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酸腰疼?针灸治疗腰酸疼的秘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6收藏

腰酸腰疼?针灸治疗腰酸疼的秘诀,第1张

从西医上讲,腰痛是不同原因造成的腰部骨骼和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以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从中医上讲,腰痛多因风、寒、湿三气交结,合而成痹,闭阻经络而致,属于痹症范畴,需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而对症的针灸治疗正好可起到明显的祛瘀通络、温经散寒的作用。

中医专家将腰痛分为四型,分别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每种类型腰痛的表现和针灸穴位各有不同。

1寒湿腰痛:

临床表现:腰痛重着,痛连臀国,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迟缓。

针灸穴位:命门、大肠俞、阴陵泉、委中

2湿热腰痛

临床表现:腰痛,痛处灼热感,热天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针灸穴位:阴陵泉、三阴交、委中

3瘀血腰痛

临床表现:有腰部外伤史,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日轻夜重,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针灸穴位:命门、委中、膈俞、血海

4肾虚腰痛

临床表现:腰痛酸软,喜揉喜按,反复发作,遇劳则甚,双膝无力,阳虚则手足不温,腰背少腹冷痛,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阴虚则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健忘耳鸣,舌嫩红脉弦细数。

针灸穴位:肾俞、太溪、腰阳关、委中

写在最后,虽然针灸治疗腰疼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但是需要在专业人员来操作。只有按照正确的针灸方法实施,腰痛才能得以缓解,若手法不当或会加重病情。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的急性期。突出物压迫神经,导致神经水肿和局部炎性反应,并进而引发腰部及下肢的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根据突出的位置可分为中央型、中央旁型、外侧型和极外侧型。部分类型突出程度较重,且急性期疼痛剧烈。可以选 中脘、天枢、悬钟、阳光, 针灸效果比较好。

针灸之前,可以先放松一下臀肌、阔筋膜张肌、腹肌,髂腰肌和内收肌,效果更理想持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按揉拉伸搬动,是放松!

归经: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

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作用: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化湿降逆的功效。是回阳九穴之一,

主治: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

刺灸:直刺05 1寸,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注意:孕妇慎用。

中脘穴深部有胃、胰腺、腹主动脉,直刺不宜过深,瘦弱患者尤宜谨慎。

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

孙氏秘法:以毫针由中脘进针,刺抵脊柱前面。仰卧,屈膝,张口,快速破皮,然后乘呼气之机向下点刺阶段进针(轻轻向下点刺一下,如针尖碰到肠壁则肠管收缩回避,趁此机会将针向下推进-步,如此直抵脊柱前面)。针感:脊柱触电感、背部有虫爬样感、腹腔脏器抽动感。

经络循行:贯穿任、督二脉。

神经分布: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内脏神经丛及腹腔交感链。

归经:《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天枢为大肠的募穴。天即天空,枢即枢纽,脐上为天属阳,脐下为地属阴,平脐高度则相当天地间枢纽部位,穴在脐旁,故名天枢。

定位: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作用:天枢穴有疏调肠腑、调中和胃、理气健脾、理气化滞、和营调经等作用。

主治:足阳明经脉属胃络脾,胃为六腑之长,《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本穴位近胃肠,乃大肠的募穴,是大肠经气汇集之处,故可调理胃肠,善治大肠腑证。

女子以血为用,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关系着妇女经血之亏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血赖气以行,气滞则血瘀;冲脉起于胞宫,出气街,并足阳明经而循腹上行,为血海。胞富血虚者,可补天枢以益生化之源;胞宫瘀血者,可泻天枢以行气活血化瘀。

刺灸:直刺08 12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同侧腹部放散。

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上行至不容穴。

针尖略向水道穴方向针刺,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下行至归来穴。

艾炷灸或温针灸5 10壮,艾条灸15 30分钟。

注意:孕妇不可灸。

仰卧,用食指和中指按揉天枢2分钟,可提高免疫功能,缓解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胀、腹泻、腹痛等症,效果明显。

悬钟

归经:《针灸甲乙经》: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别名绝骨(《备急千金要方》),髓孔(《灸法图残卷》)。属足少阳胆经。悬钟是八会穴之髓会。悬即悬挂,钟即钟铃,此穴当外踝上,正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部位,故名悬钟。

定位:悬钟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作用:悬钟穴具有疏调肝胆气机、通经活络、祛风止痛、补髓壮骨之功效,是传统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于中风昏迷复苏后遗留半身不遂后遗症的治疗。经常艾灸悬钟、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主治: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

刺灸:一般直刺10 1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足部放散。

注意:针刺时切记手法不能过强,以免刺中腓神经分支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

归经:阳光穴为经外奇穴名。出《万一针:老中医万方琴五十年针灸心得》。在在手背侧,位于第3、4掌骨衔接的凹陷处,一侧一穴。阳光穴由万方琴发现,用来代替腰痛点穴,减少病人痛苦。因其能给病人带来喜悦的心情,故名。阳光穴主治腰痛。

