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解刨后皮下全是泡沫
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羊的皮下脂肪层很厚,而且含有丰富的脂肪组织,所以解刨后会有一些脂肪和泡沫流出。但是这个现象并不代表羊是健康的或者有问题的。
在动物解剖学中,羊被视为一种反刍动物,其解剖结构与牛、猪等其他反刍动物的解剖结构相似。因此,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与其他反刍动物相似。
总之,羊解刨后出现泡沫的现象是正常的,不代表羊的健康状况或品质有问题。
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即已有关于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广泛记载《内经》中提到“若夫八尺之上,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尸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在此已明确提出“解剖”,并载有学习与研究方法“度量循切”,还有一定的调查统计,“皆有大数”,书中已有了胃、心、肺、脾、肾等内脏名称、大小和位置等的记载,很多名称仍为现代解剖学所沿用,很多数据经过核对,发现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相似,说明古人确是从事过实地解剖与测量的,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有过解剖学的研究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 在西欧希腊时代(公元前300~50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称为西欧的医学之祖)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哲学家、动物学家)也已进行过动物解割,并著有书籍 西方最早的、较完整的解剖学论著当推Galen(盖伦,纪元130~201)的《医经》,这部书是16世纪以前西欧医学的权威巨著,书中有很多解剖学资料,对血液运行,神经分布,脑、心等内脏都已有较具体的记载,其资料主要来自动物解剖,错误较多但由于当时在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禁止解剖人体,因此解剖学和医学以及其他科学一样,都受到了限制,未能发展在这期间,阿拉伯地区受宗教的压制较小,医学还有一定的发展,Avicenna(纪元980~1037)的《医典》是当时的重要著作,对血管特别是四肢的静脉有较正确的记载西欧医学中运用切脉方法是从他开始的切脉法在我国古代早已应用,可能是唐朝时经丝绸之路由我国传到阿拉伯的 随着西欧的文艺复兴(15世纪)各种科学都有了蓬勃的发展,解剖学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如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解剖学图谱,描绘精细正确,在现代也是罕见的 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解剖学家Vesalius(1514~1564年)是创立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他冒着受宗教迫害的危险,亲自从事人体解剖,著有《人体构造》(1543年)这一伟大的解剖学巨著,全书共七册,系统完善地记述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构造,纠正了很多Galen的错误论点,为医学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继他以后,于17世纪Harvey利用动物实验证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首先提出了心脏血管是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他为生理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开辟了道路,使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划分出去
1、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
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
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548只。
2、西伯利亚平原狼
西伯利亚平原狼(学名:Canis lupus campestris):是灰狼的一个亚种,属于食物链中上层的掠食者,是西伯利亚雪橇犬“哈士奇”(hasky)的祖先。
通常群体行动。它们活动在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西伯利亚针叶林、草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犬科家族成员。具有很好的耐力,适合长途迁移。它们的胸部狭窄,背部与腿强健有力,使它们具备很有效率的机动能力。
