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期(半坡居民那时的时期)长江流域生活着哪一远古居民?生活有什么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同时期(半坡居民那时的时期)长江流域生活着哪一远古居民?生活有什么特点?,第1张

以前,人们只是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实际上,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两条大河应当相提并论,正如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构成了巴比伦文化主干,印度河、 恒河构成了印度文化主干一样,中华文化的主干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龙凤呈祥,共创辉煌。

考古工作者正在不断揭开长江流域居民的生活源头。1956年至1957年,在云南开远县小龙 潭第三纪褐煤里发现10颗石猿牙齿化石。1975年至1980年,在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煤场的第三 纪褐煤里多次发现腊玛古猿化石。从发现的下颌骨可知,5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已经具备了 从猿到人的转变特征。

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四川巫山县大庙镇的龙骨坡遗址 发掘出距今200万年前的大量旧石器。这一重大发现被载入世界权威性杂志《自然》。

美国的《科学新闻》提出了“人类祖先在中国”的论点。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大约在200万年前,长江流域已有了人类居住,开始创造 着民居文化。

在距今1万年至4000年前的6000年中,长江流域历经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考 古学称之为新石器时代。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嘉兴马家浜、江苏吴县草鞋山、上 海崧泽(下层)发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民居文化。

关于母系氏族的民居文化,我们现在不可能见到当时的文字材料,但可以借鉴民族学的方 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掘活化石。据林耀华等先生的《原始社会史》一书披露,云南澜沧县 糯福区的拉祜族在1949的前还保留着母系大家族。大家族住在一幢木竹结构的竹楼里,大的 竹楼长23米,宽10米,上面住人,下面关牲畜,屋内两边分成若干小间,一对配偶占一间, 火塘设在中间的过道上。家族有耕畜和生产工具,收获归家族公有,集中储存,共同享用。 每个母系大家族包括几个小家庭,女儿结了婚可以单独组成家庭,人口最多的大家庭可以包 括10多个小家庭,长女在家族中享有重要地位。

关于父系氏族的民居文化,浙江余杭县良渚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定居从事农耕,石制工具 和农作物的种类已很多。在云南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发现一个滨水的村落,房屋类似于干 阑,出土了陶器、紫铜器。直到20世纪初,云南的独龙族还保留着父系家族社会的残余,头人和族长由男子担任,土地公有,集体劳动。个体家庭没有形成社会的生产单位。据中国社 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亻登人社会历史调查报告》,西藏东南部察偶一带的《亻登人也长 期保存父系家族公社,妻子们同住在丈夫的长屋内,每个妻子和她所生的孩子各住一小间, 有自己的火塘。

氏族社会的民居文化具有质朴性、自然性。河姆渡的民居有了艺术装饰,考古发现了双鸟朝阳象牙雕刻、木雕鱼形器柄、陶塑人头像等,这些表明了人们的自然崇拜观念。

氏族社会的民居文化注重选择环境。长江流域发现的考古遗址都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的地方。

长江中游已发现多处氏族社会的房屋。如:1961年在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发现5座房屋基 址,基址为圆形,墙下有块石柱础,墙以竹木扎成网状并敷以细泥,地面用细泥抹平。在湖 北均县(今丹江口市)朱家台遗址发现具有单、双室的房屋基址,南北室中间有柱洞,推测是用来支撑屋架的。1982年以后,在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发现套间住房,推测该房有出檐的 四坡屋面,墙体有明显的收分,考古学家把这处遗址划属大溪文化。高介华先生认为新石器 时代楚域内土著居民房屋的建造有七个特征(详见《楚国的城市与建筑》第一章):第一, 由半地穴升出地面及台筑的萌芽。第二,平面形式由单一的几何图形向非单一的组合几何图 形演变。第三,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构造体系,既有以步架承重的木构框架,也有以墙体承重的砖石结构。第四,大体形成多种屋面。第五,对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初步的认识。第六,防 水、防潮、力学和建筑热工意识萌芽。第七,审美意识渗入建筑装修,精细打磨,光洁美观 。

氏族社会的民居文化是太平祥和的,没有阶级,没有战争。人们思想单纯、道德淳朴,和 睦相处。2000多年前成书的《礼记·礼运》对这种社会生活作了美好的描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材料是周代的文人对上古社会生活的追忆和向往。人类社会在最初的进程中都经历了 这样的大同时代,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无私心,相互关爱。这是社会不发达时期的混沌 状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二、在文明的门槛内

文明是个历史概念,人们一般认为,确定文明的标志主要有三个,一是金属工具,二是文字,三是贫富悬殊。有了贫富,就有了宫殿,并有了阶级。中华民族在黄帝时代就逐渐进入文 明门槛,到了大禹的儿子启继位,中华民族就有了国家——夏。夏朝的遗存在黄河流域有多 处发现,但在长江流域发现不多,好在还有文字记载。不过,夏朝时长江流域民居的具体情况还不太清楚。