定位:阳光穴在在手背侧,位于第3、4掌骨衔接的凹陷处。

刺灸:以35 向腕关节方向进针,刺入5分左右。手法以补为主。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中青年患者,易复发,且部分患者伴有椎管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日常生活中也要适当的进行一些身体锻炼,应该注意保护腰部,注意全身保暖,尤其是做好腰部保暖,避免腰部受寒,也要避免腰部受到压力和弯腰等动作的刺激,最好是睡硬板床帮助减轻腰部的压力,同时还应该增加营养摄入,以避免症状继续变严重。

首先,要辩证: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其次,针灸取穴,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脊中、腰阳关、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加减:寒湿腰痛加灸腰俞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家膈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近日阅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针灸推拿分册》,下面分享对我有启发的3则医案。

孙森田医案1则

滋阴降火安神镇静针刺治疗癫狂病

病史:略

西医诊断:躁狂症

中医诊断:癫狂病,证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安神镇静。

处方: 百会、情感区、腹一区、安眠(双)、内关(双)、三阴交(双)、照海(双)、太冲(双)。

操作:百会、情感区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法,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腹一区针刺时要求与皮肤表面呈15°平刺入腧穴,切勿伤及内脏,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不提插,得气为度。诸穴得气后使用G6805-Ⅱ型电针仪,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嘱百会、情感区长时间留针,达8小时

疗4次,一疗程痊愈。

按:静坐不能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自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又难以描述清楚。本案治疗,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健脑宁神。情感区位于印堂穴直上,入前发际处向后平刺10 15寸深,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针两旁各一穴,均向后平刺10 15寸深,是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而选取的头穴,其相当于大脑额叶的额极部,能够对精神障碍性疾病起到很好的调节及治疗作用,以达开窍醒神之功。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百会穴、情感区针刺的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孙老在临床中常常按照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关系选择相应的头穴治疗,他认为应用针刺的方法在头皮表面投影处选穴,必须经过特殊的手法操作才能使其刺激信号作用于相应的大脑区域而起到调节大脑功能的作用。所以,没有一定的刺激量是达不到针刺效果的。因此,要求施术者必须认真按规定的时间捻转再配以提插手法,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刺激时间、刺激频率加刺激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刺激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腹一区出自孙老独创的“孙氏腹针疗法”(尚未公开发表),与薄氏腹针疗法不同,孙氏腹针疗法是把腹部划分为十个穴区。腹一区位于剑突下05寸处为第一穴,在该穴旁开05寸处各选一穴共三穴,同时从三穴向下平刺15寸深,稍加捻转,得气为度,该穴区治疗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失眠以及精神方面的各种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在神志病的治疗方面,孙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提出应用“调神益智法”治疗,主方选取百会、印堂、情感区及“腹一区”,同时辨证配伍选穴治疗,如照海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阴跷脉气盛则目合而入睡;心悸怔忡加内关;失眠健忘加安眠;狂躁易怒加太冲;心烦不宁加三阴交等,穴位选择不拘泥于常法,临床疗效卓著。

王国才医案

健脾养心法治疗不寐

病史:略

中医诊断:不寐,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镇静安神。

(1)推拿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在床头,先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开始向上推至神庭,往返3 5遍,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至太阳穴,往返3 5遍,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周围做“∞”形推动,往返3 5遍,再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穴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3 5遍。

最后,沿上述治疗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往返3~5遍。按揉印堂、睛明、攒竹、鱼腰、四白、百会、四神聪、头维、角孙、率谷、脑空等穴,扫散两侧胆经,抓拿五经,勾揉风池,拿颈项部,拿两侧肩井。顺时针方向摩腹,按揉中脘、气海、关元,掌振中脘。然后再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等。患者取俯卧位,术者沿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用滚法治疗,点按脾俞、胃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肾俞等。接着用直擦法擦背部督脉,横擦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2)针刺:取穴:印堂、百会、头维(双)、风池(双)、风府、曲池(双)、内关(双)、神门(双)、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双)、太冲(双)。手法以禅针法为主,不留针。每日1次。

二诊(2003年3月24日):神志清,精神好,面色如常,眼周微黑,表情自然。患者诉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夜间能睡5个小时左右,自觉神疲乏力之症较前明显好转,头痛头沉基本消失,纳可,心悸胸闷较前减轻,脘腹微胀。夜间多梦已有所减轻。治疗方案同前。

按: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心,总由心神失舍所致,但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治疗总以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太阳、印堂、神庭、百会、角孙、风池穴位于头部,可以疏通局部经络,调整局部气血,对不寐的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具有直接作用。摩腹、按揉中脘、足三里等穴能健脾和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擦督脉,能起到温经通络,镇静安神作用。

