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志》指的是汉书艺文志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汉志》指的是汉书艺文志吗,第1张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东汉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

汉志为纪西汉一代藏书之盛,根据七略改编而成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6略,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

  艺文志是我国历代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

 区分类例,始于刘歆《七略》。班固《汉书》首着《艺文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其后《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亦相继编纂《艺文志》。

 经籍志是中国古史书中记载的图书目录。如《隋书》的经籍志。

 《隋书》是始有《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总序曰:“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隋书经籍志》则是第一位把经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另附佛、道两类典籍。一直到清代编《四库全书》仍以四部沿用。《隋书经籍志》的成就在于对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首次给予全面总结。

汉书的: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

《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

《传》四十一篇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欧阳说义》二篇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

隋书的:

《古文尚书》十三卷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

《今字尚书》十四卷孔安国传

《尚书》十一卷马融注

《尚书》九卷郑玄注

《尚书》十一卷王肃注

《尚书》十五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集解尚书》十一卷李颙注

《集释尚书》十一卷宋给事中姜道盛注

《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晋豫章太守范宁注梁有《尚书》十卷,范宁注,亡

《尚书亡篇序》一卷梁五经博士刘叔嗣注梁有《尚书》二十一卷,刘叔嗣注;又有《尚书新集序》一卷亡

《尚书逸篇》二卷

《古文尚书音》一卷徐邈撰梁有《尚书音》五卷,孔安国、郑玄、李轨、徐邈等撰

《今文尚书音》一卷秘书学士顾彪撰

《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

《大传音》二卷顾彪撰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汉光禄大夫刘向注

《尚书驳议》五卷王肃撰梁有《尚书义问》三卷,郑玄、王肃及晋五经博士孔晁撰;《尚书释问》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书王氏传问》二卷;《尚书义》二卷,吴太尉范顺问,刘毅答亡