商朝有了甲骨文,有发达的青铜器,有基本上清晰的商王世系,学术界对商朝有了较多的 了解。长江流域多次发现商朝遗址。以武汉为例,在通往天河机场的高速公路边有一处土坡 ,三面环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商朝的宫殿建筑遗址——盘龙城,宫殿坐北向南,风景秀丽。在武汉汉南区的纱帽山,紧邻长江也发现商朝遗址。但是,这些地方除了城垣基址, 已见不到这些遗址的砖瓦和梁柱了。查遍古籍,也没见到这些遗址的记载。史学工作者一直 很疑惑:商朝的宫殿是怎么会出现在长江边的?又是怎么突然消失的?这一直是个谜。

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也发现有商朝民居遗址。如:1957年在江苏徐州发现高皇庙遗址,其 中有商朝的石斧、石镰、陶、盆、陶、罐, 还有祭祀场所和卜骨,可以推测这里曾有居住群落。

1973年至1975年,在江西清江吴城发现商朝墓葬,有青铜器、陶器、石范等。

从甲骨文卜辞看,商朝已有了关于民居的文字,如“冖”字似“∧”,像传统的硬山、悬 山型建筑;“向”字表明墙上开了窗;“户”字表明房屋有单扇门;“门”字表明有了双扇 门;“宫”表明房屋有了隔间;“高”表明了楼台;“邑”表明有了城邑。

从考古发现的商朝遗址的房屋基址看,由北方的遗址推测南方的情况,商朝民居讲究房屋 朝向,能够用日影确定方位,即用圭、表之类的仪器作测量。地基的土质干燥、清洁,许多 民居是半穴式。半穴式房屋的地基和墙面比较稳固,居住时冬暖夏凉。凡是宫殿、宗庙等大型建筑,在设计上很讲究,以石或铜为础,其上坚立高大的木架结构。居住集中的地方有和 谐的生态环境,水和树木很多。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欲了解周朝,有两部文学作品不可不读, 一部是《诗经》,一部是《楚辞》。两部书都有关于民居的材料,不过《诗经》侧重于黄河 流域,《楚辞》大体反映楚地文化。

《诗经》中的民居文化很丰富,间或有一些长江流域的材料,有的则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 。如《定之方中》记述公元前658年,卫国迁都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后来又复国:“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宫。” �

《楚辞》有一篇《招魂》,把楚国的房屋描述得很美,说最适宜居住的是长江流域。东方 不可以安身,那里有千丈巨人专门搜寻人的灵魂,那里有十个太阳轮流出来,晒得石销金流 ;南方也不可安身,那里的野人用人肉为祭,蝮蛇和狐狸往来倏忽;西方有千里流沙,赤蚁若象,玄蜂若壶,严重缺水;北方有千里飞雪,冰厚如山。唯有楚地最好,因为: 高堂邃宇(高大的房屋和深深的院子)槛层轩些(层层厅堂和环绕的栏杆)层台累榭(重叠的楼台亭榭)临高山些(依傍高山)网户朱缀(门上有网格,涂着红色)刻方连些(方格相连)冬有穴天厦(冬天有暖屋)夏室寒些(夏天有凉房)文学作品虽有夸饰之嫌,但楚国贵族的居室大概不会比文中的描述差得太多。历来的学者 很少注意到《招魂》有写实的一面,如果撇开幻想的一面,该文是研究长江中游民居的珍贵 史料,以之探讨当时的生态环境,亦不无裨益。

《楚辞》还有《卜居》篇。居,不是居住的意思,而是指处世的方法和态度。屈原在文中 以设问的方式提出:做人是应诚实忠厚,还是应媚世周旋?是应该安于耕耘,还是应到处游 说?是应直言不讳,还是应苟且偷生?这些提问反映了当时的文人贤士对为人处世准则的探索,实际是居住观的体现。

除了文学作品,考古也提供了周代的建筑和民俗生活资料:西周时期,在江苏和安徽境内的沿江地区发现了一些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以江宁湖熟遗 址命名了一批湖熟文化遗址,认定湖熟文化基本上可确定为东南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存。

在南 京的锁金村、丹徒的葛村发现了先民用过的石器、陶器,以及卜骨、卜甲。从公元前689年到公元278年的400年间,楚人在湖北江陵的纪南城建都。应当承认,这里 曾是长江流域居民最集中、最繁华的一个城市。197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纪南城作了全面 勘察和局部掘,发现5座城门和2座水门,城内东南部是宫殿区,东北部和西南部是手工业区 。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在无锡有吴阖闾城,苏州有吴王城,绍兴有越城,扬州有邗城,这些 都是民居的集中处。

在太湖东岸和南岸的山岭,有一些当地人称为“烽火墩”的遗址,如江苏吴县的五峰山和 无锡的璨山、浙江吴兴的苍山都发现了东周的文化遗存。

秦朝统一中国,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发现 了秦代文物,一些漆器上标有“××市”、“××亭”、“××里”、“××乡”之类的地名。