王国才禅针法,是将推拿的运气功法与振法的动作形式,应用到针刺手法上来,禅针法的特点是术者拇指与食、中两指握针,在运气功法状态下,运用振法的发力形式运针,捻针频率非常快(每秒8次左右),捻转幅度在180°~360°之间,可任意调控,一次操作可持续捻针数十分钟。临诊时,根据需要或补或泻,提插、捻转、飞、弹、振、摇诸法任意组合,一气呵成。禅针法持久均匀,得气率高,传导性好,刺激量可调性强,补泻手法量化组合,无痛、安全而不滞针。掌握这种手法,必须要有坚实的内功基础,同时针刺手法与推拿手法都要精通。

陈全新医案3则

1手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处方:肾俞(左)、委中(右)、大椎、手腰痛点(右)

手法:肾俞、委中以平泻法,委中穴逆时针捻针导气上行,使针感向腰部扩散;大椎平补法;针委中穴位时患者觉自右侧大腿酸麻感,虽经施行导气手法后,针感亦传不到腰部,出针后嘱患者站立,针刺手腰痛点捻针大泻法,配合腰部做侧身弯腰运动,患者经针灸后腰部疼痛稍有缓解。

二诊(2009年11月19日):患者可自行行走,不需扶持。患者诉经6次针灸治疗后腰痛缓解,可做弯腰动作,但腰部尚余隐痛。舌质淡白,苔薄白微腻,脉滑。患者经针灸后腰部疼痛缓解大半,虽为急性腰扭伤,但起因为久坐气血郁滞所致,所以疗程较一般急性腰扭伤长,取穴以肾俞交替使用,取后溪以通调督脉,余法如前。

三诊(2009年12月23日):患者精神可,行走自如。患者腰部疼痛缓解,行走如常,腰部活动如常,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前法合度,守初诊方,仍旨原法。

按:陈老认为,急性腰扭伤在针灸临床属于常见病,临床报道有单取一穴水沟或者后溪等穴而取效者,这类腰部扭伤多属于局部一时的气血郁滞,所以经针灸疏通经络,可有立竿见影之效。而属于气血郁滞久而导致的急性腰扭伤往往不能单穴或经过几次针灸就能痊愈,这就是《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坐伤肉”病机所在,所以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宜明确判断气血郁滞的轻重而做出疗效判断。

2和气血补肝肾针灸治疗老年急性扭伤腰痛

按:本例腰痛患者属于气血不和,又兼有年老肾虚,所以治疗上以调和气血为主,兼调补肝肾,取穴遵行脏腑配穴法,可取肾俞、肝俞,又因督脉所过,主治所及,调补任督,具有通调一身经气、补肝肾的作用,所以取穴用关元、气海,任脉穴位的应用具有从阴引阳的意思。局部取穴以阿是穴、关元俞为主,远端取穴取委中、委阳以通调经气。患者经两次治疗后腰痛明显缓解。

3针灸并用补肾健脾法治疗腰肌劳损

取穴:肾俞(双)、脾俞(双)、委中(双)。

刺法:陈教授以补法刺肾俞、脾俞,施术时进针得气后,反复捻针,拇指偏重向前推捻,同时持针手缓慢地将针从浅层向深层插进,轻快地将针上提。运针以轻捻转、慢按轻提为基础。运针时,使针下经气向腰部周围传导。以泻法针刺委中穴时,针尖斜向上,捻针幅度较大,拇指偏重向后拉捻。当陈教授捻针导气后,患者渐感针下有一股气自腰向双足放射,腰部酸痛感减轻。留针30分钟。

灸法:出针后以艾条温灸双侧膈俞、关元俞。

治疗后,患者自觉腰部酸痛感减轻。于右耳的腰、肾点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二诊(2007年5月22日):患者诉经针灸治疗后,夜间腰部酸痛感大减,活动腰部亦无牵掣不适,昨晚夜尿次数减少为3次。但仍有耳鸣眩晕,纳仍欠佳。乃取穴:气海俞(双)、听宫(双)、阴陵泉(双)。以补法刺气海俞;听宫穴刺以补法,进针后只以捻转手法行针,拇指偏重向前推,不提插;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阴陵泉健脾祛湿。留针30分钟。

因患者小便频数,夜尿较多,出针后陈教授以艾条温灸关元穴与中极穴,加强固摄与气化功能。嘱其回家后仍可以艾条温灸腹部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加强疗效。

三诊(2007年5月25日):患者诉经昨日治疗后,耳鸣及眩晕症状减轻,精神改善,思食,小便次数减少,昨晚夜尿1次。察其舌脉,舌淡苔薄,脉细。陈教授认为前法合度,症续改善,取穴:百会、翳风(双)、命门、大肠俞(双)、阳陵泉(双)。百会、命门、大肠俞均以补法刺之;以平补平泻刺翳风、阳陵泉,进针后只以捻转手法行针导气,不提插。配以艾灸膈俞(双)、足三里(双)。留针30分钟。

