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第1张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oral aphthae)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归入“口疮”范围内,患病率高达20%左右,居口腔黏膜病的'首位。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欢迎阅读。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① 脾胃积热

 症状:数目多而密集的浅溃疡,周边充血,中心区表面有淡**假膜,灼疼明显。面红热,口渴口臭,唇红干燥,尿黄便干,舌质红、舌苔黄或厚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通腑。

 方药:清胃散加减。生石膏15g,黄连10g ,黄芩10g,栀子3g,当归12g,生地10g,寸冬10g,赤芍10g,牛膝10g。若便秘加大黄、芒硝;红肿者加二花、公英。

 ② 心火上炎

 症状:口舌生疮,溃疡面积小而数目多,多位天舌尖和舌前部或舌侧缘,溃疡周边充血明显,灼痛剧烈;口热口渴,急躁心烦,夜寐不安,小便短赤涩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药:导赤散合泻心汤加减。生地10g,竹叶6g,黄芩12g,黄连12g,滑石9g,木通10g,栀子12g,丹皮10g,赤芍10g,甘草20g。尿赤加白茅根、大小蓟;烦躁口渴加麦冬、玄参

 ③ 肝郁气滞

 症状:口舌生疮,多位天舌缘,溃疡数目少。复发与情绪及月经有关,经前复发,经后渐愈,月经失调,量过多或过少,经血有块,小腹胀疼。胸肋胀闷,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经前乳房胀痛。舌尖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调理冲任。

 方药:丹枝逍遥散加减。柴胡6g,龙胆草9g,栀子9g,香附6g,枳壳6g,赤白芍各10g,川芎20g,当归10g,菊花10g,益母草10g,生地 10g,甘草20g。若前不见古人情严重可形成气滞血瘀,可用桃红四物汤或合失笑散加减。常用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川芎15g,桃仁 10g,红花10g,鸡血藤15g。

 ④脾虚湿困

 症状:溃疡数目少,面积大而深,久治难愈合,口淡乏味,口粘不渴,头晕头重,胃脘满闷,食欲不振,便溏腹泻,体弱乏力,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数。

 治法:益气健脾,芳香化湿。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11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10g,薏仁20g,半夏6g,厚朴6g,泽泻10g,佩兰10g,砂仁10g,桂枝10g,木香10g,炙甘草20g。纳差加焦三仙、莱菔子;嗳气时加旋复花、代赭石。

 ⑤阴虚火旺

 症状:口舌生疮,好发于舌根,舌尖及舌下,溃疡数目少,周边微红,灼痛轻微,口燥舌干,面热唇红,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急躁,五心烦热,尿黄便干,舌苔薄黄,脉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20g,玄参10g,山萸肉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麦冬12g,知母12g,黄柏12g,黄连12g,丹皮10g,赤芍10g,泽泻9g,茯苓9g。

 ⑥脾肾阳虚

 症状:口舌生疮,溃疡少而分散,表面暗紫,四周苍白,轻微疼痛。面色胱白,面浮肢肿,形寒肢冷,下利清谷,小腹冷痛,小便多,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散寒化湿。

 方药:附桂八味汤加减。附子10g,肉桂3g,熟地10g,萸肉10g,山药15g,党参10g,茯苓12g,干姜6g,泽泻10g,甘草10g。

;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口腔溃疡散药典标准 31 品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性状 35 鉴别 36 检查 37 含量测定 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74 测定法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312 版本 4 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42 标准编号 43 处方 44 制法 45 性状 46 鉴别 47 检查 48 功能与主治 49 用法与用量 410 规格 411 贮藏 5 口腔溃疡散说明书 51 药品类型 52 药品名称 53 药品汉语拼音 54 成份 55 性状 56 口腔溃疡散的功能主治 57 规格 58 口腔溃疡散的用法用量 59 注意事项 510 口腔溃疡散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511 备注 6 《新编中成药手册》方之口腔溃疡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口腔溃疡散的用法用量 64 功能主治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口腔溃疡散 口腔溃疡散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kǒu qiāng kuì yáng sàn

2 概述

口腔溃疡散为经验方名,出自《新编中成药手册》[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3 口腔溃疡散药典标准 31 品名

口腔溃疡散

Kouqiang Kuiyang San

32 处方

青黛240g、枯矾240g、冰片24g

33 制法

以上三味,分别研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34 性状

本品为淡蓝色的粉末:气芳香,味涩。

35 鉴别

(1)取本品05g,加水10ml,振摇,滤过,滤液显钾盐、铝盐与硫酸盐(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Ⅳ)的鉴别反应。

