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关于礼仪的诗句(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古文中关于礼仪的诗句(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第1张

1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

1、不学礼,无以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白话译文: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2、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4、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礼崇尚往来,恭敬对人却得不到别人的恭敬,是不合礼的。别人恭敬自己,却没有对别人恭敬,也不合礼。

5、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修持你的行为以实践你说的话,就叫着善行。行为有修持,说话合符道理,这就是礼节的本质。

搜狗百科-不学礼无以立

搜狗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

搜狗百科-曲礼

2关于礼仪的古诗词

文明礼仪名言名句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2、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3、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4、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子

5、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6、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8、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9、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11、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2、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1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4、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15、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16、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17、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8、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19、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3关于礼仪的诗句

1、《荀子富国》商朝: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木工的黑线用以判曲直,圆规与直角尺用于量度方与圆。

2、《礼记·经解》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3、《荀子·王霸》商朝 荀子: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4、《荀子·大略》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5、《群书治要·经解》商朝 荀子: 夫礼之于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人立身处事必须遵照执行的基本原则。人如果失去了立身之处,就一定会跌倒沉沦。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文明礼仪

4古诗文中有哪些描述礼仪的句子

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八礼四仪。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31 四仪

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14岁:青春仪式,要让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18岁:成人仪式,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八礼四仪·仪表篇

小娃儿,爱仪表,

干净整洁勤洗澡。

衣着得体不花哨,

发型自然又美妙。

举止大方懂礼貌,

人人都夸好宝宝。

家里家外都知道,

仪表之礼记得牢。

八礼四仪·餐饮篇

小朋友,懂礼貌,

吃饭喝水讲门道。

之前洗手忘不了,

文明有序从不吵。

安安静静坐坐好,

节约粮食记得牢。

肚子只须七分饱,

光盘行动齐号召。

八礼四仪·言谈篇

小朋友,好言表,

文明用语很重要。

盯着眼,把脸瞧,

点点头,微微笑。

心平气和不能少,

真诚友善人喜好。

言语交流有诀窍,

少说多听是绝招。

八礼四仪·待人篇

小朋友,与人交,

文明礼仪要知道。

上尊老,下爱小,

团结同学好风貌。

宽容忍让习惯好,

诚信待人是正道。

推己及人要做到,

朋友多了路好找。

八礼四仪·行走篇

小朋友,路边走,

人行道,要坚守。

过马路,不用愁,

斑马线,到处有。

你来我往走在右,

礼让三先品质优,

乘车落座有先后,

扶老助弱争优秀。

八礼四仪·观赏篇

小朋友,看汇演,

文明礼仪守在前。

有序进场把票验,

落座之后不乱言。

不乱言,专心看,

安安静静很关键。

鼓掌喝彩要有限,

爱护环境乐无边。

八礼四仪·游览篇

小朋友,爱游览,

文明出行记在前。

有山有水有伙伴,

手脚留情莫造难。

莫造难,不捣乱,

对待文物心存善。

入乡随俗大家念,

祖国河山美无限。

八礼四仪·仪式篇

小朋友,要成长,

有些礼节不能忘。

仪式规矩要增强,

事无大小有规章。

勤学习,有梦想,

观摩仪式不慌张。

按规行礼记心上,

四化建设有希望。

5表示礼仪的古文有哪些

表示礼仪的古文如下:

1、《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

2、《礼记》。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3、《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但是实际上是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儒刘向和其子刘歆的伪作。

扩展资料:

古代生活礼仪中的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在魏晋的时候,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参考资料:

-古代礼仪

6有关礼仪的诗句有哪些

1、“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4、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歌德:《亲和力》5、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6、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7、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崇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2 宽容是中华人明的传统礼仪,我们一定要扞卫他! 3 世界公认中国是礼仪之邦。

4 面对长辈要彬彬有礼这是我们必须学会的礼仪。 5 仪态万方的礼仪**款款走上主席台,给获奖人员披红戴花。

6 亚运会开幕式上,温文尔雅的礼仪**给中外来宾留下美好的印象。 7 经严格训练的礼仪**,一举一动都恰到好处。

8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9 我礼仪周到,这似乎使他不知所措。

10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11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12 礼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公认中国为礼仪之邦。

7关于礼仪,诚信方面的古诗、古文

诚信的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急不相弃

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礼仪方面,没想到诗,给你点句子

1、世界上最廉价,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物质,就是礼节。——拿破仑希尔

2、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3、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英]托卡莱尔

4、心诚气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明]薛宣《谈书录》

5、知识使人变得文雅,而交际使人变得完善。——[美]乔富勒

6、谦恭有礼,人人欢迎。——托马斯福特

8有关礼仪的诗句有哪些

1、“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4、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5、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6、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7、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崇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2 宽容是中华人明的传统礼仪,我们一定要扞卫他!

