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成语狐假虎威最早出自中国哪一部典籍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你知道成语狐假虎威最早出自中国哪一部典籍吗?,第1张

你知道成语狐假虎威最早出自中国哪一部典籍吗?狐假虎威,中国古代成语,出自西汉刘向所著《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最早来源于《尹文子》,后来被很多文献引用,但最能表达“狐假虎威”意思的“狐假虎威”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

在密林中,有一只老虎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跑过了老虎。老虎扑向狐狸并抓住了它。

狐狸翻着白眼,声嘶力竭地问老虎:“你敢吃我吗?”

“为什么不呢?”老虎愣住了。

“上帝派我来管理你的野兽。如果你吃了我,你就违背了上帝的命令。我看你多勇敢!”

老虎被蒙住眼睛,松开了爪子。

狐狸摇着尾巴说:“我带你去找野兽,让你看看我的威望。”

老虎跟着狐狸到了森林深处。狐狸大摇大摆,摇着头和尾巴;老虎半信半疑地环顾四周。

森林里的野猪、鹿、兔子,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过来,和平时大不一样,都很不解。再看狐狸后面,啊,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害怕地逃跑了。

老虎相信这是真的。实际上,他被骗了。原来狐狸被老虎的威势吓跑了所有的动物。

狐假虎威来源于这个故事。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欺负别人。

《战国策》是民族风格史学,也叫《国策》。它记录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汉、燕、宋、魏、中山的事件。编年史始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距今已有约240年的历史。12种策略,33卷,共497篇,主要描述战国时期说客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以说是说客实用的练习手册。

该书还展示了东周和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和社会面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古籍。《战国策》这本书的思想倾向被历代学者所声讨,因为它违背了儒家的正统思想。

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

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因此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有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

朱雀又称玄鸟,玄鸟的说法就是从《诗经商颂玄鸟》中来。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终成为了北方神。

和虎有关的传统文化

 和虎的传统文化,虎是当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下面是和虎有关的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和虎的传统文化1

  千古流传的“虎文化”

 虎集华丽与凶猛于一身,一向被视为百兽之王。它的美感和威慑力,以及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的多重意义,永远是画家热衷表现的内容,诗人吟咏不绝的题材,学者深感兴趣的课题,百姓谈天说地的话资。

 虎威风凛凛,奔走如风,仰天长啸时百兽辟易。古人认为“风从虎”,虎一出场甚至狂风大作,这恐怕是因为虎给人留下了最惊心动魄的感觉。直至今日,被圏养的老虎在动物园栅栏后的一声怒吼,仍能使人生出几分畏惧。即使是老死于山林,仍能威慑其它动物,所谓“虎死威风在”是也。古代将军多用虎皮挂在帐中或铺于座上,是为了借虎威以壮军威。将军所在营帐是“虎帐”,将军的威风是“虎威”,骁勇善战的将领称“虎将”,勇士、壮士称“虎贲”。《三国演义》中关羽等五位蜀汉将军就被称为“五虎上将”,历代武官中“虎 骑将军”、“虎贲中郎将”之类比比皆是,时至今日,军中勇将和竞技好手仍被称为“虎将”,古代帝王用铜铸虎形兵符调动军队,足见虎的威风被人借用了几千年。

 虎的威风不仅被人们借以壮大军威,还被人们用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有一句成语“狐假虎威”来自一则寓言:狐狸宣称自己是百兽之王,老虎当然不能同意,狐狸欺骗老虎说:“你不信跟我走一趟,看看大家对我的态度就知道了。”老虎便跟着狐狸巡视山林,百兽看见老虎都吓得东躲西藏。憨厚的老虎以为是狐狸的王威,不知道是自己的威风被狐狸借用了。“狐假虎威”常用来讽剌借助别人威势做坏事的小人。

 虎是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老虎对环境要求很高,在所属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人们常用“虎穴”、“虎口”形容危险的境地。大难不死谓之“虎口余生”,冒险行动叫作“虎口探险”,“虎口拔牙”简直就是玩命。“暴虎冯河”孔子极不赞成,徒手搏虎是莽撞而非勇敢。然而《水浒传》中的武松断了哨棒,不得不空手打虎,成就了千古英雄佳话。“伴君如伴虎”更是用老虎的威武形容帝王的威权震势。而《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计”,《孙子兵法》中的“坐山观虎斗”,《三国志》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无不体现着虎在战争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以虎为图腾

