝,其中玉帝虽然身份比三清低,但是拥有的权利却比三清高,也就是说,在西游记中,三清是要听命于玉帝,这虽然和现实不一致,但这是剧情需要。

五方五老争议性比较大,西游记中,孙悟空偷蟠桃时,七仙女有过交代:“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

参考资料:

-三清

-六御

区别在于表达形式不同。

1、道教牒文是一种以文字形式编写的祭文或祭文书信,以辞章文风的形式。

2、表文是一种口头表达的祭文或祭祀词句,更注重口头表达,采用诗词、歌颂或吟咏的形式。

追寻道法:从台湾到福建道坛调查与研究

作者:谢聪辉 系列:华人文化主体性研究丛书 出版: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18年。 书号:9789571722894   内容简介

本书改写了这十多年来,在台湾、闽南泉州与闽中地区道教田野调查与研究后所陆续发表的部分论文。以追寻「道坛道法」的来源与运用为主题,涵盖道坛「传承谱系、经典文检与道法演行」三大面向,深究其「传承与转变」的内涵意义。赅其总文约四十万字,成为笔者第一部结合道教历史、经典、田野、科仪与图像而以道坛道法为核心的论文专著。希望能印证台湾是道教「活传统」的美称,并阐述与福建道教的传承关系与变化,以具显此一区域道坛道法在中国道教历史上应有的价值与地位。

导论 壹、信而有征:道坛传承谱系篇 第一章 道坛传承谱系建构的资料与方法研究──以台湾、福建田野调查为例 第二章 大人宫翁家族谱与道坛源流考述 第三章 大人宫翁家道法外传与其相关道坛考述 第四章 道坛谱系与道法研究──以黄吉昌道长归真缴箓仪式为例 贰、经脉法式:道坛经典文检篇 第五章 一卷本《度人经》及其在台湾正一派的运用析论 第六章 闽台《道教源流》的版本、渊源与价值研究 第七章 台南地区《无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检研究 第八章 台湾道法二门建醮文检研究──以基隆广远坛乙酉年七朝醮典演法为例 参、知名呼名:道坛道法演行篇 结论 附录一 真实不虚:三则田野调查故事见证 附录二 本书各章改写之相关论文原发表处 引用书目

都可以拍,自己与工作人员多勾通,适合就参加。

以下为藏品交易与参加拍卖的常识:

请仔细阅读,避免上当受骗。我本人参加拍卖七八年,总计花费25万以上,有血有泪,在此公平客观的回答,是为了让更多的藏家少受一分伤害, 阿弥托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藏友问某某公司是否正规?

是不是骗子?可靠吗?任何单位都是法制注册营业的,至于服务质量,收费的标准,得自己去考察衡量,一定谨慎避免高收费,藏品不成交造成的伤害。特别是夸口说保证能成交的公司,十有八九骗费用的公司。法律规定正规单位不能收购倒卖古董,其次个别单位以现金收购古董为名,让藏家先鉴定,真品就现金收购,其实他们没有买家,忽悠藏家交完鉴定费后,鉴定时故意告诉你的东西是假的。鉴定费不退了,保证金也不退了。

其次很多业务员自称经理,总监,王总什么的,天天打电话忽悠藏家,其实就是普通业务员拉皮条,专忽悠没见识的老实人,然后说能把你介绍,拉拢到五六家拍卖公司去缴费,等你委托缴费后,业务员与公司一人一半分你的委托费。你想想这是公司吗?

