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历史上因为范雎做了什么,才会导致武安君自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在真实的历史上因为范雎做了什么,才会导致武安君自杀?,第1张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代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急速扩大,战争的激烈程度也急剧上升。

长平之战双方投入兵力超过百万

其中不乏经典战役,比如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的转折战役,参战双方是秦赵二国;此战,赵国失利,四十万投降的士兵被坑杀,从此中原诸国抵抗强秦的最后一道防线宣告坍塌,加快了强秦,统一天下的脚步,而秦国的统帅武安君由于胜利有功,指挥得当,看起来似乎达到了人生巅峰。

但是就在武安君计划带领秦军直奔赵国国都邯郸时,却突然听到了班师回朝的消息,不免令他错愕,要知道,此时的赵地只有妇孺老幼残余,无力抵抗虎狼之秦,本是攻破赵国宗庙的好机会,却被要求班师回朝,的确让人不易理解。

骁勇善战的秦军

此事虽然导致杀神大发雷霆,却不得不接受王命,最终和秦王意见不合,黯然自杀,一代名将落得悲惨结局。有人认为,导致他自杀的原因应该归于范雎的身上,正是他在关键时刻叫停攻打邯郸,才使得武安君愤懑,从而和秦王分崩离析。不过,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接下来就让笔者带领大家走进历史的记载,拨开迷雾,来探寻事情的真相。

长平之战形势图

杀降不祥,冥冥中结局已定

中国人历来讲究"规矩"二字,比如尊重师长,靠右通行,保护弱者等等,不过笔者有个问题,这些规矩是谁制定的呢?是哪位先贤大儒,或是哪位帝王呢?其实,社会的进步,是在不断地演化下,在大量的规律与事实约定俗成后才产生的,如果大多数人对一件事达成了共识并遵守,从而导致遵守规矩的人受益,那么这就是规矩的形成。

比如古往今来,对待俘虏的态度就是投降不杀,优待俘虏。不必提远古时代,就算是二战时期,都有保护战俘的条约。据《日内瓦公约》中记载:

"战俘是处在敌国国家权力管辖之下,而不是处在俘获他的个人或军事单位的权力之下,因此拘留国应对战俘负责;战俘在任何时间均须受人道德待遇和保护,不得对战俘加以肢体残伤或供任何医学或科学试验,不得使其遭受暴行或恫吓及侮辱和公众好奇心的烦扰,禁止对战俘施以报复措施"

所以,虐杀俘虏自古以来是兵家大忌,古代的中国人也简练的概括了此事,那就是杀降不祥。

赵括在长平之战的表现可圈可点,可惜为赵王背锅了

回看长平之战,在主将赵括突围被杀时,由于无法和国内联系,四十万赵军不得不选择投降。按理说武安君有几种妥善的方式处置他们,或者将他们作为劳动力迁回秦地,或者将他们释放或者囚禁。也许是武安君有自己的苦衷吧,毕竟四十万士兵确实是不安定因素,也可能对粮食的供应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是最后,毕竟是由他下达了坑杀俘虏的决定。

于是,冥冥之中,似乎形成了定数,武安君无法得到善终。虽然他一生杀敌超过百万,不过大部分是战场厮杀所致,只有这次是冒天下之大不讳伤人性命。作为武将,攻城略地击败敌人是天生的宿命,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个污点,所以后世许多人谈到武安君之死时反而觉得理所应当,是报应所致。

比起报应之说,其实范雎,有可能更应该为武安君之死负责,在长平之战胜局已定的前提下,是他力劝秦王停止攻赵,继而才引发蝴蝶效应导致君臣反目,最终名将自刎身死。那么一个文臣一个武将是如何联系到一起的呢?这就要从范雎的出身说起。

提出远交近攻的范雎

苏代接棒,说范雎劝和秦王

范雎,字叔,魏国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魏国似乎是秦国的天然人才储备基地,范雎、魏冉、商鞅都是秦国统一六国最重要的奠基人,而且都来自魏国。不知道九泉之下的魏国国君们看到有没有想抽自己的感觉,自己辛劳一生,却为他人做了嫁衣。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记载:

"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於魏。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不敢昼见。"王稽曰:"夜与俱来。"郑安平夜与禄见王稽。语未究,王稽知范睢贤,谓曰:"先生待我於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王稽辞魏去,过载范睢入秦。"

