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股)癣有什么金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体(股)癣有什么金方?,第1张

体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寄生在人体光滑皮肤上所引起的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统称为体癣。其中会阴和肛周皮肤的感染又称股癣。中医称之为“钱癣”、“圆癣”、“圈癣”等。

体癣的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开始多为红色小丘疹或水疱,以后表面脱屑,皮损不断扩大成环形或多环形。典型的损害边缘清楚,由丘疹或水疱组成,中央外观基本正常或有色素加深,自觉瘙痒。股癣多见于腹股沟部和肛周,或累及阴囊,常瘙痒剧烈,由于长期不断搔抓和刺激,阴囊皮肤常呈湿疹样或苔藓样改变,边缘也不再清楚,极易误诊。

(一)内治方内服验方来源淮海医药,1997:15(2)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2克,制何首乌10克,麦门冬、天门冬各10克,火麻仁10克,光杏仁10克,川黄连3克,枯黄芩6克,京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当归尾10克,桃仁6克,红花3克,生甘草3克,净蝉衣6克,防风6克。

功效滋阴润燥,泻火凉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顽固性体癣。

(二)外治方方一股癣汤来源陕西中医,1989:10(10)

组成黄柏10克,白头翁、蛇床子各25克,藿香15克。瘙痒甚者加地肤子25克,白鲜皮15克,川椒10克,苦参40克;病久反复发作者,加苦参35克,赤芍10克,硫黄25克,土槿皮、大黄、枯矾各30克;轻度红肿者,加金银花15克,龙胆草25克,大黄10克;轻度渗出者,加生石膏25克,滑石30克。

功效燥湿杀虫,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沸5分钟后,加食醋250毫升,每日1~2次熏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

方二香莲复方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1:8(2)

组成丁香、藿香、黄连、龙胆草、大黄、枯矾、冰片、薄荷脑。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用水煎和醇提并用的方法将香莲复方制成含生药55.8%的外洗原液,并以此配制含生药22.32%的外用霜。

用法将外洗原液稀释成5.58%外洗液,外洗浸泡患处20~30分钟;同时外搽香莲复方霜,每天2次。

方三复方白头翁洗药来源河南中医,1991:11(5)

组成白头翁40克,苦参、苏木、蛇床子各30克,徐长卿、黄柏、百部各15克,川槿皮、大枫子各20克,枯矾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将上药置盆内加水2升,旺火煮沸再煎15分钟。先熏后洗患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9日为1疗程。

方四祛风洗药来源《外科外治疗法》组成蛇床子、苦参、牛蒡子、防风、荆芥穗、泽兰、赤芍、川椒、白鲜皮、鹤虱、生川乌、生草乌、皂角各15克,牡丹皮10克,大枫子24克。

功效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泡患处,每日1~2次。

方五治癣汤来源皮肤病与性病,1995:17(4)

组成白鲜皮、黄连各15克,黄柏、菖蒲、防风、白芷、地肤子各20克,金银花、蛇床子各30克,苦参、菊花各6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熏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方六验方一来源时珍国药研究,1996:7(2)

组成苦参20克,明矾10克,百部20克,丁香10克,黄柏20克,紫草20克,地肤子10克。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外洗,每次10~15分钟,日2次,疗程3周。

方七验方二来源中华名医论坛,2004:(6)

组成青木香60克,百部30克,苦参10克,地肤子30克,黄柏10克,艾叶10克,川椒6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

用法煎水,待温外洗,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方八验方三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12)

组成蛇床子30克,白鲜皮30克,大黄30克,丁香10克,陈醋1000克。

功效燥湿杀虫,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取温液湿敷患处,每日1次,每剂可用7日。

方九洁尔阴洗液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3)

组成蛇床子、苦参、黄柏、独活、苍术、艾叶、菖蒲等。

功效清热除湿,杀虫解毒,消风止痒。

用法用50%洁尔阴洗液涂搽患处,日3次。

备注成都恩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方十治癣一号来源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10)

组成藿香、川椒、白矾、大黄、黄精、黄柏、白鲜皮、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每次15~20分钟。