还有,动不动在网站把十几位知名专家的照片贴在网站上,去忽悠藏家,特别北京东三环的一家单位,网站上放着放一张废旧电冰箱改装的设备,当文物鉴定仪器忽悠藏家,这类单位十有八九是骗人的。

注意:

1、国内保利,嘉德,其次外资企业佳士得,苏富比,目前不对外征集藏品,也未设任何办事处,个别拍卖业务员说我能帮你送进去,这是骗人的。

2,还有一种藏家,成交了故意说不成交,这种人见不得别人发财,其次有些藏家东西没被选上,故意说对方公司不好。

3、拍卖公司业务员拉皮条,拉不到业务也互相诋毁其他公司,导致国内似乎没有几家好单位。

收藏拍卖交易参考资料一:

行业划分古董拍卖,鉴定,交易目前大部分单位集中的上海,北京、青岛。藏家参与前一定多比较,多了解,才能避免上当受骗,祝您发财。

收藏拍卖交易参考资料二:

关于拍卖资质与文物拍卖资质“文物”是国家备案发掘的藏品叫文物,或者从文物商店购买的藏品,叫文物。老百姓手里的藏品属于民间收藏艺术品,不属于文物。老百姓的手里的藏品,可以自由开古玩店,摆地摊等自由参与买卖交易。有些藏家问你单位有文物拍卖资质没?这属于知识稀少的提问,只要你的藏品来源不是从文物商店购买的,国内98%的拍卖公司,艺术品经营公司都可以给你拍卖,交易。

文物拍卖资质,国家指定交易法院没收资产与不良资产,处理古董的公司,老百姓手里的藏品与文物没关系,属于自由买卖,无需任何资质。2015年国家为了鼓励文化市场发展,取缔各类资质的阻碍,一切从简,只要在工商注册的任何单位都可以有权经营收藏艺术品业务。

收藏拍卖交易参考资料三:

疯狂的混乱鉴定关于当前混乱的古董鉴定,一件古董拿去分别给八位专家看,能出四种不同的结果,每位专家各有各的观点,所以不要去纠结,藏品投放市场,有人买,就是真品,很多专家都是靠收鉴定证书费骗人的。

还有机器检测都是人为操作,主要骗收鉴定费的。很多藏家给自己的藏品买了一堆鉴定证书,到头来一样卖不出去。鉴于疯狂的混乱鉴定市场,买家都是自己相信自己的眼光去购买藏品,作为藏家只要把藏品能投放到一个靠谱的单位,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无需购买哪些没用的证书。

收藏拍卖交易参考资料四:

拍卖的风险拍卖有风险,建议大家谨慎参与,顶级品牌单位近些年的真实付款成交率不到50%,行情整体不乐观。有藏品大家尽量找古玩城开店的老板去推销卖掉,或者摆地摊处理掉,“拍卖”属于有钱人的风险投资,不适合普通老百姓参与。

特别是天天给你打电话的公司,并不是你的藏品值钱,主要为收你的图录费,鉴定费、出关费、交易保证金等,一个个陷阱等着你钻入。

国内正规单位,谁跟你啰嗦,谁给你打电话?个别收入低,经济困难的藏家,醒醒吧,几百万、几千万没那么好做梦。

收藏拍卖交易参考资料五:

正确判断与学习很多藏家是在拍卖上当受骗后才发恼骚,到时投诉,举报,维权都不起作用,导致雪上加霜。应该在参与之前,提三月考察,比较各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与服务特点,其次要知道自己的分量,你去参加拍卖,是为了求财,和去银行借款相似,你见过那个有钱的人向没钱的人低三下四,很多小公司一天给你五个电话,那是把你当神经病在忽悠,忽悠你去缴费,好公司不用忽悠,市场宾朋满座,门庭若市。

收藏拍卖交易参考资料六:

畸形发财心态因为很多知识匮乏、家庭困难,无知的农民朋友对钱没有概念,在拍卖公司巨额估价的诱惑下,估价2000万的藏品,先交5--20万的服务费,这类农民想着只要我凑够20万,等于2000万很快就到手了,所以有抵押房产的,变卖生产工具牲畜牛羊的,东凑西借的,把20万交给拍卖公司后,然后把工作辞了,田地也荒了,忙着去预定宝马名车,结果拍卖结束,没成交当头一棒,20万打水漂了,盲目参与导致家破人亡的事迹时有发生。

很简单的问题,很多藏家分析时就出问题了,试想一下,假如你委托四件东西最少能成交一件,你立刻就是百万富翁,如果那么容易发财的话,干脆把60万的房子卖掉,委托上100件东西,最少成交两件,得到500万也很划算,对不?