四诊(2007年7月9日):患者喜诉经1个多月治疗后,困扰多年之腰痛消失,现步履如常,腰部活动自如,食欲增进,已无耳鸣眩晕。视之精神爽利,察其舌苔薄润,脉平,病已愈,乃除去右耳之贴压,治疗守上方再针治1周巩固疗效。嘱其平素注意避免腰部受寒,适当参加运动,增强体质。

1、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古人从病机方面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疼痛可止。这就提出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气血不通?是那个脏腑、那条经络气血不通?这对治痛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总结针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穴位来治疗。也就是说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这很重要的。古人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指教,如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也就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时,可取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穴、交位、会穴来治疗。这是由于经络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疗原则。

3、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脏腑气血不调时,用带门字(如期门、章门)或海字(如气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来治疗,通过这些穴位来调和脏腑气血,达到治疗因脏腑病而引起的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常影响到人的精神,病人烦躁、坐卧不安、失眠等。这就是疼痛影响到人的神明,影响到心。也有一些疮疡疼痛,兼有红肿,而又烦躁,是疼痛影响到血脉,而心主血脉、主神明,也同时影响到心的表现,因此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依据此理,在治痛时不论因脏腑还是是经络,只要病人出现坐卧不安,精神烦躁,脉数尿黄,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间使、心俞。药如: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连翘、黄连),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二、针灸治痛十个立法:简称“十法”

1、疏风止痛法

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风邪、调和荣卫。穴用风池、风府、风市。风池可袪风解表,风府袪风清神,风市袪风通络。此法以治外风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不是固定一点疼痛为特点。有汗、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风者都可以应用。

2、散寒止痛法

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络,行气止痛。穴用:大椎、后溪、昆仑。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能助阳以散寒。后溪是八脉交会穴,能通督脉,昆仑经足太阳膀胱经由上向下夹脊循背,寒邪伤人,首犯太阳。三穴共奏宜散寒邪,行气止痛之效。

3、袪湿止痛法

湿邪粘腻,易阻气机,滞在上常见头晕,头沉,滞在躯干常胸闷、腹胀。湿流四肢则胀痛,治疗均应袪湿消肿止痛。穴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三阴交可袪湿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浊,消肿袪湿。三穴共奏健脾、行气、袪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4、行气止痛法

气滞则痛,古有形伤肿,气伤痛之说,此处气滞,一指肝气郁结,二指思则气结,治当疏肝行气止痛。穴用:肝俞、期门、阳陵泉。肝俞、期门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气止痛。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可舒肝利胆。以上配合可治胸助疼痛、胃气痛、四肢走注疼痛。

5、活血止痛法

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发为疼痛,多为剌痛,其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穴用:尺泽、委中、膈俞。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为血之会穴。三穴能活血化瘀,何处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

6、温中止痛法

寒邪直中,或从内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经因寒者,均可使用。穴用:中脘、气海、脾俞。灸中脘、气海,可温中下二焦,散寒行气;脾俞针灸并用,温运脾阳,散寒行气止痛。

7、消导止痛法

食滞中焦,或停肠胃,常致便秘、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故须消导食积,通肠导滞,腑气通畅,胀痛可止。穴用:中脘、天枢、足三里。中脘调胃,天枢通肠,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腑以下行,增胃肠之蠕动,饮食积滞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8、养血止痛法

外伤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过多,常致筯脉失养而疼痛,有时疼痛游走无定处,治要养血荣筯止痛。穴用:肝俞、脾俞、阳陵泉。肝藏血,脾统血。肝俞调肝血以养筯,脾俞益脾而增饮食生血。阳陵泉为筯会,可舒筯利节止痛。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选穴。

9、清热止痛法

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火邪热盛,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易疼痛,诸如炎症的红、肿、热、痛。穴用:十宣、大陵、丰隆。十宣宜放血泻脏腑热,丰隆从阳明以泻六腑热。热去肿消,经通止痛。

10、补肾止痛法

肾主骨,肝主筯。肝肾亏损,则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则疼痛加重。治应补肝肾,强筋骨,肾气充实则筋骨不痛。穴用:肝俞、肾俞、太溪、大杼。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常致腰膝疼痛。若兼见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脉沉细弦,则可用此法。

附常见疾病穴位

1、脑炎后遗症: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00多个,计151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8个穴位(依次数大小为序,下同)依次是足三里、阳陵泉、合谷、曲池、三阴交、大椎、环跳、悬钟、肩髃、肾俞、风池、外关、哑门、委中、内关、昆仑、百会、太冲。