范睢堪称忍辱负重的典范

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被拜为客卿,之后又帮助昭王加强王权,因为功劳甚高被加封国相,昭王也十分信任他。

长平之战后,赵国危急,于是赵王四处寻求贤士去说服秦王退兵,这个时候,苏代登场了。苏代是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弟弟,当初苏秦闻达后,嘱咐两个弟弟努力学习,而两个弟弟也十分听话,终于也成了著名的说客,带着赵王的希望,苏代找到了范雎。他首先体现范雎,如果武安君太过于强势,得罪了魏冉的他的处境将岌岌可危,因为魏冉挖掘了武安君,是他的贵人。

苏家兄弟可以称得上是纵横家中的翘楚

除了在两人关系上做了提醒,苏代也义正言辞的分析了天下形势,据《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五》中记载:

"赵亡则秦王亡矣。武安君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无几何人矣。"

虽然纵横家善于雄辩,但是不得不说,苏代这两点说得确实非常有道理,深深打动了范雎。不同于武安君只钻研带兵,朝堂之上的范雎身处政治中心,显然思考的角度要更深一些。他思前想后,认为苏代言之有理,而且长平之战秦军虽胜,但是国力大大消耗,于是决定劝秦昭王停止攻秦。由于秦昭王之前十分信任他,所以下令要求武安君领军回国受封领赏。

秦昭王

蝴蝶展翅,杀神犯将者大忌

武安君之所以被称为战神,是因为他首先提出战争的意义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并非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使敌人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击从而控制住胜利的局势。眼看邯郸一路畅通,无限可守,却突然被王命召回,武安君出离的愤怒。

笔者认为,虽然秦昭王可能犯了战略上的失误(也可能是正确的,毕竟没人能保证武安君一定可以攻占超级城池邯郸),但是他想封赏武安君和秦军的心却是真的,秦军之所以战无不胜的原因就是因为军功制度极其严格,能达到让高层将领和底层士兵都非常满意的局面。武安君虽然因为秦国严苛的法律而不敢违背归国之命,但是已经和秦昭王产生了间隙,为日后君臣关系的破碎埋下了伏笔。

一代杀神

接下来的事也正如事先所料,九个月后,秦昭王突然醒悟丧失了一次灭赵良机,心有不甘的他再度兴兵攻赵,并拜武安君为将,不过武安君却推辞是身体有病无法出征。秦昭王不是法西斯,听说国之重器身体不适,于是另换王陵为将,他还亲自关心武安君的身体,可见他还是很重视武安君。

武安君在国内得到秦王宠爱,那边的王陵可是焦头烂额,赵人长平之战十有八九丧失亲人,同仇敌忾,恨不能亲自报仇,结果秦军送上门来,于是上到踽踽老者,下到蹒跚孩儿,无不奋起作战,大破秦军,秦军损失惨重。消息传回秦国,昭王很是焦急,于是又去求武安君出征,可是没想到的是,武安君居然在这个节骨眼上又病了。

秦王形象

武安君作为秦之名将,功劳甚高,倒是有任性的资本,可是他却犯了将者大忌:功高震主。秦昭王就是在不灵光,也醒悟过来他是装病避世了,于是下令强制他出征,可是武安君又一次拒绝了。昭王怒火中烧,忍无可忍,于是决定赐死武安君,据《史记·七十列传·武安君王翦列传》中记载:

"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杀降不祥,古来杀神终于被他自己带走了。

白起墓

结语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武安君死前的话反应了他真实的想法,那就是他虽然也对王命赐死有怨言,但是他也明白了自己长平之战做的事情不为世所容忍,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悠悠天道不停循环。所以他最后可谓是慷慨赴死,不留遗憾。

按说无论怎样,秦王一再下令,武安君都应该以国事为重了,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过武安君却忘了功高必震主的铁律,没有收敛自己的锋芒,当然他也有他的理由,他毕竟太特殊了,他的军功在那个时代属于开天辟地第一人的存在。秦国因为有武安君,才能震慑三晋大地,取得出关的便利,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至于范雎,则不应该为武安君之死负责任,从过程来看,正是他听信苏代的游说,继而让昭王停止攻赵,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武安君死亡。不过,当时苏代作为秦国重大事项的决策人,武安君领兵作战在他眼里不过也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已,不管武安君是否会威胁到他,避免朝堂动荡肯定是没有错误的,而且苏代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事实基础做支持的,对于武将来说锋芒外露自是没错,但是作为国相,稳定和发展肯定比激进和冒险更为妥当。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范睢,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辩士,后成为秦国一代名相。