方十一治癣二号洗剂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7:(6)

组成苦参60克,生百部30克,艾叶20克,白鲜皮20克,土槿皮20克,透骨草30克,蛇床子30克,小苏打粉20克。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用法加水15毫升微火煮沸20分钟,滤出液待温度适可后湿敷或坐浴,每次20分钟,10天为1疗程。一般应用1~3疗程即可,未见复发。

方十二土荆芥洗浴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8:7(5)

组成土荆芥鲜品100克。

功效祛风杀虫。

用法煎煮后取汁,待其温时洗浴。每日2次以上,1剂可用2天。

方十三苦柏洗剂来源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16(3)

组成苦参30克,蛇床子、地肤子、黄柏各20克,苍耳子、射干、白矾各15克。

功效燥湿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水煎后过滤,浓缩成500毫升,瓶装备用。

用法外洗患处,有糜烂者采用湿敷,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方十四股癣方来源中国临床医生,2002:30(5)

组成土茯苓30克,土大黄20克,蛇床子20克,苦参15克,黄柏15克,生地榆20克,皂角30克。有感染者加金银花30克;湿重者加枯矾15克;皮损增厚时加乌梅15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水煎或焙黄研面,加入植物油调匀。

用法熏洗或外敷患处,每日2次,1周为1疗程。

方十五皮肤康洗剂来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5)

组成苦参、黄柏等。

功效清热燥湿。

用法以1:1稀释液外洗。

备注北京华洋奎龙药业生产。

方十六羊蹄根散来源《医宗金鉴》组成羊蹄根24克,枯白矾6克。

功效杀虫收敛止痒。

用法共研匀,米醋调擦患处。

方十七椒黄粉来源新中医,1985:17(7)

组成川椒32克,黄连32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装瓶备用。

用法用时取生姜1块,斜行块断,以断面蘸药粉擦患处,每次3~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方十八川乌粉来源中国农村医学,1990:(4)

组成生川乌100克。

功效祛风止痒。

制法上药研细末,加入老醋,调成糊状,入瓶密封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每日3次,直至痊愈。

备注局部红肿热痛、糜烂渗液者慎用。

方十九黄散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7)

组成密陀僧、轻粉、硫黄、雄黄、蛇床子、枯矾、冰片。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蒸馏水调搽患处,每日2次。

方二十硝矾散来源四川中医,2005:23(10)

组成枯矾、芒硝用量比例为3∶5。

功效清热解毒,收湿敛疮,杀虫止痒。

用法以温热蒸馏水配成2%~4%溶液。浸泡患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脸上癣的种类与辨别

脸上癣的种类与辨别,有些孩子和年轻人的脸上,会有一片片发白或谈红色的色斑,表面有细小鳞屑附着,有时会出现瘙痒症状。下面看看脸上癣的种类与辨别及相关资料。

脸上癣的种类与辨别1

“中西四效合一治疗法”除菌、身体排毒、除疤

“中西四效合一治疗法”可另外做到身体排毒,除菌,抗菌、修补损伤体细胞、修复皮肤生物的多样性、祛痘不留印的多种作用,并且对痤疮(青春痘)各期,痤疮印痕,痤疮凹疤均可开展全方位系统的医治,历经全院专家团的近十年的临床医学成功案例确认,诸多病人短时间完成了完全除根的目地。

“中西四效合一治疗法”优点

一、多效多管齐下、阻隔疾病:运用中医学的有效配制,运用中医学有效配制,口服清热去火、祛风、除湿、舒肝理气、活血化淤,深层次消除身体湿、热、火、炎、毒,阻隔痤疮病发根本原因,多效多管齐下,阻隔疾病。

二、内外兼治、抗感染修补:在中药材开展调节的全过程中,融合痤疮西医方面物理学针灸理疗医治系统综合性功效下,对痤疮位置开展除菌,加快部分血循环,做到清除身体内毒素,修复内分泌均衡,并清洁毛孔,抗感染修补,高效抑止皮脂腺代谢,防止痤疮瘢痕产生发作,做到美白嫩肤和美容护肤实际效果。

