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舞蹈的产生有着怎样的神话传说?
舞蹈在印度既是娱乐又是劝善的艺术形式。有关舞蹈的产生,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在两个时代更换交替之际,凡人染上了种种恶习。于是人们祈求梵天赐给人间一种玩具,它不但可看,而且可听,这样便可把凡人的兴趣从恶习中吸引开。梵天答应了,他闭目静思,最后决定给凡人第五部吠陀,那就是“戏剧吠陀”。这部吠陀中包含了人世所有道德的精华。另一个大神湿婆在这一戏剧中使用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因此他被尊为“舞蹈之王”。
舞蹈 ,一门极具特色的艺术,在古代就有很多舞蹈的动作描写,你知道的都有哪些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古代舞蹈动作描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舞蹈动作描写
掌上舞
据说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所创。赵飞燕名宜主,汉成帝皇后,善歌舞,由于体态瘦削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她又轻又软,跳起舞来禁不起一阵风,皇帝老儿制了水晶盘让她起舞,又专门制了七宝避风台怕她被风刮了去——估计赵飞燕同时还是轻功绝顶的民间 武术 家,不仅“草上飞”,而且可“御风而行”。后人称“燕瘦环肥”的“燕”就是赵飞燕,比喻体态瘦削轻盈的美女。
《赵飞燕别传》中有这样的描述:“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的技巧,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并能控制 呼吸 。明朝艳艳生的小说《昭阳趣事》有幅木刻《赵飞燕掌上舞图》,是赵飞燕站在一个宫人的手上,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扬袖飘舞,宛若飞燕。汉成帝专为她造了一个水晶盘,叫宫人将盘上托。赵飞燕在盘上起伏进退,下腰轻提,旋转飘飞,就像仙女在万里长空中迎风而舞一样优美自如。汉宫中有个太液池,成帝造了一艘沙棠木做的大船,用紫色的文桂木做舵与桨。一次,赵飞燕穿着云芙紫裙,碧琼轻绡,在船之上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飞燕越舞越飘飘,欲乘风归去之态,舟至中流,大风忽至,飞燕随风扬袖旋舞,像要乘风飞去,成帝急忙令宫人拉住赵飞燕,怕叫大风吹走了!宫人两手握住飞燕双履。赵飞燕索性在宫人手上随风飞舞。因此后世 传说 她“身轻若燕,能做掌上舞”。后来,汉成帝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跑,特地为她大兴土木之工,花巨资为她筑起一座华丽的“七宝避风台”居住。
霓裳舞
即《霓裳羽衣舞》,曲李隆基所创,杨玉环主跳、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里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李隆基 命令 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 节日 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 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让人惊艳不已。。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宋 乐史 《柘枝谱》:“ 汉 则《巴渝女舞》, 晋 则《白紵舞》、《幡舞》、《肩舞》, 唐 则《霓裳舞》,视《柘枝》舞态曲调,各有攸胜。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乃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 乐谱 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 故事 。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 乐器 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惊鸿舞