今年大拍,十副齐白石的画,只成交了2副,那也是骗子吗,古董拍卖想成交就得多参与。保利,嘉德为什么不收低端藏家的东西,因为成交了大家高兴,失败了大家说骗子,所以藏家缴费了,有些东西不容易成交,导致藏家很郁闷,下结论为骗也是不合理的。

收藏拍卖交易参考资料七:

比较实力正规单位像正规的保利嘉德,都是几百平米的办公室,藏品放在办公室与与展柜里买家随到随看除此之外,行业内95%的小拍卖单位,租个实际使用面积60平米的小办公室,藏品签订委托合同后,把近千件藏品堆放在潮湿的地下室里,不见天日存放大半年,然后等到拍卖的几天才拿出藏品,去小酒店花五六千元租个场地,着急上火的预展一两天卖不出去几件,等于完成拍卖活动,这种方式几乎没有卖东西的任何希望。

收藏拍卖交易参考资料八:

什么是不靠谱拍卖目前90%的拍卖公司,,电话频繁忽悠没脑子的老百姓参加,征集上1000件后,就开始准备拍卖会,拍卖会的整个过程,就是去酒店租两天场地,把1000件藏品展示一下,等于在预展两天的预展现场,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前去观赏藏品的人,除了几十个委托人在预展现场来回瞎出溜,几乎没有任何买家到场观看,两天预展结束。第三天开始拍卖,拍卖会场在座的95%是藏家委托人,也就是卖东西的人,为了掩饰藏家,这类拍卖公司话费100元雇佣一些无业游民,老弱病残来充当买家,举牌子。我参加过七次拍卖,时常看见一些拍卖公司的买家大老板,拍卖到中午吃饭时,现场抢牛奶,抢面包。狼狈不堪,拍卖结束暗中一打听,属于雇来的失业低保户。稍有思想的老百姓就能看出门道,其次一个小拍卖公司,不去招商,租个80平米的办公室,天天雇人给藏家打电话,忽悠藏家送拍,这种单位那来的买家,说实话还不如你自己去摆地摊的效果好。

靠谱的拍卖,就是观察这个公司的实际营业方式,具体给藏家做了那些可以看得到的真实服务,看不到的服务就是假的不靠谱的。

收藏拍卖交易参考资料九: 看服务与行情

引用资料1、青岛华锦拍卖,公爵拍卖:

拍卖公司是一个服务行业,要做的优秀首先做好服务,满足各类藏家的需求,

第一:对于高端藏家:我们做高端星级服务,

第二:对于经济困难摆地摊层次的低端藏家,我们提供不成交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中档次服务让藏家轻松愉快参与,让艺术走进生活,正确引导收藏市场。

引用资料2、中国嘉德拍卖公司,

不好的现象需要抵制,改变风气大家应该互相学习、探讨、研究。收藏爱好者应该把自己水平提高,进一步深化收藏文化,进入文化领域,而不是简单的收藏,收藏不能狭隘地只为经济利益,而是为了爱好、传承我们国家的文化,几年以后它给你带来的经济利益只是个附加值而已。

引用资料3、---青岛大前门集团拍卖公司:

关于藏品估价:通俗点说,你家有个漂亮闺女,嫁个普通人老百姓比较随便,嫁个村长,一个村里就一个村长,这个可以有机会,嫁给县长、也是可以奢望的,,,哪嫁给市长、你觉得好嫁吗?-------很多思想不成熟的藏家,在藏品的估价要求上,理想根本不是把闺女嫁给省长那么简单,把一件低端藏品要求拍卖百万、千万、无疑是把闺女必须要嫁给国家主席。( 合理的估价,藏品想成交,一定估价要合适,价格符合市场行情,在哪里都有机会交易。)