 中国崇拜虎的民族很多,以彝族为最甚。他们的十二生肖以虎为首,他们认为宇宙万物是由虎尸解而成。创世纪史诗《梅葛》说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牙作星星,虎油成了云彩,虎肚成了大海,虎肠成了江河,排骨成了道路。古籍说,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彝族人就自称“罗罗”,并相信自己老时化虎。

和虎的传统文化2

  中国境内与“虎”字有关的名胜古迹

 虎丘塔:位于江苏省苏州虎丘山上,始建于五代,落成于北宋的古塔。

 虎跑泉:位于浙江省杭州西湖,相传窟元和十四年大旱,苦于无水,忽有二虎创地作穴,泉水涌出而得名。

 虎啸岩: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因岩形似伏虎而得名,上有虎啸庵和虎溪灵洞。

 虎啸潭:位于福建省仙游县南门外,传说明朝戚继光平倭寇,奋勇杀敌,倭寇死尸填满深潭戚家军踩尸追杀终把倭寇赶出仙游。

 虎溪岩:位于福建省厦门玉屏山北部。

 伏虎寺:位于四川省峨嵋山,始建于唐,因宋时常有虎患而得名。

 老虎石:位于陕西省北戴河海滨,是北戴河24景之一。

 珲春龙虎石刻:位于吉林省珲春县,高14米,宽138米,上刻晚清江苏省著名书法家吴大澄所书的“龙虎”篆字。

 虎神枪记石碑: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建于清乾隆十七年,高45米,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书写。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是五代至宋初窑址。

 威虎厅: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县威虎山,是当年惯匪“座山雕”的指挥部。

 塔虎城: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县,是辽代皇帝直辖长春林的州府所在地。

和虎的传统文化3

  与虎相关的民俗

 陕西关中地区嫁女必陪送一对特大的面老虎,过门时放在漆柜上抬着,走在送亲队伍的最前头,这或许是虎媒的遗风。婚后生子,外婆要送一个泥老虎当满月礼。至于戴虎帽、兜虎围嘴、穿虎鞋、枕虎枕则是全国性的育婴习俗了。这些虎形日用品寄托着父母的深情,希望虎娃、虎妮们茁壮成长。虎形玩具更是千姿百态,最常见的是布老虎,现在中年的中国人差不多都有玩过布老虎的`童年记忆。这些玩具、用品都少了老虎咆哮山林的威武,而增添憨态可掬的童趣,可见人们对虎由畏惧已演变成深爱,在老百姓心目中隐藏着浓厚的嬉戏吉祥守护之意。

  神话故事中的虎

 虎是义兽,动物学家认为,虎一般不袭击人类,只有一些身患老病的虎捕猎困难,才向人进攻。在大自然食物链上,人与虎本可以和平共处,所以自古流传着许多人与虎的动人故事。比如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子文出生时被抛弃,由老虎哺乳养大,后成为优秀的政治家。唐乾元年间发生的老虎送新娘赴佳期的故事,更具浪漫色彩。一时间,贵州、陕西一带虎媒祠广立,有情人都希望虎神保佑婚姻美满。在《聊斋志异》中讲的故事更动人:一老妪之子死于虎患,地方长官判虎为老人养老送终,此虎便每天送猎物奉养老人,老人死后虎还到坟前嗥鸣致哀。

 关于虎的神话传说和虎的相关民俗也层出不穷,相传上古时,神荼、郁垒二神善捉鬼,然后将鬼喂虎。商代晚期青铜器虎食人卣是一种酒器,其造型表现的正是虎食鬼的主题。虎有噬鬼镇邪的威力,所以古人在除夕时画虎于门,后来演变为门神画。端午节旧时有悬艾虎、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艾叶可驱虫、治病,以艾作虎形,有驱病镇邪的功能。有的地方还用雄黄在小孩子额上画上“王”字,模仿虎头花纹,当然也是借虎驱邪的意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