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人说要放下分别执着,那执着于念佛往生西方就不是执着,把业分为善业恶业那就不是分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6收藏

念佛的人说要放下分别执着,那执着于念佛往生西方就不是执着,把业分为善业恶业那就不是分别?,第1张

藕益大师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二语,世争传之,不知以何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无所不统,故十劫久成之导师,不在性外;心非缘影,无所不具,故十万亿刹之极乐,实在心中。惟弥陀即自性弥陀,所以不可不念;净土即唯心净土,所以不可不生。其有谤此者,即谤三世诸佛菩萨,毗卢顶上,翻为阿鼻最下层矣。哀哉!

故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我憨翁大师又云:「今时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错在。」此皆深慈大悲,真语实语。伏愿诸仁者,莫堕狂野覆辙,直须痛念无常,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珍重。

5、天台宗智者大师作《净土十疑论》,针对西方净土的种种疑问,作出解答,凡夫规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

第二个疑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

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你执著不求西方,你执著住在娑婆世界,即是舍彼著此,这样你也同样是执著。你若是说我求往生西方是舍此求彼,舍娑婆求极乐,说这样不合道理;那么你执著住在娑婆世界,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是舍彼(舍极乐世界)执著娑婆世界,你也是执著一边。

又转计云:他现在就又改口说了。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我既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求住在娑婆世界,那么你要住在那里啊?他就说了:此是断灭见,那么你要住那里?这种根本是强词夺理。现在你既不住娑婆世界,也不住极乐世界,那么你要住在哪里呢?这样就变成佛了,没有业了。

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菩提都是空的,空无一法,完全是空无一法,那就变成断灭了。他不了解涅槃不生不灭,,还有一个妙有,以为入涅槃什么都没有了,进入涅槃的阶段茫茫渺渺的,什么都不知道,就像空无所有。正好相反,样样都明了,清清楚楚,妙用现前,无量的欢喜,无量的受益,无量清净庄严的报身全都映现出来。所以说诸法断灭相,断灭就是空无所有,断灭。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於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

“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生缘就是生起的诸缘,在因缘和合产生时。“不守自性”,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空性,结果我们不守自性,增加虚妄的执著。“求于生体”,本来就是空的东西,本来你就是安住于无所住之处,结果你现在想求一个生体,就是有一样东西,也不可得。生体就是“有”,有自性的东西,是绝对不可能的。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 譬如我今天慧律法师,这是大家这么称呼我,我自己是要自称慧律,我在此时离出生已经三十六年,因为我已经足三十六岁了,我现在要在全身上下找出一个生的东西,却都是缘起的;你看到的是一直生,但是也是一直灭。在三十六年以前我没有来到这个世间,今天我会在这个世间,是假借父母的因和我的业识,所以我想要找一个生体——生体就是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在一直产生,无所从来,根本就没有,故名不生。

我们今天所执著的生,全是虚妄的分别与执著,所以你有感觉它生;本来就是空、就是不生,但是你执著它是生。

“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自性,就是空性。本来就是不灭的东西,“故言不灭”,譬如说我今天有一个肉身,你们大家都称我:“慧律法师”,三十六年前,我这个肉体在哪里呢?没有啊!此时有有也是暂时的,当下就是空。

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所以当下就是空性,不是离开这个毛巾,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所以说不是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

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也不是说我不求往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叫做无生。这样还是生,生在哪里呢?生在娑婆世界。

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听经的人那么多,你只说:叫那个人来。“那个”是指谁呢?所以名字虽然是假的,但是能让我们找到真人。佛法的名词虽然是假名,但是能让我们找到本性,文字般若当下即是实相。亦名中道义,中道就是不偏空、不偏有,当下不坏假名,当体即空。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亦不从他生”,也不是因为某一种力量把它变化出来的,别种力量把它变化出来的,它是藉着因缘,但是因缘当体就是空。“不共不无因”,不共生就是说藉着种种力量而生,不无因,也不能说没有原因。“是故知无生”,缘起但是当下就是空性的,空性当下就是缘起。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虽然我们了解诸佛国土与一切众生当下就是空,但是要不坏事相,要理事圆融,理事圆融。修行就是事相,理就是无生、空性。所以而常修净土,而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不能说一切无生,就教人不必求往生极乐世界。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是有人要建造宫殿,若是依空地、空旷之处,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你在虚空中,要如何建造房子呢?意思就是说,虽然诸佛所说之法是空性的,但是一定要不坏假名、不坏事相,不坏假名、不坏事相,所以事修理圆,事要修,理都能圆满,就是于理圆,但是要事修。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讲“空”,俗谛讲“有”。“真”就是绝对、永远的意思,也就是空;“俗”就是依照世俗而说“有”。“有”也不是“真有”,当下就是空;“空”也不是“断灭”,当下就是“妙有”。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一切相皆是虚妄;无不相,不能破坏假名。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有智慧的人赶紧、积极的往生极乐世界。达生体不可得,虽生净土,而本性当下就是无生,虽生而无生。“说生决定生,说去实不去。”说生,确确实实有往生极乐世界,说去,确确实实无去,因为极乐世界也在我们本性中。

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被这个生的名相所束缚,闻生即作生解,他不知道生就是无生。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别人求往生净土,就骂人消极、迷信、自私自利,只想自己跑去极乐世界。

有人问:大家都要去极乐世界,谁要下地狱?谁要留在娑婆世界度众生?我告诉他:往生极乐世界才有能力度众生,留在娑婆世界一品惑不断,怎么有能力度众生呢?