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当时广为流传。而《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年),太监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广东一带,见到丰神楚楚、秀骨姗姗的江采苹,就收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宠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苹,视宫中粉黛如尘土。江采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戏名曰梅妃。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唐代诗人李群玉有诗《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赞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惊鸿舞
惊鸿舞曾在《甄嬛传》中的第13集出现。后来在安嫔做冰嬉一舞时,也略有提到。当时剧中说,惊鸿舞相传为梅妃所作,后经纯元皇后编排,纯元皇后曾经凭借“惊鸿舞”一舞动 天下 ,现为莞贵人甄嬛所舞。
剧中,甄嬛(莞贵人)随着沈眉庄(惠贵人)的琴声,安陵容(安答应)的歌声翩翩起舞,不料却被旁人说成“美则美矣,毫无新意。”正在甄嬛因“惊鸿舞”而冥思苦想时,允礼(果郡王)悠扬的笛声传来,给甄嬛带来了 灵感 。甄嬛随着果郡王的歌声继续跳着,舞曲结束,皇上龙颜大悦。后来,甄嬛因为果郡王的死而受伤,甄嬛心凉,再也不能为心爱之人“惊鸿一舞”。
“惊鸿舞”是本剧的一大看点,也是甄嬛与允礼爱情的开端。《甄嬛传》插曲
演唱:姚贝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注:《甄嬛传》里惊鸿舞的 歌词 出自于曹植的《洛神赋》
白纻舞
白纻舞有独舞和群舞。唐代李白的《白纻辞》有“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的 句子 ,既然是“独立”那一定是单人起舞。南朝梁代沈约,曾经奉梁武帝之命写成《四时白纻歌》,分为《春白纻》、《夏白纻》、《秋白纻》、《冬白纻》、《夜白纻》5章。表演《四时白纻歌》时,通常为五个舞女集体起舞,表演结束后,这些舞女还要向观赏表演的王公贵族进酒。白纻舞是一种起源于汉末的舞蹈,舞者着白色舞衣,质地细腻,色彩洁白,如同蓝天上轻轻飘动的白云,而且袖子很长。白纻舞的动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见长,步法分轻缓和快节奏。当节奏开始时,舞者轻轻起步,两手高举好像白鹄在飞翔。舞者有时折腰转身,有时脚步轻移,舞姿飘逸,舞衣洁白,光彩照人。舞蹈者还善于运用眼神,含笑流盼,如诉如怨,产生了勾魂摄魄的魅力。白纻舞发展到后来,舞衣已经不再局限于白色。
根据古籍记载,白纻舞最早出现于 三国 时期的吴国。吴国统治着长江中下游一带,其中有些地区出产纻布,特别是江西宜黄,盛产纻麻,也盛行用纻麻织布。那些织造白纻的女工,用一些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赞美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了白纻舞的最初形态,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晋代,白纻舞逐渐受到封建贵族的喜爱,以至南北朝的齐代和梁代以来,已经成为宫廷豪族的常备 娱乐 节目,表演极为频繁。
在表演白纻舞时,往往有声乐和器乐伴奏。晋代张华的《白纻舞歌诗》有“齐倡献舞赵女歌”的句子,便是说的用清唱伴舞。南朝齐代鲍照的《白纻歌》有“秦筝赵瑟挟笙竽”的句子,则说明这种舞蹈的音乐伴奏有时还很丰富,要用筝、瑟、笙、竽等多种乐器。正是在统管交响、轻歌流唱之际,舞女翩翩起舞,献出她们的妙技。因为白纻舞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而且先在民间流传,所以早期风格清新 健康 。晋代以后,白纻舞进入了宫廷豪门,受到绮靡奢华的贵族风尚的熏染,变得妖艳起来,正如唐代杨衡白《纻辞》中所说:“芳姿艳态妖且妍。”在豪门大宅中,流芳散雪的舞女,共同构成豪华宴会的场景。这时舞女已经不穿素雅的白纻舞衣,而穿起带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舞服,全身还佩饰着珠翠,连舞鞋上也缀有明珠。在红烛照耀下一派珠光宝气,闪烁不定。他们的妖冶舞姿使朱门王侯们四座欢乐,但在她们心中,却埋藏着盛年流逝,供人欢乐的悲哀情绪。他们的低徊叹息,被许多敏感的诗人捕捉到,于是就有了“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如疑”之类的悲凉诗句。
描写古代舞蹈动作的句子
1、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2、笛声渐急,她的身姿亦舞动的越来越快,如玉的素手婉转流连,裙裾飘飞,一双如烟的水眸欲语还休,流光飞舞,整个人犹如隔雾之花,朦胧飘渺,闪动着美丽的色彩,却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3、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4、翠笛,白衣,林枫静静的吹着笛,轻风带起衣袂飘飞,而他身前的凌凝更如临凡仙子,两人搭配成一副绝美的画卷,从未想过两人站在一起竟能如此的和谐,如此的完美。