它们能以约10公里的时速走十几公里,追逐猎物时速度能提高到接近每小时65公里,冲刺时每一步的距离可以长达5米。由于它们会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纪末期前都被人类大量捕杀。
3、树袋熊
树袋熊,又称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英文名Koala bear来源于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
树袋熊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它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性情温顺,体态憨厚。
4、袋鼠
袋鼠是任一种属于袋鼠目的有袋动物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袋鼠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
”袋鼠 “有时候指所有的有袋动物。这个词源自Guugu Yimidhirr(一种澳洲原住民语言),后来袋鼠这个词被约瑟夫·班克斯在 詹姆斯·库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
5、美洲豹
美洲豹,学名:Panthera onca (Linnaeus, 1758),又叫美洲虎,是现存第三大的猫科动物。体重70—180千克,咬力可达1250磅。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一种大型猫科动物。
它身上的花纹比较像豹,但整个身体的形状又更接近于虎。在猫科动物中,美洲豹的体型仅次于狮、虎。野外寿命约18年。人工饲养的历史达20多年。
参考资料来源:-大熊猫
参考资料来源:-西伯利亚平原狼
参考资料来源:-树袋熊
参考资料来源:-袋鼠
参考资料来源:-美洲豹
蚁科(Formicidae),通称蚂蚁,节肢动物门,多为黑色、褐色、**或红色,体躯平滑,或有毛刺、刻纹和瘤突。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蚁科 拉丁学名 :Formicidae 别称 :蚂蚁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膜翅目 亚目 :细腰亚目 科 :蚁科 总科 :蚁总科 颜色 :黑色、褐色、**或红色 特征 :体躯平滑,或有毛刺、刻纹和瘤突 简介,外部形态:,胸部分明:,分工群体,蚁后,繁殖蚁,工蚁,兵蚁,食性,种类,繁殖方式,生长简介,繁殖过程,生活习性,用途及价值,药用,宠物,食用方法, 简介 蚁科,通称蚂蚁。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多为黑、褐、黄和红色,刚刚出生时,通体透明,体躯平滑,或有毛刺、刻纹和瘤突。头部通常阔大,触角膝状,4—13节。复眼小,退缩,单眼3个,位于头顶。口器和足均发达,跗节5节。有性个体有翅2对,工蚁通常无翅。基部腹节显著紧缩,形成腹柄。腹柄1—2节,每节背面上有1—2个结节状突起。多数种类具有多型现象,属社会性昆虫。有些种类肉食性,捕食昆虫、蜘蛛及其它小动物;有些为植食性,取食种子、菌类及其它植物质;有的为杂食性。 弓背蚁属(Camponotus) 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和胡蜂是近亲。蚂蚁已知最早在白垩纪就出现,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变出来的,主要区别是蚂蚁的触角是明显的膝状弯曲,胡蜂的腹部是一个整体。蚂蚁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雌蚁(雌蚁具有生育能力,但只能繁殖出雄性繁殖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 外部形态: 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足,体壁薄且有弹性,有膜翅,硬而易碎。 头部变化很多,通常阔大。头部重量和体重相比,在陆生动物中是最重要的。有性及无性雌蚁的触角是膝状,雄蚁触角简单,为4-13节。复眼小,退缩,偶有完全缺如。单眼3只,位于头顶,工蚁或无单眼。 口器发达,上唇退化,上颚有各种形状,在宽而大,或长或短,也有直的或弯的,或有简单的齿,下颚正常,有1~6节。内颚叶简单。下唇有须,亚颏,有中唇舌和两个小的侧唇舌;下唇舌1~4节。 胸部分明: 第一腹节(并胸腹节与后胸相愈合而伸长。腹部位于并胸腹节之后,腹部前端显著缢缩成为腹柄。 腹柄为一节或两节,如有两节,其第二节称为后腹柄。每节上有一个或两个背瘤,或有直立的或倾斜的鳞片。柄后节膨大形成腹部,由7~8节组成,雄蚁较雌蚁多一节。腹部有气孔8对。若干属有摩擦发音器,由后腹柄上的一个锉与柄后节第一节上的摩擦面构成。 分工群体 蚂蚁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所有的蚁科都过著社会性群体的生活。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蚂蚁建立群体,也是以通过婚飞方式两性相识结交为起点。相识后一见钟情,在飞行中或飞行后交尾。“新郎”寿命不长,交尾后不久死亡留下“遗孀”蚁后独自过著孤单生活。雌性繁殖蚁脱掉翅膀,在地下选择适宜的土质和场所筑巢。她“孤家寡人”,力量有限,只能暂时造一小室,作为安身之地,并使已“受孕”的身体有个产房。待体内的卵发育成熟产出后,幼虫孵化出世,蚁后就忙碌起来。