三种癣三种主要表现

(一)黄癣:病原菌为黄癣菌。典型性危害为碟型硫磺粉色黄癣痂,管理中心有头发围绕,发暗淡无光,良莠不齐。可产生委缩性疤痕。导致永久脱发。

(二)白癣:病原菌为小孢子菌。常正圆形或不规律形之灰白鳞屑性斑片。表层的发病多在距头发3~4mm处断裂,病发根处有一乳白色菌鞘。皮损常呈卫星状遍布。一般青春发育期后可治愈,无痕迹。

(三)小黑点癣:发病为毛癣菌。为大部分散在斑点状脱屑斑,病传出头发即断裂,呈灰黑色小斑点状。

脸上癣的种类与辨别2

皮癣的种类与辨别

1、面癣:是由红色毛癣菌感染造成,表现为典型的环状皮损,边缘可见少许的`鳞屑。但由于常常洗脸而不明显,由于误涂外用药,可以使边缘红肿活跃。这类病人,一般是仅用一条毛巾洗涮浑身,由于身体的其它部位,特别是足癣造成感染导致。

2、手癣:是由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感染造成,以青中年妇女较为多见。皮损大多为单侧,极少的可见双侧。可分为水疱鳞屑型:好发于指间、掌心及腕部,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性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

可融合成群集性水疱,瘙痒明显,水疱干后局部脱屑,可不断向周围蔓延。角化过度型:水疱不明显,皮损多干燥、增厚,表面粗糙易发生皲裂、出血,一般无瘙痒,有皲裂时疼痛。

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缝,以第3~4和4~5指间多见。表现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并露出潮红糜烂面,甚至裂隙,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恶臭味。

3、股癣:是由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感染造成,好发大腿近阴囊部位,一般首发左侧,常双侧同时受累,可以扩展感染臀部皮肤。损害边界清楚,边缘隆起,形成半环状,伴有脱屑,遇热、潮湿时局部出现瘙痒。阴囊皮肤可完全正常或仅轻微受累。

4、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感染造成,好发于胸、背、腹和肢体,面、头皮和生殖器较少见。开始为细小斑点,渐渐扩大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圆形或类斑疹,边界清楚;表面覆盖灰尘样或糠秕样鳞屑,有光泽。颜色可为白色、红褐色或淡黄褐色不等,黑白间杂呈花有斑状。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的瘙痒。

5、足癣:足癣的病菌和手癣的基本一致,以男性多见,女性次之,儿童少见。通常先感染一侧足部,时间久了感染至双侧,临床分型跟手癣相同。

6、体癣:是指除掌跖、腹股沟、外阴及肛周之外,发生在光滑皮肤上的皮肤癣菌感染。可由各种皮肤癣菌感染造成,常见为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须癣毛癣菌。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基本损害为丘疹、水疱或丘疱疹,组成圆形或类圆形红斑,中心常消退,外周为一圈向外扩展的鳞屑,在鳞屑圈内为稍高出皮肤的红斑性环状损害。

皮癣应该怎么预防

1、脸盆、脚盆、毛巾、浴巾等日常生活用品应专人专用。病好后也不要使用自己用过的物品,以防再发。

2、患了癣疾,好不要搔抓,以免抓破后并发感染和引起自身传染。

3、癣疾病人所穿衣服和鞋袜要宽大透气,经常更换。有足癣者夏天尽量穿布鞋或凉鞋,不穿胶鞋、旅游鞋。有条件的可将贴身内衣裤袜煮沸灭菌。

4、患癣疾者尽量用淋浴,不在游泳池游泳。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单位发现头癣时,应立即隔离治疗,以免蔓延。周围有动物患了癣疾应及时处理,未处理前不要接触和玩弄这些患病动物。

5、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6、癣极易复发,故治疗时应使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并且剂量、疗程足够。应在皮肤科医师指导下用药。