2、小儿麻痹后遗症: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80多个,计100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环跳、悬钟、阳陵泉、曲池、合谷、肩髃、肾俞、大椎、风市、三阴交、解溪、外关。

3、腮腺炎: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15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合谷、角孙、颊车、翳风、曲池、少商、耳尖、外关。

4、菌痢: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30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天枢、足三里、气海、曲池、合谷、关元、中脘、上巨虚、大椎、神阙。

5、肝炎: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62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肝俞、三阴交、胆俞、阳陵泉、中脘、太冲、脾俞、大椎、期门。

6、心律失常: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03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内关、心俞、神门、足三里、膻中、三阴交、厥阴俞、太溪。

7、高血压: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6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曲池、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三阴交、行间、内关。

8、哮喘: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77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足三里、大椎、定喘、天突、肾俞、风门、丰隆、膏肓俞、太渊、合谷、尺泽。

9、(支)气管炎、咳嗽: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38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肾俞、定喘、天突、足三里、大椎、风门、心俞、丰隆、膏肓俞、脾俞、鱼际。

10、呃逆: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28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内关、足三里、中脘、膻中、膈俞、天突、太冲、翳风。

11、胃下垂: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30多个,计15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胃俞、中脘、脾俞、气海、内关、梁门、中枢。

12、胃痉挛、胃炎、胃脘痛、胃扭转、十二指肠溃疡: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10多个,计83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天枢、上脘、太冲、三阴交、下脘、梁门、梁丘。

13、腹泻: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73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天枢、神阙、中枢、长强、关元、内关、脾俞、气海、大肠俞。

14、遗尿: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8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中极、肾俞、百会、气海、足三里、膀胱俞、阴陵泉。

15、尿潴留: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566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中极、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气海、曲骨、肾俞、膀胱俞、次髎。

1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2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6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内关、间使、神门、风池。

17、减肥、高血脂: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1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曲池、内关、阴陵泉、内庭、天枢。

18、肩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10多个,计87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4个穴位依次是肩髃、曲池、肩贞、天宗、臂臑、条口、合谷、外关、肩前、肩髎、肩井、后溪、巨骨、承山。

19、腰腿痛、坐骨神经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30多个,计126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5个穴位,依次是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秩边、悬钟、殷门、肾俞、大肠俞、风市、承扶、足三里、夹脊、次髎。

20、头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30多个,计78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风池、合谷、太阳、百会、印堂、头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上星、率谷、内关。

21、面神经麻痹: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160多个,计260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4个穴位,依次是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太阳、下关、攒竹、迎香、翳风、风池、水沟、鱼腰、颧髎。

22、三叉神经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36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下关、合谷、颊车、太阳、阳白、四白、攒竹、地仓、鱼腰、迎香。

23、偏头痛: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32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太阳、风池、率谷、合谷、太冲、足三里、丝竹空、百会、头维、悬颅。

24、中风: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40多个,计3414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8个穴位,依次是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肩髃、环跳、外关、太冲、悬钟、三阴交、廉泉、百会、风池、内关、地仓、颊车、风市、手三里。

25、癫痫: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的用穴共110多个,计51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大椎、百会、足三里、丰隆、内关、腰奇、鸠尾、水沟、长强、间使、合谷。

26、神经衰弱、失眠: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7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内关、足三里、神门、三阴交、风池、百会、心俞。

27、癔病: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6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内关、水沟、涌泉、足三里、中脘、曲池、太冲、神门。

28、落枕: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31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风池、悬钟、后溪、肩井、外关、肩中俞、养老。

29、颈椎疾病: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3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夹脊、大椎、风池、肩髃、曲池、天柱、合谷、后溪、天宗、肩井、外关。

30、腰痛、急性腰扭伤: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110共多个,计630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委中、肾俞、后溪、水沟、腰阳关、大肠俞、昆仑、命门、环跳、殷门、次髎。

31、泌尿系结石: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9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肾俞、三阴交、京门、阴陵泉、足三里、关门、膀胱俞、中极、太溪、水道、天枢。

32、男性不育、阳萎,遗精、精少: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84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肾俞、中极、命门、次髎、足三里、太溪、气海、太冲、神门、曲骨、内关。

33、肠道病、(急)腹痛、肠梗阻: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28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神阙、合谷、气海、三阴交、上巨虚、关元、大肠俞、阴陵泉。

34、胆石病、胆绞痛:涉及该病证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6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阳陵泉、胆俞、日月、足三里、期门、太冲、肝俞、胆囊穴、丘墟。

35、乳痈: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3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膻中、肩井、乳根、内关、足三里、少泽、曲池。

36、痔: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30多个,计83穴次,其中最高颊次的5个穴位, 依次是长强、承山、次髎、二白、大肠俞。

37、月经病、崩漏: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4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肾俞、气海、中极、太冲、血海、次髎、地机、内关、隐白。

