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为什么难以出手
稀缺性,保护意识强,学术价值高。
1、稀缺性。中医古籍的数量有限,尤其是珍贵的古籍,往往只有少数几本存在,它们的市场供应非常有限。
2、保护意识强。中医古籍作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受到广泛的保护意识,许多中医古籍被视为国宝级文物,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因此出售这些古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3、学术价值高。中医古籍承载着丰富的中医学知识和传统医学智慧,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中医古籍被各大图书馆、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珍藏,不轻易出售。
60年我收到的某卫生学校录取通知书。因为是学校保送生,事先也不知道,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对卫生学校大为不解。问了村里的很多人,大多数都不知道,也有人说是打扫卫生的。问了农村下乡干部才知道是学大夫的。报到时才知道学校不大,三个班,一个中医班,一个西医班,另一个是护士班。很不走运把我分配到西医班。一开课全都是些莫名其妙的生理学、解剖学、寄生虫徽生物、药物等课程,枯燥乏味。每每听到中医班背颂汤头、脉决的朗朗读书声,无比的惞慕。心想,学了个问病吃药的西医,以后回农村怎么给父老乡亲们看病。多想找机会调到中医班。学个悬壶济世的中医多神气。
72年我进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学习班,学了一年理论抄了一年的方。出于爱好,收益匪浅。我的理想终于在IO年后实现了。为我20年的诊所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我的职业生涯中如虎添翼。
我是从一次手术后开始相信中医的。
有一次,我给一个肠梗阻病人作了肠切除手术后,48小时后病人仍无排气,用了一些方法都不见效果。后来我查了一下外科杂志,上面介绍了肠梗阻术后应用加减承气汤的经验及对排气排便效果好的报道。我给病人
应用中药后3小时病人开始排气,不久又排了便。以前,我对中医也是半信半疑的,通过这次应用中药取得了良好效果,使我对中医的看法有了明显改变。从此,我开始学习了不少中医书籍,如,中药药性赋、汤头歌诀、脉诀,伤寒论等,并经常对一些慢性疾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前,由于对中医知识太少,单纯从西医的角度看待中医,总认为中医不科学。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认识到了中医的特点。用西医的理论不能解释中医,理论和认识角度不同,诊断方法不同。比如,西医的诊断方法是视触叩听,中医的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西医是诊断病,中医是辩证,西医主要看局部,中医主要看整体、看全身。
学习和实践使我逐步理解和较正确的认识了中医和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及中西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本来对中医一直都是不感冒的,总感觉那是江湖医术,登不得殿堂。直到2012年我右肩膀忽然塌了,整个人都歪了,疼的那真是撕心裂肺!两天去了市里大医院看了两次,医生都是说什么止疼消炎回家静养,不行再吊水,我听着自己都不信,开的一堆单子我一个费用都没交,第三天挂了个外科专家号,专家一看说你这要去找中医骨科,好吧,我又去了中医学院的针灸医院挂了骨科,坐诊的老头儿就随便瞅了瞅我的样子,也没说啥,轻描淡写的说去床上趴着吧要做针灸,这可是我人生第一次做针灸!我歪头看着他捏着一小把银针冲我来了,打小就有打针恐惧症的我当时那叫一个惊恐啊。。。结果第一根针扎进肉里居然一点不疼,我当时就震惊了!针灸做完了老头儿说你没事了可以走了,我将信将疑的慢慢爬下床,发现肩膀居然已经提起来了,身形也已经正过来了,我这才真正相信老祖宗们传下来的医术确实太牛了,从那以后我就真正开始相信中医的神奇,现在家里人有什么头疼脑热的我首先想到的是看中医或者用中医药治疗,真的比西医管用!
