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又分为哪20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论语?又分为哪20篇,第1张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扩展资料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

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论语

《论语·微子第十八》11:人才,人才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周朝有一门八士的奇观: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论语》最大的功绩在于高度浓缩,不仅与往圣先贤的观点一致,更与我们日常面对的问题暗合。《论语》最大的遗憾是两千多年的错简、误解,所述之事都难以印证、难求确义了。

关于“周有八士”,就是这样的,一则所列八人均无史料可查,事迹不详。二则对于“周有八士”的解读也是匪夷所思、近乎传奇。

“伯”、“仲”、“叔”、“季”是长幼之称。“伯”是长子,表示接近父亲;“仲”是中,老二;“叔”是少,老三;“季”是幼,指老四。“周有八士”均称“伯仲叔季”,表明这八士同出一门。有好事的读书人进一步分析:达和适,形旁同为走之底。突和忽,很容易联想起突然、忽然。夜和夏,都与时节有关。至于最小的“季随和季騧”,没准和某个固定搭配有关。由此可见,为这几个孩子起名字,这家的长辈是花了一些心思的。另外,这些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太远,都与这个起名字的老者有关联。很可能是同一个父亲或爷爷。

东汉经学家包咸的注,宋人邢昺的疏对此都是语焉不详。共同倾向把这一章当做是一则奇闻异事:周朝有个男人长了四个乳房,他的八个儿子都是双胞胎。这个男人特别了不起,一是连续产了四个双黄蛋。二是各个都是高质量。后来,这个长有四个咪咪的男人将这八个儿子都教育成了栋梁之材——周朝的显达之士。

也不能怪这些读书人瞎胡扯,古人能读的书本来就有限,那些有限的书还良莠不齐,就有些不正经的书睁着俩眼说瞎话。《封神记》中说周文王就有四个乳房姑且不说,那毕竟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凭。《新唐书》算是正经史书了吧,居然也记载载高祖李渊“体有三乳”。所以,那些拼命想把圣人的话解释通的书呆子解出一个长有四个咪咪的男人来,也不算太离谱。没准那时候就有多乳症这种病例了也未可知。

其实,四个咪咪只能是无聊的今人的说法,那些有名有姓的大儒讲的可是“四乳”,这“四乳”可不是只有四个咪咪一种意思,也有四次生养娃的意思。

凡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现实中做不到。只要你想象力的尺度够大,这些儒生的解释也算勉强能通。

问题是古人对于“伯仲叔季”的用法,就像今天老大、老二、老三、老幺一样,他们的数学思维又不发达,是断然创造不出“老大A”、“老大B”这样的说法的。假定某一家真的四胎生了这么八个儿子,他们是一准要从老大排到老八的。即便用“伯仲叔季”的排法字儿不够使,他们也不可能在老大和老幺上含糊,早一分钟降生也是要分个大小的,不然万一有个爵位,总不能劈开成两半让两人继承吧。

由此可见,四次双黄蛋的说法是讲不通的。

大概率是在讲这个家族中,家风不错,同一代人中,一口气除了八个有出息的君子,个顶个的品德高尚。

古人总还是有些浪漫主义色彩的,李白讲“飞流直下三千尺”,后来的读书人总不能拿个尺子爬过去量吧。传说“周有八士”,其实就是在讲周朝某个时期政治清明,天降祥瑞。居然产生了一门之中,出了八个君子的奇观。

据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善始善终的显贵郭子仪,号称是“满堂笏”。家里办个喜事儿,进进出出的亲戚全都是朝廷中的重臣,上朝用的“笏”板都堆满了屋子。

郭子仪家的“满堂笏”和“周有八士”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清明圣朝,人才济济。完全跟双黄蛋和四个咪咪的男人没关系。

《论语》中之所以要讲这个,就像我们要描述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时会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一样,一个水沟里,一把抄起八条鱼,不就是为了说明那水沟里有“货”吗?

《论语·微子第十八》从“殷有三仁焉”说起,讲了几位隐者,最后落到“周有八士”,显然是别有用意的。

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便是——人才。

天下有道,人才济济;天下无道,更需人才济世。

人才,人才!可忧可叹。

#能力训练# 导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1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篇》

 解释: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篇》

 解释: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

 解释: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篇》

 解释: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

 解释: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白天和黑夜都不会停止。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篇》

 解释: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篇》

 解释: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篇》

 解释: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篇》

 解释: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篇》

 解释:君子考虑的是德行,小人考虑的是利益;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2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篇》

 解释: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篇》

 解释: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得失与责任。

 3、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

 解释:君子有九件要反思的事:思考眼睛是否看明白,思考耳朵是否听懂,待人是否温和,举止是否恭敬,谈吐是否真心,处事是否谨慎,有疑问是否得到解答,发怒是否有严重后果,得到东西思考是否理所应得。