3 世界公认中国是礼仪之邦。

4 面对长辈要彬彬有礼这是我们必须学会的礼仪。

5 仪态万方的礼仪**款款走上主席台,给获奖人员披红戴花。

6 亚运会开幕式上,温文尔雅的礼仪**给中外来宾留下美好的印象。

7 经严格训练的礼仪**,一举一动都恰到好处。

8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9 我礼仪周到,这似乎使他不知所措。

10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11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12 礼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公认中国为礼仪之邦。

9关于"礼仪"的古诗

1、《礼记·经解》商朝 荀子

原文: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译文: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2、《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唐代:李白

原文: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译文:你平生多有使人感激不尽的行为,素有忠义的褒奖。近来却祸事连连,天怒人怨,以往事业如流水消失。

3、《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春秋末年鲁国 左丘明

原文: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译文:礼是天经地义的,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4、《九歌·礼魂》先秦:屈原

原文: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译文:

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姣美的女子唱得从容自如。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5、《周礼·春官·肆师》汉朝 周公旦

原文:

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译文:凡国家的大事,演习有关的礼仪,而协助大宗伯。

一、中国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二、中国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扩展资料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参考资料:

-古代礼仪

《礼》:爰有大物①,非丝非帛,文理成章②;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③,死者以葬;城郭以固④,三军以强。粹而王⑤,驳而伯⑥,无一焉而亡⑦。愚臣不识,敢请之王⑧?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⑨?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⑩?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注释:①爰:发语词。大物:指礼。②章:丝织品的经纬文理。③寿:长寿。④郭:外城。⑤粹:专一。此句言守礼纯粹专一而可以为王。⑥驳:杂,不专一。此句言守礼即使驳杂不专一也可以为侯伯。⑦无一:一点也不遵行。⑧敢:敬词。请:请教。⑨文而不采:有纹理而没有色彩。文,通“纹”。采,通“彩”。⑩简:简明。致:同“至”,极。不:同“否”。性:本性。此句言人的本性不能获得他就会像禽兽一样。雅:正。似:近似,接近。匹夫:一般的人。隆:尊崇。一四海:统一四海。一,统一。四海,指天下。致明而约:极明确而简约。甚顺而体:很顺乎自然而能身体力行。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那么古代关于礼仪的诗词有哪些呢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古代关于礼仪的诗词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所以,探讨“礼仪”,我们从中国古代对礼仪的理解开始。“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我国古代礼仪往往既是祭祀鬼神的仪式,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一)礼

 “礼”在我国古籍中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仪文化。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具体来说,“礼”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礼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昭公十五年》云:“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论语·先进》云:“为国以礼。”《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民之所由行,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明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之疏数之交也。”《礼记·庙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备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荀子·大略》云:“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礼记·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之根本。在我国古代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在内的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2礼通理

 《礼记·促尼燕居》云:“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疏》云:“理,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礼记·乐记》又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管子·心术上》亦曰:“礼者,谓之有理。”

 礼通理,它有道理、事理的意思。元曲《儿女团圆》中说:“这个孩子无礼,心肝儿般知重他哩。”元曲《玉壶春》中又说:“这穷厮无礼。”这里“无礼”都是指的“无理”。《广韵》又云:“礼,得其事体也。”“得其事体”就是知其事理的意思。

 3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

 《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爱实者礼之。”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叶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

 4礼指礼物

 《礼记·表记》云:“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注》云:“礼,谓挚也。”《疏》云:“礼,谓贽币也,贽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礼记·杂记下》云:“执事不与于礼。”《注》云:“礼,馈奠也。”引文中的“礼”,说的都是礼物。前者说民间往来相见,都要送礼物,“无礼不相见”。后者是说在丧礼上送的礼物太重,所以才不敢收受。

 5礼指仪典、仪式

 “礼”起源于祭祀,最初就是一套祭祀仪式,后延伸为为了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当时朝廷举行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一般称之为“五礼”,指的都是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至于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为了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和程序,约定俗成,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历来也都称之为礼。在这里,礼、仪很难区分,礼就是仪。

 上面五个方面,严格说来还不能涵盖中国古代关于“礼”的所有意义。柳诒徵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所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的“礼”似乎有更通俗而深刻的表达,他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了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为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孟德斯鸠以一个西方人的身份来观察中国文化,说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可谓一言中的。不仅如此,还有制度、教育,都混在了一起。

 “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辐射到了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二)仪

 “仪”在古代,其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很多时候都同“礼”相近,但与“礼”相比,内容更为具体。概括来说有如下几种理解:

 1仪指法度、准则

 《国语·周语下》云:“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礼仪也。”《管子·形势解》云:“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淮南子·修务训》云:“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这里“仪”同“礼”,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制度、法律、规则。

 2指礼节、规矩

 《晋书·祖逖传》云:“逖性放荡,不修仪检。”这里的意思是指个人在行为举止方面的表现。

 3指仪式、仪典、仪礼

 《仪礼》是“三礼”之一,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起初只称《礼》,也称《礼经》,后来改称为《仪礼》,也正是为了强调它记载仪式规范的这一侧面。

 4指容貌、举止

 《诗·大雅·丞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邶风·柏舟》:“威仪棣棣。”《毛传》:“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威仪耳。”《宋史·杨承信传》云:“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这里说的,都是容止仪表、体态风度等方面。

 5指礼物

 通常所说的贺仪、奠仪,即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

 “礼”和“仪”这两个字的涵义,由于它们的相近性特点,所以在古代典籍中经常将这两个字连用,变成“礼仪”一个词。

 《诗·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说的是在祭祀仪式上,主人和客人的礼节全都合乎规范,可见这里的“礼仪”可以解释为仪式行为规范。

 《周礼·春官·肆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指的是国君举行的重要礼典(仪式)的行为规范。《汉书·郊祀志上》云:“能知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是说只有知晓、精通礼典仪式的行为规范的人,才能担当“祝”的职务。

 《史记·礼书》云:“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汉书·礼乐志》云:“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从这两段文献可以知道,秦汉时代所谓的“礼仪”,概念是很宽泛的,和“礼”差不多,也包括了国家典章制度在内。

 《礼记·中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集注》云:“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意思是说,礼仪乃礼之要目,是主要的礼,而威仪则指那些次要的礼典仪式。可见,这里的“礼仪”和“礼”,也没有截然分开。

 总之,“礼仪”在我国古代,作为道德规范和准则,内容十分复杂。就伦理制度、伦理秩序而言,我们称之为“礼制”、“礼治”、“礼教”;作为接人待物的形式和惯例,我们可称之为“礼节”、“礼俗”;作为个体修为涵养,我们又可称之为“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我们还可称之为“礼让”。作为道德伦理的礼仪,无处不在,“国无礼则不正”。(《荀子·王霸》)又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故“仁义之道,非礼不成”。礼仪似乎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关于礼仪的基本含义

 1、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3、最简单的说,礼仪就是人类(大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日常交际中总结出来最不会伤人的话,虽说是不伤人,但是在网络上,有一些人不太喜欢这些客套话。礼仪既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也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典籍里的中国礼记。

它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

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

1、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2、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3、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

1、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3、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4、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

5、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6、三书六礼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五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2、凶礼,就是跟凶丧有关的一系列礼节,这方面不仅仅包括丧葬之内容,还有其他一些跟灾难有关的礼节。

3、军礼,是旧时指军中的礼仪。西周五礼之一,是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4、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5、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其主要内容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庆贺。

嘉礼的用意在亲和万民,其中饮食礼用以敦睦宗族兄弟,婚冠礼用以对成年男女表示祝贺,宾射礼用以亲近故旧朋友,飨燕礼用以亲近四方宾客,脤膰礼用以亲兄弟之国,庆贺之礼则用在国有福事时。

婚事“六礼”:

1、托媒提亲

俗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共和国成立后仍存媒人说合之俗。

但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占主流;80年代后,城镇兴办有婚姻介绍所,报刊杂志以及电脑网上也通行征婚广告等联络方式。

2、合八字

即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年、月、日、时配定天干地支共为八字,由算命先生来推算是否有“生肖冲克”现象。

3、相亲

分男相女、女相男之别,有相人、相家等项目,进行考察与交往,增进了解。

4、过庚

又名传庚、传帖、下定等,即交换允婚庚帖。帖名红绿简、鸳鸯书、允求书、小书子等,是书写男女各方的姓名。

生辰及双亲名讳的喜帖。男方在帖中书写“恭求”二字,女方以“敬允”二字回复。共和国成立后已不流行此俗。

5、下聘礼

又称过礼、行聘,即男方向女方送上彩礼。视家境状况而定礼物丰薄,一般讲究有鸡、鱼、糕、糖双数份量,礼担披上红布,衬以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吉祥物,贴鲜红双“喜喜”字送上。

6、选定婚期

也称报日、择吉、过大书等。事先议定婚期,请算命先生择定吉日,用红纸书写,男方备礼请媒人陪同送到女家。

-三书六礼

古文中关于礼仪的诗句(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

1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 1、不学礼,无以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白话译文:不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