十三年前,一剂中药,让近十年没有接触过中医的我相信中医,最终学习中医。
2007年,我刚从法国回到国内。几个月后,得了一场病:夜咳。
我的身体那时应该算是很 健康 ,体质好。没有其他任何不适,就是一点:
咳嗽,而且只在晚上咳嗽。
白天正常得很,从晚上9点左右开始,咳,无痰。
晚上睡觉,只要一躺下就剧烈咳嗽,咳得撕心裂肺的,只能靠着床背半坐着睡,也咳,但不至于像躺下那样咳得肺都快咳出来的地步。一整晚只能半坐着,半梦半醒着,刚要睡去,咳醒,周而复始,直至天亮。
就这样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西医院去了N次,化验,吃药、喉喷啥的都折腾过,没什么好转。人的作息变成了通宵半躺迷糊过去,白天上午补觉。
一直到有一天吃了一剂药。
我家旁边就是一家三甲中医院的门诊部。虽然是三甲的门诊部,但特别寒碜,就个三层小楼,还特别破旧,据说已经开了好几十年。
当时的岳母是这门诊部的老客户,见我这样,就帮我挂了个号,去看中医。
第一次看的中医不怎么滴,开的方案是雾化药喷喉。其实我已经在过去俩月做过N次。
当时没怎么说,在排队等喷时,一个医院扫地的阿姨和我聊天,听我说了夜咳的事儿,她说:
“你应该挂周教授的号,你刚刚看的那个,不行”。
闲着也是闲着,我又去挂了个周教授的号,10元。
看了周教授,老太太说话和蔼,慢悠悠的,问诊,把脉,开方。
我问:这病能治不?太折腾人了。
周教授:可以的,喝了药就好了。
老太太开了两剂药。
晚上煲药,大概是睡前一个多小时喝的,然后
一觉到天光,躺着睡的!
早上醒来,我就躺在床上发愣:我这昨晚到底是咳了呢还是没咳呢?
我问当时的老婆。她也愣了一下:是哦,你昨晚怎么就不咳了呢?
是的,幸福来得太突然,就一剂,我整夜未咳。
现在仔细回想起来,当时我真的是一剂以后就再也没有夜咳过,两剂药两天喝完后,就好像过去两月发的夜咳像一场梦一样,啥痕迹都没有。
就那一次,我完全相信的中医。
两年后有缘学习中医。
初学中医时,在众多流派中游离进出,迷茫。
直至有一天,我读《伤寒》,
读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第三十五条:
“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读罢,我掩卷而叹:
仲景先师,诚不欺我也。
那刻,得入经方门。
至今不悔。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中医的?儿童时期,就想信中医,毕竟是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而且又是缺医少药的农村。但好处是:那时的老家有个祖传数代名医,医术之高,仅凭三根手指,加上望、闻、问,即可诊断疑、难、杂症,而且基本做到药到病除,确实让人神奇。
正是因为他的医术高明,儿时不明其中道理,为什么三根手指头能胜过听诊器和看病的机器(可能是x透视吧,因那时这个机器就相当神奇了)。百思不解其意。为以后到部队,仍对中医感兴趣,闲暇时间,也看了不少这方面书籍。才明白了寸、关、尺。对中医讲的气、血、营、卫,中药配伍的君、臣、使、佐,及本草纲目十八反,配伍禁忌,略知了点滴。
应该说流传数千年的中医中药,是我们的国宝。只可惜,如今的中药中医失去了辉煌的昔日。人们头疼脑热谁还去看中医?。中药讲究纯天然无污染,重视产地,例如川贝毌,藏红花,应产于四川,和西藏。而如今到处是人工种植,药效岂不大打折扣,人们能不怀疑?。中药在人们心目中当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加之当前名中医也不多,病了也只好用西药,看西医。
我是西医学校毕业的,硕士博士也是西医。工作也是在西医医院。但我的爷爷往上数5辈都是中医。我浅谈一下我的观点:西医中医没有明显的界限,普遍认为的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传承下来的理论和方剂就是中医。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是西医。那请问屠呦呦的青蒿素是西医还是中医呢?青蒿素治疗疟疾,出自古籍《肘后备急方》,屠呦呦团队又用了现代的低温萃取法将青蒿素提纯,制成了具有西药性质的药品。因为她是中医研究院,又借鉴了中医典籍,所以认为还是中医中药的成就。很多西药也是植物提纯的,比如用于化疗的紫杉醇,是从紫杉树中提取的,就因为它是外国人发现的,就称为西药?