5、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6、你舞姿轻灵,身轻似燕,身体软如云絮,双臂柔若无骨,步步生莲花般地舞姿,如花间飞舞的蝴蝶,如潺潺的流水,如深山中的明月,如小巷中的晨曦,如荷叶尖的圆露,使我如饮佳酿,醉得无法自抑。
7、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wwwlz13cn)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8、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杨贵妃的。
9、忽如间水袖甩将开来,衣袖舞动,似有无数花瓣飘飘荡荡的凌空而下,飘摇曳曳,一瓣瓣,牵着一缕缕的沉香。
10、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按照演出的顺序记载了百戏表演的全过程,是我们了解宋代百戏伎艺实际表演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在那一次演出里,在各种伎艺表演之后,有“合曲,舞旋迄,诸班直常入祗侯子弟所呈马骑”等描述。对此,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一书中指出:“至于《舞旋》之为舞蹈,《马骑》实为马戏,则各为专技”。要把“合曲”与舞旋连用,说明《舞旋》基本上是一种有音乐伴奏的表演,其具体动作形态和表演内容,一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伎艺性质,所以在列在百戏之内;同时,《舞旋》在表演内容上又可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技巧性,所以可以作为整个百戏表演结束时的“压轴节目”。在《舞旋》之后,皇帝参加的马球、马戏表演就开始了。
同书之“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记载说:“作乐迎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军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同书“下赦”条中还说:“军容直作杂剧、舞旋;御龙直装神鬼、斫真刀、倬刀。”在这些记载中,《舞旋》都是和杂剧表演更替出现,可能正是因为它在表演内容上没有确定性,所以才能和杂剧互相补充,发挥艺术的感染力。
当然,《舞旋》也并非总是与杂剧作伴。《梦粱录》“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条说,当御赐第八盏酒时,“百官酒,舞三台,众乐作,合曲破,舞旋”。这里的《舞旋》已经和宫廷大曲一起演出了。
以上所记,多为北宋年间《舞旋》表演的情形,而《梦粱录》的记载则说明南宋虽然经过了巨大的社会振荡,文化变迁,但是《舞旋》却依然流传下来。《武林旧事》中追忆了北宋年间的著名“舞旋色”雷中庆,又记载了南宋的范崇茂、豪俊迈、刘良佐、杜士康、于庆等人。舞蹈史家费秉勋认为,《舞旋》不是指某一特定内容的具体节目,也不是一切舞蹈节目的泛称,而是指除队舞、舞队之外,穿插于广场艺术或宴会排当乐次中单人或双人表演的大曲舞蹈和较短小的徒手舞蹈节目。孟元老形容“一裹无脚小幞子锦袄辽人,踏开弩子,舞旋搭箭”(见《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的时候,舞旋一词似乎是动作的泛称。当吴自牧形容“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见《梦粱录·妓乐》)的时候,《舞旋》一词强调的是动作的过程,并使人联想到“旋转”的特点。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古代,它是原始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动作和节奏与劳动密切相关。无论何种劳动,手和脚总是活跃的,手在跳动,脚在践踏。在某些动作的不断重复中,产生有规律的节奏,伴随着喊叫声或对石头和棍棒的击打,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在人类原始部落中,舞蹈是完全社会化的。在组织松散、生活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要一种社会诱导来将他们团结起来。舞蹈是产生这种感应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狩猎还是战争,整个部落都是一起行动的,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的。
