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关于信用的诗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诗经中关于信用的诗句,第1张

1论语中关于诚信的语句

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句子:

(1)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3)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8)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9)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1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15)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7)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8)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2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4)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2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6)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7)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2关于诚信的古诗词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 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 精诚:真诚。 亏:亏蚀。

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诚:真诚。 感:感触。

真诚能感动一切。●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明·洪自诚《菜根谭》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

●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

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

清·顾图河《任运》 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神莫神于至诚。

宋·张商英《素书》 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颐《通书》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行(háng):职业,事务。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强不息。

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感人以诚不以伪。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诚:真诚。伪:虚假。

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荀子·不苟》 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修身》 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至诚无息。

《礼记·中庸》 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修学:研讨学问。

杂:杂乱。为事:干事情。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 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

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虚名:空头的名声。

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清·杜文澜《古谣谚》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新唐书·陈子昂传》廉:清廉。 贪:贪污。

信:诚实。疾伪:痛恨虚伪的行为。

疾:憎恨,厌恶。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

●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巧伪不如拙诚。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俗嫌》 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自古圣贤,。

3关于诚信的诗句

看夜宴了吗?

现代葛优说过:“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

东汉王充讲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近代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弘一大师说过:“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

西方人说: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中国人说:无信不立。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乐府诗集》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李白

凡作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明·袁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4关于诚信的诗句有那些

1,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出自宋代:王安石《商鞅》

白话文释义: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你们这些变法的反对派怎能随便指责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

2,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出自唐代: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白话文释义: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

3,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出自唐代:李白《酬崔五郎中》

白话文释义: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4,但见丹诚赤如血, 谁知伪言巧似簧。——出自唐代:李白《天可度-恶诈人也》

白话文释义:看上去是一副诚心诚意的样子,谁料到好听的言辞全是假话。丹诚:丹心,赤诚之心。巧如簧:指表面动听而实际虚伪的话。

5,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出自唐代:李白《侠客行》

白话文释义: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

5关于诚信的诗词名句

《论语》中的“信”观念与个人修养问题

中华古籍诚信名言摘录

诚信名言若干

/2007-04/13/content_24598457htm

6有关诚信的古诗词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诚是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诚信是一切成功和渴望成功的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诚信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之耻也

诚,乃信之本;无诚,何以言信?诚而有信,方为人生

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

7关于诚信的古诗词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 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 精诚:真诚。 亏:亏蚀。

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诚:真诚。 感:感触。

真诚能感动一切。●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明·洪自诚《菜根谭》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

●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

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

清·顾图河《任运》 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神莫神于至诚。

宋·张商英《素书》 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颐《通书》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行(háng):职业,事务。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强不息。

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感人以诚不以伪。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诚:真诚。伪:虚假。

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荀子·不苟》 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修身》 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至诚无息。

《礼记·中庸》 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修学:研讨学问。

杂:杂乱。为事:干事情。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 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

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虚名:空头的名声。

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清·杜文澜《古谣谚》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新唐书·陈子昂传》廉:清廉。 贪:贪污。

信:诚实。疾伪:痛恨虚伪的行为。

疾:憎恨,厌恶。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

●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巧伪不如拙诚。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俗嫌》 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自。

8有关诚信的古诗5首

有关诚信的古诗有:宋·王安石《商鞅》、三国·曹植《君子行》、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唐·李白《酬崔五郎中》,唐·元结《自箴》等。

1、宋·王安石《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白话释义: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你们这些变法的反对派怎能随便指责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

2、三国·曹植《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白话释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3、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白话释义: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

4、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白话释义: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5、唐·元结《自箴》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白话释义:你如果是道德完美,一定是忠诚、耿直的人。

扩展资料

诚信名词概述

《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华 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 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 吴兴 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 孝宗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诚信

1 文言文中的代词,分为几种类型

这个要讲一节课的东西居然还不给分,建议楼主去买本高中文言文翻译那书,以前见过。上面还挺全。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这个网上搜得,高考差不多够了。

2 文言文中远指代词有哪些

文言文中远指代词并不多,最常见的是“彼”。

彼:

1、那,与“此”相对。这个远指代词在文言文中最常见。如《诗经·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2、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如《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它代词中,用作远指而比较常见的有“其”、“夫”、“之”、“匪”

其:用为远指时——

1、那、那些。如《孙膑减灶》:“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2、他们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

注其作为代词,并非都是远指,也常用作近指。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如《游褒禅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夫:用为远指时——

1、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如《左传·襄公二十年》:“使夫往而学焉。”

2、那,那个,那些。如《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注夫作为代词,并非都是远指,也常用作近指。

之:用为远指时表示“那个”;“他(她、它)”;“其他的”。如《武王伐纣平话》:“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注之作为代词,并非都是远指,也常用作近指。

匪:通“彼”。如《诗经·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3 语文文言文中全部的代词和介词有哪些

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例如: (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东纪》 例(1)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2)是“以一当十”的意思。 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所以”、“所从”“所自”、“所由”、“所与”等 ,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此外,现代汉语 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例如: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同上) 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谓语时同作介词时意义又明显区别的词才能算作介词。因此,古代汉语介词只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下面对“于(於,乎),以、因、为、与”等较复杂而特殊的用法做一些介绍。 一、于(於,乎) “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二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处所和时间。例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句践栖於会稽之上。 《国语·句践灭吴》 这 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 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 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第二种用法是介绍涉及的对象。例如: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 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比较。

例如: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这 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

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

“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 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被动。(见被动表示法一节) 二、以 “以”字原是动词,义同“用”,虚化为介词。