考古发现的汉代城邑聚落遗址遍布长江中下游,湖北宜城、江陵、鄂州,湖南湘阴、宁远,江西新建、都昌,安徽宿县、亳县,江苏徐州、盱眙,都发现了汉代城址,说明这些地方人口稠密。1957年在江苏高邮发掘一处东汉末年的村落遗址,有水井、窖穴等。

从夏商周到秦汉,长江流域的民居资料比黄河流域的民居资料要少,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 困难。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吴越、楚地的人受到蔑视,讥为不 开化,或被斥为蛮子。实际上,长江中下游的文化不仅精湛,而且丰富,在建筑、丝织、冶炼、艺术、哲学等各方面都有独到的长处。历代学者以中原为正统,忽略了对长江流域文化 的研究,使很多人的印象是长江流域文化在三代和秦汉时落后,这种观念应当改变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一方面是原有的文 化积淀,另一方面是中原文化的注入,两者促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生机勃勃。民居文化在此 时也再现前所未有的景象。

据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气候寒冷,灾害频繁,致使游牧民族 由北向中原推进,而中原的农耕民族则被迫向长江流域迁移。谭其骧先生早在1934年就在《 燕京学报》发表《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指出:永嘉初年,山东、山西等地流民 渡淮河、长江在南方定居。东晋成帝初年,淮南的北方人渡江南迁,陕甘境内的人口也有不少南迁到汉水流域或四川盆地。刘宋时又有大量流民南迁。今江苏境内接受的北方移民最多 ,安徽、湖北、四川也都接受了数量不等的移民。

  指身材高的人,从这句文意来看,大概是指古代传说中长人国的人,即巨人,高大的人。

  以下有篇文章可以佐证:

  历史上的巨人之谜

  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讲述一个类似童话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三人,

  他们各有神通。老大是个千里眼,能看见一千里之外两只小蚂蚁打架,当他看不清

  什么稀奇事的时候,就让老二顺风耳去听,再不就让老三通天长腿去看个明白。有

  一天,老大想吃鱼,就对老三说:“你去海里抓几条鱼吧!”老三答应一声,几大

  步跨到海里,海水仅能淹到他的小腿上。他弯下腰从海里抓起一大把鱼,又兴冲冲

  几大步迈回家。这是社会上有关巨人最通俗的一种传说,故事中的通天长腿老三实

  际上就是一个巨人。

  关于巨人的传闻,在古史中绵延记载了几千年,直到中国明清之际还有类似的

  笔记记载。不仅如此,国外也有大量相同的记载。然而,由于巨人身材高大的过分

  离奇,许多人根本不相信有巨人的存在,以至使巨人成为历史上一谜。

  在中国神话里,最早记载巨人事迹的是《山海经》这本书,其中最有名的是

  “夸父追日”的传说,故事说:在荒漠的高原上有一座山,听起来就很吓人,名叫

  成都载天,想必是很高很高。山里住着一位名叫夸父的巨人,他十分高大,但到底

  有多高,没有人能说清楚。他在山中闲着没事,渐渐养成了一个奇怪的癖好,就是

  喜欢玩蛇,常常手里拿着两条黄蛇,耳朵上也挂着两条黄蛇。他为人很骄傲,自认

  为自己力大无穷,可实际上,他的胆子很小,最害怕夜晚。有一天,他看着渐渐西

  沉的太阳,产生了一个追日的念头。于是,他迈开大步向西方追去,好不容易追到

  了隅谷(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眼看就要把太阳给抓住了,可偏偏这个时候他口渴

  得要命,急得他三步两步跑到黄河和渭水河旁边,张口一吸,两条河就被喝干了。

  但是喝干了这两条河的河水还是不解渴。他又想去喝大泽里的水,可没等走到,这

  个巨人在半路就被渴死了。他手里拿的手杖落在地上,马上化作一片邓(桃)林。

  当然,《山海经》里记载巨人的决不止一处,《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大荒北经》又记载:

  “有人名曰大人,其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囗。”

