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古玩瓷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如何鉴定古玩瓷器,第1张

怎样鉴别瓷器是古董还是现代的仿造的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琥珀的种类琥珀品种颜色变化繁多,而不同色系的琥珀又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金珀聚财,血珀避邪,密蜡是药珀等等”,琥珀的颜色深沉典雅、古朴含蓄。故在西方又有“低调贵族”的美誉。从传统习惯上来讲:透明的称为琥珀,不透明状或半不透明状的琥珀称为密蜡。依据专业角度来讲的话,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金珀:**,晶莹如黄水金、很珍贵。血珀:红色,出土年代久远的透明琥珀,色如高级红葡萄酒的颜色。蓝珀:颜色为蓝色。绿珀:颜色为绿色。瑿珀:在正常光线下是黑色,在强光照射下透出红色。古籍中载瑿珀为“众珀之长、琥珀之圣”。花珀:介于透明琥珀和不透明之间的琥珀。虫珀:包裹有昆虫、树叶等包裹体的琥珀。骨珀:白色的琥珀。密蜡的划分主要有受地热影响变为红橙色的以及半透明的琥珀称为金绞;还有就是很少见的象牙白、孩儿脸等等。琥珀的真假鉴别琥珀是史前松树脂的化石,形成于4000万年至6000万年前,琥珀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以及少量的硫,硬度2-3,比重105-110,熔点 150C-180C,燃点250C-375C。琥珀是很"涩"的物质,没有两块琥珀是完全相同的,用科学仪器可鉴定出其成份及结构。对琥珀一般根据其很低的比重和硬度来鉴定,此外,折射率也是十分特殊。其具体测试方法如下:比重测试天然的琥珀质地很轻,琥珀(在无任何镶嵌物)的密度在105 -110之间,所以在1:4的盐水里(1份盐,4份水),真品上浮,赝品会下沉。另一种有用的测试方法是把未知材料放到饱和盐的溶液中,琥珀在盐水中将飘起来,而大多数材料将沉下去。这种测试方法通常足以将琥珀与电木和其它许多塑料特质区分开。人工合成之仿冒琥珀:材料为贝克来(Bakelite,或称电木)及赛璐洛,甚至压克力都常被用来仿冒琥珀,但它们的比重太重,于饱和食盐水中会下沉,而真琥珀会上浮。有一种名为聚苯乙烯的塑料,它的比重与折射率与真琥珀相当接近,以上法无法测出真伪,但它摩擦时没有松香味,而人工合成物合成时都会有臭味。「透明琥珀」的比重较大,「不透明琥珀」(例如骨珀, Bone Amber)的比重较小,带虫的琥珀比重更小。针烧&加热测试把针加热致红,烫在琥珀的表皮,会有松香味、色黑,塑料品会局部溶化而粘住针头。也可用一根细针,火烤热后刺入蜜腊或琥珀,然后趁热拉出,若产生黑色的烟及一股带着松香气味的就是真琥珀。若是冒白烟并产生塑胶臭味的即是塑胶合成的膺品,另外在拉出针时,会"牵丝"出来的是假琥珀,真品则不会。将小碎片缓缓加热时,电木放出强烈的电碳酸气味,赛璐珞发出樟脑气味。