引用资料4、---保利拍卖公司

收藏逐渐普及化, 藏品的市值是藏品自身创造的,是金子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藏家注意,国内目前有2000家拍卖单位,其中98%的单位都是前期收费的,收费的公司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不成交不收任何费用的公司 (这类公司国内有五六家)

不收前期费用,流拍后要收流拍费的 (国内有20家)

委托前不收费用,委托后暗藏费用的 (欺诈公司一直这样,说有买家要藏品,等你 去鉴 定,真品就收,其次,买家已经付款了,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最后找个理由 不退了,或者公司跑路了,藏品也没有了。)

4 当前不成交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单位目前有

北京保利拍卖、 (不对普通藏家征集)

北京嘉德拍卖、 (不对普通藏家征集)

北京翰海拍卖、 (不对普通藏家征集)

北京匡时拍卖

上海荣宝斋拍卖

上海老城隍庙

上海朵云轩

上海道明拍卖

上海嘉禾拍卖

青岛新天地拍卖,

青岛中艺拍卖,

青岛银座拍卖,

青岛麒麟阁拍卖,

以上单位藏品不成交,没有前后期费用,不收你一分钱费用,按时拿走即可

  道教文化是上承黄老下纳百家,所以有著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气节方面。 鲁讯曾说: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胡适也说: “道教的兴起,含有 保存人民文化的意义。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教与汉族传统敬天尊祖思想的联系,敬天和尊祖,是我汉民族的传统信仰和道德观。敬天,有报答天地覆载之恩和对风、 雨、雷、电,山、川、河、海敬畏心理和给予人们以休养生息恩德思想。尊祖,是对祖先的崇拜。中国人自古重视孝道。常言道百善孝为先。道教中对祖先崇拜 的尊祖意义内涵中, 还有对民族先贤先哲的神化信仰, 认为先贤先哲在天之灵和他们在世时 的浩然正气,永远存在,永远能庇佑生民。

  二、道教礼仪的民族性 道教礼仪原于汉族传统仪礼 ,至今仍常行的礼仪有拜、稽首、顿首等仪式。在服饰上,由于清朝的剃发易服并未太多的波及道教,故道教服饰、头式、发饰等等,都最多的保留了传统的汉族的民族特色。

  三、道教与中国人“和”的性格的形成有莫大关系,西方人信仰征服与统治。一句, “我来、我看、我征服。 ”无不体现出其民族性格中骁 勇善战的一面。 中国自古信奉以和为贵, 然而纵观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我汉族文明硕果仅 存。究其原因,正是国人血脉中“和”的性格使然。

  本本道家经典出自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汉族文化的衍生,但又潜移默化的促进着汉族文化的发展。 不得不说这是道教的先哲们的功劳。中华五千年文化渊远留长,而这文化的形成中道教文化起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将促使着中华文化不断的向前发展。 因为道教文化早已潜移默化的流淌于我们每个汉族儿女的血脉之中。 无论在你行礼还是在你祭拜先祖时道教的思想精髓已经伴你左右。道教更以其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思想塑性了汉民族的性格,使得中国能以其独具的性格立足与世界之林。

  1、三清指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乃三清之首又名老子李耳,道德天尊之下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其三人是师兄弟又是盘古元神所化,后拜道祖鸿均为师。

  2、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3、道教的经文典籍浩如烟海,古时称“一切道经”或“道藏”,藏是宝藏的意思。据道经记载,道教经书收之于灵宝天宫,共计一万八千多卷,各类经教因时代背景不同、众生根性不同,随其劫数,应运而生,流传下土。经文若不应在世间继续流传,上界高真则假借战乱兵火等原因将经文收回天宫。此后,历朝历代帝王都敕命编修过《道藏》,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道藏经文经过重新整修,订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五千四百八十余卷经文。

  4、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说的经教:洞真部元始天尊、洞玄部灵宝天尊、洞神部道德天尊。四辅为辅助三洞的经教: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四辅又称为“七部”。

  5、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四辅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

玉诀类,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

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

记传类,指神仙、祖师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

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道教·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及钟吕金丹之学