《尚书新释》二卷李颙撰

《尚书百问》一卷齐太学博士顾欢撰

《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书百释》三卷梁国子助教巢猗撰

《尚书义》三卷巢猗撰

《尚书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费甝撰梁有《尚书义疏》四卷,晋乐安王友伊说撰,亡

《尚书义疏》三十卷萧詧司徒蔡大宝撰

《尚书义注》三卷吕文优撰

《尚书义疏》七卷

《尚书述义》二十卷国子助教刘炫撰

《尚书疏》二十卷顾彪撰

《尚书闰义》一卷

《尚书义》三卷刘先生撰

《尚书释问》一卷虞氏撰

《尚书文外义》一卷顾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

《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

《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

《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

《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

《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名家流传下的代表著作《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今仅存《公孙龙子》、《邓析子》、《尹文子》。《庄子》一书曾有许多惠子和庄子的对话。历史地位名家之地位在秦朝以后退出政治舞台,名家的后世传人的影响均不及儒、墨、道、释、易、兵、法家等诸家影响面广,名家在不同程度的被融入到诸家文化的精髓中。名家在战国中期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派,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思想学与逻辑学大融合也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的区别主要是图书分类法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它是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的一篇,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上古到西汉末年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目录,它是唐初魏征等人奉敕编撰的《隋书》中的一篇,著录了隋代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东汉到隋代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中间经过了五、六百年,而这两部目录,就恰好反映了我国古典目录学在这五、六百年中的一个巨大变化。 这一巨大变化,主要指的是图书分类法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杰出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以各书叙录,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各种学术文化著作的优劣真伪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文化史。《别录》、《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但《别录》,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了。 班固是根据《七略》来编写《汉书·艺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学术上的指导作用;(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三)、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五)、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这里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荒诞不经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风水之类的名堂;(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它就象一组分类陈列的大“橱窗”,各种文化、学术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质分别开来,象陈列品一样有条不紊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其次,班固将《七略》的《辑略》,也就是《七略》对各家学说著作及流派的论述按其内容分开,作为各略各类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类之后,使论述和分类著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班固的一个创新,因为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免省反复检寻之劳,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录同时,就能读到总论式的大小序。这就象每个大“橱窗”的总说明书。 再次,班固为了使目录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对刘歆《七略》的叙录再次进行简化,择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为小注,附于各书之下,它就象大“橱窗”中每个陈列品上的简介。比如六艺略论语类中有“《论语》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说:“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又“《齐(论语)》二十二篇”,小注便说:“多《问王》、《知道》。”这一来,这两种《论语》篇目与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 《汉书·艺文志》就这样,用分类、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大概面貌,同样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在这个学术大“橱窗”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汉琳瑯满目、灿烂辉煌的学术文化的成就与发展。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班固只是凭借一部《七略》,稍加改头换面,称作《艺文志》的。其实,班固也花了许多心血。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分解辑略,散入各类之外,他还补入了西汉末年杜林、扬雄、刘向等数家,使《汉书·艺文志》真正成为记录上古到西汉的图书的完整目录;他还对《七略》中归类不当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司马法》原入兵书略兵权谋类,班固则改归六艺略礼类,《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孙卿子》等原既入诸子略,又入兵书略,班固则全部移入诸子类,这就使图书归类更准确更科学了。 总而言之,《汉书·艺文志》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因此,价值是很高的。 东汉以后,学术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经学巩固了它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哪怕是在“异说”最兴盛、思想最开放的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地位也不曾动摇。这一点,从玄学家不得不依附六经论语来发挥玄理,佛教徒不得不同样尊崇孔子,努力使儒佛合流上便可看出。其次,正如《隋书·经籍志》所说,史学有了极大的发展,“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史学从六艺略春秋类的“附庸”一下子“蔚为“大国”,它迅速膨胀,逐渐独立。再次,由于经学成了仕进的敲门砖,文化成了士族的专利品,诸子学说衰落了,作为实用技术的军事、天文、数学、机械、医学等也统统受到鄙视,因此,这几类著作日益减少。再次,魏、晋以来,个人文集及总集、选集的编纂日益兴盛,这些选集,尤其是别集,虽然主要是文学作品,但决非仅有诗赋,也有政论、奏表、杂文等搀杂在里边。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作为学术文化的陈列橱窗的目录,特别是由学术文化性质决定的分类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张,以适应文化学术的发展变化了。 首先站出来对分类法进行改革的,是西晋的荀勗。荀勗根据三国魏郑默所编的《中经》更撰《中经新簿》时,把图书分成了四个部类: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部史书、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这就基本构成了后世的“四分法”。东晋李充作《晋元帝书目》,又对荀勗的乙、丙两部位置进行了对调,这样,就大体确定了后世经、史、子、集四部顺序。由于这种分类法与当时学术发展状况与趋势相一致,所以它迅速得到了官、私两方面目录学家的承认,“自时厥后,世相祖述”(《七录序》),如殷淳的《四部书目》、谢灵运的《秘阁四部目录》、王亮、谢朏的《秘阁四部目录》都采用了四分法。当时如阮孝绪《七录》及刘孝标《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以“七”、“五”命名,但实际上也与四分法相通,如前者除佛、道另出为外篇外,内篇五部,只是把子部分为社会科学的“子兵录”和应用科学的“术技录”,其他三部与四分法并没有什么大区别。 但是,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还应当是《隋书·经籍志》。 有人会问,前面不是说,荀勗、李充已基本构成四分法了吗,为什么这里又说《隋书·经籍志》才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呢?这是因为:第一,《隋书·经籍志》之前,四分法并没有彻底占统治地位,象王俭《七志》、许善心《七林》仍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采用已不合时宜的七分法,而《七录》、《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与四部分类法相通,但毕竟还是五分法而不是四分法。目录学界中,各种分类法还在交锋,到了《隋书·经籍志》问世之后,才天下靡然向风,确立了四分法的权威,沿用千余年之久。第二,《隋书·经籍志》以前的四分法目录比较粗糙,在小类上不如过去六分法的《汉书·艺文志》、五分法的《七录》那么精密,到了《隋书·经籍志》,才吸收了《七录》的这一优点,严密地分了小类,仅史部就分了十三类,这样才使四分法目录具备了一个完整详密的体系。所以我们说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应当是《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了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书。它在体制上与《汉书·艺文志》相仿,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它的小注,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这是《隋书·经籍志》的一个创新,也是它胜过《汉书·艺文志》的地方。 我们知道,梁代是南朝文化的一个繁荣时期,公私收藏图书极为丰富。但由于侯景之乱的战火和梁灭于北周时元帝的焚烧,这些图书遭到了惨重的损失。隋代由于天下的统一,又出现了一个文化的繁荣时期,公私藏书也十分丰富。那么,这两个高峰时期所藏的图书有些什么不同呢?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低潮时期里,又有哪些书出现,哪些书散亡残缺呢?《隋书·经籍志》如果简单地著录现存图书,势必不能反映这两个问题。于是《隋书》的编纂者们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例如:“《后汉记》六十五卷。”注:“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此书梁代以后残缺了三十五卷。又如:“《周易》八卷。”注:“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周易》四卷,亡。”这样,我们就知道,在梁代孟氏《易》十卷、费氏《易》四卷都尚完好无缺,而到隋代,费氏《易》亡佚,孟氏《易》也只剩了八卷。有人根据每类之末“通计亡书,合若干部若干卷”的数字统计,《隋书·经籍志》在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这样一来,梁代与隋代的藏书情况和梁、陈之间书籍的聚散情况不都清清楚楚了吗?因此,有人称赞《隋书·经籍志》是一部“具有双重意义的实用目录”。 总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不仅是现存最古的两部图书目录,也是使我国目录学逐渐走向成熟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学术发展变化,还可以看到我国目录学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发展过程。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说明1

