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包括什么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书籍装帧包括什么内容?,第1张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中国古代书籍并没有“装帧”一词,而是装订,即艺术设计和工艺制作的总称。即书籍装帧的原则是保护书籍完好,使阅读功能和审美要求辩证地统一起来,而绝不是单纯的装饰华丽。这一原则对于现代的书籍装帧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扩展资料

装帧形式

1、卷轴装,这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装帧形式,特点是长篇卷起来后方便保存,比如隋唐时期的经卷。

2、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进而来的,特点是一反一正的翻阅,方便了翻阅。

3、旋风装,是在经折装的基础上改进的,特点是像贴瓦片那样叠加纸张,也需要卷起来收存。

4、蝴蝶装,是将书籍页面对折后粘连在一起,像蝴蝶的翅膀一样,不用线却很牢固。

-书籍装帧

卷轴装

纸书写完,由尾向首卷起,就成了最简单的卷轴装,盛 行于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

天轴(杆)

轴 签

边准(乌丝栏)

褾 (包头)

旋风装

这种装帧形式,书页鳞次相接,且能随意翻转,故又 称为“龙鳞装”

、“旋风叶子”,出现于8世纪中叶。

经折装

又名折子装,将长幅纸卷,按照一定的宽度连续左右 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在首尾各加贴一张厚纸作封皮,就是 简易的经折装,主要被佛道经典所采用。

梵夹装

梵夹装是古印度佛经原有的装帧形式,经文书写在贝 多树叶上,齐成一叠,在前后各夹一块木板,然后穿孔结 绳而成。这种形式随佛经一道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曾 在唐五代一度流行。

蝴蝶装

简称蝶装,版心向内,其余三边均留有空白,不致损 污内部文字。在唐末五代时出现,盛行于宋代、元代,是 严格意义上的册页装的最初形式。

包背装

又称裹背装、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装订形式。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 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大约出现于南宋,元明时 盛行,清朝发展到顶点。

线装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 由包背装转化而来。大约起源于两宋之交,于明代中叶以后 盛行,也是现存古籍最普遍、最进步的一种装帧形式。

设计原则

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书籍装帧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儿童类书籍形式较为活泼,在设计时多采用儿童插图作为主要图形,再配以活泼稚拙的文字,来构成书籍封面。

2画册类书籍 开本一般接近正方形,常用12开、24开等,便于安排。常用的设计手法是,选用画册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再配以文字。

3文化类书籍 较为庄重,在设计时,多采用内文中的重要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文字的字体也较为庄重,多用黑体或宋体;整体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

4丛书类书籍 整套丛书设计手法一致,每册书根据介绍的种类不同,更换书名和主要图形。这一般是成套书籍封面的常用设计手法。

5工具类图书 一般比较厚,而且经常使用,因此在设计时,防止磨损多用硬书皮;封面图文设计较为严谨、工整,有较强的秩序感。

正文设计

正文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的重点,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正文字体的类别、大小、字距和行距的关系。

2字体、字号符合不同年龄人们的要求。

3在文字版面的四周适当留有空白,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舒适美观。

4正文的印刷色彩和纸张的颜色要符合阅读功能的需要。

5正文中插图的位置以及和正文、版面的关系要恰当。

6彩色插图和正文的穿插要符合内容的需要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扉页设计

书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文化。因而在封面设计中,哪怕是一根线、一行字、一个抽象符号,一二块色彩,都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思想。既要有内容,同时又要具有美感。达到雅俗共赏。

扉页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不断发展的需要。一本内容很好的书如果缺少扉页,就犹如白玉之瑕,减弱了其收藏价值。爱书之人,对一本好书将会倍加珍惜,往往喜欢在书中写些感受或者缄言之类的警句,若此时书中缺少扉页,该是多少的遗憾。

书中扉页犹如门面里的屏风,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扉页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有的采用高质量的色纸;有的还有肌理,散发出清香;有的还附有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或与书籍内容相关并且有代表性的插图设计等。这些对于爱书的人无疑是一份难以言辞的喜悦,从而也提高了书籍的附加价值,吸引更多的购买者。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扉页设计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真正优秀的书籍应该仔细设计书前书后的扉页,以满足读者的要求。

插图设计

插图设计是活跃书籍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它,更能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和对内容的理解力,并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尤其是少儿读物更是如此,因为少儿的大脑发育不够健全,对事物缺少理性认识,只有较多的插图设计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才会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目前书籍里的插图设计主要是美术设计师的创作稿、摄影和电脑设计等几种。摄影插图很逼真,无疑是很受欢迎,但印刷成本高,而且有的插图受条件限制而通过摄影难以达到,如科幻作品,这时必须靠美术设计师创作或电脑设计。在某些方面手绘作品更具有艺术性,或者是摄影力所不及的。总之,各有所长。

