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孔子廉洁故事100字左右
⑴ 廉洁小故事,100字到200字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6、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7、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8、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⑵ 古代廉洁故事文言文
刘宠克己奉公
原文: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嘉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埽(“埽”通“扫”),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译文:
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齐悼惠王的后代。悼惠王儿子孝王将闾的少子封牟平侯,他的子孙就迁居牟平。刘宠的父亲刘丕,很有学问,人们称是儒学大家。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了。
后来,他四次迁升担任豫章太守,又三次升迁担任会稽太守。山里的老百姓朴实拘谨,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往往被官吏欺诈。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他被征召任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发都发白了,从若邪山谷间出来,每人拿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得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郡守。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开我们而去,因此我们特意来奉送。”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你们辛苦了啊!”于是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后来,刘宠调任宗正、大鸿胪。延嘉四年,代黄琼为司空,因为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而免官。不久,被授予将作大匠,再任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接连任司徒、太尉。建宁二年,因测算日食有误而免官,回归乡里。
刘宠前后连任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自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阻止他说:“我们整顿屋舍,打扫干净,专门等待刘大人到来,您不得在这里休息。”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当时人称他为长者。刘宠因年老病死在家里。
⑶ 古代廉洁小故事 200字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⑷ l廉洁文化故事(100字左右)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⑸ 100字以下的廉洁小故事
//wxczbjsfls/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
悬鹅示众宋体>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⑹ 关于清廉的故事(100字左右)
一、于谦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 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
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二、海瑞
海瑞虽位居高官,却不像其他官员一样趾高气扬,相反的,他是十分亲民、俭朴的。在他担任应天巡抚时,就曾这样规定:凡他所到之处不要排场,不要鼓乐迎送,也不住华美之屋。如果有人要请他吃饭,每顿饭顶多两、三钱即可,不可过度铺张浪费。
除此之外,海瑞也是一个不畏权贵的人。有一次,海瑞要整顿土地问题,令一些地方恶霸归还强占来的土地。其中徐阶占有的土地最多。
三、杨继宗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四、吴隐之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五、杨震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⑺ 古代廉洁故事
故事1: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朱元璋虽为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倡导廉洁之风。
故事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故事3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故事4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⑻ 古代廉洁小故事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⑼ 廉洁故事(100字)左右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明代有名的清官于谦就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他六十岁寿辰那年,当地许多人都送来了厚礼连皇上也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可于谦却一一回绝了他们的礼物。
宋朝的包拯。当时,包拯在端州任职,那儿盛产端砚。一方端砚要经过千锤万凿才能生产出来。而当地一些官员不顾百姓死活,大量生产,上贡朝庭,以取悦权贵和中饱私囊。包拯自己也说:“能持端州方砚,可谓死南昌无憾。”可是,直到他离任,也未取一件。
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且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们敬仰。 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当时吉鸿昌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营长,只有25岁。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这只碗随吉鸿昌将军走南闯北,直到他39岁牺牲。
新时期 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 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再说说发生在我身边 的廉洁故事吧!
我的爸爸在政法部门工作,手中也有一定的权力,托他办事的人也挺多,有请他吃饭的,也有送礼的。可我爸爸总是一一拒绝。有一次,我爸爸的一个朋友来请我爸吃饭。原来,那个人驾车违反交通规则所以驾照被扣留了,要一个月以后才能拿回去。于是就想求我爸帮忙。可爸爸却毫不留情地回绝了,并严肃地说:“如果你请我吃饭,我就帮了你的忙,这不就成了交易了吗?再说,违反交通法规不好好接受处罚,对你今后开车没好处。”朋友惭愧地低下了头。爸爸常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要做一个好的公仆就必须防微杜渐,从小处做起。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官员都能廉洁奉公的话,那该多好啊!
⑽ 孔子的故事100字
1、孔子的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2、孔子在教书时疏忽了一点,没将重点讲清楚,许多学生没听懂,却没有敢问的同学,其中有一位同学去问了孔子,孔子哈哈大笑,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呀。并大大奖赏了这位同学。
3、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就相当于没了大树庇佑,他们被他父亲的正妻赶出了家门,于是他母亲就带着他和孟皮回了孔子的外祖父的家里,在那个家里也是没有什么地位,常受挤压,孔子母亲不愿孔子受委屈。
于是有带孔子出走,来到现在的曲阜,从此过着非常清贫的日子。所以孔子从小就吃了很多的苦,但是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想要平平淡淡做老百姓,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本领,志向于做学问。
4、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10)古代孔子廉洁故事100字左右扩展阅读: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以下是一些关于廉洁的文言文作品:
《论语·卫灵公》
这是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的一篇。其中有一段提到:“君子贫而无怨,达而不骄,贵而不舍,贱而不嫉。”这表达了君子应该廉洁清贫,不贪婪不嫉妒的品德。
《管子·牧民》
《管子》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牧民》一篇讲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和培养廉洁的官员。其中有一句名言:“为官者无私,不以私欲为己任。”强调官员应该以公共利益为重,不将私利置于个人之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其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两位古代将领的故事。他们以廉洁正直的品德和忠诚聪明的才能为人所称赞。
《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经典小说,其中塑造了一系列廉洁正直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贾敏、贾母等。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标准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这些文言文作品中,廉洁的价值观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被广泛弘扬和推崇,它们体现了古代文人士人格修养和为政理念。廉洁的思想和道德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重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廉洁故事文言文
刘宠克己奉公
原文: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嘉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埽(“埽”通“扫”),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译文:
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齐悼惠王的后代。悼惠王儿子孝王将闾的少子封牟平侯,他的子孙就迁居牟平。刘宠的父亲刘丕,很有学问,人们称是儒学大家。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了。
后来,他四次迁升担任豫章太守,又三次升迁担任会稽太守。山里的老百姓朴实拘谨,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往往被官吏欺诈。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他被征召任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发都发白了,从若邪山谷间出来,每人拿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得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郡守。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开我们而去,因此我们特意来奉送。”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你们辛苦了啊!”于是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后来,刘宠调任宗正、大鸿胪。延嘉四年,代黄琼为司空,因为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而免官。不久,被授予将作大匠,再任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接连任司徒、太尉。建宁二年,因测算日食有误而免官,回归乡里。
刘宠前后连任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自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阻止他说:“我们整顿屋舍,打扫干净,专门等待刘大人到来,您不得在这里休息。”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当时人称他为长者。刘宠因年老病死在家里。
古代廉洁小故事 200字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孔子的故事100字
孔子的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专它捞起,正想把它倒掉时属,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廉洁故事(100字)左右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明代有名的清官于谦就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他六十岁寿辰那年,当地许多人都送来了厚礼连皇上也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可于谦却一一回绝了他们的礼物。
宋朝的包拯。当时,包拯在端州任职,那儿盛产端砚。一方端砚要经过千锤万凿才能生产出来。而当地一些官员不顾百姓死活,大量生产,上贡朝庭,以取悦权贵和中饱私囊。包拯自己也说:“能持端州方砚,可谓死南昌无憾。”可是,直到他离任,也未取一件。
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且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们敬仰。 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当时吉鸿昌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营长,只有25岁。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这只碗随吉鸿昌将军走南闯北,直到他39岁牺牲。
新时期 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 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再说说发生在我身边 的廉洁故事吧!