  本文节选自《汉书》。标题另加。作者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今陵西

  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他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著述《汉书》,历时二十馀年完成初

  稿,死后由其妹班昭及同郡马续完成《天文志》和八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史,共百篇,一百二十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记载自高祖刘邦至王莽二百馀

  年间的历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艺文志》系据刘向父子的《七略》、《别录》著

  录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

  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分别简述先秦学术思

  想之源流与演变。

  ; 本文总序中概述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历,记载刘向父子奉诏校书情况。在医经、

  经方、房中、神仙的小序中,分述它们的用途,并反复向医生提示不能“失理”、 “失宜”。

  最后在《方技略》总序中对方技的学术渊源、作用等作了简要总结,指出它们的作用是“生

  生之具”,被列为“王官之一守”。文中所列书目,现大都已亡佚,但从中可窥见当时医学著

  述已相当丰富。

  [原文]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①,七十子丧而大义乖②。故《春秋》分为五③, 《诗》分为四4,

  《易》有数家之传⑤。战国从衡⑥,真伪分争⑦,诸子之言纷然散乱⑧。至秦患之9,乃燔灭文

  章⑩,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11,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12,书缺简脱13,

  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14: “朕甚闵焉15!”於是建藏书之策16,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

  传说,皆充秘府17。至成帝时18,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於天下19。韶光禄大夫刘

  向校经传、诸子、诗赋20,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21,太史令尹咸校数术22,侍医李柱国校方

  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23,撮其指意24,录而奏之。会向卒25,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

  车都尉歆卒父业26。歆於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27,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

  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28,以备篇籍29。

  [注释]

  ①没:通“殁”。死亡。 微言:含义精深的言论。

  ②七十子:指孑L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一部分学生。传说孔子学生三千人,其中七十二人最

  优秀。七十系举其成数。 大义:指有关六经的要义。

  ③《春秋》分为五:指注解《春秋》的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邹氏、夹氏五家。

  ④《诗》分为四:指诠释《诗经》的有鲁人毛亨、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燕人韩婴四

  家。今存毛氏一家,世称《毛诗》。 ;

  ⑤《易》有数家之传:传注《易经》的有施仇、孟喜、梁丘贺等数家。今均佚。

  ⑥从衡:指战国时代七国之间纵横错杂的政治形势;从,通“纵”,合纵。衡,通

  “横”,连横。

  ⑦真伪分争:真假言论分庭抗礼。

  ⑧诸子:指先秦的各派学者。 纷然:众多貌。淆乱:混乱,,淆的异体

  字。

  ⑨患:忧虑。

  ⑩燔(fan凡):焚烧。

  11败:弊。指秦始皇焚书等弊政。 ·

  12迄:到。 孝武: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 世

  13书缺简脱:书中文字残缺,书籍脱落。书,指书中文字。简,书简。’

  14朕:帝王自称。 称曰:说道。称,说。+

  15闵:忧虑;担心。 !