38、胎位不正: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个,计3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2个穴位,依次是至阴、三阴交。

39、缺乳: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膻中、乳根、足三里、少泽、合谷。

40、疳积:涉及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8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3个穴位,依次是四缝、足三里、内关。

41、疮疖: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1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委中、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

42、粉刺、痤疮: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0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肺俞、合谷、曲池、足三里、大椎。

43、荨麻疹: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22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曲池、血海、足三里、大椎、合谷、风池、三阴交、委中、风市。

44、带状疱疹: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19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曲池、阳陵泉、太冲、合谷、足三里、支沟、内关、肺俞、血海、三阴交。

45、麦粒肿: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0多个,计4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6个穴位,依次是太阳、曲池、合谷、肝俞、睛明、四白。

46、近视: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1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睛明、承泣、风池、攒竹、太阳、四白、合谷、光明、瞳子髎、丝竹空。

47、耳聋、聋(哑):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49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翳风、听宫、听会、耳门、合谷、中渚、哑门、风池、百会、廉泉、外关、太溪。

44、鼻衄、鼻(窦)炎、嗅觉缺失: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43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合谷、迎香、上星、印堂、足三里、少商、风池、百会、太冲、肺俞、攒竹、列缺。

49、失语(音):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3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12的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廉泉、哑门、涌泉、内关、金津玉液、水沟、天突、照海、神门、通里、列缺。

50、咽喉病: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2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12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少商、曲池、大椎、天突、人迎、廉泉、照海、太溪、内庭、鱼际、尺泽。

很多人因为各种需要就会导致是长期坐着的,久坐就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现象,那么中医上面对于腰酸背痛有什么妙招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腰疼的妙招?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腰部。

中医治疗腰酸背痛有妙招,中医的能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一起了解下的哦。

中医治疗腰疼的妙招

尝试针灸

最近,在海内外现代医学针灸对背部病变的临床治疗中,正悄然兴起一股针灸热。椎间盘关节神经阻滞、椎骨关节劳损、腰骶骨痛等等都很适用。自己在家针灸,头疼脑热还能对付,腰酸背痛效果就不那么理想,毕竟还是专业人士更清楚穴位、更知道轻重。大多数半小时以内的针灸治疗都接受医保报销。

活络筋骨

把背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的最佳办法就是两个字:运动!原则上,什么运动都行,最重要的是别整天坐着不动,不然骨头就很容易僵化啦。得找出最喜欢的运动,好每天坚持下去。工作的时候,也可以有意识地伸伸懒腰、扭扭脖子、点点头。

调整姿势

超过80%的人坐立姿势不正确,或多或少给脊柱腰椎都造成了过重的负担。看来,挺胸收腹不光是为了好看,更多的是为了健康。当然,并不是说整天要弄得像在站岗放哨的兵哥哥一样,还是应该放松一点骨盆前倾,腰杆挺直,膝盖微曲,两腿开立,与髋同宽,双脚脚尖稍稍分开,这就是最佳站姿。而肩膀向后打开,自然下垂,就可以有效防止驼背。

按摩推拿

按摩能刺激肌肉及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同时还舒缓肌肉和神经,帮助骨髓和肌肉吸收养料和维生素。这些都会让后背更结实强壮,让疼痛没办法乘虚而入。有针对性的推拿和矫正还可以重塑轻盈的体态,改善肌肉紧绷或痉挛。尽管不能用医保报销,有机会的话,还是很值得一试的。

注意保暖

保暖也能起到消除紧绷、舒缓疼痛的作用:泡个热水澡或者洗个桑拿浴,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放松肌肉和神经。照射红外线灯、涂抹促进血液循环的软膏,效果也挺好的。不过,风湿病和坐骨神经痛却要避免热疗法,不然只会适得其反,加重症状,而冷水浴倒是合适的好办法。

均衡饮食

饮食习惯好坏不单单影响人体各脏器功能,铜、锌和维生素C能更好更快地通过结缔组织的骨胶原纤维把营养物质输送到背部的骨赂和软骨。所以每天多吃新鲜蔬果和全麦制品对背部健康可是至关重要的。相反的,糖、酒精、白面制品和动物脂肪则会导致结缔组织酸化,关节软骨老化,背也就隐隐作痛啦。

聪明休息

只有经常锻炼,保证血液循环,脊柱才能更好地吸收养分。其实这很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一些轻便的练习。比如,搭电梯、等红绿灯或者排队的时候,就可以把胳膊放在身体两边,腰腹放松、脑袋摆正。然后整个身体向上挺,感觉就好像在被一根绳子牵着走一样,但不可以耸肩,肩膀要尽可能不贴近耳朵。每一节脊椎骨都舒展开以后,再慢慢下缩。整个过程重复三遍。

小针刀助颈椎“理筋骨”