每个幼虫的食物都由她嘴对嘴地喂给,直到这些幼虫长大发育为成蚁,并可独立生活时为止。当第一批工蚁长成时,它们便挖开通往外界的洞口去寻找食物,随后又扩大巢穴建筑面积,为越来越多的家族成员提供住房。自此以后,饱受艰苦的蚁后就坐享清福,成为这个群体大家族的统帅。抚育幼蚁和喂养蚁后的工作均由工蚁承担。她的寿命可长达15年。蚁巢有各种形式,大多数种类在地下土中筑巢,挖有隧道、小室和住所,并将掘出的物质及叶片堆积在入口附近,形成小丘状,起保护作用。也有的蚁用植物叶片、茎秆、叶柄等筑成纸样巢挂在树上或岩石间。还有的蚁生活在林区朽木中。更为特殊的是,有的蚁将自己的巢筑在别的种类蚁巢之中或旁边;而两“家”并不发生纠纷,能够做到和睦相处。这种蚁巢叫做混合性蚁巢,实为异种共栖。无论不同的蚁类或同种的蚁,其一个巢内蚁的数目均可有很大的差别。最小的群体只有几十只或近百只蚂蚁,也有的几千只蚂蚁,而大的群体可以有几万只,甚至数量更多。 蚁后 蚁后(queen):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在群体中较大(不一定最大),特别是胸部、腹部较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胸足小,有翅、脱翅或无翅。主要职责是产卵与繁殖后代,在蚁群群落较小的时候,还会充当保卫蚁巢、取食、照顾卵幼等职能。 繁殖蚁 分为雌性与雄性 雌性繁殖蚁:俗称“公主,”大小、形状与蚁后一致,区别在于雌性繁殖蚁未受精,具有翅膀,只能产出单倍体的雄性繁殖蚁,与雄性繁殖蚁交配后脱翅变为蚁后。 雄性繁殖蚁:或称父蚁。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雌性繁殖蚁交配。 工蚁 工蚁:又称职蚁。无翅,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上颚、触角和三对胸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工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虫及蚁后等。 兵蚁 兵蚁:头大,上颚发达,可以对食物进行切割,在保卫蚁群时成为战斗的武器,也在蚁群中充当储存粮食的工具。然而并不是所有蚂蚁都有兵蚁这个级别,只有少数例如大头蚁属( Pheidole )等的蚂蚁才拥有兵蚁。 食性 蚂蚁因食性分为:低等种类,肉食性,以昆虫、小动物乃至病、死的大动物为食;臭蚁亚种,切叶蚁亚科及蚁亚科中的较高等种类,对动植物均能取食,尤喜蚜、蚧虫分泌的“蜜露”;其他大部分蚁类为杂食性,多以种子、果实、虫子等为食。 蚁巢 例如双齿多刺蚁拥有较高等杂食性种类,可喂米糠、麦麸、豆类、糖类、瓜果类及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蚕蛹、骨头、鸡蛋、死活虫等,也可用鸡饲料或自配饲料。 猛蚁亚科与行军蚁亚科的蚂蚁一般只以肉食作为食物。 种类 种类甚多。 史氏菇园蚁(Mycocepurus ithii) 一、群居性,有明显的多型现象,包括雌蚁、雄蚁与工蚁三种不同的型,有时尚有由工蚁变型的兵蚁。成虫体小,多呈红褐或黑色,一般雌蚁与雄蚁有翅,工蚁与兵蚁无翅。触角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大多数种类挖土筑巢,亦有栖息树枝等孔穴中的。食性复杂,较低等的种类为肉食性或多食性,较高等的为植食性。有些种类能贮藏种子、培养真茵或收集蚜虫及介壳虫体上的蜜露作为食料;在室内常取食人类的食物。 二、食性复杂,较低等的种类为肉食性或多食性,较高等的为植食性。 三、有些种类能贮藏种子、培养真茵或收集蚜虫及介壳虫体上的蜜露作为食料;在室内常取食人类的食物。 中国的蚂蚁类群的分类(中国有记录的子阶元) (一) 猛蚁亚科Ponerinae 大齿猛蚁属 Odontomachus Latreille 钩猛蚁属 Anochetus Mayr 隐猛蚁属 Crypone Emery 猛蚁属 Ponera Latreille 姬猛蚁属 Hypoponera Santschi 细颚猛蚁属 Leptogenys Roger 双刺猛蚁属 Diacamma Mayr 齿猛蚁属 Odononera Mayr 曲颊猛蚁属(Gnamptogenys) 穴猛蚁属 Bothroponera Mayr 短猛蚁属 Brachyponera Emery 匿猛蚁属 Buniapone Schmidt and Shattuck 中盲猛蚁属 Centromyrmex Mayr 扁头猛蚁属 Ectomomyrmex Mayr 埃猛蚁属 Emeryopone Forel 真猛蚁属 Euponera Forel 镰猛蚁属 Harpegnathos Jerdon 中猛蚁属 Mesoponera Emery 小眼猛蚁属 Myopias Roger 矮猛蚁属 Parvaponera Schmidt and Shattuck 宽猛蚁属 Platythyrea Roger 修猛蚁属 Ponerinae Donisthorpe 拟猛蚁属 Pseudoponera Emery 蚁科(Formicidae) (二) 行军蚁亚科Dorylinae 行军蚁属 Dorylus Fabricius 双节行军蚁属 Aenictus Shuckard 粗角蚁属 Cerapachys FSmith 克雷蚁属 Chrysapace Crawley 滑蚁属 Lioponera Mayr 卵角蚁属 Ooceraea Roger 旁影蚁属 Parasyscia Emery 扁蚁属 Simopone Forel 影蚁属 Syscia Roger 云蚁属 Yunodorylus Xu (三) 细蚁亚科Leptanillinae 细蚁属 Leptanilla Emery 