 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篇》

 解释: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篇》

 解释:君子待人和顺友善,但不会盲目附和,人云亦云。小人虽常和他人保持一致,却是毫无原则、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

 解释: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篇》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

 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篇》

 解释: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9、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篇》

 解释: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篇》

 解释:见到一个品德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就要想着自己要努力跟他一样;见到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样的缺点。

3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4“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5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8“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9“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4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1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4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译文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就隐居。”

 5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6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应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7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8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9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5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

 6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端庄而不争执,会群而不拉帮结伙。”

 7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自《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

 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10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 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出自《论语·公冶长》。

聪敏而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求问而羞耻,因此称为‘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通俗的理解就是,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出自《论语·述而》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出自《论语·子罕》

孔子立于河边说:“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逝。”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翻译:出自《论语·卫灵公》

这两句话很明白清楚,就是说个人的修养。巧言的内涵,也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使人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这种巧言是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一个意思是,作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这个“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

这两句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一个思想言论,如果认为是小小的事情,无所谓,滥慈悲,滥仁爱,往往误了大事。我们看孔子自己的作为就知道,他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虽只干了三个月,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少正卯,就是因为他言伪而辩,可以乱正。现在有一派反孔子的人说,孔子杀少正卯是为了自私,因为少正卯思想、学问比他好,学生比他多,他吃醋了,把少正卯杀掉。这些论调,初听似乎很有趣,事实上少正卯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孔子的学生也常常跑去听他讲,当时被他诱惑去了的也很多,所以指孔子为了报复而杀少正卯。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天下写歪文章的人,笔锋都很厉害,很吸引人,有煽动性;而正派的文章,不易吸引人,好东西写成文章不吸引人;但那些歪才对于正派的东西却写不出来,这也是怪事情。写煽动性文章的,都是少正卯这一类的人,这类人不一定站得起来,可是他的文章会鼓动社会风气,乃至影响整个社会。所以人的讲话、文章,如本身没有道德基本修养,便成为巧言乱德。对于这种事,孔子认为一定要处理,否则成为姑息养奸,也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我们对“小不忍,则乱大谋”作了这两种解释,姑且可以这样分开来运用:处事的时候,“忍”字可作“决断”用;对人的时候,“忍”应该作“忍耐”、“包容”的意思来用。

参考资料: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翻译:出自《论语·颜渊》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则相反。”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 出自《论语·泰伯第八》

孔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出自《论语�6�1宪问》

曾子说:“好人总是想自己怎么不搏出位。”

孔子说:“君子以说过的话超过自己所做的事为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出自《论语·子罕》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出自《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翻译: 出自《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翻译:出自《论语·子张》

“学而优则仕”——学习成绩优良就可以去做官,这样的古语今译并不符合原意。

问题出在一个“优”字上。优良、优秀、优胜是“优”字的现代常用义,但不是它的本义。《说文·人部》:“优,饶也。”可知“优”的本义是丰富、充足、宽裕,后来才引申指优良,与“劣”相反。当然这个引申义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但最早也不会早于汉朝,而《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所说的“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则是“优劣”对举的一个实例。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古到今,《论语》注本成百上千,这里只介绍两家最具权威性的:

“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事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宋·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出自《论语·阳货》

孔子说:“人生来性情非常接近,人的差别是后天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翻译:出自《论语·阳货》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翻译: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了困难人不知道去改进,学习克服困难。像这样不思进取的家伙是最差的一等了!”

阳货想要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就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孔子打听他外出了,去拜谢他。结果两人在路上碰到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又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却听任国家混乱,可以叫做仁吗”孔子不作声。阳货说:“不可以。”他又说:“喜爱参与政事却屡次错过时机,可以叫做聪明吗 ”孔子不作声。阳货说:“不可以。”他又说:“时间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做官了。”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诚实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有成绩,慈惠就能很好的使唤别人。”

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译文

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孔子准备去。子路不高兴,说道:“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去公山氏那里呢”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下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聪明人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孔子到武城,听到有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道:“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本来相近,由于习惯不同,就相差渐远。”

原文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道理,就会爱人,百姓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容易听从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跟他开玩笑罢了。”

原文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着墙壁站立一样。”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指玉帛等礼器说的吗乐呀乐呀, 只是指钟鼓等乐器说的吗”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颜色严厉而内心软弱,如果用坏人作比喻,大概像个挖洞爬墙的小偷吧。” 孔子说:“乡里中言行不一致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是对道德的背弃。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的说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的说可以用来服侍君主;还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或许没有了。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现在的狂人放荡不羁;古代自己矜持的人还有不可触犯之处,现在自己矜持的人却一味恼羞成怒,无理取闹;古代的愚人还直率,现在的愚人却只是欺诈罢了。”