  〈列子·汤问〉中也有一条关于巨人的记载,说是在东海的东面,有一大壑,

  名叫“归墟”,里面漂浮着五座仙山,就是岱舆。员峤、方壶、蓬莱、瀛洲五山。

  仙山上住着许多神仙,每天忙碌地飞来飞去。这五座仙山自由自在地在海上漂了许

  多年,可是有一天,天帝怕仙山漂到北极去,就让十五只大龟,三班倒换,轮流驮

  着五座仙山,六万年换一次班。就这样,平安无事又过了若干万年。不料,有一年

  却出事了。

  原来,昆仑山北面很远的地方,有一个龙伯国,这个国家的人都生得十分高大,

  看上去就像一棵棵大树。且说其中有一个巨人,也是闲着无聊,就拿起一根钓鱼杆,

  准备到海边去散散心,下海走不了几步,就到了归墟五座仙山的地方,举起钓杆来

  一钓,也许背负神山的大龟确实饿急了,一下子就被钓上来两只大龟。他乐呵呵背

  起大龟就往家里跑,回家以后,还把龟壳剥下来学习占卜算卦呢。只可怜员峤、岱

  舆两座仙山经这么一间,给漂流到了北极,沉没到海里去了。天帝知道这件事后,

  十分生气,就把龙伯国的国土给缩小了,又把龙伯国的人给变矮了,以示惩罚。到

  伏羲和神农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人,矮得不能再矮了,还有几十丈那么高。《海图

  玉版》也说:“尤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大秦国人长十丈;中泰国人

  长六丈;临兆人,长三丈五尺。”还有的古籍,根据上古巨人的传说,添加了更为

  丰富的想象,《博物志·外国》记载:“大人国,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头,其儿

  则长大,能乘云雨而不能走,盖龙类,去会稽四万六千里。”

  由于巨人十分高大,自然力大无比,在远古崇尚体力的年代,我们的先民们把

  他们看成是神,甚至把他们看成是神的祖先,这一点都不奇怪。伏羲是人类的始祖,

  有造物神的特征,在中国神话里他的神格极高,但据说他就是巨人的后代。

  关于巨人的记载,不但见于上古文献,明末清初之际,也有关于巨人的记载。

  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余集》第二卷中这样记载到:“崇祯末,维亭袁某航海贸易,

  同伴八十余人,舟泊一河诸,共登岸伐木供饮。行不百步,见一巨人卧于山麓,急

  欲避。而巨人忽起,舒两臂将六七十人拉拘一处。内一人脱出,坠石沟,巨人欲取,

  指不得人。寻摘一长藤,将众人右手掐破,联贯一串,悬于高树而去。顷复邀两巨

  人,皆喧哗笑语。方欲及,而众已将腰间利刃割断奔逃。石罅人亦出,急还舟,而

  初遇巨人已追及。遽伸右手攀船。船上人出腰刀断其食指,负痛不前,因得扬帆而

  适。仅一节之半,秤之得十八斤。”劫后余生的人,难免有夸大之处,但海岛遇巨

  人大体可信。

  中国历史上不但有关于巨人的记载,而且还出土过巨人的化石。据《国语·鲁

  语》记载,春秋吴国讨伐越国时,曾经从地下挖出了一副巨大的人骨架,整整装了

  一牛车。吴国的人谁都不知道这副骨架的由来,于是专门派了一个使臣跑去问孔子。

  孔子回答说: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在会稽这个地方,召集千神百鬼开过一个会,

  大家都按时而来。有一个叫防风氏的人,枉自尊大,姗姗来迟,被大禹杀头示众了,

  据说他的骨架就能装一车。孔子确实很傅学,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巨人在

  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春秋时期还出土过他们的化石。

  关于巨人存在于地球的记载,并非仅见于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巨人

  曾经活动过的证明。

  古希腊神话里,就有一个被称为提坦的巨人族,同众神生活在一起。北欧的神

  话里,冰霜巨人和野山巨人,一直是众神的敌人,双方反复斗争,直到同归于尽。

  公元前400多年,希罗多德在其所著《波斯战史》中,曾经记载说,当时人们曾在欧

  洲出土过一些巨人完整的骨骼。《圣经·创世纪》也记载说:“那个时候,有巨人

  在地上。”另外,在古埃及的文献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些巨人们。

  在美洲,关于巨人的神话更是普遍。据当地印第安人的传说,巨人并非土生土

  长于美洲,而是从其他大陆上乘船而来的。这些巨人十分凶恶残暴,曾经侵入过印

  加帝国,给印加帝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安第斯山脉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小松仁”的故事:一对年老的夫妇,晚年喜得一子,但没有想到这个孩子

  只有小松仁那么大点,所以起了一个名字叫小松仁。这个小松仁历尽千辛万苦,终

  于在安第斯山顶上找到了一块巨人的骨头,用它来擦身子,一下子就长大了,长的

  和正常孩子一般大。这个故事说明,在安第斯山脉一带曾经发现过巨人的骨骼化石。

  从上古关于巨人的记载传说来看,巨人生性残暴,曾经给世界许多民族带来过

  灾难。在摩洛哥的上阿特拉斯一带,据民间传说,这些巨人在公元前100年前还有过

  大量的活动,土著人将他们称为“食人生番”。在中国也有关于巨人食人的记载,

  宋代洪迈在其《夷坚志》卷八就记载有巨人食人的事。在印度佛教的典籍中,也同

  样有巨人食人的记载。据佛经说,在鬼的世界里,有一种叫罗刹的鬼,长的十分高

  大,青面獠牙,样子很可怕。这些高大的罗刹鬼专吃地狱里的恶鬼,但也常常吃人。

  由于佛教在中国流传很广,罗刹鬼的传说也多见于中国民间故事,《太平广记》中

  就整整三卷,专门讲罗刹鬼的各种故事。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确信在地球上曾有过一巨人族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的

  活动范围很广,在东欧、北欧、中亚、东亚。北非及整个美洲地区都有他们留下的

  活动痕迹。那么这些巨人究竟有多高呢?《海图玉版》给了我们一个换算的标准,

  它说“龙伯国人,长三十丈”,又说“临挑人,长三丈五尺”,而所谓的临挑人实

  际上就是中国人,二者之间的比例大约是8:1,假如中国人平均身高1.65米,那么

  巨人就有大约13米。《博物志》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十二,见于临洮,

  长五丈,足亦六尺。”当时一尺约合今23厘米,身长5丈即11米多,6尺之足就是1.