俄蚁属(Rossomyrmex) 穴细蚁属 Opamyrma Yamane et al 原细蚁属 Protanilla Taylor (四) 伪切叶蚁亚科Pseudomyrmecinae 细长蚁属 Tetraponera Smith (五) 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 沟切叶蚁属 Cataulacus Smith 举腹蚁属 Crematogaster Lund 瘤颚蚁属 Strumigenys Smith 塔蚁属 Pyramica Roger 心结蚁属 Cardiocondyla Emery 火蚁属 Solenopsis Wesood 盲切叶蚁属 Pheidologeton Mayr 铺道蚁属 Tetramorium Mayr 棱胸切叶蚁属 Pristomyrmex Mayr 尼科巴弓背蚁(Camponotus nicobarensis)在捕食昆虫 角腹蚁属 Recurvidris Bolton 小家蚁属 Monomorium Mayr 红蚁属 Myrmica Latrsille 棒切叶蚁属 Rhoptromyrmex Mayr 无刺蚁属 Kartidris Bolton 大头蚁属 Pheidole Wesood 扁胸切叶蚁属 Vollenhovia Mayr 双凸切叶蚁属 Dilobocondyla Santschi 平胸蚁属 Rotastruma Bolton 细胸蚁属 Leptothorax Mayr 犁沟蚁属 Vombisidris Bolton 棱结蚁属 Gauromyrmex Menozzi 切叶蚁属 Myrmecina Curtis 瘤胸蚁属 Dacatria Rigato 盘腹蚁属 Aphaenogaster Mayr 收获蚁属 Messor Forel 刺切叶蚁属 Acanthomyrmex Emery 安尼切叶蚁属 Anillomyrma Emery 叉唇蚁属 Calyptomyrmex Emery 摇蚁属 Erromyrma Bolton and Fisher 真粗毛蚁属 Eurhopalothrix Brown and kempf 蓬莱蚁属 Formosimyrma Terayama 高黎贡山蚁属 Gaoligongidris Xu 盗蚁属 Harpagoxenus Forel 冠胸蚁属 Lophomyrmex Emery 弯蚁属 Lordomyrma Emery 盾胸切叶蚁属 Meranoplus FSmith 后蚁属 Metapone Forel 脊红蚁属 Myrmicaria Saunders 华丽蚁属 Paraula wheeler,WM 奇蚁属 Perissomyrmex MRSmith 棒角蚁属 Rhopalomastix Forel 窄结蚁属 Stenamma Wesood 圆颚切叶蚁属 Strongylognathus Mayr 脊蚁属 Syllophopsis Santschi 切胸蚁属 Temnothorax Mayr 毛切叶蚁属 Trichomyrmex Mayr (六)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 酸臭蚁属 Tapinoma Foerster 狡臭蚁属 Technomyrmex Mayr 穴臭蚁属 Bothriomyrmex Emery 臭蚁属 Dolichoderus Lund 光胸臭蚁属 Liomeum Mayr 虹臭蚁属 Iridomyrmex Mayr 凹臭蚁属 Ochetellus Shattuck 时臭蚁 Chronoxenus Santschi 菲臭蚁/凹头臭蚁属 Philidris Shattuck (七)蚁亚科Formicinae 刺结蚁属 Lepisiota Santischi 斜结蚁属 Plagiolepis Mayr 前结蚁属 Prenolepis Mayr 蚁属 Formica Linnaeus 立毛蚁属 Paratrechina Motschulsky 拟毛蚁属 Pseudolasius Emery 毛蚁属 Lasius Fabricius 多刺蚁属 Polyrhachis Smith 弓背蚁属 Camponotus Mayr 悍蚁属 Polyergus Latreille 尖尾蚁属 Acropyga Roger 捷蚁属 Anoplolepis Santschi 丽蚁属 Calomyrmex Emery 箭蚁属 Cataglyphis Foerster 平头蚁属 Colobopsis Mayr 海胆蚁属 Echinopla Smith 真结蚁属 Euprenolepis Emery 短角蚁属 Gesomyrmex Mayr 伊比蚁属 Iberoformica Tinaut 长齿蚁属 Myrmoteras Forel 尼氏蚁属 Nylanderia Emery 织叶蚁属 Oecophylla Smith 拟立毛蚁属 Paraparatrechina Donisthorpe 原蚁属 Proformica Ruzsky 俄蚁属 Formicinae Valid (八)卷尾猛蚁亚科Proceratiinae 卷尾猛蚁属 Proceratium Roger 无齿猛蚁属 Discothyrea Roger 小盲猛蚁属 Probolomyrmex Mayr (九)刺猛蚁亚科Ectatomminae 曲颊猛蚁属 Gnamotogenys Roger (十)钝猛蚁亚科Amblyoponinae 矛猛蚁属 Myopopone Roger 迷猛蚁属 Mystrium Roger 锯猛蚁属 Prionopelta Mayr 点猛蚁属 Stigmatomma Roger 繁殖方式 生长简介 从卵到幼虫约要经过15天(一些大型蚁需要20几天),通过幼虫、蛹等两个环节。卵为白色或淡**,细长形,大小为05毫米,形如米粒状。幼蚁为乳白色,前端较细,常做弯曲状,易被人们误认为是“蚁卵”。