微子第十八

 

  此篇多记圣贤之出处,凡十一章。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庶兄。箕子、比干,纣诸父。微子见纣无道,去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以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故不咈乎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杨氏曰:“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三,去声。焉,于虔反。士师,狱官。黜,退也。柳下惠三黜不去,而其辞气雍容如此,可谓和矣。然其不能枉道之意,则有确乎其不可拔者。是则所谓必以其道,而不自失焉者也。○胡氏曰:“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鲁三卿,季氏最贵,孟氏为下卿。孔子去之,事见世家。然此言必非面语孔子,盖自以告其臣,而孔子闻之尔。程子曰:“季氏强臣,君待之之礼极隆,然非所以待孔子也。以季、孟之闲待之,则礼亦至矣。然复曰‘吾老矣不能用也’,故孔子去之。盖不系待之轻重,特以不用而去尔。”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归,如字,或作馈。朝,音潮。季桓子,鲁大夫,名斯。按史记,“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惧,归女乐以沮之”。尹氏曰:“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为可知矣。夫子所以行也,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与?”范氏曰:“此篇记仁贤之出处,而折中以圣人之行,所以明中庸之道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接舆,楚人,佯狂辟世。夫子时将适楚,故接舆歌而过其车前也。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已,止也。而,语助辞。殆,危也。接舆盖知尊孔子而趋不同者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辟,去声。孔子下车,盖欲告之以出处之意。接舆自以为是,故不欲闻而避之也。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沮,七余反。溺,乃历反。二人,隐者。耦,并耕也。时孔子自楚反乎蔡。津,济渡处。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夫,音扶。与,平声。执舆,执辔在车也。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徒与之与,平声。滔,吐刀反。辟,去声。耰,音忧。滔滔,流而不反之意。以,犹与也。言天下皆乱,将谁与变易之?而,汝也。辟人,谓孔子。辟世,桀溺自谓。耰,覆种也。亦不告以津处。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怃,音武。与,如字。怃然,犹怅然,惜其不喻己意也。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程子曰:“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张子曰:“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莜,徒吊反。植,音值。丈人,亦隐者。莜,竹器。分,辨也。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植,立之也。芸,去草也。 子路拱而立。 知其隐者,敬之也。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音嗣。见,贤遍反。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孔子使子路反见之,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也。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长,上声。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盖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见其二子焉。则于长幼之节,固知其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伦,序也。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亦非忘义以殉禄也。福州有国初时写本,路下有“反子”二字,以此为子路反而夫子言之也。未知是否?○范氏曰:“隐者为高,故往而不反。仕者为通,故溺而不止。不与鸟兽同群,则决性命之情以饕富贵。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为难。惟圣人不废君臣之义,而必以其正,所以或出或处而终不离于道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少,去声,下同。逸,遗逸。民者,无位之称。虞仲,即仲雍,与大伯同窜荆蛮者。夷逸、朱张,不见经传。少连,东夷人。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与,平声。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中,去声,下同。柳下惠事见上。伦,义理之次第也。虑,思虑也。中虑,言有意义合人心。少连事不可考。然记称其“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则行之中虑,亦可见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仲雍居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隐居独善,合乎道之清。放言自废,合乎道之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谓无可无不可也。谢氏曰“七人隐遯不污则同,其立心造行则异。伯夷、叔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盖已遯世离群矣,下圣人一等,此其最高与!柳下惠、少连,虽降志而不枉己,虽辱身而不求合,其心有不屑也。故言能中伦,行能中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则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然清而不污也,权而适宜也,与方外之士害义伤教而乱大伦者殊科。是以均谓之逸民。”尹氏曰:“七人各守其一节,而孔子则无可无不可,此所以常适其可,而异于逸民之徒也。”扬雄曰:“观乎圣人则见贤人。是以孟子语夷,惠,亦必以孔子断之。”