(2)取本品约40mg,加三氯甲烷5ml使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蓝、靛玉红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中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醇(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05g,加乙醚10ml,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冰片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6 检查

除水分不检查外,其他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3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醋酸溶液(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0nm;柱温40℃。理论板数按靛玉红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靛玉红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三氯甲烷-无水乙醇(3:2)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适量,混匀,取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三氯甲烷-无水乙醇(3:2)混合溶液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三氯甲烷-无水乙醇(3:2)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3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青黛以靛玉红(C16H10N2O2)计,不得少于054mg。

38 功能与主治

清热,消肿,止痛。用于火热内蕴所致的口舌生疮、黏膜破溃、红肿灼痛;复发性口疮、急性口炎见上述证侯者。

39 用法与用量

用消毒棉球蘸药擦患处,一日2~3次。

310 规格

每瓶装3g

311 贮藏

密封。

3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第一增补本

4 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Kouqiang Kuiyang San

42 标准编号

WS3B001789

43 处方

青黛 240g 白矾 240g 冰片 24g

44 制法

以上三味,分别研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45 性状

本品为淡蓝色的粉末:气芳香,味涩。

46 鉴别

(1)取本品0 5g,加水10ml,振摇,滤过,滤液显钾盐、铝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附录42~43页)。

(2)取本品约40mg,加氯仿 5ml使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蓝与靛玉红加氯仿制成每 1ml中各含 1mg的混合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层析法(附录37 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醇(9 :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7 检查

除水分不检查处,其它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4页)

48 功能与主治

消溃止痛。用于复以性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溃疡。

49 用法与用量

用消毒棉球蘸药擦患处,一日 2~ 3次。

410 规格

每瓶装 3g。

411 贮藏

密封。

5 口腔溃疡散说明书 51 药品类型

中药

52 药品名称

口腔溃疡散

53 药品汉语拼音

Kouqiang Kuiyang San

54 成份

青黛、枯矾、冰片

55 性状

口腔溃疡散为淡蓝色的粉末:气芳香,味涩。

56 口腔溃疡散的功能主治

清热敛疮。用于口腔溃疡。

57 规格

每瓶装3克

58 口腔溃疡散的用法用量

用清毒棉球蘸药擦患处,一日23次。

59 注意事项

1口腔溃疡散不可内服。

2一般症状在一周内未改善,或加重者,应去医院就诊。

3对口腔溃疡散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4口腔溃疡散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6请将口腔溃疡散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7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口腔溃疡散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10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11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6 《新编中成药手册》方之口腔溃疡散 61 处方

青黛、白矾、冰片[1]。

62 制法

为细末[1]

63 口腔溃疡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适量,外涂患处,日2~3次[1]。

64 功能主治

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患过口腔溃疡,看似小病,可一旦发作是很折磨人的,每到吃饭就“热泪盈眶”,不仅嘴唇上长,舌头上也是!还经常长了好,好了又犯,反反复复,真是烦透了!

如果口腔溃疡一直好不了,此起彼伏,你是不是会崩溃?

然而有一位患了二十多年口腔溃疡的患者,在昱仁堂武汉余谨文中医的妙手回春下,短短两个月就治愈了,具体怎么回事?来一起看看下面这则病例吧!

治疗前:口腔溃疡反复发,形体消瘦精神差

患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长口腔溃疡,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反复发作,总是这里消了那里长,此起彼伏,最关键的是每次月经前、月经期病情都会加重,中西医的治疗方法都试过,吃了不少中药、抗生素,也喷过西瓜霜、冰硼散,国外进口药也用过,然而都只能缓解一时症状,没过两天,口腔溃疡就又发作了。

这让患者很是无奈,但又没有解决办法,只能放弃治疗,每天忍受口腔溃疡带来的折磨!

由于口腔溃疡发作时,稍稍碰一下溃疡处就疼,更不要说吃点热的、辣的,简直要人命,而且很多东西,例如牛肉、羊肉、辛辣刺激的食物都不能吃,所以患者在这二十多年当中,整个人形体偏瘦,精神状态不佳。

机缘巧合治溃疡!

2016年的时候,这位患者听朋友说昱仁堂中医馆武汉余谨文中医看疑难杂症十分厉害,治疗脱发、鼻炎、咳嗽、关节炎各种病都很有经验,于是通过朋友介绍来到昱仁堂。

见面时,患者半信半疑地问:“我患口腔溃疡二十多年,中西医都看过了,真的可以治好吗?治好后可以断根吗?”