蛹是最后一龄,幼蚁体缩短,不食不动,被称为前蛹,前蛹蜕皮后即为蛹。蛹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常堆放在一起,也被误认为“蚁卵”。 蚁巢 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或茧,看具体品种而定)阶段才发展成成虫,蚂蚁的幼虫阶段没有任何能力,它们也不需要觅食,完全由工蚁喂养,工蚁要先把食物吃进去,然后再吐出来喂养幼虫,成虫之间也以这种方式交换食物,幼虫的发育需要一定合适的温度,因此工蚁经常将它们搬来搬去,维持合适的发育地点,蚂蚁一般按照不同的任务分为工蚁、雄蚁和雌蚁,幼虫发育成哪种蚂蚁完全取决于幼虫阶段的喂养条件。 一般的蚂蚁都是雌性的,但它们不负责生育,只有蚁后生育。一个蚁巢中也培养一批雄蚁和雌蚁,它们不工作,只是进食生长,都有翅膀,到成熟后一起飞出蚁巢交配,交配后雄蚁很快死亡,雌蚁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筑巢,脱去自己的翅膀,成为蚁后,产卵发展一个新的蚁巢。 蚂蚁的寿命比较长,个别蚂蚁的寿命长得惊人, 蚁后寿命可长达20年。但一只离群的蚂蚁只能活几天。这是由于蚁群内部明确分工和各负其责、相互依存的群体结构所致。这是其繁荣的基本因素。 繁殖过程 蚂蚁的繁殖的过程一般分为交配、产卵、婚飞三个部分。当一窝蚂蚁达到一定数量时,蚁后就提前繁殖出雄性繁殖蚁和雌性繁殖蚁,时机成熟后繁殖蚁飞出巢外交配后开始繁殖后代成为一个新的家族。 蚁巢 蚂蚁属完全变态的昆虫。完全变态就是由卵到成虫要经过幼虫期和蛹期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生活习性 1蚂蚁在15-40 ℃之内都可正常生长,但最佳温度为25-30℃之间。冬季低于10℃会进入洞穴,但不会冬眠。只是不再频繁活动,它们在洞内吃秋天储存的食物。 2蚂蚁的土壤湿度应控制在10%-2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90%之间。 3蚂蚁是群集而居的社会性昆虫,而且恋巢性很强。多数种类筑巢于地下或树上,且食性杂,一般植、肉兼有。 双齿多刺蚁( Polyrhachis dives )和其它蚂蚁一样,一般以蚁巢为一个家庭。一窝中有蚁后(雌蚁)有一个或数十个。工蚁专筑巢、觅食、育幼等,数量最多; 例如织叶蚁属( Oecophylla )的蚂蚁是用分泌物的气味来进行交流的,由于它们平时都生活在一个蚁巢中,所以这种交流方式比其他膜翅目的昆虫发育的要好,一个蚂蚁如果发现了食物,它就会在回家的路上留下一路的气味,其他的蚂蚁就会沿着这条路线去找食物,并不断地加强气味。如果这里的食物被采集完了,没有蚂蚁再来,气味就会逐渐消散。如果一只蚂蚁被碾碎,就会散发出强烈的气味,立即引起其他蚂蚁警惕,都处于攻击状态。有的种类的蚂蚁还会散发一种迷惑敌人的气味。 在野外,野蛮收获蚁自己建巢时,它们会把平时栖息活动的地方跟储藏种子的储藏室分开,储藏室的位置比平时栖息活动的地方高一些,保持储藏室内处于干燥的环境,种子就不容易发芽了。 蚂蚁和其他昆虫一样,是依靠触角辨别气味的,触角的第一节膨粗,有膝状弯曲,非常灵活。由于触角是一对,因此既能辨别气味的强度,也能辨别气味来源的方向距离,成虫以互相交换反哺的食物,通过其气味互相了解对方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对方发现的食物等信息。同时也能区别对方属于从事那种任务的集团,如负责挖洞筑巢的,或是负责蒐集食物的等。一般来说,较为年老的工蚁会被派出巢外进行工作。 蚂蚁用两个大牙叮咬的方式进行攻击或自卫,咬时会分泌出蚁酸(甲酸), 被叮咬的伤口红肿疼痛。 大部分蚂蚁十分勤劳,忙于完成日常任务,但也有一些蚂蚁无所事事。通过研究这些懒惰蚂蚁的解剖学和行为信息,发现它们并不向人们之前预想的那样在蚁群中“吃白食”。它们的体内能容纳更多卵细胞。这些结果表明,懒惰蚂蚁不是简单的年龄老、无法工作的工蚁。相反,它们可能是不成熟的工蚁。身体证据显示,它们可能在为同伴储存食物,它们的卵可能用来给其他蚂蚁吃。当这些懒惰蚂蚁能储存食物时,更大量的劳动力就会有用武之地,例如保卫巢穴。它还有可能代替觅食死去的工蚁。 用途及价值 药用 蚂蚁具有抗炎、镇痛、镇静、解痉、护旰、平喘、抗惊厥、抗癫痫、增强红细胞变形性、抑制胃酸分泌和阻止急性溃疡等广泛的保护作用。 (1) 骨关节系统: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 (2) 心脑血管系统: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栓后症、心绞痛、心肌炎、肮心痛; (3) 呼吸系统:气管炎、哮喘、肺结核; (4) 泌尿尿系统:肾炎、阳萎、早泻、性冷、前列腺炎; (5) 神经系统:头痛、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6) 免疫系统:红斑狼疮 · 硬质病、皮肌炎、结节性动脉炎; (7) 其它:糖尿病、少白头、牙齿脱落等,起帮助调节、恢复作用。 蚂蚁的药用价值极高,作用很广泛,蚂蚁与酒制成的饮品能起到护肤、抗炎、抗衰老、平喘、镇静、解痛等作用。 宠物 部分蚂蚁可作为宠物在家中饲养。 食用方法 ①蚂蚁干一般作泡酒饮用。半公斤(500克)蚁干可泡白酒5公斤(5000)克,泡20天以上可慢慢饮用,饮时每次倒出半公斤,饮完之后再倒出半公斤,直至饮完为止。每天饮用2—3次,每次饮50—100克, (酒的度数和饮酒量,视各人酒力和习惯而定):饮完这5公斤蚁酒后,剩下的蚁干就不要了,要也无用了,因为蚁干中的有效成份,部通过酒“泡”之后,都释放到酒里了;蚂蚁干不要直接放到嘴里嚼服,这样吃法,太粗,不好吸收,也难以吞咽。 ②蚂蚁粉一一日服3次,每次5克左右。