生平事迹:

初,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於齐,范睢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僯辱以惩後,令无妄言者。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後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睢亡,伏匿,更名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郑安平助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秦,路逢穰侯,知其恶诸侯客,匿于车中,范睢料穰侯多疑,必回头查验,故先下车,行十馀里,穰侯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入咸阳,荐之于王,王厌天下辩士,王弗信,使舍食草具。待命岁馀。

后逢穰侯欲越韩、魏而伐齐纲寿,欲以广其陶封。范睢乃上书。秦王观书知其有才,召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府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卒听范睢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後二岁,拔邢丘。

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集权。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於秦。应侯敝衣间步而往见之。须贾惊曰:“范叔固无恙乎!”留坐饮食,取一绨袍赠之。遂为须贾御而至相府,曰:“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怪其久不出,问于门下,门下曰:“无范叔。乡者吾相张君也。”须贾知见欺,乃膝行入谢罪。应侯坐,责让之,且曰:“尔所以得不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意耳!”乃大供具,请诸侯宾客;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而马食之,使归告魏王曰:“速斩魏齐头来!不然,且屠大梁!”须贾还,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

范睢既相,乃入言於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於函谷关;非大王之贤圣,莫能贵臣。今臣官至於相,爵在列侯,王稽之官尚止於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三岁不上计。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睢於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

范睢相秦二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

  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睢必报其仇,乃诈平原君入秦,逼其交人,平原君不认,于是被秦王扣为人质,逼赵王交人,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相印,与魏齐亡,间行,念诸侯莫可以急抵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侯嬴讥讽之,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刭。赵王闻之,卒取其头予秦。秦昭王乃出平原君归赵。

後五年,昭王用应侯谋,纵反间卖赵,赵以其故,令赵括代廉颇将。秦大破赵於长平,遂围邯郸。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请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於是应侯罪当收三族。秦昭王恐伤应侯之意,乃下令国中:“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而加赐相国应侯食物日益厚,以顺适其意。後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夫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欲以激励应侯。应侯惧,不知所出。蔡泽闻之,往入秦也。

范睢听从蔡泽劝告,恐步商君、白起、吴起、文种之后尘,遂起急流勇退之意。于是荐蔡泽,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彊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睢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品评:

范睢是个人才,有辩才,他相秦的机会便是靠自己的嘴皮子争取来的;也有谋国之才,对天下大事看得很清楚,相秦十余年,秦国日益强大,秦昭王一代明主,对他言听计从,视为亚父,为其报仇不惜得罪诸侯,为其护短不惜破坏法律来封口,由此可见一斑。

范睢是个性情中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须贾若非一念之仁,绨袍相赠,估计会死得很惨。

范睢是个自私的人,视个人利益重于国家利益。与白起结怨,也是始于嫉妒白起功劳盖过自己,最后白起遭贬,虽然源于秦王、白起两人的性格冲突,但若非范睢挑拨,白起也不至于致死。如果范睢和白起能如蔺相如和廉颇那样将相和,秦国将会更加强大。其实最初劝秦王逐穰侯,目的也并非真正为秦王着想,而是为自己扫除障碍罢了,因为他知道穰侯是他最大的政敌。穰侯虽然专恣骄贪,但实无叛国夺权之心,对秦国还是忠心耿耿的,何况他立昭王,荐白起为将,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穰侯实在功不可没。范睢为了自己的利益,驱逐功臣,害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做人不厚道啊。

不过范睢最后没有贪恋权力,并且不嫉才,推荐蔡泽,自己急流勇退,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范雎(?~前255年)

范雎的资料  

中文名:范雎

别 名:范叔、张禄

国 籍:魏国→秦国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前255年

职 业:政治家、纵横家

主要成就: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封 爵:应侯

官 职:秦国丞相

范雎——战国时秦国丞相

范雎,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睚眦必报,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以报其恩。

