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瘿病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6收藏

古籍中的瘿病简介,第1张

瘿病为病名。《诸病源候论·瘿候》。又名大脖子、瘿(出《尔雅》)、瘿气(见《医学入门》卷六)、瘿瘤(出《中藏经》卷上)、瘿囊(《儒门事亲·瘿》)、影袋(《杂病源流犀烛·瘿瘤》)、影囊(《医学入门·外科脑颈门·瘿瘤》)。《说文解字》:“瘿,颈瘤也。”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以颈前喉结的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如常,不痛不溃,随吞咽而上下移动,逐渐增大,缠绵难消为特点。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可发于任何地区,以高原地带及山区多见,男女老幼均可罹患,而以中青年女性为多。

瘿在古代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分为五瘿:筋瘿、血瘿、肉瘿、气瘿、石瘿,其中筋瘿、血瘿多属颈部血管瘤以及气瘿与石瘿的合并症。现代一般分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4种。

针灸对单纯性甲状腺肿有较好的疗效,其效果优于甲状腺腺瘤和甲亢。腺肿局部针刺时宜取仰卧位,应避免误伤颈部血管和神经。

瘿病与饮食缺碘或机体消耗碘过多而摄入量不足有关,针灸治疗同时给予碘剂治疗可增强疗效。

瘿相当于西医甲状腺疾病的总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详见百科词条:瘿病 [ 最后修订于2018/9/3 15:26:45 共1137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活血化瘀药综述

 凡以通行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活血化瘀药。多属辛散温通之品。具有疏通血脉、活血化瘀,破血消症、调经止痛、散疼消肿、化瘀止血等功效,主要治疗血瘀证。

 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主归肝心经,入血分。善于走散通行,而有通利血脉、消散瘀血的作用,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症、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活血化瘀药物主治范围很广,适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各种病证,如瘀阻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痹痛等。

  一、活血止痛药

 本类药物大多具辛行,辛散之性,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主治气血瘀滞所致的痛证,如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痹痛及跌打损伤瘀痛等。亦可用于其他瘀血证。主要功效是养血和血脉。

 活血止痛药各有其特点,在应用时应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和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并作适当配伍。如肝郁血瘀者,选兼理气疏肝之品,并配其他疏肝理气药。外伤科痈肿伤痛,选兼消肿者,并配活血疗伤,活血消痈之品。妇女经产诸痛,配养血活血调经之品。

 配伍:肝郁血瘀+疏肝理气药(川芎、郁金)

 外伤+活血疗伤药(乳香、没药)

 妇女经、产疼痛+活血调经药(姜黄、丹参)

 1、川芎: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1)用治心脉瘀阻,胸痹绞痛。

 (2)肝经气滞血瘀,胸胁胀痛或刺痛。

 (3)妇女月经调,痛经闭经或产后瘀阻腹痛。

 (4)疮痈肿痛。

 (5)风寒痹证,头痛,关节疼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姜黄:

 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驱风疗痹。

 主治:(1)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刺痛,心腹疼痛,痛经、闭经及外伤瘀肿作痛等证。

 (2)适于风湿痹痛,尤以风湿肩臂痛为优。

 (3)外用可治疮痈肿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乳香:

 辛苦温,归肝心脾经。

 功能: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主治:(1)可治风湿痹证,血分瘀滞,心腹诸痛,外伤瘀肿作痛。

 (2)妇女血瘀,闭经,痛经。

 (3)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或疮疡溃破,久不收口。以及瘰疬、痰核坚硬不消者。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没药:

 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功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主治:(1)胸腹瘀痛。痛经。经闭。

 (2)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

 (3)目赤肿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5、郁金:

 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开窍,凉血止血,利胆退黄。

 主治:(1)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刺痛、痛经、闭经、症瘕痞块及肝脾肿大等证。

 (2)温热病,高热谵语,湿温浊邪蔽窍,神志不清,痰蒙心窍,痰热癫狂。

 (3)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尿血及崩漏、倒经等证。

 (4)湿热黄疸、胆道结石等。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五灵脂:

 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功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主治:(1)血分瘀滞引起的妇女痛经、胸痹心痛、脘腹刺痛等证。

 (2)适于出血而内有瘀滞的病证,如少腹刺痛、妇女崩漏经多之证。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7、延胡索:

 辛苦温,归肝肺脾心包。

 功能:活血散瘀、利气止痛。

 主治:(1)淤血阻滞,胸痹绞痛,胃脘刺痛不可忍,属淤血内滞者。

 (2)气滞血瘀,妇女痛经。

 (3)肝经气滞血瘀,胸胁胀满疼痛。

 (4)治寒滞肝脉,风寒痹证,跌打伤痛等证。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8、银杏叶。

 甘涩性平,小毒,归心肺脾经。

 功能:活血养心,敛肺涩肠。

 主治:(1)胸痹心痛。喘咳痰嗽。

 (2)泄泻痢疾。白带。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9、赤芍:

 苦微寒,肝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主治:(1)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2)闭经。痛经。崩带淋浊。

 (3)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0、蒲黄:

 味甘微辛,性平,归肝心脾经。

 功能:止血。祛瘀。利尿。

 主治:(1)吐血。咯血。衄血。备痢。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心腹疼痛。经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带下。

 (3)重舌。口疮。阴下湿痒。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川芎、郁金

 均能活血化瘀、行气解郁:可治血瘀气滞诸证。

 川芎活血化瘀力强,温通血脉(温)。

 寒凝血瘀=川芎+当归——温经汤。产后恶露不行=川芎+当归+桃仁——生化汤。肝郁气滞=川芎+柴胡+白芍+香

 附——柴胡疏肝饮。心脉郁阻=川芎+丹皮+桂枝+檀香。跌打损伤=川芎+三七+乳香+没药。

 郁金行气解郁力强。清心凉血(寒)肝郁气滞血瘀,肝郁化火妄行常+木香:

 2、姜黄、郁金

 姜黄与郁金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均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证。

 姜黄用其根茎,辛温行散,祛瘀力强,温通经络,用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证为佳,且可用于治疗风湿痛。

 郁金用块茎,苦寒降泄,行气力强,且凉血,以治血热淤滞之证为宜,又能利胆退黄,清心解郁而用于湿热

 黄疸,热病神昏等证。

 3、延胡索、姜黄

 均能活血行气止痛,可治气滞血瘀的各种疼痛。

 延胡索(元胡)效力佳,一身疼痛皆治。心痛、胃痛、肝郁胁痛、妇女产后疼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姜黄通经止痛:长于行肢臂而行臂痛。治牙痛=姜黄+白芷+细辛

 4、川芎、丹参

 均能活血化瘀,活血调经。用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

 川芎性味辛温,兼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为“血中气药”,能治一切气血瘀滞之证,又能“上行头目”,无

 论风寒、风热、风湿诸外风头痛,以及血虚、血瘀头痛均可随证配伍用之。

 丹参性味苦性微寒,能凉血消痈、安神。适宜于血瘀有热者。对疮疡痈肿及热病烦躁昏迷、杂病心悸失眠之

 证亦常使用丹参。

 5、乳香、没药

 均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主治外伤科跌打损伤、疮疡痈肿及瘀滞心腹诸痛,常相须而用。其治疮疡痈肿,

 肿毒初起配清热解毒药同用,起消肿止痛之功。后期破溃久不收口,可起生肌敛疮之功。活血作用大致与桃

 仁、红花相仿。

 乳香偏于行气、伸筋。

 没药偏于散血化瘀。

 缺点为味难服,胃肠功能弱者慎用或减量使用。

 6、蒲黄、五灵脂

 均为活血化瘀药。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作用比五灵脂强。五灵脂又分为糖灵脂和米灵脂,以前者为好。二药合用作用加强,与

 桃仁、红花作用相似,但特点为尚有理气止痛功能,对瘀血疼痛明显者用之较好。

  二、活血调经药

 本类药物具有活血祛瘀之功,又善调畅血脉而调经。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之证。亦可用于瘀血痛证、症瘕以及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等。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调畅,经有定时,经行调畅。故在使用活血调经药时,常配伍疏肝理气之品。

 1、丹参:

 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能: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清心除烦。

 主治:(1)血滞诸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淤血阻滞胸痹。肝郁血滞胁痛及外伤瘀肿疼痛。

 (2)热痹,关节红肿疼痛,热毒疮疖及乳痈肿痛。

 (3)适于血热及痈疮,热入营血,高热谵语,烦躁不安,舌绛发斑等。

 (4)心悸怔忡,烦热失眠。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红花:

 辛温,归心肝经。

 功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主治:(1)妇女血瘀引起的闭经、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及症瘕积聚等证。

 (2)淤血所致之头痛,胸痛,脘腹痛及风湿痹证,关节疼痛。

 (3)外伤瘀肿作痛、疮痈肿痛及血分瘀热、斑疹暗紫等。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桃仁:

 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

 功能: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主治:(1)妇女血分瘀滞所致之闭经、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症瘕及外伤瘀肿作痛等证。

 (2)肠痈腹痛。每与清热凉血解毒药配伍应用。

 (3)主治津伤肠燥,大便秘结。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牛膝:

 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功能: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主治:(1)妇女血分瘀滞,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及难产胞衣不下等证。

 (2)善治血热上逆,引起的吐血,鼻衄。虚火上炎所致之口舌生疮,咽肿牙痛。以及肝肾阴虚,肝阳上

 亢,眩晕头痛。

 (3)用于湿热下注,热林、血淋。以及湿热痹证。

 (4)可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等。

 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土牛膝长于清热利咽,活血通淋,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川牛膝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怀牛膝

血府指的是脉。血府是一个中医学名词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相关医学典籍如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医林改错等都有相关论述,王氏指出胸中血府极易产生瘀血出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治宜活血化瘀故创血府逐瘀汤。

血府综述

王清任的血府说有三个要素第一是血府的解剖认识第二是血府血瘀胸中血瘀的病理认识第三是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王氏血府说的错误只在于对血府的解剖认识上他虽未明确反对夫脉者血之府也却臆造了一个胸中血府,然而正是这一错误使王氏将注意力集中于胸部提出了胸中血府血瘀。

既然我们已知王氏的认识有误不妨去伪存真将胸中血府血瘀当作胸中血瘀,事实证明胸中血瘀是极易出现的一种病理现象这一病理认识合乎中医脏腑学说并与内经合拍,故用活血化瘀为法也就理所当然了,因此王清任的血府说之三要素中其二血府血瘀胸中血瘀的病理认识是正确的其三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也是正确的。

在古籍中,"本虚标实"是一个重要的中医概念。其中,"本"指的是引起疾病的部位或原因,而"标"则指的是疾病的症状或产物。例如,在咳嗽有痰的情况下,痰是咳嗽的症状,是"标";而咳嗽的原因,如发炎,则是"本"。

中医认为,"本虚"是指脏气内虚,功能失调,而"标实"则是指感受外邪、七情内伤、劳累过度、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的气血不畅、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致病因素。治疗疾病时,既需要消除标实的症状,也需要治疗本虚的病因。

这个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对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蓄血的方剂 2 治疗蓄血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蓄血 1 拼音

xù xuè

2 注解

蓄血 病证名。一作蓄血证。指瘀血内蓄的病证。《素问·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这是蓄血证的早期文献。现结合临床情况,大致可为二。 ①指多种内有瘀血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蓄血,瘀血郁结也……当有上、中、下之分。如衄、呕、唾、吐血,皆属上部。茍蓄于此,其症必兼善忘。血结胸中,则属中部。茍蓄于此,其症必兼胸满、身黄、嗽水不欲咽。血凝下焦,又属下部。茍蓄于此,其症必兼发狂、粪黑、小腹硬痛……”《证治准绳·杂病》:“蓄血,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蓄血涉及多种脏府,除前述之上、中、下蓄血及跌打、撞击、堕坠等因素外,亦可由醉饱入房,竭力伤肝而致。唐容川还补充了“癫犬咬伤,血蓄下焦”(见《血证论·蓄血》)的病因。当予分别论治。参见有关诸条。 ②指外感热病,邪热入里与血相搏,致使瘀热蓄结于内。《重订伤寒补天石·续集》卷下:“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或当汗不汗,或不当汗而汗,皆能致此也。大要热能燥血,故血不流行而蓄结于内耳。凡伤寒有热,小腹硬满,小便反利者,蓄血证也。甚则喜怒如狂,屎黑,身黄。通用抵当丸、桃仁承气汤主之。若有外证不解者,先用桂枝汤解外,后用桃仁承气汤,下尽瘀血为愈。上焦蓄血,胸中手不可近而痛者,犀角地黄汤。中焦蓄血,中脘手不可近而痛者,桃仁承气汤。下焦蓄血,小腹手不可近而痛者,抵当汤。”《伤寒指掌》卷三则谓:“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者,病邪向里也。反不结胸者,热结下焦也。其人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以太阳随经瘀血蓄于里也,抵当汤下之则愈。”同一蓄血,桃仁承气汤治瘀血将结之时;抵当汤治瘀血已结之后。参见伤寒蓄血等条。