饭后服用较好,特别是有胃酸多的人更应饭后(约半小时)服用。因为蚂蚁含有蚁酸,故有胃酸多的人服后,有的有胃部或腹部不适, (有胀或闷或微痛)等的感觉,遇此情况,可适当减量服用,并加服胃舒乎片。服蚁粉时,可先把蚁粉(5克,约半汤匙,多些少些无关系,有的人海次服用7-8 克也行),放到嘴里,再喝一Il沮开水,蚁粉在嘴里很快溶解,即可吞到肚里,再喝几口沮开水即可,这种吃法,既快又方便,为了使口感好些,也可用蜂蜜与蚁粉调匀后服用,一般半公斤蚁粉配‘/50克左右蜂蜜,拌匀后,用一个有盖的容器装好,每次食半汤匙至1汤匙。(若是患糖尿病的人,不宜用此种服用方法,因有糖尿病的人不宜吃糖)。一般一包重量为450-500克的蚁粉,町服用—·个月,3包可服用3个月。为一个疗程。有的人想买蚂蚁干回去,自己再研成蚁粉,这样做是白找麻烦,因为 蚂蚁含油质较重, (特别是冬天的蚂蚁含油份更多),足很难研成粉的,我们生产的蚁粉足100Z纯正的蚁粉,不掺有其他东西的。 ③蚂蚁粉胶囊一一日服3次,每次服5粒左右(多服几粒也行),一般每瓶装100粒,每人每月用量为5瓶左朽,一个疗程(三个月)用胶囊15瓶,吃胶囊最为方便,口感也好些。 《礼记》记载:“蚳醢以供天子馈食。”蚳即蚁卵,蚳醢是周朝时采集蚁蛹加桂皮,姜末等制成,是帝王食补。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说:“交广溪峒间酋长,多取蚁卵,淘泽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味酷似肉酱,非尊贵不可得也。”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北户录》云:“广人于山间掘取大蚁卵为酱,按此即所谓蚳醢也,三代以前固以为食矣。” 蚂蚁自古以来是一种药引,《本草纲目》载:“蚁力最大,能举同身铁,故人食之亦力大也。”又载:“益气力,泽颜色乎”。
每当优雅的猫科动物行走时,在它那修长而柔软的身体中强有力的肌肉在柔软又美妙的毛皮下流动着。而当它们停下时,身体的每条曲线都弯成优美的弧线。它们因此时而会给人留下慵懒的印象。而当它们放平它的耳朵一跃而起、亮出它的尖牙利爪进行攻击时,这个印象立刻烟消云散了。 猫科动物的眼睛大而突出,位于头部的正前方,并和人类的眼睛一样,面向前方。除了猫头鹰和猿以外, 猫科动物比其他动物更接近人类的双目视野。猫科动物的视角很宽阔,也是彩色视觉。在不同的光线下,它们眼睛的瞳孔可以迅速变换大小,但在全黑的环境中它们依然无法看见物体。但是在昏暗的光线中,它们的视力比大多数动物都要好。当光线明亮的时候,猫科动物眼睛的瞳孔可缩小成狭窄垂直的缝或很小的瞳孔,但当光线变暗,这些细缝或小瞳孔会扩大以保证有最大量的光线的射入。它们的眼睛看起来好像能在黑暗中发光(这也给很多人以误解),实际上那只是在反射外来光源的光,因此可以想象,当光线全无的时候,这种“光”便不复存在了。
薮猫的眼睛在昏暗中看起来是红色的,这是因为它的视网膜缺乏色素,那些红色其实是血管。 腿部强健的肌肉可以使猫科动物迅即产生力量扑向猎物,或在它们追捕猎物时产生巨大的爆发力。当它们突然奔跑、攀爬或跳跃的时候,后腿的膝盖和脚跟弯曲,提供了巨大力量。它们的前腿也同样有力,而且极其灵活,能在追捕过程中离猎物一定距离时伸开前肢,抓捕猎物的身体并将其牢牢抓住。
拥有最大的爪子的猫科动物是老虎,猫科动物的前爪有五个脚趾,后爪则有四个。它们的前爪同时还是防御和狩猎时强有力的武器,这在攀爬或站在摇摇晃晃的树干上时,也成了最佳工具。它们的每个脚趾都长有利爪,这些利爪是从脚趾的最后一块骨头长出来的,呈钩型。为了确保这些利爪在行进当中保持锋利且不被折断,并能让它们的步伐悄无声息,它们的利爪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收于脚掌之下。猫科动物也常常通过在粗糙表面抓挠或用牙咬来使这些利爪保持锐利。不过像猎豹却是不能完全收回利爪的猫科动物,它的爪子类似犬科动物那样,由于爪子钝,弯度比较小,所以始终暴露在外面。猫科动物的掌下是梅花状的肉垫,一般为肉色或黑色,防止它们走路时发出声音,但不能行走在尖锐的路面上,否则可能会扎破
鲸分为两类,一类是须鲸,一类是齿鲸。鲸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包含了大约98种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动物。中国海域就有30余种。鲸的所有种类中除几种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栖息于海洋。鲸本身定义比较模糊,鲸可以包含所有鲸类,还有特定科的鲸类。鲸中还包括所有海豚。鲸主要分为两个种类:须鲸(Mysticeti)和齿鲸(Odontoceti)。须鲸的种类较少,但体型巨大,目前已知最小的种类体长也超过6米,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也属于须鲸。然而齿鲸类的体形差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30cm左右,最大的抹香鲸体长在20米以上。鲸并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哺乳动物类。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鲸 拉丁学名 :Cetacea 别称 :鲸鱼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亚纲 :真兽亚纲 (Eutheria) 目 :鲸目 亚目 :须鲸(Mysticeti)亚目和齿鲸(Odontoceti)亚目 分布区域 :大多数在海洋,极少数在河流。 