现代科学发展,随着物理学发展和制造业发展,诊断设备比如X线、磁共振、内镜等等确实大大提高了诊断率,是中医的望闻问切所不能企及的。手术和麻醉技术、输血、抗菌等技术,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结果。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中医,但也不能一味的说老的传统的东西就是比现代科学强。中医很多方剂在治疗特定疾病方面有咱们中国特色,值得肯定。
我一直就相信中药能解决某些问题,但医学的大部分问题还需要现代医学未来的发展。因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在能治愈的疾病不足10%,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某些恶性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等等,现在也只能控制稳定疾病,不能根除,也就不算治愈。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个体化治疗,询证医学,精准医学等等,甚至现在的基因治疗,理念很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医学不是完美的科学,医学任重而道远。
我是从高强度工作,劳累过度开始,经常低烧,去医院开始诊断为肺炎住院,后来医院又判断支气管炎,通过一周的吊水,消炎出院。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后来通过网上中医学习,实践,还学习中医的一些哲学思想,不仅从身体上注意,还要从心理上改变,身体才能有所好转。所以中医不仅是汤药,心理治疗方面也非常有疗效。
谈起这个问题,还真有得说,我自幼就有偏头痛的毛病,多次去医院看大夫也没能根治或者缓解,直到有位老中医给我下针,采用针灸治疗后才得以根治。在后来的十多年里,这位老中医又多次给我针灸治好了其它病痛。
另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事情,就是还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凌晨高烧至昏迷,父母掐人中把我救醒,那时感觉就快不行了,父母当即送我进医院抢救治疗,折腾到大概凌晨三点多,恍惚听见有人说,“看这孩子面色不是感冒,不能再打点滴了,他是着凉(地方病)起番了,你赶紧找牙膏去,抹在肚脐眼上,再不快点儿治怕不行了。”当我感觉肚脐一阵冰凉的时候,已快到四点了,我接着又昏睡了过去,当我早上不到七点钟醒来时,仿佛只是从一场噩梦中醒来,感觉自己身体很正常,就向我妈说:“妈,我没事儿了,就是肚子有点儿饿”。在吃完早饭后,我就去学校上课了。
在这些年的经历中,还有很多值得我感激的中医之缘,也不是没遇到过假中医,但这些假中医做过的恶事,不应该是人们作为否定中医的理由,科学技术和文明传承都不应该因为人的错误使用,而就去拼命的否定,这是因噎废食的典型。
好多中医黑的出现,是因为现代人的急功近利,不能真正潜心研究中医,导致中医人才奇缺,出现一些假中医。当人们看不懂中医感觉像天书,或者被假中医所害时,就会否定中医,成为中医黑。可刀能杀人,亦能救人,你是黑刀了,还是赞刀了!让一叶障了眼,却不看那持刀施术的人!诚可怜可悲可叹!
大概5年前吧,后背疼,失眠,焦虑,浑身无力,找中医扎针刮痧拔罐,去年吃了三个月中药,今年又吃了三个月,现在睡眠挺好,乳腺结节也变小了。
说不清什么时候开始有信中医的,因为不是一下子就信了,而是通过对自己不舒服按中医方法调理取得效果,和对中医理论了解的加深,越来越觉得中医的理论是这个世界自然万物背后的规律。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除此之外,下列的每一本书籍,都堪称中医的经典: 温病条变、景岳全书、类经、脾胃论、千金要方、诸病源侯论、医宗金鉴、濒湖脉学、医林改错、中藏经、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温病条辨、删补名医方论、脉经、本草纲目、济阴纲目、内经知要、金匮要略、温热论、汤头歌诀
检索中医药古籍主要利用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医古籍为什么难以出手
本文2023-10-19 07:18: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