为了使各部落有一个共同的象征,图腾就出现了。图腾不仅是部落差异的象征,也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在祈祷或庆祝活动中,人们会跟着图腾跳舞。这被称为图腾舞。图腾舞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的。
北美印第安部落舞蹈水牛跳舞,他们是迷信的水牛和自己的部落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跳这种舞蹈水牛将出现并让他们狩猎:澳大利亚原住民舞蹈蛇图腾舞蹈,舞者纹身的脸,自己部落的祖先的纪念。龙和风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
因为每个部落互相融合,敢图腾不能代表整个部落联盟共同的祖先,和处理的图腾特征,如鹿的角,蛇的身体,鱼鳞,鹰爪拳,一个全面的形象成龙在孔雀,野鸡和其他特征的综合自己的形象,与姓的祖先,他们代表了最高统治者“皇帝”和“天成”的标志。后来,龙与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开始。
扩展资料:
原始舞蹈虽然总要合乐表演,但却有自己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大脑逐渐发达,经过锻炼的四肢,特别是手变得非常灵巧,于是便可以利用肢体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此时,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遇到高兴喜悦的事,有时便会不自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这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固定的形式流传开来,原始的舞蹈也就产生了。
由于舞蹈起源于劳动,因此起初不过是生产劳动状况与节奏的简单再现。前引《吕氏春秋·古乐》所载“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描绘的也是接近原始形态的舞蹈,“投足”就是踏足以为节拍的意思。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原始舞蹈的详细情形我们难以描述。
解放以后,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原始舞蹈材料,颇具参考意义。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发现了距今5000~5800年的一件彩陶盆,陶盆上部绘有三组舞蹈图,每组5人,身躯稍侧,头上有下垂的饰物,身后还有一条装饰性的尾巴,大约是化装成鸟兽的样子。五个人手拉着手,动作协调优美。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的舞蹈形象,弥足珍贵。又如1972年发现的甘肃黑山岩画,除动物和狩猎外,也有一些人在做着舞蹈的姿态。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古籍中关于各种舞蹈的记载多了起来。《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的“六乐”,又称“六舞”,就是极为著名的。尤其是相传周公所作,表现周武王克商的《大武》,舞蹈场面最为壮观。
您好,关于舞蹈的诗歌有如下:
虞美人
作者:叶梦得 朝代:宋朝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怀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翻译:
落花已在风中旋舞飘飞,黄昏时偏又阴雨霏霏。清晨,庭院里一半铺着残红,只有蛛丝千丈,飘荡缠绕在高高的晴空。
我盛情邀请他们在花下同游,为爱赏这最后的春光频频劝酒。美人啊,请你不要因着伤感而双眉紧皱。当春归、酒阑、人散,多情的我正不知该如何消愁。
一、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劳动者的动作的单纯的再现”.《尚书》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意思是拍打着石刀、石斧之类的劳动丁具作为伴奏.化裴成各种野兽的人群翩翩起舞。
《吕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舞者拿着牛的尾巴,跺着脚边舞边唱。
舞蹈实际上是原始人类劳动场面的虚拟性再现。
亦见于彩陶盆上的原始集体舞。
巫舞——“巫”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个人展开双手,各执牛尾而舞的样子。
据说夏禹曾亲自编舞。
到商代.成汤也善跳巫舞.宫廷流行“巫风”。
春秋战国时期.楚地巫风极盛.美丽的女艰扮演成云神、水神、山神等,载歌载舞,场面宏大而隆重。
舞蹈家