第一章 书籍装帧的初期形态  一 结绳书、契刻书  二 图画文书  三 陶文书  四 甲骨文书  五 金文书  六 石文书、玉文书  七 书籍装帧初期形态的特点  第二章 书籍装帧的正规形态  一 简策书、木牍书  二 帛书  三 卷轴装书  四 旋风装书  五 粘叶装书、缝缋装书  六 书籍装帧正规形态的特点  第三章 书籍装帧的册页形态  一 梵笑装书  二 经折装书  三 蝴蝶装书  四 包背装书  五 线装书  六 书籍装帧册页形态的特点  第四章 古代书籍装帧与文化  一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版式.  二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结构  三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装订  第五章 古代书籍装帧与审美文化  一 古籍里的美学思想  二 书卷气  三 书籍内容和装帧的文化同一性  第六章 毛笔  一 毛笔的发明  二 毛笔的形制  三 历代的毛笔  四 毛笔与印刷  第七章 墨  一 墨的发明  二 烟墨与石墨  三 历代制墨、用墨简况  四 印刷用墨  第八章 纸  一 纸的发明及蔡伦造纸  二 已发现的古代纸  三 早期的造纸技术  四 历代造纸及用纸  第九章 雕版印刷  一 绪论  二 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准备  三 雕版印刷术  四 历代的雕版印刷  五 雕版印书的字体  六 雕版印书的版式  七 雕版印书的封面  八 雕版印书的牌记  九 雕版印书的刻工  十 雕版的套色印刷  十一 雕版印刷的中国古代纸币  第十章 活字印刷  一 活字印刷的发明  二 泥活字印刷的发展  三 活字印刷的发展  第十一章 古籍的捅图版面  一 插图的起源  二 唐代的插图版画  三 五代的插图版画  四 宋代的插图版画  五 辽金西夏和蒙古的插图版画  六 元代的插图版画  七 明代的插图版画  八 清代的插图版画  九 木版年画  十 插图版画的艺术特色  第十二章 版本简述  一 版本名词的固定  二 版本涵义的扩大  三 版本名称的区分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一览表 杨永德  古籍书面与现代书封面 杨永德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元氏长庆集-(唐)元稹撰-影印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31年董氏茭门别墅刻本-电子版PDF下载

责任者:(唐)元稹撰

版本项:影印本     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31年董氏茭门别墅刻本

出版发行项:

丛编项:

版本书目史注:13行23字,白口,左右双边。

现有藏本附注:王国维校并跋。

四部分类号:集    别集 唐五代

本资料为古旧文献的电子版本、通常为PDF格式,清晰度与原本保持一致,原本收藏于国内图书馆中。

古籍知识延伸阅读

中文古典典籍是指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古代的汉文典籍,主要是指经过历史的淘汰选择,被人们所公认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著作,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

在中国以外的汉字文化圈地区,虽然有本土的语言,有些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汉字、汉文(文言文)曾经长时间是这些地区的官方语文,因此这些地区也有不少汉文写成的文献,包括史书、官方文件、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为了与以本土语言书写的典籍区别,通常会把这类典籍称为汉籍。

中国古籍或中国古典典籍一般指的是“公元1911年(含)以前出版的书籍,包括抄本及刻本”。具体而言,可以说是以印刷或书写成“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如包背装、线装、蝴蝶装等)、以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内容,并且用中国传统著作方式进行著述的书籍”。

中国古典典籍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社会和自然作精心思考的精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扫六合,焚书坑儒;汉武中兴,广求遗籍。最早将中文典籍集成目录的是西汉刘向的《七略》。

定义

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凡例中,就古籍提出较完整定义:

(1)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编撰出版的以手工纸为文字载体的书,皆为古籍;

(2)1911年以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或稍后一个时期编撰出版的图书,凡内容属于传统学术文化,采用传统著述方式,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一般为线装)的图书,亦视为古籍。

历史

中国的典籍有好几次大规模的销毁,令不少古籍失传。第一次为秦朝的焚书坑儒,以后梁元帝萧绎,明朝朱元璋也曾作过类似的行为。清朝乾隆时期,全国大修四库全书,然而进献的图书中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文献被禁毁。

装帧

常见的有木匣装、包角、卷轴、梵夹装等。

线装古籍

主要是指中国历代典籍(包含明清之际西洋人用汉字刊行的基督教文献)以线装形式呈现的书籍。传统以来的分类方式众多,自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以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为众人所熟悉的分类法。东海则采: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部、方志部等六大部,各部再以若干小类(如经部又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四书类、孝经类、小学类、经总类等小类)[1]区分之,藉以统辖线装典籍。