乙醚测试在难以觉察的位置滴一小滴乙醚,停留几分种。如果琥珀被乙醚所腐蚀,那么乙醚挥发后,就会在其表面留下一个斑点。由于乙醚挥发十分快,有时必须用一大滴乙醚,或不时地补滴。用琥珀粉高温压制的再生琥珀虽然外观很接近天然琥珀,但是如果抹上一点乙醚,几分钟后就会有发粘被溶解的感觉。也可利用指甲油的去光水测试其表面,琥珀不会有任何反应,而柯巴树脂则会腐蚀。苯乙烯脂和贝壳松脂在乙醚中浸泡5-2分种后,就发生膨胀和软化。声音测试将无镶嵌的琥珀珠子放在手中轻轻揉动,会发出很柔和略带沉闷的声响,如果塑料或树脂的声音则比较清脆。折射率测试因为琥珀是一种非晶质物质,所以是各向同性的,无解理,无多色性,也无双折射,而一般电木的折射率为160左右,所以折射率也是有用的区分指标。琥珀的折射率一般有变化,但通常接近154,可低至1539,高至1545。气泡观察测试因琥珀属天然化石容易脆化,所以珠宝业界允许其经过其一些加工处理,使其不易脆化,而这过程中会因温度使得琥珀内部的天然气泡产生变化,如膨胀或爆裂,因而形成不同形状的内部花纹,俗称结晶花,这样形成的结晶花朵通常成不规则状及其内含的气泡通常呈规律圆形。再生琥珀:它是将天然的琥珀碎粒磨成粉末后,加上一些塑料原料重新加温后合成再生琥珀,通常会添加亚麻仁油调色,然后以高压压成一大块琥珀。于此过程中常会混入气泡,但再生琥珀的气泡通常会被压扁,而成长条形。摩擦测试琥珀在摩擦时有一点很淡的松香味。摩擦会产生香味的琥珀叫"香珀"。一般琥珀只有燃烧时才会散发出很浓的松香味。眼观察测试真琥珀的质地、颜色深浅、透明度、折光率等会随着观察角度和照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感觉是任何其它物质所没有的。只要你拥有特别喜欢的琥珀超过三种颜色并且超过三个月,是没有人能骗得了你的。琥珀透明但很温润,不象玻璃、水晶、钻石那样无遮拦地具有通透性。假琥珀要么很透明要么不透明,颜色发死、发假。另因人工制作时高温加热而严重破环了琥珀的天然结构而产生的许多气泡爆裂的“结晶花”,大多是规则且密集的圆形且很刺眼,会感觉到是死气沉沉的冷光。接触琥珀时间较长以后,凭直觉就能辨别真伪。硬度测试用针呈20-30度角轻轻斜刺琥珀背面时(您认为不会对琥珀造成伤害的位置)会感到有轻微的暴烈感和十分细小的粉渣。如果是硬度不同的塑料或别的物质,要么是扎不动,要么是很粘的感觉甚至扎进去。酸碱性真正的纯天然琥珀对一般的日常酸碱是具有相当的耐腐蚀性的,因为产自于波罗的海的琥珀很多就是从海里打捞上来的,它们在海里本身就待了上亿年,如果不耐酸碱我们恐怕早就见不到了。虫珀的鉴定方法天然的虫珀中昆虫等杂物应是立体的,生态灵动自然,有挣扎的感觉,有些大一点的昆虫,嘴前还会有他最后一口气呼出的小气泡呢!人工填塞的昆虫则是已被处理过,压得扁扁的,而且天然的有昆虫的琥珀极为罕有,价格也极昂贵。蜜蜡的鉴定方法国际上蜜蜡专家判定真品蜜蜡的唯一方法就是遇热变红变黑或起星。另用琥珀碎料经过压制形成颜色透明鲜艳的彩色蜜蜡很多表面可能有人工入色处理。蜜腊因含琥珀酸较高所以不透明,蜜腊戴久了因人体温的关系,琥珀酸减少会慢慢变成透明的琥珀 更多信息请登陆博宝宝珍商城自行查阅。

