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诀十三味红花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秘诀十三味红花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24 处方 25 制法 26 性状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秘诀十三味红花散 1 拼音

mì jué shí sān wèi hóng huā sǎn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Mijue Shisanwei Honghua San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WS3BC032595

24 处方

陈天灵盖(炭) 75g 龙骨   125g 獐牙菜 50g 红花 50g 金腰子 25g 打箭菊 50g 铁棒锤(幼苗) 25g 榜嘎 50g 熊胆 25g 炉甘石 25g 波棱瓜子 25g 马尿泡 40g 石花 15g

25 制法

以上十三味,除熊胆另研细粉外,其余共研成细粉,过筛,加入熊胆粉, 混匀,即得。

26 性状

本品为浅黄绿色粉末;气微香,味苦。

27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28 功能与主治

清热镇痛,凉血,杀虫。用于赤巴症引起的头痛,脑炎,黑白“亚 玛”头痛,热性脑部疾病。

29 用法与用量

一次1 5g,一日2次。

210 规格

每袋装 15g。

211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秘诀十三味红花散 《解围元薮》:[卷三]风疠各方

碗,煮至二三碗滤干,入臼捣烂,以朱、汞、赭、米四味共研,不见星,收瓷器内,用香烛花果供于八仙元檀神

《类经图翼》:[卷七经络(五)]足太阳膀胱经穴

痔。百证赋云∶刺长强兼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天星秘诀云∶兼内踝尖,治转筋并眼花。又云∶兼阴交,治胸膈

《普济方·针灸》:[卷三针灸门]十二部年人神不宜灸

一岁。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人神在心(一云头)二岁。十四。二十六。三

《针灸集成》:[卷三]足太阳膀胱经

踝尖治转筋并眼花又兼阴交治胸膈痞满自嘉饮食(天星秘诀)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香港脚并膝肿两足尽寒酸展转

《黄帝明堂灸经》:[卷上]十二部年人神不宜灸

鹿角胶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鹿科动物马鹿 Cervus elaphus Linnaeus 或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 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即鹿角盘)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块。呈扁方形块。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质脆,易碎,断面光亮。气微,味微甜。鹿角胶珠呈类圆形,表面黄白色或淡**,光滑,附有蛤粉,质松泡而易碎,气微,味微甜。

鹿角胶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阳痿遗精,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蛤粉炒后可降低其黏腻之性,矫正其不良气味,使之质地酥脆,便于服用,并利于粉碎,可入丸、散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鹿角胶 [ 最后修订于2017/5/1 13:57:11 共737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汤剂(decoction)为药物剂型之一。又称"煎剂"、汤液。是指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服用的液体剂型。一般作内服用,亦可外用作洗浴、熏蒸及含漱。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强的优点,故临床上应用最广。还可根据临床具体病症灵活处方,汤剂是中医过去和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备急千金要方》序:“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最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

汤剂的不足之处是量大,不便服用;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贮藏携带困难等。

详见百科词条:汤剂 [ 最后修订于2016/8/17 12:29:39 共15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传统剂型 1 拼音

chuán tǒng jì xíng

2 英文参考

Traditional dosageform

3 注解

传统剂型是历代(清代以前)中医药学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为了发挥中药的最佳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及贮存,根据中药的性能、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其制成一定规格的适宜的制剂形式。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锭剂、胶剂、膏药、茶剂、曲剂、糕剂、露剂、棒剂、线剂、条剂、钉剂,灸熨剂,膏剂、丹剂等。

古籍中的传统剂型 《幼科概论》:不经医对病服药之误论

小儿气血未充实,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为其父母者,若不经心护持,大则夭亡,小则遗害终身,此饮食之宜

《外科枢要》:[卷二]论肺疽肺痿(十)

(妇人症见《妇人良方》)夫肺者,五脏之华盖也,处于胸中,主于气,候于皮毛,劳伤气血,腠理不密,外邪所

《女科要旨》:[卷四杂病]金匮方一十九首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论》。)半夏浓朴汤半夏(一斤)浓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上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一节·伤寒兼风

(俗称冷伤风。仲景伤寒论名曰中风)因同一感受风寒。寒甚于风者为正伤寒。风重于寒者为冷伤风。冷伤风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二节·伏暑伤寒

散剂系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匀而制成的粉状药剂。

  散剂是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剂的记载。

  《名医别录》中对散剂的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这些制备原则至今仍在沿用。散剂历代应用颇多。迄今仍为常用剂型之一,其制法也有进一步发展。

