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和"减灶计"分别出自什么之战?
围魏救赵指的是: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率兵八万救赵。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减灶计指的是:战国时期,韩国受到魏国的攻击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主帅庞涓急忙撤军救援。孙膑得知师兄庞涓撤军,就建议田忌采用减灶计来麻痹魏军。庞涓狂妄自大而轻敌,进入孙膑的包围圈被逼自杀。
扩展资料:
现代案例:
日本从1941年中开始向东南亚的发展引起了这个地区主要强国的不安,年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发展的不满顶多局限于递交外交抗议书,但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对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和石油。
罗斯福认为这个决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当理查逊上将对这个决定提出抗议时,他将理查逊解职。但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反应似乎只是加强了日本军方的决定,占领和利用这个地区。
日本的石油产量很小,而提炼的石油的储藏更少,因此禁运对日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日本政府决定占据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资源作为对禁运的回答。他们不能假设,假如他们开始行动了,美国会在一旁袖手旁观。这是山本五十六考虑事前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
他袭击珍珠港的海军基地的主意是实现这个战略目的中的一个战术步骤。日本资料显示山本于1941年初开始考虑袭击珍珠港。数月后,在做了一些预先考察后,他被批准开始准备这个行动。日本海军内部有强烈的反对这样一个行动的力量。
山本威胁,假如这个行动被中止的话,他将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昭和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这个行动正式被批准。11月,在另一次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准。在11月的会议上还决定,只有在美国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况下才放弃这次行动。
日本袭击珍珠港,使得美国不论是不得已还是主动出击,美国在欧洲战场上且不论,单看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举动,基本都是避免在中国的大面积正面战场上和日军纠缠,当然美军也没有那么多兵力,美国选择靠近日该国土和日军激战。
-围魏救赵
-减灶计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扩展资料:
围魏救赵的创始人: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正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虚空。如果我们直接攻大大量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以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朝秦暮楚,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在《三国演义》第30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有过叙述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之一,字面意思就是围住魏国以达到救援赵国的目的,现今多用于攻击敌人后方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出自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赵国和魏国都是出自春秋时候的晋国,两个国家渊源颇深,因为中山国的问题两个国家闹的老大不愉快了,这中山国在魏国才建国时把魏国打的够呛,后来魏文侯励精图治,任用李悝变法,任用吴起练兵,很快就肌肉发达了,把中山国收拾得服服帖帖了;后来中山国又开始闹事了,魏国国丧没空管这事,因为赵国和中山国挨着近,赵国就乐于助人灭了中山国,直接把地盘划进了自己的疆界!
你想啊,魏国习武练兵这多年,肯定不能接受被人抢食啊;结果魏惠王就派大将军庞涓带着太子申和一众人马去教训赵国,赵国被打的哭爹喊娘是,实在熬不住了就只能求救于东边的齐国!于是,齐威王就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齐国兵马去救援赵国!
话说孙膑和庞涓可是老熟人了,两人一块读了好多年书,孙膑是庞涓的师兄,结果庞涓利欲熏心就早早下山投奔了魏国做了将军,本着共同致富的想法就向魏王推荐了孙膑,结果发现自己竟然比不过孙膑,就设计挖了孙膑的膝盖骨,孙膑靠着装疯的绝技才逃回了自己的母国齐国!帮助田忌赛马胜过了齐王,成功得到了齐王和田忌的重视!
就这样,孙膑和田忌先是看着赵国和魏国打的快断气了,然后直接奇兵突袭魏国空虚的国都大梁,这可把魏王吓的够呛,只能立马让庞涓回军支援,结果孙膑和田忌就以逸待劳打了一个埋伏战,把魏国的人马打了个精光,魏国的太子申也在这次战斗中挂掉了!
综上所述:围魏救赵是出自孙膑的手笔!
魏国被秦国打败后,魏惠王看到魏国内外交困,国势一天天衰落,很是焦急,就用重金招募有才能的人,来帮他治理国家。魏国人庞涓和齐国人孙膑是同学,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军事,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庞涓听说魏王招贤就去应召,担任了大将,兼任军师,帮助魏惠王打了好几个胜仗,他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后来庞涓也来到了魏国,魏惠王让他担任客卿。
庞涓其实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知道孙膑的本事比自己大,怕他超过自己,于是设计陷害孙膑。让魏惠王认为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果然中计,挖去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刻字,从此孙膑就成了一个残废人。
时间长了,孙膑终于知道自己原来是被庞涓给害的。为了逃离魏国,将来报仇,他就装起疯来。齐威王知道孙膑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偷偷派人把孙膑接到齐国去了,并且拜他为齐国的军师。
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当时魏国为了扩张去攻打弱小的赵国,于是作为齐国的卫星国赵国就去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的计划是直奔邯郸,同魏军的主力交战,以解赵国之围。孙膑不赞同这种硬碰硬的战法,孙膑说:“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会倾巢开赴邯郸,听候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后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的都城大梁?
庞涓知晓,一定会放弃邯郸,回师相救。这时我们可以在半路上拦截魏碑军,这既可以解邯郸之围,又可以痛击魏碑军,一举两得。”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齐兵要攻打大梁的军情,很快庞涓就知道了,于是他命令人赵国退兵救大梁。由于魏碑军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以长途跋涉急行军,士卒疲惫不堪,很快在齐军的埋伏的桂陵地带,将魏军打败,死伤两万多人。这就是桂陵之战。
这次战役的结果是孙膑杀死了庞涓,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齐国为什么能够战胜当时强大的魏国呢?关键是当时齐国得到了一个旷世人才---孙膑。孙膑用他的聪明和智慧帮助齐国打胜了魏国。不管过程是如何,起码我们看到了人才在这两个国家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孙膑这个人才,才使得齐国在两国的对抗中取得胜利,所以我们看到了人才对一个国家是何等的重要。赢得人才就赢得未来,所以人才战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
围魏救赵是孙膑,草木皆兵是苻坚,运筹帷幄是张良。
1、围魏救赵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2、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
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3、运筹帷幄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用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
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
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扩展资料:
1、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苻坚
前秦宣昭帝苻坚(338~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人,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357~385年在位),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
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实现国力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建元十九年(383年),兴兵南下,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最终败给东晋谢安、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导致前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独立。
建元二十一年,为后秦武昭帝姚苌杀害,终年四十八,谥号宣昭皇帝,庙号世祖。
3、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围魏救赵
——草木皆兵
——运筹帷幄
"围魏救赵"和"减灶计"分别出自什么之战?
本文2023-10-19 03:56: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