武汉余谨文中医看过患者口腔溃疡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后说:“可以的,中医治疗口腔溃疡效果十分好,我先给你开七付药,先控制溃疡的情况;接下来再根据你的情况,治好病根,让口腔溃疡不再复发。”

治疗后:口腔溃疡不发作,面色红润气色好!

治疗一周后,患者因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感减轻了很多,溃疡面积也减少了,这给了患者坚持服药的信心,也带给她治好口腔溃疡的希望!治疗了两个月后,患者的口腔溃疡不仅消下去,而且没有再次发作,尤其是在月经前和月经期,口腔溃疡的症状一点都没有出现!

由于病情好转,患者的饮食恢复正常,整个人气色好多了,饮食上也少了很多禁忌,这让患者的整个生活品质都提高了几个档次!

病情稳定后,武汉余谨文中医根据患者的情况,为她定制了膏滋,患者将定制的膏滋服用完后,体质得到改善,口腔溃疡得到了根治,直到至今,溃疡都没有发作过。

武汉余谨文中医说:“口腔溃疡的发生和体内火邪作乱,以及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有关。由于经期导致患者气血更加亏虚,正气虚弱,所以在月经前、月经期,口腔溃疡会加重。找准病因,使用祛除火邪、匡扶正气、益气养血的中药治疗,自然药到病除!”

口腔溃疡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可以发生于男女老幼,以中青年最多见。口腔内出现的溃疡95%是复发性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害,外观为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假膜,中央凹陷,边界清楚,周围黏膜,红而微肿。

溃疡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唇、颊、舌部多见,严重者可以波及咽部粘膜。不少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溃疡面积增大,数目增多,疼痛加重,愈合期延长,间隔期缩短等,影响饮食和说话。

一般来说,口腔溃疡最初只是黏膜表皮破损,没有明显感觉,最多只是有瞬间的刺痛感。随后溃疡逐渐扩大加深,一两天甚至几小时之内就能深及真皮,引发剧烈疼痛。

可能并发口臭、便秘、头晕头痛、慢性咽炎、恶心乏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当长期得不到治疗,溃疡面积不断扩大时,可能发展为扁平苔藓、甚至癌症。癌变几率较小,果口腔溃疡长时间不愈合,疼痛又不明显,边缘凹凸不平,基底部呈现不平整的颗粒状,并且质地较硬韧,不像正常粘膜那么柔软,和周围的正常粘膜界限不清,往往是溃疡开始发生恶变的信号,对这种恶性口腔溃疡,应尽早作活检以明确溃疡的性质,为早期抗癌治疗提供依据。

很多人以为口腔溃疡只是简单的上火,其实它是口腔黏膜抵抗力低下的表现,加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免疫力低下

口腔溃疡多发生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此时人体抵抗力、免疫力低下,病菌就会乘虚而入,造成溃疡。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口腔溃疡与免疫系统疾病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能促进组织炎症,可能诱发口腔溃疡。

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等,可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诱发口腔溃疡。研究表明,30-48%的口腔溃疡患者伴有消化道疾病,其中9%以上有消化道溃疡。

过度劳累、熬夜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常见诱因。

2、饮食习惯问题

“病从口入”,过多食用生蒜、大葱辛辣燥热的食物,牛羊肉、带鱼等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以及菠萝、橘子、桂圆等“热性”水果,甚至包括辣椒、醋、姜、葱、咖喱等刺激性调味料,都会导致口腔溃疡。特别要少吃甚至不吃槟榔,它与口腔癌有直接关系。

抽烟喝酒导致口腔溃疡:吸烟过程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附着在破损的口腔黏膜处,干扰、破坏黏膜的自我修复;而酒属于辛热性质,二者均会导致口腔溃疡或者加重口腔溃疡。

3、局部创伤

口腔黏膜上皮非常疏松,很容易造成局部创伤,如果此时机体抵抗力低下、过多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抽烟喝酒,极易引发溃疡。简而言之,口腔表皮破损易诱发溃疡。

4、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

由于饮食不均衡、过于精细等原因,B族维生素普遍摄入不足,加之麻辣火锅、烟酒、咖啡等又会加速流失,很容易造成B族维生素的缺乏,诱发口腔溃疡。缺乏铁、锌等微量元素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几率。