  16建:公布。 策:古代帝王发布教令的文书。

  17秘府:古代宫廷内部收藏秘籍之处。

  18成帝: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前7年在位。

  19谒者:秦汉宫名。主管接待宾客事宜。

  20诏:皇帝下令。 光禄大夫:秦汉官名。担任顾问应对等事

  经传:指经书和诠释经书的书籍。

  21步兵校尉:汉代武官官名。管辖宫城卫队。

  22数术:此指天文、历法、占卜等方面的书籍。

  23条:分条列举。用如动词。

  24撮:汇总。 指意:意向;要旨。

  25会:正好;恰巧。 ;

  · 26侍中奉车都尉:汉代官名。皇帝的近侍。 卒:完成。

  27七略:刘歆所著,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书。内容分:辑略(诸书的总要)、六

  艺略(经学、史学类)、诸子略(诸子百家类)、诗赋略(诗歌辞赋类)、兵书略(军事类)、

  术数略(天文、历法和占卜类)及方技略(医药卫生类)。原书已佚,其内容保存在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中。

  28删:取;选取。

  29以备篇籍:用来汇编成一部目录书籍。

  [原文]

  《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 《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外经》三十六卷

  右医经七家①,二百一十六卷②。

  .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衮③,以起百病之本④,宛生之分⑤,而用

  度箴石汤火所施⑥,调百药齐和之所宜⑦。至齐之得⑧,犹慈石取铁⑨,以物相使⑩。拙者失

  理11,以愈为剧12,以生为死。

  [注释]

  ①右:以上。古书系直排,从右到左,故称上为右。

  ②二百一十六卷:此卷数与上列卷数不合,可能是年代久远,传写脱误所致。

  ③原:推究;探究。 落:通“络”。

  ④起:阐发;说明。

  ⑤分:界限。!

  ⑥用:用来。 度(du6夺):揣度;估量。箴:同“针“。火:指灸法。

  ⑦齐(笋剂)和:调配和洽。

  ⑧至齐(j1剂):最好的药剂。齐,同“剂”,药剂。+ 得:作用;效果

  ⑨慈石:即磁石。俗称吸铁石。

  ⑩以物相使:凭借药物的互相作用。相使,互相作用。

  11失理:违反医理。 ·

  12愈:轻症。 剧:重病。

  [原文1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山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

  《妇人婴儿方》十九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

  右经方十一家③,二百七十四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金疮疵瘛方》三十卷②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④,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⑤,因气感之宜⑥,辩五苦六

  辛⑦,致水火之齐⑧,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⑨。及失其宜者⑩,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氧

  内伤,不见於外,是所独失也11。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12。”

  [注释] ·

  ①瘅(d6Jl丹):湿热病。

  ②疵瘛(zb吧chd纵赤):手足痉挛,

  ③经方:古代对医药方书的统称。

  ④本:根据;依据。

  ⑤假:凭借。 滋:汁液。此指药物的作用。

  ⑥因气感之宜:根据气候感应的适宜情况。谓用药要考虑气候变化的情况,如天热要慎

  用热药,天寒要慎用寒药等。因,依据,根据。

  ⑦辩:通“辨”。 五苦六辛:指药物的各种性味。

  ⑧致:得到;获得。 水火之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

  ⑨反之于平·:使身体恢复正常。反,同“返”,使……恢复,使动义。平,正常。

  ⑩及:至于。

  11是所独失:这是治疗上的偏失。独,偏。

  12中医:中等水平的医生。

  [原文]

  《容成阴道》二十六卷① 《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

  《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② 《天一阴道》二十四卷③ .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

  《容成阴道》二十六卷①

  《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②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右房中八家,八十六卷。

  房中者,情性之极④,至道之际⑤,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⑥,而为之节文⑦。传日⑧:

  “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⑨。”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⑩。及迷者弗顾11,以生疾而陨性

  命12。

  [注释]

  ①容成:相传为黄帝的大臣,最早发明历法。 阴道:古代房中术。

  ②天老:相传为黄帝的辅臣。 杂子:养生。

  ③天一:即天乙。成汤之名。

  ④极:极点;顶点。

  ⑤际:会合。

  ⑥外乐:室外的音乐 内情:室内的情欲。

  ⑦节文:节制修饰。

  ⑧传:指《左传》。

  ⑨“先王”两句:前代圣王创立音乐,用来节制各种事情。语出《左传·昭公元年》。

  ⑩和平寿考:气血平和,寿命长久。考,老。

  11及:至于。 迷者:沉迷于声色的人。 顾:考虑;重视。

  12殒:丧失。

  [原文]