万人、女乐、倡优等等
二、六代之乐
周代将古代乐舞加工整理,又创制新的乐舞.成为“六代之乐”:黄帝时代的《云门》、帝尧时代的《大成》、帝舜时代的《大韶》、大禹时代的《大夏》、成汤时代的《大澧》、周武时代的《大武》。
三、舞种
万舞一一在不少典籍中多次提到的《万舞》,可能是发端于夏商盛行于春秋哔国时期的著名舞种之一。
雩(yfi)舞一一巫舞的特殊形式.是古代先民向上天求雨、期盼庄稼丰收而举行的舞蹈仪式。
《说文解字》中说:“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
傩舞一一种驱逐役鬼.带有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性舞蹈.场而盛大.周代宫廷定期举行“国傩”.各诸侯同乃至民问也举行傩舞仪式。
文舞——表现渔猎收获的喜庆舞蹈.舞者左手拿筲(yu0)(一种编管乐器),有手持翟(有羽毛装饰的道具)而舞。
在六代之乐中.《云门》、《犬成》、《大韶》、《大夏》都属于文舞。
武舞——表现以武力征讨异族而建功的舞蹈.舞者持二r(盾)戚(斧)而舞。
六代之乐中.《大漤》、《大武》都属于武舞。
小舞一阁代统治者制定的六种祭祀性的舞蹈.它包括帔(f凸)舞、羽舞、皇舞、旄(mdo)舞、干舞、人舞。
雅舞——义称“稚乐”.指宫廷乐舞.用于朝会礼仪和祭祀活动。
场面隆重.气氛严肃.节奏较缓慢。
雅乐规定.天予用“八佾(yi)”:舞队共八排,每排八人.共6 1人。
俗舞——又称“俗乐”,指民间舞蹈,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史载,春秋时的“郑卫之音”,舞者朱唇皓齿,纤手素足。
舞步轻盈。
《阳阿》、《康乐》、《萦尘》、《集羽》、《旋怀》
《萦尘》的舞姿能给人以飘忽不定之感,舞蹈者简直像融汇在空际萦绕不落的轻尘之中;《集羽》的特色更是以轻柔飘逸见长,如随风聚拢的羽团飘飙荡漾;而《旋怀》之舞表演起来.柔韧的舞姿体态旋绕缠蔓,似乎能够“人怀袖也”。
这些舞蹈显示了舞者高超的技艺,有很强的控制身体与气息的能力,柔韧、弹性、力度、轻捷均训练有素,其技艺水平之高不是一般舞人所能达到的。
统治阶级对表演性舞蹈不断提高的欣赏要求,必然强化乐舞伎人的专业程度和舞蹈技艺训练。
专为统治者服务的“万人”、“女乐”和“倡优”也应运而生。
再从《诗-简兮》的描述记载来看,对万人所应具备条件的要求是相当高而全面的,为培养和妆扮他们所耗费的资财也是很大的,表演《万舞》的万人,必须是身材修长俊秀容颜姣好者,万人为保持颜面的俊美红润而不食糠糟,为了衣着的鲜艳夺目而 短褐,因此耗费大量钱财。
袖舞
中国素有“长袖善舞”一词,这一词语便是对袖舞所具有的舞蹈特性的概括描绘。
中国古典舞的袖舞主要是由中国戏曲的“水袖”提炼而成的。
水袖作为服装道具在舞蹈中出现,不仅是对肢体延展空间的放大,更是对情感传递的延伸。
探寻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从出土的原始彩陶盆上(图1①),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在图腾祭祀中持巾起舞的表演场景。
四、舞蹈家
春秋时.晋同有优施,楚国有优盂.秦围有优旃(zhan)等等,都是宫廷舞蹈家。
西施——是值得单独提到的春秋时期著名宫廷舞蹈家,擅长表演《晌屐舞》。
该舞足穿木屐,裙系小铃,舞时铿锵作响。
秦汉至南北朝舞蹈
一、舞种
稗舞——用有柄的单面鼓作道具的一种集体舞,后世也称为“稗(bing)扇舞”。
铎舞——用铎作道具的舞蹈。
铎形像钟,有木柄,内有舌,摇动时“叮叮”作响。
白纶舞——盛行于晋代和南朝.因舞者身穿薄如轻纱的白纶缝制的长袖舞衣.故名。
该舞以舞袖为其特点,动作轻盈流畅。
盘鼓舞——汉代民间舞蹈,后来用于宴飨。
在地面上排列盘或鼓.一般用七个(或三个或五个).舞者穿长袖衣,在盘(鼓)上起舞。
拨头舞——又名“钵头”,是一种带有叙事性的舞蹈.表现一人之父为虎所伤而上山寻尸的痛苦之状。
巴渝舞——汉代西南少数民族舞蹈。
刘邦为汉王时.为了促成霸业,发兵攻打关中,派寅(c6ng)人为先锋,蜜人善舞.刘邦爱其舞姿,命乐工学习。
因寅人居住在巴郡渝水边(今四川境内),故名“巴渝舞”。
公莫舞一魏晋时期舞蹈。
取材于项羽和刘邦的“鸿门宴”的故事,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欲杀刘邦,项伯也离席挥剑而舞,以袖掩护刘邦,说:“公莫!”后人以舞巾模拟项伯舞袖的姿态,遂成“公莫舞”。
踏谣娘——又作“踏摇娘”、“谈容娘”,产生于北齐,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故事:一人虐待妻,妻以歌诉苦.众帮腔唱:“踏谣。
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因一面唱歌.一面落步.故谓之“踏谣”。
兰陵王舞——叉名“大面”、“代面”,北齐兰陵王雄健而貌美.曾戴假面率五百骑兵冲人敌阵.大胜。
军中谱《兰陵王人阵曲》.又根据乐曲变成歌舞戏。
狮子舞——狮子被古人当做威武祥瑞的象征.汉代通西域时由月氏、安息等地引进,至迟在曹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狮子舞,南北朝时广为流传。