5、遗传

口腔溃疡具有明显的遗传性,父母均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子女发病率可高达90%;父母一方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子女的发病率也有60%。

6、其他

此外,内分泌紊乱、女性经期激素的变化、过大的精神压力等也可能诱发口腔溃疡。

1、口腔溃疡都是上火导致的

很多人认为口腔溃疡是上火引起的,从而吃清热解毒的中药,如双黄连、牛黄解毒片等,结果吃了几天都不见好转,病情反而还加重了。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口腔溃疡都是上火引起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多是由虚火造成的,故要在中医的指导下治疗,不要盲目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

2、一有溃疡就用抗生素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细菌感染并不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主要原因,因此不建议口服抗菌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情况严重者,建议及时就诊治疗。

3、怕疼就不刷牙

有些人怕口腔溃疡疼,索性就不刷牙。但不刷牙会使食物残渣长时间停留在口腔,细菌增多,破坏口腔环境,对口腔溃疡的愈合十分不利。

可用加盐凉白开或药用漱口水清洁口腔,改善口腔环境,帮助口腔愈合。浓茶水中的茶多酚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以用其漱口,辅助减轻病情。

中医对口腔溃疡的理解

中医将口腔溃疡称为“口疮”,是一种发于口腔黏膜,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小点,边界清楚,中央凹陷,吃饭时触碰疮口则会引起剧痛!

历数医家古籍,对于口疮病机阐述最完整的是《杂病源流犀烛》:“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疮口色红,肺热亦口糜,疮口色白,膀胱移热于小肠,亦口糜,心脾有热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糜,中焦气虚,虚火上泛,亦口糜,阴虚火旺,亦口糜。”

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

简单来说,各种原因导致的“火”会引发口腔溃疡!而火又分实火与虚火:

1、实火 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此外,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

2、虚火 虚火又可分为气虚阴火上炎;阳虚火浮;阴虚火热。

①气虚阴火上炎:由于气虚,阳气不能升浮外达,导致气偏胜于里,气机郁滞而化生阴火。

②阳虚火浮:由于寒气内生,阳气虚衰无所依附而泄散于外,即形成虚火。病人多变现为上热下寒,既有口腔溃疡的热痛不适,又伴有小便清长,夜尿频频,下肢冰冷,畏寒等阳虚诸症。

③阴虚火热:内伤劳损所致,长期熬夜、情绪抑郁、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损伤了人体中属“阴”的部分,导致阴不制阳,阳偏盛则化成的虚火。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其实和人体的正气不足有很大关系,所谓正气,即大家常说的“免疫力、抵抗力”,上述病例中,患者之所以在月经前、月经期口腔溃疡变得严重,和患者这段时间正气不足有很大关系。

治疗口腔溃疡的关键

治疗时,首先要注重清“火”,治疗不同的火邪,使用的治则治法亦不相同,即要辨证论治:

①火导致的口腔溃疡,清热解毒即可,多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等中药;

②气虚阴火上炎导致的口腔溃疡,需要健脾益气,多用辛甘温之药,补其中而升其阳,多用党参、白术、山药等中药,适当加入清虚火的中药,如荷叶、虎杖等;

③阳虚火浮导致的口腔溃疡,则需扶阳潜阳,引火下行,多用附子、砂仁等温中潜阳的中药;

④阴虚火热导致的口腔溃疡,需要滋阴清热,多用生地、麦冬、沙参、石斛等中药。

辨证论治后,才能有效地清除体内火邪,从而迅速控制病情,减少溃疡的面积,缓解溃疡导致的粘膜红肿、疼痛的症状。

清“火”的同时,还要注重匡扶正气,益气养血!匡扶正气,即提高人体正气,通俗地讲是增强免疫力、抵抗力,多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提高人体正气的中药,即可有效防止溃疡再次复发。

既要清除体内火邪,又要补益正气,治疗时要做到扶正和祛邪并重,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很多人出现了口腔溃疡的问题,都会觉得没什么,疼一段时间自己就会好,殊不知,口腔溃疡只是身体出现问题的“表象”,其实说明了身体内部出现了问题,武汉余谨文中医建议:如果大家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可以服用中药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可以熬制膏滋,改变身体体质,防止口腔溃疡复发。

中医艾灸作为自然疗法,流传千年,古籍医典均有记载。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备急灸法》: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

《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黄帝内经》:“用药如用兵,不得已而为之。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是药都有毒,有利必有弊……”又言:“一剂药,七服,病好或病不好,不再服。再服则伤气伤血伤脏……”又言:“善治者,治皮毛,内务大病,病在皮毛,首选外治,慎言内调。”