治疗蓄血的方剂 大分清饮

不利,或腰腹下部极痛;或湿热下利,黄疸溺血;邪热蓄血,腹痛淋闭等症。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致腰腹下

四物大黄汤

归、川芎、熟地黄、芍药、生地黄、酒浸大黄。主治:妊娠伤寒蓄血。用法用量:水煎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大黄芍药汤

豆大。功能主治:伤寒太阳病,随经入里,瘀热内积,蓄血喜忘如狂。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2盏,煎取1

桃术汤

2钱,干姜2钱,白术4钱。主治:风暑不调,饮食停结,寒热如疟,日久不愈,内有蓄血。用法用量:水煎服。

和血导瘀汤

分(姜制),炙甘草3分,红花5分。功能主治:伤寒蓄血。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甚者,加苏木;虚

更多治疗蓄血的方剂

治疗蓄血的中成药 青麟丸

食积腹痛,痢疾初起,里急后重不爽;从高坠下,损伤蓄血于内,不思饮食者,妇女经痛,经事不调,产后恶露不

更多治疗蓄血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蓄血 《伤寒指掌》:[卷三伤寒变症]蓄血(述古)

。当先解其外。宜桂枝汤。外已解。但少腹急痛者。是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下之。邵评∶太阳邪热。不从表出。随

《证治准绳·伤寒》:[卷六]蓄血

身黄如狂屎黑喜忘皆蓄血之证也许学士云血在上则喜忘在下则发狂成血留下焦而瘀者蓄血也大抵伤寒先看面目次观

《伤寒证治准绳》:[卷六]蓄血

身黄如狂屎黑喜忘皆蓄血之证也许学士云血在上则喜忘在下则发狂成血留下焦而瘀者蓄血也大抵伤寒先看面目次观

《伤寒指掌》:[卷三伤寒变症]发黄(述古)

者。阴黄也。故治发黄。当辨其湿热阴阳之不同。太阳蓄血亦发黄。但以小便不利。为湿热发黄。小便自利。为蓄

《杂病广要》:[诸血病]瘀血

血瘀

红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和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可是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阿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用红花泡水来自我调理,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常见的活血药应该怎么用才对?

病例

一位阿姨,65岁,有高血压160/100,伴有眼底病变,想着自己可能有血瘀的问题,于是自己开始用红花泡水喝,没想到使用后,高血压波动更大,高压到达180、190,视物不清也越来越严重,还出现心烦失眠!到底怎么回事呢?

于老提示大家, 血瘀根据其不同的形成原因,也是有寒热之分的 ,这位患者阿姨的症状加重正因是为没有分清血瘀寒热的缘故。

上面这位阿姨,脾气急、口干口苦、喜欢冷饮、大便不爽,属于火热和血瘀结合的 热瘀 ,而红花是偏温的活血药,热盛血瘀的人用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那么,寒瘀和热瘀到底如何区分,又该如何针对性的调理呢?

相对于寒瘀来说,大家对热瘀这个概念比较陌生,于老告诉大家其实热瘀在古籍里就有记载,无论是由于外界热邪入侵人体,还是肝郁气滞、肝阳上亢、五志过极等原因造成的内生之热,都有可能煎熬血液、烧灼血管,最终形成热瘀。

1 热瘀的典型表现

外在表现 面红目赤、皮肤发红或出斑、出疹、红丝缕缕、舌色红绛

其他表现 局部疼痛拒按、夜间加剧、心烦失眠、躁扰不按、口渴漱水不欲咽

针对热瘀人群,于老介绍了自己常用的经方,以及一款适合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凉血活血的茶饮方。

2 于老常用的调理热瘀的经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赤芍、丹皮、生地

药方使用,谨遵医嘱。

3 凉血活血饮

药材: 丹皮10克、郁金10克、凌霄花3-5克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郁金清热凉血、疏通活血,凌霄花就是紫薇花,它能行气清热、凉血化瘀,可以用于血热血瘀的诸多症状。