作品
《火凤舞》——北魏高阳王时的宫廷舞蹈,舞者手中执扇,如鸟翼,模仿鸟的飞翔起落。
《玉树 花》——南朝陈后主时的乐舞。
陈后主常与嫔妃们在宫中宴饮,选千百宫女歌舞作乐,《玉树 花》即是其一。
但陈后主是亡国之君.因此后人将此曲称为“亡国之音”。
《伴侣》——北齐末的歌曲,《北史》批评它“ 而拙.世俗流传”.可能来自民间巷陌,涉及情爱内容的。
它像《玉树 花》一样被当做“亡国之音”。
《踏金莲》——约产生于南朝齐代。
齐帝东昏侯萧宝卷是个荒*的昏君,喜歌舞,为潘贵妃修建神庙,凿金为莲花,镶贴于地面,潘妃舞于上,“步步生莲花”,后来演变为唐大曲。
著名舞蹈家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姬,善楚舞。
刘邦死后,被刘邦之妻吕后杀害。
李延年——设武帝时为乐府协律都尉,善歌舞,颇得武帝宠爱。
后因其妹李夫人(武帝宠姬)死.其弟李广利投降匈奴,李延年家族被诛灭。
赵飞燕——西汉末年宫廷舞蹈家,汉成帝之皇后.体态轻盈瘦小,舞艺高超。
后被废而自尽。
隋唐五代舞蹈
一、乐舞机关
1.教坊
唐高祖李渊设立音乐机关教坊。
在禁城之内的称“内教坊”,后在禁城之外设立了“外教坊”。
教坊的女乐人称“ ”。
2.梨园
唐玄宗时又设立了另一音乐机关.叫“梨园”,其中的乐人称“梨园弟子”。
二、舞种
1.中原舞种
健舞——唐代教坊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均来自民问,后来用于宴飨。
健舞舞姿雄健,动作矫捷。
软舞——软舞舞姿柔美。
动作轻盈。
队舞——唐代宫廷舞蹈形式之一。
有《菩萨蛮队舞》、《叹百年队舞》等。
春莺啭(zhudn)一相传唐高宗李治晨听莺啼.命龟兹乐_r:白明达作曲.名《春莺啭》.后来依曲编舞.属于软舞。
踏歌——踏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青海大通县孙家寨H{土的陶盆彩绘中.就有挽手而舞的图样.在节日聚会时.人们成群结队在郊外起舞,手牵手.以脚踏地为节,边歌边舞。
到唐代.踏歌颇为盛行。
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杨柳枝——民问歌舞,是在汉横吹曲《折杨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女子舞蹈,名《杨柳枝》。
刘禹锡的《杨柳枝》中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之句。
绿腰——又名《六幺》、《录要》、《乐世》,唐代软舞,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优美。
字舞——舞者在舞动过程中.暂时停顿,摆成字形。
剑器舞——剑舞在我国也有着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子路,戎装见孔子,曾拔剑起舞。
学生拜见老师舞剑,当然只是表演技艺,是对老师致敬的意思。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上的乐舞图案中,鼓旁的舞者腰间挂着短剑,说明剑舞可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
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宴于鸿门,项庄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逐渐靠近刘邦,企图借机杀死刘邦,在场的项伯见刘邦危急,也以剑伴舞,保护刘邦不被项庄杀害。
这个故事表明,当时筵宴中有舞剑作为余兴表演的风俗。
唐代,武将舞剑也是常有之事,如李白作《司马将军歌》,有“将军自起舞长剑”句;岑参作《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有“酒泉太守能剑舞”句;杜甫作《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有“舞剑过人绝”句等等。
可见当时许多人会舞剑,而且各有绝招。
公孙大娘最为擅长的《剑器》舞,是《裴将军满堂势》。
杜甫曾观其舞,并写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从诗中的描述看.是一种广场单人舞,观者如山,此舞技巧很高。
作品
从表演内容来看,坐部伎有六部:《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其中《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
立部伎有八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坐部伎、立部伎的节目一般在宫廷宴享朝会时表演。
本文2023-08-04 21:42: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