 大师挚适齐, 大,音泰。大师,鲁乐官之长。挚,其名也。 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 饭,扶晚反。缭,音了。亚饭以下,以乐侑食之官。干、缭、缺,皆名也。 鼓方叔入于河, 鼓,击鼓者。方叔,名。河,河内。 播武入于汉, ,徒刀反。播,摇也。,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武,名也。汉,汉中。 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少,去声。少师,乐官之佐。阳、襄,二人名。襄即孔子所从学琴者。海,海岛也。此记贤人之隐遯以附前章,然未必夫子之言也。末章放此。张子曰:“周衰乐废,夫子自卫反鲁,一尝治之。其后伶人贱工识乐之正。及鲁益衰,三桓僭妄,自大师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乱。圣人俄顷之助,功化如此。如有用我,期月而可。岂虚语哉?”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施,陆氏本作弛,诗纸反。福本同。鲁公,周公子伯禽也。弛,遗弃也。以,用也。大臣非其人则去之,在其位则不可不用。大故,谓恶逆。李氏曰:“四者皆君子之事,忠厚之至也。”胡氏曰:“此伯禽受封之国,周公训戒之辞。鲁人传诵,久而不忘也。其或夫子尝与门弟子言之欤?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騧,乌瓜反。或曰“成王时人”,或曰“宣王时人”。盖一母四乳而生八子也,然不可考矣。张子曰:“记善人之多也。”愚按:此篇孔子于三仁、逸民、师挚、八士,既皆称赞而品列之;于接舆、沮、溺、丈人,又每有惓惓接引之意。皆衰世之志也,其所感者深矣。在陈之叹,盖亦如此。三仁则无间然矣,其余数君子者,亦皆一世之高士。若使得闻圣人之道,以裁其所过而勉其所不及,则其所立,岂止于此而已哉?

本篇以反映孔子的处世态度为主,通过与隐士的思想对立变现出来。

原文181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解读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纣王无道,不听微子规劝,微子离开他出走。箕子,名胥馀。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比干,纣王的叔父,他强谏纣王,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微子是“邦无道则隐”;箕子是“邦无道则愚”;比干则是“舍生取义”。

原文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哪里去能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用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还要离开祖国呢?”

解读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鲁国的贤大夫,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柳下惠直道侍君,宁可弃官,不愿改变自己的操守。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我们要思考的就是环境不好的时候是否需要改变自己。

原文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怎么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像季氏、孟氏之间那样对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解读记载孔子在齐国不被重用的事情。这一章有很大歧义,有人认为“吾老矣,不能用也”是齐景公不用孔子的托词,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拒辞不干的托词。

原文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送给鲁国一些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孔子就离开了。

解读体现了孔子对当政者的极度失望,“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旁说:“凤鸟啊,凤鸟!为什么你的命运这样不济呢?过去的不用说了,未来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现今从政的人实在太危险。”孔子下车,想要和他说话。他急忙躲开,孔子不得和他说话。

解读接舆,楚国的贤者,为逃避现实装疯卖狂。

原文186长沮(jū)、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和桀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那里,派子路去问道。长沮说你为谁赶车?“子路说:为孔丘。”长沮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呀。”长沮说:“这个人应该知道‘道’啊。”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什么人呀?”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对呀。”桀溺说:“天下洪水滔滔,谁能改变呢?你与其跟从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从我们这些躲避世事的人。”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耕作。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地说:“我们不能和鸟兽一起生活,我们不跟世上的人相处还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去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了。”

解读长沮、桀溺这些隐者,面对儒者这些人总是说话怪怪的,好像他们什么都看透了。孔子听了这些话,也是心中百味,颇感无奈。

原文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更从孔子周游列国,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他:“您看见了我的先生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你的先生?”放下拐杖,便去除草。子路拱手一旁站立。老人挽留子路到他家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吃。让他的两个孩子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告诉他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一位隐者。”派子路回去再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这个老人却已经离开了。子路说:“这个人不做官,没有道理啊。长幼之间的秩序既然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关系又怎么能废弃呢?为了自身的干净,却破坏了最根本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施行大的道义。但大道义行不通,我们也已经知道了。”

解读怎么看待入世与出世,怎么对待人生每个人的态度和方式都不一样,也不能妄论谁对谁错,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原文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隐逸世间的贤者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放弃和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辱自己的人格,大概就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虽然降低自己的志向,人格遭到侮辱,但说话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也不过如此罢了。”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言高论,洁身自好,行为主张灵活权变。我和这些人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的。”

解读孔子对这些人的处世方式还是赞许的,但对自己而言,就不一定非得向他们那样。“无可无不可”体现了孔子处世的灵活。

原文18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táo)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译文太师挚去了齐国,第二乐师干去了楚国,第三乐师缭去了蔡国,第四乐师缺去了秦国,打鼓乐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摇小鼓的乐师武到了汉水地区,少师阳、击磬的襄去了沿海地区。

解读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环境昏暗,礼崩乐坏,人才都流失了。

原文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自己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重视。老朋友、老下属没有大过失,就不能抛弃。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解读宽以待人,这也是成事之道。

原文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kuò)、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guā)。

译文周代有八位名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解读已不可考。周初一妇人,连生四胎,每胎双生,故以伯仲叔季排列。

?论语?又分为哪20篇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