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范雎怎么读

范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宰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辩士。那么,范雎的“雎”怎么读呢长期以来,范雎又作“范睢”,这两个字极为相似,如不仔细辨认,根本看不出区别。其实,前者是“且”字旁,后者是“目”字旁,两个不同的偏旁使两个字的读音完全不同。

 

[fàn][jū] 范雎,“雎”是“关关雎鸠”的“雎”,读ju(居);睢则读sui(随)。可见,这两个字是完全不同的字,完全不同的读音。很多人之所以不清楚范宰相的名字怎么读,一则是因为两个字极为相似,不易辨认;二则是因为,在史书上范雎有时候也作“范睢”,司马迁的《史记》就写作“范睢”。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后世之人沿用司马迁的写法,将范宰相的名字写成“范睢”,但是近年来,有学者考证出“范睢”的写法是错误的,应当作”范雎”,理由是古书上有的将范宰相的名字写成“范且”,所以范宰相的名字,应该是“且”字旁的“雎”,而不是“目”字旁的“睢”。另外,在战国时候,很多人都喜欢用“雎”做名字,比如著名的“唐雎”,所以这也印证了犯宰相的名字是“范雎”而不是“范睢”。

弄清楚了到底是“雎”还是“睢”,那么,范雎怎么读就好说了。如果是遇到“且”字旁的“雎”,就读“ju”;如果是遇到成“目”字旁的“睢”,就读“sui”。至于,历史上那位著名人物究竟是“范雎”还是“范睢”,还是留给专家去考证吧。

范睢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睢早已死了。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睢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分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须贾一见范睢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灾祸啊!”范睢说:“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睢答道:“不是的。我前时得罪了魏国宰相,所以流落逃跑到这里,怎么能还敢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你干些什么事?”范睢答道:“我给人家当差役。”须贾听了有些怜悯他,便留下范睢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须贾趁便问道:“秦国的相国张君,你知道他吧。我听说他在秦王那里很得宠,有关天下的大事都由相国张君决定。这次我办的事情成败也都取决于张君。你这个年轻人有没有跟相国张君熟悉的朋友啊?”范睢说:“我的主人很熟悉他。就是我也能求见的,请让我把您引见给张君。”须贾很不以为然地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不是四匹马拉的大车,我是决不出门的。”范睢说:我愿意替您向我的主人借来四匹马拉的大车。”

范睢失去了自己的封邑原韩地的汝南后,秦昭王对范睢说:“贤卿丧失自己的封地汝南以后,是不是很难过呢?”范睢回答说:“臣并不难过。”

秦昭王说:“为什么不难过?”范睢说:“梁国有一个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虽然死了,可是他并不感到忧愁,因此他的管家就问他:‘主人你疼爱儿子,可以说是天下少见,现在不幸儿子死了,为什么不难过呢?’东门吴回答说:‘我当初本来没儿子,没儿子时并不难过;现在儿子死了等于恢复没儿子时的原状,我为什么难过呢?’臣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平民,当平民的时候并不忧愁,如今失去封地汝南,就等于恢复原来平民身份,我又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秦昭王不信,于是就对蒙傲说:“如果有一个城池被敌人围困,寡人就会愁得寝食不安,可是范睢丢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说自己毫不难过,寡人认为他这话不合情理。”蒙傲说:“让我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蒙傲就去拜会范睢说:“我想要自杀!”范睢很惊讶:“将军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呢?”蒙傲回答说:“君王拜阁下为师,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现在我蒙傲侥幸成为秦国将军,眼看小小的韩国竟敢夺走阁下的封土,我蒙傲还有什么脸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范睢赶紧向蒙傲答拜说:“我愿意把夺回汝南之事托付您!”于是蒙傲就把范睢的话回奏昭王。从此每当范睢谈论到韩国,秦昭王就不想再听,认为范睢是在为夺回汝南而谋划。

成语直上青云 成语出处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唐·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 成语故事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青云直上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典故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蠹》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国出生的范雎做了秦国的丞相,深得秦昭王的赏识。燕国的蔡泽到秦国拜会了范雎,劝范雎激流勇退,范雎将他引荐给秦昭王后就激流勇退。司马迁感叹“衣袖长的人善于跳舞,有钱的人会做买卖。” 隔岸观火故事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采纳哦

在真实的历史上因为范雎做了什么,才会导致武安君自杀?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代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