用法: 丹皮和郁金水煎开后滚3-5分钟,再放入凌霄花,焖泡2-3分钟即可。

血液温则行,寒则凝,寒邪侵袭人体后,会使血管痉挛,影响血运,使血液停留在某个地方造成血瘀。

1 寒瘀的典型表现

外在表现 面色暗滞、爪甲、舌色青紫

其他表现 胸部、胁下、腹部冷痛如锥刺,手足麻木,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妇女痛经闭经

针对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寒瘀,于老也推荐了一款适合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温通活血茶饮方。

2 温通活血饮

药材: 红花5克、月季花3克、生姜3片

红花温经活血,月季花偏温、甘温通利、理气活血通经、治疗气滞血瘀、经血不通、经脉不畅等,生姜辛辣散寒解表。

做法: 用滚开的水直接泡就可以了,寒比较重的可以多放几片生姜,寒比较轻的可以少放。

于老特别强调,对于很多老年心脏病患者来说,活血化瘀固然重要,但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导致严重后果。

这个被忽略的致病原因就是 心阳不振 ,老年人容易心肾阳虚,造成血液循环减慢,停滞后就会导致血瘀。

1 心阳不振的症状

疲乏无力、畏寒怕冷、心悸心慌、胸闷心痛(劳累后加重)、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舌苔白滑、危重时会出现大汗淋漓、四肢逆冷、口唇青紫等症状。

所以老年人的心系疾病需以温振心阳为主,于老也给大家带来一款适合老年人日常使用的小茶饮。

2 红参温心饮

药材: 红景天3-6克、西洋参3-6克(或太子参6-10克)、干姜3片

红景天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现代医学研究,还具有增强血氧饱和度的作用;西洋参和太子参都可以补心气,而且不燥不上火;干姜温中回阳。

用法: 煎汤代茶饮。

目录 1 拼音 2 《伤科补要》卷三:化瘀散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古今医鉴》卷十六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化瘀散 化瘀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huà yū sǎn

2 《伤科补要》卷三:化瘀散

21 处方

大黄3两,干漆5钱,桃仁2两,土狗1两,青皮1两,川芎1两,枳实1两5钱,厚朴1两,赤芍1两5钱,归须2两,甘草5钱,红花1两。

22 功能主治

杖后瘀毒上攻,一切蓄瘀作痛。

2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服。

24 摘录

《伤科补要》卷三

3 《古今医鉴》卷十六 31 组成

苏木3钱,红花2钱,归尾3钱,大黄2钱。

32 主治

杖打重,血上攻心。

3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童便1钟,黄酒1钟,煎至1钟,热服。

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化瘀散 《医学见能》:[卷三证治]刀伤跌打

刀伤溃烂,成脓流水不止者,血瘀而化脓也。宜提脓化瘀散。花蕊石(一钱五分)乳香(一钱五分)没药(一钱

《古今医鉴》:[卷之十六]杖疮

胆汁涂之。又法,用真绿豆粉微炒,鸡子清刷之。方化瘀散治杖打重血上攻心。苏木(三钱)红花(二钱)归尾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26.三七解

(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78.血余炭解

者,发也,不则其质不化,故必为炭然后入药。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而常服之又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5.产后下血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血瘀经闭的病因 4 血瘀经闭的症状 5 血瘀经闭的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瘀经闭的方剂 2 治疗血瘀经闭的穴位 3 治疗血瘀经闭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血瘀经闭 1 拼音

xuè yū jīng bì

2 概述

血瘀经闭为病证名[1]。为经闭证型之一。

3 血瘀经闭的病因

血瘀经闭多因气滞、寒阻,经脉血行涩滞,瘀阻冲任胞脉,积久而成经闭[1]。

4 血瘀经闭的症状

血瘀经闭症见经闭不行,小腹疼痛拒按[1]。

5 血瘀经闭的治疗

血瘀经闭的治疗宜活血祛瘀,通经[1]。方用膈下逐瘀汤[1]。偏于气滞者,重用乌药、延胡索、枳壳、香附;兼寒者,加肉桂、炮姜[1]。或用血府逐瘀汤等方加减[1]。

6

古籍中的瘿病简介

瘿病为病名。《诸病源候论·瘿候》。又名大脖子、瘿(出《尔雅》)、瘿气(见《医学入门》卷六)、瘿瘤(出《中藏经》卷上)、瘿囊(《儒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