  4米。信不信由你,这些巨人有将近四层楼房那么高。

  这些巨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些人根据地球上曾经发现占代巨猿的化石这一事

  实断定,古籍中所谓的巨人,就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巨猿。但是,这个推断有两个疑

  点:第一,当今世界发现巨猿化石一共有三处,印度的匹拉斯普,中国的广西武鸣、

  柳城,湖北的建始高坪。其中建始的挖掘资料比较详细,共出土巨猿化石三百余枚。

  从形体解剖与复原学研究,这些巨猿的骨骼结构与类人猿近似,牙齿比现代人大四

  倍,前肢长而后肢短,完全不能直立行走,体重可达150—600公斤。

  首先从发现的地点推测,巨猿的活动受一定的地理限制,喜欢在热带和亚热带

  丛林中生活,因此,它们活动的纬度很低。然而,古籍中所载巨人,完全具有人的

  特点,而且可以直立行走,这与出土的巨猿是不相符的。其次,历史上记载的巨人,

  活动的范围十分广大,根本不受纬度的限制,中国神话中的尤伯国人,生活在昆仑

  山以北的地区,不论怎样计算,昆仑山也在现今中国西北部地区,纬度已经很高了。

  北欧神话里的冰霜巨人更是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范围当中,这与考古挖掘不吻合。

  因此,古籍中的巨人族并非是巨猿。第三,据地质地层分析,巨猿生活在新生代第

  四纪更新世中期,与恐龙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距今大约有5000万年左右。人类最

  早的化石记载也不过几百万年,也就是说,当巨猿灭绝的时候,地球上根本没有人

  类,甚至连人类的雏形都看不到。而关于人类上古巨人族的记载,最远不超过卫万

  年,甚至在公元元年前后还有巨人的活动,二者年代差异极大。第四,从巨猿的形

  体结构分析,如此巨大的生物(身高十多米),需要一个适合的地球重力环境,至

  少现在的地球重力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而地球现在的重力环境形成已经有几千万

  年了,人类是在地球重力环境改变以后出现的生物,人类与巨猿决不可能生活在同

  一个时间段里。由此可以推断:巨人族并非洪荒时期的巨猿。

  那么,巨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单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巨猿根本没有进化为智人的可能性,因为它的形体过

  分巨大,自然界自然淘汰的法则,将那些体形巨大的生物都淘汰掉了,像恐龙就是

  被淘汰出局的生物,不可能单单留下巨猿让它进化成人形。因此,巨人族的出现只

  能是一个意外,是一种自然界以外的力量使它出现并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时间段里,

  除此以外,再没有合理的解释。

  解释巨人的出现是一件费脑筋的事,我们先不解释巨人为什么出现,而是先看

  一看巨人为什么会消失,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世界上许多神话在记载巨人的时候,都提到一个共同的细节,那就是,巨人是

  被神消灭的,而且几乎都是被雷电之类的东西消灭的。美洲印加的神话说,巨人侵

  入了印加地区,抓住了印加国王,残忍暴虐,上帝知道这件事以后,就降下了一团

  团火焰烧死了全部巨人。在印度早期的雅利安人的神话里,他们信奉的大神叫帝释

  天,帝释天实际上是个雷神,据记载,帝释天用霹雳和烈火杀死了残暴的巨人。在

  北欧的神话里,叨尔是大神奥丁的长子,也是一位雷神,他的主要敌人就是冰霜巨

  人和野山巨人,他常常用一个大槌劈开巨人的头颅。在中国的神话里,蚩尤这个恶

  神就是勇猛巨人族的头领,他率领着巨人们参加了反对黄帝的战争,其结果,蚩尤

  战败,巨人们在战争中被旱魃身上发出的巨大热量杀死。在夸父追日的神话里,巨

  人夸父也是死于太阳的高温之下。

  通过以上神话的记载,基本可以肯定一点:巨人是在一场意外的变故之中被有

  意消灭的,而且消灭肯定与火与雷有关。那么是谁消灭了巨人呢?是“神”,是来

  自外太空被人类称之为“神”的宇宙高级生物。这些神为什么要消灭巨人呢?从神

  话记载看,原因有两点,一、这些巨人们曾经与神为敌,北欧的神话中主要表述了

  这个意思,中国神话里尤伯国人钓去了两只大龟,致使五座仙山沉没了两座。二、

  这些巨人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北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同样表达了这