介词“以”的用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

例如: 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鞍之战》 “以剑”“以肱”均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第二种用法是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例如: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以八千人”是率领八千人的意思。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例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

例如: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以” 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二是它的宾。

4

我下面写的都是初一课文中的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其:他的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前一个“其”的意思是:他的,后一个“其”的意思是:那个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出处同上) 其:他3、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赵普》出自《宋史》) 这里面的两个“其”都解释为:那个4、益习其声(《黔之驴》)其:它的,指驴子的另外,“其”除了这两种意思,还可以当语气词用,放在句首,比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出自韩愈的《马说》)前面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以解释为:难道后面一个“其”表猜测语气,可以解释为:恐怕不过这是初二的一篇课文,。

5 第一二三人称在古文中的代词

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

二,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

扩展资料:

其他人称

一,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1,自称其名;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下官,奴家,愚,小人等。

二,尊称

1、称人之字。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如君,公,先生等。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人称代词

6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别有哪些,怎么表示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7 谁能告诉我点比较常用的古文诗句代词和翻译好吗

一、人称代词 1、自称——第一人称 吾·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我) 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 予·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的) 余·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我的)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卬,读如昂,第一人称代名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夫摇摇把船摆,旁人过河我等待。旁人过河我等待,等个人儿过河来。)

——以上为自称代词,⑴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相当于“我”。⑵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相当于“我的”。

⑶单独用以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吾辈·三湘登眺还吾辈,千古江山独此楼。

(我们) 我辈·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我们) 吾侪·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左传·成公二年》。

(我们这些人) 我等·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以上为自称代词后面加“侪”、“等”、“属”、“曹”、“辈”等字,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朕·“朕为始皇帝”。

(朕 我,我的。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后汉书·和殇帝纪》(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屈原《楚辞·招魂》。

(朕,古人自称之词,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 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资治通鉴》(孤,孤家,人君谦称) 寡人·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战国策·魏四》(寡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以上为帝王自称。

对己称名·项王(项羽)曰:“不然,籍何以至此?”(籍,项籍自称)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腾王阁序》(勃,王勃自称) ——谦称的另一种特殊表示法,古人对尊长说话,直呼自己的名字,以示自谦,相当于“我”。

2、对称——第二人称 若·是非若所知也。(你) 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汝·吾与汝毕力平险。(你们) 女·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尔·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你的) 而·吕后真而主矣。

(你的) ——以上为对称代词,,⑴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或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相当于“你”。⑵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⑶单独用以表示复数,相当于“你们”。⑷⑺⑹⑸ 若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 汝辈·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你们) 汝曹·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你们) 尔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 尔等·使尔等片帆不返。

(你们) ——以上为对称代词后面加“侪”、“等”、“属”、“曹”、“辈”等字,表示复数,相当于“你们”。 上·上使外将兵。

(皇上,指秦始皇) 君·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指项羽)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指齐威王) 大王·大王来何操? 陛下·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您) 阁下·阁下以为如何? 足下·足下事皆成,有功。 将军·将军岂愿见之乎?(指刘备,您) ——以上为对帝王将相的尊称,其作用相当于对称代词,有时可译为“您”,有时也可不译。

君·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你) 卿·卿欲何言? 公·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子·子何恃而往? 夫子·夫子固拙于大用矣。 先生·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 左右·左右不明,卒从吏讯。

执事·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敢以烦执事。 ——以上为对一般人的尊称,其作用相当于对称代词,有时可译为“您”,有时也可不译。

对人称字·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意。

·冀君实或见恕也。 ——以上为尊称的另一种特殊表示法,对人说话,讳其名而称其字,以示尊敬,相当于“您”。

3、他称——第三人称 之·我见相如,必辱之。 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彼·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夫不恶女乎? ——以上为他称代词。

⑴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⑵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之”除外),或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相当于“他”、“她”、“它”。

⑶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之”除外)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⑷表示复数时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4、复称和旁称 自·宁信度,无自信也。 己·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其·余亦悔其随之。 身·于其身也,同则耻师焉。

——以上为复称,反身自称,相当于“自己”。 他·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己歌。

人·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以上为旁称,指称别的人,相当于“别人”。

 学者生活在千年之下,处于典籍文献已经出现讹误脱漏之后,当然不必相信书全是可靠的,然而也应该相信那些确实可信的,而不用那些可疑的,不可因为汉儒所传的书都是出于帝王之手,就不敢存有半点疑问了。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时六经还在,尚且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缘于只要道理不妥,就可能存在失信的地方,何况古籍又遭遇过秦始皇焚烧、在孔子旧宅壁中受过损害,再加上汉儒根据一己之见而进行的增字减字等润色加工呢?

 原文:信其可信而阙其可疑

 作者:〔宋〕林之奇

 信其可信而阙其可疑学者生于千载之下,当夫简编讹脱之余,固不必以今之书为信,然而亦当信其可信者,而阙其可疑者,不可以汉儒所传之书,为出于帝王之手,而不敢略致疑于其间也。孟子生于战国之时,去帝王之世犹未远,而六经犹在①,尚且以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盖苟理之所不安,则莫可信也,况又烬于秦火②,烂于孔壁③,而增损润色于汉儒之手乎?

 (选自《尚书全解》)

 注释

 ①六经:《易》《诗》《书》《春秋》《礼》《乐》。

 ②烬于秦火: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书外,民间所藏书籍全都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

 ③烂于孔壁:据《汉书》载,鲁恭王扩修宫室,在破坏孔子旧宅时,发现了墙壁中藏有古文经传。

诗经中关于信用的诗句

1论语中关于诚信的语句 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句子: (1)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