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灸法、针法、推经点穴法、刺血法、刮法、罐法等)成为无药治病之术的根本大法。

《扁鹊心书》:大病宜灸

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张仲景不信艾灸,但是到了晚年他相信艾灸了,灸五百壮的话,人的皮肤不就被烧焦了嘛?死人灸二三十壮皮肉就会被烧焦,但是活的人不会,人身体有营卫之气有真气护卫着,气血也在流通,所以不会焦枯,但是死人这些都已经不在流通,如果一个人真气(已经没有元气)那么就没有任何的效果了

扁鹊论艾灸

神医扁鹊:“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灸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如肿瘤、伤寒、疽疮、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慢支、三高、贫血症、哮喘、大三阳、银屑病、癫痫等诸多中药、西药难以见效症,使用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

意思是说:许多大病,旧病,慢性病、要命的病等如果不及时艾灸,等到元气虚脱耗尽之时,再来艾灸也没有效果了,来不及了;如果能早点艾灸,自然能给身体补充到阳气,可以保命了。世人使用艾灸三五十壮,就急着要求疗效,要痊愈,要健康,三五十壮只能痊愈轻微疾病,治疗大病、要命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

李时珍论艾灸

《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论艾灸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

或: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

“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意思是说:以救治自己的心情救别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患者,言语是真诚的,用真诚救人的心情救助别人,这个道理是千古不灭的真理,不怕天下人不相信。

《洪炉点雪》云:“凡男女老幼,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凡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功拔之。”

综合之,艾灸能温经通络、驱寒散瘀、扶阳补正、回阳救逆、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多用于虚、寒、阴症为主的疾病,适宜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男女老幼皆可。

艾灸还擅治疗因受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如类风湿、女性疾病、肩颈椎病等。

艾灸: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中医将阳气比作太阳,认为阳气温煦全身,就像太阳照耀大地。

阳气不足则恶寒喜暖、血液运行不畅。长此以久脉络瘀阻、寒湿凝滞,会导致关节炎、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对痛症的解释,而艾灸可以温煦气血以散寒,加快气血运行以通络,是很好的散寒、止痛的绿色疗法。

艾灸:升提阳气、回阳救逆

艾灸可以提升阳气。

中医认为,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疾病,如久泻、遗尿、遗精、阳痿、崩漏、带下、脱肛、内脏下垂等。

同时,阳气不足还会导致体内阴寒偏盛,出现手足冷,皮肤怕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觉得不暖和。这往往是身体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艾灸可以激发体内阳气。充盈的阳气,能提升我们的脏器的运转能力,并宣发到体表以抗寒。

如果你觉得最近精力下降了,又或是比平时怕冷,这估计是阳气不足的缘故,那就做做艾灸吧,补充阳气,精力无限。

艾灸: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灸有温养补虚的作用。

常灸中脘、足三里,可使胃气常盛,气血充盈。

常灸气海、关元,可以振一身阳气,使人精力充沛,增强抵抗力。

命门为人身之根本,最为重要,中医将命门比喻成一个小火炉,火炉旺则生命力旺盛。所以,时不时以艾灸为其添把火是不是很重要呢?

综上所述,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真可谓是先辈赐给我们的瑰宝,正确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虽然古载艾草:“通十二经,主灸百病、杀鬼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些艾灸禁忌,不然不但无功,反而会责怪祖宗乱夸海口,或者是怪艾灸技术无效,甚至是给自己带来不适、或者更大的伤害!

以下人士,如需艾灸要谨慎

1、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皮肤过敏者不适宜用艾灸。

4、高血压患者,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压,再辨证取穴。

5、体内有金属埋件者,谨慎艾灸。

6、良性肿瘤需要辩证施灸,恶性肿瘤不建议艾灸,以免导致热血妄行。

7、心脏部位不可多灸、久灸,外阴、乳头等娇嫩部位不能灸(仅针对传统艾条施灸,灸大夫隔物灸仪系列除外)。

8、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

晕灸了怎么办?