包含种类数目 :大约98种(中国海域就有30余种) 英文名 :whale 动物学史,形态特征,食物种类,生物“声呐”,种群现状,保护组织,鲸类概述,二次入水,下属分类,须鲸亚目,齿鲸亚目,古鲸亚目, 动物学史 从解剖学的观点看来,鲸类的许多特质都显现了对于海洋中生活的高度适应。然而,解剖学上的证据,并不足以解答许多有关鲸类起源的问题。但是从生化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鲸类与有蹄类动物关系较近,且化石记录(约5000万年前)也支持鲸类是由有蹄类动物演化而来。 鲸类的祖先,极可能是产于北美、欧洲与亚洲的陆栖有蹄类动物——中爪兽科(中兽科,Mesonychidae) 。中爪兽的成员有的娇小如家犬,也有的高大如熊,但是许多动物的演化过程都是由小而大,因而鲸类有可能是由小型的中爪兽演化而来。根据推测,这些齿数不多,在浅水区捕鱼的中爪兽,经由逐渐转变为水陆两栖的生活形式后,再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变成的各种鲸与海豚。 最早出现的鲸类为古鲸亚目(Archaeocetes)原鲸科(Protocetidae)。 原鲸科动物均出现在5000万年前,化石分布在亚洲、非洲及北美。科学家对于在现今巴基斯坦被发现的巴基斯坦古鲸(又名巴基鲸,Pakicetus)的了解较多,这个生活在5000-5300万年前的生物化石,头部喷气孔(鼻孔)已移向后方,具有狭长脑室,且仍具有后肢的动物。在同时期的印度岩层中发现的化石证据也显示,在早期的鲸类间,已经有着难以想像的高度生态歧异性。 较先进的古鲸亚目动物,是曾经被认定为爬行动物的械齿鲸科(Basilosauridae)。这个科的动物大约存活在3800-4500万年前,虽然最早在Louisiana被美国地质学家发现,但类似的化石也广泛的在纽西兰甚至南极被发现。这发现显示古鲸亚目在4000万年前便已扩散到南方水域。 较先进的古鲸亚目中另一分支,是至少包含有6种动物的硬齿鲸亚科(Dorudontinae),他们有较窄小的上颚,可能为滤食性;或是像现生大多齿鲸般,能借此构造迅速夹住鱼、乌贼及鸟。 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古鲸亚目在渐新世(Oligocene)走入灭绝一途。但鲸类家族中的另外两个分支,即须鲸亚目(Mysticeti)与齿鲸亚目(Odontoceti),却衍生出17科近100个物种。 形态特征 鲸目体长1~30余米,体形似鱼,皮肤 ,仅吻部具有少数毛,无汗腺和皮脂腺。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体内仅存1对小骨片。尾末皮肤左右扩展而成水平尾鳍。无耳廓,由于皮肤下有1层厚的脂肪,借此保温和减少身体比重,有利于游泳。有的种类具有背鳍。眼小,无瞬膜,也无泪腺,视力较差。外鼻孔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虽无耳廓,但听觉灵敏。肺左右各1叶。水中哺乳。胃分4室,自然环境下一般寿命达50到100岁。 鲸目是完全水栖的哺乳动物,有的主要靠回声定位寻食避敌。一般以软体动物、鱼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能捕食海豹、海狗等。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换气。一般冬季从高纬度冷水区游向低纬度热水区产仔,夏季又由低纬度游回高纬度冷水区捕食。 食物种类 一般以软体动物、鱼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能捕食海豹、海狗等。 生物“声呐” 声呐并非人类科技的专利,不少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声呐”。蝙蝠就用喉头发射每秒10-20次的超声脉冲而用耳朵接收其回波,借助这种“主动声呐”它可以探查到很细小的昆虫及01mm粗细的金属丝障碍物。而飞蛾等昆虫也具有“被动声呐”,能清晰地听到40m以外的蝙蝠超声,因而往往得以逃避攻击。然而有的蝙蝠能使用超出昆虫侦听范围的高频超声或低频超声,从而使捕捉昆虫的命中率仍然很高。看来,动物也和人类一样进行着“声呐战”!海豚和鲸等海洋哺乳动物则拥有“水下声呐”,它们能产生一种十分确定的讯号探寻食物和相互通迅。 多种鲸类都用声来探测和通信,它们使用的频率比海豚的低得多,作用距离也远得多。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海狮等也都会发射出声呐信号,进行探测。 海豚声呐的灵敏度很高,能发现几米以外直径02mm的金属丝和直径1毫米的尼龙绳,能区别开只相差200ps时间的两个信号,能发现几百米外的鱼群,能遮住眼睛在插满竹竿的水池子中灵活迅速地穿行而不会碰到竹竿;海豚声呐的“目标识别”能力很强,不但能识别不同的鱼类,区分开黄铜、铝、电木、塑胶等不同的物质材料,还能区分开自己发声的回波和人们录下它的声音而重放的声波;海豚声呐的抗干扰能力也是惊人的,如果有噪声干扰,它会提高叫声的强度盖过噪声,以使自己的判断不受影响;而且,海豚声呐还具有感情表达能力,已经证实海豚是一种有“语言”的动物,它们的“交谈”正是通过其声呐系统。它们的声呐系统“分工”明确,有为定位用的,有为通讯用的,有为报警用的,并有通过调频来调制位相的特殊功能。 终身在极度黑暗的大洋深处生活的动物是不得不采用声呐等各种手段来搜寻猎物和防避攻击的,它们的声呐的性能是人类现代技术所远不能及的。解开这些动物声呐的谜,一直是现代声呐技术的重要研究课题。而我们人类发明的“声呐”就是通过鲸和海豚的原理发明的。 种群现状 由于环境恶化和人类的大量捕杀,鲸目成员特别是一些大型成员由于经济价值高而受到广泛捕猎,许多鲸类已濒临灭绝。 