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里仁第四——“久处约”和“长处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论语别裁》里仁第四——“久处约”和“长处乐”,第1张

我是徐君宝,这是我的第608篇日记(2021年1月3日)。

孔子说,假使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约的意思和俭一样。就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所以人的学问修养,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不改其乐,不失其节。换句话说,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候忘形了,也是没有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安贫乐道与富贵不*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所谓“仁者安仁”相当于仁的体,“知者利仁”相当于仁的用。

樊登读书推荐过一本书《幸福的方法》,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能够幸福。有一种人是溺水型人格的人,他的特点就是“忍一忍就好了”,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等你工作了就好了,等你干嘛干嘛就好了。当他被摁在水缸里,努力考大学的时候,肯定不幸福;冒出头来,终于考上大学了,他也快乐不了几天。这就是既不可以“久处约”,又不可以“长处乐”。

孔子在绝粮于陈蔡的时候,子路愠见,说“君子亦有穷乎”,说君子也能够穷成这样子吗?孔子弹琴,对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以”。君子就算是在这种穷困的环境之下,也能够安然自守;小人一旦大这种穷困的环境,就无所不用其极了。

用学习成就每个人的梦想! 陪伴一亿人终身学习!活成一束光,照亮一群人!

意思: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出处: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与看齐。焉:于加之。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思:思考,心里想。

见贤思齐焉: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扩展资料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里仁篇第四 论语目录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你见过光明 , 那你无论选择光明 , 还是黑暗 , 那都是你的自由 。 但前提是 : 你得见过光明 。---- 李宗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志于仁”,确实是‘无恶’的。因为如果人确定的,朝着一个方向走,即:“志仁”,有:‘志向’的话,一般这个志向,就两种,既:光和暗。只有这两条路。

所谓:路,其实只有这两条。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未必、不一定有志,所以,也不能说他是‘上路’的人。既:行道的人。道理是这样的。

所谓路 , 只有两条 ; 你选择一条 , 确定一条 , 那你自然 , 既会背对着 , 另一条……

这就是 :“ 子曰 :‘ 苟志于仁矣 , 无恶也 。’”(出自《论语·里仁44》) 的真正含义 。道理是一样的。 当你选择‘ 仁 ’的路 , 当你致力于 , 走光明的道时 , 当你确定了 , 坚定了 , 要走这条路时 , 那你自然是 ‘ 背对 ’ 黑暗的 , 那你自然是无恶 ……道理是一样的。但‘仁者’,和‘志于仁者’,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学徒,是还在‘行仁’的路上……这里《孟子》说的特别好,“ 孟子曰 :‘ 舜明于庶物 , 察于人伦 , 由仁义行 , 非行仁义也 。’”(出自《孟子·离娄下》)这个“ 行仁义也 ”, 就是 ‘ 志于仁者 ’ 们的 : 行为方式 。

道理是这样的。他们是在‘修行’的路上,还没有到达: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存在的……修行人,都知道……但是,因为每个人的:‘用力’不同,气质不同等,所以能不能到,何时能到,无法去量化,去规定。

所以,每个修行人,起码,是在‘志于仁’这条路上行走的人……也不一定都能:到、抵、达仁。这三个字,即:到仁,抵仁,达仁,是一个意思。

不重复。所以说,‘志于仁’,‘行仁义’的修行,是孤独的;但作为一个人类来讲,特别是 生为华夏人种 ,我觉, 应走一走这条路 。

能不能到,是一回事儿,但要试试。万一行了呢;不对吗。行仁义,是一回事儿,至仁义(既:抵仁、达仁以后……)由‘仁义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1

人生是一个 : 先去 , 再回 , 再去的过程 。你没有‘回’的过程, 一去不回 …… 那真是佛氏说的 :‘ 苦海无涯 ’ 了 。

道理是一样的。回, 见仁 , 抵仁 , 达仁以后 , 你再去 , 就好多了 。因为你这次再去,你就已经是个:‘仁者’了。仁者呢,说白了,就是:有‘心’人。《孟子》的最后一章,就叫:“尽心”章。尽心,就可矣了。

2

人有 ‘ 心 ’ 之后呢 , 你再做什么 , 遇到什麽 …… 你智商都能在线上 ,也就是说:你清楚的知道,你在干甚么; 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 你也就能坦然 、 从容不迫的 , 接受你所做地事情产生的一切之结局 、 与后果 。 人能做到这一步 , 也就可矣了 。不哭不闹,不卑不亢,从容镇定的生活……有心生活,这就叫:是‘中庸’了。道理是这样的。 有心生活 , 叫 : 中庸 。

这个‘心’怎么得,要:‘修道’。要自己找……我们看‘心’字上,有:三点,可是一般人,绝大部分 未经过学习 、 和主动的训练的人 , 他‘ 心 ’上最左边儿的点儿 , 是蒙昧的 , 是模糊 、 朦胧 , 蒙蔽的 。修行,起码 我们‘ 孔子儒家 ’的修行 , 就是想办法 , 打通 , 打开 , 豁开 , 豁开挡在 ‘ 心 ’ 字最左边这“ 点 ”前 、 后 、 左 、 右的迷雾 , 和迷障 ……最终,让‘心’最左边儿的这个‘点’变的清清楚楚,和明明白白。 这是修行的意义 , 和目地 ; 这就叫 :‘ 尽心 ’ 了 。 修行为甚么 ,私以为, 就为 : 通这个 ‘ 点 ’。

道理是一样的。这个 “ 点 ” , 就是 : 光明的理性 。

道理是这样的。人人都有‘心’,但人人未必都“疏通”、清障,和解蔽了最左边的这个点,即:‘光明理性’了。道理是不一样的。所谓“ 尽心 ”, 尽 , 有完整 、 完全之意 。人人都有理性,都有独立、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但是,是否向往这种能力,以及能不能朝着这个方向去走,那就是, 每个人‘蔽’的程度不同了 。

3

也就是:‘气质’不一样。有的人,能修炼、打通和自己理性之间的通道,有的人不能……不能,也许是没机会,也许是能力不足……

总之,以孔子为首的, 我们儒家的 ‘ 修道 ’, 其实 , 就是 ( 为了 ) 尽心 。

4

一个完整的:心, 自主 , 自发 、 且主动的 , 打通了己和‘ 理性 ’之间的蔽障 , 是一个有‘ 理性 ’的人 …… 是一个知道了自己在干甚么的人 , 这种人 , 就叫 : ‘ 仁者 ’了 。而,《论语·里仁43》所说的:“ 子曰 :‘ 唯仁者能好人 , 能恶人 。’”这是 指的 , 是 :‘ 已经是仁者的人 ’,是,‘已经尽心、 打通了己与理性之间的蔽障 , 具有一颗完整的心的人 ’。这是:仁者。 仁者 , 是一个 : 具备 ‘ 通透之心 ’ 的人 。

道理是这样的。因为一个人有‘通透之心’,所以他明白,自己在做甚么……所以这样的人,无论做甚么,相信他都有自己的理由……

5

且能完全的, 无悔的 (希望……) 承担后果 。这就足够了。当,你经过学习、经过训练,最终打通了己与理性之间的屏蔽、和屏障之后, 当你见到了理性 , 具备了理性之后 , 当你是一个真的具备了理性的人 , 那无论你选择“ 光明 ” , 还是 “ 黑暗 ”, 那都是你的自由 。因为你知道自己在做甚么,你智商在线。

6

《论语别裁》里仁第四——“久处约”和“长处乐”

我是徐君宝,这是我的第608篇日记(2021年1月3日)。 孔子说,假使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约的意思和俭一样。就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