艾灸中突然出现晕灸(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颜面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让其平卧,喝一杯白开水或糖水能很快缓解。

艾灸的灸量和时间

1、体质虚弱的人宜频灸,而且每次艾灸火量要温和,时间宜短,每个部位用艾条艾灸五分钟左右;或用灸大夫隔物灸仪艾灸30分钟即可;

2、体质壮实的时间可以长些,可用艾条灸15分钟左右,隔物灸仪灸60分钟,温度可根据皮肤耐受度,控制得稍高些。

3、头、面、胸、背部皮肤较薄,艾灸时间宜短,腰、腹和四肢时间可以长些。

4、初次艾灸宜温和,以后可逐渐加量。一般取穴宜少而精,每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不宜起疱。

艾灸的顺序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艾灸最佳时间

艾灸时间以: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

艾灸常用保健穴

中脘、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风门、命门、肾俞、涌泉。

艾灸常见病症

亚健康症状缓解

如疲乏无力、心情低落、烦躁抑郁、胸闷心悸、失眠健忘、腰酸背痛等。

可艾灸:神阙、足三里、关元。

免疫力低下

抵抗力低下,稍不注意就发烧感冒。

可艾灸:足三里、风门、关元。

女性痛经

遵循调补气血,温养冲任的原则。

可艾灸: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

更年期综合症

如出现喋喋不休、喜怒无常、盗汗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

可艾灸: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总之,只要辨别体质,善用艾灸,对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总是有一些人在说“哎呀,我艾灸后某某地方发痒,发凉,发胀,艾灸后我的毛病好像加重了,艾灸后有上火现象,怎么回事啊?不会灸出问题了吧,艾灸不会不适合我吧”“能不能一边泡脚一边艾灸啊?能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艾灸啊?”为什么我灸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出现返病现象呢?是不是艾灸对我没有用啊?

关于艾灸的注意事项,禁忌,灸感,返病现象应该加以了解。不了解艾灸,出现一点点本是正常现象的反应就大惊小怪,心里发慌,那不如不做!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注意事项一

1、艾灸功效很多,研究证明艾灸可调理400多种疾病,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可以随便乱来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帮不了你。

3、施灸顺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这说的是施灸的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边,后灸右边。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薰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并安静身心,使气在全身均匀流通以达四肢末梢。

4、切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治疗某种疾病要严格按照治疗该病的要求去灸。日常养生灸,可以隔天灸或灸2天停一天;每周灸3-5天;连续灸15天,停10-15天;切忌长期想不起来灸一次。

5、艾灸的过程中,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些都是正常,因为各人体质不同,疾病程度不同,恢复能力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艾灸见效的时间。所以艾灸没有固定的见效标准。只要你按要求正确的坚持灸下去,肯定能起到防病调理疾病,强身健体的功效。

6、艾灸前、后都喝一杯温开水(绝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艾灸过程中禁止吃东西。灸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有特殊情况非要洗手,洗澡,要用高于体温的热水尽短时间内洗完。

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7、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调理效果。

8、有些人施灸后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乏力,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出现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9、有些人艾灸过程中会有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

10、月经期间不要灸;如果打算怀孕,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时候就不要艾灸了(这点主要是防止在艾灸的过程中已经怀孕,本人却不知道,还在继续灸,特别是就腹部,腹部高温对胎儿是有影响的!)

艾灸注意事项二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禁忌

艾灸的五个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其他禁忌

1、持续发烧之病人,禁灸;

2、孕妇,禁灸;

3、皮肤发炎红肿溃疡部位,禁灸;

4、皮肤过敏者、皮肤超敏感者,禁炙;

5、激烈运动后,禁灸;

6、饭后1小时内禁灸(该点不绝对,如果吃的很少,完全没有饱腹感,则可以半小时后就可以灸);禁止一边艾灸一边吃东西!

7、过饥、过饱、酒醉,禁灸;

8、没有自控能力的人,禁自行艾灸!

9、术后伤口没复原者,禁灸。

艾灸的灸感

艾灸要真正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阶段人体出现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灸感”。

灸感,是人们在做艾灸时自我所感知的一种气的变化。这种气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十种灸感。这些灸感出现时是多样化的,有时象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象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根据这灸感的不同变化,可以总结为在施灸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三种不同效果。

每个人的灸感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也许有的人灸1、2次就出现灸感,有的人灸1个疗程还没出现灸感,人体本来就是各不相同,不可能大家都有个固定的标准,所以根据别人的灸感来断定自己艾灸是否有效是极其错误的。

第一时期为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

第二时期为正邪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

第三时期为开门驱邪:多表现为风、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

所以灸感的出现与否,标志着施灸效果的好坏,而灸感的出现主要与被施灸者的正气强弱有关,又与施灸者的操作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施灸的环境有关。这只能由施灸者自己去感受了。

艾灸的返(排)病现象

有人问“为什么我没有返病现象呢?艾灸对我没效果吗?”