  散剂的特点古代早有论述:“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因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散剂能产生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此外,制法简便,剂量可随症增减,当不便眼用丸、片、胶囊等剂型时,均可改用散剂。但由于药物粉碎后比表面较大,故其嗅味、刺激性、吸湿性及化学活动性等也相应地增加,使部分药物易起变化;挥发性成分易散失。故一些腐蚀性强及吸潮变质的药物,不宜配成散剂。

  散剂一般按其用途、组成、性质及剂量型分类。

  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内服散如乌贝散、益元散等。外用散如金黄散、冰硼散等。

  按药物组成可分为单散剂与复方散剂。前者系由一种药物组成,如蔻仁散、川贝散等。后者系由两种以上药物组成,如婴儿散、活血止痛散等。

  按药物性质不同,可分为含剧毒药散剂如九分散、丸一散等;含液体成分散剂如蛇胆川贝散、紫雪散等;含共熔组分散剂如白避瘟散、痱子粉等。

  按剂量型可分为分剂量散剂与非剂量散剂,前者系将散剂分成单独剂量由患者按包服用,如多数的内服散剂;后者系以总剂量形式发出,由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如多数的外用散剂。

  散剂的质量要求:

  散剂中的药物均应粉碎,根据医疗需要及药物性质不同,其粉碎细度应有所区别。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80~100目筛;用于消化道溃疡病应通过120目筛,以充分发挥其治疗和保护溃疡面的作用。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120目筛。眼用散剂则应通过200目筛。

  散剂一般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剂量型散剂其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药典规定。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痧气散 1 拼音

shā qì sǎ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Shaqi San

22 标准编号

WS3B262697

23 处方

麝香 30g 牛黄 20g 珍珠 30g 蟾酥 25g 朱砂 200g 冰片 40g 雄黄 100g 麻黄 40g 硼砂(煅) 30g 银硝 25g 青黛 50g 人中白(煅) 80g 猪牙皂 30g 白矾 50g 灯心草炭 100g

24 制法

以上十五味,除麝香、牛黄、冰片外,珍珠、朱砂、雄黄、青黛、人中 白分别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灯心草炭粉碎成极细粉;其余蟾酥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 麝香、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土褐色粉末;具麝香特异香气,味微苦。

26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无定形团块淡黄棕色,埋有细小方形结晶。 不规则碎块金**或橙**,有光泽。不规则块片或颗粒蓝色。

(2)取本品0 6g,置坩埚中加热,当产生白烟时,取玻片覆盖坩埚,加热至样品灼烧 完全,稍冷后,取下玻片置烧杯中,分别加水5ml使坩埚中残渣和玻片上的凝结物溶解, 各加酸性氯化亚锡试液05ml及盐酸15ml,将烧杯和坩埚置小火上加热至微沸,稍冷后, 各加光洁的铜片一块(经硝酸处理,洗净后,用细砂纸磨亮),待铜片变色后取出,洗净, 用滤纸吸干表面水渍。坩埚中的铜片呈银白色;烧杯中的铜片呈黑色或黑灰色。

27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B)。

28 功能与主治

芳香辟秽,空气开窍。用于中暑受秽,转筋抽搐,纹肠腹痛,吐 泻不得,胸闷气闭,头晕眼花,神志昏迷,山岚瘴气。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03~0 6g,小儿酌减;外用将药粉搐鼻取嚏。

210 注意

孕妇忌服。

211 贮藏

密封。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痧气散 《痧胀玉衡》:[卷之上玉衡要语]治痧须先明百病

若一过用克伐,便伤本原,岂不有误于不足之症乎!况痧气散去八九,惟是略存一二,用药尤宜保护本原,而稍治

《痧胀玉衡》:[卷之下]备用要方

)共为细末,每服三匙,清茶稍冷服。沉香郁金散此治痧气寒凝之剂。沉香木香郁金(各一钱)乌药(三钱)降香

《验方新编》:[卷二十二痧症]六十四方第十六(加总歌)

木、延胡、五灵脂、天仙子、萝卜子各两降香金八∶治痧气急,胸腹胀痛,迷闷昏沉。金八晕痧莱实朴,仙陈棱术

《痧胀玉衡》:[卷之下]药性便览

不滞,治痧之要药也。用七分至一钱。陈皮、青皮陈行痧气,青伐肝气。痧气壅阻郁结不行者,非此不利。用六分

《痧胀玉衡》:[卷之上玉衡要语]痧症治要宜明

秘诀十三味红花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24 处方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