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问:菩萨应常处娑婆,代诸众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弘一大师在净宗问辨里答: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灵芝疏主指楷定南山九祖、律宗中兴的大师,宋灵芝寺元照湛然律师,览天台《净土十疑论》,始归心净土法门。并依善导之说一意专持阿弥陀佛名号,发愿领众同修念佛。

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对愿留驻娑婆出家为僧,弘法度众,不发愿往生西方之过失亦有透辟之分析。

印祖认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已经断了见思二惑,了脱生死轮回,再乘着自己之本愿,示现降生于娑婆则可;若是空有志愿,未断见思惑者,不能冒然发愿留住娑婆。为什么呢?由己志愿留于娑婆,纵能于受生之初不迷惑,难保毕生多世不迷惑颠倒。因为见思二惑未断,未证无生法忍,虽能弘法,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执着迷惑,一入迷境,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人。就这往生转为留驻的一念之差,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如来为守护众生之故,教令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法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回入娑婆度脱众生。此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

又有一类既未彻悟,又不求生西方,悠悠泛泛,修余法门者,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缘仗佛慈力(因为不发愿往生西方之故,非佛不慈)带业往生。因此,以其毕生修持之功德,感得来生人天之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着五欲,广造恶业,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偿其贪声色,杀生命之恶业。”

另有一班修世间善法,或想以禅定成就道业者,纵然小有成就,生至四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也仍在六道轮回之中;天福享尽,恶业现前,有直堕三恶道之险。即使生而为人,既受胎阴,难免触境生着,忘失本愿,于生死长途中流转无穷!

可知生死凡夫,初发心菩萨,未证无生法忍之前,愿生娑婆恶世,救度苦难众生,是空有大志悲愿,于自于他都无实利,故说“无有是处”。诸位既得是人身,值遇佛法,不修当生解脱之净土法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反而倚仗宿世之微福,于今世来生造穷劫之苦报,三世诸佛名其为“可怜悯者”。因此,普劝行人莫违佛心,专修净土,早成佛道。

大乘佛教从中国八宗共祖--龙树菩萨起,判为难行道与易行道。

有人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欲速反迟),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智者大师回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未得已还,就是说你尚未证得无生法忍。)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龙树《易行品》: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上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净土决疑论讲记》:永明延寿禅师《禅净四料简》第三联“有禅无净土”。有禅,即参禅工夫到家,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但是,这位禅师“无净土”,没有起信、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意思。“十人九蹉路”要紧连下句来理解,即当“阴境若现前”之际,十人中有九人——言其绝大多数,由于难敌惑业而作不了主宰,蹉跎于生死关头,耽搁下来,依旧溺沦于生死苦海。。。论文所举“五祖戒”、“草堂清”,都是北宋及南宋时期着名的大禅师,有确证验知其后身。。。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即做到大彻大悟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生死仍旧莫出。。。。

此中,对于“禅净双修”一事,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问: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的人,还须往生否?

  答: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别教初地至十地,皆云不离念佛。《怡山发愿文》中说:“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百丈禅师所立《清规》规定每日的朝暮课诵和津送亡僧等所有佛事,皆无不回向指归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以,元·天如惟则禅师说:“若果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云栖莲池大师说:“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由此可知,凡是那些在说“不必求生净土”的人,都是增上慢人,不是真正入了菩萨位的人。

后世学人,虽然已经明心而有干慧,奈何染习未枯,如果不发愿往生净土,则仍旧随业轮转。

吾人处在具缚凡夫地位,宁可按照事相规程,一丝不苟地以身励行,决不可以狂妄自大、空腹高心,执理废事;事则法尔与理相偕;事上做到,则理在其中。若废于事,则理无所寄,以理无能离事独立故。即使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人,亦犹须孜孜矻矻无懈修持,方堪断惑证真。我等直须厌离娑婆,如离厕坑,如出囚所;欣求净土,如思故乡,如奔宝所。未证无生法忍,未达寂光,执理废事,深陷邪见深坑,招致诽谤正法之重愆,一旦堕落,必至无间,求出难期。

问曰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

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禅师答: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满江红 王居安

八十归来,方岩下、几竿修竹。柴门外,沙铺软路,水流清玉。栽接新来桃与李,安排旧日松和菊。过小桥、作个看山楼,千峰绿。收笔砚,藏棋局。酒莫饮,经须读。但平平放下,顿超凡俗。独睡已无年少梦,闲吟不唱他家曲。算人生、万事苦无多,相将足。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1可以一直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应读成拿摩。不停的念,有杂念,不用怕,继续念。

2念诵心经,心经可以驱除心魔,消除杂念。

3请张佛像挂在房间,有很大的加持力。当然,如果你自己能够虔诚祈求佛菩萨保佑你,是可以让你心情平静的。

念佛的人说要放下分别执着,那执着于念佛往生西方就不是执着,把业分为善业恶业那就不是分别?

藕益大师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二语,世争传之,不知以何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无所不统,故十劫久成之导师,不在性外;心非缘影,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