在我们用艾灸调理疾病的时候,会有50%以上的人,会有返病现象发生。(注意!只是50%以上的人会出现,并不是100%的人都有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

艾灸的排毒通道: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体内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有这种反应的,一般胃肠有问题,或有肿瘤发生。肠道问题居多。

5、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如果艾灸出现上火的情况,想快速达到祛火的目的,那么先停下来艾灸,借助于食物来达到降火的目的。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常吃绿豆粥、荷叶粥或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多吃山楂、山药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食物;每天要多喝白开水,或糖盐水,也可以降火;另外,可以多吃一些如苦瓜、绿豆汤、西瓜、冷饮等清热降火的食物。取冬桑叶3克,加上白茅根和麦冬,再适当加一些甘草,用来泡水喝,可以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6、调理理念是,调理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他会自己寻找出路。

7、有的反应会出现头晕耳鸣,眩晕的,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8、艾灸的走串,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9、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10、月经出现暂时性失调,如提前,推后,经量增加或减少,经血颜色有改变,有褐色,黑色,暗红色血块排除。特别是有妇科问题的人,本身月经就不调的人,艾灸后,大部分人都会在月经上有上述反应。

11、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使寒邪尽快排出。一般到了夏季伏天的时候,这种反应可以消失。但是如果体内寒邪没有排尽,这种反应在其他季节还会有,所以坚持艾灸很重要。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对于寒邪较重的病人,你需要断断续续艾灸很久。所以艾灸是一个慢功夫。

艾灸穴位如何选取

第一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基本上可以把这些疾病分为四类:

1、关节性疾病: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2、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3、杂病: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4、顽固性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第二步:根据不同疾病选择艾灸穴位

儿童方面多见的是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或者是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以以保健来论,艾灸选穴建议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大肠俞等。老人方面多见是一些虚寒类的疾病如关节退行性病、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等。艾灸选穴建议以滋养肝肾,提升阳气为主,建议选取:命门、百会、足三里及阿是穴。

妇科、男科保健方面建议可以选取腹部和腰骶部的一些保健穴位,女性还可以选取“子宫”一穴作为日常保健。手脚冰凉的人群可以选取大椎、关元、足三里及四肢末端的一些穴位来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补肾、补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命门。

中医·丹毒丹毒(erysipelas)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流火。是指以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丹毒常发生在面部或下肢。因皮损部位色红如涂丹状,故名。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春、秋是丹毒发病季节,见于幼童和老年人。针具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如因混合感染形成溃疡,或出现败血症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的中医病因病机丹毒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丹毒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丹毒多因血分有热,更兼火毒侵袭,或皮肤黏膜破损,邪毒乘隙而入,火热邪毒郁于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壅遏而成。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胁者,多挟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则多由胎毒内蕴,外邪引动而发。丹毒的诊断丹毒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全身症状明显,突然发冷、高热、全身不适和头

详见百科词条:丹毒 [ 最后修订于2017/6/14 23:01:43 共878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好发于唇、颊、舌缘等。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确。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治疗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严重者需全身治疗。