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颈椎错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和平衡遭到破坏,所以恢复颈椎(脊柱)正常的生理弧度,解除各种压迫是其治疗的根本原则。专业医生多采用“理筋正骨”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另外小针刀也逐渐发挥其优势,它兼取中西医之长,高科技生物电直接导入病损点,可以解除交感神经压迫,改善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缓解肌痉挛,促进无菌吸收,松解劳损粘连,阻断异常痛觉、冲动,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脉冲电疗

治疗慢性背痛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电脉冲。在泡澡的浴缸里接通持续直流电,可以减轻肿胀酸痛。电子探针刺激神经官能也可以有效控制背痛。还有一种新兴的类似疗法叫TENS,已广泛应用于肌肉、骨骼疼痛及腰部风湿等等。而医疗费用也在医保报销范畴里。

中医教你如何保护腰部

1扳肩推腰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一侧,一手推压腰部痛处,一手扳起患者对侧肩前部至最大限度,双手同时用力扳推。

2扳腿推腰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一侧,一手推压腰部痛处,一手从患者对侧腰关节前上方将其下肢搬起到最大限度时,双手同时扳推。

3腰部斜扳法

患者侧卧位,双下肢在上者髋膝关节屈曲,在下者伸直,术者一手推按住患者肩前部或肩后部,另一手抵住患者臀部或髂前上棘,将患者腰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

4腰椎旋转扳法

取患者前屈(按需要角度)坐位,一助手按住其下肢及骨盆。术者坐于患者后侧方,用一手拇指按住需要扳动的棘突,另一手从患者健侧腋下伸出,钩扶住其颈项部,将患者腰部从前屈位向健侧旋转。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一手用力扳动腰部,一手拇指同时用力推按其棘突。

5腰部后伸扳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按压其腰部痛处,一手从患者双膝关节前上方托起下肢,双手同时用力扳伸按压。

结语: 通过以上的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的治疗腰酸背痛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中医治疗腰部的妙方很多,我们可以学起来哦,防范于未然才是最好的,中医的护腰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腰部酸痛的毛病,通过腰部按摩,可以舒筋通络,消除腰肌疲劳,缓解腰肌痉挛与疼痛,使腰部活动灵活,强健有力。

1揉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与肚脐相对。右手或左手握拳,以拳尖置于命门穴上,先顺时针压揉9次,再逆时针压揉9次,重复压揉36次。坚持按揉此穴,可起到温肾阳、利腰脊的作用。

 2揉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命门穴相平。双手握拳,将拳尖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压揉,再逆时针压揉。每天坚持按揉此穴,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的作用。

 3揉腰阳关穴。

腰阳关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约与髂脊相平。左手或右手握拳,以拳尖置于腰阳关穴上,反复按揉。该穴为督脉上阳气通过处,每天按揉,可起到疏通阳气、强腰膝、益下元的作用。

 4揉腰眼穴。

腰眼穴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的凹陷处,与阳关穴相平。双手握拳,用拳尖按揉此穴,可起到活血通络、健腰益肾的作用。

  5拿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正中点处。双手对搓至热,以两手同时拿揉(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施力)两下肢委中穴,时间约一分钟。可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6捶腰阳关穴。

以手四指握大拇指成拳,手腕放松,用拳背部叩击腰阳关穴36次。每天叩击此穴,能起到振奋阳气、强健腰膝的作用。

 7旋转腰臀。

两手相互摩擦至热。然后,两手叉腰,大拇指在前,其余四指按住两侧肾俞穴,先顺时针旋转腰臀部9次,再逆时针旋转9次,连续36次。每天活动腰臀部,可舒筋活血、通利关节、强健腰肌。

导读:寒溼性腰痛主要是由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临牀表现为腰部疼痛,发冷沉重,屈伸转动不利,每遇阴雨天或腰部受寒受溼发作或加重,痛处喜暖恶冷,或四肢欠温,腹胀食少,舌淡体胖,苔白腻,脉沉迟或沉紧。

腰痛是时常发生在女人身上的一种症状,可分为肾虚腰痛、寒溼性腰痛、血淤性腰痛、盆腔炎引起的腰痛等。我们来看看中医都有哪些应对给类腰痛的良方。

腰痛是时常发生在女人身上的一种症状,生理期会腰痛,久坐不动时也会出现腰痛现象,尤其是白领,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不常走动,时间一长,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变大,从而引起各种病痛。除了以上症状,肾虚也是造成女性腰痛的因素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女性发生腰痛的几种情况。

1肾虚腰痛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虚腰痛是因劳倦过度损伤肾脏精气所致,劳累或房事后加重。同时也是女性最常见的腰痛。它的痛感为整个腰部绵绵作痛、隐痛,酸软无力。