我的爸爸在政法部门工作,手中也有一定的权力,托他办事的人也挺多,有请他吃饭的,也有送礼的。可我爸爸总是一一拒绝。有一次,我爸爸的一个朋友来请我爸吃饭。原来,那个人驾车违反交通规则所以驾照被扣留了,要一个月以后才能拿回去。于是就想求我爸帮忙。可爸爸却毫不留情地回绝了,并严肃地说:“如果你请我吃饭,我就帮了你的忙,这不就成了交易了吗?再说,违反交通法规不好好接受处罚,对你今后开车没好处。”朋友惭愧地低下了头。爸爸常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要做一个好的公仆就必须防微杜渐,从小处做起。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官员都能廉洁奉公的话,那该多好啊!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
1鲁国宰相公仪休拒不收鱼。
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人,官至鲁国宰相,因为廉政,不受人鱼而被流传后世。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鲤鱼,有人就送鲤鱼给他,他拒而不收。其子问原因,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却而被免去宰相之职,那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鱼来吃。因此,我是决对不能收人家送的鱼。”
2“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3“子罕辞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4“灭官烛看家书”。
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古代廉洁小故事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100字以下的廉洁小故事
//wxczbjsfls/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
悬鹅示众宋体>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古代廉洁故事
故事1: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朱元璋虽为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倡导廉洁之风。
故事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故事3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故事4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关于清廉的故事(100字左右)
一、于谦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 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
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二、海瑞
海瑞虽位居高官,却不像其他官员一样趾高气扬,相反的,他是十分亲民、俭朴的。在他担任应天巡抚时,就曾这样规定:凡他所到之处不要排场,不要鼓乐迎送,也不住华美之屋。如果有人要请他吃饭,每顿饭顶多两、三钱即可,不可过度铺张浪费。
除此之外,海瑞也是一个不畏权贵的人。有一次,海瑞要整顿土地问题,令一些地方恶霸归还强占来的土地。其中徐阶占有的土地最多。
三、杨继宗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四、吴隐之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五、杨震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廉洁小故事,100字到200字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6、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7、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8、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Ⅰ 中国古代名人廉洁自律的事例200字左右(比较著名的)
周恩来的廉洁自律
星移斗转,光阴荏苒。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整整20个春秋了。20年前,百万首都人民肃立十里长街,顶风冒雪,哭送周恩来灵车的动人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周恩来怀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没有淡薄,反而与日俱增。
那么,周恩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颗颗爱心?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周恩来特有的纯真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戴和钦佩,甚至连他的一些国内外政敌也不得不为之折服。
周恩来廉洁自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贯的。在此,仅就同当前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相关的一些方面,列举一些具体事例。这样,难免挂一漏万,不过可以从细微处见精神。
(一)对待个人生活
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饮食——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回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帐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种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 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用车——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周恩来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俭朴作风,受到了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交口称赞。有位秘书说:“总理除了工作,个人一生无所他求。特别是生活的俭朴,更是众口皆碑。”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想象到了什么程度。
同周恩来接触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对他廉洁俭朴的生活作风也是赞不绝口。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Ⅱ 廉洁小故事,100字到200字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6、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7、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8、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Ⅲ 古代官员廉洁故事
1、羊续:“悬鱼太守”
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2、刘宠:“一钱太守”
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3、山涛:“悬丝尚书”、“璞玉浑金”
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着名清官。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100斤上等蚕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4、徐勉:“风月尚书”
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5、袁律修:“五代清郎”
隋朝袁律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5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为官50余载,却两袖清风,连升酒薄礼也不收,人们皆呼他为“五代清郎”。
6、范景文:“二不尚书”
明代的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位高权重,很多人来求他办事。为杜绝纷至沓来的亲朋好友求他,范景文特地在府门上写下6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故被百姓美称为“二不尚书”。
7、于成龙:“半鸭知县”、“于青菜”、“天下第一廉吏”
清康熙初年,原广西罗城县令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
古代孔子廉洁故事100字左右
本文2023-10-19 08:07: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335.html