虽然至今仍不能完全明确口腔溃疡的确切病因,但专家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遗传和环境可能是口腔溃疡发病的“三联因素”,即遗传背景与适当的环境因素(包括精神神经体质、心理行为状态、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等)可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出现口腔溃疡特征性病损。也有人提出“二联因素”论,即外源性因素(病毒和细菌)和内源性诱导因素(激素的变化、精神心理因素、营养缺乏、系统性疾病及免疫功能紊乱)相互作用而致病。 大多数医生认为,口腔溃疡与以下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 患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易发生口腔溃疡,主要是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而致病。口腔溃疡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肝炎等有关。研究表明:30%-48%的口腔溃疡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情况。其中9%以上有消化道溃疡。 2、内分泌变化 有些女性患者往往在月经期发生,可能与体内雌激素量下降有关。有些女性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就会出现口腔溃疡,用药治疗只能暂时缓解,下月行经时依然如故地出现,疼痛难忍,与此同时,还常伴有口干、心烦、易怒和大便干结等令人烦恼的症状。临床研究发现,月经期出现口腔溃疡主要是由于体内黄体酮水平增高而雌激素(孕酮等)的水平降低所致。 3、精神因素 有的患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发病,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4、遗传因素 如父母双方均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其子女约有80—90%患病,若双亲之一患此病时,其子女约有50—60%患病。 5、其他因素 如缺乏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营养不良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病毒可能是口腔溃疡的始动因子,但目前尚未在患者血清中查出相关抗体,亦未见从口腔溃疡病损组织中分离出病毒的报道。细菌对口腔溃疡的作用已提出了多年,与口腔溃疡关系密切的细菌有血链球菌及幽门螺杆菌[14]。体内超氧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率不平衡、血栓素B2 和6酮前列腺素比例失调及总体水平下降可引发口腔溃疡。微循环障碍致血流速度慢,血液流量低,毛细血管静脉端管径扩张,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黏膜膜损伤,溃疡形成。血清中缺锌、缺铁、高铜等与RAU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有报道称戒烟亦可诱发口腔溃疡。牙膏中的成分12-烷硫酸钠(SLS)可能刺激黏膜,诱发口腔溃疡。 6.中医病因机制 祖国医学界早已对口腔溃疡有记载。按照中医的理论体系,口腔溃疡有以下几种病因:一是外感六*,主要是燥、火两邪,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津伤火灼,口疮乃发。故口疮多在秋季及气候突变时容易复发。二是饮食不节,由于过食辛辣肥厚之品或偏食,致火热内生,循经上攻,熏蒸口舌,并常耗伤心肺肾之阴津,致口疮发生。三是情志过极,患者素日思虑过度,心烦不寐,五志郁而化火,心火亢盛,上炎熏灼口舌,或心火下移于小肠,循经上攻于口,均可致口舌生疮;或平素多有郁怒,肝郁气滞,肝气不疏,郁而化火,暗耗阴血,致冲任经脉不调,经行之时,经气郁遏更甚,肝火旺盛,上灼口舌而致口疮。四是素体阴亏,患者素体阴液不足,或久病阴损,虚火内生,灼伤口舌,乃至口舌生疮。五是劳倦内伤,或久病伤脾,脾气虚损,水湿不运,上渍口舌,而致口疮;或郁久化热,湿热上蒸,亦可致口疮。更有甚者,脾气虚极,伤及脾阳,脾阳不足,寒湿生热,上渍于口,可发口疮。六是先天察赋不足,或久用寒凉,伤及脾肾,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寒湿上渍口舌,寒凝血淤,久致口舌生疮。总之外感六*燥火,内伤脏腑热盛是致病主因,主病之脏在于心和脾(胃)。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非创伤性截肢的首位病因。然而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早期诊断率低、病死率高,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足具有良好的疗效,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足将成为糖尿病足主要的治疗趋势。

糖尿病足这一词汇在我国中医古文献中未记载, “糖尿病足”是一个西医概念。但是我国传统医学文献、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足却早有认知,虽然并无完全一致的称谓、中医病名亦未统一,但是一般根据其肢体末端发凉、麻木、疼痛、溃烂及坏疽等临床症状将其归入“消渴病”“脱疽”“痈疽”“脉痹”等相关疾病范畴。我国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病名病症、 病因病机、临床诊治、预后调理等均有着详尽的记载。总结来看,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有劳逸失度、情志内伤、先天禀赋不足、跌扑损伤、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主要病机有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下注、热毒壅盛等。

中医外治法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外治法在各类医学古籍中均有记载。

中医学在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蚕食疗法、药捻引流法、敷贴法、湿敷疗法、箍围疗法、浸渍疗法等。 同时也创制出多种外用制剂,有膏、丹、丸、散等多种剂 型,如著名的白玉膏、九一丹、生肌散、清凉油等。治法独特,疗效显著。

治疗糖尿病足的外用方剂众多,按照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 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 应用较多。

糖尿病足溃疡其疮口的形成过程耗气伤血,常常伴有气血亏虚,从而导致生肌长肉过程缓慢,疮面迁延难愈,故中医治疗中, 益气活血药物 的使用尤为重要,方剂如溃疡油、脉络通颗粒等,药物主要包括黄芪、人参、当归、血竭等;糖尿病足溃疡早期多热毒炽盛,常常夹湿,故治疗过程中以清热解毒药为主,如黄柏、金银花、连翘等,同时配伍祛湿药和生肌药,这些药物在外用过程中,分为多种剂型,如洗剂、散剂、油膏剂等。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统一的技术运用流程,没有确切的疗效指标,无法大规模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完善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制定统一的诊疗及评价标准,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合理的 健康 宣教,以 便更好地发挥传统医学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优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oral aphthae)是口腔黏膜病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