文/江寒园

《史记》百三十篇,汉太史司马迁所作。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之同州韩城县。

两汉时并未有“史记”之名,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太史公记”。“史记”之名,盖起于魏、晋间,实“太史公记”之省称耳。

司马迁为当时春秋家大师董仲舒之受业弟子,其自序有云“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就是说我本有救世之志,但如果只是干巴巴的讲道理,你们看了也没多大印象,倒不如借诸多人物史实说个历史故事,之后再抒发议论,这样你们便能更加深刻的体悟到这些兴亡治乱的道理了。

所以其著书的最大目的,也就是借这史事为手段,而抒发司马迁的“一家之言。”这其实和《春秋》之旨趣相同——孔子所作《春秋》,表面上像一部二百四十年的史,但其中实在有很多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

司马迁也私下将其所作《史记》自作《春秋》。在其《自序》中有言“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注:汉武帝获麟在元授元年冬十月,即公元前122年),而孔子作《春秋》,也是到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为之。

刚才虽说司马迁借诸多列传而抒发自己的“一家之言”,但不能说《史记》就毫无历史价值了。古代史官大都世袭,积攒了不少史料,司马迁早年足迹几遍至天下。所述秦汉间事,因年代相差不远,更是有幸亲自听当地老人谈及古事,是以其史料之真实性应有一定保证。且其《自序》有云:“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可见司马迁是很有职业情操的,只是“整齐其世传”,而并非凭空创作。

除此之外,《史记》开创了以个人列传而入史的先例,《史记》凡百三十篇,除十表八书外,其余都是个人传记,这不仅是在中国,即使是在外国史及过去的古籍中也没有过这种体例。

另外,以前的史书要么是一件事情的关系文书(尚书),要么属于各地方的记载(像《国语》、《战国策》)要么是一个时代的记载(春秋、左传)。而《史记》举其时所及知之人类全体自有文化以来数千年之总活动冶为一炉,自此认识历史为整个浑一的、永久相续的(梁启超语)。《史记》实际上是整个中国通史的第一个开创造,而班固以下,基本就都是断代史,跟不上司马迁的精神了。

第三、《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本纪及世家一部分为编年体,用以定时间的关系;

列传则以人为主体,贯彻历史及其时代风貌精神;

八书则描写自然现象及社会制度,与列传当中“人的历史”相互协调

十表仿效《周谱》,表法确立好后,各个事件的脉络也都清楚了。

《史记》以这四个部分而成书,互相调和,脉络交织,体例谨严,共筑成一个总的整体。其影响力可谓笼罩千古,后世作史者,虽有增减,但总的体例组织概莫能出。

四、《史记》虽然说是史,但仅就文学来看,依然有很大的价值。其叙列扼要美妙。后世列传,多藉史以传人,而《史记》之列传,唯藉人以明史,所以和社会没太多关系的、对历史进程没多少影响的这些,滥竽的也少。

另一方面,《史记》也有颇多后人误入补续之作。读史时需对其加以甄别剖析,还太史公以本来面目。

首先,《史记》就不一定是全本,就像《红楼梦》等很多名著都有后人续作,《汉书·司马迁传》说:“十篇有录无书”,《后汉书·班彪传》说:“十篇缺焉”。但现存《史记》一百三十篇具足,不亦怪哉?

而且前面说过,太史公《自序》说,史记也就写到武帝获麟为止,这个时候是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然而《史记》中记载元狩元年以后事甚多。

但是这个年限并非铁证,另还有“讫太初说”“讫天汉说”“讫武帝末说”,后两者是后人所附加,且不必理会。但第一个也是出自《太史公自序》,不过是在序言后的一小段字。太史公以史记自比春秋,衡以情理,应该以武帝西狩获麟为止,但太初、天汉间,太史公也还在世(天汉元年,太史公才46岁,其卒年据考证应该和武帝相仿佛,大约58,59左右),如果记录下这时候的事,也可以理解。但在公元前88年之后(也就是太史公卒后),《史记》中所述之事,绝非子长亲笔,必为后人补续伪窜。

严格甄别的话,还是应该以元狩元年为分界点。即使稍微放宽一点,也最多到太初末年。这之后的,必是后人附会(有褚少孙之补作、有刘歆等故意窜乱)。

比较明显的如《滑稽列传》、《田叔列传》、《张丞相》传篇末皆有“褚先生曰”

全篇皆伪的,已经考证出来的有《武帝记》、《日者传》、《龟策传》

而刘歆故意窜乱的,要分辨出来难度比较大。

据此,诸君读史时,必得对其加以甄别,还太史公以真面目。

但是除此之外,如《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信陵君列传》、《太史公自序》等皆是千古名篇。如班固所言史公之“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史相衬,良史之才”。