  个意思。因此可以肯定,巨人们决不是消灭他们的神创造的。

  根据中国神话的逻辑性,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巨人族并不是外太空人(月

  亮生物)有计划、有组织创造的,而是由一个几个怀有反叛月球目的的外太空生物

  私自创造出来的。大约有这种可能:一些月球的反叛者,有一次,他们意外发现一

  具保存完好的巨猿尸体,于是,他们截取了巨猿部分活细胞(历史上曾在北极发现

  了一个冰冻1000多年的爱斯基摩人,据报道,现代人通过现代医学方法使其复活。

  另据科学家研究,保存在埃及金字塔中几千年的法老尸体——木乃伊,其表面细胞

  依然具有生命力。一位英国科学家曾从冰层下挖出一具冻死的猛玛象的尸体,并把

  它做成菜肴招待客人,没有一点腐败的迹象。因此可以证明,动物细胞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长期保存。同时,生物学家还可以从尚未石化的动物组织中提取出基因),

  从中提取出所需的遗传基因,然后与创造出来的人类进行新的基因重组,创造出了

  巨人族。

  当然,他们创造巨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他们的反叛服务,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完

  美。因此,巨人除了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以外别无优点,过多地保留了动物的凶残

  野性。这些尚不完美的巨型人类,曾给其他矮小、但完美的人类带来了不少麻烦,

  导致我们的先民对他们产生恐惧,这种恐惧以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把巨人神

  圣化。这一点也反过来证明,巨人族确实和我们的先民共同生活在一个时期内,双

  方有过频繁的接触。后来,这个小型的反叛组织率领巨人们参加了反叛月球的战争。

  当然,反叛者们失败了,不少巨人在战争中被杀,巨人族也就随之灭亡了。北欧神

  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巨人变成了一位建筑师,说他能给天神们建造一座非常

  坚固的宫殿,让天神们安安稳稳住在里面。但他所要的报酬很奇特,他要求天神在

  宫殿完工以后将月亮送给他。当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天神们终于发现,原来他是

  个野山巨人。雷神叨尔毫不客气用大槌打碎了这个巨人的头颅。可见,巨人是与天

  神在争夺月亮。这则神话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假设的一个旁证。

  可能有少数巨人在战争中逃脱了劫难,他们隐居在深山老林或海岛之中。但在

  历史演进的长河中,由于他们自身的缺陷(严格地说他们并不是人,而是介于人类

  与野兽之间的一种生物,虽然具备了人形,但却没有人类的智力,过多保留了野兽

  的本性),同时也由于他们的身材过于高大,不适合地球的重力环境,绝大多数灭

  绝了。可能还有一些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为了生存而发生变异,身材越来越矮。

  目前在全世界都有一些奇怪的人形动物发现,如神农架里的野人、喜马拉雅山的雪

  人,美国发现的大脚怪,等等,很可能都是巨人族的后代。

  虽然巨人们变得矮小,但比起正常人身材还是很高大,中国史书把他们称为

  “长人”。关于这种“长人”,史书中有多处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博物志》,

  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长人出现在临洮地区,以后史书断断续续一直记载到隋代,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条:

  《晋书·武帝纪》载:“是月,长人见于襄武,长三丈。”

  《晋书·五行志下》记:“魏元帝成熙二年八月,襄武县有大人见,长三丈余,

  足长三尺二寸,发白,著黄巾黄单衣。”

  《隋书·五行志中》记载:“永定三年,有人长三丈,见罗浮山,通身洁白,

  衣服楚丽。”

《尚书》是历代最受推崇的先秦典籍,也是最可信的古籍资料,尚书的篇章回目就是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说明啥,说明虞朝夏朝与商朝周朝一样都是存在的。这本身就是最可信的证明。司马迁作《史记》时,有夏朝的帝王世袭年表,没有虞朝的,由于没有资料,所以史记有夏本纪,没有虞本纪。

我们没有虞夏时期关于国家体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不能说虞夏不存在。打个比方,日本的历史都是中国史书记载的,日本自己没有历史资料,但不能说历史上没有日本。

或估计关于夏的历史痕迹是早有人为因素的刻意掩藏因素的,这个问题有所现象佐证,比如前商纪年无据可查并非当年无应用型文字记录,而其文字载体的整体湮灭,仅剩甲骨青铜,就是有人为之故意的,最大嫌疑其实就是后起的西周政权,或专门有人对于前朝文献留存全数做了消弥处理,以巩固其正统法理地位,又比如三星堆遗迹,全有焚烧砸毁痕迹,其人为销毁文明痕迹意图相当鲜明,这些佐证或可说明关于有夏历史的具体证明困难,有人为操作的可能。

不容易找到证据很正常,正是因为夏朝文明发达,才脱离了游牧渔猎的生存方式,进入了平原地区,但平原地区无论建筑还是文字,都缺少能长时间保存的石料,建筑是土木结构,文字只能竹简,都是很难长时间保存的。唯一能长时间保存的是青铜器,但是青铜器在改朝换代时容易被重新熔铸成新朝的青铜器,上个朝代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也随之损毁,导致唯一的文物证据也消失了。