中国道教到了唐宋两代又有了新的发展,从外部原因讲,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在这时达到一个新的顶点,唐宋两代的许多帝王崇信道教,对道教进行了大力的扶植;从道教本身的原因讲,道教在同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共荣与交流中,吸收了更多的儒、佛的成分,融入进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达到成熟阶段。同时,由于主要依靠炼制服食仙药以求长生的外丹,屡屡不见成效,中毒身死的事件不断发生,以人体本身进行修炼的内丹,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内丹家和内丹著述。中国道教的气功养生学由此发展起来,对于中国医学、乃至人类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一直传至今日。

这一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及代表人物有司马承祯、施肩吾、杜光庭、陈抟、张伯端等。

司马承祯是唐代初年的道士、大思想家,一说生于公元647年,一说生于655年,洛州温地人(今河南),字小微,号道隐,自号白云子。他出身于官宦世家,21岁时放弃仕途,入河南嵩山,拜当时嵩山的著名道士潘师正为师,学习符箓、辟谷、导引、服铒等方术。后游历全国名山,最后定居天台山。司马承祯一生经历了武后、睿宗、玄宗几代皇帝,并得到他们的宠信,几次召入京城询问修炼养生之事。玄宗曾亲授法箓,在王屋山筑阳台观供其居住。公元735年他死后,赐号贞一先生。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对当时道教与后世道教均有极大影响。著有《修真密旨》、《天隐子》、《服气精义论》、《坐忘论》、《道体论》等,尤以 《坐忘论》对后世影响最大。

司马承祯长期居住在天台山,深受佛教天台宗止观学的影响,同时吸收了儒家的正心学说,发挥了庄子的坐忘说。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司马承祯认为,“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庄云:同于大通”(《坐忘论·信敬》)。他强调指出,人要长生,只有修炼得道,而得道全在自己,别人是帮不了忙的。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坐忘论序》)又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为此,他提出坐忘修习的七个阶段养生方法,即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

“信敬”,也就是必须坚信坐忘之法可以得道,不能有半点疑虑,更不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认为这是修道的根本与前提,离开了信念,其他都谈不上了。只要对坐忘之法 “敬仰尊,决定无疑”,坚信其为“修道之要”又加之勤修勤行,就可以得道。所以,他将 “信敬”列为七阶之首。

“断缘”,司马承祯把断绝人对世俗生活的贪欲,作为坐忘的首要前提,他认为人对世俗生活越疏远,心离道就越近,所谓“迹弥远俗,心弥近道”。他把世俗事缘比作一条船,说“夫人事衣食者,我之船舫,我欲渡海,事资船舫,渡海若讫,理自不留,何因未渡,先欲废船衣食虚幻,实不足营,为欲出离尘幻,故求衣食,虽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则有事无事,心常要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此实行之宗要”。他认为“断缘”不仅是成道必由之路,而且也是做得到的。方法就是我虽用但不起贪心;它虽进行诱惑,但我不动心。即:“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虽有唱,我不和之。”从而达到“旧缘渐断,新缘莫结,醴交势合,自致日疏” ( 《坐忘论》)。

“收心”,司马承祯认为人心本来并不受世俗的污染,是以道为本的,所谓“源其心体,以道为本”。只是后来于世俗间时间长了,才受到污染,“流浪日久,遂与道隔”。所以要收心还本。他说:“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又说:“与道冥合,要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因此收心并不是什么都不想,也不是什么都想,更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所以要防止不正确的做法,偏差有五:一曰“若执心住空,还是有所,非谓无所”。二曰“若心起皆灭,不简是非,则永断觉知,入于盲定”。三曰“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夫元来不别。”四曰“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五曰“若遍行诸事,言心无所着者,于言甚善,于行极非”。

“简事”,即追求一种自然的天性。对待外界的事物不要过分地奢求。所以,他认为,人应当做到“外求诸物,内明诸己,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识事之常有,不任非常之事。事非常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于形神。身且不安,何情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要须断简事物”。并告诫人们:名位财物令人身劳智昏瞆,且有性命之祸,养生而逐物利,所失者大所得者微也。