作者姓名不可靠

在传统的文献学家眼中,古人有很多制造伪书的动机,例如某人对自己的著作没有信心,要借助古人的大名来壮声势;又例如某人在与别人进行学术论争时,为了要胜过对方,于是假托古人之名伪撰图书,或是直接窜改古书,再利用这部书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而伪书的特征则主要有两点:一、作者姓名不可靠。例如说某部古书标明由某人所作,但从书的内容看,这个人不可能是作者。二、著作年代不可靠。例如说某部古书号称作于某时,但书中记载的事物只出现于较后的时代,这部书的著作年代自然是不真实的。传统的文献学家也把这类古书划为伪书。而清代的学者,更归纳出许多辨别古书真伪的方法,好象根据书的来历是否明确、书的流传过程是否清晰、不同时代的书籍目录记录某书的卷数是否一致等,作为判别古书真伪的标准。有了这些严格的准则,很多“身世不明”或“品质不纯”的古书,便也难逃学人的法眼。清末的著名大臣张之洞即曾说过:“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身世不明品质不纯

《孔子家语》这部古籍,是中国图书史上其中一部最著名、也最受人关注的“伪书”。在古代,经、史、子、集这四个古书大类,一直以经部的书籍最受古代学人重视,因为这些经典都跟孔子有关:有的曾经由孔子亲自整理、作为教导学生的教材,有的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论和事迹,有的则阐释孔子或后世儒家学派的思想学说。《孔子家语》所记载的,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说话和故事。我们知道,位列《十三经》的《论语》,就是孔子和孔门弟子的言行记录;而由于内容相类,《孔子家语》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被归入《六艺略》的“论语”类。不过,因为《孔子家语》在汉代曾经一度失传,当汉末的经学大师王肃,声称自己从孔子的后人孔猛那里获得这部古籍,并为它作了批注时,它的来历便开始遭到世人质疑。此外,《孔子家语》的大部分内容,又跟若干先秦和汉代古籍记载的孔子事迹大致相同。符合了“身世不明”和“品质不纯”这两大条件,到了宋代,《孔子家语》便被明确挂上了“伪书”的卷标,它在史志目录的地位,也由“经部”下降至“子部”。

中国古籍辨伪是一项考证古籍书名、作者和内容真伪及著作年代的研究工作。伪书的出现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作伪的程度也各有不同;有的伪题作者和书名,有的时代混淆,有的在内容上真假杂糅等等。中国现存古典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程度不等地存在此类问题,清代张之洞曾有“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的论断。结果是造成了众多冤假错案。

湖北男子查古籍找到古墓群后进行盗墓,其实类似的盗墓案件还有许多,山西省最高院就发布了三起典型的盗墓案例,分别破坏了古文化遗址,盗掘汉代古墓以及疯狂挖掘古墓葬。

湖北的这名男子可以说是十分厉害的,49岁的他整日游手好闲,于是在网上购买了金属探测仪来勘测地下的金属物质,谁知道某一天他竟然发现金属探测仪显示某个地方存在疑似古墓,于是他回去之后翻阅了大量的古籍,并且四处进行打听。最终锁定了周边三处古墓群,但是他知道如果光天化日之下直接进行挖掘的话,肯定会被警方抓获的,于是他以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打掩护,勾结挖掘机司机以及包工头一起挖掘古墓,最终成立了一个七人小队对古墓进行盗窃,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还是被公安机关给抓捕归案,类似的盗墓案件还有许多。

湖北男子查阅古书定位古墓群进行盗窃,以种植农作物打掩护但最终还是被抓获,类似的案件还有许多,赵某某就因为破坏古文化遗址被抓捕。

时间回到2020年9月4号,赵某某带领着五人小队在小白乡的某个遗址进行盗墓。接到群众举报之后关机关,先后将这五人全部抓获,涉案的地点其实是政府已经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白燕遗址,按照法律这四个人以盗掘古文化遗址罪被判处了四年的游戏徒刑,并且一共处罚金1万块钱。关于盗墓的类似案件还有李某盗掘汉代古墓以及吕某疯狂挖掘古墓群。

其实盗墓的性质都差不多,都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他们的共同目标就只有一个,将古墓当中的文物**出来进行转卖换取钱财,**古墓不仅破坏了国家文化遗址,还对里边的文物造成了破坏,在法律上面是严厉惩戒的。盗墓是违法犯罪行为,当我们发现有人盗墓,一定要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因为保护国家文物人人有责。

如何鉴定古玩瓷器

怎样鉴别瓷器是古董还是现代的仿造的(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