首先患者需要明确的观察自己皮肤患处,看圈状癣当中是否出现了白斑情况,如果出现了白斑现象,白斑患处是否光滑不掉屑。如果上述现象不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初步排除白癜风症状。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怀疑患者是否出现了真菌感染。因为当我们人体的皮肤表层受到了严重的真菌感染的时候,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皮肤癣病症。

但是这种皮肤癣情况往往是可以治俞的。患者只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同时尽量的涂抹一些抗菌消炎的药物,比如说兰美抒药膏或者达克宁软膏,在日常饮食注意饮食规范,不要吃那些过于辛辣刺激的食品,不要经常吃发性食物,过一段时间,患者的真菌感染现象就会得到缓解,自然患者皮肤表层出现的圈状癣就会自动消失。

脸上癣的种类与辨别3

脸上长癣的症状

脸上长的癣:

一、桃花癣,多见于儿童,在夏季多见。主要症状是面部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点或斑块,以后颜色逐渐变白,上面覆盖白色的糠皮状鳞屑,表面粗糙,与正常皮肤分界线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外用硼酸软膏、金霉素软膏擦患处。

二、面部牛皮癣,多见于成人。开始是米粒状的红色丘疹,逐渐增大融合成片、痒,搔抓后有白色的鳞屑脱落,鳞屑脱落后留下红色的底盘。治疗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为主,口服消银颗粒、百癣夏塔热胶囊等。

患处外用他卡西醇软膏、他克莫司软膏等。面部长癣,平时需要注意洗脸的水温不要太烫,不要用碱性的洗面奶清洗面部。防止紫外线刺激,劳逸结合,不要太累。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愉快的心情。

脂溢性皮炎和春季皮炎是青年人面部常见的桃花癣,二者相似,都表现为大小不等、不规则而界限清楚的红斑、丘疹、鳞屑或痂皮,通常见于面部,有时蔓延到颈部等。除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灼热感外。

还有干痛感,尤其是受风吹或洗脸后更加明显。这种病多在干性皮肤或皮脂溢出过多的人身上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消化不良、吃刺激性食物、维生素不足、使用伪劣护肤用品和风吹日晒等因素有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发蛀脱发的辨证分型 41 湿热上蒸 42 血热风燥 43 血热风燥 44 血虚风燥 45 肝肾两虚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蛀发癣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蛀发癣 1 拼音

zhù fà xuǎn

2 英文参考

insect bitten alopec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ndrogeic alopec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蛀发癣又称发蛀脱发(insect bitten alopecia androgeic alopecia),是指以头发细软、稀疏、脱落,或伴有油腻瘙痒,白屑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1]。

蛀发癣相当于西医的雄激素源性脱发[1]。

4 发蛀脱发的辨证分型 41 湿热上蒸

发蛀脱发·湿热上蒸证(insect bitten alopecia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steaming upward)是指湿热上蒸,以头发稀疏脱落,头皮有脂性分泌物,头发油腻黏滞,状如油擦,伴多汗、口苦、纳呆、大便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或滑数为常见症的发蛀脱发证候[1]。

42 血热风燥

发蛀脱发·血热风燥证(insect bittenalopecia with pattern of blood heat and winddryness)是指血热风燥,以头发干枯,焦黄易落,头顶日见发稀,头皮屑多而痒,伴头部烘热,口干咽燥,溲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或细数为常见症的发蛀脱发证候[1]。

43 血热风燥

发蛀脱发·血热风燥证(insect bittenalopecia with pattern of blood heat and winddryness)是指血热风燥,以头发干枯,焦黄易落,头顶日见发稀,头皮屑多而痒,伴头部烘热,口干咽燥,溲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或细数为常见症的发蛀脱发证候[1]。

44 血虚风燥

发蛀脱发·血虚风燥证(insect bitten alopecia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脱发时间较长,头发稀疏,干燥枯黄,头皮迭起鳞屑,自觉疹痒,伴面色少华,头晕心悸,乏力,舌质淡,舌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发蛀脱发证候[1]。

45 肝肾两虚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体(股)癣有什么金方?

体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寄生在人体光滑皮肤上所引起的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统称为体癣。其中会阴和肛周皮肤的感染又称股癣。中医称之为“钱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