国际捕鲸委员会(IWC)是一个负责管理捕鲸和鲸类保护的国际性组织。在商业捕鲸导致鲸数量锐减后,IWC决定采取行动保护鲸类。其中包括从1986年开始暂时性禁止商业捕鲸,分别于1979年和1994年建立了印度洋鲸类保护区和南大洋鲸类保护区。然而从1986年以来,因为日本、挪威等一些国家利用了IWC决议的漏洞,打着“科学捕鲸”的旗号每年捕杀了至少2,5000头鲸或海豚。 捕鲸的国家还有挪威、冰岛和日本,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北加拿大的一些土著部落。 保护组织 国际捕鲸委员会,绿色和平组织,海洋守护者协会,OPS(海洋保护组织)等组织。 鲸类概述 现存种可分为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须鲸亚目体型巨大,其中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内无齿。上颌两侧各具有150~400枚角质鲸须。鲸须的颜色、数目和形状因种而异,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外鼻孔2个,位于头顶。头极大,有的种可达体长的1/3。仅有1~2对肋骨与小型胸骨相连线,无锁骨,鳍肢一般4指。具有盲肠。以磷虾和头足类为食,有的也吃小鱼和底栖贝类。有3科10种,均为海栖。如露脊鲸、蓝鲸、灰鲸、长须鲸、座头鲸、大须鲸(鳁鲸)、小须鲸(小鳁鲸);齿鲸亚目中仅少数种类生于淡水,大多数均产于海洋中。体型大小不一。口内有齿,外鼻孔仅有1个。鳍肢一般5指。除恒河豚外,均无盲肠。主要以乌贼、甲壳类、鱼类为食。共包括7科80余种。如白暨豚、抹香鲸、独角鲸、海豚、中华白海豚、江豚和虎鲸等。 二次入水 鲸目动物是哺乳动物中少有的水生物种,海豚便是其中一种。它们是由陆生哺乳动物中的偶蹄目动物演化而成,大约于5000万年前回到水中生活。 揭秘鲸目动物进化史破解海豚基因密码 鲸目动物的“二次入水”事件是哺乳动物进化史中一次罕见的生活史转变,它们的生活习性由陆生转变为完全水生。剧烈的环境转变导致它们在生理上及结构上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以适应水生生活,例如具有增厚的皮下脂肪层(鲸油),长时间潜水及回声定位的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肌肉系统支持水中运动等。尽管人们已经了解到很多生理形态上的适应性特征,但是这些特征的分子基础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解决。 鲸依靠敏锐的听觉在水下生存,但不同的鲸类在听觉能力上却展现出巨大的差别。须鲸能接收到频率低到人类难以察觉的次声波,这使得它们可以远距离沟通,而齿鲸的情况正好相反,它依赖超音波,这种声波的频率太高以至于人类也无法听到。发表在2017年6月8日《当代生物学》杂志的报告称,研究人员从灭绝的早期鲸物种化石中找到了证据,可以证明鲸听觉能力上的差异是进化成为完全水生动物后才出现的。基于对既能栖息在水里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史前鲸类”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它们的听觉系统与其在陆地上的近亲更为类似,甚至是猪、河马、骆驼等偶蹄目动物。 研究人员分析了4500万年前原始鲸类的遗骸,该遗骸是在西非多哥的一处深海沉积层中发现的。研究人员对两种早期鲸类体内的骨骼和封装着听觉器官的空腔进行了研究。 扫描的图像使她们可以对颞骨岩部内用来保护听觉和平衡器官的腔进行分析。 基于扫瞄器提供的扫描图,能建造模拟动物活着时用来包含听觉器官的腔体模型。但该工作漫长而艰难,因为化石腔内填满了沉积物,并在一定程度上结晶,加之鲸类的颞骨岩部本身就又浓又密,这些因素降低了扫描的质量,时常会阻碍分析的进展。 扫描结果仍显示早期鲸类的听觉系统与它们那些陆地上的近亲类似。现代鲸类拥有的次声波和超音波听觉是后来鲸类返回海里才出现的。 下属分类 鲸目可分为两个子目:须鲸(Mysticeti)和齿鲸(Odontoceti),即现存种的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 须鲸亚目 须鲸亚目(Mysticeti)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现存动物种类。资料完整的有4科17种,均为海栖(注:须鲸亚目的分科有一定的不同意见)。体型巨大,其中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内无齿。上颌两侧各具有150~400枚角质鲸须。鲸须的颜色、数目和形状因种而异,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外鼻孔2个,位于头顶。头极大,有的种可达体长的1/3。仅有1~2对肋骨与小型胸骨相连线,无锁骨,鳍肢一般4指。具有盲肠。它们使用鲸须从海水中过滤浮游生物。以磷虾和头足类为食,有的也吃小鱼和底栖贝类。 齿鲸亚目 体型大小不一。口内有齿,外鼻孔仅有1个。鳍肢一般5指。除恒河豚外,均无盲肠。这种动物有独特的通过回声定位感知环境的能力。主要以乌贼、鱿鱼、甲壳类、鱼类为食。 古鲸亚目 两个分支存活,也就是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
羊解刨后皮下全是泡沫
本文2023-10-19 06:51: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