蝴蝶镶:蝴蝶镶在现存古籍中,只能算一种特殊的装订印刷形式,不知它出现的具体年代,也讲不清它的消亡时间,而清代内府刻书中这种形式也确实存在。笔者近期整理内府刻书时发现几部,如:清乾隆十七年武英殿刻本《平定两金川方略二十六卷图说一卷》,嘉庆年间武英殿刊刻的《钦定大清会典》,道光十六年国子监刊刻的《钦定国子监志》,其装帧及版刻形式未见前人提及,也未见有关书目文献记载。

  在一般的古籍插图版画中,卷轴装、经折装常见形式为卷首扉画及图文相间的插图版画,蝴蝶装比较适合整页的版画,包背装、线装的插图版画,则多为上图下文、上文下图、左图右文、前图后文、后图前文,以及两面相连等图文形式。如《御制避暑山庄诗图》《圆明园四十景诗》等,多为整版折页版画,这种装帧形式不利于翻阅,容易损坏。而《大清会典图》等书的插图版画,则由四个半页或八个半页整版雕刻,整纸印刷,左右两个半页为文字,中间两个半页为一整幅版画,每版中有两个书口、两个页码,中间版画打开后与蝴蝶装类似,但中间折缝处不粘于书脊,左右两个半页版框外装订纸加长并回折。因书脊装订处为二层纸,故折回后左右两半页框外装订印分四层纸,装订成册后薄厚均匀,有如古籍金镶玉做法。这种装帧和版刻形式在线装书籍中非常罕见,有专家称其为“蝴蝶镶”,当由蝴蝶装改进而成。至于在蝴蝶装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蝴蝶镶”,是否为清代内府首创?目前还很难断言。但这种装帧形式相当科学,对于古籍的翻阅和保护都非常有利,无疑属于古籍装帧艺术史上的一项新发明。不过,由于它要求整块雕板,整纸印刷,装订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未能普及,在存世的古籍中非常罕见。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人类社会自从出现文字后,便出现了承载文字的书写材料。书写材料的变化,影响了装帧方式的演变与更新。唐末至两宋时期为中国书籍装帧方式从卷轴装发展至册页装的重要变革期。那么深受唐宋影响的日本的典籍装帧与唐宋的不同呢?

一、中国典籍装帧的主流演变及宋版装帧的方式特点

中国的书写材料发展至竹木简后,出现了与之并行的材料——兼帛。帛书的装帧方法可以理解为与简策书相似,称为“卷轴装”,唐与唐之前的典籍主要为这种装帧形式。帛书上下设有边栏,模仿简策书的编绳,两行文字之间绘有竖线,类似于两简之间的间隔缝。卷轴装在书尾装一木轴,以轴为中心,从后往前卷起,并在中心系绳带防止散开。造纸术的发明与运用逐渐取代了竹木简和廉帛,但传统的手写方式及卷轴装装帧方式仍然盛行。

二、日本平安时代的典籍装帧历史及其形式

平安时代主要包含“唐风文化”“国风文化”以及“院政期文化”三种文化类型。在装帧历史方面,因不同阶段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卷轴装、粘叶装、缀叶装、大和缀等主要装帧方式,这四种装帧方式同为日本装帧史从卷轴装向册页装转变的重要代表。

三、从装帧形式、历史渊源探究两国典籍装帧方式的异同

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文学、绘画、佛典等以卷轴装为主,日语称“卷物”“卷子本”,施有绘画的称为“绘卷物”。目前,日本最古老的绘卷物为平安末期的《源氏物语绘卷》,因文字与绘画两者交叉式出现于同一卷轴内,也被称为“交互绘卷”。

比较两国的卷轴装,可以得知,受遣唐使制度的影响,平安初期尚属于唐风文化,日本以唐盛行的卷轴装为模板学习其装帧方式。但因现存遗物有限、装帧方式相似度较高,所以关于卷轴装,该时期两国的差异难以断定。即使至桃山、江户时代,卷轴装改为册页装的事例也不为多见,卷轴装一直使用至19世纪末。此外,平安初期旋风叶、经折装不如卷轴装普及度高,在日本,经折装主要用于石碑的慕刻和拓本,也不排除用于佛典及习字的写本,与我国在使用领域略有不同。

综上所述,平安初中期,主要收集唐、北宋时期的典籍并学习效仿其装帧方法,又因雕版印刷尚未出现普及,仍为以手写本为主的昌盛期,这一点是影响两国装帧方式不同的关键原因。比较敦煌遗书的装帧方式后可以断定,日本册页装帧方式的粘叶装、缀叶装及大和缀,毫无例外是以唐、五代时期的手写本和宋版装帧为基准发展而成的产物,并非日本原创的装帧方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