“真观”,司马承祯认为,能做到收心、简事后即可达到“真观”,即摆脱了世俗观念而达到真知。按照他的说法:“若以合境之心观境,终身不觉有恶;如将离境之心观境,方能了见是非”。

“泰定”,是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的结果,也是前几阶修习之大成。司马承祯认为:“夫定者,尽俗之极也,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

“得道”,是最终的成果,也是修习的最高追求,司马承祯说,只有到了这一阶段,才达到了“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由上可知,司马承祯所提倡的坐忘得道,是一种受佛教影响的内省追求过程。

除了司马承祯外,近代学者认为,隋唐五代时期在道教思想最突出表现,而又对后世道教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说,是相传钟离权、吕洞宾传承的金丹道的崛起。钟离权和吕洞宾均是道教传说中的仙人,在民间被列为八仙中的两位。据传,钟离权,又称汉钟离,为汉代隐士,因在终南山石壁间得《灵宝经》而悟道成仙,五代时遇见吕洞宾,收吕为徒,授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关于吕洞宾的记述,各书记载不一。《宋史·陈抟传》说:吕洞宾为关西逸人,“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也以为神仙”。《雅言系述·吕洞宾传》说:吕洞宾关右(今陕西西安)人,(唐)咸通初,举进士不第。值巢贼为梗,携家隐居终南,学老子之法。关于钟离权、吕洞宾的宗教思想,唐人施肩吾著有《钟吕传道集》。

实际上,金丹道最早起隋初,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广东罗浮山道士青霞子苏玄朗自称在茅山学道时得大茅真君秘旨,于是提倡金丹之道,即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人体中精气神为“药物”,经“烧炼”而获得“圣胎”,以求得长生不死。因与用药物烧炼仙丹的外丹相对,称作内丹。苏玄朗著有《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旨道篇》。现在传世的还有相传钟离权所著《灵宝毕法》、《云房三十九章》等,相传由吕洞宾著作编成的《纯阳集》、《吕祖文集》等,均为论述内丹的。唐代以后,继承与发展这一学派的有施肩吾、杜光庭、陈抟、宋代的张伯端等。

施肩吾是中唐道士,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及进士第,后弃仕途修道于洪州西山(今江西省境内)。著有《述灵响词》、《养生辩疑诀》等,主张恬淡无为,顺任自然,以陶炼神气,补续年命,达到修仙的目的。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字宾圣,号东瀛子,一说括苍(今浙江丽水)人,一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熟读儒书,但因九次应举不第,遂入天台山拜师学道修炼,由于诗词文章著名于世,为唐僖宗所赏识,曾授紫服牙简,出入禁中,“应制为道门领袖”。公元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破长安,杜光庭随僖宗逃亡四川,后居成都青城山。公元903年,西川节度使王建称帝建前蜀国,杜光庭辅助王建父子,先后出任前蜀的金紫光禄大夫、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崇真馆大学士等职,被封为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前蜀亡后,他再次隐居青城山。著作有《道德真经广圣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对于道教内丹理论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陈抟,是道教中的一位传奇人物,被尊为“陈抟老祖”。关于他的出生年月,各种记载差别很大,一般认为是唐末宋初时人。《宋史·隐逸传》曰:“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今河南鹿邑县)。……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 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氕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得升曰: ‘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 ‘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刑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陈传曾为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三代皇帝召见,询问修炼之术。宋太宗赐号:希夷,故后人也称其为“希夷先生”。陈抟的著作很多,著有《指玄篇》八十一章,《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诗歌六百余首,可惜大部已佚。他对道教养生理论与内丹修炼有很大贡献,大都通过他创作的一些图式表现的,后人有“图学从来,出于图南”之说。最著名的是《无极图》与 《先天图》。