九鼎的失落和始皇收天下武器铸十二铜人的失落就是证明。十二铜人由于年代较近还留下了损毁的记载。而且重视墓葬的陪葬是商的习俗,商不但器物殉而且畜殉和人殉,可以通过墓葬考古证实商朝历史,而夏朝很可能是薄葬习俗,不重视器物殉葬,那就很难再通过墓葬考古证实夏朝历史了。

也不需要去大张旗鼓地证明,这是国人的不自信。圣经记述的都是真的吗,外国人都相信,我们也认同。为什么我们的史书记载的就非得证明给他们看,这些都是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的东西,为什么要证明。我们好好传承我们的历史就行了,这属于文化霸凌,欧洲怎么发现他们的古代城市,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他们一样的数据,才算是发现。

他们要求有遗址,我们的遗址和他们的石头遗址不一样,不算。要求有文物,我们八千年前有文物不算。他们要求有记载,我们的《史记》记载不算,他们的神话可以当历史。外国人认不认同,我们华夏民族照样传承了五千年!我们照样发展强大。不必自寻烦恼。

是因为这个古籍记载的东西颠覆了如今考古界或者说整个史学界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这36万册古籍全是秦简,记载的是秦朝的历史。专家们是在湖南的一个小镇中发现的这些古籍,这个湖南小镇叫做里耶,所以这个里耶小镇又被称为秦朝秦简的故乡。

发现这些古籍的经历也蛮好玩的,当时有一群专家来到里耶考古,在这里发现了6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紧接着,他们又发现了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历史就没有那么长了,但是也有着上千年的岁月。在这个古老的井中,专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的古籍,有36万册之巨,而且在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兵器。

经过鉴定,发现这些东西是秦朝的,古籍就是秦简。但是当专家解读了秦简上的东西后却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秦简记载的似乎不同于人们所了解的历史,从出土的秦简和兵器来看,这里曾经是秦楚大战的战场之一。而楚怀王是一名宠信奸臣的昏庸皇帝,所以楚国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即使如此,秦楚之战也是整整打了一年才结束。

这一批秦简解开了很多历史的谜题,给我国研究秦朝历史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中记载着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是怎样生存、发展并进行文化交流的。还有就是,在秦楚战争结束后,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等等一系列重大史实。因为这些秦简记载的东西,让专家们发现了秦朝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专家们都觉得相当不可思议,这也侧面反映出,读史书也要辩证地读。

  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书呢?笔者在七、八年前就开始思考和探寻这个问题。在一年多前,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眉目。  一、源头 昆明大学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5月合并后,改称为昆明学院。

昆明大学建于1984年3月3日。2003年2月,昆明大学合并了原昆明市轻工业学校、昆明市城乡建设学校、昆明市立信会计学校三所中专学校。这三所中专学校都是建国以后才创办的。因此,合并以后的昆明大学图书馆有古籍的可能性不大。笔者在昆明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几经查访,结论是:昆明大学图书馆没有古籍;昆明大学图书馆虽然有一部分线装书,但都是近二十多年来在普通书店购进的线装书,这些线装书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拍照制版后印刷的,因而不是古籍,更谈不上是善本。所以说,原昆明大学图书馆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像样的镇馆之宝。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于1981年4月。2001年1月5日,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了原昆明师范学校和原昆明幼儿师范学校。昆明幼儿师范学校始办于1978年,即建国以后才始办的,因而有古籍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昆明师范学校却始办于1905年,即始办于光绪三十一年。另外,笔者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查到:晚清时期全国各地的不少书院相继改建成师范学校;昆明地区在晚清时有三大书院。两年前,笔者亲眼目睹了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的古籍上钤有五华书院的印章。因此,昆明师范学校有可能是在1905年,由五华书院改建而成的。所以说,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有古籍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几年前,笔者曾听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的人说,他们图书馆大约有两千本古籍。

两年前,由于宣传工作上的原因,笔者与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一起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即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在闲谈中谈到了古籍的话题。一位北校区图书馆曾经保管过“古书”的工作人员说:北校区图书馆的“古书”都是民国以后的,并且都被虫吃成了筛眼、一包灰,一碰就碎,没有什么价值。当时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也在场,但他对古籍的话题没说一句话。回来后,笔者越想越不对劲,就对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说,想去看看北校区图书馆到底有没有古籍;那些“古书”真的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吗?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同意了,说等他与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联系好后,一起去看看。

二、初见端倪

时隔不久,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就与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联系好了。笔者就与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一道专程去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看那些“古书”。那天,我们受得了北校区图书馆负责人的热情接待。