  《宓戏杂子道》二十篇山 《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杂子》十八卷 《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

  右神倍十家④,二百五卷。

  神倩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⑤。聊以荡意平心⑥,同死生之域⑦,而

  无怵惕於胸中⑧。然而或者专以为务⑨,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⑩,非圣王之所以教也11。

  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12。”

  ·[注释]

  ①宓戏:即伏羲。

  ②泰壹:即泰一。天神名。

  ③黄冶:冶炼丹砂之法。

  ④神倍:指神仙家养生术。倍,“仙”的异体字。

  ⑤游求于其外:向身外大自然广求养生之道。

  ⑥聊:姑且。 荡意平心:净人意念,平定心境。荡,“荡”的异体字,洗涤。

  ⑦同死生之域:认为死与生的区域相同。

  ⑧怵惕:恐惧。

  ⑨或者:有的人。 .

  ⑩诞欺怪迂:荒诞欺诈怪异迂曲。 弥以益多:越来越多。弥,益,皆有“更加”之

  义。

  11教:教化。

  12“索隐行怪”三句:语出绅L记·中庸》。索隐行怪,求隐暗之事,行怪异之道。述,

  遵循。

  [原文1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①,王官之一守也②。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

  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③。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腌昧④,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⑤。

  [注释]

  ①生生之具:使生命生长不息的工具。前一“生”字是使动义。

  ②王官:天子之官。 守:职守;职务。

  ③“论病”两句:谓高明的医生根据诊察分析国君的病情,可以推知国情政事。

  ④腌昧:湮没;埋没。腌,“暗”的异体字。

  ⑤序:依次排列。 四种:指以上所列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籍。

  阅读实践(22)

  一、本篇词句要点

  1.(仲尼)没 2.从衡 3.患(之) 4.燔(灭) 5.迄(孝武世) 6.书(缺)

  7.简(脱) 8.朕(甚闵) 9.闵(焉) 10.诏(光禄大夫) 11.校(经传) 12.条

  (其篇目) 13.指意114.会(向卒) 15.卒(父业) 16.删(其要) 17.右(医经)

  18,原(人) 19。(以)起 20.(而)用 21.箴(石) 22.假(药味) 23.因(气

  、感) 24.辩(五苦) 25.(于)平 26.及(失) 27.中医 28.(之)际 29.节文

  30.寿考 31.聊(以) 32.同(死生) 33.怵惕 34.索隐行怪 35.(有)述 36.生

  (生) 37.(一)守 38.畸昧 39.序(方技)

  (二)今译

  1.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2.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

  都尉歆卒父业。 ;

  3.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

  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

  4.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

  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二、阅读 。

  顷①余之旧契②读孟坚汉书艺文志载五苦六辛之说而颜师古辈皆无注解渠③特以问余余

  顾④其内经诸书中亦不见其文既相别矣乘蹇(注:乘蹇谓骑马。)且⑤十里外飒然⑥而悟欲

  复回以告予之旧契已归且⑦远乃令载之以示来者夫五者五脏也脏者里也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

  病在里者属阴分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病在表者属阳分宜以辛温之剂发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

  意也颜师古不注盖阙其疑⑧也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余又徐思五积六聚其用药亦不外于是

  夫五积在脏有常形属里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六聚在腑无常形属表宜以辛温之药发之汗之与

  前五苦六辛亦合亦直表热而可用柴胡之凉者犹宜热而行之里寒而可用姜附之热者犹官寨而行

  亲·攻里发表寒热殊途笺》)

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自周代以来,官修私著,书籍繁多,内容宏富,故需校理群书,以为目录。刘向受命校书,在校书过程中著有《别录》,刘歆继承父业,并在《别录》基础上著成《七略》。《七略》分辑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七个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备篇籍”。本志名曰“艺文”,所谓“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者为六艺;所谓“文”,指文学百家之说而言。其内容,在简短的序言之后,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部分之后有总序,对先秦、秦汉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可以想见,班氏对《七略》做了些删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刘氏观点及掺以自己学术见解而成之。其辨章学术、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灭。

《汉志》指的是汉书艺文志吗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东汉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汉志为纪西汉一代藏书之盛,根据七略改编而成分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