中医理论中,腰为肾之腑,主生殖和女性月经。肾虚的症状有:健忘失眠,食欲不振,骨骼与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不耐疲劳,乏力,视力减退,听力衰减等,最常见的是肾阳虚引起的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腰膝酸软无力。女性每月月经失血过多,孕育、生产都会损伤肾气。已育妇女以及反复人工流产的女性比较容易出现此类腰痛。

出现肾虚腰痛可采用中医食疗法。如:

芡实核桃粥:芡实30克,核桃20克,红枣10枚,大米50克,煮粥常服。主要是补肾纳气定喘。

鸡蛋三味汤:鸡蛋1个,去芯莲子、芡实、怀山药各9克,白糖适量,煎成药汤,吃蛋喝汤,主治肾虚。

2寒溼性腰痛

寒溼性腰痛主要是由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临牀表现为腰部疼痛,发冷沉重,屈伸转动不利,每遇阴雨天或腰部受寒受溼发作或加重,痛处喜暖恶冷,或四肢欠温,腹胀食少,舌淡体胖,苔白腻,脉沉迟或沉紧。

寒溼性腰痛的治疗法则为散寒除溼,温经止痛。

方药:渗溼汤(《丹溪心法》)加味:干姜、丁香、苍术、白术、橘红、挟夺、甘草。

方义:干姜、丁香、甘草散寒温中;苍术、白术、衍红除溼焕脾;花苔健脾渗溼。

加减:冷痛较剧,肢冷较甚,拘急不好的寒甚者,加附子、肉桂以温阳散寒;关节肿胀、沉重的溼盛者加藿香、泽泻,并重用茯苓、苍术以除溼利水;若伴有风邪者(痛处游走不定),加独活、羌活、防风、桂枝以疏风散邪;病人伴有肾阳虚者,用独活桑生汤加减,或再加茧丝子、补骨脂、吴茱萸、巴戟天等。

3血瘀性腰痛

血瘀性腰痛是由于腰肌劳损或扭伤引起局部瘀血以及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这种腰痛也比较常见,痛感表现为局部刺痛和针扎样痛。这种情况,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肾炎等之后才能确定。因为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腰痛持续时间会比较长,早期与血瘀性腰痛不好区分,应该进行检查。

血瘀性腰痛的治疗法则为活血祛瘀,舒筋通络,可采用针灸法。

处方:肾俞、大肠俞、腰部阿是穴、委中。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阿是穴点刺后加拔火罐,吸去瘀血。

方义:肾俞、大肠俞为膀胱经腧穴,可结合腰部阿是穴,疏通腰部经气,活血祛瘀。委中为血之郄穴,用三棱针点刺,可收祛瘀生新之效。

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4盆腔炎引起的腰痛

盆腔炎等炎症引起的腰痛是育龄期女性较常见的腰痛,在临牀上也比较常见。其表现为腰骶部酸困疼痛,伴有小腹坠痛、白带增多等。

盆腔炎引发的腰痛原因可分为两种:一是盆腔炎因炎症而 腰痛;二是盆腔炎患者会由于压迫神经或癌细胞浸润盆腔结缔组织而发生腰痛。

盆腔炎引起的腰痛,病根在于盆腔炎,想要缓解腰疼症状,应该首先治疗盆腔炎。随着盆腔炎原发疾病的好转或治愈,腰痛症状可逐渐转轻和消失。

治疗盆腔炎,可采用中医疗法。

法一:金银花30克,土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通草6克,大黄5克,白鸡冠花15克。水煎,每日一剂,适用于急性盆腔炎。

法二:黄连30克,黄柏、黄芩各90克,大黄60克。共研细末,蜜调或水煎,热敷于下腹部,每日两次。适用于急性盆腔炎炎症浸润期。

法三:丹参20克,赤芍、元胡各15克,木香10克,夏枯草、薏苡仁、败酱草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想不做腰痛女人,除了要对症下药,及早治疗,日常生活中也应多注意,未雨绸缪。比如腰部肌肉要锻炼。倒走、瑜珈、慢跑等都可以,常扭腰也是不错的。

对于久坐的上班族来说,可以时常做扩胸运动(此时,双肘要放平),以及向后仰腰、向上牵拉等,缓解久坐疲劳。

对于在月经期、生孩子损伤肾气的女性,应该时刻注意腰部的保暖。如坐月子期间,要穿长衣服保护腰部,以免出现月子病中的腰痛。

对于爱穿高跟鞋的女性来说,不宜穿太高的鞋,这样容易增加腰部的劳累。同时,生理期、哺乳期尽量 低腰裤。

此外,牀垫厚度对腰部也有影响。牀垫要适中。由于腰部有一个生理曲度,牀垫还可适当加厚,中度硬度即可,从而让腰肌充分休息。

腰酸腰疼?针灸治疗腰酸疼的秘诀

从西医上讲,腰痛是不同原因造成的腰部骨骼和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以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从中医上讲,腰痛多因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