当笔者看了四册一套的《温飞卿解集》后,眼睛一亮。它的字的结构匀称;字距和行距合适;墨色浓黑;字迹都清晰;版本是木雕本;纸质比较厚实;纸的老化和氧化程度自然;纸的暗帘较宽;版式大小和装帧形式都与康熙时期的相符;把它靠近鼻子闻一闻,闻到了古籍的那种特殊的香味;只有一个序,序的落款的年代是康熙,序的附近连撕去一页的痕迹都没有,仔细查看装订线,装订线是原装的,没有被拆开后抽去年代较晚的序的情况;从目录查到,这套书共有四册九卷,除其中的两册的前几页有一两个被虫蛀成的小洞外,四册都没有油污和水渍等,四册都基本保存完好;《温飞卿解集》的内容是诗集;这套书是齐全的、成套的。笔者凭收藏古籍十多年的经验,当时就认为《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的刻本,并且应该是善本。

十多年前,云南省成立省文物收藏协会时,笔者成为了云南省省收藏协会的第一批会员。2010年11月,笔者参加了第二十五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在培训班学习期间,笔者有幸跟李致忠老先生、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徐忆农、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罗琳先生等全国知名的古籍专家学习古籍知识。应学员们的请求,李老先生讲授了古籍的鉴定。笔者从多年收藏的古籍中,挑选了十几册(种)请李老先生鉴定。李老先生的鉴定结果是:十几册(种)都是古籍,没有赝品;其中有三册(种)还是明代的古籍。

另外,笔者还在北校区图书馆看到了二十来个装满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书柜。其中古籍大约有两千册左右。在古籍中,除《温飞卿解集》和同治、光绪时期的几套古籍成套外,其余的古籍都不成套,不齐全。在这些古籍中没有发现活字本,也没有发现套印本。在其中的几本古籍上钤有五华书院的印章。

这二十来个书柜,每个书柜都有两扇用茶色玻璃做成的梭门(滑动门)。对这些书所采取的防虫蛀的措施,只是放了一些旱烟叶。并且这些旱烟叶是几年前购买的,已经闻不到旱烟味,也就几乎没有防虫蛀的效果。这些古籍中有一小部分被虫蛀成了筛眼,但字还是能够辨认出来的。有几册古籍的卷首和卷尾已成了碎片,但卷中可能还是可以修复的。其余大部分古籍都基本保存完好。此外,那些民国时期的图书也都基本保存完好。笔者看完这二十来柜书后,觉得:除《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以外,其它两千册左右的古籍都是清中晚期的;其余的都是民国时期的图书。这二十来柜的书的价值不小,其中《温飞卿解集》最为珍贵。

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说,这批书有一万本。但只有数字,没有书的花名册,更没有具体年代等详细的文字记录和说明。

从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回来后,笔者及时向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做了汇报。同时还向图书馆领导提出三个建议:

1.目前对那些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防虫蛀的措施不得力,可以先买一些樟脑精或樟脑丸之类的防虫物品防虫蛀。等向院领导汇报后,批到经费,再采取更为有力的防虫蛀等的保护古籍的措施。

2.由于云南大学图书馆有十几万册古籍,其中有一套还是宋元刻本,还有明代的一些孤本。他们馆的古籍专家鉴定古籍的水平是比较高的。而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与云南大学图书馆的馆长比较熟悉。因此建议:由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出面,请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鉴定那些古籍。

3.目前对那些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管理比较混乱,应加强管理。

三、有了眉目

事隔不久,即在一年多前,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叫笔者与本馆的党委书记一道,陪同云南大学图书馆的一位古籍专家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鉴定那一万册左右的书。这位古籍专家是古籍方面的硕士。

陪同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到了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之后,笔者欣慰地看到了那二十来个书柜里,已放进了一些樟脑丸。尽管进屋后闻到的樟脑味还不够浓,但多少还是起了一些防虫蛀的作用。

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把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仔细地看了一遍。并且同时做了一些记录。然后回到云南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和上网考证。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最后的鉴定结果是:

1.《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的刻本,并且是善本。

2.其余古籍是清代中晚期的刻本,且多半不成套,不齐全。

3.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中,有两千册左右是古籍,其余是民国时期的图书。

4.这一万册左右的书的价值不小,比较珍贵。

5.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中,《温飞卿解集》的价值最高,最为珍贵。

综上所述,《温飞卿解集》是笔者到目前为止,所能看到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昆明学院图书馆目前总建筑面积达40075平方米,现在藏有印刷型(纸质)图书135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种),现有阅览座位总计3300余个,每周开馆时间可达100余小时。现有在校学生1万5千人左右。如此规模的高校图书馆,如今总算有了比较像样的镇馆之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一镇馆之宝!

基金项目: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8YNSKNO059)阶段成果之一。该课题的负责人是昆明学院图书馆的祁跃林研究馆员,本文作者是该课题组的成员之一。

(责任编辑 刘 新)

同时期(半坡居民那时的时期)长江流域生活着哪一远古居民?生活有什么特点?

以前,人们只是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实际上,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两条大河应当相提并论,正如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