他的《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之上,是一种论证宇宙生成的图式,也是讲道教修炼方法的图式,与《道藏》中《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中的《太极先天之图》略同。据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云:“陈抟居华山,曾以《无极图》刊诸石,为圆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极上。初一曰元牝之门;次二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次三五行定位,五气朝元;次四阴阳配合,曰取坎填离,最上曰炼气还虚,复归无极,故谓之《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耳,相传吕岩(即吕洞宾)受之钟离权,权得其说于魏伯阳,伯阳闻其旨于河上公。”黄宗炎在《太极图辩》中也说:“周子《太极图》,创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炼之术也。……考河上公本图名 《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陈图南同隐华山,而以授陈;陈刻之华山石壁”(《宋元学案》)。可见陈抟确实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养生之术。道教引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认为‘无’就是‘道’,把它作为神仙信仰、修炼成仙的理论依据,并发展成一套逆行修炼之法,即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一归虚无,最后人即可达到虚无的 ‘纯阳’ 境界,从而得道成仙。陈抟的《无极图》,就是根据这种理论自下而上,逆之运行,来说明逆行成仙的道理与方法的一种图式。

陈抟的《先天图》已经失传,据说也是一种讲解修炼的图式。根据宋代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说:“邵子(即邵雍)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相应,蔡季通言与《参同契》合,……”。现在只有邵雍的《先天图》犹存,从邵雍的图可以知道陈抟的《先天图》也是表现宇宙生成变化的图式,只是吸取了“易”的义理与象数之学。据此,陈抟提出了他的“一大理法”的概念,认为可以用八卦方位和六十四卦次序来推算自然和人事的变化,也可以用来指导道教的修炼。

陈抟的《无极图》与《先天图》,对于以后宋明理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中国道教对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一大贡献。

北宋时代另一位著名的内丹家为张伯端,相传他是陈抟的再传弟子,丹法直接传承于陈抟的弟子刘海蟾。据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张用诚》载: “张伯端,天台 (今浙江天台)人也。少无所不学,浪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而未备,孜孜访问,遍历四方。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陆龙图公诜镇益都,乃依以游蜀,遂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乃改名用成,字平叔,号 。修炼功成,作《悟真篇》,行于世。”一般认为,张伯端生于宋太宗雍熙三年 (986),卒于宋神宗元丰元年 (1078)。在明《正统道藏》中收有他的《悟真篇》、《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金丹四百字》等。其代表著作为《悟真篇》,是道教中炼养内丹的重要著述之一,地位与号称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齐名。张伯端在《悟真篇》中采用诗、词、曲等体裁,正文诗词八十一首,内七言四韵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合《周易》诸卦之数;五言一首,以象征太一。后来他又续添了《西江月》词十二首,以周复律。嗣后更按佛经之禅语,撰《禅宗歌颂》三十六首,附于《悟真篇》之末。《悟真篇》总结了宋代之前的丹法丹诀,是从钟离权到刘海蟾内丹修炼理论之集大成与发展,但诗词隐晦,常用一些其他词句替代 “精”、“神”等,其义极为深奥,古今注疏者达数十家之多。该书在论述内丹丹法四个阶段时,对第二阶段炼精化气、第三阶段炼气化神,以及第四阶段炼神还虚,谈得比较详尽,而对第一阶段筑基,谈的较少,且未按丹法步骤渐次论述,故初读者不易明其义。在这书中,张伯端继承了钟吕丹道的传统,强调性命双修,由命入性。第二阶段炼精化气,主要偏重命功;第三阶段炼气化神,则性功多于命功,到了最后的第四阶段炼神还虚,则纯入性功。同时,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思想十分突出,他在《悟真篇·序》中说:“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矣”。主张由道入禅,即从传统内丹命术入手修炼,循序渐进,渐化精气神,至最后炼神还虚阶段,则兼融禅学,以佛教禅宗所言真如性海为归宿。正如他在序中所言:“又作为歌颂乐府及杂言等,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

张伯端的《悟真篇》问世,反映了中国道教思想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之后,其神仙信仰日臻深化,同时也日益与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相交流,禅道相融,这就为一个新的道教派别——道教全真道的产生铺设了思想理论基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